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萍生长抑制试验对稀脉浮萍的适用性研究



全 文 :2015 年 第 10 卷
第 1 期,305-311
生 态 毒 理 学 报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Vol. 10,2015
No. 1,305-311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专项(12DZ0502600)
作者简介:梁艺怀(1981-),男,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品风险评价、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E-mail:liangyh@ apm. sh. cn;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yinhw@ apm. sh. cn
DOI:10. 7524 /AJE. 1673-5897-20140318001
梁艺怀,张琨,张京佶,等. 青萍生长抑制试验对稀脉浮萍的适用性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1):305-311
Liang Y H,Zhang K,Zhang J J,et al. The applicability of Lemna aequinoctialis to growth inhibition test of Lemna minor[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
cology,2015,10(1):305-311 (in Chinese)
青萍生长抑制试验对稀脉浮萍的适用性研究
梁艺怀,张琨,张京佶,刘敏,赵华清,殷浩文*
上海市检测中心 生物与安全检测实验室,上海 201203
收稿日期:2014-03-18 录用日期:2014-05-20
摘要:为了验证我国本土常见的稀脉浮萍(Lemna aequinoctialis)是否适用于以青萍(Lemna minor)作为标准试验生物的生长
抑制试验,对两种浮萍的毒性效应终点和毒性响应差异进行比较。通过对两种浮萍的总叶面积、干重、鲜重同叶状体数之间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 No. 221 浮萍生长抑制试验》,遵从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将两种浮萍暴露
于参比物质 3,5-二氯苯酚,进行 7 d更新式毒性试验,暴露浓度为(1. 0 ~ 10)mg·L-1。结果表明,青萍的培养条件、试验方法以
及毒性效应终点均适用于稀脉浮萍,两种浮萍的毒性试验呈现出相似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两者的毒性效应浓
度具有可比性,且数值上接近。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稀脉浮萍适用于生长抑制试验;鉴于稀脉浮萍在我国分布广泛、容易
获取,稀脉浮萍可作为毒性测试的国家标准试验生物。
关键词:3,5-二氯苯酚;稀脉浮萍;青萍;生长抑郁;叶状体数;总叶面积
文章编号:1673-5897(2015)1-305-07 中图分类号:X171. 5 文献标识码:A
The Applicability of Lemna aequinoctialis to Growth Inhibition Test of
Lemna minor
Liang Yihuai,Zhang Kun,Zhang Jingji,Liu Min,Zhao Huaqing,Yin Haowen*
Bioassay and Safety Assessment Laboratory,Shanghai Academy of Public Measurement,Shanghai 201203,China
Received 18 March 2014 accepted 20 May 2014
Abstract:To validate whether native Lemna aequinoctialis (commonly found in China)is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inhibition test using Lemna minor as standard test organism,these two Lemna species were compared regarding to
the measured toxicity end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in responses to chemical exposure. The correlations of total frond
area,fresh weight and dry weight with frond number of L. minor and L. aequinoctialis were investigated. In com-
pliant with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s (GLP),a seven-day semi-static toxicity tes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two
duckweeds exposed to 3,5-dichlorophenol (as reference substance)at concentrations from 1. 0 mg L-1 to 10 mg L-1,
according to 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 No. 221 Lemna sp. Growth Inhibition Test . It was
found that cultivation conditions,test procedures and toxicity endpoints for L. minor were applicable to L. aequi-
noctialis. The test of the two duckweeds showed the similar time-effec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dose-effect rela-
tionship;and those effect concentrations at each level were comparable and approximate. In conclusion,L. aequi-
noctialis can serve as test organisms as L. minor. L. aequinoctialis can become a candidate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species in toxicity testing.
