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长刺蒺藜草(Cenchrus longispinus)传入中国的风险性研究



全 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11,23(12) :68 ~ 70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长刺蒺藜草(Cenchrus longispinus)传入中国的风险性研究
郭琼霞
收稿日期:2011 -10 -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006NZ0002 -1)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2007IK252) ;福建局科技项目(FK2010 -03) ;国家质检公
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0074)。
作者简介:郭琼霞(1954─) ,女,福建莆田人,研究员,从事植物检疫工作。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从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受害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分析
了长刺蒺藜草传入中国大陆的风险性,并提出了加强检疫等措施。
关键词:长刺蒺藜草;有害生物;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检疫
中图分类号:S41 -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581(2011)12 -0068 -03
Risk Analysis of Import of Cenchrus longispinus into China
GUO Qiong - xia
(Fujian Entry -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mport risk of Cenchrus longispinus into China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distribution at home
and abroad,potential damage,economical value of the damaged plants,possibility of spreading and the difficulty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eventing the import of this weed,such as strengthening quarantine and so on.
Key words:Cenchrus longispinus;Pest;Risk analysis;Risk management;Quarantine
长刺蒺藜草[Cenchrus longispinus (Hack.)Fern.]为
禾本科(Poaceae)、蒺藜草属(Cenchrus)的一年生草本植
物,以种子繁殖,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繁殖快,危害作物、
牧草;同时,其总苞外具刺,能刺伤动物表皮,并造成组织
感染等,危害性大,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1]。
随着我国加入WTO,口岸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大豆、小
麦进出口量大幅度增加,这给长刺蒺藜草的传入带来了
潜在的风险。为了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本文研究了长
刺蒺藜草传入中国大陆的风险性,并提出了相关的风险
管理措施,旨在为针对性预防控制该草的传入、扩散、蔓
延以及制定相关的监测和检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风险分析要素
1. 1 风险分析对象 近年来在我国各口岸进境的大豆、
小麦中经常截获到长刺蒺藜草 Cenchrus longispinus,而该
草至今在我国尚未见分布。为了分析该草传入中国大陆
的风险性,本文选择长刺蒺藜草作为风险分析的对象。
1. 2 风险分析地区 选择中国大陆作为有害生物风险
分析的地区。
1. 3 风险分析程序 本研究主要遵照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
风险分析(PRA)程序,从国内外分布情况、潜在的危险
性、受害对象的经济重要性、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及管理
难度等 5个方面,对长刺蒺藜草传入我国的风险性进行
了分析[2 -3]。
2 风险分析
2. 1 国内外分布情况 根据有关参考资料[4 -16],长刺
蒺藜草分布于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和地
区(见表 1) ,目前,还未发现长刺蒺藜草在我国发生。
2. 2 潜在的危害性
2. 2. 1 潜在的经济危害性
2. 2. 1. 1 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长刺蒺藜草混生
在大豆、小麦、大麦田等作物地里,在生产期间由于其繁
殖力强、生长快速,因此不仅与种植的作物争肥争地,削
弱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并造成作物产
量的下降。长刺蒺藜草的总苞外有坚硬的刺,会给收割
作物时带来麻烦,降低了收割者的劳动效率,因而增加了
