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全 文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9 9 4, 1 1 ( 3 ) : 2 6 4~ 2 6 8
I
o u , n a l o f Z h e i i
a n g F o r o s t r 百 C o l l e g e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
胡超宗 金爱武 郑建新
(浙江林学院 , 临安 3 1 3 0 0)
摘 要 甘雷竹地下鞭进行调 查研究的结果表明 : ①雷竹地下鞭鞭段 数 为 5 。 6 条/
m
么 , 鞭长为 9 。 6 m / m Z , 体积为 4 . 7 x 1 0 一 ` m 3 / m Z。 在土中分布可深达 6 0 e m , 1 1~
40 c m 之间占 8 0 . 0% 以上 , 其中 2 ~ 4 龄鞭占总鞭数的 85 。 。% 。 ②壮芽占总芽数的
31

1%
, 集中着生在 3 一 4 龄鞭上 , 发笋能力 以 3 ~ 4 龄最强 , 占当年发笋 总数的
70
.
0% ~ 8 0
. 。% ; ③壮 芽和发 笋位置在鞭段 中部最多 , 6 ~ 15 节壮芽占 58 . 7% , 发
笋 占 7 0 . 1% ; 玄鞭多发生在鞭段前梢 , 在 1~ 6节占 6 7 . 0% ,④鞭的延伸方向以平行林
地和 向上生长的类型 为多 , 约占80 。 O% 以上 , 向上坡伸展的在 50 。 O%左右 , 向下坡
伸展甚 少 , ⑤以土攘肥沃深厚 、 蔬松通气 、 蓄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竹林地鞭量较多 ,
分布结构合理 ; ⑥立竹 1 0 0 0~ 1 10 0抹 / I O0 m Z 的竹林 , 地下鞭结 构最适宜 , 随着
发育年龄的增大 ( 12 年生以上 ) , 壮龄鞭和壮芽渐减 , 老鞭增 多。
关健饲 留竹 , 竹笋 , 芽 ; 竹鞭
中图分类号 5 7 9 5 . 9 0 1
雷竹 (尸h万 zzo s t a c h万5 p r a e c o : f . p , e o e夕n a l i s )属于中小型散生竹 , 为优良的笋用竹种 。
雷竹笋的产量与地下竹鞭的结构密切相关 , 直接影响着竹笋孕育和生长 。研究其地下鞭延伸 、
芽的分布和发笋规律 , 可为竹林高效丰产培育和更新提供依据〔` , ’ o]
1 试验地概况与调查方法
1

1 试脸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西北部的临安县临天乡吴马村 , 地处 30 0 1 4 ` N , 1 19 0 43 ` E 。 属 北 亚
热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气温 15 . 8℃ , 年降水量为 1 4。。 m m 左右 。 竹林位于山谷 地 带 , 地势
平坦 , 砂质壤土 , 微酸性 , 是雷竹适宜生长之地。 竹林经营年份在 3 ~ 20 a 。
1
.
2 调查方法 stJ
按立地类型 、 立竹密度和鞭竹系统发育年龄差异设置样地 , 在春笋期后按“ Z ” 字型布点 ,
设置 Zm x Z m 的样方共 16 个。 细心挖出样方内泥土 , 保持竹鞭分布原状 , 按鞭段记录鞭龄 、
鞭长 、 鞭径 、 节数 、 节间长 、 鞭深 、 岔鞭类型和鞭的伸展方向等 , 并记录每鞭段壮芽 、 弱芽 、
收稿 H期 . 1 0 9 3一 12 一 2 7 , 修改稿收到 日期 : 10 9 4 一 0 3一 2 6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3期 胡超宗等 :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发笋 、 岔鞭位置及数量 。
2结果与分析
2
.
1竹鞭数量与分布
2
.
1
.
1总鞭量 、 鞭长 、 鞭径和体积 单 位
空 间竹鞭数量主要由鞭段数 、 鞭 的长度和鞭
径大小来决定 , 结果见表 1 。
样方内鞭段数为 5 。 6条 /m Z , 总 鞭 长 夕J
9

