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 [收稿日期] 2014-01-28;2014-09-30修回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贵高原薯区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光水肥互作机制”(31160485);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芜菁甘
蓝/马铃薯间作系统土壤水肥竞争与互惠机制”[黔科合J字(2012)2200]
[作者简介] 张 圆(1986-),女,研究实习员,从事草地农业研究。E-mail:muzi_zy@sina.com
*通讯作者:陈 超(1974-),男,副教授,从事草地农业研究。E-mail:gzgyxgc3855218@163.com
[文章编号]1001-3601(2014)11-0677-0087-05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张 圆1,熊先勤2,陈 超1*,卢 敏2
(1.贵州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06;2.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06)
[摘 要]为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保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芜菁甘蓝单作、马铃
薯单作为对照,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和芜菁甘蓝-
马铃薯的相对产量及产值。结果表明:1)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含水量
主要在30%~40%,高于单作,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2)整个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
增加而增加,3种种植模式从0~15cm土层至60~75cm土层水分有6%~9%递增;3)芜菁甘蓝-马铃薯间
作的芜菁甘蓝产量相比单作提高38.4%,其土地当量比(LER)为2.34(>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芜菁甘
蓝-马铃薯间作产值为130 669.69元/hm2,高于单作,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结论:芜菁甘蓝与马铃薯间作可
提高土壤含水量,保持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土壤;水分
[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献标识码]A
Soil Moisture Dynamic Change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Between Brassica napobrassica and Potato
ZHANG Yuan1,XIONG Xianqin2,CHENG Chao1*,LU Min2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6;2.Guizhou Pratacultural
Institute,Guiyang,Guizhou550006,China)
Abstract:The soil moisture change,relative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B.napobrassica and potato
under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were analyzed compared with monoculture B.napobrassica pattern and
potato monoculture pattern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Brassica
napobrassica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system with water conservation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1)Becaus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as a little effect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is mainly 30%~40%,
which is beneficial to soil moisture conservation;2)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creases
with increase of soil depth during the whoe growth period,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three planting
patterns increases by 6%~9%from 0~15cm of soil layer to 60~75cm of soil layer gradualy;3)B.
napobrassica yield of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is 38.4%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monoculture pattern
