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 9 9 5, 1 2 ( 3 ) : 2 4 7~ 2 5 2
I o u , n a l o f Zh e j f a n g F o , 。 s玄: 万 C o l l o g e
雷竹双季丰产高效笋用林的地下结构
何钧潮 方 伟 卢学可
(浙江省临安县林业局 , 临安 3 1 1 3 0 0 ) <浙江林学 院 ) ( 余杭市林业局 )
楼金善 李小武
( 浙江林学院 )
摘 要 对试验地 50 个样方的地下结构的调 查表明 , 雷竹地下鞭侧 芽存在三大分布
规律 : ①平 面分布活芽二分之一规律 ; ②垂直分布规律 ,③年龄分布规律 。从竹笋产量
与鞭侧茅分布的相 关性来看 , 竹笋产量与 21 ~ 30 c m 深度的鞭侧 芽数及 2 年生鞭上侧
芽数 紧密相关 , 说明 21 ~ 3 c0 m 层是主要发笋层 , 2 年生鞭是主要发笋鞭 。 不同的友盖
厚度时已 发芽与烂芽数有显著的影响 。 林地友盖技术延长 了笋 芽分化季节和 出笋期 。
关健词 留竹 , 竹笋 , 芽 , 根状茎 , 产量
中图分类号 5 7 9 5 。 7 0 1
雷竹 ( p的 Uos tac h那 p al “ 。 x) 是我国出笋最早 、 笋味鲜美 、 产量高和效益大 的 优良笋用
竹种 [` ]。 据报道 , 采用早产高效栽培技术 , 雷竹最早可在 1 月 8 日开始出笋 , 比对照提早了
5 d
。 最高产值达 2 78 3 68 . 60 元 / h m Z , 比对照增 49 5 . 3% 。 投入产出比最好达 1 : 12 , 取 得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 t么 ] 。 为进一步研究雷竹双季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 探索雷竹地下结构的分布规
律 , 研究采用地面覆盖后对地下结构的影响 , 我们对试验地竹林的地下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雷竹主产地临安县高虹乡 、 余杭市彭公乡和德清县上柏乡。 各试点面 积 0 . 1
h砂 , 每 区组设 10 个小区 , 其中第 10 号小区为对照地 。 各区组样地都在同一竹林中 , 区组内
10 个小区的立地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基本相同。
1
。
2 研究方法
田间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 , 确定 4 个因素 , 分 3个水平进行 。 因素 A 为 覆 盖 物 种
类 : 设 A : 竹叶 , A : 谷壳 ; A 3稻草 。 因素 B为覆盖时 l’de : 设 B : 1 1月 5 0日 , B Z 12月 1 5日 , B 3
l 月 1 日 。 因素 C为覆盖厚度 : 设 竹 叶 、 稻草 C : 3 0 e m , C : Z o e仙 C。 1 0 e m 。 谷 壳 C : 1 5
Cm , : C 10 c助 C : s c m 。 因素 D为覆盖前施肥种类 : 设 D : 尿素 。 . o 7 5 k g /m 、 D : 复合肥
收稿日期 : l , 9 4一 1 0一 0 5. 修改稿收到 日期: 1 0 9 5一 CZ一 i寻
2 4 3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 1卷
0
.
12 5 k g / m
Z , D
。 ,又粪尿 2 · 5 0 k g /m , 。 并建立试验档案 , 记载田 间试验的全过程 。
地下结构调 直在试验地内进行 。 在每一小区内随机挖 l 个 1 m x l m 的样方 , 小心取出
样方内的泥土 , 深度一般为 50 c m 。 如有特殊鞭往下钻 , 则挖得更深 , 直至确定无鞭为止 。
按行鞭的分布状况 , 分别记载样方内的鞭数 、 节段数 、 鞭长度 、 粗度 、 鞭龄 、 鞭分布的深度
和鞭芽的 已发数 、 未发数及烂芽数等内容 。 调查时 间为 1 9 9 2年 5 月和 19 9 3年 5 月 。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地下粗侧芽分布规律
雷竹地下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鞭根系统 , 而鞭侧芽是整个竹林的生长点 , 是构成地下
结构的基础 。 本文以地下鞭侧芽为研究对象 , 对鞭侧芽的数量 、 质量和分布等进行研究 。
2
.
