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生长效果分析



全 文 :第 29卷 第 1期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Vol.29 No.1
  2009年 2月             JOURNALOF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Feb.2009 
* 收稿日期:2008-09-16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项目(2003N084)资助。
作者简介:方栋龙(1964—),男 ,福建莆田人,副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 E-mail:fdl0920@126.com
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生长效果分析*
方栋龙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在红哺鸡竹林中设置大(12 000株 /hm2)、中(9 000株 /hm2)、小(6 000株 /hm2)密度 ,经试
验 ,中密度林分的发笋数 、成竹数 、成竹率等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平均胸径 、平均
竹高较大 ,但其发笋数和成竹数偏低 ,而高密度林分发笋数和成竹品质(胸径 、高度)均不理想。在
丰产栽培中 ,竹林密度控制在 9 000株 /hm2是合理的 ,笋产量及质量均最好。
关键词:红哺鸡竹;经营密度;生长效果
中图分类号:S7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79(2009)01-0049-04
  红哺鸡竹(PhylostachysiridescensC.Y.Yaoet
S.Y.chen)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
ideaenees),刚竹属 ,又名红竹 、红壳竹 、红鸡竹 。秆
高 8 ~ 12m,径可达 10cm, 竹材久晒不裂 ,多作棚
架 、晒竿 、农具柄等用。笋味甘甜鲜美 ,为优良的笋
材两用竹。分布在浙江 、江苏 、上海 、安徽[ 1-2]等地 。
近年在福建省已有引种栽培 ,但红哺鸡竹的丰产栽
培配套措施研究 ,特别是在如何控制竹林的合理经营
密度上 ,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 。笔者在红哺鸡竹林中
设置大 、中 、小 3种不同的经营密度 ,通过对出笋成
竹 、竹林高径生长等指标的调查分析 ,以揭示红哺鸡
竹合理的经营密度 ,总结丰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为福
建省红哺鸡竹的丰产栽培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建瓯市徐墩镇北津 ,地处东经 118°
~ 119°,北纬 26°40′~ 27°20′,位于武夷山脉的东南
面 ,鹫峰山脉的西北面 ,其横断面呈 “凹 ”字形。该
区年平均气温 18.7 ℃,最冷月(1月份)气温 8.0
℃,最热月 (7月)气温 28.5 ℃, 年平均降水量
1 663.6mm,全年日照时数 1 812.7h,日均温度≥10
℃的活动积温为 5 899.4℃,相对湿度 81%,全年平
均风速很小 ,只有 1.2m/s。林地土壤以红壤为主 ,
占 92.79%的气候条件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云
雾 ,湿度较大 ,冷暖适中。这些自然条件有利于竹类
植物的生长 ,适宜散生竹的温 、湿习性和其他生物学
及生态学需求。面积 4.1hm2 ,海拔 350m左右 ,坡
向东南 ,坡位全坡 ,坡度 20°左右 ,土层厚度 80cm以
上 ,腐殖质层厚度 25cm,立地条件较好。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
致的坡面 ,在红哺鸡竹林中设置大(12 000株 /hm2
左右)、中(9 000株 /hm2左右)、小(6 000株 /hm2左
右)3种不同的经营密度 ,每种密度 3个样地 (3次
重复),样地面积 10m×10m,样地设置见表 1。
表 1 不同经营密度试验样地设置
区组 1 密度/(株·hm-2)区组 2
密度
/(株·hm-2)区组 3
密度
/(株·hm-2)
AM-1 13 500 CM-2 7 200 BM-3 9 105
BM-1 9 600 AM-2 12 075 CM-3 6 300