and its land equivalence ratio(LER)is 2.34with intercropping yield superiority,and the output value of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is up to 130 669.69Yuan/hm2,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monoculture patterns.
In conclusion,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between B.napobrassica and potato can increase soil moisture
content,keep soil moisture and has higher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Key words:Brassica napobrassica;potato;intercropping system;soil;moisture
贵州喀斯特地形发育明显,气候条件和种植制
度复杂,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
缓慢,生态恶化,严重阻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2]。
建立高产栽培种植模式对提升贵州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非常必要。马铃薯是
贵州重要粮食、蔬菜和饲料兼用作物,常年种植面积
66万余hm2,产量约900万t。芜菁甘蓝是贵州省
威宁县重要的冬春多汁饲料作物,近年已经推广到
全省30余县(市),常年种植面积在6 666hm2左
右[3-4]。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是云贵交界薯区采用
的重要种植模式,实行芜菁甘蓝与马铃薯间作可保
障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丰富牲畜冬春饲草料
来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轻天然草地的利用压
力。
国内外对作物套作或间作模式研究较多,付维
珍[5]在研究杂交油菜套种芜菁甘蓝栽培技术中发
现,二者套作比单作油菜增收。师家芸等[6]研究得
出,洋萝卜、灰萝卜、芜菁和马铃薯几种套种模式中
以芜菁甘蓝间作马铃薯效益最高。李俊祥等[7]研究
表明,农林带状间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杨成
等[8]研究得出,植物生长初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要比
生长后期高,高海拔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比低海拔
贵州农业科学 2014,42(11):87~91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植物高。Malhotra Suresh[9]对马铃薯与不同的蔬
菜作物、甘蓝等间作系统在干温条件下的最大生产
和收入试验得出,最高是马铃薯与小萝卜,其次是马
铃薯与甘蓝。Singh,S.N.[10]进行了冬玉米间作
系统的生产潜力和经济学研究,在玉米地中套种胡
萝卜、萝卜和马铃薯,结果玉米产量相比唯一种玉米
分别减少34.9%、31.4%和27.8%。目前,国内外
研究主要集中在芜菁甘蓝丰产栽培技术、芜菁甘蓝
与其他作物的高产套作模式、其他作物间作的土壤
水分变化规律等方面,而对芜菁甘蓝与马铃薯间作
体系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为促进
贵州马铃薯产业及畜牧业发展,笔者等研究芜菁甘
蓝单作、马铃薯单作、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3种不
同种植方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及芜菁甘蓝和
马铃薯的相对产量与产值,旨在为芜菁甘蓝-马铃薯
间作体系保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附近,
试验 地 位 于 东 经 104°17′,北 纬 26°52′,海 拔
2 237m;年 平 均 气 温 10.8℃,极 端 最 高 气 温
31.5℃,极端最低气温-11.4℃,最热月平均气温
17.1℃,最冷月平均气温 3.5℃,≥0℃ 年积温
3 645.0℃;年降雨量859.4mm降雨多集中在5—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无霜期202.4d,年
日照时数1 635.2h,相对湿度79%。
1.2 试验材料
供试芜菁甘蓝(R)品种为威宁芜菁甘蓝,是贵
州省草业研究所培育的优良地方芜菁甘蓝品种,威
宁县主栽地方牧草品种。马铃薯品种(P)选用威芋
3号,为威宁县主推马铃薯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芜菁甘蓝单作、马铃薯单作、芜菁甘蓝-
马铃薯间作3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长
度为6m,宽度为4m。单作芜菁甘蓝:行距50cm,
窝距34cm;单作马铃薯:宽窄行种植,宽行68cm,
窄行32cm,窝距30cm;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采
用带状间作,芜菁甘蓝与马铃薯1∶2式种植,芜菁
甘蓝种植在马铃薯宽行之间。带宽为1m,每带种
马铃薯2行,马铃薯带占地0.66m(宽0.66m,长
6m),芜菁甘蓝1行,占地0.34m(宽0.34m,长
6m)。芜菁甘蓝与马铃薯带间距0.34m。
马铃薯和芜菁甘蓝于2013年3月12日播种,
肥料选用过磷酸钙(P2O5≥16%,S≥11%,Ca≥
16%)、尿素(N46%)和硫酸钾(K2O≥45%)。芜菁
甘 蓝 单 作 施 尿 素 110 kg/hm2、过 磷 酸 钙
856kg/hm2、硫酸钾182kg/hm2;马铃薯单作施尿
素330kg/hm2、过磷酸钙761kg/hm2、硫酸钾203
kg/hm2。间作中芜菁甘蓝施尿素36kg/hm2、过磷
酸钙285kg/hm2、硫酸钾60kg/hm2,马铃薯施尿
素220kg/hm2、过磷酸钙507kg/hm2、硫酸钾135