306 生 态 毒 理 学 报 第 9 卷
Keywords:3,5-dichlorophenol;Lemna aequinoctialis;Lemna minor;growth in hibition;frond number;total
frond area
化学品的植物毒性鉴别和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
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国际组织
将其作为化学品管理的一项基本信息,并制定了相
应的法规和标准方法[1-4]。植物毒性评价可利用藻
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陆生维管束植物。进入环境
中的化学物质最终都会汇入水生生态系统中,因此,
水生植物的毒性评价特别关键[5]。
水生维管束植物是很多水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
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是化学物质沉积、
迁移和激活(生物有效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水生生
态系统受污染物威胁的重要指示者。到目前为止,
最常用于毒性评价的维管束植物是浮萍,它们属于
单子叶植物纲的浮萍科(Lemnaceae),是一类种子
植物,生物学上分类地位比较高等[6,7]。浮萍兼有
种子和分株两种繁殖方式,种子繁殖表明其在植物
界中具有高等植物的特征,而分株繁殖使其数量能
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增,非常适于作为试验生物。
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以浮萍科植物作为实验
材料的研究资料。尤其是在环境基准研究和化学品
安全管理中,青萍(Lemna minor)和圆瘤浮萍(Lem-
na gibba)已在许多国家成为法定的植物毒性测试的
标准物种[3,4]。在我国,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者利用
浮萍从事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毒性评价[8-16],但关于
浮萍测试技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还有所欠缺,尚未
深入开展本土种属适宜性的验证工作。本研究首次
对我国常见的稀脉浮萍(Lemna aequinoctialis)与标
准试验生物青萍(L. minor)进行效应终点以及参比
物质 3,5-二氯苯酚毒性响应差异的比较分析,为毒
性测试方法的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 1 仪器与试剂
仪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AcquityTM H-
class,美国 Waters 公司),光照恒温培养箱(HZQ-
311C,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pH 计(HI98128,美
国 HANNA instruments),电子分析天平(AL204,瑞
士 Mettler-Toledo),照度计(LX100,法国 KIMO),体
视显微镜(Motic K series,Motic Images Plus 2. 0,厦
门,麦克奥迪公司)。
试剂:3,5-二氯苯酚(99. 9%,Sigma-Aldrich,批
号 MKBH6101V)。
1. 2 受试生物
本研究所用浮萍采自野外,由上海野生动植物
鉴定中心认定为青萍和稀脉浮萍,见图 1。将刚采
集的浮萍置于清水中振荡,除去表观易见的污染物,
用 0. 5%的 NaClO溶液灭菌约 20 s 后,去离子水漂
洗 3 次,置于灭菌容器中,用 Steinberg 浮萍培养基
在实验室条件下暂养。暂养期间,每周更换培养基
两次,并定期淘汰多余的浮萍,培养 8 周以上才能用
于试验。
1. 3 毒性效应终点的相关性比较
为验证青萍的毒性测试效应终点是否适用于稀
脉浮萍,将两种浮萍分别按照叶状体数 9、15、21、
27、33、39、45、51 进行分组,每组 3 个平行,根据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 No. 221 浮萍生长抑制试
验》[3]提供的方法依次测定总叶面积、鲜重和干重。
将各组总叶面积、鲜重、干重的平均值与叶状体数进
行 Pearson相关分析。
图 1 青萍(a)与稀脉浮萍(b)
Fig. 1 L. minor (a)and L. aequinoctialis (b)
1. 4 毒性响应差异比较
1. 4. 1 试验溶液配制和试验方式
称取一定量 3,5-二氯苯酚溶解到 Steinberg 浮
萍培养基中,配制成 500 mg·L-1的母液,经过 Stein-
berg浮萍培养基稀释成各浓度试验溶液。试验共设
置 5 个暴露浓度组,配制浓度分别为 1. 0、1. 8、3. 2、
5. 6 和 10 mg·L-1,以及 1 个 Steinberg 培养基空白对
照组。每组设 3 个平行,试验共进行 7 d,在第 4 天
对试验溶液进行更新。
1. 4. 2 浮萍预培养与接种
试验前,选择足量的青萍和稀脉浮萍在试验条
件下培养 7 d,保证浮萍处于指数生长期。