6 m / m
Z , 鞭体体积为 4 。 7 x 10 一 ` m s/ m Z ,
幼壮鞭 ( 2 ~ 4 龄鞭 ) 占总鞭 段 数 8 5 。 0% ;
鞭段平均长以老龄鞭较长 , 节间长与鞭径以
幼壮龄鞭较大 。 这种变化和历年挖笋有关 。
表 1 雷竹地下鞭特征
r
T a b le 1 C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o f L e i
b a m b o o r h i z o m
e S
鞭龄
/
a
鞭段 数
/ 4m
2
鞭长
/
e m
节间长
/
e
m
枚径
/
e m
2
.
6 5 1
.
6 1
2
.
9 6 1
.
5 7
2
.
8 2 1
.
56
2
.
89 1
.
6 0
2
.
8 4 1
.
5 7
2
.
6 0 1
.
6 2
2
.
7 9 1
.
5 9一勺
钾`
7
. .占、ù28月马.…一óOUsn甘,几.月侣3月组目匀41勺月,096月吧,二n甘…q`62, .二1占623457一劣

近年来 , 大多样地均加强水肥管理。
2

1
.
2 竹鞭在土层 中分布 由表 2 可见 , 鞭段数的 8 2 . 0% 分布在土层的 n ~ 40 c m 之间 ,
其中 1 1~ 2 0 e m 间占 3 6 . 6% , 在 。 ~ 1 0 e m 与 4 1~ 6 0 e m 的土层中 , 竹鞭分布甚少 。
不同年龄竹鞭分布差异很大 , 2 年生鞭在 O一 20 c m 土层中分布 占 7 0 . 0% , 而 在 深 层
土层中很少可见 。 3 ~ 4 龄鞭主要分布在 n ~ 40 c m 土层中。 5 龄 鞭 段 分 布较深 , 一般在
31 ~ 50 c m 之间 。 竹鞭延伸受土壤条件影响很大 。 该林地经营措施集约 , 每年松土 、 施肥和
培土 。 因此 , 竹鞭生长就表现出趋肥性 , 竹鞭分布上升 , 幼壮龄鞭在上 , 老龄鞭在下 。
表 2 不同阶竹柱在土层中分布
T a b l e 2 D i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r h i名o m e s a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竹 报 分 布 /% _
鞭 龄 / a —— — 艺0 ~ 10 e m 1 0~ 2 0记m 2 1~ 3 0 e m 3 1~ 4 0 e m 4 1e m 以上 ,二21匕心自nō八”介石通ùon仙ù勺.舀…nó2n.丹07t`,二2内J人0, .0.7n.几Où幼nó20曰O臼.目.…,上人月怪二0八UóU口1月,62,8自Dnù1月`n.自06舀2.…,二59,口孟介O内`8斑b八”ōnU,IJ,O臼UOSJ任1品占01、ù的舀.…1`21勺59d.孟一ó丹O自`11.二月扭,口叨`2961卜甘月吸.…4几ó9月,,上2拍」,孟的舀马`7盛UOQ甘32民舀门`介.…2. .工n臼仙ot`-23s。铆习2 。 2 芽的数量与分布2 . 2 . 1 芽的种类和数量 在竹鞭的各鞭节处均着生一芽 , 因分化 、 发育的不一致而形 态 各
异 。 以发育良好 , 肥壮饱满 , 芽体膨大的为“ 壮芽 ” ; 生长瘦小 , 芽苞黑色 , 生活力弱和芽苞
黄白 、 高而不壮的为 “ 弱芽” ; 出笋被收获或休眠后腐烂脱落的为“ 空芽节 , 。 调查表明 , 在整
个竹鞭系统中 , 壮芽数占总芽数的3 1 . 1% , 弱芽数为 10 . 9% , 空芽节为 40 . 8% , 抽 鞭 数 为
1了沼% 。 不同龄鞭段 , 各类芽数比例也不同 , 2 龄幼鞭芽尚未分化发育完全 , 多高而不壮 ,
约占73 . 。% , 壮芽数仅为 3 . 0% , 3 ~ 4 龄壮鞭 , 壮芽比例大 , 达 34 . 7% , 弱芽为 20 . 0 % ,部
分发笋 、 抽鞭 ; 而大于 7 龄鞭则壮芽数仅占2。 l % , 大部分已萌发生笋或抽鞭 , 部分弱 芽 则
休眠后仍不能萌发而失去活力 , 死亡脱落 , 成为空芽 , 在积水膺薄土壤中 , 占4 0 . 。% 以上 ,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 1卷
发笋能力以 3~ 4 龄鞭最强 , 占当年发笋总
数的 6 0 . 0% 一 7 0 . 0% , 5 龄鞭 和 2 龄鞭发笋
各占 1 0 . 0%左右 , 而 7 龄鞭发笋极少 。 因 3
一 4 龄壮鞭鞭体金黄 , 养分充足 , 生活力旺
盛 , 竹鞭 已经发育成熟 ,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
下壮芽开始分化并能顺利萌发成笋 。 老龄鞭
的芽苞则黑色而瘦小 , 生活力衰退 , 部分芽
苞死亡脱落 , 是应挖掘更新 的对象。
2
.
2
.
2 壮芽、 笋和禽鞭在粗段上的分布
2
.
2
.
2
.
1 壮芽在竹鞭上的分布位置 鞭 段
上不同部位的芽 因位置效应 , 营养和体内生
理代谢水平产生差异 , 而产生分化和发育的
不一致性 , 其规律见表 3 。
由表 3 知 , 壮芽分布在鞭身中部较多 ,
表 3
T a b l e
壮芽 、 岔鞭与发笋在竹救上
的位 t
P e r e e n t a g e o r s o u n d b u d ,
,
b r a n e h r h i z o m e s a n d b a m b o o
s P r o u t s o n t h e v a r i o u , j o i n ts
壮 芽 数 岔 稚 致 笋 数彼 节 号
/% /% /%
1~ 5 1 8
.
0 4 3
.
9 2 4
.
6
6 ~ 1 0 3 4
.
3 2 6
.
7 3 4
.
8
1 1~ 15 2 4
.
4 5
.
7 2 5
.
7
16~ 2 0 14
.
4 1 1
.
7 8
.
0
2 1~ 2 5 4
.
8 7
.
0 5