1
.
1 鞭侧芽活芽二分之一分布规律 通过临安、 余杭、 德清 3 个试点 50 个样 方 的 抽 样
调查 (表 1 ) , 总计有鞭侧芽 10 7 5 6个 。 其中活芽 (未发芽 )5 5 35 个 , 占总鞭侧芽数的 5 1 . 46 % ,
死芽 ( 已发芽 、 烂芽 ) 5 2 2 1个 , 占48 . 53 % 。 活芽 、 死芽各占二分之一左右 。 从第 1 ~ 10 试验
小区活芽的比例来看都在二分之一左右 。
衰 1 , 竹地下粗侧芽平面分布
T a b l e 1 P l
a n e d ls t r i b u t i o n o f b u d s o n 反 1 b a m b o o r h i z o m e s
试 验 号 1 2 3 4 5 6 7 8 9 1 0
I
D一0旧q一`处 理 A i B:
C i D
:
A: B
:
C t D
i
A A
i
B
:
C a D
A
: B,
C i D
:
A s B -
C : D Z
A 一B:
C ZD
s
A
:
B
-
C
s D s
A乳 : e K “ 计
侧芽总数
L 9 2
L 9 3
Y 9 2
Y 9 3
D 9 2
计
3 4 6
1 5 1
2 9 7
1 2 3
1 7 1
1 0 88
2 6 9
3 4 8
1 2 0
25 5
! 32
1 1 2 4
1 2 3
4 7 0
1 3 2
2 2 9
1 0 4 4
2 1 9
1 4 1
1 7 2
9 7
2 3 7
8 66
1 0 0
1 7 3
4 5 1
1 7 3
2 3 3
1 1 3 0
1 3 3
2 5 8
3 2 1
1 2 8
2 3 8
1 0 7 8
2 4 8
2 5 4
3了8
2 0 4
2 4 0
1 3 24
2 2 3
1 3 7
2 7 3
2 0 9
5 4
8 9 6
2 39
1 7么
攻0 3
1 9 2
1 7 4
1 1 8 0
8 8
2 75
4 2 1
1 1 9
1 2 3
1 0 2 6
1 9 5 5
2 0 3 2
3 3 0 6
1 6 3 2
1 8 3 1
1 0 7 5 6
丹J,自j怡
672
月,9OJQU材2
,二亡让
L 9 2
L 9 3
Y 9 2
Y 9 3
D 9 2
计
1 8 7
6 5
1 4 1
二8
8 3
5 1 4
9 3
1 8 8
7 O
9 3
9 7
5 4 1
4 3
46
2 19
8 9
1 5 1
5 48
1 2 9
活 芽
《未发芽 )
6 7
1 4 2
1 8 8
4 4
1 55
5 96
1 09
1 5 5
1 8 9
1 08
1 05
6 6 6
1 1 9
3 5
2 1 4
1 5 5
么6
5 4 9
9 3
1 0 1
1 76
I C2
9 9
5 7 1
4 0
1 4 6
1 9 8
7 0
9 6
5 5 0
9 2 3
1 0 5 8
1 6 6 7
8 4 2
1 0 4 5
5 5 a 5
87
介bOU8行`月月nJ丹r
,二j马
死 芽
( 已发芽 、
烂芽 )
L 9 2
L 9 3
Y 9 2
Y 9 3
D 9 2
计
1 5 9
8 6
1 56
8 5
8 8
5 7 4
1 7 6
1 6 0
5 0
主6 2
3 5
5 8 3
2 5 1
4 9 6
9 0
5 3
9 4
5 0
1 0 1
38 8
5 7
8 1
25 7
7 7
1 3 6
6 C 8
6 6
11 6
1 3 3
8 4
8 3
心8 2
1 3 9
9 9
1 8 9
9 6
1 3 5
6 5 8
10 4
1 0 2
5 9
5 4
2 3
3 47
1 46
下1
2 2 7
9 0
7 5
6 ` 9
4 8
1 2 9
2 2 3
4 9
2 7
4 7 6
1 0 3 2
9 7 4
1 6 3 9
7 9 0
7 8 6
5 2 2 1
47
4378
注 : L 为临安 , Y 为余杭 , D 为德清
2
.
