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全 文 :书 [收稿日期] 2014-04-30;2014-11-13修回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荚果蕨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201310718050);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
划项目“绞股蓝饮片及提取物质量评价和生产过程标准研究”(2011BAI06B05)
 [作者简介] 彭 飞(1991-),男,2011级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读本科。E-mail:1030745189@qq.com
 *通讯作者:马 骥(1964-),男,副教授,硕士,从事秦岭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研究。E-mail:18291467318@163.com
[文章编号]1001-3601(2014)12-0732-0043-05
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彭 飞1,陆 洋1,马吉福1,习伟佳1,马 骥2*
(1.陕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2.教育部药用植物资源及天然药物化学重
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710119)
  [摘 要]荚果蕨是药食两用的蕨类植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们喜爱的山野菜,同时具有抗癌、抑
菌、抗病毒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其株型美观,还可作园林观赏,具有开发潜力。从繁育与栽培、食用价值、药
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等方面综述了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荚果蕨;繁育与栽培;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S682.35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in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ateuccia struthiopteris
PENG Fei 1,LU Yang1,MA Jifu1,XI Weijia1,MA Ji 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19;2.Key Laboratory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 and 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Ministry of Education,Xi’an,Shaanxi 710119,China)
  Abstract:M.struthiopteris with a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a food and drug fern with abundant
nutrients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f anti-cancer,anti-bacteria,anti-virus and antioxidant.M.struthiopteris
can be used in landscape design because of its beautiful plant type.Research progress in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struthiopteris is reviewed from aspects of breeding,cultivation,edibleness,medicinal
value and ornamental value in the paper.
Key words: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breeding and cultivation;application value;research progress
  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
ro〕又名广东菜、黄瓜香,是球子蕨科(Onocleaceae)
荚果蕨属(Matteuccia Todaro)多年生草本植物[1],
其孢子叶羽片呈荚果状。荚果蕨富含多糖、黄酮、甾
酮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难得的药食两用植
物。荚果蕨的幼叶作食用,根状茎及叶柄常入药用,
称为荚果蕨贯众,为我国主要的5种贯众之一。同
时,荚果蕨株型美观,叶色变化,秀丽典雅,适合园林
美化,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因此,荚果蕨集食
用、药用、观赏价值于一体,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
植物。近10年来,国外对荚果蕨的研究很少,国内
主要集中在生殖发育、栽培技术、提取工艺、药用成
分和园林观赏等方面,目前,未见对荚果蕨的开发研
