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药用植物陆英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全 文 :刘紫英.药用植物陆英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39(3):144-146.
药用植物陆英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刘紫英
(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测定不同培养基 、pH值 、温度 、碳氮源对陆英根腐病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 陆英根腐
病菌经鉴定为镰刀菌 Fusariumsp.。陆英根腐病菌在 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为 25 ~ 30 ℃,
最适 28 ℃;适宜 pH值 5~ 7,最适 pH值 6, 有无碳源对其生长差异显著 ,菌丝生长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好 ,乳糖最
差;对氮源的利用以硝酸钾最好 ,硫酸铵最差。
  关键词:陆英;根腐病;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1)03-0144-03
收稿日期:2011-01-28
作者简介:刘紫英(1979—),女 ,江西万年人 ,硕士研究生 ,讲师 ,从事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的教学 、科研工作。 E-mail:yingziliu2008@
163.com。
  陆英(SambucuschinensisLindl)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 ,
别称八棱麻 、接骨木 、珊瑚花等 ,早在 《神农本草经 》就有记
载;为民间常用草药 ,产于全国各地 ,资源丰富 。全草用药 ,具
有活血散瘀 、消炎止痛 、利尿消肿 、祛风活络之功效 ,常用于治
疗跌打损伤 、风湿疼痛、肾炎水肿 、急性菌痢及肺炎等 [ 1 ] 。陆
英全草含黄酮类 、酚性成分 、鞣质 、糖类 、绿原酸和咖啡酸等 ,
种子含氰苷类;经药理和临床试验证实陆英所含的乌索酸 、齐
墩果酸 、β -谷甾醇是其抗肝炎的有效成分 [ 2 -4 ] ,是一种很有
研究价值和开发前途的药物 ,并且已有相关产品上市 。近年
来 ,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 ,在江西省宜春地区陆英根腐病
病情发展迅速 ,危害逐年加重 ,给陆英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
国内外尚未见关于陆英根腐病的系统报道 ,对其发生 、流行规
律 、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尚不清楚 ,防治较为困
难 。为了明确上述问题 ,制定出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病害防
治措施 ,本试验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为指导此
病害的有效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物分离鉴定
1.1.1 标样采集与病原菌分离 病株采自江西省宜春市宜
春学院药用植物园基地 ,病原菌分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 。
1.1.2 形态观察 将分离到的病原菌置于 PDA平板上生长
4 d后 ,置于高级数码生物显微镜 SK-DM500光学摄像仪下
摄像 ,观察菌丝形态 、产孢结构及孢子形态 ,根据病原菌的分
生孢子梗大小及在 PDA培养基上形态的特征 ,参照张中义
等 [ 5 ] 《植物病原真菌学 》和 Booth镰刀菌分类标准 [ 6]对镰刀菌
种的特征描述进行种属的鉴定 。
1.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2.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选用 PDA、
PSA、可溶性淀粉琼脂(StarchAgar)、葡萄糖蛋白胨琼脂 、察贝
克氏(Czapek sAgar)、WA培养基共 6种培养基 。将 4mm菌
丝圆片分别接种在直径为 9 cm平板中央 , 28 ℃培养 ,重复 3
次 ,第 7天用 “十 ”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 10 d后测产孢
量 [ 7 ] (血球计数板法 ,以下同)。
1.2.2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将直径 4 mm
