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Forag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Otis tarda dybowskil during its breeding season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全 文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3
赵 匠1  万冬梅2  王海涛3  高 玮3 3 3
(1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平 136000 ;2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系 ,沈阳 110036 ;3 东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长春 130024)
【摘要】 2000 年和 2001 年的 4~7 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 ,采用样方法
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 结果表明 ,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 ,大鸨觅食地的植
株高度均为 13 cm 左右 ,最高高度不超过 30 cm ,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 ;植物种类丰盛密集 ,盖度较大 ,喜食
的植物和昆虫丰富. 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 ,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 在非火烧地 ,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
丰盛 ;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关键词  大鸨  繁殖期  觅食地  栖息地选择  草原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5) 03 - 0501 - 04  中图分类号  Q958112  文献标识码  A
Forag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Otis ta rda dybowskil during its breeding season. ZHAO Jiang1 ,WAN Dongmei2 ,
WAN G Haitao3 , GAO Wei3 ( 1 School of L if e Science , Jilin Norm al U niversity , S iping 136000 , China ;
2 Depart ment of L if e Science , L iaoning U niversity , S henyang 110036 , China ; 3 School of L if e Science , North2
east Norm al U 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24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5 ,16 (3) :501~504.
From April to J uly of 2000 and 2001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forag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Otis tarda dybowskil
in the southeast Keerqin of Inner Mongolia by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ther at burned or at
non2burned grassland ,the foraging habitat of Otis tarda dybowski had the same feature in vegetation structure ,
the plant height was about 13 cm on average ,with the highest of 30 cm ,and there were abundant species of
plants and insects with big density that the bird favored to eat . The bird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abundance of
plants at burned grassland ,while that of insects at non2burned grassland.
Key words   Otis tarda dybowskil , Breeding season , Foraging habitat , Habitat selection , Grassland.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170141) .3 3 通讯联系人.
2003 - 08 - 20 收稿 ,2004 - 09 - 15 接受.
1  引   言
食物和隐蔽条件是影响鸟类栖息地利用的基本
因素[6 ] ,取食栖息地选择是鸟类栖息地选择的一个
重要方面. 研究鸟类的取食栖息地 ,可以了解鸟类的
取食行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濒危鸟类的保护和
管理提供野外资料 ;对鸟类取食栖息地植被特征因
子的分析 ,可了解鸟类在食性方面的大致选择性 ,为
鸟类的食性分析提供可靠的食物信息. 目前 ,对珍
稀、濒危鸟类觅食地选择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
道[1 ,5 ,7 ,10 ] . 大鸨 ( Otis tarda) 是世界濒危鸟类之
一 ,相关研究较多[9 ,12 ] ,但对其繁殖期取食栖息地
选择研究至今还未见报道. 为此 ,于 2000 年和 2001
年的 4~7 月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
东南部毗邻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的草原地带进行了繁
殖期大鸨 ( Otis tarda dybowskil)对觅食地的选择研
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理坐标为
119°31′~ 122°54′E ,45°39′~ 47°42′N. 位于科右前旗东南
部的研究地属波状平原区 ,俗称漫岗地 ,由嫩江及其支流冲
积、洪积而成 ,海拔在 180~450 m 之间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 ,起伏平缓 ,是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 ,丘低谷宽 ,坡度
3°~10°. 该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降雨量 400 mm ,
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 4 倍 ,年平均气温 410 ℃,全年无霜
期 140 d. 小灌木山杏 ( A rmerniaca sibi rica) 是草原上唯一的
木本植物 ,高 35~70 cm ,盖度 13 %左右. 草本植物种类较
多 ,线叶菊 ( Filif olium sibi ricum ) 、贝加尔 针 茅 ( S tipa
baicalensis) 、羊草 ( A neurolepidium chinense) 为建群种和优势
种 ,另外还有隐子草 ( Cleistogenes sp . ) 、野古草 ( A rundinella
hi rf araddi) 、大油芒 ( S podiopogon sibi ricus) 、火绒草 ( Leon2
tonpodium leontopodioides) 、委陵菜 ( Potentilla chinensis) 、胡
枝子 ( Lespendez a sp . ) 等植物 ,间或穿插着狼毒 ( S tellaria
cham aejasme) 、狼毒大戟 ( Euphorbia f ischeriana steud) 、小黄
花菜 ( Hemerrocallis minor) 、地榆 ( S anguisorba of f icinalis) 、
蒿柳 ( S alix viminalis) 、鸢尾 ( I ris sp . )及防风 ( S aposhnikovia
divaricata) 、远志 ( Polygaka tenuif olia ) 、黄芩 ( Ast ragalus
sp . )等药材.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5 年 3 月  第 16 卷  第 3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Mar. 2005 ,16 (3)∶501~504
2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 2000 年在火烧地上进行 ,2001 年在非火烧地
上进行. 采用直接观察法以确定大鸨的觅食地位置. 将大鸨
白天经常活动且有啄痕处视为觅食地 ,附近无大鸨活动和啄
痕处视为对照地. 在觅食地和对照地分别随机选取 1 m ×1
m的小样方 ,调查植物种数、植物平均高度、植被密度和盖
度、裸地比例、最高草高、觅食地动物性食物数量 (查数 1 m
×1 m 样方中地上部分的所有动物数量) ,以及贝加尔针茅、
线叶菊、羊草、火绒草、委陵菜和野韭的密度等参数. 数据采
用 SPSS 81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 t 检验检验
实验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各变量的差异程度 ,再用主成分分析
法对觅食地的特征进行因子分析 ,找出影响大鸨觅食地选择
的主要环境因子.