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的研究报道。从荚果蕨的栽
培、生长和开发价值等方面对荚果蕨近几年的研究
进行总结,以期为同类研究与荚果蕨进一步的开发
利用提供参考。
1 繁育与栽培
荚果蕨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在自然条
件下,多为无性繁殖,即横走的根状茎通过生芽发育
成新的植株。有性繁殖即孢子繁殖,繁殖的基础是
颈卵器,其为卵细胞发育、胚胎发育及孢子体的形成
场所。现有研究表明,还可通过扦插、组织培养等方
式进行繁殖荚果蕨。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荚果蕨的
繁殖与发育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仅个别学者研究
了荚果蕨微观结构,主要集中在繁殖技术方面
(表1)。另外,郑云翔等[17-25]均讨论探究了荚果蕨
的人工栽培技术,从选地、取材、移栽、管理和采收等
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农业实施中荚果蕨的种植技术。
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荚果蕨的
栽培和种植提供了依据。采用人工技术扩大荚果蕨
的种植面积,有助于保护其野生资源的同时还可有
效开发利用荚果蕨的多方面价值。
2 食用价值
我国自古就有食蕨的饮食文化传统,《诗经》中
“徒彼南山,言其采蕨”的诗句,吟咏的就是采摘蕨的
场景[26]。荚果蕨作为蕨类植物的一种,很早就博得
了百姓的喜爱。在每年5-6月份,采其嫩叶,可直
接炒食、或凉拌、腌渍和做汤等,味道清香、脆嫩,一
些少数民族也喜欢将其与腊肉炒食[27],十分美味。
荚果蕨被誉为林海山珍和长寿菜,富含多种营
养成分[28],包括蛋白质、纤维素、脂肪、维生素、黄
 贵州农业科学 2014,42(12):43~47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表1 荚果蕨的繁育与栽培技术
Table 1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M.struthiopteris
年份
Year
作者
Authors
研究内容
Research content
研究结果
Research results
2005 任爽英[2] 无性繁殖 扦插繁殖:最适插穗是2cm,取中间茎段。
离体快繁:材料为根状茎萌发的侧芽,经启动培养基发芽、经固液交替
培养基增殖。
2007 马鑫鑫[3] 组织培养 分别确定了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幼苗苗生根的理想培养基。
2007 高德武[4] 生长环境 土质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pH 5.5~6.5,土壤含水较高,透气
好,伴生植物丰富,郁闭度30%。
2008 邵晓薇[5] 木质部导管 荚果蕨叶柄导管分子中存在网状-梯状混合型穿孔板。
2008 高德武[6] 孢子繁育 条件:土壤中,透光率28.1%至全光照,温度20~24℃;水分45%。
2009 刘刚[7] 孢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孢子:9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保存:5℃保存近1年,冷冻
下1~2a。
2010 张正修[8] 孢子萌发 ABA对孢子萌发没有影响;孢子内有叶绿体加快萌发。
2011 李晓[9] 孢子繁殖 林下腐殖土中,空气湿度85%,光照10h/d,土壤含水量40%,有机质
含量高,25℃,3 500lx。
2011 贾蕙宁[10] 颈卵器内细胞发育 颈卵器原始细胞、腹沟细胞、顶端细胞在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
顺序及特征 作用。
2011 张笛[11] 胚胎发育过程 合子3次分裂的方向不同;胚胎发育依次经过顶端细胞、原基、幼叶阶段。
2012 魏琳[12] 孢子繁殖 草甸土中,温度20~24℃,透光率28.1%至全光照,鸡肥,土壤含水量
28%~32%,有机质含量高,弱酸性,光强7200lx。
2012 魏琳[13] 幼苗生长 最适土壤质量含水率为28%~32%。
2013 徐金忠[14] 幼苗生长 肥效:猪粪肥>牛粪肥>鸡粪肥。
2013 刘刚[15] 幼苗生长 遮荫网遮阴、及时除草、三铲三趟的田间管理利于生长。
2013 徐洪亮[16] 幼苗生长 遮阴网优于种植物遮阴效果。
酮、甾醇、Na、K、Ca、Fe、Mg、Zn、Mn和Cu[29]等,还
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
的必须氨基酸。荚果蕨中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种
类齐全,是不可多得的山野菜。同时有研究提出,荚
果蕨不可生食[30],应经水漂烫等加工,可以更好地
取优避短,益于健康。荚果蕨生于林下溪边,其拳卷
幼叶、初展幼叶的含水量都达85%以上,口感清香
脆嫩,具有高蛋白、高纤维和低脂肪等特点。民间多
采食拳卷幼叶,有研究表明[31],初展叶粗蛋白含量
是干黄花菜的2.26倍、黑木耳的1.19倍,粗纤维是
拳卷叶的2.36倍、黑木耳的5.06倍,且产量比拳卷
幼叶高38.26%,Na、K、Ca和Fe等重要元素也高
于普通菜品。采收初展叶更利于资源的利用和农民
的增收。
荚果蕨不仅在中国受到热捧,还远销国外。自
20世纪70年代,荚果蕨一度出口火热,供不应求。
其中,美国市场尤其偏爱荚果蕨,每年都会大量进
口,作为高级食品招待宾客[32]。近年来,荚果蕨罐
头[33]、脆片[34]、酸奶和饮品等新产品的推出,让荚果
蕨的食用形式更加丰富。
3 药用价值
荚果蕨是难得的药食两用植物,含有多糖、黄酮
