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乾隆年间山东的灾荒与番薯引种——对番薯种植史的再讨论



全 文 :中 国农史
乾隆年间 山东的灾荒与番薯弓 种
—对番薯种植史 的 再讨论
王保宁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 山东 济南
【摘 要 】 自何 炳棣以后 , “人 口 压力一粮食短缺一新作物种植 ”一直是 美洲作物在 中 国 传播 与推广 的经典解释 , 本文
则 尝 试从气候 与 农学 的 角 度提 出 “ 灾 荒一番薯 引 入” 的 新模式 。 在这 个模 式 中 , 番薯 因具有传统作物并不具备的 救灾功
能 而 在灾 荒年 份被 引 种 , 灾荒过后 , 种植面 积减少 , 出 现长 时 期 的 “ 引 而 不种 ” 。 这是 因 为 ,作 为救荒作物的番薯 , 并未融
入 当 地农作 物种植制度 。 直到 清代后期及 民 国年 间 , 这一状 况 才在部分地 区发生根本性转 变 。
【关键词 】番薯 人口 压力 ;饥荒 ;耕作制 度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一
: ; ; ;
有关番薯种植史的研究是中 国农业史上的重要课题之一 。 尽管何炳棣 、陈树平 、郭松义 、曹树基、
王思明 、王社教 、蓝勇等学者进行的系列工作奠定了今人的研究基础 ,但却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已得到
了圆满的解决。 例如 ,关于山东番薯的种植 ,虽然前面巳有李令福 、李华等人的开创性工作 ,但后来者
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
传统观点认为 ,乾隆年间的人口 数量激增导致粮食短缺 因此农学家和政府极力推广番薯种植。
事实未必如此。 根据曹树基的研究 ,嘉道时 ,东南番薯种植带巳经形成 。 其北端自杭州湾南岸的沿海
收稿 日 期
作者简介 王保 宁 ( 男 ,科技 史博士 , 山 东 省 科技发展战略研 究所副研 究 员 , 主要研究 方 向 为 中 国农业 史 。
①李令福 《明清山东粮食作物结构的时空特征 》 忡国历史地理论丛 》 年第 期 李华 《清代乾隆年间番薯
在山东的传播及其意义》 载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清史研究集》 第五辑 光明 日报出版社 年 。
十 鼉 雇 丈
始 ,东经浙 、 闽 、粤三省沿海 西经浙江台州 、温州二府西界 缘武夷山经闽赣边界 ,又 自嘉应州入粤逐
渐逼近广东沿海 。 番薯的集中产区仅局限于东南地区 。
乾隆四十一年 汕东人口 巳达 万人气 就当时的生产条件来说 ,人口规模可谓巨大 。
而如果据此认为这一定会带来番 的种植或番薯播种面积的扩大 ,则会有失偏颇 。 清代中期 , 山东仅
有泰山山脉形成小规模的番薯集中产区 ,直到清末民国年间 , 山东半岛才出现环胶州湾集中产区 。
年 , 山东省人口 巳达到 万人 。 然而 , 年山东省的番薯播种面积也仅占总耕地面
积的 。 与南方诸番薯种植大省不同的是 ,乾隆年间 , 山东并没有流民进人 , 因此其农业开发完
全是在省内完成的 ,并不存在移民开垦的情况 。 就山东省来说 ,那种认为人口 增多就会导致番薯种植
规模扩大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显得过于粗粮 ,没能详细说明其内在的发生机制 。
乾隆年间 ,大批的农学家和政府官员大力推广番薯种植。 关于这一点 前人已做详细研究⑥。 本文
所要探讨的问题有三 :其一 ,农学家尤其是政府在何种背景下推广番薯 ? 其二 ,推广之后取得何种成
效?其三 ,新作物的推广与原有的耕作制度存在什么关系 ?鉴于此 ,本文将围绕乾隆年间山东省的番薯
推广和种植规模展开论述 。

、乾 隆初年 的 灾荒与 番薯 引 种
一 乾隆初年 山东的灾荒
山东地区 自然灾害多发 水旱频仍 。乾隆八年和九年 鲁西北地区发生旱灾 。这次旱
灾导致农作物大减产 ,饥民流离失所 。 乾隆十年 开始 山东气候异常 ,尤其是乾隆十二 、十三年
的气候异常显著 。 乾隆十三年 二月乾隆皇帝巡幸山东 ,做诗题云 : “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 ,虽
屡加恩 ,期灾民不致失所 ,而清跸所历 ,深用恻然 , 因再降 旨加恩 ,普赈一月 , 以示优恤” :
齐鲁 民何辜 连年未逢稔 ,每念沟壑填 , 深宫 那安枕 。 昨始入兖境 , 所见犹未甚 , 寸衷稍 自 慰 ,
为之食甘臉 。 孰知数 日 来 , 触景堪愁朕 村落 多 萧条 老幼率惽懔 。 腹饥嗷鸿哀 衣薄 n 鹤璨 ,
纵屡加赈施 , 未足 苏凄凜 。 休助 古有经 损益道须审 , 用 是截漕艘 , 亟命发仓廪 。 嗟哉 守土 臣 ,
旬 宣其勤恁⑧ 。
乾隆皇帝巡幸山东的时候是二月 份 ,虽然经过政府赈济后灾情稍减 ,但依然不容乐观 。 需要说明
的是 , 乾隆回京后 ,灾情继续蔓延 , 引起了大规模的饥荒 。 当时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 ,他的 《逃荒
行》 、 《还家行》和《思归行》等诗也反映山东遭受特大灾害 。
为了解山东灾情 ,将乾隆十二年和十三年的山东灾荒资料汇总 ,利用 制成图 和图 。
① 曹树基 《清代玉米 、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 , 载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历史地理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
社 年 。
② 曹树基 《中国人口史》 第五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
③ 曹树基 : 《清代玉米 、番事分布的地理特征》。
④ 王保宁 、曹树基 《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 、番薯的分布一”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 《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 年第 期 。
⑤ 山东省农业厅、统计局编印 : 《山东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 , 内部印行本 年 第 页 。
⑥ 郭松义 : 《玉米 、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 : 《清史论丛 》 第七
辑 中华书局 , 年 王社教 : 《殊途同归 : 明清时期玉米和番塞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 ,载刘翠溶编《 自 然与互
动 :环境史研究的视角 》 台湾 “中央研究皖” 、连经出版公司 年。
⑦张德二主编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凤凰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年 ,第 页 。
⑧ 清 彭元瑞 : 《孚惠全书》卷 《偏隅娠借》 乾隆六十年刻本。
乾隆年 间 山 东 的 灾荒与番薯 引种
— ;
‘ 二 ■: 二■■; : 一

大饥

图 乾隆十二 年 ( 山 东灾荒分布
说 明 : 由 于资料的缺失 地方志并没有记载每个县的受灾情况 。 为 了论述方便 本文以“府” 为基本单位 。 因为 山东每个府内的
自 然环境很相似 所以如果一府之中的一个县发生灾害 视为整个府均发生了灾害 。 下图同 。
资料来 源 : 张德二主编 :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 第 — 页 。
由 图 中可见 , 乾隆十二年山东发生水灾 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的情况最为严重 。 虽然鲁中地区
的水灾程度尚不明确 , 但从饥荒发生规模看 , 影响应该很大 。 胶东半岛的登州府和莱州府都遭受水灾 。
需要说明的是 ,这两个府发生了先旱后涝的灾害 。 当时 ,登州府 “ 五月 ,福 山 、栖霞 、文登旱 ,六月 又霪雨
匝月 ,七月 十五 日 , 福山 、栖霞 、宁海 、文登 、荣成烈风拔木 , 雨复大作 ,禾稼尽伤 ” 。 莱州府的即 墨县亦
是 “ 自春至五月 不雨 , 秋复涝 民大饥 ” 。 高密县也是“ 自去年八月 不雨 , 至五月二十八 日 乃雨 ,既雨 , 连
月不止 ,是岁麦禾全无 民大饥 ” 。 ③
! ‘ 丨發窗
图 乾隆十三年 ( 山 东灾荒分布 图
资料来源 张德二主编 :《中国气象记录总集 》 第 — 页 。
①光绪《增修登州府志 》卷 《水旱丰饥》 。
②乾隆《即墨县志 》卷 《灾祥》 。
③ 乾隆《高密县志 》卷 《纪事》 。
2 0 1 3 .3


