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金耳代料栽培技术研究



全 文 :食用菌学报2012.19(1):43~46
收稿日期:2011-02-16原稿;2011-10-26修改稿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8BADA1B03、2006BAD06B08)的部分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田果廷(1966-),男,198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野生食用菌资源调查和
驯化方面工作。
*本文通讯作者 E-mail:yaasmushroom@yahoo.com.cn
文章编号:1005-9873(2012)01-0043-04
金耳代料栽培技术研究
田果廷,陈卫民,苏开美,柴红梅,李树红,赵永昌*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摘 要:采用优良的金耳(Tremela aurantialba)菌株,对以稻草、棉籽壳、硬杂木屑、中药渣、阔叶树木屑为
主的培养料及配比进行了栽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除稻草栽培未能出菇,其它材料均可用于金耳代料栽
培,其中89.8%中药渣,8%玉米粉,1%蔗糖,1%石膏粉,0.2%磷酸二氢钾配方的基质栽培生物学效率
达55%。
关键词:金耳;代替栽培;中药渣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隶属于真菌界
(Kingdom 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
子菌纲(Basidiomycetes),银耳目(Tremelales),
银耳科(Tremelaceae),银耳属(Tremella)[1],分
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作为一种著名的食药用菌,
它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硫、磷、锰、铁等多
种微量元素。1980年以前,除云南、四川每年有
少量野生金耳出产之外,尚无人工栽培。由于野
生金耳的资源量十分稀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
要,引种驯化栽培野生金耳十分必要。金耳子实
体是由外层的金耳和内层的革菌(Stereum)组成
的异质复合体,给引种驯化带来一定的困难[2-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金耳的人工栽
培进行了深入研究[5-8],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目前
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金耳的段木栽培,造成适
生栎木大面积砍伐,使森林资源遭受到严重破
坏,制约了金耳的规模化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产
业化进程。现在,以棉籽壳和适生阔叶树木屑作
为代替料栽培金耳的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9-12]。
笔者研究了不同制种方式的菌种在代替料栽培
中的优化组合,希望为金耳人工栽培的产业化提
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金耳原始母种(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菌丝的
混合培养物),为姚安县左门乡段木栽培场废弃
场采集的子实体组织分离获得,方法参照刘正南
和郑淑芳的方法获得[8];毛韧革菌 (Stereum
hirsutum)yaasm-08是通过对金耳原始母种菌丝
进行 原 生 质 体 分 离 得 到 的 菌 株;金 耳 (T.
aurantialba)酵母状(yeast-like)孢子菌株yaasm-
17,由成熟的子实体弹射收集孢子,将孢子涂布
在PDA培养基上纯化,并挑取10个单孢菌落混
合而成。以上菌种均保藏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的大型真菌菌种资
源库。
1.2 培养基质
1.2.1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1.2.1.1 一步制种培养基(用于原始混合种培
养)
(1)91.9%硬杂木屑,5%玉米粉;
(2)86.9%中药渣(原药配方60%山海棠、
20%岩白菜、20%灯盏花),10%玉米粉;
(3)86.9%阔叶树锯末,10%玉米粉。
上述配方中都要再添加2%蔗糖,1%石膏粉
和0.1%的磷酸二氢钾,调整料水比约1∶1.2~
1.5。
1.2.1.2 二步制种培养基(用于毛韧革菌和酵
母状金耳培养)
(A)10%马铃薯煮液加0.2%酵母膏,0.2%
蛋白胨,0.2%磷酸氢二钾,0.2%硫酸镁,2%葡
DOI:10.16488/j.cnki.1005-9873.2012.01.011
食 用 菌 学 报 第19卷
萄糖;
