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3
李肖娜1 3 3 周伟华2 刘素美1 张 经1 ,3
(1 青岛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 266003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1 ;
3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摘要】 研究分析了 2002 年 8~9 月“赤潮 973”航次所采集的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及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
酸含量与分布. 结果表明 ,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是同源的 ;随深度增加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呈
递减趋势 ,到一定深度后含量不再变化 ,个别站位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垂直分布出现了许多小突跃 ,
可能是由生物扰动引起 ;表层沉积物 (0~0. 5cm) 中的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变化幅度分别为 0. 14~
1. 17和 0. 83~5. 58μg·g - 1 ,平均值分别为 0. 54 和 2. 45μg·g - 1 ;并初步探讨水深 (光强) 、盐度、温度、含水
量对叶绿素水平分布的影响 ;脱镁叶绿酸作为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 ,到一定深度后 ,成为叶绿素的主要
存在形式 ,约占 80 %~90 % ;由于水温的不同 ,夏季沉积物中的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是春季的 3 倍
之多 ;比较了上层水柱中的叶绿素和沉积物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 ,平均而言 ,沉积物中叶绿素占上层水
柱中叶绿素的 31 %.
关键词 叶绿素 a 脱镁叶绿酸 沉积物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3) 07 - 1102 - 05 中图分类号 P736. 4 文献标识码 A
Sediment chlorophyll in HAB( Harmful Algal Bloom) area of East China Sea. L I Xiaona1 , ZHOU Weihua2 ,
L IU Sumei1 ,ZHAN GJing1 ,3 (1 College of Chemist 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Ocean U niversity of Qingdao ,
Qingdao 266003 , China ;2 Key L aboratory of Tropical M arine Envi ronmental Dynamics ,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Guangz hou 510301 , China ;3 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 East China Norm al U niversity , S hanghai 200062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3 ,14 (7) :1102~1106.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chl2a) and phaeopigments (pha2a) in the sediment of East China
Sea was investigated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200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had the same resource. Both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depth , and
would be stable to a certain depth. There are several observed leaps 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which might reflect the effects of bioturbation. The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concentra2
tion on the surface of sediment varied from 0. 14 to 1. 17μg·g - 1 and 0. 83 to 5. 58μg·g - 1 , respectively ,and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in the top centimeter of sediment (0~0. 5cm) were 0. 54μg·g - 1 for chlorophyll a and 2.
45μg·g - 1 for phaeopigmen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enthic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were affec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depth (and therefore light) ,temperature , salinity and water con2
tent . As the main degradation product of chlorophyll a , phaeopigments became the main type of chlorophyll while
increased to certain extent ,and acounting for 80~90 % of total chlorophyll. Due to the water temperature ,the
surface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concentration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season. Total chlorophyll a in
the sediment accounted for 31 % of total chlorophyll a in the water column.
Key words Chlorophyll a , Phaeopigments , Sediment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G1999043705和 2001CB409703) .3 3 通讯联系人.
2002 - 12 - 18 收稿 ,2003 - 02 - 26 接受.
