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松茸半人工栽培的研究现状



全 文 :·综 述·
松茸半人工栽培的研究现状
李维国 ,常立民 ,赵永光
(吉林师范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 ,吉林 公主岭 136000)
摘 要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松茸半人工栽培的研究现状及松茸半人工栽培的管理要点。
关键词 松茸;半人工栽培;研究现状;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 Q9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2)06-0049-03
  松茸俗称松口蘑 、鸡丝菌 、松蕈 、松菇 , 属真菌
门 ,担子菌亚门 ,蘑菇目 ,口蘑科 ,口蘑属。松茸具很
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以子实体入药。我国主产
区为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安徽 、山东 、台湾 、浙江 、云
南 、四川 、新疆 、西藏等地 ,其中吉林省延边地区所产
松茸质量好 ,出菇早 ,产期长 ,享誉国际市场 。据测 ,
松茸含粗蛋白 17 %, 粗脂肪 5.8 %, 粗纤维
8.6 %,水分 70 %,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各种
氨基酸 。松茸具有健胃 、理气 、化痰等功能 ,所含多
元醇 ,可医治糖尿病 ,菇内的多糖类物质对小白鼠肉
瘤S-180的抑制率可达 91.3 %,对艾氏癌抑制率为
70 %,且无副作用 。由于松茸质地细嫩 、口味鲜美 ,
具有淡雅的松脂清香 ,故倍受美食家赞誉。日本人
具有食用松茸的传统 ,是松口蘑的主要消费者 ,近
20 a来由于食者日众 ,而野生松茸产量日寡 ,价格日
渐上涨 ,东京最高价达 1 200 美元/kg 。松茸在吉林
省市场形势极好 ,且价格不断上涨 ,是出口创汇量较
大的土特产。
松茸在吉林省主要依赖赤松林生长 ,而吉林省
有 7 万 hm2赤松林 ,因此开发潜力巨大 。但由于 20
多 a来的无政府采摘 ,松茸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单产
降到 0.4 ~ 0.8 kg/hm2 ,与日 、韩平年相比差距甚
大 ,迫切需要生态恢复工程挽救这一有价值的创汇
项目。吉林省政府十分重视松茸资源的恢复开发 ,
采取了有效制止人为破坏的措施 ,收到了显著效果 ,
同时投入了较大科技力量 、科研经费研究松茸资源
开发的科技办法 。吉林省在松茸资源恢复开发的科
技攻关中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这一成果已由科委
进一步延伸滚动 ,自 2000 年起进入中试阶段 ,规模
将达 100 hm2 。
近 20 a来 ,由于生态条件的恶化(连续数年的
大片剃光头式森林砍伐和严重的火灾 、放牧牛羊的
啃食 、践踏以及掠夺式的采集松茸),使松茸类真菌
自然生物量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产量日渐减少。因
此日本和我国都在探索松茸的人工栽培技术 ,其中
对人工培养松茸子实体的研究以前曾做过各种探
索 ,但由于它是菌根菌 ,其菌丝的生长极为缓慢 ,始
终未获成功。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工作有:
1975 年日本小川真报导 ,他曾在试管里培养出
松茸原基(形成子实体状物体),但再未见其和其他
人重复试验结果。
1995 年 Enviroment Controlin Biology 发表了南
韩 1983 ~ 1987年间利用木屑培养基在塑料盒中培
养出松茸子实体。此项工作是 1983年至 1987年研
究的 。1995 年发表文章时 ,相隔 8 年左右未见有新
内容及重复成就。
日本与韩国已成功地利用赤松感染菌实现了松
茸的半人工栽培 ,但此项工作需较多人力 、物力;成
功率偏低 ,移栽赤松苗成活率不足 1/3 ,移植苗感染
率又不足成活苗的 1/3 ,而感染苗再移植成活率不
足 1/10;时间过长 ,移栽苗需 1 a ,感染成活后再移
植还需 1 a 。
1997 年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在实验室内试验
无菌赤松菌感染松茸菌丝获得成功 , 但未形成子
实体 。
1989 年以来 ,由东北师范大学王振堂 、刘静玲
领导科研组 ,在松茸的菌种筛选和野外半人工栽培
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他们在国内外皆未查到松茸