第 4 期 梁艺怀等:青萍生长抑制试验对稀脉浮萍的适用性研究 307
将试验溶液分装入灭菌的试验容器(直径 100
mm、高度 45 mm结晶皿)中,每皿 150 mL,剩余溶液
用于 pH值测定。随机选择含有 2 ~ 4 片叶状体的
健康浮萍植株(无表面损伤或变色)进行初始接种,
每个试验容器中均为 9 片叶状体。
1. 4. 3 暴露条件
将试验容器用透明保鲜膜覆盖后随机放入培养箱
中培养,减少不同位置光照与温度差异对试验的影响。
同时,每次观测或换液后,随机放置试验容器。
试验期间,培养温度保持在(23. 9 ~ 24. 3)℃;
容器表面保持连续光照,光照强度在(6 605 ~ 6
903)lux,光照强度变化不超过平均光照强度的 ±
15%;对照组溶液的 pH变化不超过 1. 5 个单位。
1. 4. 4 观察和测定
在试验开始、溶液更新前后以及结束时测定各
试验溶液的 pH 值,同时从各组 3 个平行的试验溶
液中取等体积样混合后用于浓度分析。
试验开始时,在试验培养箱中放置 4 个仅含培
养基的容器,每日测定其温度。
在试验开始后 0 d、2 d、4 d 和 7 d 对各试验容
器中的浮萍叶状体数和总叶面积进行测定,并观察
和记录异常情况。同时测定培养箱光照强度。
1. 4. 5 暴露浓度分析
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试验溶液中 3,5-二
氯苯酚的实际浓度,方法检出限为 0. 0530 mg·L-1,
信噪比为 8. 88;定量限为 0. 106 mg·L-1,信噪比为
16. 7。0. 127和 4. 24 mg·L-1加标样品的平均回收率
均为 104%,精密度值分别为 2. 59% 和 0. 53%。建
立样品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 Y = 1. 41 × 104 X -
116,相关系数为 0. 9999。
1. 4.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计算空白对照组叶状体数的倍增时间,以确定
是否满足试验有效性要求。分别计算浮萍叶状体数
和总叶面积两个效应终点的平均特定生长率、生长
量及其抑制率,并采用 Dunnett's Test 比较各浓度组
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基于各浓度组的时间加权平
均值,通过毒性分析软件 Toxcalc v 5. 0. 26 处理数
据,用 Maximum Likelihood-Probit 法估算效应浓度
EC10、EC50及其 95%置信限。平均特定生长率和生
长量的抑制效应浓度分别以 ErCx和 EyCx来表示。
2 结果(Results)
2. 1 毒性效应终点的相关性
两种浮萍的各效应终点间均具有近似的关系:
与叶状体数的相关性中,总叶面积 >干重 >鲜重,即
总叶面积与叶状体数的相关性最佳(表 1)。
表 1 青萍和稀脉浮萍的总叶面积、鲜重、
干重同叶状体数的 Pearson相关系数
Table 1 The Pearson’s coefficients of total frond
area,fresh weight and dry weight correlated with the
frond number of L. minor and L. aequinoctialis
叶状体数
Frond number
总叶面积
Total frond area
鲜重
Fresh weight
干重
Dry weight
青萍
L. minor
0. 996 0. 956 0. 969
稀脉浮萍
L. aequinoctialis
0. 995 0. 893 0. 913
2. 2 青萍和稀脉浮萍对 3,5-二氯苯酚的毒性响应
2. 2. 1 试验有效性
按照试验有效性的要求,对照组叶状体数的倍
增时间应该小于 2. 5 d (60 h),即特定生长率超过
0. 275 d-1,相当于 7 d至少增长 7 倍。本研究中,青
萍和稀脉浮萍对照组叶状体数的倍增时间分别为
2. 1 d和 1. 6 d,平均特定生长率分别为 0. 326 d-1和
0. 430 d-1,故试验有效。
2. 2. 2 暴露浓度分析
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试验溶液中 3,5-二氯
苯酚的实际浓度。如表 2 所示,除了 1. 0 mg·L-1浓度
组,其他组试验溶液中样品实际浓度在更新期间的变
化未超出 20%,且所有浓度组与各自实测浓度的时
间加权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均在 ± 20%之内(-12. 4%
~14. 2%)。因此,将各浓度组实测的浓度时间加权
平均值用于 3,5-二氯苯酚的浓度-效应关系分析。
2. 2. 3 浮萍异常表征
试验结束时,两种浮萍空白对照组的颜色、形态
正常。对于青萍,3. 2 mg·L-1组叶状体变色、根部脱
离,而 5. 6 与 10 mg·L-1组均出现叶状体枯萎、坏死。
对于稀脉浮萍,3. 2、5. 6 与 10 mg·L-1组均出现叶状
体枯萎、坏死。
2. 2. 4 浮萍生长抑制情况
如各浓度组浮萍在试验期间的生长曲线所示
(图 2),青萍和稀脉浮萍都呈现出相似的时间-浓
度-效应关系。期间,两种浮萍的空白对照组和最低
浓度组(1. 0 mg·L-1)的叶状体数和总叶面积均保持
指数增长,而 5. 6 与 10 mg·L-1组在试验开始 2 d 后
即未观察到生长。
308 生 态 毒 理 学 报 第 9 卷