1
。
2 鞭侧 芽垂直分布规律 从表 2可以看出 , 雷竹地下鞭侧芽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 鞭
侧芽总数 , 除表层外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 n ~ 20 c m 层鞭侧芽数为3 8 5 4个 , 占 总数 的
35
.
83 %
, 是雷竹地下鞭侧芽分布最多层次 。 其次是 21 ~ 30 c m 层 鞭侧芽数为3 641 个 , 占总
票期 何钧潮等 :雷竹双季丰产高效笋用林的地下结构
数的3 .5 % 8。 n一3 0c m是鞭侧芽主要分布层 。 随着深度的增加 , 鞭侧芽分布越来越少 , 未
发芽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 而己发芽 、 烂芽的 比例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
2
.
1
.
3 鞭侧芽在不同年龄鞭上 的分布规律 从表 3 可以看出 , 1年生鞭上侧芽占3 0 . 8 7% ,
2 年生的占3 5 . 3 9% , 3 年生的占24 . 61 % , 4 年生的占6 . 13 % , 未发芽随着竹鞭年龄的增加
而减少 , 已发芽 、 烂芽随着竹鞭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 从试验地竹林 1 年生竹鞭上侧芽分布来
看 , 未发芽为 2 5 8 6个 , 占7 7 . 5 9% , 烂芽 1 4 5个 , 占4 . 吐6% , 己发芽 5 5 6个 , 占 1 7 . 6 5% 。 说明
雷竹 1年生鞭上侧芽已开始萌发笋芽出笋及分化成鞭芽长鞭 。
表 2 留竹地下报芽垂直分布
T a b l e 2 V e r t ie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b u d s o n L e i b压m b o o r h i么 o m e s
深 度 已 发 芽
/
c m 数 量 %
1 ~ 1 0 2 7 3 30
.
3 7
1 1~ 2 0 1 3 9 7 36
.
2 5
2 1 e 3 0 1 3 36 36
.
6 9
3 1e 4 0 令0 2 39 . 5 0
41~ 5 0 2 2 5 4 3
. ` 9
5 1 e 6 0 18 2 5
.
7 1
合 计 3 95 1 36 . 7 3
未 发 芽 烂 芽 合 计
一— 一— - - - - - - - - - 一 %数 量 % 数 坛 % 数 量 %
5 5 7 6 1
.
9 6 6 9 7
.
6 8 8 99 1 0 0 8
.
3 6
2 0 8 2 5 4
.
0 2 3 7 5 9
.
7 3 3 8 5 4 1 0 , 35
.
8 3
1 9 2 5 5 2
.
8 7 3 8 0 1 0
.
4 4 3 6 4 1 ! 0 0 3 3
.
8 5
7 8 7 4 4
.
2 9 2 8 8 1 6
.
2 1 1 7 7 7 1 0〕 1 6 . 5 2
1 4 1 2 7
.
38 1 4 9 2 8
.
9 3 5 1 5 1 0 0 4
.
7 9
4 3 6 1
.
4 3 9 1 2
.
8 6 7 0 1 0 0 0
.
6 5
5 5 5 5 5 1
.
46 1 2 7 0 1 1
.