类、甾酮类、酚类和有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很
高的药用价值。荚果蕨可全草入药,主要为根状茎
入药,称为荚果蕨贯众。很多研究表明,荚果蕨贯众
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血、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
病毒、抑菌、保肝等功效,可用于预防感冒、乙型脑
炎、痢疾、风湿和失眠等多种疾病。
3.1 化学成分
关于荚果蕨化学成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
已发现有30多种成分,包括3种新化合物,大部分
属于黄酮类(表2)。
表2 荚果蕨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Table 2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M.struthiopteris
年份
Year
研究人员
Researchers
化学成分
Chemical components
1977 江苏新医学院[35] 蜕皮甾酮、蝶甾酮、坡那甾酮、蕨甾酮、羟基促蜕皮甾酮和绵马精等。
2003 杨岚[36] 正十六酸、β-谷甾醇、豆甾-4-烯-3,6-二酮、胡萝卜苷、蔗糖和D-葡萄糖,均为首次分离。
2004 杨岚[37] 狗脊蕨酸、麦角甾-6,22-二烯-3,5,8-三醇、芹菜素、核黄素、对香豆酸-4-O-β-D-葡萄糖
苷和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均为首次分离。
2004 Toshiyuki Kimura[38] L-O-eaffeoylhomoserine,首次分离。
2005 杨岚[39] 1-O-β-D-葡糖基-(2S,3R,4E,8Z)-2-N-(2’-羟基二十二碳酰)-二十碳小氨醇-4,8-二烯、
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2,3-O-十六烷酸甘油二酯、丁二酸和D-甘露糖醇,
均为首次分离且前两者为新化合物。
2008 张东[40] 去甲氧基荚果蕨素、荚果蕨素、银松素、荚果蕨黄素、银松素-3-O-β-D-葡萄糖苷和荚果蕨
苷A,均为首次分离。
2009 吴融[41] β-谷甾醇、去甲绵马酚B、绵马素BB、正二十六醇、十五烷酸甘油脂和1-[2,4-二羟基-6-]
甲氧基-3-[2’,4’,6’-三羟基-1’-(1’-丁酮基)]甲苯〗-1-丁酮,后5项为首次分离,最后一
个为新化合物。
2011 李苗苗[42] 荚果蕨素、去甲氧基荚果蕨、5,7,3’-三轻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和荚果蕨素
-7-O-葡萄糖苷,后两者为首次分离。
·44·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表3 荚果蕨中不同活性成分的提取条件与测定方法
Table 3 Extract condition and detection methods of different active components in M.struthiopteris
年份
Year
研究人员
Researchers
研究成分
Components
提取或测定方法
Extract or
detection method
提取或测定条件
Extract or detection
condition
成分含量
Component
content
2010 洪叶岚[43] 黄酮类 反高效液相色谱法 Shimadzu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甲醇 - 槲皮素0.026%,山奈酚0.122%。
(RP/HPLC) 水溶液为流动项,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60nm,
进样量20μL,柱温28℃。
2011 刘百萍[44] 总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Shimadzu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 9月份后期营养叶中黄酮含量最高,
(HPLC) 甲醇-0.2%磷酸水,线性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 其中槲皮素0.12%、山奈酚0.98%,
检测波长360nm,进样量20μL,柱温30℃。 总黄酮0.99%。
2012 朱贞贞[45] 总甾酮 超声提取法 60%的乙醇,料液比1∶40(g/mL),270W 超声50min。 全株平均含量8.29%,其中根状茎
9.0%、营养叶9.9%、孢子叶4.5%。
2012 李姝蓓[46] 总黄酮 回流法 12倍量70%乙醇提取1h,2次。 总黄酮得率:7.66%。
2012 王倩倩[47] 多糖 超声提取法 提取该多糖的最佳工艺:提取温度80℃,料水比1∶50 根状茎、营养叶和抱子叶分别为
(g/mL),超声时间30min,超声功率150W。 9.67%、3.30% 和3.43%。
2013 王倩倩[48] 多糖 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Shimadzu C18(250mm×4.6mm,5μm);乙腈 由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3种单糖
(HPLC) -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KH2PO4-NaOH,pH6.7) 组成,摩尔比为3.50∶1.39∶1。
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为30℃,
流速1.0mL/min。