1 引 言
浮游植物叶绿素特别是叶绿素 a ,是各门藻类
都含有的光合作用色素 ,是海洋中初级生产者 (浮游
植物)现存量的一个良好指标 ,通常可以用来估算初
级生产力[4 ] . 以往对叶绿素的研究多集中在水体
中 ,很少涉及到沉积物[6 ,11 ] . 近来研究表明 ,底栖藻
类在合适的条件下也会进行光合作用 ,给底栖动物
提供赖以生存的养分 ,同时会影响沉积物2海水界面
的溶解氧浓度 ,从而改变沉积物与上层水柱的营养
盐交换[1 ,13 ] ;同时海水中浮游藻类能够沉降到沉积
物中并继续生长[14 ] ,二者按现有实验条件很难区
分[2 ] . Jahnke 等 [8 ]于 1996 年对美国东南部沿岸海
区的调查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叶绿素与上层水柱中
叶绿素相比 ,大约占 56 ±39 % ,因此提出以前仅根
据水体中叶绿素来估计所研究海域的初级生产力结
果可能偏低. 多数关于沉积物中叶绿素的研究集中
在近岸区[5 ] ,这主要是考虑到光照条件是底栖藻类
生长的限制性因子之一[9 ] .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 ,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3 年 7 月 第 14 卷 第 7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J ul. 2003 ,14 (7)∶1102~1106
(28°00′00″~34°00′00″N ,124°00′00″E 以西) 赤潮频
繁发生 ,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
环境 ,给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危害. 其中尤
其以 30°30′00″~32°00′00″N ,122°15′00″~123°1′00″
E 海域发生的最为频繁 ,因此该海域也被称为“长江
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多发区”[17 ] . 关于东海及其
邻近水域中叶绿素 a 的研究已做过大量研究[8 ,16 ] ,
但在该海域沉积物中叶绿素的测定尚未见报道. 通
过 2002 年 8~9 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
素 a 和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 a 的分析 ,了解了这
一海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
其对初级生产力的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于 2002 年 8~9 月 在 29. 0°~32. 0°N ,122. 0°~123. 5°E
间的东海海区 ,在 6 个断面 7 个站位上用多管采样器采集沉
积物样品进行调查分析 ,水深从 18m 到 57m ,调查海区及观
测站位见图 1. 样品采集是在“金星二号”调查船上进行 ,所
有样品均用内径为 9cm、外径为 10cm 的有机玻璃管采集 ,进
行现场分层切割 (0~2cm 是 0. 5cm/ 层 ,以下是 1cm/ 层) 取
得不同层次的样品 ,将沉积物样品装入干净的塑料袋中 ,置
于冰柜中 ( - 20 ℃)冷冻保存.
图 1 采样站位图
Fig. 1 Survey station.
212 样品分析
在实验室里用 AL PHA2124 型冻干机将样品冷冻干燥 ,
干燥好的样品用玛瑙研钵碾碎 ,封存于洁净干燥的塑料袋中
备用 ,以上过程均要注意避光 [19 ] . 称取一定量的已处理好的
沉积物样品 ,加入 90 %的丙酮 ,置于 4 ℃冰箱中萃取 24h ,用
荧光法测定[12 ] . 对 D G226 站表层样品作精密度分析 ,叶绿素
a 的测定结果是 1. 17μg·g - 1 (cv = 17. 4 % ,n = 6) ;脱镁叶绿
酸的结果是 2. 78μg·g - 1 (cv = 18. 2 % ,n = 6) .
3 结果与讨论
311 叶绿素 a 与脱镁叶绿酸的关系
为弄清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关系及其来
源 ,对所测站位的分层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
明 ,7 个站位实测数值相关系数 r 分别为 0. 960 (n =
10) 、0. 886 (n = 18) 、0. 885 (n = 17) 、0. 916 ( n = 25) 、
0. 945 (n = 27) 、0. 531 (n = 26) 、0. 607 (n = 34) ,均大
于由表查到的 r 值 ,表明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因
此 chl2a 和 pha2a 是同源的 ,均是由底栖藻类和沉到
底部的浮游藻类贡献而来.
312 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垂直分布
特征
由图 2 可知 ,除 DA24 站以外 ,其余站位均是表
层沉积物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最高 ,随深
图 2 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垂直分布
Fig. 2 Depth profiles of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in the sedi2
ment .
度增加 ,含量逐渐降低 ,自上而下梯度明显 ,并且所
有站位脱镁叶绿酸含量要高于叶绿素 a 含量 ,随深
度增加 ,脱镁叶绿酸含量降低更快. 表层沉积物中叶
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含量高的原因可能是表层沉积
物处于海水与底质交换的界面 ,海水中各种死亡的
动植物残体首先沉降到表层 ,它不仅为底栖藻类的
生长提供了养分 ,而且一些衰老或者死亡不久的藻
体中的色素可以直接测定 ;同时生活在表层沉积物
上的藻类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有利于底栖藻类生
长[18 ] .