8 1 1 0 75 6 1 0 0 1 00
表 3 , 竹不同年龄地下鞭上芽的分布
T a b l e 3 D i s t r主b u t io n o f b u d s o n L e i b a m b o o r h i z o m e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年 龄 已 发 芽 未 发 芽
/
a 数 量 % 数 量 % 数 量
烂 芽
敛 %
合 计一— — — — %数 量 % 70口.几比」8,幼月七三3082460,一`.二工`且,二5 8 0
1 44 9
1 5 1 9
3 9 7
1 7
。
6 9
3 5
。
0 9
5 7
。
39
6 0
。
1 5
2 5 8 6
2 2 3 2
6 5 7
6 0
3 3 2 0
4 1 2 9
2 6 4 7
6 6 0
.…7借`J嘴Où75月山
合 计 3 9 5 1 3 6 . 7 3 5 5 3 5 5 1 . 46 1 2 70 1 1 . 81 1 0 7 56
2
.
2 鞭侧芽分布与竹笋产且的相关性
竹林地下结构是整个竹林的基础 。 竹林生长好坏 、 竹笋产量高低与竹林地下结构紧密相
关 , 而鞭侧芽是整个竹林基础的基础 。
2
.
2
.
1 鞭侧 芽平 面分布与竹笋产童的相关性 从表 4 可以看出 , 鞭侧芽总数 、 已发芽数 、未
发芽数及烂芽数与竹笋产量的相关系数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 相关不紧密 , 有待进一步调查
研究 。
从表 4 还可以看出 , 竹笋平均产量为 l . Z k g /时 , 平均鞭侧芽为 2巧个 。如果每千克竹笋按
10 支计 , 每平方米也只有利用侧芽 12 个 , 占总鞭侧芽的5 . 6% 。 因此提高鞭芽利用率 , 增加单
株笋重 , 可极大地提高竹笋产量 。
2
.
2
.
2 鞭侧芽垂直分布与竹笋产量的相 关性 从表 4 鞭侧芽垂直分布与竹笋产量的相 关 系
数来看 , 21 ~ 3 0 c m 这一层相关关系紧密 , 相关系数为 0 . 84 9 6 。 这一层侧芽数占总侧芽数的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 2卷
Ta b le 4
表 4鞭侧芽分布与竹笋产量相关表
T he re la tio ns i h P, b e t w e e n s P r o u t y ie l d s a n d b u d d is t r i b u t i o n
项 目 L 9 3 Y 9 2 L 9 2 Y 9 3 D 9 2 相关系数
竹笋产量 / k g 16 . 4 1 5 . 4 1 2 . 3 8 . 8
平面分布
2 0 3 2
6 2 3
1 0 5 8
3 5 1
3 3 0 6
1 2 4 3
1 6 6 7
3 9 6
1 9 5 5
1 0 3 2
9 2 3
0
1 8 31
C 3 5
1 0 3 5
1 5 1
0
.
6 0 7 1
0
.
5 1 5 2
0
.
5 1 8 4
0
.
3 49 3
0
.
1 11 7
C
.
5 3 7 5
0
.
8 4 9 6
.
一 0
.
0 7 2 6
0
.
1 6 9 3
一 0 . 0 2 6 6
O曰,ó月才J峨三O口n匕尸a移翻内七J怡,动
:;
勺曰
89
12
1.二几匕八ù`nJ汽1”月lJ工一任了八”q`斤寸n“nJRù84,口JJ马S枯1目.二
几甘,翻73汽」月七一ó六Jn石,ó,二8曲hZ3 1 4
1 2 3 4
1 1 3 0
尸J几ql几月2J.i左3咋`
ōbnt才4内D0.bnJoù卜ó
.1召ùO3
垂直 分布
年 龄分布
侧 芽总 数
已发芽 数
未发芽 数
烂 芽 数
1一 1 0 e m 芽数
1 1~ 2 0 e m 芽数
2 1~ 3 0e m 芽数
3 1~ 40 e m 芽数
4 1一 5 0c m 芽数
5 1~ 6 0 e m 芽数
1 年生芽数
2 年生芽数
3 年生芽数
4 年生芽数
_
4 3 6
1 0 6 8
9 6 7
1 3 1 2
3 9 8
1 3 0
8 63
1 6 4
一 0 . 0 1 5 0
0
.