3  结果与分析
311  大鸨在非火烧地的觅食地选择
由表 1 看出 ,在非火烧地上 ,觅食地与对照地在
植物种类数、植物平均高、最高草高、枯草厚度 ,以及
大油芒、委陵菜和苜蓿的密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在
野古草和野韭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对代表觅食地植被特征的 20 个变量进行主成
分分析 ,并经方差最大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
2. 由表 2 可以看出 ,特征值大于 1 的主成分因子共
有 7 个 ,其累计贡献率达 731945 % ,说明这 7 个主
成分基本包含了所选择的 20 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
息.其中第 1 主成分与植被密度和寸草苔密度相关
系数最大. 由于寸草苔是成簇生长的一种低矮的禾
本科植物 ,密度很大 ,因此可将这两个因子合称为植
被密度因子 ;对第 2 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是野韭密度
和植物种类数 ,称为植被丰盛度因子 ;第 3 主成分、
第 4 主成分、第 5 主成分、第 6 主成分和第 7 主成分
分别与动物性食物数量、植物平均高 ,以及胡枝子、
表 1  大鸨的觅食地与对照地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feeding f ields of Otis ta rda dybowskil and control smaple plots ( mean ±SD)
变 量
Variable
非火烧地 Unburning fields( n = 30)
觅食地
Feeding site
对照地
Control site
t2test 火烧地 Postfire fields( n = 20)觅食地
Feeding site
对照地
Control site
t2test
植物种数
Plant species richness 20123 ±4167 16157 ±4117 1116 3 3
植物均高
Average height of plant 13100 ±0197 11163 ±2159 13154 3 3
植被密度
Vegetative density 1315134 ±446187 1289113 ±671161 0197
植被盖度
Vegetative cover score 15189 ±5195 20197 ±18172 11124
裸地比例
Percentage of bare ground 50106 ±12170 47153 ±11150 0178
植物最高高度
Highest height of plant 28149 ±5150 37177 ±14120 16132 3 3
枯草厚度
Thickness of hay 0136 ±0119 0164 ±0148 5191 3 3
枯草比例
Percentage of hay 51167 ±6168 54100 ±13188 13176
动物性食物数量
Number of animal foods 9191 ±3158 10120 ±2164 1155
密度 贝加尔针茅
Density S tipa baicalensis 111154 ±105105 158113 ±201164 2165
   线叶菊
   Filif oli um sibi ricum 110151 ±79119 122197 ±83104 0102
   羊  草
   A neurolepidium chinense 7106 ±7158 26133 ±116155 4121
   隐子草
   Cleistogenes sp . 40120 ±36110 42190 ±29179 0194
   大油芒
   S podiopogon sibi ricus 2126 ±4173 9123 ±12107 11125 3 3
   野古草
   A rundinella hi rf araddi 23171 ±37166 5140 ±17129 10167 3
   胡枝子
   Lespendeza 8140 ±7137 8165 ±7185 0106
   寸草苔
   Carex duriuscula 153100 ±166191 89173 ±79140 7124
   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13106 ±11111 0170 ±1129 37172 3 3
   苜 蓿
   Medicago sp . 0151 ±1107 0100 ±0100 38135 3 3
   野 韭
   A lli um ramosum 13111 ±23196 2170 ±7101 15121 3
   火绒草
   Leontonpodium leontopodioides 3117 ±6129 5167 ±9159 1128
   小黄花菜
   Hemerrocallis minor
14170 ±3173 11155 ±3197 0127 3
12188 ±1199 12131 ±1172 0122
775125 ±354198 787185 ±209131 5173
50105 ±14180 34165 ±7159 13161 3 3
21175 ±5102 25170 ±9133 12111
4110 ±3119 6170 ±4144 1151 3
357140 ±266193 283105 ±172192 7145
149190 ±138144 325150 ±195198 1121 3 3
75130 ±69185 47125 ±44165 1116
14135 ±19197 9190 ±12179 3160
2105 ±2195 5110 ±8140 6181
11175 ±18164 12140 ±15172 0130
17145 ±16184 1155 ±6193 13136 3 33 P < 0105 ; 3 3 P < 0101 .
