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美洲作物番薯的传入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与栽培



全 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美洲作物番薯的传入
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与栽培
*
郑 南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16 世纪以来,美洲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烟草等品种相继传入我国,其影响重
大深远。笔者从中外食事交流史的视域展开,通过文献考订讨论了番薯与古甘薯、番薯传入中国的时
间、途径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栽培等问题。
关键词:美洲作物;番薯;黑龙江;传播
中图分类号:S6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 (2013)08 - 0004 - 08
明代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农作物中,番
薯是比玉米更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番薯 (Ip-
omoea batatas Lam.),源出于中南美洲,是印
第安人栽培的一种古老作物,在美洲有着数
千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栽培发源地是墨西
哥、危地马拉地区,这里分布有甘薯的野生
近缘种,据推测公元前 3000 年就已经作物化
了。1960 年,在秘鲁鲁智卡峡谷的原始洞穴
中考古发现有甘薯块根遗物,经鉴定已有八
千至一万年的历史。
哥伦布航海来到美洲时 (1492),中南美
洲各地以及附近岛屿,甘薯已经成为人们的
主食得到广泛种植。哥伦布的第一次航海日
记中多次提到了这种新作物,如 1492 年 11
月 4 日:“这里的土地如此肥沃,到处都是如
同胡萝卜一样的薯类 (Ajes),其味如同栗子
一样。”[1](P38)11 月 15 日: “某些岛上种植薯
类,印第安人用这些薯类做面包。”12 月 16
日:“他们种植一种芋头 (Ajes),把枝条插
在地上,会从根部长出胡萝卜一样的薯块,
把这种番薯收获了,轧碎,揉成饼块,如果
再种,可以在另一个地方插下枝子,照样在
一株植物上收获四五个果实。这种食物的味
道非常好,跟栗子的味道没有两样。这种东
西他曾在几内亚见过,但这里的更好,更大,
最大的粗如人腿”等等。哥伦布从美洲返航
时,首先将其带到西班牙。
16 世纪在返非洲与美洲之间的殖民者运
送奴隶的船只,因以甘薯作为奴隶的粮食而
将其传到了非洲西部沿海一带并普及各地。
同时,又传到印度。西班牙的水手在 16 世纪
又把番薯带到了摩鹿加和马尼拉,并引入马
来西亚、印度尼西亚。[2](P106—107)
一、番薯与中国古甘薯
古甘薯为我国原有之作物,在《山海经》
中就出现了“藷藇”(薯蓣,即山药)。西晋
惠帝永兴二年 (305)嵇含 《南方草木状》
正式记载了“甘薯”:“甘薯,盖薯蓣之类或
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
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
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
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
米粒,仓圌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北
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豕脍炙,而末以甘薯荐之
若粳粟。然大抵南人二毛者百无一二,惟海
中之人寿百余岁者,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
故尔。”[3](P2)
·4·
第二十八卷第八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28 No. 8
2013 年 8 月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ug. 2013
*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1C01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项目编号:12522223。
收稿日期:2013 - 06 - 15
作者简介:郑 南 (1975—),女,山东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饮食文
化交流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卷十 “五谷、
果瓜、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薯, 《南方草
物状》曰:甘薯,二月种,至十月乃成卵。
大如鹅卵,小者如鸭卵。掘食,蒸食,其味
甘甜。经久得风,乃淡泊。 (出交趾、武平、
九真、兴古也。) 《异物志》曰:甘薯似芋,
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
专食,以当米谷。(蒸、炙皆香美。宾客酒食
亦施设,有如果实也。)”[4](P592)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果部下》卷八十
七:“甘薯:广志曰似芋,剥去皮肉肥白,南
方以当米谷,宾客亦设之,出交趾。”
宋乐史撰 《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四·
交州》卷一百七十:“甘薯似芋,剥去皮内肥
肉,南方以当米谷,宾客亦设之,出交趾。”
宋李昉等撰 《太平御览·果部十一》卷