圈化学梯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连续开展了松茸圈
化学梯度的研究工作 ,初步发现了一些营养元素的
变化规律 ,并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进行半人工栽培试
验取得成果。另外 ,在松茸圈化学梯度机理与生态
位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半人工栽培试验选择“0 地
段(孢子着床概率为 0 ,萌发机遇为 0 ,新菌丝侵入机
率为 0)”的原则 , 并付诸实施 , 取得了良好试验
结果 。
他们还利用草炭制作菌剂和剂型 、掩埋三角瓶
观察菌丝生长 、设计标桩对松茸进行定位研究 、主要
研究人员长时间吃住在深山密林中等一系列方法 ,
收稿日期:2002-04-28
作者简介:李维国 男 ,副教授。现从事环境保护及微生物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49微生物学杂志 2002年 11月 第 22卷第 6期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Nov.2002 Vol.22 No.6
在国内外少见。
目前的研究重点仍是利用野生或人工培养的赤
松林 ,使松茸与赤松形成菌根 ,以求实现松茸的人工
林地化栽培 。也就是利用林地 、通过人工的管理而
增加菌根菌子实体产量的半人工栽培方法。其管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赤松林的培育和环境整理及
松茸菌根的培养 。
1 林地环境整理
1.1 场地的选择
要选择以花岗岩或第三纪层 、古生层为母质的
山梁周围的侵蚀型土壤 ,赤松树龄 20 a左右 ,密度
为每公顷 3 000 株以上 ,灌木少的场所 ,以前若发生
过松茸的赤松林则更好。
1.2 改善土壤条件
由于松茸喜在干燥而贫瘠的土壤中与赤松形成
菌根 ,所以堆积在松林中的腐殖质对于松茸菌丝的
生长是极为不利的 ,必须铲除 。此项工作可在冬季
或早春 2 月进行 ,用平锄将腐殖层铲掉 ,直到露出
下层的土壤。铲时可切断生长在腐殖质中的大量松
树根 ,从而促进根系的再生 ,利于菌丝侵染。
1.3 林内植被的调整
首先把一些高大的或横向伸展快的阔叶树间伐
掉;留下的小灌木 ,应以树干直径 2 cm 以下 ,每平方
米 1 ~ 2 株为佳。这些小灌木在 1.5 m 高处剪掉顶
尖 ,1 m 以下的侧枝全部剪除。另外 ,过密的赤松也
要间伐掉 ,以树叶不相互挤压 、重叠为度 。林地内杂
草要铲除 ,以防林内环境阴湿化及空气流通不畅 。
通过以上整理使郁闭度达 60 %~ 70 %。
1.4 松茸发生林的环境整理
松茸发生林的环境仍要按照如上所述的未发生
林那样进行整理 ,以保持光照和通风良好。如果松
茸发生林的环境产生了显著变化 ,那么在 2 ~ 3 a 内
不会再出菇 。其环境整理首先是调整林相 ,修剪掉
当年新萌生的枝条 ,使郁闭度维持在 60 %~ 70 %。
其次是清除新积累的腐殖层 ,并在发生蘑菇圈的外
方土壤上覆上一层新土 。经过这样的整理后 ,能使
下一年松茸的菌丝向外扩展的速度增加一倍 。
1.5 松茸发生林的灌水管理
实践观察证明 ,松茸的产量受秋后的降雨量和
气温的影响较大 。一般当 8 ~ 10 月间降雨量在 350
~ 600 mm 时 ,松茸产量高 。在此期间若降雨量不
足 ,给赤松林灌水就可提高产量 。灌水时应注意以
下几点:①灌水的松林应是西南走向的坡地 ,通风和
光照良好 ,土壤易于干燥;②灌水时间应选在原基形
成前 10 d;③最好采用喷雾式灌溉 ,灌水量 350 ~
600 mm 。
2 菌根的培养方法
  松茸菌根的培养主要包括 3 种方法 ,即孢子播
种法 、菌根移植法和感染苗移植法。
2.1 孢子播种法
把新鲜 、优质 、九分开伞的子实体悬于蜡纸上 ,
接收孢子 ,一昼夜后用清水洗出孢子 ,制成悬液 。当
天尽快把孢子悬液接种到已整理好的赤松林地上 ,
上面盖上落叶 ,保持温度和湿度 ,以利萌发 。
2.2 菌根移植法
把天然菌根移植到未形成菌根的赤松林根部 ,
使根及松茸菌丝形成新的菌根。移植的最佳时期是
在赤松根旺盛生长之前 。掘取天然菌丝应选在松茸
发生多的地方 。依据去年松茸发生位置 ,用特制的
取土铁框(15 cm×20 cm)掘取天然菌根的末端部分
(即活性菌根带),将该菌根土块按原状移植到预定
部位。移植后在移植块与移植穴之间填上一些有机
质少的新土 ,上面覆盖些新鲜落叶。
2.3 松茸感染苗移植法
此法是目前人工栽培松茸的主要方法 。本法操
作顺序如下:
培养赤松种苗※移植到天然活性菌根带※形成
染菌松苗※移植到未染菌的赤松林※由染菌苗二次
感染新松苗※形成人工菌根
2.3.1 培育染菌苗的准备工作 培育染菌苗必须
具备如下 3 个条件:赤松种苗 、塑料网盆和松茸发
生多的菌根带。赤松种苗最好在使用前 1 a 预先培
育 。方法是选用田间生长 2 ~ 3 a的枝条多的粗壮
苗木 ,于 2 ~ 3 月份挖出 ,剪掉各级根尖 ,洗净后栽