2013 李姝蓓[49] 黄酮类 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甲醇 - 去甲氧基荚果蕨素9.69%,荚果蕨素
(HPLC) 水(含0.1%磷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5nm,柱温为 7.03%,荚果蕨黄素0.51%。
40℃,流速1.0mL/min。
3.2 提取与测定
为了更好的研究荚果蕨中不同活性成分的药理
作用,已有部分学者探究了黄酮类、多糖和甾酮等物
质的最优提取工艺或分离条件(表3),从而为更高
效精确的分离纯化荚果蕨的生物活性成分并加以开
发应用提供基础。
3.3 药理作用
3.3.1 抗肿瘤作用 目前,关于荚果蕨抗肿瘤的
研究还很少,仅任继秋等用荚果蕨水提液灌喂 H22
肝癌小鼠发现,荚果蕨可以预防和治疗肿瘤[50],并
可减轻化疗副作用,可与顺铂协同抑制小鼠 H22肝
癌移植瘤的生长[51]。荚果蕨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
成分,如黄铜、甾酮、萜类和酚类等,对这些活性成分
的作用方面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如其他植物中的槲
皮素、山奈酚等黄酮类物质[52-55]和萜类化合物[56]能
降低癌症发病率。所以,进一步分离纯化荚果蕨中
的有效成分,并研究其药理作用,还有很大的开发空
间。
3.3.2 抗病毒、抗菌作用 关于荚果蕨抗病毒的
研究仅见其醇提物可对由内毒素所致的SIRS小鼠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7],而有关荚果蕨抑菌的研究较
多,荚果蕨的提取物对大多微生物均有抑制作用。
任继秋等[58]研究表明,荚果蕨对寻常型痤疮有治疗
效果,可调节腹水瘤小鼠肠道菌群,改善其生存状
况。有研究表明,荚果蕨醇提液优于水提液的肠道
抑菌作用[60]。胡玉红等[61]研究表明,荚果蕨可以治
疗细菌性阴道炎。另外,荚果蕨多糖对细菌引起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62]。综上研究结
果表明,荚果蕨是很好的微生态调节剂,具有很好的
药用价值,可将其开发成消炎类新药。
3.3.3 抗氧化作用 荚果蕨贯众提取物有一定抗
氧化活性[49],且荚果蕨的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
清除活性为根状茎>营养叶>孢子叶,荚果蕨多糖
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47],荚果蕨根状茎可有效降低
小鼠脂质过氧化物对自身的伤害[63]。荚果蕨抗氧
化作用的应用,将在疾病治疗和天然化妆品等开发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3.4 保肝 目前,有关荚果蕨保肝作用的研究
很少。朱贞贞研究表明[63],荚果蕨根状茎提取物可
以通过提高小鼠的总抗氧化能力而对小鼠肝脏细胞
给 予 保 护。中 剂 量 (200 mg/kg)和 高 剂 量
(300mg/kg)荚果蕨多糖物质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
损伤具有预防效果[64]。这些研究可为荚果蕨中多
糖等成分开发为解酒保肝的功能性保健品提供依
据。
3.3.5 降压降脂降血糖作用 目前,仅有文献报
道荚果蕨提取物可通过扶植肠道菌群的生长调节大
鼠的脂质代谢,从而有效降低血脂水平[65]。但是有
关蜕皮激素等甾酮类物质、黄酮和萜类等物质在其
他植物中的调节血糖血脂的功效已有较多研
究[66-71],如清除体内胆固醇和改善动脉硬化等。合
理开发荚果蕨中的活性成分,研究其降压降脂等功
效,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三高人士具有重大意
义。
4 观赏价值
蕨类植物有“无花之美”的称号[72],荚果蕨因其
具有多变的叶形等,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蕨类植
物,可用于园林绿化[73],具生态效应。荚果蕨四季
颜色、株型变化较多。春季新叶拳卷嫩绿、清新,鳞
毛着生,奇特美观,秋季羽叶反卷成有节荚果状。荚
果蕨株型较大,高50~100cm,挺拔丰满,叶形秀
丽,散发清香,可作为观赏盆栽布置在厅堂、会议室
等处[74];荚果蕨喜潮湿,可种于水池浅地、溪畔石
边,营造柔美水景观[75];其耐阴性较强,可在林下大
面积种植[76],丰富植物群落,具生态效应;还可搭配
观花、彩叶植物,形成地栽景观;荚果蕨孢子叶呈褐
色,叶形奇特,可做插花装饰用。
·54·
 彭 飞 等 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PENG Fe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荚果蕨因其独特的美和生长特性及生态效益而
成为极具价值的观赏性植物。荚果蕨是骆会欣[77]
推荐的城市绿化十大植物之一。北京自20世纪90
年代引进野生荚果蕨作园林观赏[78],常见于学校、
居住区和公园等处[79-80]。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
园[81]。同时,河北地区也已引进种植[82]。东北地区
荚果蕨资源较为丰富[83],有待大面积开发利用。荚
果蕨的观赏价值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其
适应性、耐阴性较强[84],尤其现城市建筑逐渐增多,
产生大量背阴地,荚果蕨正适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
长,同时还能丰富植物群落,改善环境,具有良好的
生态效益[85]。
[参 考 文 献]
[1] 吴兆洪.中国植物志:第4卷(第2分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157-162.