kg/hm2。播种时按不同种植模式的施用量先施过
磷酸钙作基肥,待出苗时追施尿素和硫酸钾。追肥
时中耕除草,齐苗后施阿维高氯(含阿维菌素0.2%、
高效氯氰菊酯1.8%)预防芜菁甘蓝蚜虫和马铃薯
晚疫病与早疫病。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土壤含水量及变异系数 采用取土烧干
法[11]分别测定单作芜菁甘蓝田、单作马铃薯田和芜
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田的土壤含水量。用土钻分层
采集0~15cm、15~30cm、30~45cm、45~60cm、
60~75cm土层土样。从4月5日芜菁甘蓝出苗时
开始测定,每隔15d测定1次。土壤含水量变异系
数CV=(标准偏差SD÷平均值 MN)×100%。
1.4.2 作物产量和产值 2013年9月收获马铃
薯,12月收获芜菁甘蓝。芜菁甘蓝采用中间1行计
产,马铃薯采用中间2行计产。单作产值=作物产
量×市场价格,间作产值=间作芜菁甘蓝实际产量
×市场价格+间作马铃薯实际产量×市场价格。
1.4.3 间作优势评价 应用土地当量比作为衡
量间作产量优势的指标[12]。LER=(Yia/Yma)+
(Yic/Ymc)。式中,Yia和Yic分别代表间作总面积上
芜菁甘蓝和马铃薯的产量,Yma和Ymc分别为单作芜
菁甘蓝和单作马铃薯的产量。当LER>1,表明间
作有优势,当LER<1,为间作劣势。
1.5 统计分析
试验采用EXCEL2003和DPS v7.05软件进行
数据处理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含量差异
2.1.1 单作芜菁甘蓝 单作芜菁甘蓝田的土壤
水分含量主要在20%~40%(图1),0~15cm土层
土壤含水量上升和下降趋势除在5月5日和6月
19日与15~75cm土层相反,其余时期均呈一致性
变化,结合降雨量数据,6月初及7月中旬降雨量达
到最大值,而其对应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并无明显
升高而是稳定在30%,降雨量较低的6月中旬、11
月和12月,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也无明显变化仍稳
定在30%左右,表明,单作芜菁甘蓝的土壤含水量
变化与降雨量相关性不大,各土层含水量整体无明
显变化规律。
单作芜菁甘蓝在各土层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从
0~15cm土层往下至 60~75cm 土层分别为
28.51%、16.65%、18.04%、11.33%和18.39%。
·88·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图1 单作芜菁甘蓝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Fig.1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monoculture B.napobrassica pattern
表明,0~15cm 土 层 含 水 量 变 异 程 度 大 于
15~75cm土层,这是由于土壤表层含水量受气温、
降雨等因素影响波动幅度较大。
2.1.2 单作马铃薯 单作马铃薯田的土壤水分
含量集中在20%~35%(图2),0~15cm土层含水
量变异系数为31.77%,达最大值,土壤含水量波动
变化明显,其土壤含水量在6月4日和7月19日分
别达到最低值与最高值,这期间气温升高,降雨量呈
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说明,在高温、高降雨量条
件下,土壤表层水分蒸腾作用明显。15~75cm土
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按土层深度往下依次为
12.97%、12.1%、15.46%和18.62%,各土层水分
含量变异系数较小。结合降雨量大小分析,其水分
变化受到降雨量大小影响较小,整体比较平稳,水分
含量保持在30%左右。
图2 单作马铃薯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Fig.2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monoculture potato pattern
2.1.3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芜菁甘蓝-马铃薯
间作田土壤水分含量主要在30%~40%(图3)。
0~75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按土层深度往
下依次为19.69%、12.15%、12.93%、13.45%和
14.92%,其中0~15cm土层和60~75cm土层含水
量变 异 系 数 较 高,其 波 动 变 化 最 为 明 显,而
60~75cm土层含水量大小整体高于0~15cm土
层。
在5月至6月和7月中旬降雨量较高,达
60~90mm,而6月中旬和7月初降雨量明显下降
至20mm,除0~15cm土层含水量在5—7月呈现
明显下降和上升趋势,其余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无明
显变化,稳定在30%~40%。
图3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Fig.3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B.napobrassicaand potato under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98·
张 圆 等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ZHANG Yuan et al Soil Moisture Dynamic Change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Between Brassica napobrassica and Potato
在整个生育期,单作芜菁甘蓝、单作马铃薯和芜
菁甘蓝-马铃薯间作3种种植模式在0~15cm土层
含水量变异程度均大于15~75cm土层,说明,表层