与胶东半岛相比 ,鲁中 、鲁西南 、鲁,北等地区水灾较重 。 青州府 、武定府 、济南府 、泰安府 、东昌
府 、曹州府 、兖州府 、沂州府 、济宁州等地均发生特大水灾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 。 乾隆十三年 ,灾荒依然
剧烈 。
乾隆十三年 ,在鲁西南和鲁西北 , 由于部分地区仍然发生大水灾 加之上年水灾造成的影响 , 因而
大规模的饥荒爆发。 与之相比 ,鲁东地区依然持续旱涝交替的气候特征 ,并且爆发了蝗灾 。 当时 ,登州
府“飞蝗蔽 日 ” ,莱州府的髙密等县也是“夏大蝗 ,平地涌出 ,道路场圃皆满 ” 。 莒县 、兰山 、沂水 、蒙阴 、
费县等地区也都发生了大规模蝗灾 。
山东粮食作物主要由夏收作物和秋收作物组成 。 夏收作物主要是小麦 ,秋收作物则为粟 、髙粱和
各种豆类作物 。 当时小麦大约于公历 月 日至 月 日之间播种 ,第二年的 月 底 月初收割 ;
高粱 、粟等秋收作物一般于公历 月 月 份播种 , 月 份收获 ;复种豆类作物则多在公历 月 和 月
播种 ,于 月 月 收获 。
表 乾隆 二年 灾害事件表
县份 事 件
七月大水
惠民 秋大水
利津 秋大水
沾化 秋大水
蒲台 秋大水
安丘 春旱
诸城 春旱 自 去年八月不雨 至是年五月始雨 连月不止
高密 自 去年八月不雨 至五月二十八 日乃雨 既雨 ,连月不止
登州府 五月旱 六月霪雨匣月 , 七月十五 日 大风雨
沂州府 五月大水
泰安 秋大水
平阴 六月大雨
兖州府 六月下旬大雨
济宁州 秋大水

说 明 表中月份均为阴历 。
资料来源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 页 。
灾荒是指由于 自然灾害而导致的人的饥馑 。 一般来说 , 气候异常容易导致大规模灾害发生 ,但只
有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的灾害才会造成大规模的灾荒 。 在清晰了山东粮食作物的生长期后 再分析乾
隆初年的气候异常与灾荒的关系 。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 ,将有事件记录的气候异常发生时间制成表 。
据表 ,东昌府发生水灾时间为七月 份 ,武定府是秋天 ,沂州府为五月份 ,泰安府在夏秋之际 , 兖
州府为六月份 ,济宁州则是秋天 。 青州府 、莱州府和登州府是春天发生旱灾 ,夏秋间又发生水灾 。 这些
时间段均为夏粮作物或秋粮作物生长 、发育 、成熟的关键时期 。 此时的气候异常会导致作物减产 。
春天为小麦返青拔节期 ,此时需水量增加 。 山东农谚曰 : “麦子要想好 ,八十三场雨” ,其意为阴历
① 乾隆《高密县志》卷 纪事》 。
②王保宁 《气候 、市场与国家 : 山东耕作制度变迁研究 —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年 第
页 。
乾隆年 间 山东的灾荒与番薯引 种
的八月 、十月和来年的三月 是小麦的需水量很大 ,此时如果有三场降雨 ,就会获得丰收 。 现代科学实验
也证明公历 月 份小麦拔节后需水量急剧增加 。 小麦拔节到抽穗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同时进行 器官
大量形成 ,气温上升较快 , 对水分反映极为敏感 ,该期适宜水分应在田 间最大持水量的 ,低
于 会引起分蘖成穗与穗微粒的下降 ,对产量影响很大 ,开花至成熟期 ,宜保持水分不低于 ,低
于 易造成干旱逼熟粒重降低① 。
夏秋之际为高粱和粟的籽粒成熟期 ,对于水分有一定的要求 。 高粱虽为耐涝作物 但是短时间内
的骤然降雨却容易造成秸秆倒伏 。 粟为北方传统耐旱作物 ,极不耐涝 ,成熟期遭受水灾亦会出现减产 。
根据上述分析 ,乾隆十二年 ,青州府 、莱州府和登州府的春旱造成了小麦大减产 ,紧接而来的夏
秋之际大水则导致高粱 、粟等的减产 。 传统时代 农家主要依靠一部分麦类食物度过夏秋 而依靠秋粮
作物度过冬天和来年春天 , 因此 , 乾隆十二年的灾害造成当年下半年和第二年的山东大饥荒 。
需要指出 的是 ,在 年的旱涝交替中 ,鲁东地区出现特大蝗灾 。 当时的莱州府胶州 蝗 ,三月 至
七月 , 食田禾殆尽”② 。 高密县也是“所过田禾根株无遗”③。 登州府亦如此 莱阳县 “飞蝗蔽日 ,食禾麦无
遗 ”④ 。莱州府和登州府的其他县份也多有蝗虫肆虐的记载 。 这次蝗灾主要发生在冬小麦返青后和秋收
作物生长发育期 ,对当地农作物造成极大破坏 ,导致了连年饥荒的出现 。
二 番薯的 引 种
乾隆初年 , 山东临清农民已经开始小规模种植番薯 但是反响不大 。 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福建商人
陈世元等人在山东的番薯推广工作 。 因为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这次推广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
陈世元为了夸大其先祖的功绩 ,将番薯推广的功劳都归功于其先祖 ,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叙述线索 。
在乾隆十二年和十三年山东大灾荒期间 ,陈世元客居胶东半岛胶州港经商 ,亲眼 目睹了当时的大
饥荒 。 因此决定将番薯引种山东 。 对于此 ,《金薯传习 录》云 :
乾隆十 四年 , ( 陈世 元客胶州 , 时 东省 旱涝 ,蝗蝻三载 为 灾 。 皇恩发 币赈恤数百 万余 。 元
夙 贸 易 其地 颇谙其气候寒暄 与土 宜物性 , 因 念先 大人旧 藏金公 《种薯海外新传 》遗编 , 曾教
鄞县 , 业有成效 , 有东 西 南北无地 不 宜语 , 与 同伴余友 余 瑞元 、刘 友曦谋 ,於次年捐资运种
及应 用 犁 、 锄 、铁钯等器 , 复募 习惯种薯数人同 往胶之 古镇 依法试栽 。 始人犹不信可佐谷食 ,
秋 间发掘 , 子母钩连 如拳如臂 , 乃各骇异 , 咸乐 受 种 。 盖地属沙土 , 宜 力厚 , 物性与 土 宜 两相
得也⑤
由此可见 ,乾隆十四年 陈世元在灾荒背景下将番薯引种 山东 。 根据试种的结果 ,他认为当
地土壤疏松 气候和土质都适合番薯生长 。后来 , 陈世元等人又解决了冬季储藏薯种的办法 。 为了解决
当地的饥荒问题 , 陈世元上书胶州知州 ,请求允许大量种植番薯 :
兹元客山 东十有余栽 , 目 击 丙 寅 、 丁 卯等年凶荒相仍 , 失业逃亡 。 仰沭皇恩 ,发賑 币金数
百余万 。 不揣 冒昧 , 于十 四年偕伴余瑞元等 由 闽 捐资运种及诸农器遥诣辖下 古镇地方 寓所
余地 ,掘町试栽 , 历 运两栽 , 叶茂 实 累 , 物 土相得 , 业有成效 , 理合呈明 。 台 下诚 恐风俗欺生或
任童稚马 牛肆意作践不 已 。 匍 叩 , 老父 台俯念事 关 民食 恩 准 申详 , 列 宪凡种薯地通行示禁 ,
仍请给照采买农具等物 ,依法授种 , 俾凶 荒有备 , 乐 利永垂 , 又不独 东 南编 ( 边 )只被金公之德
已也⑥ 。
①王树安主编 : 《作物栽培学各论》 北方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年 第 页 。
②乾隆《胶州志》卷 《大事记》 。
③乾隆《高密县志》卷 《纪事》 。
④ 民国《莱阳县志》 《大事记》 。
⑤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 《金薯传习录—种薯谱合刊》 农业出版社 年 第 — 页 。
⑥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 《金薯传习录—种薯谱合刊》 ,第 页 。
2 0 1 3 . 3




