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合江方竹退笋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全 文 :Academi cF ie ldwor ld bamb cSSIS
]
合江方竹退笋规律及影响 因素研究
王光剑 陈 洪 马光良 李呈翔 王晓娟 杨东生 王 锐
(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泸州 646000 )
摘 要 : 在合江方 竹 自 然分布 区海拔 400 、 600 、 800 、 1000 和 1200m 处分别布设样方 , 对其退笋规律和 影响
因 素进行 了2 个年度 的研 究 。 结果显 示 : 1 )2 个年度各海拔处合江 方 竹 的 日 退笋量 均 呈 “少一多一少 ” 的
变 化规律 , 而累计退 笋量 几 乎 均 呈 Logi stic 曲 线 增长 , 中 海拔 ( 600m ) 退 笋 总 量 较 大 ( 超 过 3000 个/
667m 2 ) , 而高海拔 ( 1000 和 1200m ) 的 总退笋 率较 高 (超过 65% ) 且进入退笋 盛 期 较早 ; 2 ) 合江 方 竹
的退笋 以 营养退为 主且集 中 于发笋末期 , 退笋 的 易发程度存在年度差异 ; 3 ) 合江方 竹发笋 1 0d 左右 的 高 生
长速度可 能是其退去 与 否 的早期 判 断依据 ; 4 ) 在无 外部 干 扰 的 情况下 , 该竹种 的退笋 与 其发笋量 、 母竹胸
径 间 存在显著 的 正 相关 关 系 , 而与 林 内最低气 温 、 温度极差 间 存在显著 的 负 相关 关 系 。 研 究认为 , 在合江 方
竹 的经营过程 中 , 在其发笋前及 时施肥 , 并采取适 当 的覆盖措施保温 , 可 能是 降低退笋 的有效 方 法 ; 而在发
笋初期根据其高 生长速度及 时采割 利 用 或 清 除可 能退去 的笋 , 也有利 于保证笋产量和竹林 的健康发展 。
关键词 : 合江方竹 ; 退笋 动态 ; 分布格局 ; 影 响 因 素
DOI : 10 .13640/j .cnki .wbr .20 16. 0 1 .00 1
ResearchontheLawandInfl uenceFactorsofShootDegenera tionfor
Chimonobambusahejiangensis
WangGuangj ianChenHongMaGuangliangL iChengx iangWangXiaojuanYangDongshengWangRui
( LuzhouFores tScientificResearchIns titute ,Lu zhou646000 ,Sichuan ,China )
Abstract :Atwo -years tudywasc *onduc ; tedforthemec *han ismofshootdegradationofChimonobambusahejiangensis
andinfluencingfactorsbysamplingatfivealti tudes( 400 ,600 ,800 , 1000and1 200m )inoneof i tsnatu raldistr ibu?
tion region s.Theresultsshowed :( 1 )Thedai lydegenerationofCh .hejiangensisin thetwoyearsshoo tp resented an
uptrendandthendowntrendatdifferentaltitudes ,whi le theacxmmulativeshootdegenerationshowedan increas ing
trendresemblingLogis ti c
*cmrve .Themedium alti tude(600m )wasfoundtohavethemax imum to talshoo tdegenera?
tionrate(> 3000/667m

