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2010年 10月
8(5):109 113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cie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Vol.8 No.5
Oct.2010
小兴安岭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蔡体久1 , 辛国辉 1 , 张阳武1, 2 , 戴潇漩 3 , 刘斌1
(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 150040, 哈尔滨;2.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 100714, 北京;3.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 610064,成都)
摘要 在小兴安岭林区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 选择典型泥炭藓湿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 , 对土壤有机碳
(SOC)质量分数 、密度及储量进行研究 ,并分析 SOC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SOC质
量分数随土层加深而减少 ,变化范围在 433.89 ~ 523.36g/kg之间 , 平均质量分数为 474.27g/kg;土壤有机碳密度
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增加 , 0 ~ 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 166.07t/hm2。 2)SOC质量分数与非毛管孔隙度存在
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幂函数方程拟合效果显著;SOC质量分数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 二次曲线拟合效果
较好(R2 =0.87);SOC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 线性方程拟合较好(R2 =0.81)。 SOC质量分数与全
N、全 P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与有效 P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水解 N质量分数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可
为我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循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湿地;泥炭藓;有机碳;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收稿日期:2009 09 25 修回日期:2010 08 09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小兴安岭泥炭沼泽湿地恢复机制研究”(WB08B04)
第一作者简介:蔡体久(1963—), 男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水文与恢复生态学。 E-mail:caitijiu1963@163.com
CharacteristicofsoilorganiccarbonoftheSphagnumspp.
wetlandinXiaoHingganMountains
CaiTijiu1 , XinGuohui1 , ZhangYangwu1, 2 , DaiXiaoxuan3 , LiuBin1
(1.ColegeofForestry, 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 150040, Harbin;2.Academyof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
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 100714, Beijing;3.ColegeofChemistry, SichuanUniversity, 610074, Chengdu:China)
Abstract IntheWuyilingNationalwetlandNatureReserveoftheXiaoHingganMountainsforest
region, thesoilsamplesoftypicalSphagnumspp.wetlandcolected.Accordingtothecontentofsoil
organiccarbon(SOC), carbondensity, carbonreserve, and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SOCandthe
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contentsofSOCshowed
areductioninadeepersoilstratumwhichrangefrom433.89to523.36g/kg, andisinameancontent
of474.27g/kg;carbondensitiesriseinadeepersoilstratumwithasoilcarbondensityof166.07t/hm2
inthedepthof0-60cm.Secondly, therelationbetweenSOCandsoilcapilaryporositywassignificant
negative, quadraticcurve-fitingresultsofwhichwaswel(R2 =0.87);theSOCcontentisobviously
negativecorelatedwithsoilbulkdensity, andthelinearequationfitedwaswel(R2 =0.81).Thesoil
organiccarboncontentweresignificantnegativecorelationwithtotalnitrogenandtotalphosphorus, ina
obviouspositivecorelationwithefectivephosphorus, Andorganiccarbonandhydrolysisnitrogenwere
notsignificantlycorrelated.Theresultsmayhelpusforfurtherstudy.onwetlandsoilcarbonstorageand
carboncycle.