8 5 6 8
.
0
.
4 6 4 4
0
.
6 0 5 9
3 3
.
8 5% , 是竹笋产量的主要发笋层 。其他层次相关不紧密 , 各层鞭侧芽分布百分比见表 2 。
2
.
2
.
3 不同年龄鞭上侧 茅分布与竹笋产量 的相关性 从表 4可知 , 2 年生竹鞭上侧芽 数 与
竹笋产量相关系数为 0 . 85 6 8 , 相关紧密 。 因此雷竹 2 年生竹鞭是竹笋产量的主 要 发 笋鞭 多
2 年生竹鞭上侧芽是竹笋产量的主要发笋芽 。 2 年生竹鞭上侧芽数占总侧芽的 3 8 . 39 % 。其他
年龄竹鞭上侧芽数与竹笋产量相关不紧密 。 各年龄竹鞭上侧芽数百分比见表 3 。
2
.
3 林地祖盖对鞭侧芽的影晌
一般认为 , 试验地采用覆盖技术后对林地的地下结构有影响 , 使烂鞭 、 烂芽的数量增加 。
为了解林地覆盖对地下鞭侧芽的影响 , 我们对试验地的地下鞭鞭芽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
得出表 5 一 6 。 根据方差分析结果 , A , B , C , D 各试验因子对鞭侧芽总数及活芽数 都没有显
著的差异 。 A , B , D 各因子对死芽数 ( 已发芽与烂芽数 )也没有显著差异 , 只有 C因子 , 即不
同的覆盖厚度对死芽数有影响 , 差异显著 。 因此 , 在生产实践中应控制一定的覆盖厚度 , 不
宜过厚 。 在本试验中 , 虽然 C 因子不同的覆盖厚度对已发芽与烂芽有显著的影 响 , 但 C 因子
对鞭侧芽总数及活芽数都没有影响 , 这就保证了竹林的生长基础 。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 第 1
一 9 号试验地平均侧芽总数为 2 1 6 . 2个 /耐 , 而 10 号对照地为 20 5 . 2个 /时 。 第 1 ~ 9 号试验地
表 S , 竹地下报侧芽润查结果分析
T a b l e 5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r e s u lt s a b o u t b u d s o n eL i b
a m b o o r h i z o m
e s
鞭侧芽总 数 /个 · m一 2 鞭侧芽活芽数 /个 · m一 2 鞭侧芽死芽数 /个 · m一 2项 目— 一——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K 1 3 2 78 3 0 6 2 3 39 8 3 2 5 6 1 6 5 8 1 6 59 1 6 0 7 1 6 0 3 1 6 2 0 1 4 0 3 1 7 9 1 1 6 5 3K: 3 1 5 0 3 1了 0 3 5 2 5 3 0 7` 1 6 1 2 2 5 9 0 1 5 0 3 1 5 9 3 1 5 3 5 1 5 5 0 1 7 2 3 1 4 7 8K: 5 30 2 3 4 9 8 2 5% 3 40 0 1 71 5 1 7 3 6 1 5 7 5 工 7 5 6 1 55 7 1 76 2 1 2 3 1 1 6 1 4R (极差 ) 1 5 2 4 36 7 2 2 3 2 6 1 03 1 4 6 2 2 8 1 9 0 8 2 35 9 5 6 0 1 75
3期 何钧潮等 :雷竹双季丰产高效笋用林的地下结构
表 6留竹地下鞭侧芽方差分析
Ta b le 6 Va ri 3 ne e a 一 a l ly s io s f bu dso n l, e i b a m b o o r h i艺o rn e ,
贾并米陈 目 由 肛 — -一均 方A 2 4 45 . 2
B 2 3 4 37
.
2
C 2 1 0 3 06
.
