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的古今研究考述



全 文 :〔9〕杨兵.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慢性肺心病 50 例[ J] .浙江
中医杂志 , 1995 , 30(12):540.
〔10〕尚振铎.辨证施治加活血化淤治疗肺心病 60 例[ J] .实
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7 , 10(1):77.
〔11〕郑玉琴 , 王如明.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肺心病 31 例疗
效观察[ J]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7 , 10(13):1268.
〔12〕姜智 , 刘焕星.低氧及丹参对肺动脉内皮细胞素和一氧
化氮释放的影响[ J] .中华内科杂志 , 1997 , 36(11):
778.
〔13〕马秀凤 , 马浩如 ,钱翠萍 , 等.赤芍治疗肺心病的临床观
察和防止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J] .中西医结合杂
志 , 1998 , 8(11):660.
〔14〕张志岷.血栓心脉宁治疗肺心病近中期疗效观察[ J] .
辽宁中医杂志 , 2000 , 27(10):463.
〔15〕要全保.中医药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 2000 ,(1):47.
〔16〕易思 , 劳卫国 ,李燕.黄芪注射液合复方丹参注射液为
主治疗肺心病 45 例疗效观察[ J] .新中医 , 2002 , 34
(7):30-31.
〔17〕崔庆荣.治疗重危肺心病应注重四通[ J] .中医函授通
讯 , 1998 , 17(3):10-11.
〔18〕刘小虹 , 刘琼.培土生金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的应用研究[ J] .新中医 , 2002 , 34(10):18-19.
〔19〕金先桥 , 段生福 ,牛汝楫 , 等.参脉注射液及其配伍对慢
性缺氧鼠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 , 1995 , 15(3):162.
〔20〕苑静.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循环衰竭 36 例[ J] .四川
中医 , 2002 , 20(2):36-37.
〔21〕罗文静 , 冷冰宵.补中益气与润肠通便法治疗肺心病体
会[ J] .四川中医 , 2002 , 20(10):52.
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的古今研究考述
黄世佐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收稿日期:2004-02-0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立项课题(02B4-04)
作者简介:黄世佐(1963-),男 ,副教授 ,中医学学士。主要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和研究。
  摘 要:参阅古今本草学典籍及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学术期刊的相关资料 ,列述正品细辛及甘肃和
国内其他一些地区临床实际应用的细辛品种及其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甘肃
及西北 、西南等地区其他一些省区应用较为普遍的单叶细辛相关研究稀缺 ,使其临床使用缺乏可信科学
依据 。
关键词:单叶细辛;细辛;品种;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4)02-0050-03
  单叶细辛系马兜铃科植物盆草细辛(Asarum
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的带根全草 ,因
其柄细长 、叶片单生 ,故名 。该品种在甘肃各地及
其周边多个省区普遍作为细辛代用品广泛使用 ,但
长期以来 ,有关其药效及毒性的报道鲜见于各类文
献 ,致使其临床应用缺乏必要的科学支持。本文汇
集古今本草或中药学典籍及学术期刊的相关资料 ,
对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的来源 、化学成分及药
理 、毒性 、临床应用等做一综合介绍 ,以期为相关科
学研究提供参考 。
1 国内细辛的品种来源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据蔡少青等考证 ,
宋以前及其后的正品应是华细辛 ,梁代及明清时期
同时又将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按优质细辛使用〔1〕 。
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定细辛正品为
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 iq.)、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 iq.var.seoulense(Nakai)C.Y.cheng et.
C.S.Yang] 与北细辛(Asarum hetero tropoides Fr.
sehm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2〕 , 其中
华细辛与汉城细辛临床又统称为辽细辛 。但由于
以上品种生长缓慢 ,而细辛又是常用中药品种 ,临
床需求量大 ,遂使药源短缺 ,以致自古迄今 ,各地一
直有多种近缘植物作为代用品在使用。陶弘景《神
农本草经集注》即云:“今用东阳临海者 ,形段乃好 ,
而辛烈不及华阴 、高丽者”〔3〕 。蔡少青等考证 ,实
际上宋代以前 ,尚有杜衡(A.forbesii)、青城细辛
[ A.splendens.(Maekawa)C.Y.Cheng et C.S.