(B)8%黄豆粉,8%玉米粉,0.1%磷酸氢二
钾,0.1%硫酸镁;
(C)在8%黄豆粉,8%玉米粉,8%栎木锯末,
0.1%磷酸氢二钾、0.1%硫酸镁;
(D)70%栎木木屑,20%麦麸,5%黄豆粉,
5%玉米粉。
1.2.2 代替料栽培培养料配方
  各种代料中主料分别为(a)中药渣(配方同
1.2.1.1),(b)阔叶树锯末,(c)硬杂木屑,(d)棉
籽壳,(e)稻草,含量89.8%,其余辅料为8%玉
米粉,1%蔗糖,1%石膏粉和0.2%的磷酸二氢
钾,料水比约1∶1.2~1.5。
1.3 试验方法
1.3.1 栽培种制备
1.3.1.1 一步制种
按照1.2.1.1中培养料(1)、(2)和(3)的配
方,将蔗糖、磷酸二氢钾和石膏先溶于水,与其它
预混和的基质混匀,分别装入瓶口直径4cm的
无色750mL玻璃瓶,121℃ 灭菌120min,冷却
后接入经过活化的原始混合母种,每瓶约1cm×
2cm的菌种块1个,20℃培养箱内恒温培养。3
种配方培养基各制种50瓶,定期划线,观测菌丝
生长速度、长势,菌丝满瓶时间,耳基发生特点、
出耳率等。
1.3.1.2 二步制种
金耳 酵 母 状 孢 子 接 种 在 斜 面 培 养 基
(1.2.1.2中的A配方加2%琼脂)上,25℃活化
培养7d,转接在含150mL B培养基的250mL
三角瓶中,25℃、300r/min培养7d,取15mL
再转入含150mL C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
25℃、300r/min摇床培养7d,制得金耳菌种I
组分。
毛韧革菌菌种同样活化后转接到含100mL
A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25℃、120r/min
培养5d,取10mL转入装有D配方基质、瓶口直
径2cm的无色500mL玻璃瓶(菌瓶制备、灭菌
方法同1.3.1.1),25℃培养35d,制得金耳菌种
II组分。
将I组分与II组分按1∶1.5(v/v)的比例混
合,室温下放置5~10d即可用于接种栽培袋。
1.3.2 代料栽培培养料的优化筛选
  按1.2.2中配方分别称取各种原料,磷酸
二氢钾,蔗糖先溶于水,其它成分预先混匀(棉
籽壳要提前1d进行预湿)后加水拌匀;培养料
分别装入17cm×35cm×0.005cm的聚丙烯
塑料袋(每袋含干料约500g),121 ℃灭菌
120min。
待栽培袋降至室温后每袋接入1.3.1.2中
准备好的混合菌种50g,于23~25℃、黑暗环
境培养,菌丝开始吃料时培养温度降低到20~
23℃;当料面产生黄白相间的菌膜,有黄色分
泌物 出 现 时,控 制 温 度 在20℃ 左 右、湿 度
65%~70%之间;原基形成约需10d,在此期
间光强500lx以上条件下每天光照不少于
3h,白天温度控制在22℃左右,夜晚应稍低
(20℃左右),空气湿度不低于80%;幼耳期阶
段,控制温度20~25 ℃左右,空气湿度90%
左右,适当增加通风和光照;一般在接种后
50d左右耳瓣开始伸展,在此期间保持温度、
加强通风和散射光量,空气湿度不低于90%,
经过增光、加氧、增湿管理后,5d左右子实体
即可采收。
期间菌袋定期划线,记录各配方培养基菌丝
满袋时间,菌丝长势,发菌天数,耳基和子实体的
形成时间和特点,平均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和
出耳率。
每种培养料配方接种100袋。
采用第一次采收子实体的重量计算总产量
和生物学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步制种法的培养结果
  按1.3.1.1方法采用原始混合菌种进行不
同配方培养料的一步制种法培养的金耳菌丝和
子实体结果如表1,其中菌丝在配方(2)培养料中
生长最好,长速快(7.89mm/d)且菌丝洁白、粗
壮、较浓密;配方(1)、(3)较次。
子实体生长也以配方(2)最好,不仅耳基出
现最快(14d)、出耳率高,且子实体长势好、肉厚、
色泽好。
2.2 二步制种
  采用二步制种法进行不同培养料的栽培试
验结果见表2,其中菌丝在配方(a)的基质中生长
最快、长势最好且出耳最快。配方(a)、(b)、(d)
在出耳率、子实体性状、产量、生物学效率等方面
没有明显差别,配方(d)出菇最迟,但栽培金耳的
产量高质量好。
44
第1期 田果廷,等:金耳代料栽培技术研究
表1 一步制种中不同培养料的培养结果
Table 1 Growth of T.aurantialbaon different substrate formulae
配方
Formula
菌丝长速
Mycelial growth
rate and
vigor(mm/d)
满瓶时间
Time for complete
substrate
colonization(d)
现耳基时间
Time from
inoculation to
primordium
formation(d)
出耳率
Primordium
formation
rate(%)
子实体性状
Fruit body size
and quality
(1)
7.1±0.11
(++)
21±0.8  19±0.9  80±4.8
子实体体积6.4cm3,重8.5g,小、色泽差
size:6.4cm3,weight:8.5g,poor quality
(2)
7.9±0.09
(+++)
19±0.8  14±0.8  100±0.0
子实体体积48.5cm3,重67.2g,肉厚、色泽好
size:48.5cm3,weight:67.2g,good quality
(3)
6.8±0.09
(+)
