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蒙桑Morus mongolica的地理分布



全 文 :2016 年第 3 期 《四川蚕业》
通讯作者:陈仁芳,博士,副研究员,从事桑资源及分类研究。
蒙桑 Morus mongolica的地理分布
刘玲1 柯皓天2 吕银2 陈仁芳1※
(1.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 400716 ;2. 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 610031)
最早对蒙桑 Morus mongolica 进行研究的是法
国学者布油劳 (E. D. Bureau)1873 年在 AIph.
de Candolle 主编的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j Vegetabijis,vol. XVIL》中承担桑科植物的
分类工作,将蒙桑定为白桑的变种 M. alba var.
mongolica [1].。 尔 后, 德 国 学 者 舒 奈 德
(Schneider) 1916 年,用美国植物学家 Wilson,
1906 年在中国西部采集的标本进行研究,在
《Sarg. PI. Wils.》中将蒙桑定为种级单位 Morus
mongolica Schneid.[2]. 日 本 学 者 小 泉 源 一
(Koidzumi)1917 年在 Bot. Mag. 杂志中也报道了
蒙桑 M. mongolica Schneid. 产于中国、朝鲜北
部[3]。之后,1930 年在 Bull. Sericult. Exp. Stat.
杂志[4],1932 年在 Nakai,Fl. Sylv. Kor. 杂志[5]
也对蒙桑进行了报道。陈嵘,1937. 《中国树木分
类 学》[6];《中 国 高 等 植 物 图 鉴》 1972[7];
Yarnazaki,1983[8];《云南种子植物名录》1984[9];
《湖北植物大全》1992[10];《横断山区维管植物》
1993[11]都对蒙桑有记载。
通过我们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
物研究所、贵州生物所标本馆桑属植物标本进行
研究,并参考中国植物志对桑属的记载[12]。蒙桑
(原变种) M. 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mongolica,乔木或灌木,耐寒抗旱,原产中国蒙
古、朝鲜北部,产于黑龙江、吉林、甘肃、辽宁、
蒙古、新疆、青海、河北、山西、河南、山东、
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朝鲜、日本也有。分
布海拔 240 - 1100m山地或林中,北达蒙古 (北纬
45°N) ,向南分布少,但可达云南的文山 (北回归
线上) (图 1)。
图 1 蒙桑及变种鬼桑的地理分布
Fig. 1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M. mongolica.
and its varieties
蒙桑树皮灰白色,纵裂;小枝暗红色,老枝
灰黑色;冬芽卵圆形,灰褐色。叶长椭圆状卵形,
先端尾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三角形单锯齿,稀
为重锯齿,齿尖有长剌芒,叶表蜡质层,两面无
毛,有光泽。雄花序长 3cm,雄花花被暗黄色,外
面及边缘被长柔毛,花药 2 室,纵裂;雌花序短圆
柱状,长 1 - 1. 5cm,总花梗纤细,长 1 - 1. 5cm。
雌花花被片外面上部疏被柔毛,或近无毛;花柱
长,柱头 2 裂,内面密生乳头状突起。聚花果长
1. 5cm,成熟时红色或紫黑色。花期 3 - 4 月,果
期 4 - 5 月。
由于蒙桑原产中国蒙古、朝鲜北部,北达蒙
古 (45°N) ,原产地为古特提斯海北岸。因此,蒙
桑应是较原始的一个种。从分布来看,分布区广
泛,仅次于白桑,在蒙桑分布区域均有白桑分布。
因此,认为蒙桑与白桑亲缘关系近。另外,蒙桑
演化过程中形成较多变种。如圆叶蒙桑 M.
mongolica Schneid. var. rotundifolin Ww yu - bi,马
(下转第 45 页)
74

