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基金(N0. 31300281);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应用基础研究(No. 2013FZ087)
作者简介:尹子丽(1982 -),女,白族,实验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E - mail:zccyzl197974@126. com。
△通信作者:张洁,E - mail:553662957@ qq. com。
·实验研究·
披麻草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尹子丽1,谢 晖2,张 洁1△
(1.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 复旦大学 上海 200120)
摘要:目的 通过披麻草的植物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态适应性等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观察、测量和植物
组织常规石蜡切片法。结果 披麻草具有喜凉爽植物的结构和特征;皮层宽广,内皮层明显;鳞茎有多层鳞叶包裹,鳞茎中央维管
束和导管丰富;披麻草适于生长在高寒山区,喜凉爽阴湿的环境,忌强光,其土壤以腐殖质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主。结论 披麻草的
生物学特性可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 GAP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披麻草;药材资源;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6)04 - 0054 - 04
A Preliminary Study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ratrum Nigrum
YIN Zi - li1,XIE Hui2,ZHANG Jie1
(1.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2.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12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ratrum Nigrum through its plant morphology,intern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Methods:A field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observe,measure Veratrum Nigrum and plant tissue paraf-
fin section method was used. Results:Veratrum Nigrum has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wing in cool areas,broad cortex,clear
endodermis,bulb wrapped in multiple layer scale leaves,bulbs with central vascular bundle and rich catheter. Veratrum Nigrum is suitable
to grow in the alpine mountains,has preference for cool damp environment and shuns hard light,mainly in loam soil with humus or sandy
loam. Conclusion: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ratrum Nigrum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rational development,utiliza-
tion and GAP standardized planting.
【Key words】Veratrum Nigrum,medicinal resourc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披麻草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大理藜芦(Veratrum. taliense)狭
叶藜芦(Veratrum. stenophyllum)蒙自藜芦(Veratrum. mengtzea-
num)和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的根或根茎及根。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披麻草收载于 1996 年版《云南
省中药材标准》,味苦、辛、寒,有毒,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杀虫毒之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喉不通畅、跌打损伤、风湿疼
痛、创伤止血、疥癣、恶疮等[1]。披麻草是国家保密配方制剂
“云南白药”的主要组成药物之一,也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一粒止痛丸”的主药,披麻草尚未收入《中国药典》,全国各
地多就地取材,地产地销,未形成有效的保护和统一规范的种
植[2]。同时,目前披麻草尚未进入规模化的人工种植,长期以
来完全靠野生采挖和自然生长,药材蕴藏量有限,资源日益萎
缩。为使披麻草资源持续利用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GAP)
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对其基源植物大理藜芦
(Veratrum. taliense)、狭叶藜芦(Veratrum. stenophyllum)进行了
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1 植物外部形态
大理藜芦 植株高 60 ~ 110 cm。茎无毛,基部具褐色或黄
白色膜质鞘,鞘上部枯后变为具少数网眼的纤维束。根肉质,
圆柱形,粗 2 ~ 3 mm,土黄色。叶黄绿色 7 ~ 9 枚,其中多数基
生或近基生,2 ~ 3 枚在茎中上部散生并远离,叶片带状,长圆
状,长 30 ~ 50 cm,宽度变化大,常在 1 ~ 4. 5 cm 之间,先端渐
