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3卷 第 3期
2009年 5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33, No.3
May, 2009
收稿日期:2008-02-26 修回日期:2008-09-22
作者简介:程红梅(1979—),工程师 ,博士生。*汤庚国(通讯作者),教授 ,研究方向为树木学。 E-mail:ggtang1950@njfu.edu.cn。
引文格式:程红梅 ,汤庚国.大蜀山短毛椴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33(3):35
-40.
大蜀山短毛椴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程红梅1, 2 ,汤庚国 1*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2.合肥植物园 ,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大蜀山短毛椴(Tiliabreviradiata)林是江淮丘陵地区残存的典型落叶阔叶林 ,是经砍伐和火烧等破坏后恢
复形成的次生林类型 , 也是重要的地带性植被。基于详细的群落学调查 , 分析了群落的植物组成 、生活型特征 、
层次结构 、群落性质以及演替趋势。结果表明 , 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 42科 72属 81种 , 单种科和单种属较多。
群落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 ,具有一定的温带性质 , 同时热带成分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群落垂直空间分化明
显 , 可分为乔木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 3个层次 , 层外植物丰富。群落生活型组成 、叶性质 、优势种群径级结构以及
重要值分析体现了较为成熟的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特征 ,群落处于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顶极阶段。优势种群短毛
椴趋于成熟阶段 , 演替较为激烈 ,天然更新较为缺乏。作为合肥市区内宝贵的乡土物种基因库和资源库 ,该残存
落叶阔叶林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短毛椴;落叶阔叶林;物种组成;群落结构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09)03-0035-06
Characteristicsofthedeciduousbroad-leafforestofTiliabreviradiata
inthehilterrainofDashushanMountain
CHENGHong-mei1 , 2 , TANGGeng-guo1*
(1.Co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 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 Nanjing210037, China;
2.HefeiBotanicalGarden, Hefei230031, China)
Abstract:NaturalsecondaryTiliabreviradiatadeciduousbroad-leafforestinDashushanisoneofthemainsecondaryfor-
estsinthehillterrainbetweentheYangtzeandHuaiheriver, whichisformedbytherestorationafterclear-cutingorfire.
ItisalsotheimportantzonalvegetationofHefeicity.BasedonthedatacollectedfromplotsofTiliabreviradiatacommuni-
ty, thefloristiccompositionandcharacteristics, compositionandfeatures, structureandsuccessiontendencywereana-
lyzed.Theanalysisoffloristicgeographicalelementsindicatedthatthetemperateelementsweredominantbuttropicalaf-
finitiesalsoexistedinthecommunity.Thexylophytedominatedinthecommunity, whichwasdividedintothreedistinct
layers:tree, shrubandherblayers, speciesofinterlayerplantswererich.Thestatisticsofcommunityfeatures, lifefom,
meanDBH, andimportantvalueshowedthattheforestwasdeciduousbroad-leavedforestinthesubzoneofthenorthern
subtropic.AnalysisonthestructureofcommunityindicatedthatT.breviradiatawasinthematuringstageandinshortof
naturalregeneration, successionwasintense.