6
2 6~ 2
.
0 3
.
1 1
.
3
其中在鞭身 6 ~ 15 节上占总壮芽数的 58 . 7% , 在
近鞭柄和鞭梢部位的约占 10 . 0%左石 。 这与鞭段中部贮存营养充足和生长旺盛有关。
2

2

2

2 岔鞭在竹鞭上的位置 如表 3所示 , 雷竹岔鞭多发生在鞭梢生长断点附近鞭节上 , 少
数在鞭段中部和后部 。 竹鞭伸长生长迅速 , 鞭梢的顶端优势极为明显 , 抑制了侧芽的萌发。
在断鞭去梢 , 解除顶端优势后 , 侧芽就很容易萌发 , 在营养充足条件下 即能抽发新鞭 。
2
.
2
.
2
.
3 发笋与竹鞭位置 笋一般由壮芽萌发而来 , 在竹鞭段位置的分布上和壮芽分 布 相
似 。 由表 3 可见 , 发笋位置集中在 l ~ 15 节之 间 , 占发笋总数的 8 5 . 0%以上 。 其中 , 2 ~ 4
龄鞭发笋集中在 6 ~ 15 鞭节 , 占其发笋数的 7 9 . 。% , 5 ~ 8 龄鞭发笋在 1 ~ 10 鞭节之 间。
不同龄鞭段上壮芽分化成笋的能力也不同。 从笋数量占壮芽数的百分 比看 , 2 龄鞭小于
6 %
, 3 ~ 4 龄鞭为 1 5 . 0% ~ 1 8 . 0% , 5 ~ 6 龄鞭在 2 0 . 0%左右 。
2
.
3 竹鞭生长和延伸特点
2’ 3 · 1 竹鞭分岔特 .氛 鞭梢生长顶端优势强 , 侧芽一般受抑制而不萌发 , 如鞭梢抵触 坚 硬
物或伸入积水之地或人为损伤而折断 , 则在其断点附近侧芽会很快萌发而形成岔鞭 。 一般在
各类型岔鞭中 , 先端一侧单岔 的占56 . 8 % , 一侧多岔占 1 .1 2% , 两侧单鞭占 12 . 0% , 两侧多
岔占2 0 . 0% , 因鞭梢死亡或折断而发岔鞭的达 6 0 . 0% 以上。
2

