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四川的乔木型大树茶资源



全 文 :四 J“ 的乔木型大树茶资源
江 济 和
(安徽省祁门茶科所 )
笔者过去在该省工作 , 当时根据科研任
务 , 曾对重点茶区茶树地方品种 资源进行了
调查 、 整理与鉴定 , 持续时间达九年之久 。
由于工作地点变动 , 虽然时隔多年 , 仍然对
当时发现的乔木型大树茶留下了一些深刻的
印象 , 为了引起茶叶界对大树茶资源的重视
与研究 , 现整理如下 。
古蔺县黄金 的大树茶
一 、 大树茶资源的分布与分类
四川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 在一千二百多
年前陆羽茶经上说 “茶者 , 南方之嘉木也 ,
一尺 、 二尺乃至数十尺 , 其巴山 、 峡川 , 有
两人合抱者 , 伐而掇之 。 ” 说明四 川很早就
有大树茶 , 由于该省气候温暖 , 雨量充沛 ,
云雾特多 , 自然条件也很适宜乔木型大树茶
的生存 。 据了解这类茶树的来历 , 在西部崇
庆 、 大邑县的产地有说是相传一百八十年前
由云南引进栽培 ; 在川南古岭县 与贵州省交
界处的大树茶 , 当地茶 农反 映 , 三百 多年
前 , 由贵州省土皇帝传入 , 众说不一 , 也没
有人进行必要的历史考证 。 但从调查材料证
实大树茶分布在东径 1 0 5 “ 2 0 , ~ ID 7 。 , 北纬
3 1
。 、 2 8 “ 艺0 , , 如按地理位置可分为 : 1 )川西
部 : 崇庆 、 邓味 、 雅安、 荣经 ; 2) 川 南部 :
宜宾 、 药连 、 叙永 、 古蔺 ; 3) 川东南 : 重庆
市南桐矿区 、 篆江 、 江津都有大树茶生长 。
以垂直高度分 , 多数生长在拨海 60 0、 1 2 0 0公
尺处 。
乔木型大树茶 , 因象森林 中大树 , 当地
称大树茶 ( 见照片 ) 。 调查中得知大树茶也
是个群体 , 其 中有野生型 , 如宜宾苦茶 ; 也
有栽培型 , 如崇庆批把茶 。 虽然不同地点都
有大树茶 , 从形态特征看无 明显差异 , 但是
它们在种籽性状上是有差别的 , 因此 , 大树
茶可 以用种籽性状来分类 。 大体可分三类 :
1
. 崇庆批把茶群体 。 种籽近似肾形 , 一
头略园 , 另一头稍尖 , 背上有一条突出的明
显棱纹 。 雅安大叶种属此类群体。
2
. 古蔺群体 。 种籽圆形 , 种皮较粗糙 ,
与一般灌木型种籽略同 。 灌县梨儿茶 、 叙永
大树茶等属此群体 。
3
. 宜宾苦茶群体 。 是野生大树茶 , 果壳
坚硬 , 特厚 , 外果皮形 似 油茶 , 种 籽籽粒
小 。 绮连大木茶 、 顶峰大树茶属此类群体。
二 、 大树茶主要性状和生长惰况
大树茶群体的主要性状见表一 。
,
1了 ·
不 同 大 树 余 群 体 植 株 性 状 表
群 体 名 称
表 一 、
树 高
( 米 )
分枝部位
(米 ) 厘米
叶 宽
(厘米 )
长、 拿
比 值
叶 脉
( 对 )
花冠大小
(厘米 )