在种植番薯解决当地灾荒取得成效后 , 陈世元请求州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番薯种植 , 以准备
应付灾荒的食物 。 由此可见 ,当时胶州的灾荒程度已经降低 陈世元在此时上书的 目 的主要是为了推
广番薯以备灾荒 。 胶州知州批准了陈世元的申请 :
番薯之物 ,性本甘温 ,植 易 生蕃 , 原可补谷食之不 足 , 闽 南独 多 , 流传未广 。 今该 生等远来
试栽 , 导民 以法事 , 属 义举 , 情有可嘉 。 准 饬示禁 , 至采择善 圃给照之处 ,姑俟下年苗种可 留栽
植 , 果有成效 , 另行议详 。 所呈薯利诗賦 , 留 闻 可也 。
当时的山东布政使李渭在得知番薯可以救荒后 ,于乾隆十七年 十二月 颁布《种薯法则十二
条》 ,劝令各县种植番薯 , 内云 :
种薯 宜 高地 、沙地 ,町起脊尺余 种在脊上 ,遇旱可汲 水浇灌 , 即遇潦年 , 若水退 , 在七 月
中 气候既不及种五谷 , 即 当 剪藤种薯 。 至于蝗蝻为 害 ,革木 荡尽 , 惟薯根埋地 中 ,蝗食不及 , 即
令 茎叶 皆尽 , 尚能发生 。 若蝗信到 时 , 即令人发土掩瘦 ,蝗去之后滋 生 更易 ,是天灾物害 皆 不
能 为之损 。 人家凡有咪地 但只数尺 ,仰见天 日便可种得石 许 , 此救荒 第 一义也
在《种薯法则十二条》里 ,李渭强调番薯具有抗旱 、耐涝和抵抗蝗虫等救荒特点 。 旱灾 、涝灾和蝗灾
是乾隆十二年和乾隆十三年对山东农业造成极大破坏的灾害。 番薯春播 、夏播俱可 且其抗旱能力极
强 。 另外 番薯播种期比较灵活 , 当夏秋之际的水灾导致其他救荒作物失去最佳播种期的时候 ,番薯也
可以生长 。 由于番薯为地下生长根块作物 , 因而可以避免蝗虫的啃食 。
综合各种优势 ,李渭认为番薯的作用就是救荒 。 李渭强调农家只要留一小块土地种植番薯就可以
用来备荒年 。 需要注意的是 年和 年 , 即乾隆十六年和十七年 山东局部地区又发生了水灾
和旱灾 。乾隆十七年 ,旱涝发生的地区有扩大的趋势 。李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当年十二月 颁布劝种
番薯令的 。
李华认为乾隆年间山东的人口激增造成了粮食短缺 , 因而农民纷纷扩大番薯的播种面积 。 乾隆
年间 , 山东人口确实有所增长 ,但这是否会促使农民大规模种植番薯确实另外一个问题 。 本文第三节
将会着重讨论此问题 。 由上述分析可见 政府是在乾隆初年的灾荒背景下推广番薯的 。 在推广过程中 ’
地方官也一直强调其救荒 、备荒的作用 ,并没有鼓励农民将其当作主要粮食作物对待 。
二 、 乾 隆年 间 政府推广番薯 的 再讨论
一 乾隆五 年的推广
为了更深入了解番薯的种植历史 , 本节尝试重新梳理乾隆年间政府的推广行为 。 乾隆四十一年
,麵著《甘薯录 》 历陈番薯的优点 ,乾隆五十年 ,乾隆皇帝下谕旨倡导番薯种植 。 以往
的研究认为 , 乾隆时期人 口剧增 因而政府倡导种植番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事实恐非如此 。
根据山东的经验 ,主要分析气候变化与政府推广番薯的关系 陆耀是今江苏吴江人 ,乾隆三十五
年 调山东登州府知府 ,三十六年 调任济南府知府 , 三十七年 授运河道 ,驻济宁 四
十年 升任山东按察使 四十三年 任布政使 。 从陆耀的经历可见 他长期在山东为官 较
①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 《金薯传习录 种薯谱合刊 》 ,第 页 。
②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 《金薯传习录—种薯谱合刊》 第 页 。 原文中此材料抄自王象晋《群芳谱》 。
③ 张德二主编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 页 、 — 页 。
④ 李华 : 《清代乾隆年间番薯在山东的传播及其意义》 。
⑤ 道光《济南府志》卷 《宦迹》

乾 隆年 间 山东 的 灾荒与番薯 引 种
为熟悉山东的情况 。 乾隆四十一年 , 陆耀著 《甘薯录》 ,鼓励农民种植番薯 。
值得注意的是 陆耀写作 《甘薯录》时担任山东按察使 并不主管 民政事务 所以将陆耀的行为视
为政府的行为有失偏颇 。 他的行为可能是一个地方官员的个人行为。
陆氏是江苏吴江人 , 又在山东任职 ,本节尝试分析乾隆四十年 年 安徽 、江苏 、 山东三省的
气候情况 , 探讨一个更大范 围的灾荒对陆耀可能产生的影响 。 乾隆四十年 山东 、安徽 、 江苏三省
旱情见图 。

■ !隨 ■ 旱‘ ‘ ‘
‘ ‘ — — ■ ■ ■ ■ ■ — — ■ ■
图 乾隆 四 十年 山 东 、 安徽 、 江苏三 省旱情
资料来源 据张德二主编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 页资料绘制 。
由 图 可见 , 乾隆四十年 ’ 山东省登州府 、济南府和武定府遭受旱灾 , 陆耀的家乡亦发生了大旱
灾 , 而且其规模遍及安徽和江苏两省 。 由此可以推断 , 《甘薯录》是在乾隆四十年作者熟悉的地方发生
大旱灾之背景下撰写的 。
郭松义认为 , 乾隆年间声势最大 , 范围最广的 “劝种 ”活动 , 当推五十年 ( 口 和五十一年间
由朝廷下谕所作的倡导 。 现在 ’ 还是依据上述原则 分析当时的气候状况 ,厘清政府推广番薯
的背景 。 详见图 。
①郭松义 《玉米 、番薯在中国传播 中 的一些问题》 。
肀 刹 本 丈
硪 府
, 人?
:樣:七騎
笳觀(歡