Yang]作为细辛使用 ,清代则有祁阳细辛(A.mag-
nificum Tsiang ex C.Y.Cheng et C.S.Yang)或其
他叶片呈长卵形的细辛属植物〔1〕 。另据《中华临
—50—
第 21卷 第 2期
2004年 6月        
甘 肃中 医学 院学 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21 No.2
Jun.2004
床中药学》 , 国内目前有盆草细辛(Asarum hi-
malaicum HOOK.f .et.Thoms.)(笔者按:即单叶
细辛)、大花细辛(A.maximum Hemsl.)、花叶细辛
(A.geophilum Hemsl.、A.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等 9 种植物以“土细辛”之名在各地使
用〔4〕 。
甘肃地区目前临床所用细辛 ,基本为各种代用
品。据刘效栓等考证 ,自 20世纪 50 年代以来 ,甘
肃各地出现的细辛代用品除单叶细辛外 ,尚有灯笼
细辛(A.inf latum C.Y.Cheng et.C.S.Yang)、铜钱
细辛(A.debile Franch.)、对叶细辛(A.caulescens
M axim.)等 9种 ,另有堇菜科堇菜属(viola)部分植
物的全草和款冬(Tussiago farfara L .)的幼苗一度
曾在部分地区充作细辛。但总体而言 ,其中仍以单
叶细辛使用历史较长 。清初的地方志中即有将之
作细辛使用的记载 ,推测其民间使用的历史应更
长〔5〕 。1971年出版的《甘肃中草药手册》中所列细
辛 ,根据附图注出的学名及有关性状的文字描述 ,
应即单叶细辛〔6〕。1988编印的《甘肃省中药资源
普查名录》中以正名“细辛” 、别名“毛细辛”列出者
亦即单叶细辛〔7〕 。在甘肃 ,单叶细辛分布于陇南 、
天水 、平凉 、定西 、甘南 、临夏等地区 ,主产于文县 、
康县 、西和 、华亭 、庄浪 、渭源 、迭部 、舟曲 、康乐等
县。康熙时期的《岷州志》及乾隆时期的《西和县
志》 、《伏羌县志》 ,以及道光时期的《文州志》等地方
志均以细辛收载 。甘肃所产单叶细辛主销本省 ,以
往也销往外省区 ,但多以不符合《药典》检验标准而
作假药处理 。刘栓科等认为该品种作为细辛的替
代品或地区习用是可行的 ,并具进一步推广的价
值 ,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家种试验〔8〕 。
其实单叶细辛在国内的分布范围较广 。西北
地区除甘肃外 ,陕西 、宁夏等省区也有分布 ,西南地
区的四川 、云南 、贵州 、西藏以及湖北 、河南等省也
有分布 ,且均有临床使用 。其在各地的名称则有毛
细辛 、水细辛 、土细辛 、土癞蜘蛛香等俗名 ,因云 、
贵 、川 、藏并有出产和应用 ,又称西南细辛〔5〕 。
2 相关细辛品种的化学成分
既往对有关各品种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 ,大多
集中在挥发油方面。至于挥发油的含量 ,资料报道
北细辛约为3 %,华细辛为2.75 %〔9〕 ,单叶细辛则
为 0.5 %〔10〕 , 《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也
指出甘肃细辛(单叶细辛)挥发油含量为辽细辛的
20 %〔11〕 。谢伟等综合有关报道总结道:31种国产
细辛属植物挥发油 ,共检出 75个化合物 ,其中甲基
丁香酚(methyleugenol)、榄香素(elemicin)、黄樟醚
(saf role)3种成分存在于全部品种中 ,被认为是中
国细辛属植物挥发油的特征成分 ,可作为细辛品质
的评价指标 ,其中华细辛与北细辛挥发油的成分主
要是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12〕。另外 ,正品细辛根
部尚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dl-demethy lcoclaurine ,
higenamine)〔13〕。
关于单叶细辛挥发油的组分 ,扈成浩等从中鉴
定出 49个成分 ,主要成分与辽细辛相近 ,其中 28