九百七十四:“甘薯,《南方草物状》曰:甘
薯,民家常以二月种之,至十月乃成。卵大
者如鹅,小者如鸭。掘食,其味甜。经久得
风,乃淡泊耳。出交址、武平、九真、兴
古。”陈祁畅 《异物志》曰:甘薯似芋,亦
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南方人专食之,
以当米谷。蒸炙皆香美,宾客酒食亦施设,
有如果实也。”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
卷:“甘薯,【集解】[时珍曰]按陈祈畅异物
志云:甘薯出交广南方。民家以二月种,十月
收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鹅卵,小
者如鸡、鸭卵。剥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脂肪。
南人用当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时甚
甜,经久得风稍淡也。又按嵇含草木状云:甘
薯,薯蓣之类,或云芋类也。根、叶亦如芋,
根大如拳、瓯,蒸煮食之,味同薯蓣,性不甚
冷。珠崖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
粮糗,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
谷,而食甘薯故也。”[5](P1679—1680)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蓏部》卷
二十七:“[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异物
志》曰: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
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嵇含
《南方草木状》曰:甘薯味甘甜,经久得风乃
澹薄。《稗史彚编》曰:甘薯,或曰芋之类。
根、叶亦如芋,大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
而肉白。蒸食味如薯蓣;性冷,生于朱崖之
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
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作饭食之,贮之
以充饥,是名薯粮。北方人至者或盛牛具豕,
脍炙诸味,以甘薯荐之若稉粟然。海中之人
寿百余岁者,由食甘薯故耳。《图经》云:江
湖闽中出甘薯,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
有大者一枚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
俱美。”
在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此甘薯即
今日的甘薯,甘薯为我国自古已有的作物,
而非后来传入。王家琦先生撰文 《略谈甘薯
和〈甘薯录〉》“论断它和山药及芋都不是同
类”,认为古“甘薯”即今日的甘薯。[6]周源
和在《甘薯的历史地理———甘薯的土生、传
入、传播与人口》一文中依据东汉杨孚 《异
物志》 (一至二世纪)、晋嵇含 《南方草木
状》(304)、陆耀 《甘薯录》 (1716)、赵学
敏《本草纲目拾遗》 (1765)等文献记载加
以分析,论断甘薯是我国土生之物,自汉晋
起就有种植,后代传入的番薯为甘薯的
良种。[7]
我国历史上被称为 “薯”或 “薯蓣”的
食用植物,是指现在的山药,是植物学上属
于薯蓣属 (Dioscorea)薯蓣科的单子叶植物。
中国薯蓣是我国的土产,种植较为广泛,有
人称之为“中国的马铃薯”。其块茎形状也有
圆柱形、块形、手掌形的不同,味道也有甜
淡的不同。[8]薯蓣,也被称为山薯。[5]
另外一种食用植物“芋”,为芋属天南星
科单子叶植物,也是我国原产,栽培较早。
薯蓣似芋,也被称为山芋。[5](P1676)但薯蓣和芋
是很容易区别开来的。周源和在文中根据
《异物志》、《南方草木状》中对甘薯的描述,
和《群芳谱》中所记薯蓣详细比较,认为二
者的差别很清楚。同时认为李时珍把薯蓣和
甘薯同列,即承认了甘薯与薯蓣是两物种。[7]
但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在 《本草纲目》
“薯蓣”之后列 “零余子”,系和薯蓣同由草
部移入菜部,关键是 “集解”中的 “薯蓣有
数种,此其一也”的一段明确文字。[5](P1679)可
见周氏的 “李时珍把薯蓣和甘薯同列,即承
认了甘薯与薯蓣是两物种”的立论是不成
立的。
其实,《南方草木状》的记载已经说得很
清楚:“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我
认为这里指的就是甘薯乃薯蓣类,是薯蓣的
一种,而不是如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是像薯
蓣一类或类似薯蓣的植物。徐光启在“甘薯”
条的后文即有阐明:“薯有二种,其一,名山
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
·5·
郑 南:美洲作物番薯的传入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与栽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
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
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
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
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
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闽广人
赖以救饥,其利甚大。又曰:薯蓣与山薯显
是二种,与番薯为三种,皆绝不相类。”
既然徐光启认为旧甘薯即山薯,我们来
看一下山薯是什么?