Keywords wetland;Sphagnumspp.;organiccarbon;soilphysicalproperties;chemicalproperties
湿地是地球独特的 、多功能的和高价值的生态 系统 ,它对碳的储存及温室气体的产生起着极其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年
要的作用 [ 1] 。湿地土壤是陆地上重要的有机碳储
存库 ,其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在陆地上各种生态系
统中是最高的 [ 2] 。全球湿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
4% ~ 6%,但其储存的碳却占到陆地土壤碳库的
18% ~ 30%[ 3 4] 。湿地土壤有机碳是气候变化的一
种敏感指示物 ,能用来指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 。
目前 ,对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很多 ,由于分布的
地区不同 , 类型不同 , 其土壤有机碳存在较大差
异 [ 6 8] 。小兴安岭湿地总面积 106.96万 hm2[ 9] ,湿
地类型齐全 ,有森林沼泽 、灌丛沼泽 、草丛沼泽 、藓类
沼泽和浅水沼泽等多种类型 [ 10] , 其中泥炭藓
(Sphagnumspp.)沼泽最为特殊 ,其他地区很少分
布 ,对其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也较少。笔者选择小兴
安岭林区典型泥炭藓湿地为研究对象 ,对其土壤有
机碳质量分数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
进行详细研究 ,以期为本地区湿地保护和科学管理
提供帮助。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小兴安岭林区伊春市乌伊岭湿地自
然保护区内 (E129°00′~ 129°30′, N48°33′~ 48°
50′)。海拔 350 ~ 550m,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Pi-
nuskoraiensis)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地带性土壤为
暗棕壤 。该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
均降水量 584mm,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 ,降雨量在
195 ~ 457mm之间 ,冬季降雪较多 ,平均积雪深度 27
cm,年平均相对湿度 70.1%。年平均温度 -1.1℃,
全年≥10℃的积温为 1 700 ~ 2 000℃,年平均总日
照时间 2 287.8h,年均风速 2.8m/s。无霜期约为
97d,封冻期 180d。
由于研究区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 , 地下水位较
高 ,且有永冻层存在 ,所以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
地 。本区最典型的湿地类型是落叶松(Larixgmeli-
ni)+窄叶杜香(Ledumpalustre)+泥炭藓湿地 。该
类湿地地面布满藓丘 ,藓丘高度在 5 ~ 45cm之间 ,
落叶松生长不良 ,常形成 “小老树 ”,平均高度 4.48
m,灌木主要有杜香 、笃斯越桔 (Vaciniumuligino-
sum)和甸杜 (Chamaedaphnecalyculata)等 , 生长良
好 ,盖度在 50%左右 。藓类植物生长茂盛 ,主要是
泥炭藓 ,藓类总盖度在 95%以上。
2 研究方法
2.1 土壤样品采集
于 2008年 8月进行外业调查 ,在走访和踏查的
基础上 ,选择典型地段设置 5个样地 ,在每个样地中
设置 3个土壤采样点 ,挖掘土壤剖面。 0 ~ 15cm为
淡黄色新鲜泥炭藓残体 ,记为 SA层 , 15 ~ 25 cm为
浅棕色陈旧泥炭藓泥炭 ,记为 SB层 , 25 ~ 40 cm为
深棕色草本 -木炭泥炭层 ,记为 SC层 , 40 ~ 60cm
(永冻层)仍为草本泥炭层 ,记为 SD层 ,分别取环刀
和铝盒 ,用以测定土壤水分 、土壤密度等物理性质。
由于湿地中积水较多 ,按常规法取环刀很难完成 ,因
此 ,为了保证环刀内泥炭土的原状 ,首先用切割法取
出 30cm×30cm左右的土块 ,保持原状 ,在其上取
环刀 、铝盒 ,用环刀法测土壤密度 、孔隙度等物理性
状 [ 11] 。同时采取 500g左右的土样装入样品袋 ,做
好记录 ,室内风干后研磨 ,过 200目筛 ,密封储存 ,用
于土壤有机碳(SOC)、全 N、水解 N、全 P、有效 P等
指标的测定。
2.2 测定与计算方法
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 —外加热法;全 N采
用凯氏定氮仪测定;水解 N采用碱解 扩散法测定;
全 P采用碱熔 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 P采用盐
酸 硫酸浸提法测定 [ 12] 。
土壤有机碳密度(Cd)是指单位面积一定深度
的土层中有机碳的储量 ,一般用 kg/m2表示。某一
土层的有机碳密度的计算公式[ 13 14]为
Cdi=CiDiEi(1-Gi)/100
式中:Cdi为 i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 kg/m2;Ci为 i土
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 g/kg;Di为 i土层土壤密
度 , g/cm3;Ei为 i土层厚度 , cm;Gi为 i土层直径≥2
mm的石砾所占的体积比例 , %。
如果某一土壤剖面由多层组成 ,那么该剖面的
有机碳密度为
Cd=∑ Cdi
式中 Cd为土壤有机碳密度 , kg/m2。