尖,基部无柄,两面无毛,中肋明显。圆锥花序狭塔形,长 40 ~
50 cm;侧生总状花序多数,常近直立,也有近平展的,长 12 ~
15 cm,具 8 ~ 20 余朵花,花疏或密;顶生总状花序长达 30 cm,
花多数,密或疏;花序轴,花梗和小苞片均被白色或污黄色绵
毛。花淡黄绿色或黄绿色;花梗短或长,长 7 ~ 12 mm;小苞片
黄绿色,长圆披针形,卵形,长 4 ~ 5 mm,短于花梗;花两性和
雄花单性,花被片 6,近相等,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具短爪,
长 8 ~ 9 mm,宽 3 ~ 4 mm;花丝下弯,无毛,长 2 ~ 3 mm,花药黄
绿色,肾形;子房绿色,无毛,与花丝近等长,柱头 3,分离,下
弯;雄花中无退化子房,两性花布置在顶生总状花序上和上部
侧枝的基部,雄花生侧枝上。蒴果淡黄绿色,直立,约与主轴
平行,压扁后为长卵形、长圆形,长 2. 8 cm,宽约 1. 2 cm;种子
近圆柱形,长约 5 mm,两侧具狭翅,两头翅较长,连翅成椭圆
形,两端较尖,长 9 ~ 11 mm,宽 3. 5 mm[3]。
45 2016 年第 37 卷第 4 期
DOI:10.16254/j.cnki.53-1120/r.2016.04.029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狭叶藜芦 植株高 60 ~ 100 cm;茎白绿色,无毛,基部具
黑棕色的纤维束或纤维网,有时仅被白色的膜质鞘,外层膜
质鞘的上部往往纤维网状。根极多数,近肉质,圆柱形,粗
2 ~ 3 mm,具少量须根。叶 5 ~ 7 枚,其中 1 ~ 2 枚茎生;叶片
带状、狭长圆形、倒披针形或有时为镰状,长 30 ~ 70 cm,宽
1. 5 ~ 2. 5(~ 8. 5)cm,先端锐尖,基部收窄为抱茎的鞘,两
面无毛,全缘。圆锥花序长 50 ~ 70 cm,分枝少或多,花密或疏;
各侧枝具明显的叶状苞片,最下的长 6 ~ 8 cm,宽 6 ~ 10 mm,密
被短柔毛;侧生总状花序长达 15 cm,有的侧枝再分出 2 ~ 3
个总状花序;顶生总状花序长达 30 cm;花序轴,花梗和小苞
片均密被浅白色或淡黄色绒毛;花梗长 1 ~ 5 mm,斜伸;小
苞片披针形,先端长渐尖,长于花梗或近等长。花两性和雄
花单性:两性花主要分布在顶生总状花序(也有雄花)上;
雄花分布在侧枝上,也与两性花混生在顶生总状花序上。
花淡黄色,黄绿色,花被片长圆形、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
5 ~ 7 mm,宽 2 ~ 4 mm,先端急尖,边缘偶有齿缺,色淡白,具
7 条脉;花丝明显短于花被片,淡黄色,长 3 ~ 3. 5 mm,花药
深黄色,肾形,顶部横裂后成圆盘状,易落;子房绿色,圆锥
形,长约 3 mm,无毛;花柱 3,分离,外弯。果序伸长,因侧枝
枯落而成圆柱形;果梗粗壮,上举,长 6 ~ 7 mm,被绒毛,基部具
宿存苞片;果黄褐色,椭圆形,直立,长达 2 cm,宽 8 ~ 9 mm,基
部常有反折的宿存花被片,3 室,每室种子 4 ~ 5 枚,种子扁
平,周围具膜翅,连翅为椭圆形,长 1 cm,宽 3 ~ 4 mm,先端
钝,基部略狭;但丽江标本果皮较厚、果呈三棱柱形,种子较
小,周围的翅狭而厚[3]。
2 内部结构
2. 1 根
2. 1. 1 大理藜芦 表皮为一列方形,大小不甚整齐的细胞,外
壁稍厚,木栓化。皮层宽广,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淀粉粒,靠
近表皮散有黏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内皮层明显,具有
凯氏点。中柱鞘为一列排列紧密的薄壁细胞。木质部 10 ~ 13
束呈星状和韧皮部相间排列成辐射状维管束。(如图 1、图 2)
图 1 大理藜芦根横切面显微照片
图 2 大理藜芦根横切面简图
1. 表皮;2. 皮层;3. 草酸钙针晶束;4. 内皮层;5. 韧皮部;6. 木质部
2. 1. 2 狭叶藜芦 表皮细胞 1 列,排列紧密,类长方形或长
方形。下皮细胞 1 列,切向延长。皮层宽广,占根横切面的大
部;壁薄,内含淀粉粒,外侧多裂隙,黏液细胞较多,内含草酸
钙针晶,针晶成束或散在。内皮层细胞多切向延长,内壁及侧
壁增厚呈马蹄状,通道细胞多单个,中柱鞘薄壁细胞类圆形、
类椭圆形或类多角形。初生木质部束 8 ~ 14 原型,与初生韧
皮部束相间排列。髓不明显。(如图 3、图 4)
图 3 狭叶藜芦根横切面显微照片
图 2 狭叶藜芦根横切面简图
2. 2 鳞茎
2. 2. 1 大理藜芦 鳞茎由 4 层鳞叶逐层包裹成类三角形。
鳞叶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切向延长,上表皮细胞稍小,下表
皮细胞稍大。叶肉组织无分化,均由大型薄壁细胞构成,内含
淀粉粒,靠近下表皮部位散有黏液细胞。内含有草酸钙针晶
552016 年第 37 卷第 4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束。中部有小型外韧型维管束分布,形成层较明显,木质部导
管 6 ~ 10 余个。(如图 5、图 6)
图 5 大理藜芦鳞茎横切面显微照片
图 6 大理藜芦鳞茎横切面简图
1. 下表皮;2. 上表皮;3. 维管束;4. 草酸钙晶束;5. 叶肉组织
2. 2. 2 狭叶藜芦 鳞茎由 5 层鳞叶逐层包裹成类圆形。鳞
叶上、下表皮细胞各 1 列,切向延长,上表皮细胞稍小,下表皮
细胞稍大。叶肉组织无分化,均由大型薄壁细胞构成,内含淀
粉粒;靠近下表皮部位散有黏液细胞,内含有草酸钙针晶束;
中部有小型外韧型和双韧形维管束分布,外韧型维管束木质
部导管 2 ~ 6 余个,双韧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 5 ~ 10 余个。
(如图 7、图 8)
图 7 狭叶藜芦鳞茎横切面显微照片
图 8 狭叶藜芦鳞茎横切面简图
3 生态适应性
3. 1 云南地理分布 大理藜芦(Veratrum. taliense)主要分布
于云南西北至中南部,如图 9:1 寻甸、2 大理、3 丽江、4 剑川、5
鹤庆、6 洱源、7 云龙、8 漾濞、9 贡山、10 个旧、11 昆明、12 中
甸。生于海拔 1375 ~ 2400 m的山坡草地[4]。
图 9 大理藜芦云南分布图
1. 寻甸;2. 大理;3. 丽江;4. 剑川;5. 鹤庆;6. 洱源;7. 云龙;
8. 漾濞;9. 贡山;10. 个旧;11. 昆明;12. 中甸
狭叶藜芦(Veratrum. stenophyllum)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
部、西南部至中部,如图 10:1 宣威、2 丽江、3 宁蒗、4 中甸、5
鹤庆、6 维西、7 龙陵、8 大理。生于海拔 2000 ~ 4000 m的草坡
或林下[4]。
图 10 狭味藜芦云南分布图
1. 宣威;2. 丽江;3. 宁蒗;4. 中甸;5. 鹤庆;6. 维西;7. 龙陵;8. 大理