Keywords:Tiliabreviradiata;deciduousbroad-leafforest;speciescomposition;communitystructure
短毛椴(Tiliabreviradiata)是椴树科 、椴树属落叶乔木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安徽 、浙江和江西等地的山
坡 、沟谷两侧疏林中 ,为我国特有树种 。短毛椴树干通直 、树冠整齐 、枝叶茂密 ,且病虫害少 、适应性强 ,是
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其 “木材纹理致密 、材质坚韧 ”,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夏季繁花满树 ,花黄色而芳
香 ,又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1-2] 。但迄今为止 ,有关短毛椴群落学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大蜀山短毛椴群
落是江淮丘陵地区残存的典型落叶阔叶林 ,是经砍伐和火烧等破坏后恢复形成的次生林类型 ,也是重要的
地带性植被 。鉴于其在江淮丘陵森林植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短毛椴群
落的物种组成 、区系成分 、外貌和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 ,为深入了解其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科学评价江淮丘
陵的植被状况奠定基础 ,同时为地带性植被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3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大蜀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 ,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年均气温 15 ~ 16℃,极端最高温度
41.2℃,极端最低温度 -20.6℃。年降水量 900 ~ 1 000mm,年均蒸发量 1 538mm,年均相对湿度 74% ~
78%,全年无霜期 230d。山体分布的土壤主要有黄棕壤 、黄褐土 、粗骨土 、水稻土 , pH5 ~ 7。山体植被有
马尾松(Pinusmasoniana)常绿针叶林和麻栎(Quercusacutisima)林 、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林 、大
叶榉(Zelkovaschneideriana)林等落叶阔叶林以及处于过渡阶段的马尾松—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等
针阔混交林类型 ,落叶阔叶林是该区的地带性植被 [ 3] 。短毛椴群落分布于大蜀山海拔 100 ~ 200m的东坡
和南坡 ,较为陡峭 ,坡度多在 8°~ 21°,地理位置为 117°10.31′~ 117°10.47′E, 31°50.45′~ 31°50.52′N,短
毛椴为群落建群种 ,与北温带分布的麻栎 、小叶栎(Q.cheni)、化香(Platycaryastrobilacea)和牛鼻栓(Fortu-
neariasinensis)等树种构成落叶阔叶林 。
1.2 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
在研究地根据群落状况 、海拔和分布位置的不同 ,在短毛椴占优势的林分中设置 20 m×20 m的样地
6块 , 15m×30m的样地 2块 。每一样地确立其中心点 ,划分为 4个 10 m×10 m的样方 ,进行乔木调查 。
在每个样地的四角与中心各设置 1个 2m×2 m的灌木层(含乔木更新层)样方 ,并在它们中各设置 1个
1 m×1m的草本层小样方 。对胸径≥5cm的乔木进行每木检尺 ,记录乔灌层所有植物种类的株数 、高度 、
胸径和盖度等基本数据 ,同时测定各样方的海拔 、坡度和群落状况等环境因子。记录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
名称 、高度和盖度等指标。利用重要值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Shan-
non-Wei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和 Jsi进行该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3-6] 。
2 结果与分析
2.1 短毛椴群落的种类组成 、地理成分及群落外貌分析
2.1.1 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群落的固有特征 ,研究群落的植物组成和区系成分是了解群落的基础 ,也是了解群落性质的关
键[ 7] 。调查样地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 81种(包括种下等级),属于 42科 72属 81种(表 1)。其中蕨类植物 4科
4属4种 ,种子植物 38科 68属 77种。未见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 34科 55属 64种 ,单子叶植物 4科
13属 13种。含种数最多的科为壳斗科(Fagaceae)、禾本科(Gramineae),各有 6个种;含 5种的有百合科(Lili-
aceae);含 4种的有桑科(Morac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含 3种的有榆科(Ulmaceae)、卫矛