宋司马光《传家集·古诗四》卷五 《送
薯预苗与兴宗》:“客从魏都来,贻我山薯实。
散之膏土间,春苗比如栉。”
南宋初期人高似孙撰地理风物书《剡录》
曾对“薯蓣”等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称谓的
文献记录做一初步检索:“藷藇,《本草》曰
齐越名 ‘山芋’。 《异苑》曰野人谓之 ‘土
薯’,张师正《倦游杂录》曰 ‘薯蓣’。唐代
宗名预,改为 ‘药’;英庙讳上一字,却呼
‘蓣药’。温公《送薯蓣苗》诗: ‘客从魏都
来,遗我山薯实’,则曰 ‘山薯’。王荆公王
岐公和蔡枢密山药诗则曰 ‘山药’,黄鲁直
《和七兄山蓣汤》诗则曰 ‘山蓣’。”[9](P284—285)
《剡录》文中所记王安石诗原题为 《次韵奉
和蔡枢密南京种山药法》,见 《临川文集》
卷十八,原诗题下有注:“蔡诗并序云:蒙见
索南都种山药法,并以生头数十茎送上,辄
成小诗‘青青正是中分天,区种何妨试玉延。
即见引须缘夏木,定知如跖荐冬筵。润还御
水冰霜结,荫近尧云雨露偏。自裹自题还自
媿,揠苗应笑宋人然。”王诗则为:“区种抛
来六七年,春风条蔓想宛延。难追老圃莓苔
径,空对珍盘玳瑁筵。嘉种忽传河右壤,灵
苖更长阙西偏。故畦穿斸知何日,南望钟山
一慨然。”[10](P130)蔡、王二人来往诗句中的
“山药”是以 “茎”计量的,因此也就清楚
表明了其形态。“南京”即今河南商丘,始命
名于大中祥符七年 (1014)。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薯蓣, [释名]
藷藇、土薯、山薯、山芋、山药、玉延。”
可见,山薯是薯蓣的别称,是薯蓣的一
种。此外未见山薯指称其他。徐光启所说薯
蓣、山薯、番薯不相类,应该是说为三种植
物,但山薯为薯蓣的一种应该是不错的。古
人没有现代植物学的概念,所以类似植物同
归为“薯”,但各种 “薯”之间除外在形态
的区别外,是否为同种同科则很难辨别,这
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国的南方广东、广西沿海及海南岛
地区发现有不少今甘薯的近缘植物,如七爪
龙和登瓜薯,但发现近缘野生种不等于必然
会被驯化,至今在植物学上还无法找到其驯
化的痕迹。
综上所述,中国古籍中所载旧甘薯,是
薯蓣的一种,并不是我们今日所指的番薯,
今日所说的番薯,乃明代万历年间从海外传
入的。旧甘薯与后传入的旋花科番薯 (亦称
甘薯),实际上是“异科、异种的两种薯类植
物”。
二、番薯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
番薯的称呼最早见于明福建巡抚金学曾
的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海外新传七
则》: “薯传外番,因名番薯。”甘薯与番薯
本不同种,上文我们已经就此辨识,最早将
甘薯和番薯名称混用的是徐光启。他作 《甘
薯疏》主要是谈番薯,此后人们将番薯和甘
薯并称,并合二为一了。
有关番薯的传入时间和途径众说纷纭,
难有定论。但番薯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以明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的引种最为成功,
影响也最大,则是目前学术界的共识。
番薯最早传入我国的时间、路线、传入
人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东南海路传入闽粤地区
1. 万历十年 (1582)陈益从越南引种番
薯至广东东莞。
据东莞《凤冈陈氏族谱》载: “万历庚
辰 (万历八年,1580)客有泛舟之安南者,
公 (指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
每讌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
种,贿于酋奴,获之。……酋以夹物出境,
麾兵逐捕,会风急帆扬,追莫及。壬午 (万
历十年,1582)夏,乃抵家焉。……时航海
关防严肃,所司逮公下狱,……初,公至自
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
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 ‘番
薯’云。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公置莲峰公 (陈益祖父陈志敬,字一之,
号莲峰)墓右税地三十五亩,招佃植薯。遗
嘱岁祀以薯荐食,历代遵之。”[11]此后,番薯
首先在东莞得到了推广种植。
陈益是广东东莞人,卒于万历二十二年
·6·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1595)。 《凤冈陈氏族谱》是明陈佐编,袁
昌祚为之序。袁昌祚,《东莞县志》有传,为
隆庆五年 (1571)进士,卒于万历四十一年
(1613)。此族谱应编成于该年前,现已不存,
康熙年间重修版亦已成孤本。幸而明崇祯十
二年 (1639)、康熙、雍正、嘉庆、宣统等
《东莞县志》均有载录或引用。今东莞南部凤
冈乡境内,陈确祖父的墓犹存,上世纪八十
年代还种着番薯。[12]
2. 万历十年前后林怀兰将番薯从越南引
种入广东电白。光绪十四年 (1888) 《电白
县志》记载:“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