DOI:10.13886/j.cnki.sccy.2016.03.021
2016 年第 3 期 《四川蚕业》
87. 96%、87. 96%、65. 70%。该蚕种未出库使用。
同时即浸其他批次情况:6 月 8 日、9 日同时
即浸该场“932·芙蓉 × 7532·湘辉” (正交)4
个批次 5714 张毛种,6 月 11 日转入他库冷藏数
日,夏用出库,均未出现类似情况,孵化正常。
1. 2 原因分析
由于 2014 年春季气候异常,从 5 月 15 日 - 6
月 7 日连续 24 天 35 ~ 42℃高温干旱,该批蚕种正
处于大蚕制种期。小蚕期遭遇低温,大蚕及制种
期遭遇高温,导致:桑叶质量差,蚕种化性改变,
不受精卵增多。
3. 3 结论与讨论
3. 3. 1 结论。综上分析,该批蚕种繁育期由于恶
劣气候影响,造成不受精卵、生种比例高。特别
是生种,即浸后催青可与解除滞育蚕卵一道正常
发育,孵化较齐;冷浸及浸酸后冷藏,生种会较
解除滞育蚕卵提前发育,孵化欠整齐。此外,浸
酸蚕种多次出入库冷藏,温度剧变可能加剧孵化
不整齐。
3. 3. 2 讨论
一是重视化性变化。此实例再次表明,蚕种
繁育要高度重视近年来异常气候,对蚕种化性的
影响。
二是控制环境条件。积极改善蚕种繁育温湿
度控制的硬件条件,给予蚕种繁育适宜温湿度环
境,促进蚕种繁育质量稳定。
三是及时沟通信息。冷库、种场、用户以及
检验检疫管理机构应及时沟通信息,对于不合格
蚕种不得允许出库使用。
四是重视冷藏处理。此次事故,不排除即浸
蚕种多次出入库低温冷藏,因温度剧变造成蚕卵
浆液膜破裂,蚕卵不能正常发育,出现白头卵、
白壳卵发生的可能性
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櫡

(上接 47 页)
尔康桑 M. mongolica Schneid. var. barkamensis (S.
S. Chang) C. Y. Wu et Cao,德 钦 桑 (M.
mongolica var. deqinensis S. S. Chang) ,尾叶蒙桑
M. mongolica Schneid. var. longicaudata Koidz.,鬼
桑 M. mongolica Schneid. var. diabolica Koidz.,云
南 桑 M. mongolica Schneid. var. yunnanensis
(Koidz.)C. Y. Wu et Cao 等,从这些变种也可
说明蒙桑是较原始的一个种。但从形态来看,由
于蒙桑树皮灰白色,小枝暗红色,长花柱,叶缘
齿尖有刺芒,这些都是进化的性状。因此,总体
来看,蒙桑应是在第四纪冰期 (距今 400 万年)
前就存在的类群,第四纪冰期中为抵御寒冷形成
特有的抗寒性状,如树皮灰白色,叶表蜡质层。
并逐渐向南迁移。
参考文献
[1] Bureau,E. . Moraceae. in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 Volume 17 XVIL [M]. AIph. de
Candolle. (ed.). Paris,France. 1873. pp. 211 - 288.
[2] Schneider C K. 1916. lantae Wilsonianae [J]. Sarg. PI.
Wils. 3 (2) :296 - 297.
[3] Koidzumi G. 1917. Taxonomical discussion on Morus
plants [J]. Bot. Mag. (Tokyo) (31) :35.
[4] Koidzumi G. et al. 1930. Floroe Symboloe Orientali -
Asiaticae [J]. Bull. Sericult. Exp. Stat. (Japan)3
(1) :29.
[5] Koidzumi G (1932). Prunus yedoensis Matsum. is a
native of Quelpaert . Acta Phytotaxonomica et Geobotanica
1:30 177.
[6]陈嵘,1937. 中国树木分类学 [M]. 科学出版社,北
京. 228 - 231.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72.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M]. 科学出版社,北京.
[8] Yarnazaki,1983. Journ. Phytogeogr. and Taxon. 31 (1) :
11.
[9]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84. 云南种子植物名
录 [M]. 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10]郑重,1992. 湖北植物大全 [M].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
[1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93. 青藏高
原横断山区维管植物. 科学出版社,北京.
[12]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23 卷 (1)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 - 23.
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