科(Celastraceae)、唇形科(Labiatae)、槭树科(Aceraceae);含 2种的有 7科 ,占总科数的 16.67%;仅含 1种的有
25科 ,占总科数的 59.52%。含种数最多的属为栎属(Quercus),有 6个种;其次是槭属(Acer),含 3个种;女贞属
(Ligustrum)和卫矛属(Euonymus)分别含 2个种;其余的 68属各仅含 1种 ,占总属数的 94.44%。构成短毛椴群
落优势种的属 ,多数是构成群落主要科的多种属 ,群落的优势种集中在少数种中。
表 1 短毛椴群落维管束植物的科 、属组成
Table1 CompositionofgenusandfamiliesofvascularplantsofT.breviradiatacommunity
科名
families
属数(种数)
genus(species)
科名
families
属数(种数)
genus(species)
科名
families
属数(种数)
genus(species)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1(1)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1(1) 伞形科(Umbeliferae) 2(2)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1(1) 樟科(Lauraceae) 1(1)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1(1)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1(1)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1(1) 山矾科(Symplocaceae) 1(1)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1(1) 蔷薇科(Rosaceae) 2(2) 木犀科(Oleaceae) 1(2)
胡桃科(Juglandaceae) 1(1) 豆科(Leguminosae) 4(4)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1(1)
壳斗科(Fagaceae) 1(6) 苦木科(Simaroubaceae) 1(1) 唇形科(Labiatae) 3(3)
榆科(Ulmaceae) 3(3) 漆树科(Anacardiaceae) 1(1) 茄科(Solanaceae) 2(2)
桑科(Moraceae) 4(4) 卫矛科(Celastraceae) 2(3)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1(1)
荨麻科(Urticaceae) 1(1) 椴树科(Tiliaceae) 1(1) 茜草科(Rubiaceae) 3(3)
蓼科(Polygonaceae) 1(1) 槭树科(Aceraceae) 1(3) 菊科(Compositae) 4(4)
藜科(Chenopodiaceae) 1(1) 无患子科(Sapindaceae) 1(1) 禾本科(Gramineae) 6(6)
苋科(Amaranthaceae) 1(1) 鼠李科(Rhamnacea) 2(2) 天南星科(Araceae) 1(1)
石竹科(Caryophylaceae) 1(1) 堇菜科(Violaceae) 1(1) 百合科(Liliaceae) 5(5)
毛茛科(Ranunculaceae) 2(2) 八角枫科(Alangiaceae) 1(1) 薯蓣科(Dioscoreaceae) 1(1)
36
第 3期 程红梅 ,等:大蜀山短毛椴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2.1.2 种子植物地理成分
表 2 短毛椴群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Table2 Genusdistributiontypesofseedplantsof
T.breviradiatacommunity
分布区类型
distributiontype
属数
numberof
genus
占总属数的
比例 /%
percentofgenus
世界分布 12 —
泛热带分布 9 16.07
旧世界热带分布 2 3.57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2 3.57
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 1 1.79
热带亚洲分布 6 10.71
北温带分布 12 21.43
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 “全温带 ” 2 3.57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3 5.36
旧世界温带分布 2 3.57
地中海区 、西亚(或中亚)和东亚间断分布 3 5.36
欧亚和南部非洲间断分布 1 1.79
地中海区 、西亚至中亚分布 1 1.79
东亚分布 4 7.14
中国—日本分布 6 10.71
中国特有 2 3.57
合计 68 100.00
注:占总属数不包括世界分布属。
根据吴征镒关于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
分标准 [ 8] ,对短毛椴群落种子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进行分析(表 2),除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
温带亚洲分布和中亚分布外 ,其他 12个类型都有 ,其
中热带性质的属有 20属 ,占总属数的 35.71%(未包
括世界分布属 , 下同)。其中泛热带分布的最多 ,有
9属 ,占总属数的 16.07%,如黄檀属 (Dalbergia)、山
矾属(Symplocos)、朴属 、苎麻属(Boehmeria)、卫矛属 、