库住产`
.万
崇 庆 批 把 茶
苦 蔺 大 树 茶
宜 宾 苦 茶
3~ 1 0 1米以上 1 0~ 2 0 5. 5or 8. 0 2。 1 9 7~ 1 1 ! 4。 0 7
5~ 1 0 1 1 ec 2 0
6
.
0左右 8~ 1 0 } 5 . s or 6。 0
1 3
.
6 { s米以上 1 4。 5 2 . 1 6 } 9~ 1 0 1 4. 0 以上
大树茶虽然在种籽性状上有不同之处 ,
但也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即 : ①一般植株较
高 , 有树高达 1 3 . 6米 , 主干直径大者 4D 一 50
厘米 , 分枝部位在一米以上 , 树姿直立 , 分
枝较稀 , 中心主轴生长 占优势 , 远视全株呈
圆锥形 ; ②叶片大 , 呈水平着生 , 长 10 一 20
厘米 , 宽 5 ~ 8厘 米 , 叶尖骤尖 , 叶面隆起 ,
有的叶柄处有紫红色 ; @ 花冠直经 4~ 6厘米 ,
花粉粒大 , 为金黄色 , 具有浓烈的芳香气 。
这些大树茶 , 零星分散 , 除部份生长在
农耕地内外 , 多数都是生长在针叶与阔叶的
混交林中 , 无一定的种植方式 。 除宜宾苦茶
外 , 其余群体 , 均一直肩负着少量的生产任
务 。 所以每年在春季和采扎南边茶的季节 ,
有的茶农身背茶 篓爬上大树茶进行采扎 , 也
有用人体吊下茶枝或砍下树枝采扎细茶和当
年新叶作边茶 , 正如 《 茶经 ) 所云 “ 伐而掇
之 ” 。 这种 “ 杀鸡取蛋 ” 的采扎方法 , 使大
树茶遭受严重摧残 , 再加上历年不重视 , 任
其自然生长 , 年复一年 , 数量必然减少 , 据
1 9 64 年调查 ,叙永县敦梓公社王 家山生产队 ,
因茶园荒芜 , 采扎又不塔理 , 有百株以上死
亡 。 在该 县 云华公社大尖山生产队 , 有一
株主干直径八公分的大树茶 , 台XfJ 后从主干
6
. 了公分以上 , 生长 13 根新 枝 , 二 年生树高
17 0厘米 , 树幅 1 10 ~ 9 0厘米 。 从这一事例说
明大树茶也可用台 Xd更 新 法 , 使其 复壮生
长 。
条件有着相关性 。 但不同地方的品种 , 叶片
组织结构也存在差异 。 为了解大树茶叶片组
织 ( 见表二 ) 于 1 9 6 5年进行了成熟叶片的解
剖 。
从表二可以看出 , 大树茶叶全厚除崇庆
批把茶外 , 一般都在 2 0 8 . 6 6、 2 82 . 6 微米 ,
栅状组织 1~ 2层 , 海绵 组 织 厚 度 1 2 . 82 、
1 6 9
.
4 3微米 。
三种大树茶群体叶片厚度 比较 , 崇庆批
把茶最厚 , 宜宾苦茶 第二 , 古 蔺大 树茶最
薄 。
从表二不同的大树茶群体栅状组织看 ,
妈连黄芽茶 、 大木茶只有一层 , 多数趋向二
层 。 如果以云南大叶种为原始种 , 该种栅状
组织是一层 、 茶树向北传捧 卿珍的灌木型牛皮茶栅状组织则是三层 , 而大树茶群体栅
状组织似乎是介于云南大叶种与四川灌木型
茶树之向。 这种栅抉组织的变化 , 可以从 四
川风土条件驯化的云南大叶种的有性一代茶
树与直接由云南引进在永川栽培的云南大叶
种比较 , 叶片栅状组织增加二层 , 而得到进
一步的证实 。
三 、 大树茶叶片内部组织
茶树的叶片组织结构 , 虽然与外 界环境
四 、 大树茶新梢中儿茶烧组成成份分析
茶树新梢中儿茶素组成成份的分析 , 不
仅对研究茶叶品质具有十分积极而实际的意
义 , 而且还由于儿茶素是茶树碳水化合物新
陈代谢的产物 , 对研究茶树品种 同 样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所以我们对大树茶的新梢中
的儿茶素组成成份含量作了测定 ( 见表三 、
四 ) 。
表二 、 四川大树茶及云南大叶种叶片内部组织观浏解匆袭
单位 :傲米
海绵组织! 扮…乍 户a几O,工J任,一艺月`Q口J任,ó月亡汀八68.…`:OUQ八臼01ó目,乙ù吕勺山j怡八01卜JJ皿q,`,上.一曰l`1,1J生二JOUó住八ho一左占7CO巴J八U7.牛.氏曰,`O口一J住了上ù勺1 2 0 .6 0 。.…OU月任n甘,白D口氏J住100 .4,上…一|川|!崇 庆 批 把 茶雅 安 大 叶 种古 蔺 大 树 茶箔 连 黄 芽 茶灌 县 梨 儿 茶宜 宾 野 茶消 连 大 木 茶 4 6 。 3 0少数二层同 上4 6 。 4 52 7 。 6 4
云 南 大 叶 种
古 蔺 牛 皮 茶
永川 有性 一 代云 南 大 叶 种
4 6