[2] 任爽英.几种引进地被植物繁殖技术的研究[D].北
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49-50.
[3] 马鑫鑫,杜 滨,赵 静,等.荚果蕨叶柄的组织培养
及无性系建立[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21-
23.
[4] 高德武,孙雪文,李日新,等.荚果蕨生长环境调查和
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92-93.
[5] 邵晓薇,朱 星,周云龙,等.5种蕨类植物木质部管
状分子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4(6):615-618.
[6] 高德武,石长金,李日新,等.荚果蕨人工繁育技术研
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03-307.
[7] 刘 刚,高德武,石长金.几种蕨类东北林业大学植物
孢子采集与保存技术研究[J].现代园艺,2009(10):
57-59.
[8] 张正修,戴绍军.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
响[J].生态学报,2010,30(7):1882-1893.
[9] 李 晓.荚果蕨生态适宜性调查与抱子繁殖技术研究
[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1:35-36.
[10] 贾蕙宁,檀龙云,石 雷,等.山野菜荚果蕨颈卵器发
育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148-151.
[11] 张 笛,檀龙云,刘保东.荚果蕨胚胎发育的研究[J].
植物研究,2011,31(1):29-33.
[12] 魏 琳.不同栽培条件对荚果蕨萌发与生长及其生理
变化的影响[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26-27.
[13] 魏 琳,赵雨森,高德武,等.不同水分处理对荚果蕨
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40(7):64-67.
[14] 徐金忠,高德武,孙雪文,等.不同有机肥处理对荚果
蕨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13):192-196.
[15] 刘 刚,高德武,李日新,等.不同管理方法对荚果蕨
生长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3):13-15.
[16] 徐洪亮,高德武,李日新,等.不同遮阴措施对荚果蕨
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3(2):1-3.
[17] 郑云翔,唐伟斌.北方山蕨菜棚栽无公害生产技术
[J].北方园艺,2007(8):93-94.
[18] 杨丽娟,赵耀峰.四种蕨类植物移植及丰产技术[J].
林业勘查设计,2008(3):81-82.
[19] 靳来素,韩广辉.辽东山区荚果蕨人工栽培技术[J].
中国林副特产,2010(6):42-43.
[20] 乔明凤.黄瓜香栽培技术[J].民营科技,2010(4):99.
[21] 郭梦桥,郭 捡,刘保东.观赏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及
日常管理[J].中国花卉园艺,2011(3):18-21.
[22] 秦桂珍,党常顺,张顺捷,等.荚果蕨栽培技术规程
[J].中国林副特产,2012(3):46-47.
[23] 王 丹,李 娟.绿色山野菜———荚果蕨栽培技术研
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2(9):28.
[24] 贾敬涛,郝欣宇,王文阁,等.荚果蕨人工栽培技术
[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4):62.
[25] 杨福林,马占山,崔海明,等.荚果蕨半野生栽培技术
及效益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19
(1):70-71.
[26] 张 军,潘炉台,赵俊华,等.贵州药食两用蕨类植物
资源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7-10.
[27] 王 静,王陶芬,邱 诚,等.凉山州彝、汉混居区饮食
文化中的野生植物利用初探[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
报,2013,35(4):461-471.
[28] 乔 星,杨 颖.中国食用蕨类植物研究进展[J].食
品工业科技,2013,34(10):375-380.
[29] 李增禧,潘伟健,谭永基.中药微量元素数据(4)[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3,20(5):35-62.