南蛇藤(Celastrus)、菝葜属(Smilax)、牛膝属(Achyran-
thes)、薯蓣属(Dioscorea)等 。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 ,
有鸡矢藤属(Paederia)、葛属(Pueraria)、蛇莓属(Du-
chesnea)、构属(Brousonetia)、山胡椒属(Lindera)和箬
竹属(Indocalamus)等 。其他热带分布属还有八角枫
属(Alangium)、臭椿属(Ailanthus)、柘属(Cudrania)、
郁金香属(Tulipa)和荩草属(Arthraxon)等。温带分布
属有 23属 ,占总属数的 41.08%。北温带分布的属最
多 ,有 14属 ,占总属数的 25%,如椴树属 、栎属 、槭属 、
蔷薇属(Rosa)、桑属(Morus)、榆属(Ulmus)、夏枯草属
(Prunela)和蒿属(Artemisia)等。椴属 、栎属植物构成群落的主体 ,形成群落上层的高大乔木层。此外 ,温
带性质分布的属有女贞属 、络石属(Trachelospermum)、紫藤属(Wisteria)、山蚂蝗属(Desmodium)、绵枣儿属
(Scila)和窃衣属(Torilis)等。其他含属较多的地理成分还有东亚分布属 ,占总属数的 17.85%,如化香
属 、刚竹属(Phylostachys)、天葵属(Semiaquilegia)、白马骨属(Serisa)、栾树属(Koelreuteria)、木通属(Ake-
bia)和半夏属(Pinelia)等。中国特有分布有 2属 ,牛鼻栓属和明党参属(Changium)。此外 ,世界广布属
有 12个 ,如薹草属(Carex)、铁线莲属(Clematis)、拉拉藤属(Galium)、蓼属(Polygonum)、黄芩属(Scutelar-
ia)、堇菜属(Viola)和鼠李属(Rhamnus)等 ,为中性的草本或灌木 。乔木优势种群中重要值大的属中
(表 3),北温带分布的栎属 、椴属和槭属等的重要值比例达到 68.99%, 椴属重要值的比例也达到
42.99%。泛热带分布的山矾属和朴属等的重要值比例仅 7.74%。东亚分布属的重要值比例为 8.33%。
植物区系的发生不仅与北温带植物区系有密切的联系 ,同时与亚热带和东亚植物区系关系也较为密切 。
北温带分布构成群落的主体成分 ,热带分布属为群落常见成分 。属的分布区类型上以温带植物属占大多
数 ,其次为热带分布的属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2.1.3 群落外貌
根据 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 ,将群落中 81种植物进行分类 ,其中 ,高位芽植物比例最高 ,有 43种 ,
占总种数的 53.09%,是处于优势地位的生活型。其次是地面芽植物 ,有 21种 ,占 25.93%。 1年生植物
10种 ,占 12.35%。地下芽植物 7种 ,占 8.64%。未见地上芽植物 。在高位芽植物中以矮高位芽植物种类
最多 ,有 21种 ,占总种数的 25.93%;中高位芽植物 14种 ,占总种数的 17.28%;小高位芽植物 8种 ,占总
种数的 9.88%。高位芽植物中 , 80%是落叶种类 ,它们是群落的主要组成成分 ,对群落的外貌 、结构以及
群落环境的影响都起决定性作用。
群落叶型特征 , 单叶比例占 76.54%, 复叶占 23.46%。全缘叶和非全缘叶分别占 49.38%和
50.62%。叶的质地以纸质叶所占比例最大 ,达 48.15%;草质叶次之 ,占 37.04%;革质叶和近革质叶占
9.87%,膜质叶占 4.94%。群落的生活型和叶特征显示出群落层次分明 ,层外植物较为丰富 ,纸质叶 、单
叶的中高位芽植物是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成分 。
2.2 短毛椴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2.2.1 乔木层的特征
群落的空间配置不仅构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的生境和动态。群落乔
37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3卷
木层树种共 20种 ,除女贞(Ligustrumlucidum)为常绿树种 ,山胡椒表现为 “假死柴”现象外 ,其余均为落叶
种类。优势种比较明显 ,落叶阔叶树种短毛椴 、麻栎 、小叶栎 、化香 、锐齿槲栎(Q.aliena)占据较大优势 ,其
重要值之和超过 70%(表 3)。从重要性看 ,椴树科 、壳斗科 、胡桃科(Juglandaceae)、榆科(Ulmaceae)、金缕
梅科(Hamamelidaceae)占较大优势;椴树属 、栎属 、化香属(Platycarya)、朴属(Celtis)、牛鼻栓属(Fortunear-
ia)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其中栎属是包含种类最多的属 。
乔木层可分为 2个亚层 ,第 1亚层高 15 ~ 20 m,优势种短毛椴平均胸径 21.96 cm,树高 18 ~ 20m;亚
优势种小叶栎 、麻栎 ,散生于群落内;伴生种有化香 、锐齿槲栎 、牛鼻栓和女贞(Ligustrumlucidum)等 ,这一
亚层植株数量最多 ,多为落叶树种。第 2亚层高 2 ~ 8 m,有山胡椒(Linderaglauca)、朴树(Celtissinensis)、
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茶条槭(Acerginnala)、黄檀(Dalbergiahupeana)、八角枫(Alangiumchinense)、
榔榆(Ulmusparvifolia)、枳椇(Hoveniaacerba)和柘(Cudraniatricuspidata)等。
乔木层上层以椴树科 、壳斗科的落叶阔叶中高位芽植物层片占主导地位 ,下层以落叶阔叶小高位芽为