—食戴 报 、 ;教州府
‘ ;食会擎份 國
图 乾 隆五十年大旱分布
资料来源 据张德二主编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 页资料绘制 。
乾隆五十年 ,一场特大旱灾席卷中 国 , 遍布山东 、河南 、安徽 、江苏 、 湖北 、湖南大部 、江西北
部 、浙江南部等地区 。 此次旱灾的破坏程度也很高 。 江苏省当时是受灾较重的省份 。 时人云 :
乾隆五十年 , 江 南旱魃 为 虐 , 几 至赤地千 里 , 较之二十年尤甚 , 与 康熙四 十 六年仿佛 。 二
十年 , 不过 苏属偏 灾 , 尚有产 米之 区 源 源接济 ; 今则 两 湖 、 山 东 、 江 西 、 浙江 、 河 南俱旱 , 舟楫
不通 , 贫 民在在失业 , 米贵之 四五十 文一升 , 肉 价每斤 一 百五六十 文 , 其他食物 , 或 贵至二三
倍 , 以 致死亡相望 , 白 日 抢夺 。 中丞闵 公鄂元劝绅 士捐 米赈粥 , 齐盘 、葑 门 、 王路庵 、 木渎各设
一 厂 , 每厂 日 有万余人 , 死者 日 各有千人 。 至 五十 一年三 月 停厂 , 物价渐平 , 民心 稍安 , 时钱
串 九十 , 此 自 康熙四 十五年 以来 未有之奇荒也 。
即使是传统的鱼米之乡 亦遭大旱 , 损失惨重 。 旱灾导致了大规模饥荒 也引起贫民失业 物价腾
贵 。 江南绅士为解饥荒而开设的粥厂一直举办到第二年三月份 。 当时的浙江省也是“秋旱成灾 ,西湖浅
涸 ” 安徽省情况相似 “宁国 、池州 、太平 、凤阳 、颍州 、滁州 、广德 、六安 、泗州属俱大旱” 。 湖北省旱
灾影响亦非常剧烈 。 嘉庆《湖北通志》卷 《祥异》记载 :
①张德二主编 :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页 。
② 民国《杭州府志》卷 《祥异》 。
③ 道光《安徽通志》卷 《祥异》 。
一 —

乾》年闻 山东的灾荒与番薯 引 种
江夏 、武 昌 、 咸宁 、 嘉鱼 、 蒲 圻 、 崇 阳 、 兴 国 、大 冶 、通山 、汉 阳 、 汉 丨 、黄 陳 、孝感 、两 阳 、 黄
冈 、蕲 水、麻城 、黄安 、 罗 田 、蕲 州 、黄梅 、 广 济 、钟祥 、京 山 、潜江 、 天 门 、 荆 门 、 当 阳 、 安陆 、 云梦 、
应城 、随 州 、应 山 、江陵 、公安 、 石 首 、监利 、松滋 、 宜都 、襄 阳 、枣 阳 、 宜城 、均 州 、光化 、谷城 、郧
县等四 十六 州 县 , 并武 昌 、武左 、 沔 阳 、 黄州 、 蕲 州 、德安 、荆 州 、荆 左 、荆 右 、襄 阳等十卫所旱 。
此次大旱亦造成湖北农作物大减产 。 湖南 、江西等省与之情况类似 , 只是这两省所受灾害范围要
小一些 。 此次大规模旱灾由春天开始 ,直至秋冬之际方有所减轻 ,导致北方夏粮作物和秋粮作物的大
减产 ,南方也是稻禾无收 。
在此背景下 ,清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救荒措施 ,包括蠲免钱粮 、调运粮食接济等 。 作为救荒作物 种
植番薯亦成为前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的救灾措施之一 。 乾隆皇帝下旨传谕福建巡抚富勒浑 “即将番薯
藤种多行采取 ,并开明如何栽种浇灌之法 ,一并 由驿迅寄豫抚毕沅 饬被旱各属 , 晓谕民人依法栽种 ”
同时 , 又“令毕沅等 ,将陆耀《甘薯录 》多为刊布传抄 , 使民间共知其利 ,广为栽种 ,接济民食 ” 。 正是因
为番薯有救荒作用 并且在乾隆五十年的大旱灾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乾隆皇帝才于当年对于年逾八
旬的陈世元“赏给举人之衔 用示奖励”③。
如果不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可能会对政府推广番薯的行为做出误判 ,认为乾隆五十年左右
中国人 口压力 巳非常大 ,乃至于连乾隆皇帝都亲 自下旨推广番薯种植 。 通过以上分析 在遭遇特大干
旱的情况下 ,政府只是利用番薯的优势解决饥荒 ,而并非是人口压力之下的无奈之举。
厘清当时的历史背景 ,才能完整理解乾隆五十一年 年 乾隆皇帝 “谕令各属广为栽种甘薯 ,
以济民食 ” 的动机和 目 的 ,也能理解乾隆五十二年江西巡抚何裕城重刊陆耀《甘薯录》的行为并不单
是为了作姿态而已 。 如果采用人口压力 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 未免会有些牵强 。
二 乾隆五 年之前政府的推广
在乾隆五十年之前 ,各地政府也有推广番薯的行为 。 以前的观点认为 ,地方政府官员认识到了番
薯可以解决人口压力下的粮食不足问题 , 因而鼓励农民推广种植。 值得说明的是 ,这种推广行为的背
景依然是当地遭遇了灾荒 。 为了阐述这个问题 , 引用郭松义整理的乾隆年间地方政府推广番薯事件表
逐一进行分析 。
现在尚不清楚江西大庾知县推广番薯的具体时间 。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乾隆七年 大庾县
“ 自二月 不雨 ,至四月 中旬 。 米价腾贵” 。 乾隆八年 “四月 末旬 ,府县常平谷 、仓谷卖至万五千余石 。 连月
阴雨不开 ,早谷难以成熟 。 ”乾隆九年“夏四月 二十九 日 午后 ,較水暴至 。 ”, 中的乾隆初很有可能指
的就是这几年 。 乾隆七 、八 、九年 大庾遭遇旱涝交替的灾害 造成粮食短缺 。 知县余光璧正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推广番薯种植的 。
乾隆四年 ,河南汝州 “秋大水 ,夏霪雨 。 秋禾未登 ,谷价腾贵 ” 。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 ,汝州
也是经常遭遇灾害 。 在这种背景下 ,汝州知州宋明立开始推广番薯种植。
乾隆六年 湖南平江出现饥荒 ,政府“奉示赈饥 ” 七年“夏 ,平江大旱气 因此 ,平江知县谢
① 《清高宗实录》卷 “乾隆五十年六 月庚寅 ”条 , 中华书局 年影印本 , 第 页 。
② 《清高宗实录》卷 “乾隆五十年八月庚辰 ”条 第 页 。
③ 《清高宗实录》卷 , “乾隆五十年七 月 甲子 ”条 ,第 页 。
④ 《清高宗实录》卷 亡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 癸未”条 , 第 页 。
⑤ 民国 《大庾县志 》卷 《拾遗》 。
道光《汝州全志》卷 《灾祥》 。
⑦嘉庆《善化县志》卷 《续人物 》。
⑧乾隆《岳州府志》卷 《祀典》 。
十 爾 本走
仲玩极力推广番薯以救荒 。
乾隆九年 ,今陕西西安市周边的韩城 、宁强 、镇原发生饥荒 。 乾隆十年 ,今西安市 、长
安县 、华县均发生灾荒 。 陈宏谋开始推广番薯以救灾 。
表 乾隆年 间地方政府推广番薯事件
年代 倡导者 事例 资料来源
乾隆初 江西纖县余光璧 溫益薯未得其法細多生 尝出 観大繊》
河南汝州知州宋明立 觅种教艺 ’人获其利 ’种者寝多 。 乾隆《汝州续志》
湖南平江知县谢仲玩 作种薯说 ’亲临畎亩’劝谕栽培。 罾《平江县志》 ’ 嘉庆《平 江县
年 陕西巡抚陈宏谋 发《劝种甘薯榭》等示谕多件。 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
年 安徽望江县令徐斌 购种谕民遍种 。 乾隆《望江县志》
抚浙时稳其利 , 乃购种雇觅宁 台能种者二
年 直隶总督方观承 十人来直 将番薯分配津属各州县 生活者 黄可润《畿辅见闻录》
甚众 。 人皆称为 “方芋 ” 。
年间 开泰县儒学训导作 《红薯利民通稟 》 藩司 光绪 《黎平府志》 乾隆 《开泰县
温据此通饬絲广种 。 志 》
河南巡抚陈宏谋 募闽人种红薯 。 植萃 《滇海虡衡志》
年 直隶总督方观承 饬各属劝民种植以佐食用 。 乾隆《通州志》 光绪《保定府志》等
年 安徽寿州知州郑基 教民种山薯蓣 。 光绪《凤阳县志 》
年 四川江津知县张受一 将红薯种 偕夫人到民间教栽种之法 。 民国《江津县志》
年 安徽望江知县郑交泰 详言红薯之利并种植之法刊布四乡 。 乾隆《望江县志》
年 四川黔江知县翁若梅 告民以种植红薯之法与种植之利 。 光绪 《黔江县志》
湖南宁远知县陈丹心 教民种薯。 嘉庆《宁远县志》
资料来源 :郭松义 《玉米、番塞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
虽然现在还没有乾隆九年和十年安徽望江县的气候资料 , 但在乾隆九年与望江县隔江相望的东
流县 今东 至县 水灾 暴涌淹没附近濒湖 田地” 。 两县相距甚近 ,且均靠近长江 , 因而望江也可能遭
到大水灾破坏 。 为解决灾荒 ,望江县令才“购种谕民遍种 ” 。
乾隆十三年 ,直隶发生灾荒 中央政府“二月 甲子 赈直隶 、天津等十五州县水灾 。 秋七月 辛丑 ,赈
直隶青县等二十九州县旱灾”③ 。 方观承任过浙江巡抚 清楚番薯的救荒作用 , 因此提倡种植番薯以救
荒 。
乾隆十三年 贵州都匀府发生旱灾。 这次旱灾的规模尚不可知 。黎平府与都匀府相邻 很可能遭受
旱灾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 ,开泰县儒学训导作《红薯利民通禀》 ,温福据要求全省种植番薯。贵州地方志
资料不多 ,现在尚不知道当时的气候特征 。 此处暂存疑 。
乾隆十六年 ,河南亦发生了范围很广的灾荒 ,其灾害范围和程度见表 。
① 张德二主编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 页 。
②乾隆《东流县志》卷 《恤政》 。
③赵尔巽 : 《清史稿》第 册《高宗本纪》 中华书局 , 年 ,第 、 页 。