[30] 吴 怡.“长寿菜”蕨菜含有致癌物?[J].健康管理,
2013(11):70-71.
[31] 李 晓,杨利民,王少江.不同采收期荚果蕨营养成分
分析[J].林业科技,2011,36(3):29-31.
[32] 张 云.陕南山区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6-18.
[33] 张 虎,李钟福,韩秀云.山野菜软罐头加工[J].中国
林副特产,1990(2):34-36.
[34] 陈 亮,戴文娟.微波膨化山野菜脆片的研究[J].中
国林副特产,2013(6):36-37.
[35]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1484.
[36] 杨 岚,赵玉英,屠呦呦.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的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78-279.
[37] 杨 岚,王满元,赵玉英,等.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的
研究(Ⅱ)[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47-649.
[38] Toshiyuki Kimura.L-O-Caffeoylhomoserine from
Matteuecia struthiopteris[J].Phytochemistry,2004,
65:423-426.
[39] 杨 岚,王满元,赵玉英,等.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研
究[J].药学学报,2005,40(3):252-254.
[40] 张 东,杨 岚,傅梅红,等.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研
究Ⅲ[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03-1705.
[41] 吴 融.滇鸡血藤和复方鸡血藤膏的质量标准研究及
荚果蕨贯众的化学成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9:61-72.
[42] 李苗苗.荚果蕨贯众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D].北
京:北京中医大学,2011:9-34.
[43] 洪叶岚,马 骥,肖娅萍,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
秦岭21种蕨类植物中槲皮素与山柰酚含量的测定
[J].分析测试学报,2010,29(3):294-297.
[44] 刘百萍,马 骥,张晓静,等.不同采收时期荚果蕨营
养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
(7):407-409.
[45] 朱贞贞,张晓静,张 昊,等.秦岭产荚果蕨中总甾酮
含量的测定[J].光谱实验室,2012,29(4):2019-2022.
[46] 李姝蓓,张 东,杨 岚,等.正交设计法优选荚果蕨
贯众提取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
·64·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8):25-27.
[47] 王倩倩,马 骥,牛俊峰.荚果蕨中多糖的超声辅助提
取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业
科技,2012,33(15):220-223.
[48] 王倩倩,杨晓艳,马 骥.荚果蕨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其
抗氧化活性[J].光谱实验室,2013,30(4):1647-
1651.
[49] 李姝蓓,张 东,杨 岚,等.荚果蕨贯众提取物中黄
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和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药
学杂志,2013,48(21):1860-1863.
[50] 任继秋,吴庆田,王跃生,等.黄瓜香等中药调整腹水
瘤小鼠肠道菌群减轻化疗副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
生态学杂志,2010,22(3):214-216.
[51] 任继秋,刘振平,马淑霞,等.黄瓜香联合顺铂治疗小
鼠 H22肝癌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
(9):790-792.
[52] 任思冲,所起凤,杜文婷,等.槲皮素对血脑屏障的透
过及和开发利用胶质瘤 U251细胞活性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5):751-754.
[53] Labbe D,Provencal M,Lamy S,et al.The flavonols
quercetin,kaempferol and myricetin inhibit hepato-
cyte growth factor-induced meduloblastoma cel mi-
gration[J].J Nutr,2009,139(4):646-652.
[54] 杜标炎,周 瑶,谭宇蕙,等.山奈酚对人胃癌 MGC-
803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J].肿瘤,2010,
30(6):477-480.
[55] Aghdassi Ali,Philips Phoebe,Dudeja Vikas,et al.
Heat shock protein 70increases tumorigenicity and
inhibits apoptosis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
Cancer research,2007,67(2):616-625.
[56] Nakata T,Yamada T,Taji S,et al.Structure deter-
mination of inonotsuoxides A and B and in vivo anti-
tumor promoting activity of inotodiol from the sclero-
tia of Inontus obliquus[J].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
istry,2007,15(1):257-264.
[57] 李玉洁,杨 庆,杨 岚,等.内毒素致小鼠SIRS模型
建立及两种贯众醇提物对其保护作用的初步观察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187-189.
