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短穗鱼尾葵灰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全 文 : 2011 , 37(4):48-51 Plant P rotection
收稿日期: 2010-07-09   修订日期: 2010-08-23基金项目: 海南大学科技基金项目(Rnd0524)*致  谢: 在试验过程中 ,广西大学韦继光老师和河南科技大学刘爱荣老师对病原鉴定给予了帮助 ,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信作者 Tel:0898-23306865;E-mail:xiechangping002@sina.com
短穗鱼尾葵灰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陈 剑 ,  纪烨斌 ,  张 能 ,  谢昌平**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 儋州 571737)
摘要 [ 目的] 明确引起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病原菌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从短穗鱼尾葵感病组织上分
离 、纯化病菌 ,经致病性测定后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 并测定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引起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Speg.)Satista & Peresapud
Batista] 。该菌在 PSA 培养基上长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5 ℃;完全光照条件最利于菌丝的
生长和产孢;在 pH5 时菌丝生长最好 , pH6 时孢子萌发率最高 , pH 2 时孢子不萌发;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0 ℃。[结
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短穗鱼尾葵; 拟盘多毛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 436.8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 j.issn.0529-1542.2011.04.010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gray leaf spot on Caryota
mitis and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en Jian ,  Ji Yebin ,  Zhang Neng ,  Xie Changping
(College of Environ mental and Plant Protection , Hainan University , Danzhou  571737 , China)
Abstract [ Objec tive] To identif y the pathogen causing the gray leaf spot of Caryota mitis Loure ir o and under-
st and its biological char acter istics.[ Method]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and purif ied from the infec ted C .mitis ,
and its pathogenicity to the host and its biologic al char acter istics we re tested.The pathogen was identif ied accord-
ing to its ch arac ters.[ Result] Gray leaf spot of C .mitis was caused by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Speg.)Sa tista
&Peresapud Batista.The pathogen growth in the medium PSA was the best;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hyphal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was 25 ℃.Full illum ina tion was most conducive to hyphal growth and sporulation.
H yphal growth was the best at pH 5 , and spore germination ra te was the h ighest a t pH 6 , but pH 2 was not inhibi-
tory to germination.The lethal temperatur e for spor es was 50 ℃.[ Conclusion]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re fer-
ence for the control of the gr ay le af spot of C .mitis .
Key words Caryota mitis ;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 biological ch arac teristics
  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 Loureiro)别名丛立孔
雀椰子 ,为丛生常绿小乔木 ,树形优美 ,叶色浓绿[ 1] ,
在公共绿化 ,庭园栽培 ,室内摆设等方面都有广泛的
应用 ,是一种重要的园林景观树种。近年来随着城市
绿化 、家庭观赏和插花的应用 ,短穗鱼尾葵的栽培逐
渐增加 。而由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p.)真
菌引起的短穗鱼尾葵灰斑病发生也日益严重 ,发病时
叶片上病斑累累 ,叶片变黄干枯 ,严重时枝条回枯 ,甚