乾鼸年间 山 东的灾荒与番薯 引种
表 乾隆十六年河南灾荒情况
河决擁步李寨 。
杞县 夏四月 ,旱 。
中牟 大风雨。
新乡 河决 田庐淹没。
汲县 夏五六月 霪雨大作 河水弥漫三次。
封丘 六月 ,河决阳武。
获嘉 秋 ,武陟沁河口开 田庐间被淹没 。
温县 六月二十五日 大雨霖 。
辉县 六月 骤遇大雨倾盆 , 山水暴涨 。 秋 ,好蝗生 食禾殆尽。
原阳 六月 , 河决阳武 、祥符 。
武陟 是年夏 大雨连旬 沁水涨 沿河之庐舍田禾亦多淹没 。
孟县 夏大雨 河时溢。
沁阳 大水 浮尸甚多 。
修武 六月二十八 日 ,大雨如注 山洪暴涨 沁水决 直达小舟河。 西南以及东北一带房屋田禾多淹没。
范县 夏 霪雨。
滑县 七月 河决阳武 滑被水灾。
灌阳 秋 新李家海等三百四十九村被黄水淹浸。
长垣 河溢甄家堤 淹民田 。
鄢陵 阳武黄流浸口 ,偏灾。
禹县 春大水
遂平 夏六月 ’ 旱 伤苗 。
桐柏 迅雷大水 。
资料来源 :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页 。
表 乾隆二 二年直隶灾荒情况
地名 事 件
春旱 夏 螳虫为灾 。 秋涝。
永清 岁大饥 。
阜平 秋七月 ’大风繊 。
沧州 八月 汰
衡水 景州故城被水 ,有司奉文娠给 。
景县 秋大水 有司奉文賑给。
枣强 水涨堤决。
故城 大水 有司奉文賑给。
大名 漳 、卫冲溢 浸城丈余许。
永年 馅河决。
魏县 五月二十九日 漳水决 人魏县城 室庐颓圮 ,城市为沼 。
丘县 七月 漳 、卫水溢 , 波及我丘东乡数村 房舍倾记 田禾浸没。
南宫 大水。
新河 林。
清河 大水。
资料来源 :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 页 。
十 霣 本之
由表 可见 , 当时河南发生水灾 ,黄河沿岸受灾尤重 暴雨造成河流决堤 ,从而引起饥荒 。 由陕西
调任河南的陈宏谋再一次推广番薯救荒 。 乾隆二十二年 ,直隶也遭受大灾。 详见表 。
由于资料的原因 ,可能有更多的受灾地区未被记录。 即使如此 ,表 中的记录也已反映出 当时直
隶的水灾情况 。 继乾隆十年推广番薯后 方观承于乾隆二十三年再次倡导 其 目的就是救荒 。
乾隆二十五年 ,凤阳府凤阳县发生水灾 , “水 ,成灾五 、七分” 。 根据一县可代表一府的原
则 ,可以认为当时寿州也发生了水灾 。 在此种背景下 ,知州 “教民种山薯蓣”以用来救荒。
乾隆三十年 , 四川江津县“岁大旱 , 民饥”②。 为救荒 ,才有了张受一偕夫人教民种植番薯的
事件 。 乾隆三十三年 ,安徽望江县 “江水泛滥 ,较二十九年小一尺 ,西好破。 六月初旬后 ,暴风不
时 ,被水房屋多颓坏 。 又七月初五 日始退 ,不能补种晚禾 。 民大饥 ,食野菜树皮”③ 。 为了救荒 ,继乾隆十
年知县徐斌劝种番薯后 ,乾隆二十五年 ,新任知县郑交泰再次推广番薯用来救荒 。
由于没有发现乾隆三十五年前后黔江县的气候资料 , 尚无法分析当时的番薯推广是否与灾害有
关。 乾隆三十七年 , 湖南永州府永宁县 今江永县 发生大水灾 。宁远县与永宁县相距不远且同
属于一府 , 因此当作当时宁远县也发生了水灾 。 为了解决因水灾而引起的粮食不足问题 ,知县陈丹心
开始 “教民种薯” 。
总之 , 除了贵州开泰县和四川黔江县尚不确定外 , 其他历次番薯推广都是在灾荒的背景下进行
的 。 政府推广番薯的 目的就是利用番薯抗旱 、生长期灵活以及抵御蝗虫的优点用来救荒。 在这些具有
毁灭性的大灾害面前 ,传统的禾谷类作物大减产 , 因而番薯成为最好的救荒作物 。 番薯进入中国后 , 由
于具有救荒的作用而得到了政府官员们的重视 , 因而每遇饥荒 ,政府就会极力倡导番薯种植 。
三 、 山 东番薯 的 “ 引 而不种 ”
一 明末农学家的推荐
为了更清楚说明番薯的救荒作用 ,在论述番薯引种山东后的种植情况之前 ,再用一些篇幅分析明
代番薯引种中国后所扮演的角色 。 关于番薯的引种 , 目前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万历年间 自东南亚引人福
建 ,并由 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 《金薯传习录》里介绍了这一过程 :
番薯种 出 海外 吕宋 , 明 万 历 间 闽人陈振龙 贸 易其地 得箱■苗及栽种之法入 中 国 ,值 闽 中
旱饥 振龙子经纶 白 于巡抚金学 曾 ,令试为种 时 , 大有收获 , 可充谷食之半 , 自 是硗 确之地编
边 行栽插迨入⑤ 。
由此可见 ,在福建遭遇旱灾出现饥荒的背景下 ,金学曾大力推广番薯救灾 。 从此之后 ,番薯种植面
积扩大 。 需要指出 的是 ,番薯有 自己的生长习性 ,要融入原有的耕作制度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 。 即使是
在 年代初 福建番薯的播种面积也仅为 万亩 , 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 而同期稻谷的
播种比例为 。 至于 年代后番薯的大面积扩种 则是另有原因 ,本文兹不赘述 。
第二个推广番薯的人是徐光启 万历三十六年 , 徐光启著成《甘薯疏》 ,介绍了番薯的种植
方法和作用 。 徐光启写作此书主要 目 的也是为了救荒 。 徐氏在《甘薯疏序》中写道 :
①张德二主编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第 页 。
②嘉庆《江津县志》卷 《荒政》 。
③乾隆《望江县志》卷 俠异》 。
④ 道光 《永明县志》卷 《祥异》 。
⑤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 《金薯传习录一种暮谱合刊》 第 页 。
⑥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志 农业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