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用 SPSS13.0软件完成 ,数
据计算和作图由 Excel软件完成 。
3 结果与分析
3.1 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
泥炭藓湿地不同土层 SOC质量分数见表 1。小
兴安岭泥炭藓湿地 0 ~ 60cm土层 SOC质量分数随
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 ,这与很多研究结果 [ 15 ~ 17]
一致 , SOC质量分数最高值出现在新鲜泥炭藓残体
层(SA),达 503.84 g/kg, SD层 SOC质量分数为
443.50g/kg,但各土层间 SOC质量分数变化不显著
110
第 5期 蔡体久等:小兴安岭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F=4.99, P>0.05), 0 ~ 60cm土层平均 SOC质量
分数为 474.27g/kg。如此高的 SOC质量分数在其
他地区也很少见到 ,显著高于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和
南方洞庭湖区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 15 16] ,
只有若尔盖湿地泥炭土与之接近[ 6] 。小兴安岭泥炭
藓湿地 SA层 SOC质量分数最高值为 523.36g/kg,最
小值为 480.94g/kg,变异系数只有 4.25%。其他各土
层 SOC质量分数变异性也较小 ,由此说明 ,泥炭藓湿地
SOC质量分数较稳定 ,这与地表覆盖厚厚的泥炭藓层 ,
下层有终年不化的冻土层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地表在
泥炭藓的覆盖下蒸发量小 ,水分消耗小 ,积水时间长 ,
因此 ,减少了由于频繁的干湿交替而加速的有机质矿
化分解[ 18 19] ;地下冻层的存在又使水分难以下渗 ,温度
降低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下降 ,活动减弱 ,有机质分解
矿化速度减弱 [ 20 22] :因此 ,冷湿的气候条件使得有机质
分解非常缓慢 ,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6] 。
表 1 泥炭藓湿地不同土层 SOC的质量分数
Tab.1 ContentofsoilSOCinSphagnumspp.wetland g/kg
土层 /cm SOC平均值 标准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变异系数 /%
SA(0 ~ 15) 503.84 21.41 523.36 480.94 4.25
SB(15~ 25) 471.03 21.43 494.34 452.19 4.55
SC(25~ 40) 478.72 19.96 501.65 465.18 4.17
SD(40~ 60) 443.50 12.95 458.25 433.98 2.92
平均 474.27 18.48 494.40 458.07 3.90
3.2 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表 2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
测定结果 ,可见 ,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
的加深而显著增加 (F=21.03, P<0.001), 0 ~ 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上层 2.07kg/m2增至下
层的 8.51 kg/m2 ,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在 1.88 ~
10.25kg/m2之间 ,相对较低 。这是由于小兴安岭泥
炭藓湿地上层土壤完全由泥炭藓残体组成 ,柔软疏
松 ,下层是由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有机残体积累
形成 , 孔隙度大 , 土壤密度小 ,表层土壤密度仅有
0.027g/cm3 , SD层也只有 0.097g/cm3(见表 3),因
此 ,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 。 0 ~ 60cm土层 SOC储量
为 166.07t/hm2 ,尽管本区泥炭藓湿地 SOC质量分
数很高 ,但由于土壤密度小 ,所以 , SOC储量低于三
江平原典型湿地类型的[ 15] ,与南方湿地相比也不
高 [ 23] 。研究仅对 0 ~ 60cm土层进行了分析 ,但小
兴安岭泥炭藓湿地泥炭层在 1m左右 ,有的可达 2m,
本次调查仅限于冻层以上 ,下层没有调查 ,如果计算
表 2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
Tab.2 SoilSOCdensityandSOCreserves
土层 /cm 土壤有机碳密度kg·m-2
土壤有机碳储量
t·hm-2
SA(0~ 15) 2.07±0.17 20.67±1.71
SB(15 ~ 25) 2.23±0.47 22.32±4.69
SC(25 ~ 40) 3.80±0.41 38.01±4.06
SD(40~ 60) 8.51±2.18 85.07±21.78
总计 16.61 166.07
整个土壤剖面的话 ,土壤有机碳储量会明显增加 ,可
能会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 ,
今后有待补充 。
3.3 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由表 3可知 ,泥炭藓湿地土壤密度很小 , SA层
仅为 0.027g/cm3 ,向下逐渐升高 , SD层升至 0.097
g/cm3。土壤密度如此小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却很