土壤含水量受气温、降雨等因素影响较大,这与表层
土壤水分蒸腾作用较大相关。而15~75cm土层含
水量相对稳定,受气温、降雨等因素影响较小,总体
来看,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下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高于单作模式,说明间作模式土壤含水量较高,可以
保持土壤水分均衡。
2.2 3种种植模式土壤含水量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3种模式在0~15cm土层土
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且土壤含水量较
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在15~75cm土层与单
作马铃薯差异显著(p<0.05),与单作芜菁甘蓝在
15~30cm和60~75cm差异显著(p<0.05),其余
3层不显著(p>0.05)。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的土壤含水量在各个土层均比单作马铃薯更加丰
富,而在15~30cm和60~75cm土层上含水量也
相对较高。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芜菁
甘蓝-马铃薯间作>单作芜菁甘蓝>单作马铃薯,表
明间作模式可获得较高的土壤水分供给。
从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看,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
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其
中以间作模式的土壤水分含量递增趋势最为明显,由
0~15cm土层的32%递增至60~75cm土层的41%,
这是由于土层中水分因重力作用发生的向深层渗漏和
由于表层土壤蒸发导致的水分蒸散[13]。
表1 3种种植模式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
Table 1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under three planting patterns %
种植模式
Planting patterns
土层/cm Soil layer
0~15 15~30 30~45 45~60 60~75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B.napobrassica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32±1.53a 34±0.99a 37±1.15a 37±1.21a 41±1.5a
单作芜菁甘蓝B.napobrassica monocropping 28±1.93a 30±1.19b 37±1.63a 34±0.89ab 36±1.61b
单作马铃薯Potato monocropping 28±2.17a 29±0.89b 31±0.88b 33±1.21b 34±1.51b
注: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Note: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 0.05level.
2.3 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产值
表2 看出,单作模式下,芜菁甘蓝产量为
48 737.59kg/hm2,马铃薯产量为112 398.34kg/
hm2。间作模式下,芜菁甘蓝和马铃薯的产量分别
达67 435.66kg/hm2和107 724.29kg/hm2,其中,
芜菁甘蓝产量比单作高38.4%,而马铃薯产量比单
作略低(4.2%)。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明显
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结合间作优势计算公
式可以得出,土地当量比LER(LER=2.34)值大于
1,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相对于单作具有较高
的产量优势。结合产值计算公式得出,芜菁甘蓝-马
铃薯间作产值为130 669.69元/hm2,比单作芜菁甘
蓝高436.22%,比单作马铃薯高29.17%。表明,芜
菁甘蓝-马铃薯间作较之单作模式可获得更高的经
济效益。
表2 3种种植模式的产量及产值
Table 2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three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种植模式
Planting patterns
产量/(kg/hm2)
Yield
产值/(元/hm2)
Output value
单作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 monocropping 48 737.59 24 368.8
单作马铃薯Potato monocropping 112 398.34 101 158.51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Brassica napobrassica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67 435.66/107 724.29 130 669.69
注: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产量前者表示芜菁甘蓝,后者表示马铃薯;产值按芜菁甘蓝0.5元/kg,马铃薯0.9元/kg计。
Note:The former and latter mean B.napobrassicaand potato respectively.The price of Brassica napobrassica and potato is 0.5Yuan/kg
and 0.9Yuan/kg separately.