) ,whi letwore lative lyhigheralti tudes( 1000and1200m )werefoundwithhighertotal
shoo tdegenerationrate( > 65% )anden teredthepeakofdegenerationearlier ;(2 )Theshootdegradationwasfea?
turedwiththedegradation ofnutrien tsandmain lyocx*u rredattheendingperiodofshoo ting ,wh ilethereweremarked
d ifferen c*esbe tweentwoyearsregardingthedegeneration p robab ili ty ;(3 )Thedailyhe ightinc ^rementofCh.hejiangen?
s isshoo tabout10daysaftershootemergenc ^emightbeanearlycri ter ion thatcx)uldbeusedtodistinguishnormaland
degeneratingshoots ;( 4 )W ithoutinterferencefromd iseases ,pes ts ,human ,animals ,e tc.,theshootdegeneration
waspos itively(correlatedwi thshootemergingamountanddiameterof thesto c *kplan t ,but sign ifi c ^antlynegative ly( corre ?
latedwi ththelowes tatmospheretemperatu reandi tsex tremedifferenc *eobservedinthes tand .Inpractices , ferti lization
andmoderatemu lc ^hingmeasuresbeforeor/anddu ringtheshoo tingperiodarerecommendedtodecreaseshoot
degeneration .Moreover ,pi ckingors cavengingdegeneratingshoo ts intheini tialshoo tingpro cessmightalsohe lpmuc^h
toimprovetheshootyie ld ,andthu stopromotethesus tainabledeve lopmentofbamboofores t.
Keywords :Ch imonobambusahejiangens is ,shoo tdegeneration dynami c's ,dis tributionpattern ,influenc ^efactor
合tL方竹 ( Ch imonobambusahejiangensis ) 又称地带的特有竹种 , 自然分布仅限于四川和贵州 的少
大竹 、 箐竹 , 是我 国 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过渡数县区 , 面积仅 1 . 3 4 万 hm2 , 分布 区海拔 380 ?
基金项 目 : 四川省林业厅 、 四川省财政厅林业科技 “先导计划 ” 重点创新研究项 目 “苦竹 、 方竹笋用林丰产技术试验 ” (编号 : X04 - 0 1 ) n
作者简介 : 王光剑 ( 1969 - )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从事竹类植物 、 园林植物培育及林业调查规划方面的工作 E - ma il :1205003408@ qq . com s
通信作者 : 马光良 ( 1 966 - ) , 男 , 教授级高工 , 从事竹类植物与珍稀乡土树种的培育研究 、 林业调查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 E - mail :mg_ lz@ SimLcom 。
I2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1 ^^
世界竹藤通讯
WORL DBAM BOO AN DRATTAN
1300m⑴ 。 合江方竹舞香嫩可 n , 富含蛋 白 质和氨589 8 .1 丈 , 日 照时数 1194 . 0 ̄ 1434 . 2h , 年均降
基酸 [ 2 ] , 色泽美观且耐贮藏 , 因而远销全 国各地甚雨量 74 8 . 4 ? 11 84 . 2mm , 全年无霜期 302 ̄ 35 7d ,
至海外市场 。 然而 , 该竹种原生 分布 区多属于 国家属亚热带湿润 型季 风气候 。 土壤为 红色砂岩母岩
级贫困区 , 多年来发展规模较小 , 经营管理较为粗 ( 丹霞地貌 ) 发育起来的山 地黄壤 , 疏松透气性 良
放 , 单位面1R笋 、 竹产量低 , 严重地制约 了其产业好 , 肥力 中等卬 。 另据调查 , 该地 区土壤呈酸性 ,
发展和农 民脱贫致富 。A 层为 团 粒结构 , 侵入体多 为植物根 系 和石砾 , B
退笋是几乎所有竹林中普遍存在的 现象 , 有学层为块状结构 , 侵入体无或少见植物根 系 、 石砾 ,
者认为这是竹林自 动调节机制 的一种反映 [ 3 ] 。 一般地被物主要为蕨 :类 :和禾本科草本 。
认为 , 退笋有 以下几种类型 : 一是 因养分供应不 足
导致的营养退 ; 二是因人 畜损坏或 自 然外力 ( 风折 、? 二 、巾一一止 ^n在合 江方 竹 发笋 則 , 选取 同一 座 山 同 一坡向树枝掉落等 ) 破坏导致的机械退 ; 三是 因病原体感 , ,
( 东北向 ) 上 的合 江方竹林 , 从海拔 400 ̄1200m染或害虫钻蛀导致的病虫退 ; 四是 因外界气候异常
^B r 4s i, ,^沿國抅按 2〇〇m 的海拔梯度设置 3mx3m 的固疋
:( 如冰冻 、 干旱 ) 而导致的异常退 [ _5 ] 。 #多竹种不
治六士 、 日 狄 m —+ 士 卞 ■泣观测 样方 , 3 次重 复 , 即 分别 于 海拔 4〇0 、 600 、仅:存在退尹现象 , 而且退夢率很尚 , 如在正 吊 环境
女 抽 从 / n ,? , , ,800 、 100 0 和 1200m 处各设样方 3 个 。 每隔 3 ? 5d余 卜 彌 TT(PhyUos tachysheterocyclacv .pubescens )
退_达 4 3 . 7% ? 58 . 2% ' 腾竹 (—〒- 观察 ^ 次 , 当 发现有发努时 ( 以 舆尖突破地m 哪
_麻 xR 評 为 5 8 . 95% ' 黄 纹 竹 社为标准 ) , 立 即对其挂牌编号 , 并记录其发频
( P ]nfj■,;,^ [ 8 ]时间 , 持续观察其在生长过程中的高度 、 基径变 化 ;( rriyl los tactijsvivaxc\ .riuangwenztiu )Tv4V .j Zvc 〇
本课题组观察发现 , 合江方竹的退算率有 时甚至可 姆退算 ( 以 算体变软 、 辩畢变淡为 准 ) , 记
达 60% 以上 , 这无疑将严重影响到发努以 及后续的 ^■ 日期和退^■类1 在固定样方内 的竹务全不米割 °
发育成竹。 早前本獅胆进行过合江方假频
律的报道 [ 1 ] , 而对其退算规律 、 退算 的 原因 尚 不 度 、 气温 、 8(? 地温乃 至天气状况 ( 晴 、 阴 、 雨 、
mm雾等 ) 气象因 子 。 试验分别于 2 004 年 9一1 1 月 和
因此 , 本文通过调查 合江方竹整个发算时期 rt2005 年 9—1 1 月 开展了 2 次 , 其 中 20 05 年仅就海拔
的退笋动态 、 类型与时间分布格局 , 分析 了退笋与 800 、 100 0 和 1200m 处进行了研究 。
母竹状况 、 立地条件 、 气象因子 间的关系 , 并就其1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不同海拔 、 不 同年份间的退笋开展了 比较研究 , 以采用 SPSS:1 6 . 0 软件 ( SPSSIne .,USA ) 对合江
期为合江方竹退笋机理研究 、 退笋控制和科学经营方竹累计退笋数的时间 动态进行 回归分析 , Logist ic
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参考 。方程 : y.= |x/[ 1+ a.exp(-h t ) ] 拟合并划分退笋
的初期 ( 〇  ̄  ̄ ,  ̄ =( Ina - 1 . 3 17 )/ I ) ) 、 盛期 ( t
1X TTJ
( lnft+1 . 31 7 )/b ) 和末期 ( L  ̄ oo ) , 退
1 .1 研究区概况齊速度最快的时 间 点 =lna/h , 最大退笋量 = p 。
研究 区位于合江方竹 自 然分布 区 内 的 四川 省叙同样 , 按上述方法将发笋阶段划分为初期 、 盛期和
永县水 尾镇青杠村 ( 东 经 105 。 35 ' 36 . 1 "—105 。 36 '末期 , 计算发笋各阶段 的退笋率和各阶段所发笋的
3 1 . 8 "
, 北纬 28 。 16 '4 5 . 3 "—28 。 1 8 '4 . 4 " ) , 为四川盆地退去率 , 以分别探讨退笋集中于哪一发笋阶段 , 以
南缘向 云贵 高 原过渡的盆周 山 区 >年均 温 1 7 . 5 ̄及哪一阶段发出的笋更易退去 。 上述百分率数据先
1 8 . 2 丈 , 极端高温 39 .6 ? 4 1 . 9 尤 , 极端低温 - 2 .8经过平方根反正弦转换 , 再分别进行海拔间和退笋
? - 1 . 1 弋 , 活 动积 温 ( 為 10 丈 ) 56 16 . 8 ̄类型间 ( 发笋阶段间 ) 的单因素方差 分析和差异显
^22 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 I
学术园地 Academi cF ie ld世界竹藤通讯WOR LDBAMB OO AND RATTAN
著性检验 ( LSD 法 ) , 并用 3 因子方差 分析剥 离年 一多一少 ” 的近似正态分布规律 , 而其累计退笋量
度 、 海拔 、 退笋类型 ( 发笋阶段 ) 的效应 。 以 Pea r -呈 Logis tic 曲线増长 ( 20 05 年 12 00m 海拔除外 ) 。
son相关分析探讨退笋与几项生物 、 气象因子间关 系从年度差异来看 , 2 00 4 年 80 0 ? 120 0m 海拔的退
的密切程度 。 用 SignwtPlo t10 .〇 软件 ( S ys tatSoftware算量 明显尚于相应 的 2 00 5 年 , 这可能 是因 为 200 5
Inr . ,USA ) 绘图. , Exce l2007 制表 。年为该 区 合江方 竹发笋 的 小年 , 使得退笋数量较
少 ; 而从海祓差异来看 , 很明显 , 200 4 年海拔 600
2 结果与分祈m处最终退笋最多 , 12 0 0m 处退笋最少 , 20 05 年
2.1 退第时 间动态 不同海拔的退舆量变化趋势为 800m>1200m>
在 2 个年度各海拔上 的 调查 结果均 显 示 ( 目 1000m , 这些差 异可 能与 发舆量和环境条件都有
1 ) , 随着时间推移合江方竹 的 日 退笋量呈现 “ 少
12