个化合物为该植物中首次报道 , 而以榄香素为
主〔14〕;申作洵从中分离出 24 种成分 ,主要成分为
长松叶烯;杨春澍从中分离出成分 17种 ,主要成分
为乙酸龙脑酯〔15〕 。
3 有关药理作用
根据以往研究报道 ,细辛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
下方面:
3.1 心血管系统
挥发油对麻醉犬和猫有降压作用 ,而煎剂则可
明显升压。认为去甲乌药碱为其心血管活性成分
之一 ,具有 β -受体激动剂的广泛药理作用 ,可强
心 、增加心输出量 、扩张血管 、降低外周阻力 、松弛
平滑肌 、增强脂质代谢 、升高血压等〔16〕。家兔 iv
华细辛对垂体后叶素造成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
的保护作用〔17〕 。
3.2 镇静 、镇痛 、解热及局麻作用
研究认为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
可镇静 、催眠 ,其作用与巴比妥类相似。挥发油灌
胃对电刺激家兔齿髓神经所致疼痛有镇痛作用;煎
剂灌胃对小鼠也有镇痛作用。挥发油灌胃对人工
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50 %细辛煎剂可阻滞蟾蜍
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 ,并具可逆性 ,其麻醉效价与
1 %普鲁卡因接近;华细辛醇提液对蛙坐骨神经 、
豚鼠皮内神经末梢及人舌黏膜均有局麻作用〔16〕 。
3.3 抗炎 、抗变态反应及免疫抑制作用
辽细辛挥发油可显著抑制酵母 、角叉菜胶引起
的大鼠踝关节肿胀 ,可明显减少炎症组织和渗出液
中组胺的含量 ,抑制组织胺或 PGE2引起的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加等 ,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研究认为辽
细辛的抗炎原理包括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以及对
炎症过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51—
第 21卷 第 2期
2004年 6月        
甘 肃中 医学 院学 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21 No.2
Jun.2004
加 、白细胞游走 、结缔组织增生等环节的抑制〔16〕 。
研究发现 ,细辛及其醇提液均能使速发性变态反应
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 40 %以上 ,证明有抗变态
反应作用。研究还发现辽细辛乳剂有免疫抑制作
用〔16〕。
3.4 呼吸系统
细辛挥发油可解除组织胺 、乙酰胆碱引起的离
体豚鼠气管痉挛 ,认为起主要作用的应是榄香素 。
细辛醚有一定的平喘 、祛痰作用;北细辛醇制剂对
离体肺流量先降低 ,后增加 ,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
相似〔16〕 。
此外 ,研究还发现细辛挥发油可松弛组织胺等
所致离体豚鼠回肠痉挛;对子宫平滑肌则低浓度时
可使收缩幅度增加 ,高浓度时抑制 。挥发油和醇提
液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杆菌 、痢疾杆菌 、伤
寒杆菌等;煎剂对结核杆菌 、伤寒杆菌有抑制作
用〔16〕。
4 有关毒性研究
既往研究一般均认为细辛的毒性主要在于挥
发油 。文献报道 ,华细辛煎剂对小鼠灌胃与静注的
半数致死量为 12.375 mg /10g 、0.778 g /㎏;挥发
油小鼠腹腔注射的 MLD 为 200 mg /kg , LD50为
247 mg /kg;其醇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13〕 。
细辛毒性主要在于中枢 ,先兴奋 ,后抑制 ,导致随意