[58] 任继秋,刘振平,吴庆田,等.黄瓜香等中草药对寻常
型痤疮治疗效果的观察[J].中国微生态杂志,2009,
21(2):131-134.
[59] 任继秋,刘振平,张 涛,等.黄瓜香等对调整腹水瘤
小鼠肠道菌群并延长荷瘤生存时间的影响[J].中国
微生态学杂志,2009,21(9):796-797.
[60] 梁立春,王跃新,崔国利,等.黄瓜香水、醇提取液对肠
道菌群的调整作用的比较[J].中国微生态杂志,
2010,22(11):998-1000.
[61] 胡玉红,吴庆田,张 凯,等.微生态调节剂黄瓜香治
疗细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21(12):1110-1115.
[62] 王 铮,谢俊云,徐 晗,等.贯众总多糖对空肠弯曲
杆菌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小鼠的作用
[J].药学学报,2010,45(6):711-717.
[63] 朱贞贞.秦岭产荚果蕨总留酮含量及其醇提物抗氧化
活性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27-35.
[64] 王倩倩.荚果蕨多糖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43-52.
[65] 王海波,侯 霞,杨景云,等.黄瓜香等山野菜对糖尿
病大鼠脂质代谢及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J].中国微
生态学杂志,2009,21(10):916-917.
[66] Otaka T,Okui S,Uchiyama M,et al.Stimul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in mouse liver by ecdysterone[J].
Chem pharm Bul,1969,17(1):75-81.
[67] Pier Paolo D’Avino,Carl S.Thummel.The Ecdys-
one Regulatory Pathway Controls Wing Morphogene-
sis and Integrin Expression during Drosophila Meta-
morphosis[J].Developmental Biology,2000,220:211-
224.
[68] Angeh J E,Huang X,Sattler I,et al.Antimicrob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four known and one
new triterpenoid from com-bretum imberbe(com-
bretaceae)[J].Ethnopharmacol,2007,15(1):257-
264.
[69] Yuichi Nakahara,Hitoshi Matsumoto,et al.Insulin
signaling is involved in hematopoietic regulation in an
insect hematopoietic organ[J].Journal of insect phys-
iology,2006,52(1):105-111.
[70] 邹德平,曹 灵,陈 秋,等.蜕皮素药理学作用的研
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5):371-374.
[71] Qiu Chen,Yongpeng Xia,Zongyin Qiu.Effect of
ecdysterone 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vitro[J].Life
Sciences,2006,78(10):1108-1113.
[72] 余 莉,董 丽,任爽英.北京地区蕨类植物资源及园
林应用评价[J].中国园林,2005,21(6):69-71.
[73] YANG Bi-xian,ZHAO Jun-hua,PAN Lu-tai,et al.
Resources of Wild Ornamental Fern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ir Utilization[J].Journal of Land-
scape Research,2010,2(1):80-83,94.
[74] 崔秋芳,秦 华.蕨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西南园艺,2006,34(4):35-37.
[75] 刘 媛,程治英,龙春林,等.蕨类植物的综合利用价
值[J].西南园艺,2006,34(6):39-41,61.
[76] 石景荪,王仁栋.常见地被蕨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
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0(18):45-46.
[77] 骆会欣.城市新优阴生植物推荐会[J].园林,2013
(3):34-39.
[78] 董 丽,苏雪痕.荚果蕨露地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3):102-108.
[79] 晏 海,廖圣晓,周 丽.百花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
查及园林应用潜力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0(2):
97-101.
[80] 李淑英.东灵山野生优良地被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5):81-83.
[81] 张 超,徐 希,李雪珂,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乡土草本地被植物调查及分析[J].草业科学,2012,
29(8):1193-1198.
[82] 郝洪波,李明哲.野生地被植物在黑龙港地区的引种
及应用评价[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57-59.
[83] 高德武,石长金,潘庆海.东北地区几种蕨类植物的园
林利用价值[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80-
81.
[84] 张军民,刘兰英,李春玲.8种阴生地被植物的耐阴性
研究[J].中国园林,2009,25(6):100-103.
[85] 高小英.浅谈蕨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科技
资讯,2013(28):242.
(责任编辑:杨 林)
·74·
 彭 飞 等 荚果蕨的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PENG Fe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