2004年。2005年
10 —?400 m / \ ?8 00m
0600 m /\ 〇1 000m
R▼ 800 m /\▼ 1 200m°  ̄a i 〇〇〇 m l
■ 1 200ml \d l
-y6
-;/ \L w[袋4 #1K l/ \\ ^

}嘲〇一 ▼^42 '*
5 0—   

i
2004年 2005年
40 ?400 m ^? 800 me600 m 0/〇 1 000 m
T800m 〇 / ▼1 200 m


- 3〇-A 1000 m /
\■ 1200 m /
|2。 彳 ,
-父 :,^A
Jr"
1 ° 二 广一一
r 1 i i  1—i——



— —— 
01 020304 0506070801 02 03040506 07080
时 间 / d
注 : 为便于 比较 , 将 2 年 中最早退笋 出现的 日 期 9 月 10 日记作第 1 天 。
图 1 合江方竹不同 年份不 同海拔退笋动态
通过 Log i s t ic 模型拟 合和参数计算 , 上述结果海拔 ( 均约 2 0d ) 短 了1 周 ; 从年 度差 异上看 ,
得 以更为直观的证实和 量化 ( 表 1) 。 其 中 20 0 420 0 5 年 8 00 和 10 0 0m 处最大退笋量 比 2 00 4 年
年各海拔的最大退笋量 以 6 0 0m 处最多 , 约 4 4 个分别少 了1 6 个/9m 2和 2 4 个/9m 2左右 , 进人退
/9m2
, 比 4 0 0 、 8 0 0 和 10 0 0m 处 多 了1 7 个/9笋盛期的 时间 则 明 显早于 20 0 4 年 。 合江方竹 2 年