高 ,表层为 55.88%, SD层为 20.93%;土壤毛管孔
隙度则随土层加深而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层
为 24.30%, SD层增至 68.76%, 总孔隙度都在
80.00%以上。由于本地区的泥炭藓湿地每年藓类
植物残体积累量很高 ,分解程度差 ,另外也没有外界的
干扰 ,压实状况较轻;因此 ,土壤疏松 ,孔隙状况良好。
表 3 土壤密度和孔隙度
Tab.3 Soilbulkdensityandporosity
土层 土壤密度g·cm-3
非毛管孔隙度
%
毛管孔隙度
%
总孔隙度
%
SA 0.027±0.006 55.88±6.31 24.30±7.03 80.18±6.60
SB 0.047±0.012 41.11±8.93 50.97±9.68 92.08±0.96
SC 0.053±0.006 28.35±3.70 64.18±4.34 92.53±0.66
SD 0.097±0.025 20.93±4.09 68.76±5.24 89.69±2.17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 , SOC质量分数与土壤密
度 、孔隙度密切相关 ,见表 4。 SOC质量分数与非毛
管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达到
0.83(P<0.01),说明泥炭藓湿地土壤非毛管孔隙
度越高 , SOC质量分数也越高 ,这与有机质的分解矿
化程度密不可分 。利用非毛管孔隙度与 SOC质量
111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年
分数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 ,
回归方程决定系数 R2 =0.79, P<0.05,达到显著水
平 。SOC质量分数与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密度存在极
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81和 -0.88 ,这
与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 [ 16, 24] 一致 。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 , SOC质量分数与毛管孔隙度具有二次曲线关
系 ,方程决定系数 R2 =0.87, SOC质量分数与土壤
密度存在线性关系 ,方程决定系数 R2 =0.81。说明
泥炭藓湿地土壤毛管孔隙度越高 ,土壤密度越大 ,土
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就越低 ,这是因为泥炭藓和其他
植物残体在最初的几年里分解程度很低 ,随着积存
表 4 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物理参数的相关分析
Tab.4 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SOCcontent
andsoilphysicalparameters
参数 非毛管孔隙 毛管孔隙 总孔隙 土壤密度
相关系数 R 0.83** -0.81** -0.43 -0.88**
显著水平 P 0.007 0.001 0.163 0.003
注:**为相关极显著(P<0.01), *为相关显著(P<0.05),
下同。
时间的增加 ,分解程度增加 ,被矿化的 SOC被地上
植物吸收利用 ,下层土壤有机碳素质量分数逐年减
少。 SOC质量分数与总孔隙度关系不显著 ,这是因
为虽然组成总孔隙度的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
随土层变化显著 ,但变化趋势相反 ,致使不同土层间
总孔隙度差异较小 ,即随土层加深 ,总孔隙度变化不
大 ,因此 , SOC质量分数与总孔隙度关系不显著 。
3.4 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小兴安岭泥炭藓湿地土壤全 N、全 P含量均表
现为随土层加深而增加 ,这种变化趋势与很多湿地
类型不同 [ 25 27] ,表现出其特殊的规律性。水解 N波
动性较大 ,有效 P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研究
区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氮质量比 (C/N)变动在
33.41 ~ 68.33之间(见表 5),显著高于辽河口湿地
土壤的 C/N[ 28]和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的 C/N[ 8] ;土
壤有机碳磷质量比 (C/P)变动在 378.72 ~ 845.38
之间 ,比值很高 ,说明此类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的
腐殖化程度低 ,导致碳的累积速度显著高于氮素和
磷素 。
表 5 泥炭藓湿地土壤 N、P的质量分数
Tab.5 ContentofNandPinSphagnumspp.wetland
土层 全 Ng·kg-1
全 P
g·kg-1
水解 N
mg·kg-1
有效 P
mg·kg-1 C与 N的质量比 C与 P的质量比
SA 7.51±0.82 0.63±0.05 828.72±57.44 220.19±12.27 67.42±5.16 805.53±38.02
SB 9.35±1.13 0.76±0.11 593.46±9.12 129.34±39.61 52.06±7.77 582.48±49.87
SC 10.79±0.33 0.86±0.09 653.69±20.98 108.75±31.52 44.11±3.49 557.82±60.42
SD 12.40±1.41 1.10±1.32 771.89±46.29 74.01±13.47 35.75±3.33 402.62±20.88
相关分析结果(表 6), SOC质量分数与全 N、全