CM-1 6 750 BM-2 9 345 AM-3 12 300
2.2 研究方法
在不同密度的试验样地中分别调查出笋数 、成
竹数 ,竹林平均胸径 、平均竹高等生长指标。探讨经
营密度及经营措施与发笋数 、成竹数 、竹径 、竹高生
长的关系 。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经营密度出笋成竹情况
根据试验设计 ,对红哺鸡竹 3种经营密度进行
调查 ,其出笋成竹结果(种植后第 3年调查)见表 2。
表 2 不同经营密度出笋成竹情况
样地号 经营密度/(株· hm-2)
发笋数
/(个· hm-2)
成竹数
/(株· hm-2)
成竹率
/%
AM-1 13500 3 450 2 055 59.4
AM-2 12075 3 600 2 160 59.9
AM-3 12300 3 540 1 785 50.6
平均 12630 3 525 1 995 56.6
BM-1 9600 4 110 2 880 70.2
BM-2 9345 3 900 2 670 68.3
BM-3 9105 3 870 2 760 71.3
平均 9345 3 960 2 775 69.9
CM-1 6750 3 540 2 250 63.5
CM-2 7200 3 750 2 445 65.2
CM-3 6300 3 600 2 235 62.1
平均 6750 3 630 2 310 63.6
不同经营密度出笋成竹效果方差分析见表 3。
表 3 不同经营密度出笋成竹方差分析
出笋成竹 F值 F(0.01) F(0.05) 差异程度
发笋数 13.2** 10.9 5.14 极显著
成竹数 21.7** 10.9 5.14 极显著
成竹率 12.4** 10.9 5.14 极显著
3.1.1 不同经营密度出笋效果分析 不同经营密
度的红哺鸡竹 ,其发笋数有极显著差异(表 3), F=
13.2>F(0.01)=10.9。对各处理的发笋数进行差异
显著性检验(表 4),中密度模式与大密度模式发笋
数有极显著差异 ,而小密度与中密度模式发笋数有显
著差异;小密度与大密度模式发笋数却无显著差异。
其中 ,中密度模式的发笋数最高 ,为 3 960个 /hm2;其
次为小密度模式 ,为 3 630个 /hm2;大密度经营模式
发笋数最少 ,为 3 525个 /hm2。因为密度过大 ,地下
竹鞭生长空间拥挤 ,影响竹鞭的伸长 ,也影响了发笋
数;较小的密度 ,竹鞭生长量大 ,但竹鞭总量少 ,空地
易兹生杂草 ,也降低了发笋数[ 2] 。
表 4 不同经营密度发笋数差异检验
Xi
Xi-Xj
Xi-A Xi-B Xi-C
C=3 630 7 22* W(0.05)=17.9
B=3 960 29** W(0.01)=26.1
A=3 525
3.1.2 不同经营密度成竹数分析 红哺鸡竹采用
不同的经营密度 ,其成竹数有极显著差异(表 3), F
=21.7>F(0.01) =10.9。对各处理的成竹数进行
差异显著性检验(表 5):中密度经营模式与大密
度模式成竹数有极显著差异 ,小密度与中密度成
竹数有显著差异 ,而小密度与大密度成竹数却无
显著差异 。其中 ,中密度的成竹数最高 ,为 2 775
个 /hm2;其次为小密度 ,为 2 310个 /hm2;大密度成
竹数最少 ,为 1 995个 /hm2。合理的经营密度 ,能
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创造充足的营养空间 , 幼竹生
长所需的养分充足 ,退笋少 ,成竹高;密度过大 ,笋
竹生长的营养空间小 ,养分不足而引起退笋 ,成竹
数减少;密度太小 , 可能单株产笋成竹多 , 但单位
面积母竹株数少 ,单位面积总笋数及成竹数也少 ,
同时易滋生杂草 , 也影响了成竹株数 [ 3 -4] ,所以
大 、小密度的竹林单位面积成竹数都少 ,且两者之
间未出现显著差异 。
表 5 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成竹数差异检验
Xi
Xi-Xj
Xi-A Xi-B Xi-C
C=2 310 21 31* W(0.05)=24.1
B=2 775 52** W(0.01)=35.1
A=1995
3.1.3 不同经营密度成竹率分析 红哺鸡竹采用
不同的经营密度 ,其成竹率有极显著差异(表 3), F
=12.4>F(0.01) =10.9。对各处理的成竹率进行差
异显著性检验(表 6),中密度与大密度成竹率有极
显著差异 ,而小密度与中密度成竹率及小密度与大
密度成竹率均无显著差异 。其中 ,中密度的成竹率
最高 ,为 69.9%;其次为小密度 ,为 63.6%;大密度
成竹率最低 ,为 56.6%。因为密度过大 , 竹鞭生长
空间拥挤 ,营养分配不足 ,许多笋因养分不足退化 ,
降低了成竹率 [ 5] ,因此与合理密度的竹林成竹率有
显著差异;小密度经营模式 ,虽然营养空间大 ,但因
林内林地裸露过大 ,极易滋生杂草 ,林内阳光直射 ,
蒸发量大 ,土壤反而过于干燥 ,而水分对红哺鸡竹的