表 2 各浓度组试验溶液中 3,5-二氯苯酚的实测浓度
Table 2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3,5-dichlorophenol in test solutions of each group
暴露时间
Exposure duration
浓度组 /(mg·L-1)
Concentrations /(mg·L-1)
0 1. 0 1. 8 3. 2 5. 6 10
0 d ND 1. 10 1. 95 3. 55 6. 02 11. 0
4 d(旧溶液)
4 d (Expired solutions)
ND 0. 853 1. 61 2. 99 5. 52 10. 3
4 d(新溶液)
4 d (Fresh solutions)
ND 1. 07 1. 90 3. 38 5. 70 /
7 d ND 0. 844 1. 62 2. 93 5. 42 /
时间加权平均值 /(mg·L-1)
Time - weighted mean /(mg·L-1)
- 0. 963 1. 77 3. 21 5. 68 10. 6
试验溶液浓度变化范围 /%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of test solutions /%
- - 14. 2 ~ 12. 4 - 10. 2 ~ 9. 04 - 10. 6 ~ 8. 72 - 5. 99 ~ 2. 82 - 3. 34 ~ 3. 23
注:“ND”,未检出;检出限为 0. 0530 mg·L-1;“/”,停止更新,未测定;“—”,不适用。
Note:“ND”,not detected;Limit of detection = 0. 0530 mg·L-1;“/”,no measurement due to termination;“—”,not applicable.
图 2 试验期间 3,5-二氯苯酚 7 d暴露对青萍(a,b)和稀脉浮萍(c,d)叶状体数及总叶面积的影响
Fig. 2 Effects of 3,5-dichlorophenol on the frond numbers and total frond areas of L. minor (a,b)
and L. aequinoctialis (c,d)during the seven-day test
对于两种浮萍,无论是叶状体数还是总叶面积,
除了最低浓度组,其他浓度组的平均特定生长率与
生长量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因此,在当前试验条件下,青萍与稀脉浮
萍暴露于 3,5-二氯苯酚 7 d后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
(NOEC,生长抑制效应)值均为 0. 963 mg·L-1。
根据平均特定生长率的抑制率,拟合得到两种
浮萍暴露于 3,5-二氯苯酚 7 d 后的浓度-抑制效应
曲线(图 3),从而获取相应的 ErCx值及其 95%置信
限(表 3);根据生长量的抑制率,以同样的方法得到
EyCx值及其 95%置信限(表 4)。与青萍的国际比
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三者在数值上接近,表明
稀脉浮萍作为浮萍生长抑制试验受试物种的适宜性
(表 3)。另外,稀脉浮萍的 ErCx值与 EyCx值均比青
萍低,提示前者对 3,5-二氯苯酚的敏感性略高。
第 4 期 梁艺怀等:青萍生长抑制试验对稀脉浮萍的适用性研究 309
表 3 3,5-二氯苯酚对青萍和稀脉浮萍 7 d平均特定生长率的抑制效应浓度(ErCx)
Table 3 The effect concentrations based upon average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L. minor and
L. aequinoctialis exposed to 3,5-dichlorophenol for 7 d
效应终点
Endpoints
ErCx /(mg·L-1)
青萍
L. minor
稀脉浮萍
L. aequinoctialis
青萍*
L. minor*
叶状体数
Frond number
总叶面积
Total frond area
ErC10 1. 66(0. 427 ~ 2. 29)# 1. 61(0. 758 ~ 2. 03) 1. 70
ErC20 2. 07(0. 806 ~ 2. 69) 1. 89(1. 10 ~ 2. 29) 2. 01
ErC50 3. 17(2. 30 ~ 4. 31) 2. 58(2. 06 ~ 3. 14) 2. 98
ErC10 1. 59(0. 633 ~ 2. 05) 1. 26(0. 340 ~ 1. 76) 1. 67
ErC20 1. 90(0. 985 ~ 2. 33) 1. 59(0. 635 ~ 2. 08) 1. 98
ErC50 2. 65(2. 07 ~ 3. 31) 2. 47(1. 79 ~ 3. 38) 2. 60
注:#括号内为 ErCx的 95%置信限,余同;* 国际比对结果平均值[2]。
Note:# The values in parentheses stand for 95% confidence limits of ErCx,and others are the same. * the mean values from the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in-
terlaboratory tests[2].