主导层片 ,常绿阔叶树种在群落中占很小比例。群落中有胸径 20.00、30.00、17.20、10.30、6.00 cm的短
毛椴以及其他树种的枯立木数株 ,在枯立木的周围均为树形高大 、长势良好的短毛椴 。说明短毛椴与其他
乔木层树种种间存在一定的资源竞争 ,短毛椴种群自身个体间竞争也较激烈 。
表 3 短毛椴群落乔木层植物的重要值
Table3 TheimportancevalueofthetreespeciesofarborlayerofT.breviradiatacommunity
树种
species
个体数 /株
individual
number
平均胸径 /cm
meanDBH
相对多度 /%
relative
density
相对频度 /%
relative
frequency
相对显著度 /%
relative
dominance
重要值
importance
value
属的分布区
generadistribution
types
短毛椴 Tiliabreviradiata 140 21.96 55.78 16.67 56.05 128.50 北温带
麻栎 Quercusacutisima 15 41.95 5.98 8.33 17.67 31.98 北温带
小叶栎 Quercuscheni 10 41.06 3.98 8.33 11.30 23.62 北温带
化香 Platycaryastrobilacea 9 28.57 3.59 10.42 5.08 19.09 东亚分布
锐齿槲栎 Quercusaliena 8 26.54 3.19 6.12 4.21 13.52 北温带
朴树 Celtissinensis 10 5.84 3.98 8.16 0.23 12.38 泛热带
牛鼻栓 Fortuneariasinensis 11 7.14 4.38 6.12 0.38 10.89 中国特有
构树 Brousonetiapapyifera 14 8.32 5.58 2.04 0.82 8.44 热带亚洲
白檀 Symplocospaniculata 5 7.26 1.99 6.12 0.17 8.28 泛热带
山胡椒 Linderaglauca 7 6.57 2.79 4.08 0.18 7.05 热带亚洲
枳椇 Hoveniaacerba 7 13.00 2.79 2.04 0.96 5.79 东亚分布
黄连木 Pistaciachinensis 3 23.50 1.19 4.08 0.34 5.62 地中海区
女贞 Ligustrumlucidum 3 22.10 1.19 2.04 1.47 4.70 旧世界温带
榔榆 Ulmusparvifolia 2 16.15 0.80 2.04 0.41 3.25 北温带
八角枫 Alangiumchinense 2 10.25 0.80 2.04 0.17 3.01 旧世界热带
五角枫 Acermono 1 25.5 0.40 2.04 0.42 2.86 北温带
茶条槭 Acerginnala 1 7.60 0.40 2.04 0.04 2.48 北温带
黄檀 Dalbergiahupeana 1 7.60 0.40 2.04 0.04 2.48 泛热带
圆叶鼠李 Rhamnusglobosa 1 5.20 0.40 2.04 0.02 2.46 世界分布
柘 Cudraniatricuspidata 1 5.80 0.40 2.04 0.02 2.46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2.2.2 灌木层与乔木更新层的特征
灌木层高约 0.5 ~ 1.8m,植物在群落中分布不均 ,盖度在 10% ~ 55%。共有 26种植物 ,其中落叶乔
木的幼苗占很大的比例 ,含有一定数量的常绿灌丛(表 4)。典型的灌木有实肚竹(Phylostachysnidularia
f.farcata)、白檀 、阔叶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卫矛(Euonymusalatus)、小蜡(Ligustrumsinense)、圆叶
鼠李(Rhamnusglobosa)和六月雪(Serisaserisoides)。实肚竹的覆盖度最大 ,重要值最高 。重要值较大的
还有白檀 、阔叶箬竹和朴树 。重要值大于 5的树种有构树(Brousonetiapapyifera)、黄山栾(Koelreuteriabip-
innata)、短毛椴 、榔榆 、山胡椒 、八角枫 、卫矛 、锐齿槲栎 。其他树种重要值较小。
短毛椴的幼苗幼树较少 ,因短毛椴大多生长于玄武岩岩隙 ,岩石裸露 ,坡度又较为陡峭 ,上层土壤缺
乏 ,种子无法吸收深层土壤营养 。而立地条件较为平缓的 8号样地 ,林下土层较厚 ,幼树幼苗相对较多 ,并
有一定数量的萌蘖。但总体来说 ,短毛椴天然更新缺乏 ,处于很不稳定的地位。
38
第 3期 程红梅 ,等:大蜀山短毛椴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表 4 短毛椴群落灌木层 、乔木更新层植物的重要值
Table4 TheimportancevalueofthetreespeciesofshrublayerandregenerationlayerofT.breviradiatacommunity
树种
species
个体数 /株
individualnumber
平均树高 /cm
meanheight
相对多度 /%
relativedensity
相对频度 /%
relativefrequency
相对盖度 /%
relativecoverage
重要值
importancevalue
实肚竹 Phylostachysnidulariaf.farcata 323 170.00 59.93 15.15 55.36 130.44
白檀 Symplocospaniculata 30 47.50 5.57 14.14 6.01 25.72
阔叶箬竹 Indocalamuslatifolius 40 93.00 7.42 5.05 11.77 24.24
朴树 Celtissinensis 25 76.00 4.64 10.10 6.49 21.23
构树 Brousonetiapapyifera 11 136.00 2.04 7.07 2.11 11.22