P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 C/N、C/P和有效
P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水解 N质量分
数相关不显著。有些学者认为 , SOC质量分数与全
N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 25, 28] ,而本研究区泥炭
藓湿地 SOC质量分数与全 N质量分数却呈显著负
相关(R2 =0.763, P=0.019), SOC质量分数与各养
分质量分数之间建立回归方程 , SOC质量分数与全
N质量分数回归曲线比较复杂 (R2 =0.638, P<
0.05),即 SOC质量分数与全 N质量分数的相关关
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并非简单的线性或非线性关
系 ,见表 7,这与泥炭藓湿地土壤性质的特殊性有密
切的关系 [ 29 30] 。SOC质量分数与全 P质量分数之
间的回归分析表明 ,没有一个较为适合的方程与之
匹配 ,回归方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2 =0.518, P>
0.05)。SOC质量分数与 C/N、C/P之间的回归关
系显著(R2 >0.6, P<0.01),与有效 P质量分数回
归效果最好(R2 =0.80, P<0.01)。
表 6 SOC质量分数与土壤氮磷质量分数相关分析
Tab.6 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SOCcontentandN、Pcontents
R与 P SOC 全 N 全P 水解 N 有效 P C与 N的质量比 C与 P的质量比
相关系数 R 1 -0.763* -0.746* -0.172 0.924** 0.870** 0.869**
显著水平 P 0 0.019 0.023 0.594 0.000 0.003 0.003
112
第 5期 蔡体久等:小兴安岭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表 7 SOC质量分数与土壤养分因子回归分析
Tab.7 RegressionanalysisofSOCcontentandsoilfactors
项 目 回归方程 R2 P
SOC—全 N y=-130 831.939-92.565x1.5 +34 797.185lnx+234 995.062(lnx)/x 0.638 2 0.035 5
SOC—全 P y=-6 637.517-7 242.203x2 +5 271.262x+513.745 7(lnx)2 0.517 6 0.104 3
SON—C/N y=156.8803x0.174 0.608 4 0.0028
SOC—C/P y=236.1737+7.890 6x-0.058 5x2 0.694 1 0.004 8
SOC—水解 N y=213.8472+0.787 9x+-0.000 6x2 0.162 3 0.450 8
SOC—有效 P y=-0.003 2x2 + 1.344 6x+ 362.77 0.796 6 0.000 8
4 结论
1)小兴安岭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随土层加深而减少 , SA层 SOC质量分数高达
503.84g/kg, SD层为 443.50g/kg,但各层间 SOC质
量分数变化不显著(F=4.99 , P>0.05),整个土壤
剖面 SOC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 433.89 ~ 523.36g/
kg,平均质量分数为 474.27g/kg;土壤有机碳密度
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增加(F=21.03, P<0.001),
土壤有机碳密度从上层 2.07 kg/m2增至下层的
8.51kg/m2 , 0 ~ 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
166.07t/hm2。
2)湿地土壤密度很小 ,且随土层加深而增加 ,
SA层仅为 0.027g/cm3 , SD层为 0.097g/cm3 ,土壤
非毛管孔隙很高 ,表层为 55.88%, SD层也在 20%
以上 , 毛管孔隙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加 , 表层为
24.30%, SD层为 68.76%,总孔隙度都在 80%以
上 。SOC质量分数与非毛管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正
相关关系(R2 =0.83, P<0.01),与毛管孔隙度和土
壤密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相关系数分别为
-0.81和 -0.88。回归分析显示 , SOC质量分数与非
毛管孔隙度存在幂函数关系(R2 =0.79),与毛管孔
隙度具有二次曲线关系(R2 =0.87),与土壤密度存
在线性关系(R2 =0.81)。
3)土壤全 N、全 P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土层加
深而增加 ,水解 N波动性较大 ,有效 P表现为随土
层加深而减少 , C/N变动在 33.41 ~ 68.33之间 , C/
P变动在 378.72 ~ 845.38之间。 SOC质量分数与
全 N、全 P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与 C/N、C/P和
有效 P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水解 N相关不显著 。
SOC质量分数与全 N回归曲线比较复杂 ,与全 P之
间没有找到显著的回归方程 ,与 C/N之间幂函数拟
合效果较好 ,与 C/P之间二次曲线拟合效果较好 ,
SOC质量分数与速效 P之间二次函数曲线拟合效
果最好(R2 =0.80, P<0.01)。
5 参考文献