图3 基于叶状体数和总叶面积的平均特定生长率,青萍(a,b)和稀脉浮萍(c,d)暴露于3,5-二氯苯酚7 d的浓度-生长抑制效应曲线
Fig. 3 Based on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frond number and total frond area,concentration-effect curves for growth
inhibition of L. minor (a,b)and L. aequinoctialis (c,d)exposed to 3,5-dichlorophenol for seven days
310 生 态 毒 理 学 报 第 9 卷
表 4 3,5-二氯苯酚对青萍和稀脉浮萍 7 d
生长量的抑制效应浓度(EyCx)
Table 4 Effect concentrations based upon yield of
L. minor and L. aequinoctialis
exposed to 3,5-dichlorophenol for seven days
效应终点
Endpoints
EyCx /(mg·L-1)
青萍
L. minor
稀脉浮萍
L. aequinoctialis
叶状体数
Frond number
总叶面积
Total frond area
EyC10 1. 37(0. 562 ~ 1. 78)1. 30(0. 194 ~ 1. 58)
EyC20 1. 65(0. 880 ~ 2. 05)1. 49(0. 453 ~ 1. 74)
EyC50 2. 36(1. 84 ~ 3. 01). 95(1. 62 ~ 2. 99)
EyC10 1. 22(0. 338 ~ 1. 52)1. 20(0. 0395 ~ 1. 50)
EyC20 1. 41(0. 603 ~ 1. 71)1. 39(0. 151 ~ 1. 66)
EyC50 1. 94(1. 53 ~ 2. 65)1. 85(1. 39 ~ 2. 82)
3 讨论(Discussion)
按照 OECD 化学品测试准则 No. 221[3]的要
求,浮萍叶状体数是首选的毒性效应终点,另外再从
叶面积、干重、鲜重中选择一个终点进行测定。本研
究发现,与青萍一样,稀脉浮萍的总叶面积与叶状体
数的相关性最好,干重次之,鲜重最差(表 1)。这一
方面与 OECD准则规定的各效应终点优先度排序相
吻合,另一方面也表明上述效应终点同样适用于稀
脉浮萍。此外,虽然干重或鲜重能够直接反映生物
量的大小,但是需要事先对浮萍进行破坏性的物理
处理才能测定,从而无法对同一植株的浮萍进行多
次测定和分析从而获得生长曲线,也难以实现各平
行在试验前后的自身对比。对于叶面积,只要具备
简单的图像采集和分析系统,即可通过观测整株浮
萍的总叶面积大小来反映其生物量的大小,能够满
足在不同试验时点的观测要求。青萍和稀脉浮萍均
为漂浮植物,整个叶面位于水平面,很少重叠,有利
于叶面积的测定。因此,在随后的毒性试验中,选择
总叶面积作为叶状体数的辅助终点。
为了比较两种浮萍对参比物质 3,5-二氯苯酚的
毒性响应情况,本研究遵从 GLP 实验室规范,采用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 No. 221[3]进行了浮萍生长抑
制试验。以叶状体数和总叶面积作为效应终点,两种
浮萍表现出相似的时间-效应关系和浓度-效应关系。
根据平均特定生长率分别估算出 3,5-二氯苯酚对两
种浮萍的毒性效应浓度 ErCx,同国际比对试验报告的
结果具有可比性,且数值上接近。这既说明试验过程
的质量保证符合要求,还表明稀脉浮萍对 3,5-二氯苯
酚的毒性响应程度与青萍处于相同水平。实验室内
部关于化学品或废水测试的历史研究数据也表明,稀
脉浮萍的参比试验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ISO 20079[2]指出,Steinberg 培养基仅可用于青
萍的培养,但经过长达一年的实验室暂养实践表明,
该培养基对稀脉浮萍同样适用,期间浮萍生长健康、
无异常表观。本研究也显示,稀脉浮萍在与青萍相
同的培养和试验条件下,能够获得可靠的试验结果。
针对金属化合物和含金属废水的毒性测试,ISO
20079[2]还建议采用 APHA 培养基。另外,通过氯
化钾参比试验证实该培养基对稀脉浮萍的适用性的
工作正在顺利进行,结果将在其他文章中详细阐述。
本研究从浮萍生长抑制试验的技术标准化出
发,验证了我国本土浮萍种属的适用性。在浮萍科
的 4 个属中,浮萍属(Lemna L.)在毒性测试中是最
常见的[6],其中青萍(L. minor)和圆瘤浮萍(L. gib-
ba)得到了 OECD[3]和美国环保署[4]的推荐,但并未