2左右 , 比 120 0m 处多 出约 35 个/9 m2 ; 从退笋退笋规律 的差 异 可 能不仅仅是 “ 大小 年 ” 的缘
进程上看 , 100 0 和 1200m 处进人退笋盛期早于故 , 也可 能 与 发笋 期 内 气象 因 子存在较 大差 异
较低海拔 , 且 120 0m 处退笋盛期 较短 , 比 其他有 关 。
I2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3 ^^
世界竹藤通讯
WORLD BAMBOO AN DRATTAN
表 1 合江方竹不同 年份不同海拔退笋的 Logi st ic 模型参数
年度海拔/mR2F值参数 |Ji参数 a参数 bt x/dt 2/d t 3/d
20044000. 979166 . 701 "26 . 084 ( 24 . 67 )404 . 1400 . 12637 . 26347. 7385 8 . 2 13
6000. 992595 . 066 "44 . 244 ( 40 . 67 )8 38 . 3 1 10 . 12842 . 3305 2. 62662. 922
8000. 987230 . 2 17 "27 . 5 39 ( 24 . 33 )842. 8820 . 14836 . 5 1 345. 38654 . 259
10000. 97212 1 . 549 "27 . 509 ( 23 . 67 )144 . 9460 . 12828 . 63438 . 94049. 246
1 2000. 988 15 8 . 265 "9 .1 67 ( 9 . 33 )1 3 85.1 520 . 17833 . 2 1040. 60247. 994
20058000. 985 195 . 9 19 "1 1 . 320 ( 10 . 33 )12 1 . 3990 . 15 722 .1 15 30. 4793 8 . 843
1 0000. 988 123 . 822 "3 . 536 ( 3 . 33 )1 9. 3770 . 1 381 1 . 9252 1 . 4603 0. 995
1 200— — — ( 6 . 67 ) — ————
注 : 2005 年海拔 1 200m 处的退笋动态在观察期 内不符合 Logi stic 模型 , 而呈指数型增长 , 其模型为 y=1 .1 80+ 0 . 054x
1.1 2Y ;参数 ^ 即为拟合所得的最大退等量 ,括号中 的数据为实际观察到 的退笋总量 ; 0 ? q、 i3 ? 〇〇 分别将退笋划分为初
期 、盛期和末期 。
2 .2 退第类型分布特征了这一点 ( Yr = 0 . 00 3) .。 在 3 种类型的退算中 , 比例
退算类麵调查结果统计见表 2 。 由表 2 可见 , __胃_ ’ 脓 2
2004 年合江方竹的腿算率较高 , 以高海拔 ( 1000 其余 2 类退算L总退舆的 60% ? 95% , 除 2005
和 1200m ) 表现最为 明显 , 超过 65% ; 其次是海拔 年海拔 1〇〇〇 和 12〇〇m 外 , 差异均达麵著水平 ( p
600m 处 , 约 54备 ; :海祓■ 和 800m 处总退算率相 < 〇 . 〇 5 ) 。 二酿方差 分析也显示 , 退算类型 间存在
对较低 , 但也分别达到 4 7 .88% 和 43 . 62% , 只是各海 显者差异 ( Ty< 〇 . 001 ) 。 尽管各类型退#率在海拔同
删总靜率酸异未达显著水平 。 廳 年合江方 11? 几乎没有显著差异 , 但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退算麵
的总退笄率明 显低于 2004 年 , 双 因素方差分析证实 的分布格局因海拔而异 U l x Ty= 0 . 044 ) 。
表 2 合江方竹不 同年份不 同海拔退笋类 型分布特征
各类型退異在总退笋 中所 占 比率 /%年度海拔/m总退 勞1率/% 营养退病虫退人畜或外力折损退
200440047 . 88± 1 3 . 28a62 . 75± 10 . 62aA7 . 5 8± 2 .4 1 aC29 .67 ±1 1 .62aB
6005 3 . 97± 2 .1 1 a 86. 79± 7 . 9 1 aA3 . 3 8±1 . 25 abB9 .83± 7. 2 1 aB
80043 . 62± 22 . 5 9a86. 37± 5 . 9 1 aA0 . 00 ± 0. 00bC 1 3 . 63± 5. 9 1 aB
100067 .10± 14 . 3 1 a69 .1 8± 19 . 8 0aA7 . 9 1± 7. 70abB22 . 9 1± 22 .83 aB
1 20066 . 30±20 . 3 0a77 . 25± 30 . 3 0aA4 . 76±8 . 25 abB 17 .99 ±22 .24aB
200580026 . 93± 29 . 8 9a95. 24± 8 . 25 aA2 .3 8± 4.1 2bB2 .38±4 . 1 2aB
10001 3 . 81 ± 1 1 . 98a37 . 50± 17 . 68aA33 .3 3± 23 .57aA29 . 17± 5. 89aA
1 20029 . 08± 16 . 8 2a56 . 25± 5 1 .1 6aA2 .08± 3 . 6 1 bA4 1 .67± 5 2. 04aA
Yr0. 003 0 . 79 1
A1 0. 549 0 . 985
Ty — <0 . 00 1
Yrx A10. 3300 . 95 5
Yr x Tp — 0 . 393
Al x Tp — 0 . 044
Yr x Al x Tp— 0 . 1 1 8
注 :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相应年份海拔间差异达到 〇. 05 显著水平 , 同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相应海拔处退算类型间差异
达到 0 .05 显著水平 。 Yr 、Al 、Ty 、YrxAl 、Yrx Tp 、 Alx Tp 、 Yr x A1x Tp 对应的数值分别表示经双因素或三因素方差分析所得的年
度效应 、海拔效应 、类型效应以及两两 (三者 ) 间交互效应 ( P值 ) 。 下表类同 。
42 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I