[ 1] 卢妍 , 宋长春 , 王毅勇 , 等.植物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CO2和 CH4排放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 , 2007, 27(11):
2306 2313
[ 2] IPCC(InternationalPanelofClimateChange).Land
use, Land-useChange, andForestry.Cambridgeand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000
[ 3] TrettinCC, JurgensenMF.Carboncyclinginwetland
forestsoils∥KimbleJ, BirdsieR, LalR.Thepotentialof
U.S.forestsoilstosequestercarbonandmitigatethe
greenhousefect.CRCPress, BocaRaton, Florida, 2003:
311 331
[ 4] SmithLC, MacdonaldGM, VelichkoAA, etal.Siberian
peatlandsanetcarbonsinkandglobalmethanesource
sincetheEarlyHolocene.Science, 2004, 303:353 356
[ 5] 肖辉林.ClimateChangeinRelationtoSoilOrganicMat-
ter.土壤与环境 , 1999, 8(4):300 304
[ 6] 高俊琴 ,欧阳华,张锋,等.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
碳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 , 2007, 16(6):1723 1727
[ 7] 张文菊 , 吴金水 , 童成立 , 等.三江平原湿地沉积有机
碳密度和碳储量变异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 2005, 20
(4):537 544
[ 8] 白军红 , 邓伟 , 朱颜明 , 等.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
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14
(9):1494 1498
[ 9] 刘兴土 , 吕宪国 , 赵魁义.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
制 、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
究:林业卷∥李文华.东北地区森林与湿地保育及林
业发展战略研究:湿地资源与保护.北京:科学出版
社 , 2007:409 449
[ 10] 郎惠卿.中国湿地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
[ 11] 张万儒 , 许本彤.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 , 1986
[ 12] 国家林业局.LY/T1210 ~ 1275— 1999森林土壤分析
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2000:74 108
[ 13] 杨金艳 ,王传宽.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
和碳通量.生态学报 , 2005, 25(11):2875 2882
(下转第 124页)
113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年
[ 11] 崔键 , 马友华 , 赵艳萍 , 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
治对策.中国农学通报 , 2006, 22(1):335 340
[ 12] 唐莲 , 白丹.农业活动面源污染与水环境恶化.环境保
护 , 2003(3):18 20
[ 13] 郑应茂 , 张兴广 , 赵星 , 等.不同整地方法蓄水保土效
益的研究.山东林业科技 , 2001(2):17 19
[ 14] 王清.不同整地方式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青海
农林科技 , 2008(3):65 67
[ 15] 王晓南 , 孟广涛 , 姜培曦 , 等.浅谈植物措施在水土保
持中的作用机理.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 2008(4):25 26
[ 16] IryAN, SimthSJ, NaneyJW.Environmentalimpactof
agriculturalnitrogenandphosphorus.AgriculturalFood
Chemistry, 1998, 35:812 817
[ 17] SharpleyAN, MenzelRG.Theimpactofsoiland
fertilizerphosphorusontheenvironment.Advancesin
Agronomy, 1987, 41:297 324
[ 18] 王玉宽 , 文交邦 , 张信宝 , 等.长江上游重点水上流失
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 137 Cs法研究.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17(2):76 80
[ 1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8:62 93
[ 20]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1996:84 94
[ 21] 傅涛 ,倪九派 , 魏朝富 , 等.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