20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
表 2  大鸨觅食地特征的因子分析
Table 2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feeding sites of Otis ta rda dybowskil
变 量
Variables
非火烧地 Unburning fields( n = 30)
1 2 3 4 5 6 7
火烧地 Postfire fields ( n = 20)
1 2 3 4
植物种数
Plant species richness - 01268 01659 - 01258 - 01357 01203 01082 - 01067 01605 - 01350 - 01018 01416
植被密度
Vegetative density 01920 01101 01004 01018 - 01039 - 01175 01074 01928 01031 01013 - 01154
植物最高高度
Highest height of plant - 01148 - 01517 01307 01190 01258 - 01360 01198 - 01113 01199 - 01023 01901
植被盖度
Vegetative cover score 01416 01060 01435 01406 01402 01152 01266 - 01150 01890 01045 01145
植物均高
Average height of plant - 01248 - 01136 - 01045 01202 01796 01009 01022 - 01396 01690 01002 01464
枯草厚度
Thickness of hay 01241 - 01132 01229 01024 01169 - 01318 01595
动物性食物数量
Number of animal foods 01136 - 01043 01217 - 01187 01821 01013 01035 01697 - 01319 - 01011 - 01012
裸地比例
Percentage of bare ground - 01621 - 01311 01042 - 01101 01014 01109 - 01526
枯草比例
Percentage of hay 01588 - 01146 - 01421 01182 01007 01411 01146
密度
Density  
野 韭
A lli um ramosum - 01028 01740 - 01233 01270 - 01230 - 01086 - 01065
    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01118 01548 01147 - 01353 - 01344 01186 - 01053 01011 01246 01876 - 01190
    胡枝子
    Lespendeza - 01104 - 01232 01866 01039 01040 01102 - 01053
    苜 蓿
    Medicago sp . 01580 - 01066 01540 - 01155
    隐子草
    Cleistogenes sp . 01068 - 01078 01738 01071 01107 - 01418 01110
    贝加尔针茅
    S tipa baicalensis 01035 01044 01015 01822 01096 01068 01067 01816 - 01379 01130 - 01151
    野古草
    A rundinella hi rf araddi 01153 01388 - 01252 - 01620 01246 01133 - 01103
    羊 草
    A neurolepidium chinense - 01324 - 01322 - 01064 01447 01383 01348 - 01196 - 01393 01549 - 01532 - 01208
    大油芒
    S podiopogon sibi ricus - 01256 - 01099 - 01041 01213 - 01007 01757 - 01145
    线叶菊
    Filif oli um sibi ricum - 01053 - 01200 01063 01121 - 01075 01713 - 01119 01783 - 01178 - 01123 - 01003
    火绒草
    L . leontopodioides - 01168 - 01109 - 01100 01036 - 01060 01198 01836 01180 - 01529 - 01351 01004
    小黄花菜
    Hemerrocallis minor - 01107 - 01002 01912 01139
    寸草苔
    Carex duriuscula 01811 - 01187 01046 - 01328 - 01141 - 01097 - 01031
特征值 Eigenvalue 21896 21132 21088 21080 21037 11974 11582 4190 2138 1140 1112
贡献率 Contribution rate ( %) 141481 101660 101438 101401 101183 91869 71912 37172 18129 10173 8161
累计贡献率 Cumulative ( %) 141481 251141 351579 451981 561163 661033 731945 37172 56101 66173 75135
隐子草、贝加尔针茅、大油芒、线叶菊、火绒草的密度
相关系数较大 ,胡枝子、隐子草、贝加尔针茅、大油
芒、火绒草是非火烧地草原上的优势种 ,在植物平均
高上贡献较大 ,所以可以将这 5 种植物与植物平均
高合在一起 ,称为植被高度因子 ;调查发现 ,大鸨非
常喜欢啄食线叶菊根 ,取食地上的线叶菊根被啄食
率高达 90 % ,并且线叶菊根部很容易寄生肥嫩的昆
虫幼虫 ,寄生率达 20 % ,所以将线叶菊与动物性食
物数量合在一起称为食物因子. 可见大鸨觅食地选
择与植被密度因子、植被丰盛度因子、植被高度因子
和食物因子有关 ,表明大鸨喜欢在植物种类丰富密
集、昆虫丰盛和植被有一定高度的地方觅食.