3
.
2 竹鞭的延伸方向 在坡地上 , 竹鞭延伸方向 , 相对于坡面以平行和向上生长的类 型
占多数 , 分别占总鞭段数的 4 2 . 0% 、 4 0 . 2%和总鞭长的 37 . 2% 、 4 2 . 9% , 相对于坡位而言 ,
则以纵于坡向 , 向上坡延伸的类型最多 , 占总鞭数的47 。 9%和总鞭长的 54 . 1% , 向下坡延伸
仅占 1 0 . 0 % 。 竹鞭的这种延伸规律和松土 、 施肥等措施密切相关 。
2

4
2

4

1
不同类型竹报系统的 比较
不 同立地 条件引起的差异 土壤和水分状况不同 , 竹鞭和芽的生长发育均有 差 异 ,
见表 4 。
结果表明 , 以质地疏松 、 结构良好 、 养分丰富 、 蓄水保肥 、 通气排水良好的林地 , 地下
部分生长良好 , 鞭体粗壮 , 节间长 , 壮芽数多 , 鞭根发达 ; 在土壤性能差 , 特别是在积水和
板结 , 通气排水能力差的条件下 , 竹鞭生长明显不 良。 积水促使鞭体发霉发黑 , 鞭芽腐烂而
3 期 胡超宗等 :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表 4 不同立地条件下狡特征比较
T a bl e4 C o m p
a r is o a nm o ng t hr e hi o zm e e ha r a e tr ei s ti s a e t t h ed i f f er n e ts i t e ty P e
立地类型 城径 Ic m 壮芽 /% 弱芽 /% 发笋 /% 岔鞭 /%
A1
.
6 7 3 0
.
2 8
.
23
.
2 2
.
8
B 1
.
50 2 2
.
7 9
.
4 1
.
9 3
.
1
C 1
.
57 4 2
.
6 10
.
1 1
.
6 3
.
3
注 . A. 土城硫松肥沃 , 有一定坡度 , 通气排水好 , B .土城硬结、 积水 , C . 培过 塘泥 , 土层深厚 , 肥沃 , 通气不好
丧失生活力 , 土壤板结也能导致抽发岔鞭增多。 培塘泥 的竹林 , 虽然土层深厚肥沃 , 但多年
来因培塘泥而致土壤结实 , 通气性差 , 使鞭体发黑 , 萌芽萌生能力明显降低 。
2
.
4
.
2 不同竹林密度的差异 竹林立竹密度和竹林光合能力 、 获取养分 、 通风透气性 、病虫
害状况有密切联系 。 所有这些又都能在竹鞭的生长发育中反映出来 。 对生境条件相近 , 立竹
分别为 1 3 4 7株 (甲样地 ) 、 1 0 5 5株 (乙样地 )和 5 9 6株 (丙样地 )的 3 块样地 ( 1 o o om Z )调查表明 ,
在 3 种密度中 , 乙样地壮芽分别较甲和丙样地增加 8 . 1%和 9 . 0% 、 发笋增加 1 . 6 %和 1 . 7% ,
幼鞭段增加 3 . 8%和 2 . 7% , 鞭段总长增加 10 . 0%左右 。 可见乙密度较为适宜 , 生长良好 , 壮芽
抽发和孕笋能力强 。 在该条件下雷竹林密度以 1 0 。一 1 1 0 株八 0 0 m Z 为宜 。
2
.
4
.
3 不同系统 发育年龄竹林差异 竹林是竹连鞭 , 鞭生芽 , 芽孕笋 , 笋长竹 , 竹又养鞭而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 不同竹林因初植时间不同 , 存在系统发育年龄差异 。 调查结果表明 , 12
年生以上竹林其壮鞭数较 5 年生竹林已大大减少 , 20 年生竹林其壮鞭较 5 年生竹 林 要 减 少
3 4