短毛椴 Tiliabreviradiata 13 65.00 2.41 7.07 1.54 11.02
黄山栾 Koelreuteriabipinnata 15 40.00 2.78 4.04 2.19 9.01
榔榆 Ulmusparvifolia 9 25.50 1.67 6.06 1.06 8.79
山胡椒 Linderaglauca 6 70.50 1.11 5.05 1.54 7.70
八角枫 Alangiumchinense 20 20.00 3.71 1.01 2.44 7.16
锐齿槲栎 Quercusaliena 11 11.00 2.04 4.04 0.89 6.97
卫矛 Euonymusalatus 5 12.00 0.93 2.02 2.92 5.87
柘 Cudraniatricuspidata 4 42.00 0.74 3.03 0.24 4.01
丝棉木 Euonymusmaacki 3 31.00 0.56 3.03 0.24 3.83
茶条槭 Acerginnala 3 200.00 0.56 1.01 1.62 3.19
枳椇 Hoveniaacerba 7 60.00 1.30 1.01 0.65 2.96
化香 Platycaryastrobilacea 2 85.00 0.37 2.02 0.16 2.55
小蜡 Ligustrumsinense 3 60.00 0.56 1.01 0.81 2.38
三角枫 Acerbuergerianum 1 150.00 0.19 1.01 0.81 2.01
圆叶鼠李 Rhamnusglobosa 1 180.00 0.19 1.01 0.41 1.60
白栎 Quercusfabri 2 20.00 0.37 1.01 0.16 1.55
牛鼻栓 Fortuneariasinensis 1 13.00 0.19 1.01 0.16 1.36
六月雪 Serisaserissoides 1 30.00 0.19 1.01 0.16 1.36
五角枫 Acermono 1 10.00 0.19 1.01 0.08 1.28
臭椿 Ailanthusaltissima 1 30.00 0.19 1.01 0.08 1.28
短柄枹 Quercusserrata 1 40.00 0.19 1.01 0.08 1.28
2.2.3 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特征
草本层在该群落中分布不均 ,种类较为丰富 ,该区分布较为广泛的物种 ,有荩草(Arthraxonhispidus)、
天名精(Carpesiumabrotanoides)、黄鹌菜(Youngiajaponica)、猪殃殃(Galiumaparine)、蛇莓(Duchesneaindi-
ca)、夏枯草(Prunelavulgaris)、心叶堇菜(Violaconcordifolia)、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等 ,天葵(Semi-
aquilegiaadoxoides)、绵枣儿(Scilasciloides)、山慈姑(Iphigeniaindica)、明党参 (Changiumsmyrnioides)、
掌叶半夏(Pineliapedatisecta)等常成群分布 。草质藤本有何首乌(Falopiamultiflor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白英(Solanumlyratum)、薯蓣(Dioscoreaopposita)等 。
群落层间植物丰富 ,木质藤本有紫藤(Wisteriasinensis)、南蛇藤(Celastrusorbiculatus)、葛(Puerarialo-
bata)、菝葜(Smilaxchina)和小果蔷薇(Rosacymosa)等 。常绿藤本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常覆
盖在地表。群落内紫藤数量较多 ,为大型藤本 ,平均胸径 14.89 cm,攀缘高度达 20 m,可达到群落上层 ,并
有一定的绞杀作用。
2.3 短毛椴群落的年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表 5 短毛椴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
Table5 Speciesdiversityindicesvalueineverylayerof
T.breviradiatacommunity
层次layer S H D JSW Jsi
乔木层 20 1.848 6 0.680 2 0.617 1 0.707 8
灌木层 26 1.726 4 0.622 9 0.529 9 0.646 6
草本层 34 2.224 4 0.845 3 0.630 8 0.869 7
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是群落冠层的主要构成种 ,
其动态决定群落的整体动态和性质 。根据曲仲湘关
于立木级的划分[ 5]对短毛椴个体径级分析 ,胸径 >
22.5cm的立木株数占总数的 47.06%,胸径为 7.5 ~
22.5cm的立木株数占 29.41%,胸径为 2.5 ~ 7.5 cm
的立木株数占 15.03%, Ⅰ级 、Ⅱ级幼苗占 8.49%。短
毛椴以中大径级占优势 ,尤其是Ⅴ级立木占较大比
例 ,幼苗幼树均较少 ,天然更新缺乏 ,群落处于向顶极演替的过程。短毛椴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 Shan-
non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草本层 、乔木层 、灌木与更新层 。丰富度指数也以草本层最多 ,有 34个物种;其
39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3卷
次为灌木与更新层 ,有 26个物种;乔木层最少 ,有 20个物种;但真正的灌木种类仅有 8种 。均匀度指数也
