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栽培方法的研究



全 文 :·中药及天然药物·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栽培方法的研究
郭顺星 ,王秋颖 ,张集慧 ,夏洪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4)
摘要:目的 阐明在伴生菌的作用下 , 不同栽培方法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方法 以树棒为载体 , 粗砂为基质 , 纯猪苓
菌种 、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和蜜环菌为供试菌株 ,采用花盆栽培方法。结果 猪苓菌种和伴生菌间隔接种于树棒鱼鳞
口和晚期接蜜环菌有利于猪苓菌核的形成和生长。结论 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关键生物因子;蜜环菌是猪苓菌核
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
关键词:猪苓菌丝;伴生菌;猪苓菌核;栽培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4;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1)10-0658-03
Studies on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sclerotium forming from hyphae of Grifola umbel lata
GUO Shun-xing ,WANG Qiu-ying ,ZHANG Ji-hui ,XIA Hong-yan(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 Beijing 100094 ,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sclerotium fo rming from hyphae of Grifola
umbellata cultivated with companion fungus.METHODS The pure companion fungus , strain of G.umbellata and Armillaria mel-
lea on tree trucks were inoculated in flowerpo ts and covered by sandy soil.RESULTS It w as beneficial for sclerotium forming from
hyphae of G.umbellata when inoculated its strain with companion fungus by interval method in ca taphracted cuts of the tree trunk
w hich late penetrated by rhizomorph of A.mellea.CONCLUSION Companion fungus was the key factor fo r sclero tium fo rming
f rom hyphae of Grifola umbellata , and A.mellea was the main nutrition resource fo r continuing grow th of sclerotia of G.umbella-
ta.
KEY WORDS:hyphae of Grifola umbellata;companion fungus;sclerotia of G.umbellata;cultivation method
  猪苓菌核具有利水 、渗湿 、消肿等功能;其多糖
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猪苓菌核国内及出
口用量大 、野生资源日益减少 。虽然利用蜜环菌伴
栽猪苓菌核人工栽培和菌丝发酵已获得成功[ 1~ 2] ,
但由于猪苓菌核生长慢 、繁殖率低 、种苓缺乏 ,为此
很难提供大量猪苓菌核用于人工栽培 。因此 ,猪苓
资源仍处于濒危状态 。
研究出像茯苓栽培那样容易由菌丝大面积生产
菌核的新技术 ,每年可节约大量种用猪苓菌核 ,使商
品菌核大幅度增加 ,这是彻底解决由于猪苓菌核种
源短缺和价格昂贵矛盾而限制猪苓大面积推广栽培
的有效途径。1982年 ,郭顺星[ 3]和王学勇[ 4]曾报道
了从猪苓子实体和菌核中分离出猪苓纯菌种 ,并通
过液体 、固体培养获得了猪苓菌核;但均由于新生菌
核的营养来源和培养技术等问题未能解决 ,因而猪
苓菌丝繁殖菌核示未能推广生产。
近 20年来 ,国内及日本 、韩国等国家的学者先
后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进行了长期研究 ,均未获得
实质性进展和有意义的突破 。我们从自然生长的猪
苓菌核穴中成功地分离出了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
伴生菌;实验证明该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
关键生物因子;并将纯伴生菌与纯猪苓菌种共培养 ,
在人工培养基或用树棒栽培均成功的长出了猪苓菌
核 。现将在伴生菌作用下 ,不同栽培方法对猪苓菌
丝形成菌核影响的实验结果予以报道 ,为深入研究
伴生菌与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机制及推广该项新技术
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来源 猪苓纯菌种分离自山西古县野
生的猪苓[ Gri fola umbellata (Pers.ex Fr.)Pilat]
子实体[ 3] ;同时在其土壤中自然生长的菌核内部也
分离到了与上述菌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相同的纯
猪苓菌种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纯菌种于
1997年分离自山西古县野生的猪苓穴中。蜜环菌
[ Arm illaria mel lea (Vhah1 ex Fr.)Quel.]菌枝由