乾匾年 间 山 东的灾荒与番署引 种
余不佞独持迂论 , 以 为 能相通者什九 , 不 者什一 。 人人务相通 , 即世可无虑不足 , 民可无
道馑 。 或嗤笑之 , 固 陋之心 , 终不能移 。每闻他方之产 可以利 济人者 ,往往欲得而艺之 , 同 志者
或 不远千里而致 ,耕获舊畲 , 时时利赖其 用 , 以 此持论颇益坚 。 岁 戊 申 , 江 以 南 大水 , 无麦禾 ,
欲以树 艺佐其急 ,且备并 日 也 有言 闽 、越之利甘薯者 ,客莆 田徐生 为 予 三致其种 ,种之 , 生且
蕃 略无异彼土 。庶几栽橘逾淮 弗 为枳矣 。余不敢以麋鹿 自 封也 ,欲遍布之 , 恐不 可 户说 ,辄以
是疏先焉 。
由此可见 ,江南发生大水灾 ,导致谷类作物减产 。 当时的江南“ 自三月二十九日 以至五月二十四
曰 ,霪雨为灾 , 昼夜不歇 ,千里之内 ,俱成陆海 ” 。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徐光启托客居在莆田的朋友给他
带来番薯种 。 在试种后 ,徐光启发现番薯不仅成活而且获得丰收 。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个救荒作物 ,他决
定著 《甘薯疏》 。
由南向北 山东新城的王象晋也推广过番薯 。新城即今天山东桓台县 , 明代隶属于济南府 。王象晋
出身于官宦世家 ,但是热衷于农业生产 。 自万历三十五年 至天启七年 的 年间 ,王象晋
是在家乡经营农业 ,并在这期间写成《群芳谱》③。
如果将《甘薯疏》和《群芳谱 》里有关番薯的记载进行比较 ,可发现《群芳谱》里关于番薯的介绍基
本是《甘薯疏》的简略版。 因为篇幅限制 ,这里不罗列所有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 ,王象晋在《群芳谱》里用
了较大篇幅介绍番薯的救荒作用 。 有关内容则被乾隆时期山东布政使李渭转引在《种薯法则十二条》
中 。 与上文相同 ,还是先分析王象晋写作《群芳谱》的背景 。 将 年至 年济南府新城县灾荒情
况制成表
济南府中其他县的特大灾荒可代表整个济南府 ,如该府其他县遭受特大灾荒 , 可视为新城县亦受
灾 。 青州府临淄县因与新城相邻 ,如有特大灾荒亦视为新城县受灾 。 在表 中所列的 年中 ,新城县
只有 年没有受灾记录 , 另外 年都处于破坏程度均很剧烈的旱灾 、涝灾或蝗灾的影响之下 。 王象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了 《群芳谱》的 。 从这个背景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王象晋一直强调番薯的救荒
作用 ,并将其在《群芳谱》中单独列 出 。
表 年至 年济南府新城县灾荒情况
时间 事 件

山东饥
济南府历城 、临邑大旱 。
济南府临邑大旱 。
济南府历城 、邹平水灾 。
济南府
济南府临邑蝗灾 。
济南府临邑蝗灾 。
济南府历城大水 。
贿府历城絲 。
济南府煌灾 。
济南府大旱 。
无记录 。
新城大饥 。
济南府林 。
① 朱洪涛 《徐玄扈 〈甘薯疏 〉辑校 》 《中国农史》 年第 期。
② 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 《蠲賑》 。
③道光 《济南府志》卷 《人物》 。
2 0 1 3 . 3



结表
时间 事 件
贿府章丘县秋田颗粒无成 遂成饥 人食树皮 、父子相食 。
新城秋大饥 。
新城大饥 人食草皮杂根 。
新城蝗 ,大饥 。
济南府历城 、齐河 、禹县等大稔。
山东济南、登州等府蝗 。
青州府临淄大雨雹 。
青州府临淄旱 、蝗 。
无记录 。
无记录 。
七月辛酉 , 山东地方复苦荒旱 。 新城 初夏不雨。
新城 春大雨 。 夏 大风雷雨。
新城 七月初三 日大水 决黄土崖 东西北皆没 。
新城秋絲 。
资料来源 :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 页 。
明朝末年 山东新城县已经有番薯种植 ,但是却一直没有推广开。 或有人说 ,可能当时没有解决薯
种过冬问题 。事实上 ,徐光启 已经提出可以用地窖 藏种苗的办法 。乾隆年间 ,山东当地人就是利用此
种办法 藏薯种的 。 而且 ,这种办法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如果农民确实需要的话 , 当时完全有能力解决
此问题。
二 政府推广的效果
不只是明朝末年未得到大面积种植 , 即使是在乾隆年间 番薯的政府推广程度和种植规模也未必
成正比 。 政府的推广工作仅让农民知道这种作物 并不代表会将其视为主要粮食作物 。 农业生产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由不同的作物通过轮作复种等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作物种植制度 。 作为救荒作
物 ,番薯要融入当地的作物种植制度 ,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 山东省的番薯种植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
乾隆十七年 李渭颁布《种薯法则十二条》后 , 山东省各县开始 奉文劝种 ” 。 登州府 、莱州府 、
青州府 、祈州府 、泰安府 、兖州府 、济宁州 、曹州府 、临清州等地区的方志中均有农民种植番薯的记录 ,
武定府 、济南府和东昌府则没有乾隆年间农民开始种植番薯的记载 。 即使在那些有记载的地区 ,也没
有出现大规模的番薯集中产区 。 乾隆四十一年 ,陆耀在《甘薯录》中提到 “今虽间有种者 而遗利
尚多 ” ,就说明乾隆十七年 的推广工作并没有多大影响 。
不仅这次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 乾隆年间所有的政府推广行动均没有促使农民种植番薯 。 道光初
年 ,时任山东布政使刘斯湄颁布《饬劝种薯蓣札》 ,要求各县官员 “刊刷告示 ,劝谕乡 民 ,务将番薯一项 ,
广为栽种” ,并且要“毋得视为具文”② 。 由此可见 虽然政府一直在劝种 ,但是直到道光年间 ,农民并没
有大量种植番薯 。
根据曹树基的研究 乾隆年间 , 只有泰安府 、兖州府出现小规模集 中产区 , 即使是在整个清代 ,也
① 清 陆耀 《甘薯录》 道光 年刻本 光绪年间重印 。
②道光 《高唐州志》卷 《田賦考 物产》 。