6%
, 而老鞭增加 26 . 4% , 发笋和壮芽分别减少 14 . 3%和 24 . 2 % , 且鞭体 发 黑 , 生 活 力
低。 随着发育年龄的增加 , 地下鞭的数量依次递减 , 抽发新鞭能力降低 。 因此 , 对 12 年生以
上竹林要及时更新 , 挖除老鞭 , 加强培育管理 , 使竹林复壮提高生长力 ; 对 20 年 生 以 上竹
林 , 应采取带状或块状皆伐更新 。
3 结论
3

1 雷竹地下鞭的鞭段数为5 . 6条 / m Z , 鞭长为 9 . 6 m /m 么。 按鞭龄统计 , 2 ~ 4 龄鞭占总鞭
段数的 8 5 . 。% 。 竹鞭在土中的分布 , 集中在 10 ~ 40 c m 土层 。 由于竹鞭有趋肥趋温特性 , 幼
鞭分布有上伸的趋势 , 所以松土埋鞭 、 培土降低竹鞭分布深度 , 对提高竹笋产量是非常必要
的 。
3
.
2 壮芽的数量占总芽数的 3 1 . 1% , 集中着生在 3 ~ 4龄鞭上 , 能分化发育成笋 , 发 笋 能
力也以 3 ~ 4 龄鞭最强 , 占当年发笋总数的 70 . 0% ~ 8 0 . 。% 。 芽苞肥大而扁平 的尚未发育成
熟的芽 , 多数着生在幼龄鞭上。 这些芽是发育成壮芽和发笋的基础 。 已经丧失萌发能力的虚
芽 , 都着生在老鞭上 。 7 龄以上的竹鞭发笋能力已很低 , 应及时挖掘更新 , 使新鞭不断增加 。
3
.
3 壮芽和发笋集中分布在鞭段中部 , 在 6 ~ 15 节上壮芽占总芽数的 58 . 7% , 发笋占70 . 1% ;
岔鞭则多在鞭段前梢 1 一 8 节 , 占总岔鞭数的 6 7 。 O% 。 因此 , 适当挖掘鞭笋 , 消除竹鞭生长
顶端优势 , 能多发岔鞭增加竹鞭数量 。 此外 , 要控制竹鞭的生长 , 鞭 段 长 度 以 1 ~ Z m 为
宜 , 鞭段陡长壮芽分化率就会降低 。
3
.
4 鞭的延伸 以平行林地和向上生长为多 , 约占 80 %以上 , 向上坡伸展占50 %左右 , 向 下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 1卷
坡伸展甚少 。 因此松土施肥均应全面进行 , 留养母竹也应分布均匀 , 促进竹鞭系统结构合理 。
3
.
5 不同立地 、 不同系统发育年龄和不同立竹密度的竹林 , 其地下鞭结构相差 较 大 。 以土
层深厚 , 质地疏松 , 蓄水保肥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为好 。 对老龄竹林 ( 12 a 以上 )要进行不断的
更新 , 以新母竹新竹鞭取代老母竹和老鞭。 20 年生以上的竹林 , 应带状皆伐更新 , 挖除所有
的竹鞭 , 让相邻的竹鞭延伸进更新节里 , 几年内逐年进行 , 竹林就会焕然一新 。 5 ~ 10 年生
的壮龄竹林 , 密度以 1 0 0 0~ 1 10 0株八 0 0 0 m Z 的结构较适宜 。
参 考 文 献
肖江华 .
廖光庐 .
周建英 ,
毛竹林地下结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亚林科技 , 19 8 3 ( 3) : 21 ~ 24
毛竹林鞭系结构调查分析 . 竹子研究汇刊 , 1 9 8 8 , 7 ( 3 ) . 36 ~ 42
胡 援宗 . 笋用毛竹丰产林地下竹报的润查 . 竹子研究汇刊 , 4 ( 1 ) : 5 8 ~ 6 3
H u C h a o z o n g ( Z h e j ia n g F o r e s t r y C o l le g e
,
L i n
1 9 8 5
,
a n 3 1 1 3 0 0
,
P R C )
,
J i n A i w u
a n d Z h e n g J i a n x i n