病原菌菌丝块接种于 PSA培养基上 ,分别置于 5、10、15、20、
25、28、30、35、40℃等 9个不同温度下培养 ,每处理重复 3次 ,
第 7天测量菌落直径 ,观察菌落厚度、颜色 ,第 10天测产孢量 。
1.2.3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用 Na2HPO4
和柠檬酸 , NaOH和 Na2B4O7配制 [ 7] pH值为 2、4、5、6、7、8、9、
10、12的缓冲溶液 ,以上各种溶液与浓缩 1倍的 PSA培养基
等量混匀制成平板 ,接种直径 4 mm的病原菌菌丝块于平板
中央 , 28 ℃下培养 ,每个处理重复 3次 ,第 7天测量菌落直
径 ,观察厚度 、颜色 ,第 10天测产孢量 。
1.2.4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将直径 4 mm
病原菌菌丝块接种到 PSA平板中央 ,在 28 ℃下分别置于连
续荧光 、连续黑暗 、光 -暗周期 12 h-12 h、自然光等 4个光
照处理下培养 ,每个处理重复 3次 ,第 7 d测量菌落直径 ,第
10 d测产孢量 。
1.2.5 碳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采用真菌
生理培养基 [ 7] (配方:氮源 1 g、KH2PO4 0.5 g、MgSO4 · 7H2O
0.5g、碳源 5g、琼脂 20 g、蒸馏水 1 000mL), KNO3为氮源 ,
测定淀粉 、葡萄糖 、蔗糖、果糖 、麦芽糖 、半乳糖 、甘露醇 7种碳
源 ,以无碳源培养基为 CK;葡萄糖为碳源 , 测定 KNO3 、
(NH4)2SO4 、NH4Cl、蛋白胨 、牛肉膏 、酵母膏 、尿素 7种氮源 ,
以无氮源培养基为 CK。接种直径 4 mm菌丝块 ,每个处理重
复 3次 , 28 ℃培养 ,第 7天测量菌落直径 ,第 10天测产孢量。
1.2.6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设置 5、10、15、
20、25、28、30、35、40 ℃等 9个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 3次 。试
验采用悬滴法测定分生孢子萌发 [ 8 ] ,孢子浓度为 10×10倍镜
下每视野 50 ~ 100个孢子 , 24h后镜检 ,随即数孢子 200个左
右 ,统计萌发率 。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及种属鉴定
在 PDA培养基平板上菌落均一 ,菌落呈圆形 ,气生菌丝
薄绒状 ,白色至浅灰色 ,菌丝体呈白色 ,菌丝有隔 ,生长较茂
盛 ,絮状 ,菌落反面呈淡紫色 。其显微形态特征显示大型分生
孢子马特型 ,即孢子最宽处在中线上部 ,两端较钝 ,顶孢稍尖 ,
—144— 江苏农业科学 2011年第 39卷第 3期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1.03.101
基孢圆形足跟 ,壁较厚 , 2 ~ 6隔 ,多为 3 ~ 4隔 。小型分生孢
子数量多 ,卵形 、肾形 ,壁较厚 。厚垣孢子多 ,圆形 ,壁光滑或
粗糙 ,在菌丝或孢子顶端或中间单生 、对生 ,有性阶段未见 。
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形状观察结果 。参照
Booth的镰刀菌分类系统 , 该病原菌鉴定结果为镰刀菌属
(Fusariumsp.),在真菌分类系统中隶属于半知菌亚门(Deu-
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
ales)、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
2.2 生物学特性测定
2.2.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由表 1可知:
病原菌在 PSA、PDA、察贝克氏培养基上均生长较好 ,在 PSA
上菌丝直径 7.13 cm,产孢最好 ,为 14.31×107个 /皿 ,为最适
合的培养基;在可溶性淀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差 , 菌丝直径
5.80 cm;在 WA培养基上产孢最差 ,为 12×107个 /皿 。
表 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培养基 菌落直径(cm)
差异显著性
(LSD0.01)
产孢量
(×107 /皿)
差异显著性
(LSD0.01)
PSA 7.13 A 14.31 A
PDA 6.82 B 11.44 B
察贝克氏 6.26 C 3.88 C
葡萄糖蛋白胨 6.05 D 11.96 B
可溶性淀粉琼脂 5.80 E 5.12 C
WA 5.82 E 1.20 D
2.2.2 温度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菌丝生长和产孢适