对于 DA24 站 ,在 2~3cm 左右 ,出现了叶绿素 a
30117 期 李肖娜等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和脱镁叶绿酸的极大值 ,这可能是生物扰动和环境
变化引起海底沉积物悬浮 ,再沉降[3 ] ,在这一过程
中把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带到了次表层甚至更深
的位置 ,导致表层叶绿素含量并不是最高的[8 ] ,存
在类似明显跃层的站位还有 DB27、DD216、D G226.
313 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的水平分布
特征
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 14
~1. 17μg·g ,平均值为 0. 54μg·g ,叶绿素 a 的最大
值出现在 D G226 站. 将各站位的表层叶绿素 a 的含
量对该站位的水深、温度、盐度、表层含水量分别作
图得到图 3a~d. 由图 3a 可以看到 ,除了 DB27 站
外 ,表层沉积物中的叶绿素 a 的含量与水深有良好
的线性关系. 李宝华[9 ]曾指出 ,光照强度是影响底
栖藻类生长和繁殖的一个重要因子 ,随着水深的增
加 ,光照强度呈负指数式的衰减. 同时 ,从图 2c~f
可见 ,叶绿素垂直变化不如其它 3 个图显著 ,比较各
站位水深 ,可以看到 ,这 4 个站位的水深分别比另外
3 个站位的水要深. 由于水深的原因 ,限制了这几个
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藻类的生长 ,从而导致活性
叶绿素 a 的垂直变化不大 ;由图 3b 可以看出 ,随着
盐度的增加 ,表层沉积物的叶绿素 a 的含量逐步降
低 ,二者呈负相关 ;图 3c 表明表层沉积物叶绿素 a
含量与温度正相关 ,温度增加有利于底栖藻类的生
长 ;由图 3d 看出 ,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含量随含
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两者呈正相关.
D G226 站 ,水深是各站位中最低的 ,为 18m ,光
线充足 ,适于底栖藻类的生长 ,同时该站位的温度最
高 ,盐度最低 ,含水量最高 ,这 4 个因素同时作用使
得该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含量最高. DF223
和 DD216 站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含量较低 ,这两
个站位的水深分别为 57m 和 56m ,使得到达底层的
光强很弱 ,抑制了底栖藻类的光合作用过程 ,同时这
两个站位的温度最低 ,盐度最高 ,故测得的活性叶绿
素 a 含量很低. 对于 DB27 站 ,水深并不是最深的 ,但
是含量却最低 ,表明水深、温度、盐度、含水量并不是
唯一制约底栖藻类生长的因子 ,还要考虑到透明度、
悬浮物颗粒量、沉积物类型以及周围的营养盐含量
的高低等诸多因素[10 ] .
表层沉积物中脱镁叶绿酸浓度变化范围为0. 83
~5. 58μg·g - 1 ,平均含量为 2. 45μg·g - 1 ,将脱镁叶
绿酸含酸对该站位的水深、温度、盐度、表层含水量
作图 ,得到图 3a~d. 与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含量
对这 4 项作图相比 ,脱镁叶绿酸与其关系复杂 ,表层
沉积物中脱镁叶绿酸含量仍然与温度和含水量呈正
相关 ,与水深、盐度呈负相关. 将表层沉积物中的脱
镁叶绿酸对水体中总的叶绿素 a 含量作图 ,得到图
4 ,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脱镁叶绿酸含量
最高的是 DE219 站 ,该站位于长江口 ,由河水带来
的大量陆源有机碎屑和营养盐在此逐渐沉降 ,为浮
游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 ,表现出该站
位水体中总叶绿素 a 含量最高. 浮游植物在此沉降 ,
发生降解 ,导致沉积物中脱镁叶绿酸含量最高 ,但由
于水深的关系 ,活性叶绿素 a 的含量并不是最高的.