以草本层最高 ,其次为乔木层 ,灌木与更新层最低。可见灌木层和乔木层优势种表现明显 ,异质性低 ,草本
层的物种数较为丰富 。总体趋势是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草本层低 ,而高于灌木层。与该区大叶榉群
落 [ 3]相比较 ,短毛椴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大叶榉群落 ,而灌木层的丰富
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低于大叶榉群落 。由于短毛椴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较为严峻 ,同时上层树冠郁闭度
大 ,下层透光率低 ,造成灌木层优势种较为集中 ,少数种类占据较大比例 。总体来说 ,短毛椴群落保存着有
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是该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核心区域 。
3 讨 论
(1)大蜀山短毛椴群落地处亚热带北缘和江淮丘陵 ,区系地理成分具有一定的温带性质 ,同时热带成
分占有较大的比重 ,体现了群落地处亚热带北缘的特征 。群落的外貌特征 、垂直结构等也体现了亚热带北
缘落叶阔叶林的植被属性 。群落季相分明 ,垂直空间分化明显 ,层外植物较为丰富 ,尤其是大型藤本紫藤
在林内数量较多 。优势种群短毛椴作用明显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 。从生活型组成 、群落外貌以及优势种
群的年龄结构来看 ,群落正处于向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
(2)短毛椴多集群分布于海拔约 100 ~ 200 m的东坡和南坡 ,坡度较为陡峭 。林下短毛椴幼苗和幼树
较少 ,天然更新缺乏 ,处于很不稳定的地位 。由于立地条件较为严峻 ,林下多为裸露玄武岩岩石 ,种子无法
吸收深层土壤营养 ,种子萌发生长均较为困难 ,也可能与种群自身生理特性有关 。短毛椴种群处于成熟阶
段 ,群落内有不同径级的短毛椴和其他树种的枯立木表明短毛椴种内以及与其他树种种间竞争均较为激
烈 。样地大部分山地地势较陡 ,土层薄 ,遇大风及大雪灾害 ,大树容易倒伏以至死亡 ,人为活动影响也较为
强烈 ,在群落核心区内有一条通往山顶的小道 ,有数株胸径约 14cm的紫藤枯死倒伏在地以及其他树种枯
立木数株。
(3)短毛椴群落保存着较多的地带性特征 ,也是区域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核心地区。区域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及江淮丘陵植被恢复及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立地环境条件严峻加上人为
活动的强烈对群落的顺行演替造成一定威胁 ,应采取合适的恢复和保存方法 ,为短毛椴更新层个体发育创
造适宜的生境 ,以保持群落的稳定持续发展。
(4)在人类的长期干扰下 ,江淮丘陵地区原始森林已不复存在 ,林业生产上主要发展松 、杉用材林 ,对
阔叶林利用多而培植少 ,阔叶林面积大大缩减 。同时低山丘陵地区人为活动影响强烈 ,对群落结构和多样
性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大蜀山短毛椴群落是山体植被被破坏后 , 20世纪 50年代长期封山恢复起来的天
然次生林。经封山后 50余年 ,大蜀山短毛椴发育到现在相对稳定的落叶阔叶林群落 ,发挥着良好的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应 。大蜀山短毛椴落叶阔叶林也为江淮丘陵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恢复
和重建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 ,停止干扰 ,就能达到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 参 考 文 献 ]
[ 1 ] 张宏达,缪汝槐.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九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 2 ] 安徽植物志编委会.安徽植物志:第三卷[ 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 1980.
[ 3 ] 程红梅,孙崇波 ,汤庚国.江淮丘陵大蜀山大叶榉群落学特征 [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8, 28(4):322-327.
[ 4 ] HubbleSP.Neutraltheoryandtheevolutionofecologicalequivalence[ J] .Ecology, 2006, 87:1387-1398.
[ 5 ] 曲仲湘,吴玉树 ,王焕校.植物生态学 [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0.
[ 6 ] 王伯荪.植物群落学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7.
[ 7 ] 赵善伦.山东栎林的基本特征(Ⅰ )[ J]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1, 6(1):59-63.
[ 8 ]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1(增刊Ⅳ):1-139.
(责任编辑 王国栋)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