乾隆年 闻 山东的灾荒与番薯 引种
仅是中南部形成集中产区 。 另一份研究也表明 , 民 国年间 ,在胶东半岛形成了环胶州湾番薯集中产区 。
清末至民国 ,沂州府各县也有大规模种植的记录③ ,可能已形成集中产区 。但一直到 年代初 , 山东
大部分地区的番薯的种植规模一直很小④。
上文巳分析了政府和农学家推广番薯的背景和 目的 。 这里接着分析人口压力与番薯种植的关系 。
应当承认 ,人口规模大确实会给粮食需求造成一定的压力 。 但人口增长就会促使农民种植番薯吗 ? 两
者是否存在直接关系 ?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 ,有必要分析作物种植制度的内在关系 。
清代 , 山东人 口持续增加 曹树基计算了乾隆四十一年 和嘉庆二十五年 山东的人
口 。 根据曹树基的研究 ,再结合 年的人口调查和山东各地土地面积 ,制成表 。
从表 可见 年山东人 口为 万人 ,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亩 , 年山东人口 已达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亩 。 对照上文所引陆耀《甘薯录》中的材料 , 即使是在人均耕地面
积不到 亩的时候 , 山东番薯种植依然是“间有种者 , 尚有余利” 。 年 ,在人均耕地面积低至
亩时 , 山东省番薯播种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 ,而且仅是集中在局部地区 。 为了进一步分析人
口与番薯种植的关系 ,挑选几个人 口密度比较大的县份再行研究 。
表 乾 四 —年 、嘉庆二 五年和 年山 东分府人 口及人均耕地面积
人 口 单位 : 万 、人均耕地单位 : 吉 、 总耕地单位 : 万亩 )
乾隆四十一年 嘉庆二十五年 年府州 一人口 人均耕地 人口 人均耕地 人 口 总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
济南府
青州府
登州府
东昌府
莱州府
祈州府
临清州
济宁州
究州府
曹州府
武定府
泰安府
合计
资料来源 表中人口数字摘 自曹树基 《中国人 口史》 第五卷 第 页 ;耕地面积系根据《山东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中各县的数
据整理而成 。
说 明 : 由于没有历史时期山东省耕地面积数值 ,表中采用 年总耕地面积 其实 随着土地的渐次开垦 清代的可耕地面积
会低于 年的数值。

山东潍县一直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县份 ,乾隆初年该县农民已开始种植番薯。 年 ,潍县有人口
①曹树基 : 《清代玉米 、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 。
② 王保宁 、曹树基 《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 、番薯的分布 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 。
③ 民国《临沂县志》卷 《物产》 ;光绪《 日 照县志 》卷 《食货志 物产》 。
④ 山东省农业厅 、统计局编印 : 《山东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 ,第 页 。
万 , 总耕地面积约 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约为 亩 。 在人 口密度如此高的地方 ,潍县农民的
饮食结构为 :
以谷子 为主要食物 ,农民 无 日 不食之 其次为 高 粱 大 豆 , 高粱 多 于冬季农 闲 时 为主要食


豆类则 豆乳 、豆腐 、 豆 油皆取于此 , 可 为 肉 类之代替品 ,农 民多 喜食之 。其他如甘薯 、花生 、
黍 、 玉 蜀黍 , 则 种植不 蕃 ,佥为佐食之需 。
当时 ,谷子是潍县农民的主食 ,高粱则是冬天的主要食物 。 与此同时 ,番薯的播种面积很少 只是
—种副食品 。 在人口密度极高的背景下 ,潍县农民并没有大量种植番薯 。为了详细说明问题 ,再分析山
东桓台县的情况 。 上文已述 ,桓台县是王象晋的家乡 ,他就是在此完成《群芳谱》并极力推广番薯种植
的 。 那么 ,经过农学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广 ,番薯的种楦规模如何 ?
年代 ,桓台 “人烟极为稠密 ,每平方公里一百四十四人 ,人口密度 ,在鲁省 中实属罕见” 当
时的桓台县人 口将近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约为 亩 。 在如此大的人 口规模影响下 , 当时桓台县
的农民食物结构是 :
主要食物 为 高粱 佐以谷 、 豆 、萝 卜等粗菜 。 食粮带 壳食之 ,去皮者 则 目 为奢 。 其尤俭者且
伴以糠秕 。 平 常 麦面 不可 常得 , 富有之 家 , 一律粗食 。 习俗如此 , 未必 贫使之然⑤ 。
由此可见 ,桓台县居民的主食是高粱 佐食品是谷子 、豆 、萝 卜等食物 ,并没有食用番薯的习惯 。 而
且 ,在所有介绍桓台农业的资料里 也并没有发现当地种植番薯的记载 。 通过上述两县的分析可以发
现 , 人口规模大并没有直接导致番薯大量种植 。
或有人说 ,这两个县虽然人口 多 ,但却是山东省 内 比较富裕的县份 ,土地非常肥沃 交通也比较发
达 , 因而番薯播种面积不广 。 清代的人 口压力可能驱使省内流民开垦新的土地 ,尤其是原来不适合作
物生产的丘陵地 。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 再分析胶东半岛即墨县的情况 。
即墨县西部地处胶莱平原 ,东部属于胶东丘陵区 。 同治之后 , 即墨番薯的种植规模扩大 ,至民国时
期 , 即墨县巳是环胶州湾番薯集中产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地名志》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移民过程 。
通过分析即墨县的村庄建立年代可以发现本地区的人口迁移和开发过程 。
在《即墨县地名志》所统计的 个村庄中 ,清代之前已建村庄为 个 , 占总村庄数的 ,
清初至雍正所建村庄数为 个 , 占村庄总数的 ,乾隆之后建村 个 , 占总数的 。 在乾隆
之后所建村庄中 , 的村庄建于乾嘉时期 , 建于清末尤其是光绪年间 。
根据《即墨县地名志 》中的记载 ,乾嘉时期和光绪年间 这些村庄主要是由县内移民建成的 ,并且
村庄的逐渐分化是其主要形式 。 这表明当时即墨县有一小部分的县内移民存在 ,但是不影响 自 清代
之前整个地区已形成的村庄分布大格局 。
年 , 即墨是山东省内仅次于胶州的番薯种植大县 ,其播种面积达 万亩 , 占总耕地面积的
。如果按照移民开垦新土地的观点 ,乾隆之后的 个新建村庄显然不可能种植如此大规模的
①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潍县》 胶济铁路车务处 年版 第 页 。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潍县》 第 页 。
③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桓台》 ,第 页 。
④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 《胶济铁路经济调査报告 桓台》 ’第 页
⑤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 《胶济鶴经济调査报告 台》 第 页 。
⑥王保宁 、曹树基《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 、番薯的分布 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 。
⑦ 即墨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编 : 《即墨县地名志》 内部印行本 ’ 年 ,第 页 。
⑧ 即墨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编 《即墨县地名志》 第 页 。
⑨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即墨》 第 页 。