学术园地 Academi cF ie ld世界竹藤通讯WORLD BAMBOO AND RATTAN
2.3 退第时 间分布特征 阶段上的分布特征又随年度和海拔而变化 ( Yr x Ph 、
为明确合江方竹退笋时间主要集 中于 哪一个发Al x Ph 均小于 0 . 00 1 ) f 阶段发夢退去率在初期 、 盛
笋阶段 , 以及哪一个发笋阶段 出的笋更易退去 , 分 期和末期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P> 〇 . 〇5 ) , 三 因素方
别 引 入阶段龄軸隨錄退去軸概念 。 ( Ph = 〇 . 53〇 ) 0
2 年观察均发现 ( 表 3) , 合江方竹退笋主要集 差异也不突 出 ( A 1= 0 .496 ) , 仅 2〇〇4 年盛期 发齊退
中于其发笋末期 , 除 2005 年海拔 100 0m 外 , 发笋 去率表现为海拔 12〇〇m 显著高 于海拔 800 和 4〇0
末期退轉触著 !t于擁和翻 ( p< 0 . 05 ) , 可 m , 以及■ 年棚錄駐率綱力臟 800ni
达 70% 以上 , 800 和 1200m 海拔上 的退笋甚至全部 显著局于海拔 1〇〇〇 和 12〇〇m( p< 0 . 〇5) 。 但是 ’
发生于发鮮期 & 三隨方差分析显示 , 隨靜 &体 去率在年帛 1胃存在差异 ( Yl < a_ ,
率的确因发算阶段而不同 ( Ph < 0 . 00 1> , 酿这个 2004 年发出 的齊相较于 2 005 年更易退去 。
表 3 合江方竹不 同 年份不 同海拔退笋在发笋进程上的分布特征
海拔阶段退異率/#阶段:藏声退_率 /%年度 /m发笋初期发笋盛期发笋末期发笋初期发笋盛期发笋末期
20044000 . 00± 0 .OO bC25 . 21 ±1 . 52aB74 . 79 ± 1 . 52cA33 . 33± 0 . 00aA43 . 55±10 . 42bA57 .23 ± 21 .6 8 aA
6002 .74± 3 .03aB7 .75 ± 6 . 12 bB89 . 5 1± 4. lObA56 . 52±1 1 .30aA54. 22± 5 .68 abA50 . 22 ± 5 . 06 aA
8000 . 00± 0 .OO bB0 .00±0 . OOcB 100 . 00± 0 . OOaA68 .1 8?39 . 4 4± 23 . 74bA5 1 .8 5 ±29 . 44 aA
10000 . 00± 0 .OO bB10 . 20 ± 8 . 8 3bB 89 . 80± 8 .8 3bA64. 29± 3 1 . 13aA6 1 . 26±1 9 . 5 1 abA85 .00±1 3 .23 aA
12000 . 00± 0 .OO bB0 .00±0 . OOcB 100 . 00± 0 . OOaA34. 8 5± 30 .27aA8 1 . 90± 20 .27 aA一 ?
20058000 .00± 0 .OOaB32 . 14± 27 . 89 aAB67 .86± 27 . 89abA9 1 . 67±1 1 .79aA16 . 67 ± 28 . 87 aA40 .8 7 ± 5 1 .29 aA
10005 .56± 9 . 62 aA 33 .33 ± 28 . 8 7aA 27 .7 8± 25 .4 6bA22 .6 2± 2 1 . 53bA1 1 . 57 ±1 1 . 14 aA5 .56± 9 .62 aA
12000 .00±0 .OOaB 10 .4 2±18 . 04aB89 . 58±18 . 04aA16 .6 7± 28 . 8 7bA29 . 96±26 .99 aA22 .22±1 9 .25 aA
Yr 0 . 426 <0 . 00 1
A1 0 . 846 0 . 496
Ph<0 . 001 0 . 530
Yr x Al 0 . 530 0 . 0 16
Yr xPh <0 . 001 0 . 186
Al x Ph<0 . 001 0 . 094
Yr x Al x Ph 0 . 162 0 . 459
注 :阶段退算率为某一发笋阶段观察到的退異数占总退笋数的比率 , 阶段发等退去率为某一发笋阶段发出 的笋最终退去的
部分 占该阶段发等数的 比率 在此阶段仅一个样方观察到有異发出严在此阶段未观察到有等发出 ,两者均不参与方差分析 。
2.4 退第生长规律和 800m 处样方中分别随机选取的 5 株正常生长的
合江方竹退努具有较大的不 确 定性 ( 表 4 ) , 算和 5 株 最终退去 的算绘制 的高生长 曲线 & 显然 ,
很难在其退去前根据存活时间 、 禽度和基径細将' ■正常 5^ 的# , 其高 的 L( )gi s t i ( '_
其从所有算中筛取 出 来 。 图 2 是 从海拔 40 0 、 600 肖长 , 而最终退去的算则呈缓慢的指数型增长 。 通
I2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5 ^^
世界竹藤通讯
WORLD BAMBOO AN DRATTAN
过设定正常笋和退笋的 “高 生长一时 间函数 ” 之600m 处 , 当 d 时有相似 的规律 (正常笋高
差 > 0 , 可 以求得在海拔 400m 处 , 当时间 d度增长逐渐超过 2cm/d , 而退笋逐渐小于 0 . 3cm/
时正常笋的高度超过退笋 , 且此后前者高增长越来d ) ; 在海拔 8 00m 处 , 10d 之后正常笋高生长能
越快 ( 生长速度逐渐超过 5cm/d ) , 而后者的高增保持 5cm/d 以上的增速 , 而退笋的高生长增速逐
长越来越慢 ( 生长速度不足 0 .5cm/d ) ; 在海拔渐小于 1cm/d 。
表 4 合江方竹退笋的存活时 间 、 高度和基径范围
年度海拔 /m存活时间 /d退笋高度 /cm退異基径 /cm
2004 400 0 ̄ 42 3 .1- 66 . 00 . 8- 2 . 5
6000? 401 . 8- 53 . 40 . 5- 2 . 5
800 3 ̄ 44 2. 4- 78 . 51 . 0- 4 . 3
10003? 352. 0 ? 62 .00 . 9- 4 .2
1200 6 ̄ 32 3 . 7 -4 1 . 9 1 . 3-3 . 8
20058003? 382. 0 ? 1 1 .50 .9? 3 .5
1000 3 ̄ 27 4 . 1? 32 .2 1 . 4-3 .6
12003? 333 . 4? 29 . 11 . 5? 4 . 0
8 00
?? ?
700
E
600 '
??