运动及呼吸减慢 、反射消失 ,逐渐出现心律紊乱直
至停搏 ,最终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16〕。另据报道 ,
细辛挥发油组分中以黄樟醚毒性较大 ,且系致癌物
质 ,饲料中混入此物 ,两年后可使 28 %的大鼠发生
肝癌 。另外 ,细辛对肾脏也有一定毒性〔13〕 。
有关单叶细辛的毒性研究 ,迄今未见报道 。
5 细辛的性能功效述要
《神农本草经》谓细辛“味辛温 ,主咳逆 、头痛 、
脑动 、百节拘挛 、风湿痹痛 、死肌 。久服明目 、利九
窍 、轻身长年。”现代中药学认为其功效为祛风散
寒 、通窍止痛 、温肺化饮 ,适用于风寒感冒 、阳虚外
感 、头痛 、牙痛 、痹痛 、鼻渊 、寒饮伏肺等证。单叶细
辛在临床以正品细辛代用品使用 ,主治与之相同。
虽然细辛在《本经》位列上品 ,但后世则发现其
有毒 , “细辛不过钱”之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戒
律。此说滥觞于宋代: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
图经》(李时珍称之为《本草别说》)云:“细辛单用
末 ,不过半钱匕 ,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3〕《本
草纲目》在引述该段叙述时将“半钱匕”易为“一
钱”〔18〕 , “不过钱”之说由此定论 。但在古今临床上
细辛实际用量超过此限者不胜枚举。笔者考证古
说 ,并参考现代研究 ,曾于 1996年撰文指出:细辛
之限量原因在于其毒性 ,而毒性的大小则与临床实
际所用品种来源 、药用部分 、剂型 、用法等因素有
关 。具体是:正品细辛(华细辛 、辽细辛)大于各种
代用品;单用根大于全草入药;散剂大于煎剂〔19〕。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量的临床报道较多 ,但其中多数
作者讨论细辛毒性时缺乏对以上诸因素的综合考
量 ,文章只是就事论事 ,或仅仅是管中窥豹 ,普遍缺
乏科学性。另外 ,由于以往研究认为细辛毒性主要
在于其挥发油 ,于是某些文献根据挥发油含量的测
定数值 ,提出单叶细辛的临床建议用量 ,如《甘肃省
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提出甘肃细辛(单叶细辛)
用量可比北细辛加大 3 ~ 5倍〔10〕;罗文蓉等认为可
增至北细辛的 5倍〔11〕等。
单叶细辛在甘肃及周边省区 、西南地区有着长
期使用的历史 ,且迄至今日仍是我省临床所用细辛
的主干品种 。尽管正品细辛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
熟 ,资料也较为丰富 ,但由于其货源紧缺 ,市面极少
能看到 ,同时有关细辛药理及毒性的研究大多从其
挥发油入手 ,而临床使用细辛则多数为煎剂 ,由于
煎煮过程中挥发油损失颇多 ,患者服入的汤剂仍以
水溶性成分为主 ,因而这些资料的临床针对性不
强 ,参考价值有限 。与此相对的是 ,作为在甘肃及
我国西部其他省区临床实际使用率最高或较高的
单叶细辛 ,却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 ,显见开展针对
该种细辛的药效及毒性研究为临床迫切需要。同
时 ,为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吻合 ,研究应主要以煎剂
为主 、结合混用挥发油的方式进行 ,方可有可靠的
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少青 ,王璇 , 朱姝 ,等.中药细辛的本草考证.北京医科
大学学报 , 1999 , 29(3):233-23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2000 年版.
〔3〕宋·唐慎微撰 , 尚志钧校点.证类本草.北京:华夏出版
社 , 1993.5:174-175.
〔4〕雷载权 ,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98.4:233.