3 结论与讨论
1)单作芜菁甘蓝、单作马铃薯和芜菁甘蓝-马
铃薯间作3种种植模式在0~15cm土层含水量变
异程度均大于15~75cm土层,15~75cm土层整
体水分稳定在35%左右。结合全年降雨量数据分
析,3种种植模式下,除0~15cm土层土壤水分受
气温、降雨等因素影响而产生水分蒸腾,波动较为明
显,其整体土壤水分变化并无明显特征,与降雨量变
化相关性不大。这与高峻等[14]研究得出黄芪复合
系统与清耕杏园0~150cm深土层内土壤贮水量
年际变化与降雨年变化具有一致的趋势的结论不
同,表明不同作物在不同气候及降雨条件下种植,土
壤水分含量受气温及降雨影响程度不同。
2)总体来看,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表现
为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单作芜菁甘蓝>单作马
铃薯,表明间作模式土壤含水量较高,可以保持土壤
水分的均衡。这与赵雪娇等[15]研究得出玉米中间
作甘蓝可以减少水分的过度消耗,保护旱作农田土
壤水分结论一致,说明间作模式更有利于保护农田
·09·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土壤水分。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看,3种种植模式
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明显的递
增趋势,均有6%~9%水分增加。这与廖文超等[16]
研究得出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
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
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的增大而增高的
结论相似,说明因重力作用和深层土壤储存土壤水
分的原因而使不同作物的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分布
上均呈现递增趋势。
3)Tahir Saleem[17]研究寒冷干旱条件下芜菁
甘蓝、小萝卜、羽衣甘蓝等与马铃薯间作的生产力和
收益率,得出马铃薯间作羽衣甘蓝有最高的经济回
报。本研究结果表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芜菁
甘蓝产量比单作芜菁甘蓝高38.4%,其土地当量比
(LER)为2.34(>1),表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相对于单作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芜菁甘蓝-马铃
薯间作产值为130 669.69元/hm2,较之单作模式具
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与 Tahir Saleem的研究结
果相一致,以芜菁甘蓝和马铃薯间作能得到较高的
产量和经济回报。
4)通过分析3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
及结合产量和产值表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种植
模式土壤含水量最高,受当地气温及降雨量影响程
度较小,可保持农田土壤水分,且间作模式的产量与
产值均高于单作,推广这一种植模式不但可节约土
地资源,还可得到较高的经济回报,说明芜菁甘蓝-
马铃薯间作是该地区最佳的保水高产栽培模式。
致谢: 左相兵老师、李辰琼老师、卢敏老师及
韦贞伟同学在试验数据收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
此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 罗 娅,熊康宁,龙成昌,等.贵州喀斯特地区环境退
化与农村经济贫困的互动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
2009,37(12):207-211.
[2] 胡 涛.构建生态农业经济系统实现贵州省贫困山区
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外资,2009(8):160-161.
[3] 沈子仪.优质块根饲料-芜菁甘蓝[J].饲料研究,1986
(10):20-21.
[4] 熊先勤,李富祥,韩永芬,等.贵州高寒山区优良牧草
引种与评价[J].种子,2010(4):90-94.
[5] 付维珍.杂交油菜套种芜菁甘蓝栽培技术[J].耕作
与栽培,2004(4):47.
[6] 师家芸,王荣芳,肖昌智.威宁县马铃薯套作芜菁甘蓝
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14,117.
[7] 李俊祥,宛志泸.淮北平原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
应与土壤水分变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
(4):390-394.
[8] 杨 成,刘丛强,宋照亮,等.喀斯特山区植物碳同位
素组成特征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J].中国岩
溶,2007,2(6):105-106.
[9] Malhotra Suresh,Sunderpal,Mahipal Singh.Inter-
cropping of potato and other vegetables with autumn-
planted sugarcane[J].Journal of the Indian Potato
Association,2001,28(1):48-49.
[10] Singh,S.N,Ashok Kumar.Production potential and
economics of winter-maize-based intercropping sys-
tems[J].Annal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2,23
(4):532-534.
[11]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
科技出版社,2000.
[12] 刘吕明,王会肖.土壤—作物—大气—界面水分过程
与节水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 张学龙,车克钧,王金叶,等.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土壤
水分动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8,13(1):1-
9.
[14] 高 峻,张劲松,孟 平,等.黄土丘陵沟壑区杏树-黄
芪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效应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7,11(11):84-85.
[15] 赵雪娇,孙东宝,王庆锁.玉米‖甘蓝间作对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12,33(3):374-381.
[16] 廖文超,毕华兴,赵云杰等.晋西苹果+大豆间作土壤
水分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
科学,2014,1(2):24-25.
[17] Tahir Saleem,Mohd Mehdi.Study on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of potato intercropped with vegetables
under cold arid conditions[J].Agricultural &Biologi-
cal Research,2010,26(2):165-169.
(责任编辑:姜 萍)
·19·
张 圆 等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ZHANG Yuan et al Soil Moisture Dynamic Change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Between Brassica napobrassica and Pot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