腾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
禁,以种入中国者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
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
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生者,
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
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
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之
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
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其真伪固不可
辨。然番薯虽大旱有收,不待沃土,不劳农
力,而获倍于谷,且价贱,而多食之益人。
吾广虽凶旱无死徙者,以此物也,其功大矣,
宜乡人祀之也”。林怀兰,广东省湛江市吴川
市梅菉镇人。电白霞洞崔氏,是电白县的名
门望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崔腾云,霞洞
甘村乡边坑村人,字慊窗,乾隆己酉 (1789)
恩科副贡 (副榜),被任命为惠来县教谕
(县学教官),没有赴任。著有 《易观本辞》
一卷、《律理课蕴》二卷、《经华集》等。牵
头建有浮山企石庙、霞洞圩番薯林公庙、水
东三角古井。逝后葬在旦场笔架岭。[13]林怀
兰传入番薯一事,在光绪十四年刊行的 《吴
川县志》卷十 《杂录》中亦载同光绪 《电白
县志》,仅个别字不同,均未明确记载林怀兰
到交趾及回国的时间。直到民国九年 (1920)
的《桂平县志》中记载: “番薯,自明万历
间由高州 (明清时电白、吴川均属高州府)
人林怀兰自外洋挟其种回国。”金武祥《粟香
随笔四集》在记有 《金薯传习录》的同时载
有: “又云相传番薯出交趾。吴川人林少
(怀)兰善医,薄游交南,袖之以归,种遍于
粤。不必沃土,不劳农力,广虽凶旱,无死
徙者,薯之力也。电白县霞洞有怀兰祠,题
曰番薯林公庙。”[14](P604)此一史料有以下几点
疑问:一是,所有记载此事的文献均以 “相
传”为始, 《电白县志》亦讲 “其真伪固不
可辨”,让人心生疑窦;二是,事件的发生时
间难以确定,文献不载,直至 《桂平县志》
才记为“明万历间”,但不知以何为本,大体
是推断而来,因万历十年东莞已由陈确引得
番薯。东莞、电白相距不远,如果相隔时间
较远,则必已闻听消息,而不必犯险携归,
所以推断应在万历年间;三是文献记载时间
距事件的发生时间过远,没有事件发生时同
时代的记载,即便是建立 “番薯林公庙”的
崔腾云亦乃乾隆年间人,距万历年间差不多
有二百年左右的时间间隔。
3. 苏琰 《朱蓣疏》记载万历十二三年
间,番薯从海外经 “温陵洋舶”传入南澳、
泉州。监察御史苏琰,福建晋江人,万历三
十七 年 (1609) 举 人,万 历 四 十 一 年
(1613)进士。苏琰 《朱蓣疏》: “万历甲申
(万历十二年,1584)、乙酉 (万历十三年,
1585)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
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
之园斋,苗叶供玩而已。至丁亥 (万历十五
年,1587)、戊子 (万历十六年,1588),乃
稍及旁乡。然亦置之硗,视为异物。甲午
(万历二十二年,1594)、乙未 (万历二十三
年,1595)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蓣独
稔,乡民活于蓣者十之七八,繇是名曰 ‘朱
蓣’,以其皮色紫,故曰朱。朱,国姓也,闽
音读蓣为 慈,盖 颂 蓣 之 德 而 归 赐 于 天
子云。”[15]
南澳岛位于福建漳州南部,广东潮州东
部,今属广东,为南洋通商必经之地。这段
记载说明,番薯传入泉州的时间是在明万历
十二、十三年间,是由经南澳岛的洋舶将甘
薯种带入。先在晋江灵水乡试种,于万历十
五、十六年传至周边乡村。至万历二十二、
二十三年泉州闹饥荒时,泉州附近已经多有
种植番薯者,故乡民多赖此活命。但万历二
十二年时福建巡抚金学曾已通饬各属栽种番
薯了。
苏琰为当地人,记当时事,似当可信。
但万历四十年 (1612) 《泉州府志·物产》、
万历年间同为晋江人的何乔远的 《闽书》均
未载此事,是为孤证。
4. 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
薯到福州长乐县,这是影响最大的路线,可
谓“嘉植传南亩,垂闽第一功。”[16]据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里记载:陈世元五世祖陈经纶
·7·
郑 南:美洲作物番薯的传入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与栽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之“父振龙,历年贸易吕宋,久驻东夷,目
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
咸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