温为 25 ~ 30 ℃,最适温 28 ℃, 菌落直径 7.13 cm,产孢量
14.31×107个 /皿 ,低于 10℃和高于 40℃菌丝生长不良且产
孢少或不产孢(表 2)。
表 2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温度
(℃)
菌落直径
(cm)
差异显著性
(LSD0.01)
产孢量
(×107 /皿)
差异显著性
(LSD0.01)
10 2.88 F 1.03 E
15 3.81 E 1.84 DE
20 5.43 C 3.30 CD
25 6.55 B 4.21 BC
28 7.13 A 7.09 A
30 6.46 B 5.10 B
35 4.15 D 3.37 BC
40 0.96 G 0.48 E
2.2.3 pH值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菌丝生长及产孢适
宜 pH值为 5 ~ 8,最适生长 pH值为 6(菌落直径 7.10cm,产
孢量 4.74×107个 /皿), pH值低于 2或高于 8,菌丝生长不良
且产孢少或不产孢 。可见 ,该菌适合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 。
表 3 不同 pH值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pH值 菌落直径(cm)
差异显著性
(LSD0.01)
产孢量
(×107 /皿)
差异显著性
(LSD0.01)
2 0.87 E 1.03 D
4 4.00 D 1.52 C
5 5.45 BC 1.68 C
6 7.10 A 4.74 A
7 6.17 AB 3.84 B
8 5.56 BC 1.72 C
9 0 E 0 E
10 0 E 0 E
12 0 E 0 E
2.2.4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不同光照
条件处理表明:各处理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无显著性差
异 。全光照条件下 ,病原菌生长最快 ,菌落直径 6.94 cm,产
孢量 9.72×107个 /皿;全黑暗条件下 ,菌落直径 6.31 cm,产
孢量 7.33×107个 /皿 。这与该病原菌生产的环境有密切关
系 ,根腐病菌生活在土壤中 ,是全黑暗条件中 ,所有光照对其
无显著性差异 。
2.2.5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碳源对菌丝生
长很重要 ,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存在显著差异;菌丝生长的最适
碳源为蔗糖 ,菌落直径 6.37 cm,果糖 、淀粉 、葡萄糖次之 ,乳
糖最差 ,菌落直径 4.80 cm;产孢最适碳源为果糖 , 产孢量
5.08×107个 /皿 ,淀粉次之 ,乳糖最差 ,产孢量 1.13×107个 /
皿(表 4)。
表 4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碳源 菌落直径(cm)
差异显著性
(LSD0.01)
产孢量
(×107 /皿)
差异显著性
(LSD0.01)
蔗糖 6.37 A 2.92 BC
淀粉 5.58 B 3.44 B
果糖 5.67 B 5.08 A
葡萄糖 5.54 B 3.21 BC
甘露醇 5.43 BC 2.11 C
乳糖 4.80 C 1.13 D
CK 3.01 D 0.56 D
2.2.6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菌丝生长在硝
酸钾上生长最好 ,菌丝直径 6.50 cm,蛋白胨次之;在硫酸铵
生长最差 ,菌丝直径 1.88 cm,牛肉膏产孢最好 ,产孢量 3.30
×107个 /皿;氯化铵产孢差 ,产孢量 1.09×107个 /皿(表 5)。
2.2.7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 20 ~
35 ℃,最适温度为 28 ℃,萌发率达 86.43%, 25℃次之 ,低于
表 5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氮 源 菌落直径(cm)
差异显著性
(LSD0.01)
产孢量
(×107 /皿)
差异显著性
(LSD0.01)
硝酸钾 6.50 A 2.66 AB
酵母膏 5.40 B 2.73 AB
牛肉膏 5.80 AB 3.30 A
蛋白胨 5.81 AB 2.54 AB
尿素 5.55 AB 1.79 BC
硫酸铵 1.88 D 1.34 C
氯化铵 2.52 C 1.09 C
CK 5.83 AB 1.05 C
(下转第 146页)
—145—刘紫英:药用植物陆英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郭小丁 ,谢一芝 ,马佩勇 ,等.鲜食甘薯生产施用 “地蚜灵 ”防治蛴螬效果 [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39(3):146-147.