出笋成竹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成竹率比中密度的竹
林低 ,但无显著差异 。
表 6 不同经营密度成竹率差异检验
Xi
Xi-Xj
Xi-A Xi-B Xi-C
C=63.6 7 6.3 W(0.05)=8.2
B=69.9 13.3** W(0.01)=12.0
A=56.6
综上所述:密度为 9 000株 /hm2左右时 ,发笋
数 、成竹数 、成竹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密度 。因此 ,
对红哺鸡竹进行密度调整时 ,应保留足够的株数 ,并
伐去老竹 、弱竹 ,以提高竹林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上
50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
述结果表明:红哺鸡竹的林分经营密度宜保留在
9 000株 /hm2左右 ,其效益最佳 。
3.2 不同经营密度竹林生长效果分析
根据试验设计 ,对 3种经营密度进行调查 ,其平
均胸径 、平均竹高结果(种植后第 3年调查)见表 7。
表 7 不同经营密度竹林生长效果
样地号 经营密度/(株· hm-2)
平均胸径
/cm
平均竹高
/m
AM-1 13500 1.5 3.0
AM-2 12075 2.0 4.2
AM-3 12300 1.8 4.0
平均 12630 1.8 3.7
BM-1 9600 2.2 4.0
BM-2 9345 2.0 4.3
BM-3 9105 2.5 4.6
平均 9345 2.2 4.3
CM-1 6750 2.5 5.5
CM-2 7200 2.3 4.9
CM-3 6300 3.0 4.7
平均 6750 2.6 5.0
不同经营密度竹林高 、径生长方差分析见表 8。
表 8 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高 、径生长方差分析
出笋成竹 F值 F(0.01) F(0.05) 差异程度
胸径生长 6.1* 10.9 5.14 显著
竹高生长 5.6* 10.9 5.14 显著
3.2.1 不同经营密度胸径生长效果分析 不同经
营密度红哺鸡竹平均胸径有显著差异 (表 8), F=
6.1>F(0.05)=5.14。对各处理的平均胸径进行差异
显著性检验(表 9),小密度与大密度平均胸径有显
著差异 ,而小密度与中密度平均胸径及中密度与大
密度平均胸径却无显著差异。其中 ,小密度的平均
胸径最大 ,为 2.6 cm;中密度次之 ,为 2.2cm;大密
度最小 ,为 1.8cm。这是因为 ,随着密度增加 ,每株
立竹营养空间 、养分相对减少 ,竹林胸径 、竹高生长
逐渐降低;密度较低时 ,就单株而言 ,光照充足 、营养
空间大 ,从而促进了胸径生长[ 6-7] ,但因红哺鸡竹胸
径生长量小 ,各种经营密度的胸径生长区别也不易
表现出来 ,除小密度与大密度平均胸径有显著差异
外 ,其他均无显著差异 。
表 9 不同经营密度平均胸径差异检验
Xi
Xi-Xj
Xi-A Xi-B Xi-C
C=2.6 0.8* 0.4 W(0.05)=0.7
B=2.2 0.4 W(0.01)=1.1
A=1.8
3.2.2 不同经营密度竹高生长效果分析 红哺鸡
竹采用不同的经营密度 , 其平均竹高有显著差异
(表 8), F=5.6>F(0.05)=5.14。对各处理的平均竹
高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表 10),小密度与大密度平
均竹高有显著差异 ,而小密度与中密度平均竹高及
中密度与大密度平均竹高却无显著差异 。其中 ,小
密度的平均竹高最大 ,为 5.0m;中密度次之 ,为 4.3
cm;大密度最低 ,为 3.7m。
表 10 不同经营密度平均竹高差异检验
Xi
Xi-Xj
Xi-A Xi-B Xi-C
C=5.0 1.3* 0.7 W(0.05)=1.2
B=4.3 0.6 W(0.01)=1.7
A=3.7
4 小 结
(1)红哺鸡竹在不同经营密度下 ,出笋成竹有
很大的差异 ,中密度林分发笋数 、成竹数 、成竹率最
高;高密度林分发笋数 、成竹数最低 。
(2)小密度林分平均胸径 、平均竹高最大 。高
密度林分 ,平均胸径 、平均竹高最低 。说明当经营密
度过大时 ,林分结构日趋不合理 ,不利于竹林的笋竹
生长和丰产结构建立。
(3)林分经营密度控制在 9 000株 /hm2左右 ,
尽管平均胸径 、平均竹高比小密度略小 ,但发笋数 、
成竹数 、成竹率比后者高 ,因此 ,从笋竹产量 、质量来
说 ,中密度林分是最合理的密度。
[参 考 文 献 ]
[ 1]  朱石麟 ,马乃训 , 傅懋毅 , 等.中国竹类植物图志 [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4.