C o m卯 s i t ion o f L e i B a m bo o R h i z o m a t i e S y s et 二。 I 助e ji a , g
F o r C o l l
,
1 9 9 4
,
1 1 ( 3 ) : 2 6 4~ 2 6 8
A b s t r a e t : L e i b a m b o o h a d 5
.
6 r h i z o m e s P e r s q u a r e me t
r e , a n d t h e i r l e n g t h
w a s 9
.
6m P e r s q u a r e m e t r e a n d v o lu m e 4
.
7 x 1 0
一 ` m
3 P e r s q u a r e m e t r e

o v e r
8 0

0 P e r e e n t o f t h e r h i z o 们。 e s w e r e d i s t r i b u t e d a t d e P th o f 1 1 t o 4 0 e m a n d
t h e n u m b e r o f th e r h i z o m e s a t Z~ 4
一羚 a r 一o ld a c o u n t e d f o r 8 5 . 0 P e r c e n t o f
t h e t o t a l r h i z o m e s

T h e g i e a t P a r t o f s o u n d b u d s m a k i n g u P 3 1

1 P e r e e n t
o f t h e t o t a l b u d s a P p e a r de o n t he r h i z o m e s a t t h e a g e o f 3~ 4 托 a r s o n w h ie h
7 0

0~ 8 0
.
0 P e r c e n t o f ab m b
o o s P r o u t s e o u ld b e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s a m e 羚 a r 。
tA t h
e m id l
e o f r h i z o m e s ( jo i n t 6~ 1 5 )
, t h e r e w . r e 5 8
.
7 P e r e e n t o f s o u n d
b u d s a n d 7 0

1 P e r e e n t o f b a m bo
o s P r o u t s
, a n d t h e r h i z o m e s g e n e r a l ly b r a cn h e d
n e a r t he t i p ( jo i n t i ~ 6 )
.
T h已 r h iz o m e s g r o w i n g u p w a dr s a dn p a r a l le l t o
ba m b
o o f o r e s t l a n d a e e o u n t e d f o r 8 0
.
0 ep cr e n t o f t o t a l r h i z o m e s
.
T he d e v e
-
l o P m e n t o f r h i z o m e s w a s g o o d i n f e r t i le
,
lo o s e a n d v e n t i la t in g 5 0 11 w i t h
g o o d f u cn t io n o f w a t e r 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 f e r t i l i t y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 a
dn t h
e r h i z o
-
m a t ie e o m P o s i t io n e o u l d b e r a t io n a l ly m a de i n ba m b o o f o r e s t s w i t h t he
d e n s i t y o f 1 0 0 0 0~ 1 1 0 0 0 s t o e k s P e r h ec t a r e

K e y w o r d s : L e i b a m b o o (hP 刀l l o s t a hc 夕s p : a o c o x f
.
p : e u 。百n a l泣s ) : b a m b o o s P r o u t s ;
b u d s ; b a m b o o r h i z o m e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