乾隆年 间 山东的灾荒与番薯引 种
番薯 。 或有人问 , 明代建立的村庄也可 以继续开发村子周边的未开垦土地 。 这种观点也值得商讨。 在
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 ,农民劳作主要靠步行 农作距离基本在 公里以内 , 因为如果距离过远 会
过多消耗体力与时间 。
三 番薯与耕作制度
即使是那些新建立的村庄 全部种植番薯的可能也极小 。 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内 农家生活的差
距不可能太大 ,否则农民会失去开垦新土地的动力 。 另一方面 ,历史资料中经常会出现有关某地番薯
“可抵半年粮 ”之类的记载 。 这句话本身没错 ,理所当然的也就被研究者用来证明人 口压力导致番薯大
量种植。
本文进一步的追问是 ,除了这半年之外 农民另外的半年粮食需求如何解决 这引 出两个假设 :其
一 当地还种植其他粮食作物 可以补充另外半年粮食 ;其二 当地种植经济价值比较髙的作物 ,可以
用来交换生活所需的另外半年粮食 。 无论哪个假设最终得到证实 都说明单纯用人口压力解释番薯种
植的观点不够客观 , 单纯用番薯的引人导致新土地开垦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 从即墨县的例子可以看
出 , 当时番薯主要是以新作物替代原有作物的形式进人本地区的 ,并不是人口扩张—开垦新土地的
模式所能概括的。
作为救荒作物 , 当发生灾荒时 ,番薯确实可以发挥其优势解决短时间内粮食短缺问题 但是要成
为农家的主要粮食作物 ,就势必需要融人当地原有的作物种植制度 。 这个过程牵涉到诸多因素 ,人口
规模大未必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 农业生态本身才是番薯是否能够种植的直接原因 。 为了说明这个问
题 ,从番薯的生长习性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做些探讨 。
番薯是一种生长期比较长的作物 。 在华北地区 ,春番薯大田生长期约 — 天 夏播番薯约
— 天 。 大田生长期可分为生长前期 、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三个阶段 。 以春薯为例 ,生长前期约
需 — 天 ,栽后 天块根开始膨大 。 番薯生长中期一般在 月上旬至八月 下旬 ,此时块根膨
大较慢 ,茎叶生长较快 ,是以生长茎叶为主的时期 。 月下旬 以后 ,春番薯开始进入生长后期 ,此时气
温逐渐降低 ,茎叶重量逐渐减少 , 同化产物多 向根块转移 ,根块膨大快 ,也是根块干物质急剧增加的时
段 。 夏薯虽然生长期短 但因种植时间较晚 , 因而收获时间也很晚 。 以前对于番薯的研究主要关注其
高产量 事实上 ,这种高产量建立在较长生长期的基础上 。
与现代相比 , 民国时期胶东半岛的番薯生长期要稍短一些 ,但与其他作物相比仍然较长 。 以即墨
县为例 , 当时春薯的种植时间为公历 月初 , 收获时间是 月份 , 夏薯的收获时间则是 月份 。 清
代 , 山东大部分地区实行了 以小麦种植为核心种植制度 。 小麦的生长时期为第一年的 月 中下旬至来
年的 月初 。 在保证小麦的种植前提下 月份番薯收获后就失去了小麦的最佳播种时期 。 很显然 ,
在以小麦为主体的种植制度下 ,番薯很难融人原有的种植制度 。 番薯种植要求疏松 、通气性强的土壤 ,
并且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 。 那些比较贫瘠的低山丘陵区 , 刚好适合番薯的种植 。
山东的胶东半岛和泰山山脉附近存在大量适合番薯生长的土壤 。 上文分析了即墨县的开发问题 ,
并认为在番薯进人之前 , 即墨县已基本完成土地开发过程 。 在这些土壤比较贫瘠的地方 传统农作物
尤其是小麦的产量较低 ,因而番薯可以比较容易融入当地的种植制度 。
需要指出的是 ,可以融入当地的种植制度并不代表番薯可以大规模种植 。 气候因素对番薯的种植
亦会产生影响 。 年的气候突变就缩减了这些地区番薯播种面积 。 另外 生长习性也会限制番薯
的扩种 。 与大部分的传统作物不同 ,钾肥对番薯的生长和发育尤其重要 。 其需肥特点和根系发育与其
① 王树安主编 : 《作物栽培学各论》 北方本 第 页 。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即墨》 ,第 页 。
③ 王保宁 《胶东半岛农作物结构变动与 年之后的气候突变》 , 《学术界》 年第 期。
2 0 1 3 . 3


他作物不同 ,如果连作则会造成病害加重 ,地力减退 ,产量逐年下降 。 据郑州市郊区调查 ,番塞重茬一
年减产 — ,重茬两到三年减产 。 传统时代 ,这会削弱番薯的竞争力 限制番薯播种
面积的扩大 。
即使是在原有种植制度内 ,番薯也未必能大规模替代原有作物 。 从民国的资料来看 ,番薯的产量
并没有比其他作物高出许多 。 以 即墨县为例 , 当时的番薯产量为 斤 ,按照四斤番薯折一斤粮的原
则 ,为 斤 ;粟的产量为 斤 ,高粱为 斤 ,小麦为 斤 。 与这些作物相比 ,番薯产量稍髙 ,但
是其适 口性和充饥性均较差 。 按照上文所述 ,番薯种植地块很难实现两年三熟 而其他作物却可以搭
配形成两年三熟制 相对之下 ,番薯产量并没有 占多大优势 。
那么 ,如果番薯并没有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为何会在民国时期形成番薯集中产区 ? 这里牵涉到一
个农业种植技术和商品化的过程 。 番薯确实不能单独显示其优越性 , 但与另一种美洲作物—花生组
成了新的作物布局 。 在这个新布局内 ,低山丘陵区的农民将这两种作物实现了很好的技术搭配 ,并且
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③ 。
综上所述 , 在乾隆初年 ,为了解决大灾荒所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 , 山东地方政府鼓励农民种植番
薯救荒 。 作为救荒作物 ,在灾荒过后 ,番薯的重要性降低 农民并没有将其视为主要粮食作物 。 乾隆后
期 ,虽然政府经常推广 ,但是番薯的播种面积依然很小 只在局部地区有种植规模扩大的趋势 。
明末之后 ,农学家和各级政府均有推广番薯的行为 ,但均是在灾荒背景下进行 ,他们 目的是利用
番薯的优点实施救荒 。 这些措施属于政府救荒政策的一部分 ,与人口压力没有直接关系 。
作为外来作物 番薯需要多个条件的互相配合才能融人当地的种植制度 ,而乾隆年间却并不具备
大规模种植番薯的条件 。 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价值方面 ,番薯都需要通过在良好气候条件下与其
他新作物的搭配才能融入当地的种植制度甚至替代原有作物形成新的制度 。
参 考 文 献
李令福 明清山东粮食作物结构的时空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李 华 清代乾隆年间番薯在山东的传播及其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清史研究集 第五辑 北京 :
光明 日报出版社
曹树基 清代玉米 、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历史地理研究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

王保宁 曹树基 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 、番薯的分布一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王保宁 花生与番薯 民国年间山东低山丘陵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农史
① 河南省农牧厅编 《红薯规范化栽培》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 ,第 页 。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 :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即墨》 第 页 。
③ 王保宁 : 《花生与番薯 : 民国年间 山东低山丘陵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农史》 年第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