民生所赖。但此种禁入中国,未得栽培。纶
父时思,闽省隘山扼海,土瘠民贫,旸雨少
愆,饥馑洊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纶
父目击朱薯可济民食,捐资阴买,并得岛夷
传种法则,带归闽地”。其子陈经纶乃长邑生
员,于万历二十一年 (1593)六月初一日将
陈振龙经多方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带回的
“薯藤苗种及法则”献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
曾。金氏恐“土性不合”,故令其觅地试种,
待收成之日,再将薯呈验。在自家 “后门纱
帽池边隙地”试种成功后,陈经纶再于万历
二十一年十一月将薯呈验。金学曾食后批示
曰:“所呈地瓜,剖煮而食,味果甘平,可佐
谷食……如禀,准饬各属依法栽种。”[16]番薯
在中国的推广迅速普及开来。
5. 周亮工《闽小记》记载的番薯由菲律
宾引种到漳州。据 《闽小记》记载:“番薯,
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沙砾之地皆可
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近
则长乐、福清皆种之。盖度闽海南有吕宋国,
国度海而西为西洋……闽人多贾吕宋焉。其
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不待种植,彝人
率取食之……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
中以来,于是入闽十余年矣……其初入闽时,
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
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粪治之则加
大,天雨根益奋满,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
径寸围。泉人鬻之,斤不直一钱,二斤而可
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
以食,饥焉得充,多焉而不伤,下至鸡犬皆
可食之”。[17]周亮工 (1612—1672),字元亮,
号栎园,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 (1640)
进士。为官期间曾寓闽约十二年 (1647—
1658),中间约一年的时间曾短暂离闽,著
《闽小记》记闽风物兼及人情。
周氏言“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
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有人藉此认为
番薯由菲律宾引种漳州为番薯传入中国最初
的线路之一。[18]以笔者的阅读体会,此结论
未免失于轻率,其实 《闽小记》的这段文字
并不是出自周亮工本人,乃是抄录转载而来,
这是既往研究者所没有注意到的。让我们再
来看何乔远的《闽书》记载。《闽书》文为:
“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沙砾之
地皆可以种,用以支岁,有益贫下。予尝作
《番薯颂》,可以知其概也。颂曰:度闽海而
南有吕宋国,国度海而西为西洋……闽人多
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不
待种植,彝人率取食之……中国人截取其蔓
咫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闽十余年矣
……其初入吾闽时,值吾闽饥,得是而人足
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
皆可以长,粪治之则加大,天雨根益奋满,
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径寸围。泉人鬻之,
斤不直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
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
而不伤,下至鸡犬皆可食之。”[19] 何乔远
(1558—1631),福建泉州府晋江人,明万历
十四年 (1586)进士,崇祯间累官至南京工
部右侍郎,《明史》有传。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闽小记》关
于番薯的记述乃出于 《闽书》,除多出 “初
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近则长乐、
福清皆种之”一句外,文字只是去除了 《闽
书》作者何乔远的痕迹,如 “予尝作 《番薯
颂》,可以知其概也。颂曰”删除,将 “其
初入吾闽时,值吾闽饥”一句中的 “吾”去
除,因何乔远乃是闽人,而周亮工乃河南人,
故不能称为 “吾闽”,其他文字基本一字不
差。《闽书》写于万历四十年至万历四十八年
(1612—1620)年间,故有“于是入闽十余年
矣”的语句。那么, 《闽小记》所记多出
《闽书》的 “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