脱镁叶绿酸含量最低的是 DB27 站 ,该站位由于离
岸较远 ,营养盐得不到及时补充 ,不利于藻类的生
长 ,水体中总叶绿素 a 含量最低 ,脱镁叶绿酸含量也
图 3 表层沉积物中的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随深度、盐度、温度、
含水量的变化.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igments in the sur2
face layer and depth , salinity ,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
图 4 表层沉积物中脱镁叶绿酸与水体中叶绿素总量之间的关系
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phaeopigments in the surface layer and total
chlorophyll a in the water.
要低得多.
314 脱镁叶绿酸占沉积物中总叶绿素的百分含量
由图 5 可以看出 ,脱镁叶绿酸的百分含量随着
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到了一定深度后 ,含量趋于稳
定.所有调查站位脱镁叶绿酸含量均超过活性叶绿
素 a 的含量 ,这是由于叶绿素本身的降解造成的. 生
活在底质中的各种藻类由于泥沙沉降而逐渐被深埋
在黑暗和缺氧的条件下 ,有时会暂时转变为休眠状
态 ,但多数会因为不断深埋而死亡解体 ,在细菌作用
401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 卷
下 ,叶绿素 a 会不断分解为脱镁叶绿酸 ,并且这个过
程会随深度的增加而相对加强 ,导致沉积物中脱镁
叶绿酸百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如果生物扰动
剧烈 ,可能会影响叶绿素 a 向脱镁叶绿酸转换这一
过程 ,从而导致脱镁叶绿酸百分含量降低 (图 5) ,脱
镁叶绿酸百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存在着几个明显的
突跃.
图 5 脱镁叶绿酸百分含量的垂直变化
Fig. 5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ercent of phaeopigments.
将各站位表层沉积物中脱镁叶绿酸所占的百分
比对该站位的水深作图 ,得到图 6. 可以看出 ,脱镁
叶绿酸百分含量跟水深有明显的相关性 ,随水深增
加 ,脱镁叶绿酸百分含量也呈增加的趋势. DD216 和
DE219 站表层沉积物中脱镁叶绿酸含量已经超过
90 % ,而 DB26 站和 D G226 站的表层沉积物中的脱
镁叶绿酸的百分含量最低 ,分别为 66 %和 70 %. 这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站位的水深最浅 ,光线充足 ,适于
底栖藻类的生长 ,因此活性叶绿素含量要相对高一
些 ,这两个站位脱镁叶绿酸百分含量大约在 7~8cm
处也超过了 90 %.
图 6 脱镁叶绿酸百分含量与水深关系
Fi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 of phaeopigments and water
depth of different stations.
315 不同航次沉积物中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分析比较了 2002 年 5 月和 8 月均采样的 DB26
站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含量 ,发现 8 月份航次表层沉
积物中叶绿素 a 含量为 0. 87μg·g - 1 ,脱镁叶绿酸含
量为 1. 67μg·g - 1 , 与 5 月份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含量 0. 24μg·g - 1 ,脱镁叶绿酸含量 0. 47μg·g - 1相
比 ,含量要高 3 倍之多. 隋战膺[15 ]指出 ,水温升高有
利于底栖藻类的生长. 5 月份水温偏低 ,不利于植被
的生长 ,这从水体中叶绿素的结果也可以看出 ,5 月
份 DB26 站水体中叶绿素 a 总量为 10. 30 mg·m - 2 ,8
月份该站位水体中叶绿素 a 总量为 36. 79 mg·m - 2 ,
同样也是 3 倍以上 ,表明温度与叶绿素之间存在显
著正相关关系.