至整株枯萎 。严重影响了短穗鱼尾葵的观赏价值。
对棕榈科植物拟盘多毛孢菌引起的病害已有报道和
描述 ,但未对短穗鱼尾葵灰斑病进行详细报道[ 2-6] 。
为此作者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研究 ,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发病材料来自海南大学儋州校区校园内的短穗
鱼尾葵。
37 卷第 4 期 陈剑等:短穗鱼尾葵灰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1.2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 7] ,从感病叶片和叶柄
上分离病原菌 。并将从叶片和叶柄上分离所得的病
原菌分别标记为 C1和 C2 菌株。采用琼脂平板稀
释纯化法进行纯化 ,再将纯化的 C1 和 C2菌株分别
转入试管斜面保存以供测定 。
1.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将 C1和 C2菌株的菌丝块分别接种于健康无
病的叶片和叶柄上 ,采用刺伤和无伤两种接种方法 ,
接种后保湿。以接种灭菌的琼脂块作为对照 ,逐日
观察并记录其发病情况 。
1.4 病原菌形态观察
将纯化的第 2代菌株分别接种在 PDA 培养基
上 ,在全光照(光照强度为 3 000 lx),25 ℃条件下 ,培
养 5 d后 ,观察菌落颜色 、形状 、大小和产孢情况以及
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的颜色 、形态和大小 。
1.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1.5.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用灭菌的打孔器(直径 4.5 mm)取菌落边缘的
菌丝块 , 分别接种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马铃薯胡萝
卜培养基(PCA)、Czapek 培养基 、Richards 培养基
等 5种培养基平板中央 ,置于 25 ℃恒温培养箱中光
照培养。每个处理重复 3 次 ,培养 5 d后 ,观察菌丝
生长状况(菌落直径和形态)及产孢情况(下同)。
1.5.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菌丝块接种在 PDA培养基平板中央 ,分别置
于 5 、10 、15 、20 、25 、30 ℃和 35 ℃的培养箱中进行恒
温光照培养。
1.5.3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该菌培养后在菌落表面产生分生孢子盘 ,从菌
落表面产生的孢子堆中挑取孢子 ,放入 5 mL 蒸馏
水 ,配制成孢子悬浮液;在低倍镜(10 ×10)下检查孢
子数 ,用蒸馏水调节悬浮液 ,直至每视野的孢子数为
30 ~ 35个 。在直径为1 cm 的试管中预先放入 2 mL
的蒸馏水 ,分别在恒温水浴锅中预热至 40 、45 ℃和
50 ℃(试管内的温度用温度计测量),然后滴加数滴
预先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 ,处理 10 min ;取出 ,用接
种环取孢子悬浮液均匀地涂于涂上 PDA 培养基的
载玻片上 ,保湿 ,放置在 25 ℃培养箱中光照培养 ,
6 h后 ,用 1 g/ L 的 HgCl2 固定 ,检查孢子萌发情况 。
孢子萌发以芽管长度超过孢子直径长度(指直径小
的一边)的一半为标准(下同)[ 7] 。
1.5.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菌丝块接种在 PDA 平板中央 ,分别置于完全
光照 、黑暗和光照各 12 h 、完全黑暗 3 种光照环境
中 ,在 2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
1.5.5 pH 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制作培养液(PDA 培养基不加琼脂),分别调节
pH 到 2 、3 、4 、5 、6 、7 、8 、9 ,加入卡拉胶 ,灭菌 ,重新测
定调节 pH;测定不同 p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时 ,取
菌落边缘的菌丝块(PDA 培养基上培养 5 d),接种
在不同 pH 的 PDA 培养基平板中央 ,置于 25 ℃恒
温培养箱中光照培养。
测定不同 pH 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时 ,将不同 pH
的 PDA培养基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用蒸馏水配制
孢子悬浮液 ,均匀涂在培养基上 ,保湿 ,在 25 ℃培养
箱中培养 ,6 h 后 ,用 1 g/L 的 HgCl2 固定 ,观察并记
录孢子萌发数 。
2 结果分析
2.1 症状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短穗鱼尾葵的叶片和叶柄 。叶片
上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
现水渍状褪绿色的小点 ,病斑逐渐扩展成浅褐色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 ,病斑大小为 1 ~ 3 mm ,病斑周
围有黄色的晕圈或无;随病斑的进一步扩大 ,多个病
斑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 ,病斑中央呈灰白色 ,边缘
颜色呈深褐色 ,在病斑中央散生许多小黑点 ,发病严
重时整叶干枯 。叶柄的症状与叶片相似 ,但是无黄
色的晕圈 ,病斑不凹陷 ,严重时枝条回枯 ,甚至整株
枯萎(图 1a ,b)。
2.2 病原菌的致病性
接种保湿 4 d后刺伤叶片发病 ,无伤叶片和对
照不发病 。并且 C1 和 C2 菌株接种于叶片和叶柄
上发病症状均与大田症状相同。说明 C1和 C2是
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致病菌 ,且 C1和 C2均能分别
引起叶片和叶柄发病。同时 ,也说明该病原菌仅能
通过伤口侵入 。
2.3 病原菌的形态
C1和 C2菌株均可致病 ,引起的症状相同 。C1
菌株在 P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菌落近圆形 ,边缘
不平滑 ,菌丝白色絮状 ,菌丝层分布均匀 ,背面淡米