X
, ;*
^5 00 ■? ? ?
柩400 ■ ? ?? ?.一- ;*
赛3 00 -%. . ?班 / ? ? ? ,’
H 2〇° - .y ?/? ? ? ?
1 00 - _,
?}
’ :
? ■ ? J* * **V
""
j= 494 .070/( l + ex p((2 6 .5 1 8 - .v )/ 5. 792》? 1 ** "# 1 "^ >3**8’8'7

68/( 1 +e xp(( 3 1 .625'v ) /5 .824)>r#^ 1j=7 05 . 1 80/( l+ ex p((3 2 .798 -J c)/8 .5 79) )
70
60
?
? ? ??
5 0
E .??
^40 - ? ,
柩3 0 ■??? .? 一,’’
m20 ', ?? . . ./?
1 〇 .i.卜 ::」. ; .七 : _十二- — :
? ■ ^=6 . 67 0+ 1 6 .73 9 ( 1 -0 . 83 1^)少=5 . 1 26+ 1 2 . 62 7( 1 -0 .968 八jr ) ? >, =7 .82 1+4 0 . 1 06 ( 1 -0 .962八 jr )
0 1 02030405060700 1 0 203040 50 607001 020304050 60 70
海拔 400 m 海拔 600 m 海拔 800 m
时间 /d
图 2 合江方竹正常笋与退笋 的高生长 动态 比较
2 . 5 退笋与环境 因子相关性分析为 - 0 . 73 1( " = 8 ) 和 - 0 . 824( n = 8 ) , 与发夢量和
如腿相关分析显示 ( 表 5 ) , 不计外部因 素的 猶胸径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相关系数分别
千扰 ( 病 、 虫 、 人 、 畜 、 自 然力等 ) , 合江方竹所发 为 〇 . 汜3( " = 24 ) 和 0 . 976( ? = 5 ) 。 这说明在林分
出的笋中营养退算所 占的 比例与林分内空气最低温和 内可以达到 的最低温越低 , 温度极差越小 , 单位面积
温度极差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相关系数分别 发笋量越大 , 母竹胸径越大 , 退笋越易 发生 。
^62 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 I
学术园地 Academi cF ie ld世界竹藤通讯WOR LDBAMB OO AND RATTAN
表 5 营养退笋率与气象 、 生物和土壤物理 因子 间相关性分析
气象因子相关系数生物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系数
空气湿度最大值 0 . 492 发笋量 0. 433 *
最小值0 . 6 35母竹数- 0. 650
槪差 - 0 . 63 0 母竹平均年龄 0. 798
平均值0 . 42 0母竹胸径0. 976 *
空气温度最高值 0 . 480 母竹高 0 . 824
最低值- 0 . 7 3 1 *竹鞭深度0. 547
极差 - 0 . 82 4 *
平均值- 0 . 179A , , 层厚度0. 58 1
8 rm 地温最高值 - 0 . 56 4 A , 层厚度 - 0. 389
最低值- 0 . 52 1A :层厚度- 0. 2 .65
极差 - 0 . 370 B 层初始 - 0. 4 8 1
平均值- 0 . 62 9
、 n <
异很可能与林分条件是否有 利于虫害 发生有关 , 比
3_n ib 如 同为黄甜竹 ( / lra: (iasasa, 营养退为主 [ 4 ] 和
3 . 1 合江方竹退笋特征虫退为主 [ 1 3 ] 均有可能 。 从退笋阶段分布来看 , 合江
竹类植物靜速賴 日捐祕而呈 “慢-快- #竹退#主要集 中于 发#末氣 2 个年 度各海拔处
慢 ’ , 的变化规律 已多见报道 [ 7 ,9 - 1 ° ] 。 本研究中 合江 几乎均 占总退舆量的 6 8% ? 1 00% , 对撑绿竹和黄纹
方竹 日退齊动态具有嫌 的特征 , 这是 因为林 内算 、 竹也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
7 _ S ]
, 但 白 夹竹和云南甜
竹彼此间 存在着水分 养分和空间 等的竞争 当 发龙竹 ( 決— 的退 勞^主要体现在
賴 由 少 到多时 , 单个算 、 竹能获得 的资源减少 , 錄盛期⑷
5 ]
。 不管怎样 , 当随着时间推移且单位
营麵的可雛增大 。 相关分析也表明 , 合江方竹 5 1地上共存的算增多时 , 算 、 竹彼此间 资源竞争增
发算 中的营麵舞率与发算量 间具有显著 的正相# 力 , _更 力P l1中 , 这0能1雖竹较早 同 &群幼
关系 9 另 外 , 当林 内发算较多时 , 害虫醜性而寄_高生长优于较晚同生群的删 [ 1 1 ] ° 就各阶段发
生以及竹難盗采的可能性均增大 , 因此合江方ft ? 白勺齊退去的可能性而言 , 初期 、 盛期和末期 间 差异
的退舆曲线与其发算曲线相似 [ 1 1 ] , 只是前者明显滞 *大 , 特定阶段各海拔间 的差异也并不 突 出 , 而总
后于后者 。 自 L〇g i s ti ( ■ 方麵 合累计退夢动态得到 白勺 体± 2_■U#
最大退算量这-鎌 ( 即 P 值 ) 显示合江方竹退# 看来 , 在合江方竹 发算前或过程 中施肥保证其 充足
现象较为严重 , 特别是 2004 年 , 退齊数 :约 680 ̄ 的宫养供应 , 可能是逼制其退勞^ 促进勞1生长的有
32 80个/6 67m 2 , 退第率达43 . 62场 ̄67 .10% , 明效措施之一 [ 4 ’ 1 6 1 7 ] 。
显高 于陈松河 [ 1 2 ]报道的 1 0 种园林竹种 ( 1 7 . 4% ̄3 . 2 影响合江方竹退笑的环境因子分析
30 . 0% ) 。 从退齊类型分布来看 , 合江方竹 以营养退竹笋生长 发育不仅与其生长 的地理环境有关 ,
为主 , 2 个年度各海拔处几乎均 占总退笋量的 56%而且与其生长时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 3 , 1 2 ] 。 本研
? 95% , 与撑绿竹 、 篌竹 ( m'cWar fa)究发现 , 撇开外部干扰 , 合江方竹退努与其发舆量 、
和黄 纹竹 相似 [ 7 _ 8 , 1 1 ] , 而与肿 节 少穗 竹 ( 〇&#-母竹胸径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前者在 白夹
对ac/iy〃77i以虫退为主不同 [ 1 () ] 。 这种差竹上有过相似 的报道 [ 1 4 ] , 原因正如上述的 资源竞
I2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7 ^^
世界竹藤通讯
WORL DBAM BOO AN DRATTAN
争 ; 而之所以母竹胸径越大退齊率越高 , 可能是营机选取退齊和正常笋 , 进行高生长动态对 比来为退
养分配的问题 , 如 同植物营养生长越旺盛 , 分配给笋作早期判断 。 比较发现 , 正常笋高生长呈 Logi st ic
生殖生长 ( 子代 ) 的物质资源越少 [ 1 8 ] 。 当然 , 这可曲线增长 (先慢后快再慢 ) , 其发 出后 10d 左右在
能仅适用于一定 的母竹状况 , 且退笋率高并不意味海拔 40 0 、 60 0 和 800m 处的高增长速度分别可超过
着最终可获得的笋产量低 。 王光剑等 [ wl发现 , 合江5 . 0 、 2 . 0 和 5 . 0rm/d ; 而退笋则呈指数型增长 ( 先
方竹笋产量与林分平均胸径间存在显著 的正相关关快后慢 ) , 其相应的高增长速虔分别 小于 〇 . 5 、 0 .3
系 。 至于退笋率与最低温 、 温度极差之问存在显著和 1 . 0rm/d q 可见 , 合江方竹笋发出后 1 0d 前后的
的负相关关系 , 机制 尚 不十分明 确 , 可能是 因为在高增长速度可能是判断其是否退 去的可靠依据 , 如
一定范 围 内 的较 大温差有 利于 生物体有 机物 的积果将退異提前采割利用 或清除 , 将有利于笋产量的
累 , 更能保证笋的正常生长 。 合江方竹的特性之提高和竹林的健康发展 。
一是海拔越高发算越早 [ 1 ] , 因此海拔较高 处退笋进
入盛斯较早 。 另外 , 海拔 1〇〇〇 和 120 0ft! 由f可至 参 考 文 献
最#温较低 , 所以 总退萝率稍高 于较低海拔且在发[ 1 ] 马光 良 , 王光剑 , 李呈翔 , 等 . 海抜梯度对合江方竹发
算盛期的笋更易退 去 ( 20 04 年 ) , 这与陈章跃等 [ 3 ] 笋节律的影 响研究 [J3.- 世界竹藤通 讯 , 2〇〇6 ,4 ( 1 ) :
发现几个竹种退笋率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的结果一「 , if邮 T,丁 描w … ^ _ , 、 从 站丁