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3, 9
(1):71 74
[ 22] 范丽丽 ,沈珍瑶 , 刘瑞民.不同降雨 径流过程中农业
非点源污染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08, 31(10):5 8
[ 23] 高超 ,朱继业 , 朱建国 , 等.极端降水事件对农业非点
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地理学报 , 2005, 60(6):991
997
[ 24] 马琨 ,陈欣 ,王兆骞.模拟暴雨下红壤坡面产流产沙及养
分流失特征研究.宁夏农学院学报 , 2004:25(1):1 4
[ 25] 黄满湘 , 周成虎 , 章申 , 等.农田暴雨径流侵蚀泥沙流
失及其对氮磷的富集.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16(4):
13 16
(责任编辑:程 云)
(上接第 113页)
[ 14] 李强 , 马明东 ,陈暮初.中亚热带 4种森林类型土壤碳
密度和碳贮量研究.浙江林业科技 , 2007, 27(4):8 12
[ 15] 石福臣 , 李瑞利 , 王绍强 , 等.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
剖面有机碳及全氮分布与积累特征.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8(7):1425 1431
[ 16] 彭佩钦 , 张文菊 ,童成立 , 等.洞庭湖典型湿地土壤碳 、
氮和微生物碳 、氮及其垂直分布.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19 (1):49 53
[ 17] ArrouaysD, PelissierP.Modelingcarbonstorageprofiles
intemperateforesthumicloamysoilsofFrance.Soil
Science, 1994, 157:185 192
[ 18] GroffmanPM, PatriekW H.Denitrifieationhysteresis
duringwetinganddryingcyclesinsoil.SoilSciSocAm
J, 1988, 52:1626 1629
[ 19] SmthCM, TiedjeJM.PhasesofdentrifieationfoIlowing
oxygendepletioninsoil.BiolBiochem, l979, 11:261 267
[ 20] FangC, MoncriefJB.ThedependenceofsoilCO
2
efflux
ontemperature.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 2001, 33:
155 165
[ 21] 黄耀 , 刘世梁 , 沈其荣 , 等.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
碳分解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 2002, 13(6):709 714
[ 22] 杨钙仁 , 张文菊 , 童成立 , 等.温度对湿地沉积物有机
碳矿化的影响.生态学报 , 2005, 25(2):243 248
[ 23] 曾从盛 , 钟春棋 , 仝川 , 等.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河口
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的影响.水土保持
学报 , 2008, 22(5):125 129
[ 24] AvnimelechY, GadR, LeonEM, etal.Watercontent,
organiccarbonanddrybulkdensityinfloodedsediments.
AquaculturalEngineering, 2001, 25:25 33
[ 25] 毛志刚 , 王国祥 , 刘金娥 , 等.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
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20
(2):293 297
[ 26] 白军红 ,王庆改 , 余国营.吉林省向海沼泽湿地土壤中
氮素分布特征及生产效应研究.土壤通报 , 2002, 33
(2):113 116
[ 27] 陈为峰 , 史衍玺 , 田素锋 , 等.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氮
磷分布特征研究.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22(1):69 73
[ 28] 吕国红 , 周莉 , 赵先丽 , 等.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
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用生态学报 , 2006, 17(3):
384 389
[ 29] MitraS, WassmannR, VlekPLG.Anappraisalof
globalwetlandareaanditsorganiccarbonstock.Current
Science, 2005, 88(1):25 35
[ 30] ZhangY, LiC, TretinCC, etal.Anintegratedmodel
ofsoil, hydrology, andvegetationforcarbondynamicsin
wetland ecosystems. 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
2002, 16:1061 1087
(责任编辑:宋如华)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