黄色 ,在光照条件下有分布不均匀的青色斑块 ,无明
·49·
2011
显轮纹。10 d后产生黑色的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
长梭形 ,有的稍微弯曲 , 4 隔 5 胞 ,分生孢子大小
(18.2 ~ 28.6)(22 .7)μm ×(5.2 ~ 7.8)(5 .9)μm;中
间 3个细胞着色 ,颜色相同 ,为淡褐色 ,分隔处颜色
加深;色胞长 10 .4 ~ 18 .2(14.1)μm;顶胞和尾胞均
为三角形 ,无色透明 ,顶胞上着生无色附属丝 2 ~ 3
根 ,长 10.4 ~ 26.0(16.2)μm ,尾胞上着生一根基部
附属丝 ,中生 ,长 3.9 ~ 9.1(5.2)μm 。分生孢子芽管
从第 3个有色胞萌发 ,首先第 3色胞膨大变圆 ,然后
从其一边或两边同时形成凸起的芽管 ,芽管慢慢伸
长变成根状的细管 ,随着芽管的伸长第 3色胞逐渐
收缩 ,整个孢子也随之渐渐收缩 , 最后芽管长成菌
丝 ,分生孢子也整个萎缩(图 1c ,d和 e)。通过对 C2
菌株与 C1菌株在培养性状 、分生孢子大小和形态 、
有色胞长度 、顶端和尾端附属丝长度以及孢子萌发
等情况进行比对 ,判断 C1和 C2菌株为同一菌株 。
图 1 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症状和病原
2.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4.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5种培养基中 , PSA 培养基和 PDA 培养基上菌
落直径明显比其他 3种大。PSA 和 PDA 培养基菌
落直径无明显差异 , PCA 培养基上最小。病原菌在
5种培养基中培养 5 d均不能产生分生孢子(表 1)。
2.4.2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菌丝在 10 ~ 30 ℃范围内均能生长 。在 10 ~
25 ℃范围内 ,菌落直径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 ,
25 ℃时菌落直径最大 ,在 10 ℃和 30 ℃时菌丝生长
极缓慢 ,5 ℃和 35 ℃时停止生长;可见该病原菌的
生长最适温度为 25 ℃。孢子在 5 ~ 35 ℃范围内均
能萌发 ,在 5 ~ 25 ℃范围内 ,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
而逐渐增大 , 25 ℃时孢子萌发率最大。在 25 ~
35 ℃的范围内 ,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
(图 2)。
表 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1)
培养基种类 菌落直径/ cm 菌落特性 产孢情况
PSA 6.75 aA 菌落圆形 , 菌丝白色絮状 , 菌丝层致密均匀 ,背面米黄色 不产孢
PDA 6.72 aA 菌落圆形 , 菌丝白色絮状 , 菌丝层均匀 ,背面浅米黄色 不产孢
Richards 6.08 bB 菌落不圆 , 菌丝白色絮状 , 菌丝层不均匀 ,背面黄色 不产孢
Czapek 5.32 cC 菌落不圆 , 菌丝白色絮状 , 菌丝层较密 ,背面黄色 不产孢
PCA 4.95 dC 菌落圆形 , 菌丝白色絮状 , 菌丝层稀薄 ,背面白色 不产孢
 1)小写字母代表α=0.05水平差异显著性 , 大写字母代表α=
0.01水平差异显著性。
·50·
37 卷第 4 期 陈剑等:短穗鱼尾葵灰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图 2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2.4.3 孢子的致死温度
40 ℃水浴处理后 ,孢子萌发率为 88%;45 ℃水
浴处理后 ,孢子萌发率为 20%;50 ℃水浴处理后 ,孢
子不萌发;可见孢子的致死温度是 50 ℃。
2.4.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完全光照条件下 ,菌落直径最大 ,完全黑暗条件
下菌落直径最小 ,完全光照和完全黑暗下菌丝生长
差异明显;3种光照中只有完全光照能产孢 ,说明光
照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促进产孢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 2)。
表 2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1)
处 理 菌落直径/ cm 菌落特性 产孢状况
完全光照 6.92 aA 菌落圆形 , 菌丝白色絮状 ,背面米黄色 产孢
光暗交替 6.78 aA 菌落圆形 , 菌丝白色絮状 ,背面黄色 不产孢
完全黑暗 6.43 bB 菌落圆形 , 菌丝白色 , 致密均匀 ,背面米黄色 不产孢
 1)小写字母代表 α=0.05 水平差异显著性 , 大写字母代表α=
0.01水平差异显著性。
2.4.5 pH 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pH 为 2 ~ 9时 ,菌丝均能生长;pH 为 5时菌丝
生长最好;pH 为 2 ~ 5时 , 菌落直径随 pH 的增大
而逐渐变大;pH 为 5 ~ 9时 ,菌落直径随 pH 的增大
而逐渐变小 。pH为3和4的酸性条件菌丝生长要
比 pH 为 8和 9的碱性条件好 ,由此可以看出偏酸
性条件对菌丝生长较有利。pH 为 3 ~ 9时 ,孢子均
能萌发。pH 为 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 96%, pH 为
2时不萌发 , 其他 pH 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均在
80%以上(pH2 ~ 6 时 ,孢子萌发率随 pH 的增大而
增大;pH 为 6 ~ 9时 ,孢子萌发率随 pH 的增大而减
小)(图 3)。
图 3 pH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 ,全世界已报道 Pestalotiopsis spp .有 241
种 ,对这些种的确定 ,主要根据培养性状 、分生孢子
的形态 、大小 、有色胞的长度和颜色 、顶端附属丝和
尾端附属丝的长度等的差别来确定新种 。作者根据
第 2代的菌株进行鉴定 ,并与张家祥报道的危害短
穗鱼尾葵的 3种拟盘多毛孢属种类乌索拉拟盘多毛
孢[ P .eusora(Sacc.)J.X.Zhang et T .Xu comb .