22±0.9  17±0.9  100±0.0
子实体体积32.4cm3,重43.4g,肉厚、色泽好
size:32.4cm3,weight:43.4g,good quality
表中数据为50个栽培瓶的平均数据±SD;+++、++、+分别表示菌丝生长较浓、粗、洁白,浓、细、灰白,稀、细、灰白
Data are based on the means of 50replicates±SD;+++:white,dense and compact mycelium;++:grey-white dense mycelium;
+:grey-white diffuse mycelium;Formulae:(1)91.9%hard wood sawdust+5%corn flour;(2)86.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processing residue[originaly containing 60% Yunnan begonia herb,20%purple bergenia herb and 20% Herba Erigerontis]
+10%corn flour;(3)86.9%broad-leaved tree sawdust+10%corn flour;Each compost also contained 2%sucrose,1%gypsum and
0.1% KH2PO4
表2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金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Table 2 Development of T.aurantialbafruit bodies on different substrate formulae
配方
Formula
菌丝长速及长势
Mycelial growth
rate(mm/d)
and vigor
出耳率
Fruit body
formation
rate(%)
采一潮菇时间
Time from
inoculation to
harvesting of
first flush(d)
头茬菇总产量
Total yield
from first
flush(kg)
子实体性状
Fruit body
characteristics
生物学效率
Biological
efficiency
(%)
(a)
6.8±0.1
++++
100±0.0  37±0.7  19.25
耳瓣明显,脑状,饱满,金黄色,有
光泽,商品性状好
Golden fruit body of good quality
55.0
(b) 5.2±0.1
+++
100±0.0  45±0.9  18.41
耳瓣明显,脑状,饱满,黄色,有光
泽,商品性状较好
Yelow fruit body of good quality
52.6
(c) 5.8±0.1
+++
91±3.1  48±0.9  10.255
耳瓣不明显,脑状,饱满,浅黄色,
有光泽,商品性状一般
Light yelow fruit body of
average quality
29.3
(d)
4.2±0.1
++++
100±0.0  59±0.8  18.935
耳瓣明显,脑状,硕实,金黄色,有
光泽,商品性状好
Golden fruit body of good quality
54.1
(e)
5.4±0.1
+++

(No fruiting)
- - - -
表中数据为100个栽培袋的平均数据±SD,++++、+++、++、+分别表示菌丝浓密、密、较稀、稀疏
Data are based on the means of 100replicates±SD;++++dense and compact mycelium,+++ moderately dense mycelium,++
moderately diffuse mycelium,+diffuse mycelium;Formulae(a),(b),(c),(d)and(e)contained 89.8%of TCM processing residue[see
footnote to Table 1],broad-leaved tree sawdust,hardwood sawdust,cotton seed huls or rice straw;respectively+8%corn flour,1%sucrose,
1%gypsum and 0.2% KH2PO4
3 讨论
  一步制种指由金耳有效原种直接制作金耳
栽培种,是使用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的含有金耳菌
丝和毛韧革菌菌丝混合培养物的金耳母种制作
成含两种菌丝原种进行金耳栽培。此法优点是
54
食 用 菌 学 报 第19卷
操作方便、效率高、对设施设备要求较低,缺点是
无法控制菌种中金耳和毛韧革菌菌丝比例、菌种
质量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二步制种是将金耳菌和伴生菌毛韧革菌分
别培养后充分混合,且在接种前放置5~10d使
得金耳的酵母状孢子能充分萌发。使用二步法
的菌种栽培金耳时菌种萌发快、吃料快,污染率
低(<5%),转色快,生长周期短,可以较大程度
避免金耳栽培中常出现的生长大量的毛韧革菌
子实体的情况[13]。此法在原种培养阶段属培养
液体菌种,优点是制作的金耳菌种有效率(成功
率)高,菌种质量稳定性好,接种后菌种萌发快、