65 2016 年第 37 卷第 4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3. 2 生长习性及生境 大理藜芦(Veratrum. taliense)、狭叶藜
芦(Veratrum. stenophyllum)均为多年生草本,一般都在春季出
苗长叶,7 ~ 9 月份为花期,9 ~ 10 月份为果期,10 ~ 11 月份开
始倒苗进入冬眠期。披麻草喜欢在肥沃、疏松、潮湿、排水良
好的腐殖质土壤或砂质土壤环境中生长。生长期间适当添加
牛、羊、马粪等有机肥,可促进根状茎的生长。其分布地区自
然植被的覆盖大,相应的有关动物和微生物分布也较多,由生
物有机体本身的代谢给土壤的有机质也较多,由此形成的腐
殖质也相应较多,因此土壤较为肥沃。
披麻草主根短而粗,不能有效的深入地下吸收深层土壤
中的水分,茎不明显,减弱了水分的输导作用,须根特别发达,
可达 20 多条,对水分和土壤中矿物质成分需求量较大。叶片
长表面积大且表面不被蜡质,具有较强的蒸腾作用,水分较易
散失。因此,披麻草多生于高寒山区,喜凉爽阴湿的环境,忌
强光,其土壤以腐殖质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主。
4 资源匮乏原因
披麻草的自然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花两性和雄花单性,
两性花主要分布在顶生总状花序上,偶有雄花;雄花多分布在
侧枝上,花序的结构特点不利于自然繁殖,致使繁殖率大大降
低。同一居群的披麻草多呈稀疏点状分布,且同一居群的披
麻草开花植株所占比例较少(其开花机制待进一步研究),其
分布情况也大大降低了自然繁殖率。
披麻草是“云南白药”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一粒
止痛丸”的主药,同时民间医生、兽医等多用,采挖无计划性,
多个分布地区均不属于自然保护区没有得到有利的保护,致
使自然蕴藏量急剧降低。
5 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措施
迄今为止,披麻草的使用完全依赖于野生资源,长期以来
完全靠野生采挖及自然生长。近年来,随着“云南白药”系列
药的开发与产量的不断扩大、加之云南持续几年的干旱与采
挖价格持续走高,致使储量日益萎缩,采挖也日益困难。资源
的可持续使用难以维系,同时对其种质资源将会或者已经形
成破坏,因此必须对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并对其加强保
护,可分以下两方面进行:
5. 1 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其进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组织
培养研究,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
5. 2 对披麻草的各个部位,尤其地上部分进行深入的多方面
研究,使其在资源保护的同时,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卫生厅 . 云南省药品标准[M](1996 年版). 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1998:67 - 68.
[2]尹子丽,谭文红,杨仙雨,等 . 披麻草三种基源植物的研究
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3):60 - 62.
[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云南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7:770 - 773.
[4]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重要中药资源信息,披麻草[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 - 19.
(收稿日期:2016 - 01 - 29)
作者简介:袁媛(1980. 6 -),女,辽宁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生药学。E - mail:yuanyuanvictory@ 163. com
牛蒡子水提物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研究
袁 媛1,张建奎2,姜 泓3,刘 丽2,康廷国2
(1. 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2.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3.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摘要:目的 对牛蒡子水提物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物进行了研究,获得药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和
排泄情况。方法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同时测定了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在大鼠排泄物中的含量。结果 尿液排泄为牛蒡
苷和牛蒡苷元的主要排泄途径。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
关键词:牛蒡子;代谢;排泄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6)04 - 0057 - 04
牛蒡子为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收
载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1]。从
该药材中提取得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有木脂素类成分、萜类成分
和挥发油类成分等[2 -4]。查阅相关文献,尚未发现对其代谢和
排泄的相关研究,本文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同时测
定了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在大鼠排泄物中的含量[5 -6]。
1 仪器与试药
1. 1 仪器 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DZTW 调温电热
752016 年第 37 卷第 4 期
DOI:10.16254/j.cnki.53-1120/r.2016.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