4 6
.
4 1

1 6
1 3 8

1 1 7
.
1 4 5

4 4
1 7 1

2 9
1 0 1

0 0
2 5 0
.
0 3
3 4 4

7 3
2 5 2

3 4
注 : 1 . 云南大叶种 : 系直接由云南引进在永川栽培 。
2
. 永川有性一代云南大叶种 , 系指在四川永川采收云南大叶种第一代的种籽 。
从表三 、 四中可以看出 , 四川大树茶 由于
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 因酚类化合物经基
化作用的加强而合成较多 ( 6 4 . 9 5 、 84 . 9 5 )
脂型儿茶素 。 它们 的 L一E C + d L一 C均 少于
L一 E G C , L一 E CG亦少子L 一 E GC G 。 · 虽然
有 , 如宜宾苦茶等野生型茶树 , 但与云南大
叶种的新陈代谢类型不同 。 所以 , 从现有资
料看 , 不论栽培型或野生型的四川大树茶 ,
不是茶树起源的原始种 , 而是一些过渡型 ”
的茶树群体 。
大树茶 的儿茶素总量较高 ( 14 8 . 14 m g / g
一 1 7 2 . 07 m g / g , 且它们的 L一E GC含 量除雅
安大叶种外 , 均在 14 形以下 , 说明这些大树
茶适制红茶 , 但其中的宜宾苦茶 ( 野生 ) 虽
具有适制红茶的特性 , 由于 L一E G C G的 含量
高 ( 69 . 29 另 ) , 茶味极苦 , 故 该群 体特性
尚需加以改良后才能利用 。
五 、 讨 论

