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蜜环菌简便分离法



全 文 :T1(40 ℃)、T2(60 ℃)、T3(80 ℃)时 , 多糖平均产率分别为
5.29%、5.51%、5.85%, 极差为 0.56%。表明温度这一因素
对多糖产率影响较为显著 , 且与多糖产率呈正相关。这表明
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提取温度以 80 ℃为宜。
表 2 红栓菌菌丝体多糖提取 L9(34)试验结果
试验号 R T t W 多糖产量(g) 多糖产率(%)
1 1(20) 1(40) 1(10) 1(80) 0.9306 4.65
2 1(20) 2(60) 2(20) 2(90) 1.0415 5.21
3 1(20) 3(80) 3(30) 3(100) 1.2735 6.37
4 2(30) 1(40) 2(20) 3(100) 1.0431 5.22
5 2(30) 2(60) 3(30) 1(80) 1.2708 6.35
6 2(30) 3(80) 1(10) 2(90) 1.0172 5.09
7 3(40) 1(40) 3(30) 2(90) 1.2028 6.01
8 3(40) 2(60) 1(10) 3(100) 0.9965 4.98
9 3(40) 3(80) 2(20) 1(80) 1.2198 6.10
Ⅰ 16.23 15.88 14.72 17.10
Ⅱ 16.66 16.54 16.53 16.31
Ⅲ 17.09 17.56 18.73 16.57
Ⅰ a 5.41 5.29 4.91 5.70
Ⅱa 5.55 5.51 5.51 5.44
Ⅲa 5.70 5.85 6.24 5.52
Rj 0.29 0.56 1.33 0.26
2.1.3 超声波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本试验表明提
取时间为 t1(10 min)、t2(20 min)、t3(30 min)时 , 多糖平均产
率为 4.91%、5.51%、6.24%,极差为 1.33%。 这说明提取时
间这一因素对多糖产率影响最显著 , 并且在本试验所选水平
内提取时间越长产率越高 , 但选用多长时间能使其产率达到
峰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2.1.4 醇沉酒精浓度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本试验表明所用
乙醇浓度为 W1(80%)、W2(90%)、W3(100%)时 , 多糖平均
产率分别为 5.70%、5.44%、5.52%, 极差仅为 0.26%。 这表
明乙醇浓度这一因素对多糖产率影响不显著。所以选用 80%
乙醇即可。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得出 , 影响红栓菌多糖产率因素的主
次顺序为 t(提取时间)、T(温度)、R(水固比)、W(乙醇浓度)。
由此得出提取红栓菌多糖的最优条件组合是:t3、T3、R1 、W1。
根据优选出的工艺条件安排实验 , 多糖得率为(6.38 ±
0.06)%, n=3 , 表明所选工艺是可信的。
2.2 纯多糖含量 经改良苯酚-硫酸法测定 ,多糖纯度高达
98%以上。
3 讨 论
3.1  由表 3 看出 , 进行常规子实体培养的一个生产周期约
130 d左右 ,而双态发酵只有 35 d。前者的生产周期是后者的
4 倍以上。
液态发酵接种面大 、菌丝生长快(5 d 内即布满菌丝)、生
长周期短 ,然而长出子实体却需要较长时间;固态发酵适合大
规模生产 ,但菌丝生长慢(一般需 1 月左右)、生长周期较长。
双态发酵采用“液态菌种 , 固态培养”的方式可极大缩短生长
周期 ,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在大规模生产中 , 常规子实体培育
表 3 双态发酵和常规子实体培育生长周期的比较
培育方式 制作菌种时间 培养菌丝生长时间(d)
子实体生长时间(d)
子实体培育 母种 7 d ,原种 35 d ,共 42 d 35~ 40 49(收 2潮)
双态发酵 母种 7 d ,种子 5 d ,液体发酵 6 d ,共 18 d 15~ 20   0
需要制种室 、发菌室和子实体培育室 、子实体晒干场或烘干
室 、贮藏室等。制种室需要各种高压消毒锅 、大量铁架等设
施;而子实体培育室的面积一般是发菌室的 6 ~ 8 倍 , 并且还
需具备调温 、保湿 、通风 、透光等条件。双态发酵只需要液态
制种室和固态发酵室(液态制种室 5 ~ 8 m2 面积即可 ,固态发
酵室与常规培育的发菌室基本相同)。由此 ,双态发酵所用厂
房仅为常规发酵的 1/10(且免去虫蛀鼠害等), 易于开发应用
和进行规模化生产 , 具有较高经济效益。
3.2 菌质体虽然多糖含量较低(菌丝体 10.3%, 子实体
15%), 但因其生产周期短 ,产量高。因此多糖绝对含量较高 ,
可直接利用菌质体提取多糖。这为红栓菌多糖大规模提取提
供了一条成本低 、效率高 、简单易行的工业化生产道路。
参 考 文 献
[ 1]  应建浙 ,卯晓岚 , 马启明等.中国药用真菌图鉴[ M ]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987:218~ 219
[ 2]  日本特许公报.1976 , 2(4)-19(202)17161-17171;1976 , 2(4)
-28(256)31957;1977 , 2(4)-38(266)44601-44640;1977 , 2
(4)-39(267)45783-45799
[ 3]  董 群,郑丽伊 , 方积年.改良的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和寡糖
的含量[ J] .中国药学杂志 , 1996 , 31(9):550~ 552
蜜环菌简便分离法
蜜环菌子实体味道鲜美 , 深受人们所喜爱 , 但边远山区若
想买到其菌种十分不便。本人经 4 年多的实践 , 采用下述方
法分离其菌种简便可行 , 广大食用菌同行们不妨一试。 具体
方法如下:
野外(或室内)采集幼嫩健壮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 去除基
部杂物 ,放入干净的塑料袋内 , 扎紧袋口 , 置接种箱中气化消
毒 60 min 后 ,用 75%酒精擦净双手伸箱内 , 解开袋口取出子
实体 ,再用 75%的酒精擦试子实体表面 2 次;双手将子实体对
称撕开 ,用条梗镊子夹取菌柄与菌交界处约玉米粒大小组织 1
块 ,放入装培养基(配方:木屑 73%, 麸皮或米糠 20%,玉米面
2%, 经煮沸 15 min ,马铃薯 3%, 过滤液 , 白糖 1%, 石膏 1%,
复合肥 、多菌娄各 0.1%, 料含水量 65%~ 70%的 500m L盐水
瓶中央 ,再用少量培养基将组织块盖住。 于 22 ~ 25℃室温下
培养 10d左右且织块即长出白色菌丝 ,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白色菌丝中央逐步呈巧克力色 ,瓶内伴有乳黄色鞋绳粗的菌
索出现 ,约 45 d 发满菌瓶。此菌种可用于转接生产用菌种 , 或
直接用于栽培蜜环菌子实体 , 至于伴栽天麻效果如何? 本人
未曾试过。
(温玉奎)
—15—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