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农技服务土肥植保2015 年 12 月·第 32 卷 第十二期
·127·
六月红芋疫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徐月华
(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农业局 , 福建 龙岩 364100)
摘要:介绍了六月红早熟芋芋疫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调查了
近年其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发生情况,归纳分析了导致该
病发生流行的几种因素,提出了有效的主要防治措施。
关键词:芋疫病;发生情况;防治措施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属天南星科芋属植物的
地下球茎,别名芋头、芋艿、毛芋、芋子等〔1〕。在福建芋子
的主要品种有:红芋(又称红芽芋)、白芋(又称白芽芋)、
九头芋(狗爪芋)、槟榔芋等。我区每年均集中连片种植一种
早熟红芽芋,该芋俗称“六月红”早熟芋,全区种植面积达
2333hm2,产量 4.5 万 t,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国,是本区农户
收入的主要农业产业之一。但因长期同地区栽培种植、田间菌
源逐年累加、气候条件变化多端等因素,近年来六月红芋疫病
发生面积在扩大、为害和损失也均逐渐加重。据统计该病每年
发生在 1000 hm2 以上,约占全县 40 ~ 50% 的种植面积,造成
产量较大的经济和产量损失,是威胁当地六月红芋生产的重要
因素之一。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该病在永定区的发生为害规律,
笔者于 2013 ~ 2015 年对该病的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祥细的调
查、归纳和总结,在 3 年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出
病害有效的几种防治和控制措施用以指导芋农田间种植生产,
以减少芋疫病造成的经济和产量损失。
1 病害症状
芋疫病又叫芋瘟,在芋全生育期均可发生〔2〕。主要为害
叶片,也为害叶柄、球茎。叶片受害时,开始病斑呈圆形,黄
褐色,扩大后呈浓淡相间的同心轮纹,愈合后为不规则大病斑,
叶背上更明显,病斑周缘有暗绿色和黄色水浸状环带,田间湿
度大时病斑表面出现薄薄的白色粉状层,后期病斑中央枯烂,
病害严重发生时叶片组织全部腐烂,只残留主脉呈破伞状;叶
柄感染病害时,柄上先出现大小不等的黑褐色不规则病斑,病
斑周围组织褪黄,随后病斑逐渐连片并绕柄扩展,最后叶柄腐
烂倒折,整株全萎;地下球茎受害,初生褐色小斑点,逐渐扩
大呈褐色软腐,潮湿时表面具白色霉状物。
2 病原
芋疫病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的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 )。其形态特征:孢囊梗 1 至数枝,自叶片气
孔伸出,短而直,无色,胞膜薄,顶端具乳头状突起,下端具
一短柄,大小 45 ~ 145×15 ~ 21 微米,遇水湿条件萌发产生
游动孢子,水湿不足则直接萌生芽管;游动孢子肾状,单胞,
无色,无胞膜,为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大小 17 ~ 18×10 ~ 12
微米,中部一侧具两根鞭毛,在水中能游动〔1〕。
3 发生情况
作者简介:徐月华(1972-)女, 汉族,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
芋疫病病菌芋疫霉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芋球茎内或田间病株
残体内越冬,为翌年的初侵染病原;在永定区芋疫病菌无明显
的越冬现象,初侵染主要是带菌种芋,种植带菌种芋,长出的
芋株便成为中心病株,病菌在条件适宜时,萌发病孢子,侵染
芋株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经风雨、农事操作等引起
再侵染。
据 2013 ~ 2015 年调查,在永定种植区,早熟芋一般上年
11 月中下旬至 12 月上中旬开始种植,芋疫病于次年 3 月 25 至
4 月 16 日(芋子 7 ~ 9 叶龄时)始见,4 月 19 日至 5 月 20 日
是田间主要水平蔓延期,发展流行期是 5 月上中旬,5 月 25 日
至 6 月 30 日是病害垂直发展期,其中以 5 月中下旬到 6 月上
中旬病株病害严重度迅速上升,为病害流行高峰期。
4 影响六月红芋疫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
芋疫病的田间发生及流行危害程度与品种、气候、耕作方
式和田间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4.1 品种
本区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六月红早熟芋属于陆芋中的红芽
芋,是芋疫病的感病品种。根据 3 年来调查情况分析,在相同