编氮

. . 口 . 口 ,一
1
. 大树茶群体资源的利用 问题 。
四川是我国产茶历史悠久的古老茶区 ,
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 , 尤其 是 大树 茶资
源 。 据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认为: 不同
的大树茶群体也包括若干类型 。 如崇庆批把
茶 , 共有早大茶 、 皮茶 ( 又名青茶 ) 、 五叶
子大茶三种 , 其中早大茶占批把茶的 95 不 ,
为了生产上能利用大树茶资源 , 必然对不同
群体加以鉴定 , 明确群体中的优 良类型 , 然
后繁育推广 。
大树茶 中的宜宾苦茶 , 虽然成茶味苦 ,
目前虽不能直接利用 , 但是一个很好的杂交
育种原始材料 。 据近十几年国外有关研究表
明 , 野生种有十分丰富的基因存在 , 我们采
用野生种和栽培品种间杂交 , 可以用野生种
的单显性基因 , 进一步提高栽培种的种性 。
另外野生种也是提供研究茶树起源 、 演变规
律必要的原始材料 。
2
. 大树茶与茶树起源的关系 。
茶树的原产地 , 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 我
国茶叶工作者 , 从产茶历史和在西南等地发
现不少野生茶树等方面论证了茶树原产于我
国 , 这已绿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所公认 , 但命
竟原产我国何地 , 还有不同的看法 。 有人认
为茶叶原产西南 , 一也有人认为原产于云南 ,
笔者从大树茶的形态特征以及儿茶素组成成
份含量的分析结果 , 初步认为四川大树茶不
属原始种 , 而是 “过渡型 ” 的茶树舞体。 四
川虽有乔木型野生茶树生长 , 但茶树原产地
应 以云南为中心 , 而四川则是茶树原产地边
缘的地区 。 .
表三 、 四川大树茶群体儿茶紊组成成份含 , 表
协一卜嵘素总 , …~ 铡 份 含量万卿 %一…脂型~_、 二 _ _ . \ \ { . } _ _ _ _ } _ ~ _ } L一 E C {_ 一 ~ ~ 川 。 一 ~ ~ }群体名枕 \ 、 { ( m仁趣 ) } L一匕行七 } d L一与七 } . 二 , ~ I七一巧坛灯行 {卜艺七妙 } ( % )万一下汁止三{一下一一件竺竺卡— }一州—推 安 大 叶 种 1 “ 8 ” ` } ` 5 ’ 8 6 { “ ` 7 , { 6’ 5” { “ ’ “ ` { ` 8 ’ ` 9 {一 6 7 ’ 8 3” 庆 批 把 茶
{
`“ 。 ’ 5 5
{
’ 2` 。 6
{
8
`
, 3
.
}
’ 。 ’ 7 8
}
5。 ’ 6 6
1
` 8” 7
}
` 8 ’ 9 3
百蔺杏树 茶 1 ’ 5“ ’ 。` } “ 7` } ` ’ 7` } 5 ’ 5 7 { 6“ , 8 { 2 3 ’ ” 7 } “ ` . “ 5严号赘’ L 茶 } ’ 6 3 ` 6 3 } “ ` 3 5 } ” ” “ { ` 。 ’ “ ` } ` , ` 2 3 { ` 7 ’ 7 , } 6` ’ “ 5巧 连 黄 _芽 茶
{
’ “ ` ’ 8`
{
` , ’ 2`
1
.
5
` ” ,
{
5

8 5
1
5 6 “ ,
{
` ” ` ” ”
{
’ 6 ` 3 2
“ 宾 _ 苦 茶
!
` 6 ` ’ ` 6
{
8

9” … “ 3` { 5 ’ 6 , …6” ’ 2” … ` , ” 6 { 8` ’ 。 5巧 连 大 木 茶
{
` 7 2’ 。 ,
}
` 3’ 6 8
{
5

3 3
!
5
`
6 8 …5 7’ 6 9 1 ` 7 ’ 6 2 1 ’ 5〔3 {
注 : 1 9 65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分析。
表四 、 不同地方群体儿茶素组成成份含份表
儿 茶 素 组 成 成 份 含 量 百 分 率 ( % )
L一 E G C d L一 G C L
一 E C
· ` L 一 C …L一 E G C G L一 E C G
动海云南大叶种
永川 有 性 一 代
云 南 大 叶 种
四 川 大 树 茶
四 川 中 叶 种
9

0 7 8
.
0 4 1 3
.
0 7 3 7

6 5 3 2

1 7
1 0

8 1 1 4

0 6 2 1
.
0 6 2 4
.
3 3 2 9

7 4
4
.
7 4~ 1 5
.
8 6 4

3 4~ 9
.
7 6 5
.
5 7~ 1 0
.
9 4 4 7
.
2 3~ 6 9
.
2 3 1 1
.
7 6 e 2 3
.
6 7
1 7
.
4~ 2 1
.
6 0 4
.
2~ 6
.
7 6

6~ 9
.
6 4 4
.
8~ 5 7

8 1 3
.
2~ 1 7

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