nov.] 、劳格顿拟盘多毛孢[ P .laughtonae(Doidge)
J.X .Zhang et T .Xu comb .nov.] 、三毛草拟盘多毛
孢[ P .triseta (M .&Mme.F .Moreau)S tey.] [ 5] 进
行比对(表 3)。其中最为关键的特征是 3个有色胞
的颜色 ,在这 4 个种中 ,仅有 P .microspora的 3个
色胞是同色的 ,其余 3 个种均为异色的。同时 , P .
tri seta的分生孢子明显较P .microspora大 ,而且顶
端附属丝长度也较长(表 3)。
表 3 4 种拟盘多毛孢的大小和有色胞颜色的比对
病原菌 分生孢子大小/μm 3个有色胞颜 色 长 度/μm
顶端附属丝
长度/μm
尾端附属丝
长度/μm
P.eusora (20.1~ 23.6)(20.9)×(5.2~ 7.1)(5.9) 异 色 11.8~ 14.2(13.1) 11.8~ 21.2(14.8) 3.5~ 7.1(5.1)
P.laug htonae (18.9~ 23.6)(22.0)×(8.3~ 10.6)(9.1) 异 色 13.0~ 16.5(15.1) 15.3~ 28.3(22.0) 2.4~ 5.9(4.5)
P.t ri seta (23.4~ 33.0)(27.7)×(5.2~ 9.4)(7.5) 异 色 14.9~ 20.1(17.9) 20.1~ 34.2(27.3) 4.3~ 8.3(5.8)
P.microspora (18.2~ 28.6)(22.7)×(5.2~ 7.8)(5.9) 同 色 10.4~ 18.2(14.1) 10.4~ 26.0(16.2) 3.9~ 9.1(5.2)
  通过比对[ 9-10] ,确定该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
孢 [ P .microspora (Speg .)Satista & Pe resapud
Bat ista] 。虽然我们所测得的分生孢子大小 、顶端附
(下转 57页)
·51·
37 卷第 4 期 曲伟伟等:利用 MAXENT 预测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在中国的适生区
M odellin g , 2006 , 190:231-259.
[ 14] Eli th J , Graham C H , Anderson P R , et al.Novel meth ods
im prove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 ribut ions f rom occur rence
data[ J] .Ecography , 2006 , 29(2):129-151.
[ 15] Perkins S L , Roth schi ld A , Waltari E.In fect ions of the malar-
ia parasite , P lasmodium f loridense , in the invasive lizard ,
Anol is sag rei , in Florida[ J] .Journal of H erpetology , 2007 ,
41(4):750-754.
[ 16] 王运生 ,谢丙炎,万方浩 ,等.相似穿孔线虫在中国的适生区预
测[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 40(11):2502-2506.
[ 17] Bigg G R , Cunningham C W , Ottersen G , et al.Ice-age su r-
vival of Atlan tic cod:agreement betw een palaeoecology models
and genetics[ J] .Biological Sciences , 2008 , 275:163-172.
[ 18] Loiselle B A , Jorgensen P M , Con siglio T.Predict ing species
dist ribut ions f rom herbarium collect ions:does clim ate bias in
collection sam pling inf luence m odel outcomes[ J] .Jou rnal of
Biogeog raphy , 2008 , 35(1):105-116.
[ 19] 赵文娟 ,陈林 ,丁克坚,等.利用 M AXEN T 预测玉米霜霉病在
中国的适生区[ J] .植物保护 , 2009 , 35 (2):32-38.
[ 20] 冯益明 ,梁军 , 吕全 , 等.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
[ J] .林业科学研究 , 2009 , 22(4):563-567.