种植条件下,六月红早熟芋病叶率平均在 40% 左右,而种植
白芽芋的平均病叶率为 16.5%。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芋子
抗病性存在差异。
4.2 温、湿度
六月红早熟芋疫病病菌喜适温、高湿。气温对该菌孢子的
萌发和菌丝体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气温低于 12℃时,田间基本
不发病;病菌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是 24 ~ 28℃,5 月份随着
南方雨季来临,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因此
适温、连续降雨、田间积水、地势低洼、芋畦排水不良等条件下,
病害发生重。
4.3 耕作方式
4.3.1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越大、通风透光不好的田块,植株抗逆性差,生
长不健壮,田间适温高湿的小气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及病害的
发生与流行。田间普查时发现,相同种植和管理条件下,种植
密度 3500 株 /667m2 以上的田块,病株率平均达 75.5%,病叶
率为 51.52%;种植密度为 2500 株 /667m2 左右的田块,病株率
平均为 35.6%,病叶率为 15.86%。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4.3.2 连作
多年种植地块,田间积累的病源菌多,一旦发病条件适
宜,菌丝萌发成为初侵染源,病害即开始发生流行。因此连作
地发病程度明显重于轮作地,据多个乡(镇)芋田调查统计,
5 年来一直连作地块平均病株率达 85.5%,病叶率为 61.2%,
芋株死株率达 21.8%;而有进行水旱合理轮作地平均病株率仅
为 33.1%,病叶率为 12.3%,未见病死株。
4.3.3 芋种处理 ( 下转第 61 页 )
农技服务种植技术2015 年 12 月·第 32 卷 第十二期
·61·
3.4 地块选择
早秋莴苣种植需要适宜气温条件,对土壤也有一定要求。
要选择土壤深厚、通风性良好、排灌便利的地块。在整地时,
首先要深耕土壤,做好畦垄,畦垄要高一些。其次是要施足基
肥,注重氮肥的比重,每 667m2 施用复合肥 60kg、碳酸氢铵
25kg,特别是有机肥量要足够,确保莴苣整个生长期的需要。
3.5 适时移植
早秋莴苣育苗时间要控制在 25 天左右,不可超过 30 天,
因为育苗时间超过 30 天,很容易形成早秋莴苣苗的基部老化,
影响茎叶生长。当莴苣长出 3—4 片真叶时,这是最佳移植时机。
一般要选择阴天进行移栽定植。如果是晴天,要选择下午时间
进行移植操作。莴苣不可密植,一般株行距要达到 35cm,移
植后要及时浇水,确保莴苣苗成活。
3.6 科学施肥
莴苣对肥料非常敏感,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追
肥。早秋莴苣成活后,要施用一次提苗肥,可以有效促进茎
叶快速生长;当叶片直立转向平展时,需要施用开盘肥,每
667m2 可以施用尿素 20—30kg;当莴苣快要封行时,结合浇水
施用尿素每 667m230kg,促进莴苣茎粗大。
3.7 合理用水
早秋莴苣喜欢潮湿的气候,移植时需要浇定根水,成活后,
要勤浇水。因为莴苣在干旱条件下会快速抽薹,茎肉也会特别
纤细。因此,要结合施肥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这对早秋
莴苣的健康生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3.8 病虫害防治
早秋莴苣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菌核病、斑枯病和蚜虫等。
防治早秋莴苣病虫害,要多种防治手段综合应用,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这样才能提升防治效果。采用适
当稀植的方法,及时排除积水,增加透光透气性,可以有效防
止霜霉病、斑枯病的发生。摘除老叶、病叶,并进行深埋烧毁
处理,也是重要物理防治手段。还可以利用波尔多液 200 倍液,
或者 65% 代森锌 500 倍液喷施,每 10 天喷施一次,也能够有
效防治霜霉病、斑枯病。在播种前,用 10% 盐水漂去种子中
的菌核,对预防菌核病有一定功效。
3.9 及时采收
早秋莴苣的提前上市,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如果过度提前
采收,也会降低产量,所以要选择适合时机进行采收。一般情
况下,当莴苣主茎顶端与最高叶子的叶尖相平时就可以采收了。
这时的莴苣茎长充足,质地脆嫩,品相好,市场价格自然也较高。
一般早秋莴苣在 11 月底便可以采收上市。
早秋莴苣在福建永安有广泛种植,为菜农带来可观经济收
入。对早秋莴苣生物学特性和生长气候条件展开探索,可以为
早秋莴苣栽培提供重要信息支持。福建永安地区具有早秋莴苣
适应生长环境,落实早秋莴苣高产栽培技术,自然能够大幅度
提升早秋莴苣产量,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远霖 . 早秋莴苣生物学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 [J]. 福建农业科
技 ,2006(01).