吃料快、污染率低,子实体转色快、生长周期短,
缺点是对设施设备的要求高,技术难度相对较
大。实验中曾采用塑料袋代替玻璃瓶进行制种,
优点是操作方便、装料量大、效率高、成本低、便
于运输,缺点是通气孔易变形、透气性差,强度
差、易破损污染,不易保存,制种效果没有使用玻
璃瓶好。
本研究结果证明,以稻草为主料栽培金耳是
不可行的,其它材料都可用于金耳代料栽培;其中
首次发现中药渣是金耳栽培的良好基质,开辟了金
耳代料栽培的新种类原材料,云南在这方面具有天
然的资源优势,用中药渣代替段木、杂木树木屑和
棉籽壳栽培进行金耳规模化栽培的技术一经突破,
定能获得很好的栽培效果和收益,同时还可以兼顾
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南,郑淑芳.金耳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状况
[J].中国食用菌,1996,14(1):23-24.
[2]BANDONI RJ,ZANG M.On an undescribed
Tremellafrom China.Mycologia[J].1990,82(2):
270-273.
[3]郑淑芳,刘正南.金耳的生物学性状研究[J].食用
菌,1987,9(2):25-26.
[4]刘正南,郑淑芳.金耳子实体结构特性的初步订正
[J].食用菌,1994,16(5):12-13.
[5]陈虞辉,刘瑞壁.金耳多因子栽培试验[J].食用菌,
1995,17(6):31-32.
[6]桂明英,浦春翔,杨红.金耳人工段木栽培中的关键
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0,19(5):25-27.
[7]黄云坚.金耳代料菌棒式栽培中的几个技术问题[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3,15:(5)51-53.
[8]刘正南,郑淑芳.金耳的生理特性及有效优良菌种的
制备原理[J].中国食用菌,1995,14(5):10-11.
[9]刘正南,郑淑芳,金耳的生理特性及有效优良菌种的
制备原理(续)[J].中国食用菌,1995,14(6):9-11.
[10]李绍木,丁爱云.黄金银耳不同基质栽培试验[J].微
生物学杂志,1997,17(2):35-36.
[11]瞿伟菁,黄福麟,吴制生.无腺体棉籽壳代料栽培
金耳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1997,13(4):56-60.
[12]刘平,汪欣.金耳人工栽培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
社,1999,1-70.
[13]赵永昌,柴红梅,杨志力,等.金耳栽培种制备方法:
中国,ZL200410022376.9[P].
犆狌犾狋犻狏犪狋犻狅狀狅犳犜狉犲犿犲犾犾犪犪狌狉犪狀狋犻犪犾犫犪犝狊犻狀犵
犇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犆狅犿狆狅狊狋犉狅狉犿狌犾犪犲
TIAN Guoting,CHEN Weimin,SU Kaimei,CHAI Hongmei,LI Shuhong,ZHAO Yongchang*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and Germplasm Resources,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Kunming,Yunnan 650223,China)
Abstract:Rice straw,cotton seed huls,hardwood sawdust,broadleaf tree sawdust and the residue generated
by process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at originaly contained 60% Yunnan begonia
herb,20%purple bergenia herb and 20% Herba Erigerontis were used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different
composts adopted for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Tremela aurantialba.Mushroom fruit bodies were produced
on al the compost formulae except that containing rice straw.Biological efficiency reached 55%on composts
consisting of 89.8% TCM processing residue,8%corn flour,1%sucrose,1%gypsum and 0.2% KH2PO4.
Key words:Tremela aurantialba;artificial cultivation;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residue
[本文编辑] 曹 晖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