[ 2]  黄克福.福建主要经济竹种 [ R] .福州:福建农函大教
材 , 1992.
[ 3]  郑郁善 , 洪伟.毛竹经营学 [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 , 1999.
[ 4]  胡超宗.竹笋栽培及加工利用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1988.
[ 5]  汪祖潭.雷竹笋用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M] .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 , 1995.
[ 6]  方栋龙.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 [ J] .福建林
业科技 , 2005, 32(1):74-75.
[ 7]  林振清.竹阔混交林毛竹生长力与经营效益的研究
[ J] .竹子研究汇刊 , 2000, 19(4):42-45.
51第 1期                  方栋龙: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生长效果分析
OntheGrowthEfectofPhylostachysiridescens
inDiferentCultivationDensity
FANGDong-long
(ForestryVocational&TechnicalColegeofFujianProvince, NanpingFujian353000, China)
Abstract:ThedensityexperimentwasconductedwithPhylostachysiridescensinbygradients, andtheresults
showedthatthecriteriaofshootingnumber, poleformationnumber, andthepoleformationrateoftheplantation
withmediumdensity, i.e., 9 000 plantsperhectarewerehigherthanthoseoftheplantationwithhighdensityas
12 000 /hm2 andlowdensityas6 000 /hm2.TheaverageDBHandheightofthebamboointheplantationwithlow
densityweregreater, buttheshootingnumberandpoleformationnumberwerelower;whereaseithertheshooting
numberorthebambooqualityregardingtoDBHandheightoftheplantationwithhighdensitywerenotsatisfactory.
Itwasrecommendedthatthemediumdensitywith9 000plantsperhectareshouldbeappliedforhighyieldingplan-
tationforthisbamboospeciesinthestudiedarea.
Keywords:Phylostachysiridescens;cultivationdensity;growthefect
(上接第 30页)
[ 12]  EUNJUL, JEACHULK.Impromentofseedgermination
innativeIrissanguineaDonnexHom[ J] .KoreanJour-
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 2002, 20
(4):345-351.
[ 13]  WATKINEM, SAGARGR.Efectofparaquatonseed
germination[ J] .WeedResearch, 1972, 12(2):195-198.
[ 14]  WILLIAME, FINCH-SAVAGE, GERHARDLEUBNER
-METZGER.Seeddormancyandthecontrolofgermina-
tion[ J].NewPhytologist, 2006, 171(3):501-523.
StudyonSeedDormancyBreakingandSeedlingRaising
TechniquesofStaphyleabumalda
LIUZheng-xiang1 , ZHANGHua-xin1 , LIUTao1 , ZOUGuo-yong2
(1.ForestryInstitute, ChineseAcademyofForestry, KeyLabofTreeBreedingandCultivation, 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 Beijing100091, China;
2.WuyueshanNationalForestFarm, DawuCounty, DawuHubei432811, China)
Abstract:AstudywasconductedonthetechnicalmeasuresforbreakingtheseeddormancyofStaphyleabum-
aldaandsaplingbreedingsoastoraisesuperiorseedlingsforextensionofthetreespecies.Theresultsindicated
thatpersistentlow-temperaturestratificationwastheessentialtreatmenttobreaktheseeddormancy, andtheopti-
malstratificationdurationtimewas105 ~ 120d.Thestudyalsoshowedthatthegerminationrateandseedlingemer-
genceratewas82.43% and60.35%respectivelyaftertheseedshadbeentreatedwith200mg/LIAAfor30hand
thenstratifiedatlowtemperaturefor120d.Theseedlingemergencerate, transplantingsurvivalrateofseedlings
andtheseedlingpreservationrateinthefieldwere48.08% ~ 53.62%, 91.07% ~ 98.28% and84.26% ~
90.20% respectivelyamongthethreeprovenancesfromShitaiCounty, AnhuiProvince, DawuCounty, Hubei
ProvinceandTongbaiCounty, HenanProvince.Theaverageheightandbasaldiameterofone-year-oldseedlings
reached74.84 ~ 86.70cmand9.96 ~ 10.34mmrespectively.
Keywords:Staphyleabumalda;seeddormancy;breedingbysowing
52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