[2] 郭文生 . 飞桥莴苣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11).
[3] 姚本东 . 莴苣栽培技术 [J]. 农技服务 ,2011(02).
( 上接第 127 页 )
据调查,目前芋子种植时,农户大部份用草木灰或熟石灰
来蘸切开的芋种,防止病菌从切口侵入,减轻病害的发生;部
份农户用 75% 百菌清 500 倍液进行浸种消毒,据调查,相同条
件下有进行过芋种消毒的,田间平均病株率为 35.8%,病叶率
11.5%,而未对芋种消毒处理的,田间平均病株率达 85.5%,
病叶率为 56.3%。
4.4 田间管理
据调查对比,在芋种种植前未进行过土壤消毒处理的田块
发病较重;管理粗放、虫害发生多、杂草多的田块也发病重。
5 防治措施
5.1 选用无病芋种
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留种,防治种芋带菌。
5.2 合理轮作
芋疫病病菌可以厚壁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
冬,连作易造成病源菌积累,造成为害加重,生产中一般建议
应至少 2 年轮作 1 次,减少田间病源菌基数,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有条件的地块最好实施水旱轮作,在常年发病区,种植前要进
行土壤消毒,或放弃种植。
5.3 科学管理
1)整地。选择排水条件好的地块,植播种前要清除田间
和周边杂草,集散中处理或沤肥,深翻地并晒土几天,采用高
畦深沟栽培,要求畦面要相对平整,有利雨后及时排水。
2)合理密植。芋株较高大,芋叶宽阔,田间种植密度以
2800 ~ 3200 株 /667m2 为宜,不宜过密,保持通风透光。
3)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
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避免偏施或过迟、过量施用氮肥,施
用腐熟有机肥,培育壮苗,增强芋株抗病力。
4)及时排水。长时间降雨或大暴雨后要及时开沟排水,
保持田间不积水,有效降低田间湿度。
5)清理病株。一旦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病叶、病株,
并带出田外烧毁,同时芋田进行施药预防。
5.4 药剂防治
连作田在芋子播种前亩用 50% 甲基硫菌灵 WP 0.5kg 拌细
土 5 ~ 10kg,施入播种穴内,然后再播种、盖土。在芋疫病
发病初期,立即喷药防治,可选药剂有:80% 烯酰吗啉 WP
800 ~ 1000 倍液、72% 霜疫力克 WP 800 倍液、72.2% 普力克
600 倍液、64% 杀毒矾 500 倍液、75% 百菌清 WP 600 ~ 800 倍液、
58% 甲霜灵·锰锌 WP 300 倍液等。以上药剂可任选一种,每
667m2 兑水 75 ~ 100kg 喷雾。喷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均匀喷布
植株叶片的正反两面、叶柄、茎基部及周围土壤。药剂防治每
7 ~ 10 d 进行 1 次,连续 3 ~ 4 次。在进行药剂防治芋疫病时,
药剂要轮换使用。据 2012 年本人参与实施的六月红芋疫病防
治药剂筛选试验证明:80% 烯酰吗啉 WP 1000 倍液、72% 霜
疫力克 WP 800 倍液、72.2% 普力克 600 倍液防效在 72 ~ 85%
之间,是目前防治芋疫病效果较好的。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 , 李明远 , 吴钜文 , 等 . 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M]. 北京:农
业出版社,1992.
[2] 宋元林 . 薯芋类蔬菜病虫害彩色图谱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