] 刘跃钧 , 王立平 , 傅冰 , 等 ? 合江万竹和刺万竹 1 3 种不致 。 李钦和等 [ 6 ]认为 , 之所以退笋率大小表现为 山同种源方竹笋营养成分研究 [ J ] . 浙江林业科技 , 20 1 2 ,
顶 >山腰> 山谷 , 本质是立地条件的差异 , 山 谷和32 ( 4 ) : 3 7- 42 .
山腰水肥充足 , 母竹与笋获得的营养较多 , 不易退 。 [ 3 ] 陈章跃 , 宋建忠 , 王华虎 , 等 . 对 引种优 良 異用竹出 退
^ ' 笋及其产量的分析 [ J ]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01 .20而合江方竹退笋的年度差异 , 一方面可能与竹类植9 2- 9^1 (R
物普遍存在的 “ 大小年 ” 有关 , 发笋少退笋就少 ; [ 4 ] 郑清芳 , 刘玉宝 , 翁金 山 , 等 . 黄甜竹笋用林 出 笋成竹
另一方面 , 也可能与 2 年 发笋前和笋期 内气象条件生长规律研究 [ J ] . 福建林学院 学报 , I"7 ,n ( 3 ) :
^2 1 8- 222 .不同有关 , 因为气象木件能够 明显地影响 竹的生理


] 苏春花 , 王福升 , 丁雨龙 粽把竹出:鶴幼竹高 生长规
状寒和生长⑶ ― 22 ] , 也就对 发算 、 退夢产生了 影响 。林业科按开发 , 2 0 10 ,24 ( 3 ) :63- 6 5 .
以上再次表明 , 施肥以缓解母竹 、 新竹 、 笋彼此间[ 6 ] 李钦和 , 李新德 . 楠竹退笋原因 的观察 [ J ] . 湖北林业
的养分竞争关系 , 加之适 当 的覆盖措施保温 [' 可


]■伟 仪 撑绿竹 出 異 、 退異规律初探
能是解决合扛方竹严重退笋问题的有效方法 , 这点[ J ]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 00 8 ,2 7 ( 6 ) :539- 54L
对于海拔较高处的竹林而官更是重要 。 [ 8 ] 游祥 , 楼崇 , 江津凡 . 黄纹竹 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
么 、 , ,^ 研究 [ J ] . 儀鐘林业科技 , 2 0 10 , 37 ( 4 ) :98- 1 0 1 .3 .3 合江方竹退笑的翻[ 9 ] 朱志建 , 屠鑛 , 钮为 民 , 等 . 浙 江淡竹 出 異和幼竹嵩
如果能在笋发 出后 的较短时 间 内判断其是否会生长规律的研究 [ J ] . 竹子研究汇刊 , 2〇〇3 ,22 ( 4 ) :I 3
退去 , 并及时进行收割利用或清除 , 可 以保证正常 +
[ 10 ] 范怡 . 肿节少穗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 D ] . 南足 南足 林笋的 良好生长 , 会明显增加经营效益 。 有学者认为 ,业大学 , 20 1 3 .
竹笋生长高 度能够作为判别其能否成 竹 的标志之[叫 陈玉华 , 宋丁全. 篌竹 出齊成竹生长规律研究 [ 31 . 南
一 [


24


理由 是当其长到一定高度生命力 变强 、 代京林业大学学 '报 ( 自 然科学版 ) , 2〇〇5 , 29 ( 4 ) :1 〇9
,—……… 、… ; 、- 1 1 2 .谢旺盛而更易成竹。 但 合江方竹的退笋高度不确定