鲜食甘薯生产施用 “地蚜灵 ”防治蛴螬效果
郭小丁 1 , 谢一芝 1 , 马佩勇1 , 贾赵东 1 , 张振臣 2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02)
  摘要:调查了施用高效低毒环保型药剂 “地蚜灵” 防治蛴螬危害的效果 ,初步划分了蛴螬危害对商品薯外观质量
影响的 5个级别。栽插时施用 “地蚜灵” 1次(600 g/hm2)即可较好地防治蛴螬危害 , 未受害薯块数比例平均 86.6%,
比对照平均多 21.4百分点 ,建议鲜食甘薯生产上推广使用 “地蚜灵” 防治蛴螬危害。
  关键词:甘薯;地蚜灵;蛴螬;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1)03-0146-02
(上接第 145页)
10 ℃或高于 40 ℃最差(图 2)。
3 结论
经对陆英根腐病菌的分离鉴定 ,同时进行不同培养基及
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和产孢情况调查 ,可知病原菌镰刀
菌在 PSA上菌丝生长和产孢最好 ,可溶性淀粉培养基上菌丝
生长最差 ,在 WA培养基上产孢最差 ,温度在 25 ~ 30 ℃间适
于菌丝的生长 ,低温(<10℃)或高温(>40 ℃)均会对孢子
产生及萌发产生抑制作用 ,尤其是高温 ,甚至会造成孢子畸
形;pH值在 5 ~ 8之间适于病原菌的生长 , pH值过低或过高
均会造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处理对菌丝生
长和产孢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 ,
氮源为硝酸钾 ,产孢最适碳源为果糖 ,氮源为牛肉膏;分生孢
子萌发适温 20 ~ 35℃,最适 28 ℃,萌发率达 86.43%。通过
对陆英根腐病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对陆英根腐病病害
的预测预报及控制病害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3:143.
[ 2]邹盛勤 ,陈 武.中药陆英研究进展 [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34(13):3092-3094.
[ 3]董立莎 ,胡静静 ,陈晓昱 ,等.贵州苗药陆英的研究新进展 [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2007, 29(6):24-25.
[ 4]杨燕军 ,林洁红.陆英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 J].中药材 , 2004
(7):56-58.
[ 5]张中义.植物病原真菌学 [ M]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 1986.
[ 6] BoothC.ThegenusFusarium[M] .KewSurey, UK:Commonwealth
MycologicalInstitute, 1971.
[ 7]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 8]林丽飞 ,刘文英 ,罗 冰 ,等.灯盏花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
步研究 [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4):113-114, 167.
  鲜食甘薯富含营养 ,是良好的保健品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
喜爱 。提高鲜食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是提高鲜食甘薯栽培效
益的重点 [ 1] 。商品薯外观质量主要由薯形 、薯皮颜色和光滑
度构成 ,薯块外观质量与商品销售价格有很大关系 ,若薯块受
地下害虫危害 ,则会在虫口处形成坑凹 、薯皮色变黑 ,严重影
响薯块外观质量 ,不能作为商品薯销售 。北方薯区和黄淮流
域薯区危害甘薯地下部的害虫主要有蝼蛄类 、金针虫类 、蛴螬
类等 ,其中蛴螬危害块根和纤维根最为严重 ,咬食薯块造成伤
口 ,除直接影响薯块产量和品质外 ,还易引起病菌侵入 ,加重
田间和贮藏期病害的发生 ,进而造成更多的损失 [ 2] 。对地下
害虫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农药 ,然而具有防效的农药多为
收稿日期:2010-12-03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 [编号:cx(09)626] ;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nycytx-16-c-19)。
作者简介:郭小丁(1960—),男 ,山西吉县人 ,研究员 ,主要从事甘薯
遗传育种及产业化开发研究。 Tel:(025)84390309;E-mail:guoxd
@jaas.ac.cn。
高毒高残留 ,不符合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要求 [ 3 ] 。针对这一问
题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近研发出一种高效
低毒防治作物地下害虫和蚜虫的环保型药剂 “地蚜灵 ”,用其
防治甘薯地下害虫 ,防效优于国内外目前使用的常规药剂 ,可
作为防治甘薯地下害虫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最好替代药剂之
一 。本试验观察了 “地蚜灵 ”防治蛴螬的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新开试验田 。参试
品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培育的鲜食甘薯品
种宁 43-8,紫红皮 ,橘红心 ,薯块纺锤形 ,薯皮光滑 ,薯数型品
种 ,平均单株结薯 6 ~ 7个。土地准备:土地秋耕冬春晒垡 ,
5月底整地 ,撒施复合肥 750 kg/hm2 (N、P2 O5 、K2O含量均为
15%),然后做垄 ,垄距 90 cm。栽插:3月中旬小拱棚覆盖排种
育苗 。 6月 11日剪苗栽插 ,株距 25cm。栽插面积 2 000 m2 ,秧
苗栽插后 , 在 1 000 m2 土地上按照推荐用量 (移栽沟施药
600 g/hm2)将 “地蚜灵 ”粉剂溶于水中喷施于栽插穴中;另外
—146— 江苏农业科学 2011年第 39卷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