[ 21] 曾辉 ,黄冠胜 ,林伟 ,等.利用 MaxEn t 预测橡胶南美叶疫病菌
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 J] .植物保护 , 2008, 34(3):88-92.
[ 22] Nguyen Anh Nghia , Ju gah Kadir , Sunderasan E , et al.Mor-
ph ological and in ter simple sequen ce repeat (ISSR)markers
analyses of Corynesp ora cassiicola is olates f rom rubber planta-
t ions in Malay sia[ J] .Mycopathologia , 2008 , 166:189-201.
[ 23] Saha T , Kum ar A , Ravindran M , et al.Ident ifi cation of Col-
letotr ich um acutatum f rom rubber using random am plifi ed poly-
morphic DNAs and ribosomal DNA polymorphisms[ J] .Myco-
logical Research , 2002 , 106:215-221.
[ 24] Saha T , Kumar A , Roy B , 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al pathogen s cau sing leaf diseases in rubber(H evea bra-
sil iensis)[ J] .Proceedings of Placrosym , 2002 , 15:195-203.
[ 25] 刘先宝 ,蔡吉苗 ,潘羡心 , 等.橡胶树多主棒孢菌 rDNA-ITS 区
的分子鉴定及检测[ J]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 29(4):489-493.
[ 26] Rom ru ensukharom P , T ragoonrung S , Vanavichit A , et al.
Genetic variabilit y of Corynespora cassi ico la p opu lations in
Th ailand[ J] .Jou rnal of Rubber Research , 2005 , 8(1):38-49.
[ 27] Silva W , Deverall B, Lyon B.Molecular , phy 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z at ion of Corynespora leaf spot fun gi
f rom rubber plan tations in S ri Lanka[ J] .Plant Path ology ,
1998 , 47:267-277.
[ 28] 王菱.我国橡胶树生长北界的地理环境评价[ J] .自然资源 ,
1987(2):54-61.
[ 29]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EB/OL] .
(2009-6-17).ht tp:∥www .e-hifarms.com /info/ 2009/ 6/ 17/
1245220222994 0.html.
[ 30] 宁波瑞晨木业有限公司.橡胶树简介[ EB/O L] .(2008-9-21).
ht tp:∥blog.chin a.alibaba.com/ blog/ w oodming08/ article/ b0-
i5058117.html.
[ 31] 李明阳 ,居云为 , Sunil Kumar ,等.美国大陆外来入侵物种斑马
纹贻贝(D reissena po lymorpha)潜在生境预测模型[ J] .生态
学报 , 2008 , 28(9):4253-4258.
(上接 51页)
属丝和尾端附属丝长度与乌索拉拟盘多毛孢 、劳格
顿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有一定的差别 ,这
可能是我们的培养代数不同所致 ,而每增加一代对
分生孢子大小 、顶端附属丝和尾端附属丝长度的影
响情况如何 ,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
通过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表
明 ,该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伤口 ,菌丝最适的生
长温度是 25 ℃,5 ℃和 35 ℃时菌丝停止生长 ,完全
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促进产孢;在 pH5时菌丝
生长最好 ,这与葛起新等[ 11]报道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 1]  金波.室内观叶植物[ M ] .第 1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144.
[ 2]  金亮 ,丁印龙.厦门地区主要棕榈植物病害种类普查鉴定及其
防治[ J] .热带农业科学 , 2000 , 86(4):12-19.
[ 3]  郭桢 ,陈勇辉 ,姜子德.广州地区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初报
[ J]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4):45-47.
[ 4]  习平根 , 李敏慧 ,陈一新, 等.棕榈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
[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 24(2):35-37.
[ 5]  张家祥.中国南方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及其分种性状的研究
[ D] .杭州:浙江大学 , 2002.
[ 6]  伍有声 ,刘东明 ,董祖林 ,等.南方地区棕榈植物病害发生的新
情况[ J] .广东园林 , 2000(3):42.
[ 7]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M ] .第 3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122 , 123 , 137 , 153.
[ 8]  孙广宇 ,宗兆锋.植物病理学试验技术[ M ] .第 1版.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 , 2002:139-140.
[ 9]  韦继光 , 徐同 , 潘秀湖 , 等.拟盘多毛孢属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6 , 25(1):81.
[ 10] 韦继光 ,徐同, 郭良栋 ,等.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特征界定
拟盘多毛孢属的种[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5 , 24(3):311.
[ 11] 葛起新 ,陈育新 ,徐同.中国真菌志(第三十八卷:拟盘多毛孢
属)[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9:5-7.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