13] 陈松对, 1 0 种 园林竹类植物 出 笋及幼竹高生长节律
性较大 , 不仅变幅大 , 初期与正常夢的差舁也并不[ J ] . 东北林业大学学觀 , 2007 ,35 (1 1 ) :1 1- 12 ,2 6 .
突 出 , 而若根据一些表观性状 (如 笋尖停止吐水 、 U 3 ] 林毓锒 , 梁光红 , 梁鸿 燊 , 等 . 黄甜竹竹異夜蛾综合防
^ ^治试验研究 [ J ] . 林业科学 , 200 1 ,3 7( S 1 ) :1 67 - 172 .
#5?箨色泽变淡寺 ) 摩判断可能为时 已晚 , 此时 的务

14
: ] 孙国忠 , 邹清平. 白夹竹退夢原 因研究 〔J ] . 四 川 林业
品虜已经较差 。 因 此 , 本■究分别于 3 个海拔处随科技 , 1 995 16 ( 3 ) : 15-2 1 ,
^82 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 I
学术园地 Academi cF ie ld世界竹藤通讯WOR LDBAMB OO AND RATTAN
[ 15 ] 石明 , 陈宝昆 , 杨宇明 , 等 . 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 4L
性初报 [J ] . 西南林学院 学报 , 2007 ,27 ( 2 ) :16-[ 2 0 ] 李豪圣 , 李法计 , 程敦 公 , 等 . 不同 品质类型冬小麦气
1 9 ,26 . 冠温差的差异及其与 产量性状的关 ilJl 华北农学
[ 1


闫德民 , 董文渊 , 付建生. 稳态营葬施肥对撑绿杂交报 , 2010 ,25 ( 3 ):190- 19 5 .
竹出 笋和新竹生长的影响 [ j ] . 會京林业大学学报 ( 自 [ 2q 刘世东 , 梁樑. 广西毛竹主产区气象 因子的分析研究
然科学版 ) , 201 3 ,37 ( :2 ):10 3- 107 . [J ] . 福建林学院学报/1 992 , 12、( :4 ) 445- 45 1 .
[ 17 ] 胡 国华 , 陈建华 , 谷战英 , 等 . 不 同抚育措施对竹费地[ 2?] : 陈双林 . 海拔对毛竹林结构及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径及笋禽生长的影 晌 [J] . 中 #林业科歧 大学学报 , 研究 [ D ] . 南京 : 南京林业太学 , 2 009 .
20 13 ,33 ( U ) :63- 65 .[ 2 3 ] 高贵宾 , 钟浩 , 田翁立 , 等 . 不同覆盖雷竹林 出異规律
[ 18 ]_婵 , 张卓 , 吕 勇通 , 等 .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营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 [ ?〇 , 四 川 农业大学学报 , 201 5 ,
养和生殖生长 的研究 [ :!] . 草地学报 , 20 1 1 , 1 9 ( 3 ): 3 3 ( 3 ) :270 - 274 .
372 - 376 .

24
] 毕红玉 , 李宜文 , 李晓英 , 等 .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
[ 19 ] 王光剑 , 马光 良 , 李呈翔 , 等 . 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林分规律 的研究 [ 幻 . 山东 农业大学学报 ( 自 然科学版 ) ,
结构的相关性 [ J ] . 林业科技开发 , 2006  ,20 (4 ) :3 8 2 0 10 ,4 1 ( 3 ): 340- 343 .
“ 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应 用 ” 项 目
获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 奖二等 奖
由 中 国 林 业 科 学研 究 院 木 村工 业 研 究所 主持电 能源 、 园 林景观 、 建筑等 领 域 大规模推 广 应 用 ,
完成 的 “高性 能 竹 基纤维复合村 料制 造 关 键技 术是我 国 在 竹 村高 效 利 用 技 术 的 又 一 次 重 大 突 破 ,
与 应 用 ” 项 目 荣获 20 15 年度国 家科 学 技术进 步奖对我 国 竹 产 业 转 型升级起到 了 巨 大推进 作 用 。
二等 奖 , 项 目 主持 人 于文 吉 研 究 员 代 表 项 目 组参该 项 目 使 竹 村 的 一 次 利 用 率 从 50% 提 高 到
加 了 国 家科 学 技 术奖 励 大 会 。90% ? 9 5% , 单 元 制 备 效率提高 5 倍 , 施肢 量 降
该项 目 突 破 了 竹 村 单板 化 制 造 、 精 细 疏解、 低 1 5% ̄ 25% , 成型 效率提高 12% ̄1 7% , 能耗
高 效重 组等关键 技术 , 创 制 了 疏 解 、 高 温热 处理降低 1 5% ; 开发 的高 性 能 竹 基纤维 复 合村 料 产 品
和成 型等 关键 装 备 , 开 发 出 四 大 系 列 高 性能 竹 基性能达 到 : 静 曲 强度 3 64MPa( 国 标 多 1 1 0MPa ) ,
纤维 复 合 材 料 , 攻 克 了 竹 村 青黄 难 以 有 效 肢 合 、防腐 等 级 从 稍 耐 腐 级 ( 皿 级 ) 提高 到 强 耐 腐 豪
竹材难 以 单扳 化利 用 等 制 约 产 业发展的 瓶颈技 术 ,( I 级 ) , 28h 循 环 吸 水 厚 度 膨 胀 率 低 至 0 . 6%
突 破 了 竹 村青 黄肢 合和 竹 材单 扳 化 利 用 技 术瓶 颈 ( 国 标 < 5% ) , 甲 醛释放 量 降 至 0 . 1mg/L( 国 标
技 术 , 构 建 了 高性 能 竹 基纤维 复 合 村料 制 造技 术E? 级 < ?.5mg/L ) , 游 离酚释放量 降至 28 |xg/m 3 。
平 台 , 开发 出 了 高 强度 、 高耐 候 性 、 高 尺 寸 稳定 一 中 国 林业 信息 网
性和环 保型 四 大 系 列 竹 基纤维 复 合材 料 , 并在 风
I20 1 6年 第 14卷 第 1 期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