排斥使用其他浮萍属植物。而植物分布具有地域特
征,即地理差异使得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植物区系组
成。利用本土植物更具本土植物区系代表性,更能反
映本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点。因此,在制定国家标
准时,既要选取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青萍作为标准试验
生物,也应该对分布广泛的其他浮萍种进行适用性检
验,作为备选材料,以满足我国不同地域的需要。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浮萍属中包括青萍、稀脉浮萍
和三叉浮萍(L. trisulca)3 个种[17],南北分布差异较
大。如上海地区目前发现有青萍和稀脉浮萍,北京地
区既有青萍又有三叉浮萍,而在东北和云南 3 种都
有。由于三叉浮萍是一种悬浮植物,常聚成团或层
片,仅在开花时浮至水面,不利于叶状体计数和叶面
积测量,故不宜作为标准试验生物。而稀脉浮萍的物
种特征与青萍较为接近,是适宜的候选试验生物。
传统上,由于藻类培养系统的简易性使之成为
主要的水生植物毒性评价试验生物,将它们的毒性
数据外推到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来使用。
然而,有数据表明在 20%的测试中藻类敏感性不如
维管束植物[6]。另外,与藻类相比,利用以浮萍为
代表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毒性评价有两大优势:
一是应用范围更广,除了化学品测试,还可以用于几
乎所有样品,比如各类工业和城市排放废水、垃圾或
矿堆渗透液,尤其是对那些因为浑浊和有颜色而不
能使用藻类进行测试的复杂样品;二是可以采用更
新或流水方式进行试验,这对于那些毒性不稳定或
随时间变化的样品而言非常重要[18]。因此,有必要
建立基于本土浮萍的试验技术标准,为我国化学品
测试和环境基准研究提供可靠手段。
第 4 期 梁艺怀等:青萍生长抑制试验对稀脉浮萍的适用性研究 311
综上所述,在浮萍生长抑制试验中,青萍的培养
条件、试验方法和毒性效应终点均适用于稀脉浮萍。
稀脉浮萍在我国分布广泛,容易获取,可作为毒性测
试的国家标准试验生物。
致谢: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宏庆教授的帮助和
支持。
通讯作者简介:殷浩文 ( 1959—)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品风险评价和生态毒理学,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专著及合著 6 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Federation.
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19th ed. Part 8000 [S]. Washington D
C,APHA,AWWA,WEF. 2000
[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20079
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the toxic effect of water
constituents and waste water on duckweed(Lemna minor)-
Duckweed growth inhibition test[S]. Geneva:IOS,2005
[3]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
ment. Test No. 221:Lemna sp. Growth Inhibition
Test,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
Section 2[S]. Geneva:OECD Publishing,2006
[4]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cological
Effects Test Guidelines. OCSPP 850. 4400 Aquatic
Plant Toxicity Test Using Lemna spp.,Tiers I & II.