4
D 2 1 7 79
.
3
区 组 4 3 2 4 39 . 3
E 3 2 7 46 0
.
6
T 4 4 9 1 0 0
.
8
总 数 活 芽 数
F 值 均 方 F 值
死 芽 数
均 方 F 值
侧 芽 穿 粉
0
.
0 5 9 7
0
.
46 0 7
1
.
3 8 1 4
0
.
2 3 8 5
1 7 7
.
5
3 5 5
.
6
1 0 1 5
. 合
7 7 3
.
8
8 2 2 0
.
4
2 5 3 7
.
2
2 6 9 8
.
1
〔 . 0 7 0 0
0
.
1 4 0 2
0
.
4 0 0 4
0
.
3 C 5 0
1 1 3
.
5
2 1 4 8
.
2
6 2 2 5
.
4
5 6 2
.
7
8 5 9 7
.
1
2 4 7 6
.
5
2 9 9 4
.
0
0
.
0 45 8
G
.
8 6 7 4
2
.
5 1 3 8
.
0
. 盆2 7 2
平均活芽数为 10 5 . 4个 /m Z , 10 号对照地为 95 . 2个 /耐 。 试验地的侧芽总数与活芽数 比对照地
都高。
2
。
4 林地扭盖对鞭侧芽分化的影晌
临安高虹乡双季笋丰产高效试点 (表 7 )面积 0 . 2 58 7 h耐 。 试点采取林地 覆 盖等技术措
施后 , 使竹笋的出笋期从上年的 9 月一直延续到夏季的 5 月初 , 跨越一年四 季 。 如试 验 地
19 9 2年 。 ~ 1 0月秋笋 2 7 0 k g , 1 9 9 2年 1 2月至 19 9 3年 1 月冬笋 1 6 4 2 . 0 5 k g , 1 9 9 3年 2 月早春笋
1 8 1 7
.
4 0 k g
,
3 ~ 4 月春笋 2 4 0 1 . 6 5 k g , 5 月夏笋4一 5 k g 。 这么长的笋期 , 其笋芽究竞是
在什么时候分化进行的呢 ?
表 7 高虹乡陈大量留竹双季笋产量产值
T a b l e 7 S P
r o u t y i e l d s a n d 0 1一t P u t v a l u e s o f t h e L e i b a m b o o
f o r
e s t i n
面 积
/ h m
留
G a o h o n g
,
L i n
尹 a n C o u n t y
笋 产 t / k g
年 份 冬 笋
1 2 ~ 1
早春笋
( 2 月 )
春 笋
( 3~ 4月 )
X 笋 秋 笋
9 ~ 1 0月 合 计
总产值
/元
成本投入
/元
净收入
/元
1 9 9 1
1 9 9 2
1 9 9 3
1 9 9 4
0
.
2 5 8 7 4 6
.
9 0
0
.
2 5 8 7 7 2
.
5 0 6 1 8
.
3 5
0
.
2 5 8 7 1 6 4 2
.
0 5 1 8 1 7
.
4 0
0
.
2 5 8 7 4艺7 . 9 0 1 0 2 3 . 8 5
4 8 7 5
.
9 C
3 4 9 6
.
4 5
2 4 0 1
.
6 5
3 2 7 5
.
7 5
41
.
5
2 3
。
0
2 7 0
.
0
C斗. 0
3 8 2
,
3
4 9 22
.
8
4 4 57
.
3
5 9 6 2
.
6
5 1 3 2
.
8
1 1 0 0 0
.
00
2 1 9 3 7
.
6 0
7 3 3 6 0
.
8 0
49 7 3 0
.
0 0
2 0 0 0
3 50 0
1 0 3 , J
1 2 7 3 0
9 0 00
.
0 0
1吕 4 3 7 . 6 0
6 3 0 6 0
.
8 0
3 7 0 O0
.
