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旱柳叶中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和咖啡酸的分离与鉴定



全 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0(1):6 ~ 9 ,19
Journal of J 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 ty
旱柳叶中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
和咖啡酸的分离与鉴定
刘墨祥 郑毅男 刘日月 李向高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长春 130118)
摘 要 本文运用聚己内酰胺 、葡聚糖凝胶 LH—20 柱色谱技术和波谱分析手段 , 从旱柳嫩叶乙醇浸膏的正
丁醇萃取组分中 ,分离鉴定出了异鼠李素-3-O-β-芸香糖甙和咖啡酸。此两个化合物在旱柳中为首次发现 。
关键词 旱柳叶 正丁醇萃取组分 分离 咖啡酸
中图分类号 R284.2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sorhamnetin-3-O-β-Rutinoside
and Caffeic Acid in Hankow Willow Leaf
Liu Moxiang et al.
(College of Chin Medi.Material , Ji 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118)
Abstract Two kind of components w ere isolated n-Butylalcohol f raction of Hankow w illow leaf
by polycaprolactam and sephadex LH -20 colume chromatog raphy .They w ere identified as
isorhamnetin-3-O-β-rutinoside and caffeic acid by spect roscopic analysis.Both of them were f irstly
found in the Hankow willow leaf.
Key Words:Hankow w illow leaf;n-butylalcohol fraction;isolation;caf feic acid
  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系杨柳科
(Salicaceae)柳属(Salix L.)植物 ,其嫩叶或枝叶
具有散风 、祛湿 、清湿热 、治黄疸型肝炎 、风湿性关
节炎 、湿疹 、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功效[ 1] ,是一种鲜
为人知的中药材 。且旱柳在我国分布广泛 ,资源
极其丰富[ 2] ,具有广阔的药用开发前景 。有关柳
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前国外已有些报
道[ 3] ,但就旱柳而言 ,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笔者
的一篇有关其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 4] 。
据此 ,作者对旱柳嫩叶的醇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
研究 ,旨在进一步揭示其化学成分 ,为药理学研究
及利用旱柳资源研制天然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现
将其部分研究结果予以报告。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与试剂
旱柳叶于 1996年 5 月采自长春市吉林农业
大学校园 。采后自然阴干 、粉碎 ,过 0.9 mm 孔径
筛待用;聚己内酰胺为湖南澧县一中试剂厂生产;
Sephadex LH —20为 Phermacia公司生产;Kiesel-
gel 60 F254高效荧光薄层层析板为德国 MERCK
公司生产;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旱柳叶干粉末经石油醚(30℃~ 60℃)脱脂
后 ,用其 3倍量的乙醇(95%)于室温下浸提 48 h 。
每间隔 6 h充分搅拌 1次 ,抽滤。滤液减压回收
吉林省科委资助项目
刘墨祥 ,男, 44岁 ,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品质评价与天然药物化学
收稿日期:1997-07-30
DOI :10.13327/j.j jlau.1998.01.002
溶剂至膏状。重复 3次 ,合并浸膏 。向乙醇浸膏
中加入其 4倍量的蒸馏水 ,并充分搅拌至匀 ,然后
依次用适量的苯 、二氯甲烷 、乙酸乙酯 、水饱和的
正丁醇进行萃取 ,分别减压回收萃取液溶剂至膏
状。正丁醇萃取膏状物行聚己内酰胺柱 ,以水—
甲醇溶剂系统梯度洗脱 , 分离得到组分 Fr.2 和
Fr.5。Fr.2 、Fr.5 再分别行 Sephadex LH —20
柱 ,均以甲醇洗脱 ,并用 Kieselgel 60 F254高效荧
光薄层层析板和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6∶3∶