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一句又来自何
处呢?据日本帝国图书馆馆藏万历四十年
(1612)泉州府 《惠安县续志·物产续纂》
卷一记载:“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前此五六
年间,不知何人从海外带来?初种在漳,今
侵蔓众与诸郡,且遍闽矣。”[20]周氏所据盖源
于此。但万历四十年 (1612) 《泉州府志·
物产》不载“初种在漳”事。再证以嘉庆十
一年 (1806)补刻乾隆四十一年 (1776)
《漳州府志》:“甘薯,俗名番薯,种初吕宋,
故以番名……漳人初得此种,私以为秘,后
种类日盛。上而温、台,东而台湾,皆切片
晒干。航海而至,即山东路上,亦闻见之。”
史志书记事承前转录往往如此,在初录者为
有根据,但辗转下来却难免时空错位、史迹
偏离。而这恰恰是既往研究者未予充分注
意的。
至此可以略见端倪:“初种于漳郡”是有
·8·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可能的,福建与吕宋贸易往来的频繁,福建
人往来吕宋者众多,都有可能将番薯带入漳
州,但传入漳州后,“漳人初得此种,私以为
秘”,故此不见其影响所及, “后种类日盛”
及“渐及泉州,渐及莆,近则长乐、福清皆
种之”,“上而温、台,东而台湾……即山东
路上,亦闻见之”,当与漳州无关,非其引进
番薯后传播出去的。
此外,番薯传入漳州的时间仍有疑义。
万历四十年 (1612)泉州府 《惠安县续志》
言“前此五六年间”,当在万历三十五年左
右,这时番薯早已传入,而福建巡抚金学曾
也早已通饬全省栽种了,何来 “初种在漳”?
若因周亮工语 “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而
断定其传入应在泉州之前,番薯传入泉州按
照前引苏琰语当是在万历十二、十三年,则
让人更难理解。按照何乔远 “于是入闽十余
年矣”的说法,福建引入番薯的时间应在万
历二十年后。
6. 另有一条路线是从文莱引入台湾及
内地。
康熙五十六年 (1717) 《诸罗县志》的
记载:“番薯,一名甘薯。皮有白紫二色,肉
白而实。种自南夷……又有文来薯,皮白肉
黄而松,云种自文来国。”
乾隆二十八年 (1763)福建 《泉州府
志》:“番薯,以得种番国,故名。俗呼地瓜。
有来自文来国者,名文来薯,形圆皮白肉黄
而松最美。”
乾隆四十二年 (1777)福建 《马巷厅
志》:“番薯,以种得番国,故名。俗呼地瓜。
有来自文来国中种者,名文来,形圆皮白肉
黄而松最美。”
嘉庆三年 (1798)福建 《同安县志》:
“番薯,以种得番国,故名。俗呼地瓜。有来
自文来国中种者,名文来,形圆皮白肉黄而
松最美。”
台湾番薯的来源,既有闽粤移民带过去
的,也有直接来自南洋 (文莱)的。而文莱
薯种亦直接或经台湾传至中国内地,只是这
条路线时间较晚,对中国本土影响不大。
7. 还有一种新观点认为明洪武二十年
(1387)番薯已引入我国泉州地区,早于哥伦
布到达美洲之前。李天锡先生的依据是民国
三年所修福建泉州晋江《朱里曾氏房谱》,据
其资料提供者言此资料最早见于清乾隆版
《南宗谱》。资料载: “曾家与苏家向来休戚
相关。苏家乃大户,人多走外夷。得道公曾
于明洪武二十年从苏乐国携薯植于园地之上,
颇多收成,越年扩种数百亩。其时苏家种薯
用于制粉,一时缺人营管,求于曾家,公即
与其瓞远弟趋其厥事。然苏家所授制粉术质
差工多,公不蹈旧规,另辟蹊径,改小粉为
大粉。而后,凡植薯之乡,皆仿效新法制粉,
延续至今。”这条资料本无歧义,但作者却牵
强附会,将 “薯”硬解为 “番薯”,将制粉
法理解为番薯制粉。文中只言“薯”,而薯有
很多种,中国原产的薯蓣属、芋属的食用植
物就很多,而但凡含有淀粉的薯类植物皆可
制粉。即便此资料属实,亦无关番薯之传入。
(二)西南陆路传入中国云南、广西
地区
美国人类学家康克林 (Harold C. Con-
klin)曾搜集了大洋洲诸岛和非洲沿海诸部落
共五百种语言和方言中甘薯的名称,并曾与
多位植物、语言、人类学家研讨。大量语言
的资料都说明白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葡
萄牙人把甘薯带到非洲沿海诸地,印度西岸
的要港果阿 (Goa),今日印尼的部分的岛屿
群,和南北美洲的中纬度沿海诸地;而西班
牙却先把甘薯传到墨西哥的太平洋岸,然后
再从墨西哥的西海岸传到西太平洋区,包括
菲律宾。
葡萄牙人早在 1509 年就占领印度果阿,
并将其作为东方殖民地的主要根据地。1511
年已经占领马剌加 (马六甲),1512 年占领
摩鹿加群岛,1514 年已在广州所属屯门岛附
近出现。葡人海上进展如此的快,他们已引
进到果阿的美洲作物在印、缅、滇的传播照
理不会太慢。
这正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两则番薯传入
广东的史料言及番薯出安南、交趾的情况相
吻合。安南、交趾,都是越南的古称。 “安
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 (679)所
置之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河内)。南宋淳熙
元年 (1174)初,正式 “诏赐国名安南”。
安南国领土包括今天的中国广西西部、云南
南部和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北部地区。
虽然目前国内所见西南地区文献没有关于番
薯传入确切的更早记载,但当时属于安南国
