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药与混淆品参薯的鉴别



全 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CM
2009年 9月第 32卷第 3期
Sep.2009, Vol.32, No.3
山药与混淆品参薯的鉴别
李伟东 刘雪东 杨光明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 , 江苏, 南京 , 210029)
  摘 要:目的:建立山药与混淆品参薯的鉴别方法 。方法:运用性状 、显微 、 薄层等方法对山药和参
薯进行鉴别 。结果:山药与参薯在药材性状 、 显微特征 、薄层色谱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实验建
立的山药药材薄层色谱鉴别法具有较好的专属性 , 作为山药药材品种鉴定的依据。
关键词:山药;参薯;性状;显微;薄层;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 (2009)03-0094-03
基金项目:国家药典委员会资助课题 (编号:YZ-120, YZ-121)
作者简介:李伟东 , 男 , 1969年生 , 副研究员 , 药学博士 , 研究方向:中药复方化学研究及中药质量控制;通讯作者:蔡
宝昌 , 男 , 1952年生 , 教授 , 药学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中药炮制机理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山药是常用中药 ,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列
为上品 , 为 “四大怀药” 之一。 《中国药典 》 2005
年版一部收载于薯蓣科植物薯蓣 (Dioscoreaopposi-
taThunb.)的干燥根茎。具有补脾养胃 , 生津益
肺 , 补肾涩精的功效 , 临床用于脾虚食少 , 久泻不
止 , 肺虚喘咳 , 肾虚遗精 , 带下 , 尿频 , 虚热消
渴 [ 1] 。由于山药临床用量极大 , 市场上常出现以
参薯 (DioscoreaalataL.)代替山药入药的现象 。
据笔者调查发现 , 广东和广西产的山药药材大部分
为参薯 , 与正品山药极为相似 。为鉴别二者 , 笔者
从各地市场上收集了 15批山药药材 , 进行了性状 、
显微和薄层特征的比较鉴别。
1 仪器与试样
CAMAG薄层色谱系统 , Linomat5半自动点样
器 。硅胶 G板 (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 , 批号:
20081211, 规格:100 mm×200 mm, 厚度:0.20
~ 0.25 mm)。药材经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
鉴定教研室刘训红教授进行鉴定 (见表 1), 结果 ,
13 批为 薯 蓣 科植 物 薯 蓣 (Dioscoreaopposita
Thunb.), 2批为薯蓣科植物参薯 (Dioscoreaalata
L.);山药对照药材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批号:121137-200402)。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
2 性状鉴别 [ 2-3]
2.1 山药
本品略呈圆形 , 弯曲而稍扁 , 长 15 ~ 30 cm,
直径 1.5 ~ 6 c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 , 有纵沟 ,
纵皱纹及须根痕 , 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 , 质
坚实 , 不易折断 , 断面白色 , 粉性 , 气微 , 味淡 、
微酸 , 嚼之发黏。光山药呈圆柱形 , 两端平齐 , 长
9 ~ 18cm, 直径 1.5 ~ 3 cm。表面光滑 , 白色或黄
白色 (见表 1)。
表 1 山药药材一览表
编号 批号 收集时间 品种 产地
S-1 20080911 2008.11 薯蓣 河南
S-2 Y080823 2008.10 薯蓣 河北
S-3 20080323 2008.06 薯蓣 河北
S-4 20080112 2008.06 薯蓣 广西
S-5 20061102 2008.03 薯蓣 河南温县
S-6 20061103 2008.03 薯蓣 河南温县
S-7 20061104 2008.03 薯蓣 河南温县
S-8 081116 2008.12 薯蓣 河南武陟张伍村
S-9 081116 2008.12 薯蓣 河南武陟大南召村
S-10 081124 2008.12 薯蓣 河南温县北冷村
S-11 081124 2008.12 薯蓣 河南温县西南冷村
S-12 20081218 2008.12 薯蓣 广西
S-13 20081218 2008.12 薯蓣 河南
S-14 20081012 2008.11 参薯 广西玉林
S-15 20081023 2008.12 参薯 广东
2.2 参薯 
本品略呈圆柱形 , 长 7 ~ 11.5cm, 直径 2 ~ 3cm。
表面棕黄色 , 有黄色或棕色外皮残留 , 有黑色点状须
根痕。体重 , 质坚实 , 不易折断 , 断面白色 , 粉性。
气微 , 味淡 , 微酸 , 嚼之发黏。
3 粉末显微鉴别[ 4-5]
山药和参薯的粉末显微鉴别见表 2。显微照片
见图 1系列和图 2系列。
·94·
DOI :10.13593/j.cnki.51-1501/r.2009.03.029
第 3期 李伟东等 山药与混淆品参薯的鉴别 
表 2 山药和参薯的粉末显微特征鉴别表
项目 山药 参薯
淀 粉

单粒 , 扁卵形 、 三角状卵形 , 类圆
形或矩圆形 , 直径 8~ 35μm, 脐点
点状 、 人字状 、 十字状或短缝状 ,
可见层纹;复粒稀少 , 由 2 ~ 3分
粒组成
单粒 , 三角状卵形 、
卵形 、 类圆形 , 直径
5~ 37μm, 脐点多为
点状 , 可见层纹
草 酸
钙 针
晶束
存在于黏液细胞中 , 长约至 240
μm, 针晶粗 2~ 5μm
存在于黏液细胞中 ,
长约至 106μm, 针晶
粗 3 μm
导管 具缘纹孔导管 、 网纹导管 、 螺纹导管及环纹导管直径 12~ 48μm
网纹导管 、 环纹导管
直径 18 ~ 27μm
石 细
胞 (未检出)
石细胞呈多角形 , 淡
黄色 , 直径约至 46
μm, 有的胞腔内含
草酸钙方晶
①草酸钙针晶束 (10×40)
②导管 (10×40)
③淀粉粒 (10×20)
图 1 山药粉末制片
①草酸钙针晶束 (10×40)
②导管 (10×40)
③淀粉粒 (10×20)