EPA 712-C-008 [S]. Washington D C:Office of
Chemical Safety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2012
[5] Lewis M A. Use of freshwater plants for phytotoxicity
testing:A review[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95,
87(3):319 - 336
[6] Hoffman D J,Rattner B A,Allen Burton G Jr,et al.
Handbook of Ecotoxicology 2nd Edition [M]. New
York:A CRC Press Company,2002:191 - 218
[7] Wang W. Literature review on duckweed toxicity testing
[J]. Environmental Research,1990,52(1):7 - 22
[8] 张彤,金洪钧. 用浮萍试验检测 4 种污染物的植物
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1995,15(4):266 - 271
Zhang T,Jin H J. Phytotoxicity evaluation of four pollu-
tants by Lemna minor test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5,15(4):266 - 271 (in Chinese)
[9] 种云霄,胡洪营,钱易. 细脉浮萍和紫背浮萍在污水营养
条件下的生长特性[J]. 环境科学,2004,25(6):59 -64
Zhong Y X,Hu H Y,Qian Y. Growth feature of biomass of
Lemna aequinoctialis and Spirodela polyrrhiza in medium with
nutrient character of wastewater[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
ronmental Science,2004,25(6):59 -64(in Chinese)
[10] 李天煜. 稀脉萍(Lemna paucicostata)对水质的综合
评价和指示作用[J]. 生态毒理学报,2008,3(6):
601 - 605
Li T Y. Integrated evaluation and indication of water qual-
ity by Lemna paucicostata[J]. Asian Journal of Eco-
toxicology,2008,3(6):601 - 605 (in Chinese)
[11] 夏卓英,张明强,王良峰. 不同浓度 Pb(Ⅱ)对稀脉
萍和紫萍的毒性效应[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32(6):123 - 129
Xia Z Y,Zhang M Q,Wang L F. Toxicity action of Pb
(Ⅱ)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Lemma aequinoc-
tialis and Spirodela polyrrhiza[J]. Environmental Sci-
ence & Technology,2009,32(6):123 - 129 (in Chi-
nese)
[12] 戴灵鹏,张磊,陈露露,等. 铜与乙草胺对浮萍的联
合毒性效应[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4):
772 - 776
Dai L P,Zhang L,Chen L L. Joint toxic effects of copper
and acetochlor on Lemna minor L[J]. Journal of Agro-
Environment Science,2009,28(4):772 - 776 (in Chi-
nese)
[13] Song G,Gao Y,Wu H,et al. Physiological effect of ana-
tase TiO2 nanoparticles on Lemna minor [J]. Environ-
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2012,31(9):2147 -
2152
[14] 郑丽英. 双草醚和 Cu 对浮萍的毒性效应[J]. 广州
化工,2012,40(19):54 - 55,91
Zheng L Y. Toxic Effect of bispyribac-sodium and Cu2 + on
Lemna Minor[J].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and Tech-
nology,2012,40(19):54 -55,91 (in Chinese)
[15] 吴建勋,张姗姗. Cr、Co、Pb单一胁迫对浮萍 SOD、POD、
MDA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5):188 -
194
Wu J X,Zhang S S. Effect of metal icon Cr,Co,Pb on
SOD,POD,MDA in Lemna minor L. [J]. Chinese Agri-
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13,29(15):188 - 194 (in
Chinese)
[16] 王林林,张光富,何谐,等. 除草剂百草枯对浮萍科
不同植物的毒性效应比较[J]. 生态学杂志,2013,
32(6):1551 - 1556
Wang L L,Zhang G F,He X,et al. Toxic effects of her-
bicide paraquat on different species of Lemnacea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3,32(6):1551 -
1556 (in Chinese)
[17] 吴征镒,李恒. 中国植物志第 13 卷第 2 分册:天南
星科 浮萍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09 -
210
[18] Wang W. Literature review on higher plants for toxicity
testing[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1991,59
(3-4):381 - 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