1∶1)溶剂系统层析检查 ,合并比移值相同的洗脱
液 ,适当减压浓缩后 ,于室温下静置 ,抽滤 ,洗涤析
出物 ,分别得到单体化合物Ⅰ和化合物 Ⅱ。
1.3 化合物的鉴定
1)用 XT4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化合物的
熔点 。
2)FAB—MS 用 VG —ZAB —HS型质谱仪测
定;EI —MS用 YG20—53型质谱仪测定。
3) 1H NMR 谱和13 C NMR 谱用 Bruker
ARX—4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合物Ⅰ
化合物 Ⅰ为黄色结晶 , m.p.179℃~ 181℃
(温度计未校正), Rf 值为 0.50 ,易溶于水 、甲醇 、
丙酮等极性溶剂 ,盐酸—镁粉反应显色不明显 ,但
是三氯化铝纸斑反应呈阳性。FAB源质谱(图 1)
确定其分子式为 C28 H32 O16(M +:624 , 计算值
624);1H NMR(DMSO—d6)谱(图 2)给出了下列
质子信号:δ12.57(1H ,S , 5—OH), δ10.90(1H ,
S ,7 —OH),δ9.80(1H ,S ,4′—OH),δ7.85(1H ,
d , J=2.0 Hz ,H —2′),δ7.51(1H , t , J=2.0 Hz ,
8.4 Hz , H —6′), δ6.91(1H , d , J =8.4 Hz ,
H —5′),δ6.44(1H , d , J=1.8 Hz , H —8),δ6.21
(1H , d , J =1.9 Hz , H —6), δ5.43(1H , d ,
J=7.3 Hz ,H —1″,即 3-O-β-D-葡萄糖基端基氢),
δ5.16(1H ,d , J=2.0 Hz ,H —1 ,即α-L-鼠李糖基
端基氢),δ3.83(3H , S , 3′—OCH3), δ3.63(2H ,
S ,H —6″, 即葡萄糖基末端氢), δ0.97(3H , d ,
J=6.0 Hz , H —6 ,即鼠李糖基中甲基质子。13C
NMR(DMSO —d6)谱(图 3)给出了 28 个碳的化
学位移信号 ,其归属见表 1 。
综合上述信息并参考文献[ 5 ,6] , 确定化合物
Ⅰ为 3 , 4′,5 , 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3-O-β-D-葡
萄吡喃糖(6″※1 )-α-L-鼠李吡喃糖甙[ 3 , 4′, 5 , 7-
Tetrahydroxy-3′-methoxyflavone-3-O-β-D-glucopy-
ranosyl(6″※1 )-α-L-rhamnopy ranoside]或异鼠李
素-3-O-β-芸 香 糖 甙 (Isorhamnetin-3-o-β-ruti-
noside)。其结构式为
  异鼠李素-3-O-β-芸香糖甙为黄酮类化合物。
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症 、
抗渗出 、活血 、止血 、强心 、扩冠 、保护内皮细胞 、抑
制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 8] 。
表 1 化合物Ⅰ的13C NMR(DMSO-d6)信号归属
Table 1.The source of 13C NMR peaks of compound Ⅰ(DMSO-d6)
归属
Sou rce
δ 归属
Source
δ 归属
S ource
δ 归属
Source
δ
2 146.8 9 156.4 6′ 120.9 6″ 66.7
3 132.9 10 103.9 —OCH3 55.5 1 100.1
4 177.2 1′ 122.1 1″ 101.0 2 70.2
5 161.1 2′ 113.1 2″ 74.2 3 70.5
6 98.6 3′ 149.3 3″ 76.3 4 72.3
7 164.0 4′ 147.9 4″ 70.8 5 68.2
8 93.7 5′ 115.3 5″ 75.8 6 17.6
7第 20卷 第 1期          刘墨祥等:旱柳叶中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和咖啡酸的分离与鉴定
图 1 化合物Ⅰ MS(FAB)图
Fig.1.The MS of compound Ⅰ(FAB)
图 2 化合物Ⅰ 1HNMR(DMSO—d6)图
Fig.2.The 1HNMR of compound Ⅰ(DMSO—d6)
图 3 化合物Ⅰ 13C NMR(DMSO—d6)图
Fig.3.The 13C NMR of compound Ⅰ(DMSO—d6)
8  吉 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1998年
2.2 化合物Ⅱ
化合物 Ⅱ为白色结晶 , m.p.177.5℃~ 179℃
(温度计未校正),微溶于冷水 ,易溶于热水 、乙醇 、
丙酮 。其水溶液呈酸性 ,可使溴水褪色 ,与三氯化
铁溶液反应呈阳性。EI源质谱(图 4)确定其分子
式为 C9H8O4(M+:180 , 计算值 180)。1H NMR
(CD3OD)谱(图 5)给出了下列质子信号:δ7.61
(1H ,d , J=16.0 Hz , H —3 ,即反式 β—Η),δ6.31
(1H ,d , J=15.6 Hz , H —2 ,即反式α—H),δ7.12
(1H , d , J =2.0 Hz , H —2′), δ7.02(1H , dd ,
J=8.0 Hz ,H —6′),δ6.86(1H ,d , J=8.0 Hz ,
H —5′)。