316 沉积物与上层水柱中叶绿素总量之间的比较
对该航次水柱中叶绿素总含量与沉积物中叶绿
素总含量做了比较 (图 7) ,其中 ,水柱中的叶绿素总
量和沉积物中叶绿素总量均是以其中的活性叶绿素
对深度作积分得到. 沉积物中叶绿素总量与水柱中
叶绿素总量的比值变化范围为 8 %~102 % ,平均值
为 31 ±33 %(图 7) . 由图 7 可以看出 ,D G226 站的沉
积物中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 ,甚至超过了上层水柱
中叶绿素含量 ,这是由于该站位的水深所决定的 ;
DB27、DE219 站沉积物中叶绿素相对含量最低. 对于
DE219 站 ,由于该站位水深等一系列条件不利于底
栖藻类的生长 ,同时考虑到该站位的脱镁叶绿酸含
量是最高的 ,表明水柱中叶绿素死亡后大多转化为
脱镁叶绿酸而不是活性叶绿素 a ,从而导致该站位
沉积物中活性叶绿素含量低 ;同时 DE219 站位于长
江口附近 ,由于长江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有利于
浮游藻类的生长 ,因此水体中活性叶绿素含量相对
较高 ,二者同时作用导致 DE219 站沉积物中叶绿素
占水体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最低.
图 7 沉积物与上层水柱中叶绿素总含量之间的比较
Fig. 7 Comparison of total chlorophyll a in the sediment and water col2
umn.
Ⅰ. 沉积物中叶绿素总量 Total chl2a in the sediment , Ⅱ. 水柱中叶绿
素总量 Total chl2a in the water column.
将沉积物中叶绿素总量与水柱中叶绿素总量的
比值对水深作图 ,得到图 8. 结果表明 ,沉积物和水
体中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水深存在一定负相关 ,即水
深增加会降低沉积物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
以上数据表明 ,沉积物中活性叶绿素含量不容
忽略 ,以往根据水柱中叶绿素来估算该区域初级生
产力结果偏低 ;同时考虑到这部分叶绿素后 (如图 7
50117 期 李肖娜等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所示) ,不同站位叶绿素总量相对大小就会发生变
化 ,以 DF223 和 D G226 为例 ,如果不考虑沉积物中
叶绿素 ,则是 DF223 站的叶绿素含量高于 D G226 ;而
加上了沉积物中的这部分叶绿素 ,这两个站位的叶
绿素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 ,同时表现出 D G226 站附
近区域的初级生产力的相对值也要高.
图 8 沉积物中叶绿素总量与水柱中叶绿素总量的相对值
Fig. 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 of total chlorophyll a in the sedi2
ment and water column and depth of different station.
4 结 论
对整个研究区域 ,叶绿素和脱镁叶绿酸是同源
的 ;对大部分站位而言 ,均是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最高 ,随深度增加 ,含量逐渐降
低 ,自上而下梯度明显 ;从水平分布来看 ,表层沉积
物中叶绿素 a 含量最高的是 D G226 ,为 1. 16μg·
g - 1 ,含量最低的站位为 DB27 ,为 0. 14μg·g - 1 ;表层
沉积物中脱镁叶绿酸浓度变化范围为 0. 83~5. 58
μg·g - 1 ,含量最高的是 DE219 站 ,含量最低的是 DB2
7 站. 通过表层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含量对深度、
温度、盐度、含水量作图 ,得到温度、含水量越高叶绿
素含量越高 ,深度越浅叶绿素含量越高 ,盐度越高叶
绿素含量越低 ;所有站位脱镁叶绿酸含量要高于叶
绿素 a 含量 ,脱镁叶绿酸占沉积物中总叶绿素含量
的 80 %~90 % ;不同季节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和脱镁
叶绿酸含量有很大变化 ,对于 DB26 站 ,8 月份沉积
物中叶绿素 a 含量是 5 月份沉积物中叶绿素 a 含量
的 3 倍还要多 ,对脱镁叶绿酸存在类似比例. 将沉积
物中叶绿素总量与上层水柱中叶绿素总量相比 ,发
现沉积物中叶绿素占水体中叶绿素的范围为 9 %~
102 % ,平均值为 31 %. 因此 ,这部分含量在初级生
产力的估算中不容忽略.
致谢 野外沉积物的采集得到中国海洋大学张国森的帮助 ,
项目水文组提供了盐度和温度数据 ,一并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1 Cerco CF & Seitzinger SP. 1997. Measured and modeled effects of
benthic algae on eutrophication in Indian River2Rehoboth Bay.