·658· Chin Pharm J , 2001 October , Vol.36 No.10              中国药学杂志 2001年 10月第 36卷第 10期
本所真菌室提供 。
1.1.2 培养基及栽培材料 麦麸固体培养基组成:
麦麸 3.00%, 葡萄糖 2.00%, KH 2PO4 0.30%,
MgSO4·7H2O 0.15%,琼脂 1.00%。
锯末-麦麸培养基组成:锯末-麦麸=1∶1 , 葡萄
糖 1.5%KH2PO4 0.1%,MgSO4·7H2O 0.1%,水适
量。
树棒准备:准备直径 6 cm 粗 、30 cm 长的栓皮
枥(Quercus variabilis B1.)树棒后 , ①每隔 5 ~ 8 cm
砍一鱼鳞口;②间隔 3 cm 沿纵向截取 0.5 ~ 1.0 cm
厚的树棒表皮 。 ③直径 6 cm 粗 、10 cm 长的树棒 ,
中间砍一鱼鳞口 。
1.2 方法
1.2.1 瓶培猪苓菌核 500 mL 的三角瓶装麦麸固
体培养基 200 mL。单独培养(对照):每瓶接猪苓菌
种或猪苓菌核伴生菌 0.5 m2小块。共培养(形成猪
苓菌核试验):每瓶接猪苓菌种和猪苓菌丝形成菌核
伴生菌各 0.5 m2 小块 ,分别置于三角瓶的两侧。每
个处理各重复 5次 ,置于 22℃条件下避光培养 。
1.2.2 树棒栽培猪苓菌核 菌种准备:取猪苓菌种
和猪苓菌核伴生菌分别接于 650 mL 棕色广口瓶中
的锯末-麦麸培养基上 ,置于 23℃条件下避光培养 。
栽培方法 1:在花盆的底部平铺 3 ~ 4 cm 厚的
粗沙 ,上放已感染蜜环菌菌索的细树枝 ,用粗沙覆
盖 ,厚度 8 cm;其上放树棒①,将长满广口瓶的猪苓
菌种和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分别取出 ,间隔接
种于①的鱼鳞口内;树棒的两侧各放置 1 ~ 2个猪苓
菌核作引子。之后用粗沙覆盖 ,厚度为 5 cm 。
栽培方法 2:方法 1中改放树棒②,间隔接猪苓
菌种和伴生菌于去掉表皮树棒的纵截面上 ,之后盖
上其树皮 。其余相同 。
栽培方法 3:方法 1中改放树棒③,接猪苓菌种
于树棒两端的截面处;接伴生菌于棒中间所砍鱼鳞
口内 。其余相同 。
栽培方法 4:方法 1中放已感染蜜环菌菌索的
细树枝后 ,改粗沙覆盖厚度 1 cm 。其余相同。
栽培方法 5:方法 1中不放蜜环菌菌枝;其余相
同。
栽培方法 6:方法 1中不放猪苓菌核作引子;其
余相同。
栽培方法 7:方法 1 中不接伴生菌;其余相同 ,
本方法为对照。
对照和每一培养方法(处理)分别重复 5次。浇
水保持湿度 ,18 ~ 22℃条件下培养 。
2 结 果
2.1 瓶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
猪苓菌丝长速度较快 ,气生菌丝发达 ,菌落整齐
色白 。而猪苓菌核伴生菌菌丝生长速度慢 ,气生菌
丝不发达 ,菌落颜色呈灰白或略黄白色 ,菌落边缘不
整齐;从图 1可以看出 ,接猪苓菌种和伴生菌于同一
三角瓶暗培养 45 d时 ,所有此处理的猪苓菌丝均形
成了大小不等的菌核。而不接伴生菌的瓶中猪苓菌
丝均未有菌核产生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菌核体
积不断增大 、有的菌核表皮逐渐变为灰或褐色;这一
变化类似于野生菌核繁殖的特点 。
图 1 在伴生菌作用下 ,猪苓菌丝在三角瓶中形成的菌核
Fig 1  The sclerotia generated from hyphae of G.umbellata
cultured with the companion fungus on the triangular bottles
2.2 树棒栽培猪苓菌核
播种后 120 d ,全面观察实验结果(表 1 ,图 2)。
从表中不同栽培方法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影响可以
看出 ,栽培方法 7不接伴生菌的处理 ,仅有猪苓菌存
在无法形成菌核 ,这和瓶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时的
实验结果一致 ,同时也说明伴生菌为猪苓菌丝形成
菌核所必需 。
栽培方法 1 , 2 , 5 , 6 猪苓菌和伴生菌均生长良
好 ,也有利于猪苓菌核的形成。但从以下几方面分
析上述处理也有其差别:从操作是否简单便利分析 ,
方法 1优于方法 2;因为间隔 3 cm 沿纵向截取 0.5
~ 1.0 cm 厚的树棒表皮比每隔 5 ~ 8 cm 砍一鱼鳞
口费工 、费时 。从节省投资分析 ,方法 6 优于方法
1 ,2 ,5;该法不用猪苓菌核作种引 ,如果大面积栽培
可以节约大量菌核 。虽然方法 5不加蜜环菌对猪苓
菌丝形成菌核无影响 ,但本文介绍仅从是否有利于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进行不同栽培方法的试验 ,栽培
时不用蜜环菌是否对所形成菌核的生长和繁殖营养
有影响 ,仍有待研究证实。栽培方法 4 由于放已感
染蜜环菌菌索的细树枝后 ,仅覆盖粗沙厚度为 1
cm ,如果温 、湿度适宜蜜环菌菌索 1.5 ~ 2个月即可
·659·中国药学杂志 2001年 10月第 36卷第 10期            Chin Pharm J , 2001 October , Vol.36 No.10
表 1 不同栽培方法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
Tab 1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stion me thods on sclerotium generation from hyphae of G.umbellata
栽培方法 猪苓菌生长 伴生菌生长 菌核形成 蜜环菌生长
1 在鱼鳞口内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菌核形成快 、量多 菌核形成后 ,蜜环菌索侵染至树棒
2 在树棒纵截面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菌核形成较快 、个大 菌核形成后 ,蜜环菌索侵染至树棒
3 在树棒横截面生长一般 生长良好 菌核形成少 菌核形成后 ,蜜环菌索侵染至树棒
4 在鱼鳞口内生长差 生长差 无菌核形成 蜜环菌索生长旺盛
5 在鱼鳞口内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菌核形成快 、量多 无蜜环菌索生长