④石细胞 (10×40)
图 2 参薯粉末制片
·95·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 32卷
4 薄层色谱鉴别 [ 6]
取本品粉末 5 g, 加 30 mL二氯甲烷 , 加热回
流提取 2h, 滤过 , 滤液蒸干 , 残渣加入 1mL二氯
甲烷使溶解 , 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山药对照药材
5 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 (附
录 Ⅵ B)试验 , 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
溶液各 4 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 , 以
乙酸乙酯-甲醇 -浓氨试液 (9∶1∶0.5)为展开剂 ,
展开 , 取出 , 晾干 , 喷以 10 %磷钼酸乙醇溶液 ,
在 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薄层照片见图 3。
由薄层色谱图可以看出前 13批样品在与对照药材
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S-14、 S-
15样品的斑点与其他样品及山药对照药材相应位
置的斑点差异明显 , 说明该薄层色谱条件具有较好
的专属性。
1:S-1 (河南); 2:.S-2 (河北); 3:S-3 (河北); 4:S-4
(广西);5:S-5 (河南温县); 6:S-6 (河南温县); 7:S-7 (河
南温县);8:S-8 (河南武陟张伍村); 9:S-9 (河南武陟大南召
村);10:S-10 (河南温县北冷村); 11:S-11 (河南温县西南冷
村);12:S-12 (广西); 13:S-13 (河南); 14:山药对照药材;
15:S-14 (广西玉林);16:S-15 (广东)
图 3 15批山药药材薄层色谱图
5 讨论
药用山药分布较广 , 以河南 、 山西交界处为中
心 , 明清以来都认为以主产于 “古怀庆府” (今河
南省焦作市沿沁河两岸)的 “怀庆山药 ” 最佳 ,
为中国著名 “四大怀药 ” 之一 。此外广东 、 广西
等省份产的参薯为山药的混淆品 , 与正品山药极为
相似 。为鉴别二者 , 作者进行了山药和参薯的性
状 、 显微和薄层鉴别 , 结果显示 , 参薯有黄色或棕
色外皮残留 , 山药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粉末显微
鉴别中 , 参薯含有石细胞 , 而山药没有检出;显微
鉴别中 , 参薯的斑点比山药样品及山药对照药材相
应位置的斑点明显偏少 。
从性状 、 显微和薄层 3方面可以清楚的区分山
药及其混淆品参薯 , 且二者的差异较大 , 故建议临
床应用时注意区分使用 。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 S]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21.
[ 2] 王海萍 , 陈雪芬 .中药材山药的鉴别及其临床应用
[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08, 2 (10):32.
[ 3] 李明辉 .三种山药的鉴别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4, 15 (6):345.
[ 4] 谢细平 , 李庆斌 .山药与广东山药鉴别 [ J] .天津药
学 , 2004, 16 (6):12-13.
[ 5] 张愈东 , 邹阳 , 王亮 .山药的鉴别及其临床应用 [ J] .
航空航天医药 , 2008, 19 (4):252.
[ 6] 徐自升 , 蔡宝昌 , 张弦 .怀山药炮制前后 TLC, UV及
HPLC图谱的变化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29
(2):190.
(收稿日期: 2009-06-11)
   (上接第 51页)
产生的持续生理及生化刺激 , 保证长时间发挥效
应 。耳穴压丸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辅助减肥方法
之一 , 通过按压耳穴 , 可减轻饥饿感 , 抑制人体脾
胃的消化功能 , 并对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具有调整作
用 , 与穴位埋线合用加强疗效 。两法合用 , 能调节
血糖 , 提高瘦素 、胰岛素的敏感性 , 从而改善胰岛
素抵抗及瘦素抵抗 , 且对患者的脂质代谢有良性调
节 [ 5] 。
本结果表明 , 经穴位埋线结合耳穴压丸治疗
后 , 超重者的 BMI值明显下降 , 半年后随访未见
明显反弹 , 近期 、远期疗效均令人满意。并且治疗
次数大大减少 , 省时 、经济 , 与当今社会快节奏的
生活相适应 , 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1] 陈春明 , 孔灵芝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
指南 [ M]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
2003:2-3.
[ 2] 全国中西医结合第二次肥胖症学术会议论文集 [ M]
.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 , 1989:7-8.
[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我国成人
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
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 [ J] .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 , 2002, 23 (1):5-10.
[ 4] 任晓艳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 [ J] .中国医
药学报 , 2004, 19 (12):757-759.
[ 5] 闫润虎 , 白洁 , 杨文波等 .穴位埋线结合耳压疗法治
疗单纯性肥胖病 [ J] .中国临床康复 , 2006, 10
(11):8-10.
(收稿日期: 2009-02-1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