0 G
注 : 冬笋产量跨 上年度
从某一个笋芽来说是一次分化形成的 , 但众多的笋芽在鞭上排列分布的部位不同 , 分布
的竹鞭年龄不同 , 分布的深度不同 , 因此笋芽的分化不可能一次同时进行 。 即使在自然生长
中的一般竹林 , 其笋芽分化也是在一段时期内分化进行的 。
在双季丰产高效栽培试验的竹园中 , 由于加强了培育管理 , 改善了竹林地的温 、 肥 、 水
条件 , 使笋芽分化的季节提早并延长 。 夏季鞭侧芽以分化鞭芽为主 , 进行地下鞭生长 , 秋季
鞭侧芽提早开始笋芽分化 , 并有少量竹笋出土 , 冬季由于对竹林地进行了浇水、 施肥 、 覆盖 ,
改变了竹林地的生长环境 , 使已分化的笋芽出土 。 竹笋不断采收后 , 使鞭侧芽继续分化成笋
芽 , 并一直延续到春季 。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 , 在不同的地块 , 采取不同覆盖时间和不同的覆
盖厚度 , 可使笋芽提早或延迟出土 , 使雷竹四季出笋 , 并建立四季供笋基地 。
25 2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 2卷
参 考 文 献
胡超宗 .张建 明 , 胡明强 . 雷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浙江林学院学报 , 1 9 9 2
方伟 , 何钧潮 , 卢学可等 . 雷竹早 产高效栽培技术 . 浙江林 学院学报 , 1 9 9 4
9 ( 2 ) . 1 3 3~ 1 4 3
1 1 ( 2 ) . 1 2 1~ 1 2 8
H e J u n e h a o ( F o r e s t r y E n t e r P r is e o f L in
’
a n 伪 u n t y , L in , a n 3 1 23 0 0 , P R C ) ,
aF
n g W e i
,
L u X u e k e
,
L o u J i sn ba n
, a n d L i X i a o w u
.
R h l名om
e S tr uc ut r e
o f L e l aB m b
o o S h o o -t s t a n d w i t h H I曲 Y i e l d a n d G o o d B e n e f五t . 1 hZ o j ia n g 尸o r
C o l l
, 1 9 9 5
, 1 2 ( 3 ) : 2 4 7~ 2 5 2
A b s t ar e t : D a t a o f L e i ab m b o o r h i z o 们。 e o b t a i n e d f r o m 5 0 P lo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b u d s o n r h i z o l l l e o f L e i b a m ob o h a d 3 d i台t r ib u t i o n la w s : ( 1 ) h o r i z o n t a l
d i s t r ib u t i o n ha l f o f l iv in g b u d s a dn d i
e d bu d
s : ( 2 ) v e r t ica l d i s t r i b u t io n o f
b du
s ; a n d ( 3 ) a g e d i s t r i b u t io n o f b u d s
.
T h e y i e ld o f ab m b o o s P r o u t w a s
e lo s e ly r e la t e d t o t h e a om
u n t o f b u d s o n t he r h i z o me
o w i t h Z
一 y e a r刃 ld a n d
i n t h e 5 0 11 la y e r o f 2 1 t o 3 0 e m
,
w h ie h s h o w e d t ha t ba m b o o s P r o u t arn i
n ly
s h o o t e d o n t h e r h i z o me
a n d i n t h e 3 0 11 la y e r
.
G r o un d
e o v e r t h ie k n e s s o n t he
s t a n ds h a d a s i g n i f ie a n t i n f lue
n e e o n t he n u m b e r s o f s h o o t ed bud a a n d d ie d
b u d s
.
T h e g r o u n d c o v e r t e e h n iq ue P r o lo n g e d t h e d if f e r e n t a t io n o f b u d s a dn
t h e e me
r g e n e e o f L e i ba m b o o s P r o u t s
。
K e v w o r d s : L e i ba m b o o ( P h夕l lo s t a c h夕5 P r a o e o x ) : b a m bo o s P r o u t ; b u ds : r h i z o刃以e s ;
y ie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