的中国广西西部、云南南部地区应该已经种
有番薯。尔后万历八年 (1580)赴安南的陈
益和万历年间游交趾的林怀兰在当地受到土
酋或国王款待的番薯,已经是民俗习常之物。
·9·
郑 南:美洲作物番薯的传入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与栽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一种重要粮食作物的引种和推广,自然
不是一时一地之事,也不可能只是某个人的
功绩。但是,陈振龙一家数代在引种和推广
红薯方面的贡献是最突出的。”[21]
综上所述,番薯引种中国内地的过程中,
存在多线引进、重复引进的现象,确切可考
的最早传入路线和传播人为万历十年 (1582)
陈益由安南带入广东东莞、万历二十一年陈
振龙由吕宋携回福建福州。此外由吕宋传至
福建漳州、泉州,由印缅越传入我国云南、
广西地区均有可能,但确切时间尚不能确定,
只能留待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作物的传播和引种是复杂的,番薯传入
中国大陆后,又有来自台湾、文莱等地新的
品种不断引进,如乾隆二十三年 (1758)福
建《莆田县志》载: “番薯,万历中巡抚金
学曾始传自外国,因名金薯。皮有白紫两种,
可佐五谷之半,亦可为粉。近有一种来自台
湾,形类莱菔,肉松而色黄,味同番薯。”乾
隆三十六年 (1771)《仙游县志》记载同上。
乾隆二十八年 (1763)福建 《泉州府志》:
“番薯,以得种番国,故名。俗呼地瓜。有来
自文来国者,名文来薯,形圆皮白肉黄而松
最美。”乾隆四十二年 (1777)福建 《马巷
厅志》、嘉庆三年 (1798)福建 《同安县志》
记载同上。可见,物种的交流并非一时一地
之事。在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物种之
间的交流更为频繁。
三、番薯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和分布
番薯是高产、耐旱、耐风雨、抗病虫害
的富含淀粉食料品种,适应性非常强,山地、
坡地、砂地等贫瘠的土地均可栽培,而且不
和五谷争地,不繁劳力,可谓: “不需天泽,
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
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
予行大江,天大旱,五谷不等,民食早木之
实亡厌,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
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根
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
也;耄耋食之而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
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
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
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匮焉”[19]。这样看来,
番薯几乎是冥冥之中预置在那里等待地瘠、
民贫、人众、耐苦、勤农的中国伸手援来。
于是,番薯传入我国后的传布速度和广度均
超过玉米,在明代后期,闽广两省就已经广
为种植,江浙地区也开始发展。但由于没有
解决薯种在北方越冬储存的问题,乾隆以前
番薯的种植范围局限在长江以南的南方各省。
在技术上解决之后,在乾隆年间的半个多世
纪里,番薯的推广迅速遍及,除西北、东北
边疆地区外,各省都已先后引种,这是番薯
推广种植的高潮时期。而乾隆五十一年,清
高宗谕令各省 “广为栽种以济民食”[22]则将
番薯种植迅速推向普及。嘉庆至道光时,番
薯的种植在各省区纵深发展,各州府县广泛
种植,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番薯
种植时间很晚。何时开始种植,缺乏记载。
辽宁的番薯种植在光绪宣统时的方志中多见,
奉天的镇安、法库、怀仁、抚顺、锦西、海
城等地的方志里有了关于番薯种植的记
载。[23]宣统元年 (1909)时,镇安县的红薯,
每亩产量为八百五十斤。[24]在吉林省,光绪
十七年 (1891)《吉林通志》记载有:“甘薯
……有红白两种,红者名红薯,白者名白薯,
俗呼地瓜”;宣统二年 (1910) 《长白汇征
录》里言及: “地豆,一名朱薯,一名番薯
……辽东种者极多,土人用以煮饭及蒸食。
名为地豆,从俗也。”[25]
参考文献:
[1] Ajes,拉斯·卡萨斯 . 哥伦布首航
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 [M] . 张志
善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星川清亲 . 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
[M] . 段传德,丁法元译 . 郑州:河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1.