综合上述信息并参考文献[ 7] ,确定化合物 Ⅱ
为:(反)-3-(3 , 4-二羟苯基)丙稀酸[ t rans-3-(3 , 4-
Dihydroxypheny l)acrylicacid] , 即咖啡酸(Caffeic
acid)。其结构式为
    咖啡酸系酚
酸类化合物。药
理学研究表明 ,
其具有止血 、镇
咳 、祛 痰 等 功
效[ 9] 。
图 4 化合物Ⅱ EI—MS图
Fig.4.The EI—MS of compound Ⅱ
图 5 化合物Ⅱ 1H NMR(CD3OD)图
Fig.5.1The 1H NMR of compound Ⅱ(CD3OD)
3 小 结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旱柳叶的醇溶性化学成
分。从旱柳嫩叶乙醇浸膏的正丁醇萃取物中 ,分
离鉴定出了 2个单体已知成分 ,即异鼠李素-3-O-
β-芸香糖甙和咖啡酸。此两个化合物在旱柳中为
首次发现。二者的药理活性正在深入研究中。
(下转第 19页)
9第 20卷 第 1期          刘墨祥等:旱柳叶中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和咖啡酸的分离与鉴定
豆熟期处于早熟 、中早或中晚时 ,产值随玉米选择
品种的熟期越早而减少至最小(4 986元/hm2)。
玉米选择为中早熟品种时 ,大豆选择品种的熟期
越晚(在当地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产值越高
(6 298.3元/hm2),大豆与玉米的熟期在产值呈
互补关系 ,即在玉米晚熟 、大豆早熟或玉米早熟 、
大豆晚熟时具有等产值效应。
3 小 结
1)本文在大豆 、玉米间作情况下建立了大豆
熟期和玉米熟期双因素的产量产值的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 ,大豆 、玉米间作既有竞争现象又有互惠
现象 ,能达到增产 、增收的效果 。这在已有的研
究[ 3]中有过相应的说明 。
2)间作的目的在于增产增收。通过对模型
(1)和模型(2)的分析所得出最高产量 、产值的玉
米 、大豆熟期的区间分布 ,在实践上有指导意义。
据此适当搭配间作玉米 、大豆的品种可得高产量
或高产值。如想得到高产值 ,应选择大豆为晚熟
品种 ,玉米为中早熟品种 。要想得到高产量 ,应选
择大豆为早熟品种 ,玉米为晚熟品种。
3)玉米与大豆间作时 ,还表现出一定的单因
素效应:当大豆为适宜的早熟品种时 ,玉米熟期对
产量呈正效应;大豆熟期对产量先呈负效应 ,后呈
正效应。
4)两生态因子交互作用明显 ,具有互补作
用 ,因而可视品种价格选一种价格低而产量产值
较好的品种进行搭配 。
5)运用饱和 D—最优试验设计的高效性较
好。但因它的试验次数最少 ,因而要求试验结果
的准确性要高[ 1] 。方程得出后可通过结果分析
验证其与实际是否相符 ,亦可用决策检验的方法
再做试验 ,验证结论的准确性 。
参 考 文 献
1 徐中儒.农业试验最优回归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88.229~ 235
2 戴诗勇等.饱和试验设计程序包.东北农学院学报 ,
1993 , 24(2):188~ 192
3 张训忠等.高肥条件下夏玉米大豆间混作互补与竞争效
应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 1987 , 20(2):34~ 42
(上接第 9页)
参 考 文 献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86.1123~ 1124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
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363
3 刘墨祥等.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进
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 19(2):115~ 122
4 刘墨祥等.旱柳叶中几种脂溶性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 19(4):44~ 51
5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编译.黄酮
体化合物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1.140
6 Agrawal P K.Carbon_13NMR of f lavonoids.Elsevier.1989 ,
154~ 156 , 341~ 342
7 Kompantsev V A.Polyphends of leaves of Salix pan-
tosericea and S.pentandroides.Khim.Prir.S oedin , 1984 ,
(5):654
8 梁克军.黄酮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中草
药 , 1986 , 17(2):36
9 肖崇厚等篇.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247 , 396
19第 20卷 第 1期          冷志杰等:不同熟期大豆 、玉米间作的产量产值数学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