6 在鱼鳞口内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菌核形成快 、量多 菌核形成后 ,蜜环菌索侵染至树棒
7 在鱼鳞口内生长良好 无伴生菌 无菌核形成 菌核形成后 ,蜜环菌索侵染至树棒
图 2 在伴生菌作用下 ,猪苓菌丝在栽培的树棒上形成的菌

Fig 2 The sclero tia generated from hyphae o f G.umbellata
cultured w ith the companion fungus in the tree trunk
侵染到其上已接伴生菌和猪苓菌的树棒 ,由于蜜环
菌菌索繁殖力强 、生长快 ,这样不但和伴生菌 、猪苓
菌争夺树棒营养 ,更重要的是抑制伴生菌和猪苓菌
生长 。所以在已感染蜜环菌菌索的细树枝上用厚度
8 cm的粗沙覆盖后 ,放置树棒①会延续蜜环菌菌索
对猪苓菌丝和伴生菌的过早侵染。而当猪苓菌核形
成后将会像人工栽培菌核繁殖菌核那样 ,蜜环菌再
对猪苓菌核提供继续生长发育的营养。
3 讨 论
猪苓菌核的形成 、繁殖和生长较茯葸等真菌菌
核特殊而复杂 ,尤其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现野生猪苓
菌核繁殖生长靠蜜环菌侵染提供营养后 ,蜜环菌伴
栽猪苓菌核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 ,初步
阐明了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的细胞学[ 5] 、蜜环菌侵
染后猪苓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及功能[ 6] 、猪苓菌核
的营养来源及其与蜜环菌的关系[ 7 ~ 8] 。同时对猪
苓菌核结构性质[ 9~ 11] 、生长发育规律[ 12 ~ 13]及生理
生化[ 14 ~ 17]等方面也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为猪苓菌
丝形成菌核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理
论依据 。尽管目前发现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
的关键生物因子 ,但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研究仍是
处于初期阶段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分类地位
的确定 、菌核形成机制和营养来源的阐明 、人工猪苓
菌核与天然菌核的质量比较等许多方面仍待深入研
究 。
参考文献
[ 1] 山西省古县猪苓场.人工培植猪苓的新成果[ J] .中药材科技 ,
1978 ,(1):19.
[ 2] 戴如琴 ,秦平 ,刘文巨,等.猪苓菌丝体的液体培养及其抗肿瘤
作用的研究[ J] .新医药学杂志 , 1979 ,(2):19.
[ 3] 郭顺星 ,李灵玉 ,乔惠琳.猪苓孢子分离及菌核培养初报[ J] .
山西医药研究 , 1982 ,(1):52.
[ 4] 王学勇 ,汪洋 ,牟和 , 等.水培法培育猪苓菌核[ J] .中药材科
技 , 1982 ,(3):2.
[ 5] 郭顺星 ,徐锦堂.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的细胞学研究[ J] .植物
学报 , 1993 , 35(1):44.
[ 6] 郭顺星 ,徐锦常.蜜环菌侵染后猪苓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及功
能[ J] .真菌学报 , 1993 , 12(4):283.
[ 7] 郭顺星 ,徐锦堂.猪苓菌核的营养来源及其与蜜环菌的关系
[ J] .植物学报 , 1992 , 34(8):576.
[ 8] 徐锦堂.郭顺星.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 J] .真菌学报 , 1992 , 11
(2):142.
[ 9] 郭顺星 , 徐锦堂.猪苓菌核结构性质的研究[ J] .真菌学报 ,
1991 , 10(4):312.
[ 10] 郭顺星 ,徐锦堂.猪苓菌核结晶及厚壁细胞的起源与发育[ J] .
真菌学报 , 1992 ,11(1):49.
[ 11] 郭顺星 ,徐锦堂 ,肖培根.猪苓子实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J]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 1998 , 20(1):58.
[ 12] 徐锦堂 ,郭顺星.猪苓菌核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J] .中国药学
杂志 , 1991 , 26(12):714.
[ 13] 郭顺星,徐锦堂 ,肖培根.猪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J] .中
国中药杂志 , 1996 , 21(9):515.
[ 14] 夏洪燕 ,郭顺星.猪苓菌丝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及其种类[ J] .菌
物系统 , 2000 , 19(4):576.
[ 15] 夏洪燕 ,郭顺星.蜜环菌激发子诱导猪苓活性氧产生及相关酶
的变化[ J] .微生物学通报 , 2001 , 28(3):22.
[ 16] 郭顺星 ,徐锦堂.不同年龄的野生与家种猪苓菌核糖类等成分
含量测定[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2 , 17(2):77.
[ 17] 郭顺星 ,徐锦堂 ,王春兰 ,等.不同年龄的野生与家种猪苓菌核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分析[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3 , 18(4):204.
(收稿日期:2001-05-31)
·660· Chin Pharm J , 2001 October , Vol.36 No.10              中国药学杂志 2001年 10月第 36卷第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