Delaw are Est uaries ,20 :231~248
2 Cyr H. 1998 . How doe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vary in lit2
toral sediments of small lakes. Freshwater Biol ,39 :25~40
3 de Jonge VN & Beusekom J EE. 1995. Wind and tide induced re2
suspension of sediments and microphytobenthos from tidal flats in
the Ems estuary. L i m nol Oceanogr ,40 :766~778
4 Fei Z2L (费尊乐) , Trees CC ,Li B2H (李宝华) . 1997. Estimating
primary productivity using chlorophyll2a data. J Oceanogr Huang2
hai Bohai Seas (黄勃海海洋) ,15 (1) :35~47 (in Chinese)
5 Gilbert NS. 1991. Primary production by benthic microalgae in
nearshore marine sediments of Signy Esland , Antarctica. Polar Bi2
ol ,11 :339~346
6 Goldsborough L G & Robinson GGC. 1996. Pattern in wetlands.
In :Algal Ecology : Freshwater Benthic Ecosystems. San Diego : A2
cademic Press. 77~117
7 Gong GC ,Chen Y ,Ling L ,Liu KK. 1996. Chemical hydrography
and chlorophyll a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summer :implication in
nutrient dynamics. Cont S helf Res ,16 (2) :1561~1590
8 Jahnke RA , Nelson J R , Marinelli RL , Eckman J E. 2000. Benthic
flux of biogenic elements on the Southeastern US continental shelf :
influence of pore water advective transport and benthic microalgae.
Cont S helf Res ,20 :109~127
9 Li B2H(李宝华) ,Fu K2C (傅克忖) , Zeng X2Q (曾晓起) . 1995.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ophyll2a in later summer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 Oceanol L i m nol S in (海洋与湖沼) ,
30 (3) :300~305 (in Chinese)
10 Light BR ,Beardall J . 1998.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benthic microalgal biomass in a temperate , shallow water marine
system. A quatic Bot ,61 :39~54
11 Lowe RL. 1996. Periphyton patterns in lakes. In :Algal Ecology : Freshwa2
ter Benthic Ecosystem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57~76
12 Parsons TR , Maita Y and Lalli CM. 1984. A Manua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 for Seawater Analysis. Oxford : Pergamon
Press. 173
13 Rysgaard ,S , Rysgaard N , et al . 1994. Oxygen regulation of nitri2
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sediments. L i m nol Oceanogr ,39 (7) :
1643~1652
14 Stevenson RJ .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algal ecology in freshwater
benthic habitats. In : Algal Ecology : Freshwater Benthic Ecosys2
tem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3~30
15 Sui Z2Y(隋战膺) . 2000 . Study of the benthic marine algae of the
Huludao coast . J S henyang Normal U niv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
(1) :55~60 (in Chinese)
16 Wang X2Y(王小羽) ,Lu D2D (陆斗定) , Zhu B2Y (朱碧英) .
1990.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area of Kuroshio
Current in East China Sea in May 1986. Collectanea of Kuroshio
Current Survey(1) . Beijing :Ocean Press. 239~247 (in Chinese)
17 Xu R(徐 韧) . 1994. Primary analyses of characteristic and manage2
ment of red tide in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Mar Ex2
pl Man (海洋开发与管理) ,11 (4) :36~38(in Chinese)
18 Yuan K2F(远克芬) . 1990. Chlorophyll and organic matter in sedi2
ment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its neighbouring area areas. J O2
cean U niv Qingdao(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 20 ( 1) : 46~58 (in
Chinese)
19 Zhang W2C(张武昌) ,Wang R(王 荣) . 2000. Effect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on the degradation of chlorophyll a and phaeophor2
bidea. M ar Sin (海洋科学) ,24 (4) :50~529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李肖娜 ,女 ,1979 年生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生
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 , Tel : 053222032005 , E2mail : 2eq1 @
sina. com. cn
601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