植到杂菌少的盆土中 ,约需 1 a可获得再生须根发
达的赤松种苗。塑料网盆是用硬质无毒塑料制成的
具网眼的花盆 ,口径和深度均为 20 cm 。
2.3.2 培育染菌苗 洗净赤松种苗的根 ,移入塑料
网盆内 ,用不含有机质的新土填入固定 ,然后移植在
松茸活性菌根带处 。此项操作宜在土壤内菌丝生长
旺盛之前进行 。移植时挖一个比网盆稍大的坑 ,植
入苗盆后 ,让盆的口面与地形的倾斜方向一致 ,盆口
比地面低 1 cm 左右。盆的周围用新土填入固定 ,上
面盖上落叶。这样培养 1 a 后 ,松苗即可感染成菌
根苗。感染的松根 ,以牙咬易断 ,并有松茸香味为
标志。
2.3.3 感染苗的挖取和移植 感染苗培养好以后 ,
于第 2 a 3 ~ 4 月间挖出 ,挖时尽量不要摇动 ,以免
盆土松开 。取出后移栽到已整理好的赤松林里 ,选
在赤松根多的地方挖坑 ,移栽完毕 ,上面覆上落叶 ,
50 微 生 物 学 杂 志                      22卷
以防干燥 。赤松林用此方法接种后 ,3 a可形成大量
的二次感染 ,6 a后产生松茸子实体 。
关于“松茸半人工栽培”这一课题 ,目前国内外
的研究尚少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参 考 文 献
[ 1]  森林微生物研究会.マッタヶ人工增殖の试み,日本农山渔村文
化协会出版 , 1979 , 2~ 59.
[ 2]  伊滕武 ,岩濑刚二.マッタヶ----果树园感觉で殖ゃす育て
る,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出版 , 1997 , 3.20:14~ 135.
[ 3]  滕井丰一.松茸ハント, ぁなたにも松茸がれる,筑地书馆出版 ,
1998 , 9.22:37~ 99.
[ 4]  李茹光.东北食用 、药用及有毒蘑菇[ M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 , 1992 , 36~ 75.
[ 5]  王振堂.松茸半人工栽培生物学及生态学基础研究[ 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2 , 12:5~ 43.
  (上接 37页)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tudying on Global Wild
Germ Plasma Resources of Agaricus bisporus
LI Rongchun1 ,YANG Zhilei2
(1.Inst itute of Edible Fungi ,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 ty Kunming , 650201;
2.Science-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 ty , Kunming Yun Nan , 650201)
Abstract The button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us) is the most impor tant cultiva ted mushroom in the world.In recent
decade , the studies on w ild germplasm resources of this mushroom have been ex tensiv ely done.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situation of
w ild germ plasma resource of Agaricus bisporus is reviewed as following aspects:The natural populations of distribution , heredity and
variability , mating type , life-cycle and so on.
Key words button mushroom(Agaricus bisporus), germ plasma , P 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es.
致  读  者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使科研成果尽快得到传递
与交流 ,本刊自 2002 年开始由季刊扩刊为双月刊 ,新改版的杂志将
更及时的反应我国微生物领域最新进展 、新技术 、新方法和新工艺 ,
指导科研生产 ,促进科技致富 ,欢迎广大微生物学爱好者涌跃投稿 ,
积极订阅。
本刊编缉部    
516期                   李维国等:松茸半人工栽培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