[3]嵇含 . 南方草木状 (卷上)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4]贾思勰 . 齐民要术 (卷十) [M] .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李时珍 . 本草纲目·谷部 (第二十
七卷)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6] 王家琦 . 略谈甘薯和 〈甘薯录〉
[J] . 文物,1961,(3).
[7]周源和 . 甘薯的历史地理———甘薯
的土生、传入、传播与人口 [J] . 中国农
史,1983,(3).
[8]夏鼐 . 略谈番薯和薯蓣 [J] . 文
物,1961,(8).
·0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8 期
[9]高似孙 . 剡录·草木禽鱼下·果
(卷十) [M] .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10]王安石 . 临川文集(卷十八)[A] .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105 册) [M] .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11]凤冈陈氏族谱 (卷七). 家传·素
讷公小传 [Z] . 清同治八年 (1869)刻本。
[12]杨宝霖 . 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的人
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 [J] . 农业考古,
1982,(2).
[13]霞洞 . 崔氏族谱 [Z] . 1990 年修
订刊印 .
[14]金武祥 . 粟香随笔四集 (三笔卷
六) [A] . 续修四库全书 [M] . 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5.
[15] 龚显曾 . 亦园脞牍 (卷 六)
[M] . 1881.
[16] 陈世元 . 金薯传习录 (卷下)
[M] .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7]周亮工 . 闽小记 (第三卷)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8]章楷 . 番薯的引进和传播 . 农史研
究(第二辑) [M] .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9] 何乔远 . 闽书 (卷一百五十)
[M]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20]谢国桢 . 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上) [M]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1]陈文华 . 从番薯引进中得到的启示
[N] . 光明日报,1979.
[22] 大清高宗纯 (乾隆)皇帝实录
(二六) [M] . 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8.
[23]光绪 . 镇安县乡土志·物产·天然
植物产·蔬类 [Z] .
[24]清史资料 (第七辑) [M] . 北京:
中华书局,1989.
[25]宣统 . 长白汇征录·物产·植物·
菜蔬类 (卷五) [Z] .
(责任编辑 陈 兰)
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Sweet Potatoes to China and the Cultivation in Heilongjiang
ZHENG Na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Ever since the 16th century,American plants,corns,sweet potatoes,potatoes,pepper
and tobacco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have a far - reaching influence. Based on historical doc-
um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hang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oo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roduc-
tion time and ways of the sweet potatoes and ancient sweet potatoes and their cultivation in Heilongjiang
region.
Key words:American crops;sweet potato;Heilongjiang;introduction
·11·
郑 南:美洲作物番薯的传入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与栽培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