312  大鸨在火烧地的觅食地选择
由表 1 可以看出 ,在火烧地上 ,觅食地与对照地
在植物种类数、动物性食物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
植被盖度、线叶菊密度和小黄花菜密度上存在极显
著差异.
对代表觅食地植被特征的 13 个变量进行主成
分分析 ,并经方差最大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
2. 从中可以看出 ,特征值大于 1 的主成分因子共有
4 个 ,其累计贡献率达 75135 % ,说明这 4 个主成分
基本包含了所选择的 13 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其
中第 1 主成分与植被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 ,称为植
被密度因子 ;第 2 主成分与植被盖度的相关系数最
大 ,称植被盖度因子 ;第 3 主成分与小黄花菜密度的
相关系数最大 (小黄花菜是大鸨比较爱吃的一种植
物) ,称为食物因子 ;第 4 主成分与植物最高高度相
关系数最大 ,称植被高度因子. 说明大鸨在火烧地觅
3053 期                 赵  匠等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食 ,将选择在植被密集、盖度大、喜食的植物丰盛 ,且
植被有一定高度的地方.
4  讨   论
411  大鸨觅食地的植被特征
对大鸨繁殖期觅食地植被特征因子选择分析结
果表明 ,不论在火烧地还是非火烧地 ,大鸨在觅食地
植被特征的选择上具有很多的共性 ,比如都选择在
植被较高、植物种类丰富密集、喜食食物丰盛的地方
觅食. 植被高度对低头觅食的大鸨来说至关重要 ,因
为此时它的注意力都放在觅食上 ,防卫敌害的能力
较弱 ,必须借助于环境的隐蔽性来减少受害机会. 在
观察中发现 ,植物平均高度在 13 cm 左右 ,最高高度
不超过 30 cm 的地方是大鸨的首选. 而选择草的最
高高度不超过 30 cm ,可以不阻挡觅食中的大鸨视
线 ,一旦有危险降临 ,它会及时发现并逃离. 在喜食
的食物因子选择上 ,会根据草原是否火烧而略有不
同.在非火烧地 ,它关注的是动物性食物是否丰盛 ,
如昆虫数量和线叶菊数量 ;在火烧地 ,大鸨更注重喜
食的植物性食物是否丰盛 ,如常选择小黄花菜多的
地方觅食. 这种选择性的差异符合火烧地和非火烧
地的特征 ,以及大鸨在不同时期的食性特点.
412  大鸨的食性
在野外观察中发现 ,刚刚迁徙来的大鸨面对火烧
和非火烧的草原 ,往往选择在非火烧地和农田中觅食 ,
取食植物纤维和种子 ;当草原开始变绿以后 ,大鸨更多
地是到火烧地中觅食 ,取食植物的嫩茎、嫩芽等.