〔5〕刘效栓 ,宋平顺 , 丁永辉.甘肃细辛的植物资源调查兼论
细辛的产区变迁.中草药 , 2002 , 33(1):78-79.
〔6〕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甘肃中草药手册(第一册).
—52—
第 21卷 第 2期
2004年 6月        
甘 肃中 医学 院学 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21 No.2
Jun.2004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1970.286-287.
〔7〕甘肃省医药总公司 , 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甘肃
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1988.13.
〔8〕《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5.563.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77.1499.
〔10〕罗文蓉 , 牛永红.甘肃细辛的生药鉴定.甘肃中医 ,
1999 , 12(1):36-37.
〔11〕甘肃省医药总公司 ,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甘肃
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1987.37.
〔12〕谢伟 , 陆满文.细辛挥发油的化学与药理作用.宁夏医
学杂志 , 1995 , 17(2):121-124.
〔13〕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3.723-726.
〔14〕扈成浩 , 薛敦渊 ,李兆林 , 等.宁夏毛细辛挥发油化学成
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 , 25(2):59.
〔15〕杨春澍 , 张家俊 ,潘炯光 , 等.中国细辛属植物挥发油的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药通报 , 1986 , 11(7):39.
〔16〕李仪奎 , 姜名瑛.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 1992.111-113.
〔17〕曲淑岩 , 毋英杰 , 王一华.细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作用.中医杂志 , 1982 ,(6):72.
〔1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9.736.
〔19〕黄世佐 , 张晓华.细辛用量纵横谈.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1996 , 13(4):57-59.
锁阳对神经内分泌 、免疫系统的影响
李 娟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收稿日期:2004-03-16
作者简介:李娟(1967-),女 ,讲师 ,医学学士 ,主要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摘 要:锁阳是临床常用于兴阳益精 、延缓衰老的中草药之一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就锁阳对神经内分泌 、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锁阳;神经内分泌;免疫
中图分类号:R25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4)02-0053-04
  中药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为锁
阳科草本植物锁阳的干燥肉质茎。主产于我国西
北地区 ,系分布于甘肃 、新疆 、青海 、内蒙 、宁夏等地
的沙生植物 。性甘 、温 ,具补肾 、助阳 、益精 、润肠 、
健胃 、消食 、补血及养身之功效 ,是兴阳益精 、抗衰
老的重要药物。研究表明锁阳体内富含多种氨基
酸及微量元素 ,已检测并确定的氨基酸有 17 种之
多 ,其中苯丙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
酸 5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达 24种 ,其中
如 Fe、Cu 、Zn 、Mn 、Ni 、Co 、Mo 等 7种均为WHO公
布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锁阳还含有如三萜类 、甾
体类 、鞣质类 、多糖类 、有机酸以及多种挥发性物
质〔1〕 ,而锁阳所富含的这些物质均进一步说明了
锁阳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通过现代药理
学研究证实 ,这些成分单独或联合发挥了如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 、改善机体内分泌功能 、提高机体清除
自由基能力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抗应激能力等多种
生物学活性 ,为锁阳的“补肾 、助阳 、益精 、养身”等
功效提供了现代医学的科学依据 ,也为锁阳进一步
开发利用以及促进西部地区主产中药材走向世界
奠定了基础 。本文着重就锁阳对神经内分泌 、免疫
系统的调节进行探讨 。
1 锁阳对神经内分泌 、免疫系统影响的理论探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
统之间具有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 ,神经内分泌系
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主要通过神经递质 、神经肽 、
激素与免疫组织器官上存在的相应受体结合等途
径实现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免疫系统则通过免疫应
答反应所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实现对神经内
分泌的反馈调节 。即三大系统通过神经递质 、神经
肽 、激素及免疫分子等相互紧密联系 ,构成机体内
多维立体网络调控(NEI-网络),以从整体水平上
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
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学
—53—
第 21卷 第 2期
2004年 6月        
甘 肃中 医学 院学 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21 No.2
Jun.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