大鸨是杂食性鸟类 ,在不同的季节其食物组成有
所不同 ,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3 ,4 ] .其解剖学特点
也证明了大鸨的草食动物特征.大鸨肌胃内的角质膜
厚而坚硬 ,皱褶甚多 ,盲肠很发达 ,所以在食物短缺的
季节或年份 ,大鸨可以采食大量多纤维食物而生
存[8 ] .对大鸨粪便的分析结果表明 ,在大鸨的繁殖初
期 (3~4 月) ,大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粪便中几
乎全是枯萎的禾本科植物纤维和线叶菊根 ,夹杂着少
量野生豆科植物种子和黄豆粒等 ,还有少量的蝗虫、
螽斯等直翅目昆虫的卵壳 ,说明此时大鸨除了取食草
原上的植物性食物和农田中散落在地上的种子 (如黄
豆和玉米等)外 ,还取食埋在地下的昆虫卵块等动物
性食物 ,但数量不多.在繁殖中期的 5 月上旬 ,对一只
刚死于天敌的大鸨尸体剖胃分析结果表明 ,禾本科植
物仍占绝大多数 (嫩芽和枯纤维) ,另外还有少量百合
类植物的球茎和某些植物肥厚的肉质茎、豆科植物种
子和苍耳种子等 ,与繁殖初期明显不同的是 ,多了很
多昆虫的外骨骼残片 (多为鞘翅目昆虫的头、足、翅和
昆虫卵块、茧壳、蛹皮等) ,说明动物性食物比例在上
升.据当地农民反映 ,此时大鸨还经常到黄豆地取食
刚发芽的豆苗. 在繁殖后期 (6 月中旬以后) ,随着草
原上昆虫数量及种类的增加 ,食物中昆虫的比例明显
增大 ,粪便中昆虫的残肢日渐增多 ,多为鞘翅目、直翅
目、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 ,但此时黄花菜和禾本科、豆
科植物的嫩叶、花序及山杏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仍占相
当大的比例.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
致[2 ,8 ,11 ] .田秀华等[8 ]报道 ,5 月下旬 ,大鸨胃内 70 %
为植物性食物 (禾本科、豆科植物的嫩叶、花序等) 、
30 %为动物性食物 (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昆虫成虫
及幼虫) .姚静等[11 ]报道 ,6 月下旬解剖的一只成年雌
性大鸨 ,胃内食物 75 %为黄花菜、25 %为蝗虫的残片.
Lane 等[2 ]报道 ,欧洲的大鸨也存在季节性的食物变
化 ,春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植物性食物与动物
性食物之比为 10∶1 ;夏季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秋、
冬季则以植物性食物和植物种子为主.
参考文献
1  Gaines KF ,Bryan ALJ r ,Dixon PM. 2000.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forag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breeding wood storks in Coastal
Georgia. W aterbi rds ,23 (1) :64~73
2  Lane ,SJ ,Alonso J C ,Alonso JA , et al . 1999. Seasonal changes in di2
et and diet selection of great bustard ( Otis tarda) in north2west
Spain. J Zool ,247 (2) :201~214
3  Li L (李 林) . 1989. Endangering bird2Otis tarda. Chin Wildlif e
(野生动物) , (5) :40~42 (in Chinese)
4  Liu B2W(刘伯文) , Guo Y2M (郭玉民) . 1999. Great bustard ( Otis
tarda) . Chin Wildlif e (野生动物) , (5) :23 (in Chinese)
5  Ma Z2J (马志军) ,Ding C2Q (丁长青) ,Li X2H (李欣海) , et al .
2001. Feeding site selection of Crested Ibis in winter. Zool Res (动
物学研究) ,22 (1) :46~50 (in Chinese)
6  Root RB. 1967. The niche expolitation pattern of the Blue2gray
Gnatcatcher. Ecol Monogr ,37 :317~350
7  Shi H2T(史海涛) ,Zheng G2M (郑光美) . 1999. Study on the rela2
tion between habitat selection and diet of Temminck′s Tragopan.
Zool Res (动物学研究) ,20 (2) :131~136 (in Chinese)
8  Tian X2H (田秀华) , Wang J2J (王进军) . 2002. Great Bustard of
China. Harbin :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ess. 141~144 (in
Chinese)
9  Wan D2M (万冬梅) , Gao W (高  玮) , Zhao J (赵  匠) , et al .
2002. On nest2site selection of Otis tarda.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
生态学报) ,13 (11) :1445~1448 (in Chinese)
10  Wilson K ,Recher HF. 2001. Foraging ecology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the Yellow2plumed Honeyeater , L ichenostom us ornat us , in a
Western Australian woodland :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Em u ,
101 (1) :89~94
11  Yao J (姚  静) ,Liu Y2L (刘永利) , Wang Y2R (王玉荣) , et al .
1997. The fragments of Great Bustard’s field life. Chin Wildlif e
(野生动物) ,18 (4) :20~21 (in Chinese)
12  Zhao J (赵  匠) , Gao W (高  玮) , Wan G2M (万冬梅) , et al .
2003.Behaviors time budget and daily rhythm of great bustard in
breeding season.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14 (10) :1705
~1709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赵  匠 ,男 ,1959 年生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动
物生态学研究 ,发表论文 20 余篇. Tel : 043423295110 ; E2
mail :yimaozhao @163. com
40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