劳动成本。长刺蒺藜草种子混杂在作物的种子中,影响
了作物种子的商品质量,影响了对外贸易,给经济贸易带
来潜在的危害性,也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2. 2. 1. 2 对人畜方面的影响 长刺蒺藜草的总苞常具
有十几枚的硬刺且尖锐,在人们种植收割作物期间,易对
人和动物造成机械性伤害;在牧场放牧期间能刺伤畜类
等动物的眼睛、嘴巴与皮肤等,造成对软体组织的伤害与
病菌感染。因此,长刺蒺藜草给人们的农事活动及畜牧
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
2. 2. 1. 3 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长刺蒺藜草能耐受较广
谱的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和邻近的植物种类,因此该草一
旦入侵某个区域,将较大程度地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环境。
2. 2. 2 在国内外的重视程度 长刺蒺藜草已受到各国
的重视,许多国家如波兰已将其列入检疫对象[4 -5],加利
福尼亚也将其列为 B 类检疫性杂草。中国于 2007 年 5
月将其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表 1 长刺蒺藜草的地理分布
序号 分布地区 参考资料
1 欧洲中东部 Guzik J,Pacyna A,et al.(1999)
2 美国西部 Barr GG,Bixler LL,et al.(1978)
3 美国中部和东南部地区 Lanning FC,Eleuterius LN(1987)
4 内布拉斯加州(美国) Roder W,Waller SS,et al.(1988)
5 威斯康星州(美国) Yenish JP,Doll JD,et al.(1992)
6 Prosser和帕特森(美国) Boydston RA,Hang A(1995)
7 科罗拉多州(美国) Anderson RL(1997) ;Wyse Pester DY,Wiles LJ,et al.(2002)
8 澳大利亚 Twentyman JD(1972)
9 维多利亚 Twentyman JD(1974)
10 新南威尔士(澳大利亚) Johnston WH(1989) ;Graham RJ,Blackmore P(1999)
11 澳大利亚南部 Lang DI(1990)
12 Scottsbluff Wilson - RG(1993)
13 Friuli - Venezia Giulia(意大利东南部) Argenti C,Costalonga S,et al.(2000)
2. 3 受害植物的经济重要性 长刺蒺藜草可危害苜
蓿[5]、马铃薯[9]、玉米[10 -11]、小麦、大麦、大豆、葡萄[15]、
蔬菜[17]等作物,是作物种植地的常见有害杂草,一旦传
入,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的粮谷、油料和蔬菜等作物的
生产。
2. 4 定植与扩散的可能性
2. 4. 1 生物学特性
2. 4. 1. 1 形态特征 长刺蒺藜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幼
苗茎秆直立、基部略显紫色;成株多分枝,基部匍匐,茎高
20 ~60 cm;叶鞘较平直、平滑,顶端及边缘长柔毛状纤
毛;叶片平、光滑,长 4 ~ 30 cm、宽 1 ~ 6. 5 mm,深绿色。
总状花序顶生,长 2 ~8 cm,具有 10 ~40个总苞。数个小
穗生于刺状的总苞内,刺苞近球形,侧面有明显的裂口,
总苞长 8 ~12 mm、宽 3. 5 ~6 mm,表面具较长的、坚硬的
刺 10余个,次伸展或反折,长 3 ~5 mm。小穗披针形,含
2朵花,第一花雄性,第二花两性;颖膜质,第一颖三角
形,长约为小穗之半或更短,具一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
具五脉;第一花内外稃均膜质,外稃具 5 脉,与小穗近等
长,内稃具 2脉,短于外稃;第二花内外稃均革质,表面平
滑,有光泽,外稃具 5脉,脉纹于近顶端部不明显,边缘膜
质,在基部中央有一窄“U”形突起,内稃具 2 脉。颖果卵
圆形或近卵圆形,背面稍扁平,长 2 ~ 3 mm、宽约 2 mm,
呈黄褐色,两端钝圆,或基部急尖;胚部大而明显,种脐凹
陷,褐色。
2. 4. 1. 2 生活习性 长刺蒺藜草每个多刺的总苞含有
2种不同休眠类型的种子,由上部小穗花序而来的种子
在 1年内可萌芽,由底部花序而来的种子萌芽较慢,可以
保持较长时间的休眠;多数被包被在多刺总苞中的种子
在 2年内萌芽。光照可抑制萌芽,促进种子休眠。在土
壤表面的总苞可以延迟 3年以上萌芽。在 1 ~3 cm深的
土壤中的种子最适宜长出幼苗,但在沙质土壤中,幼苗可
从 25 cm深处长出[18 -19]。
2. 4. 2 在我国的适生性 长刺蒺藜草适生能力强,可生
长于耕田、草地、路边和荒地,最喜长于沙质土壤或碎石
地,能耐受广谱的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和邻近的植物种
类。长刺蒺藜草种子在我国温带地区,发芽开始于 4 月
份,4月底或 5 月份达到高峰;当天气温和时,发芽可低
水平地持续到 10 月份。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土壤、气
候环境条件下,第 1 年内,98%的种子在 6 月前长出幼
苗,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快速。发芽后,3 ~ 4 周开花,7
~13周抽穗结实,一般每株可结实总苞数 100 个;若是
在 5 ~6月萌发、水肥适宜,则长刺蒺藜草每株最多可结
总苞 5000多个[20]。
2. 4. 3 传入的可能性 长刺蒺藜草每棵植株可产生几
千个总苞,而总苞可通过表面的多刺缠到其它植物、动物
的表皮和毛发、人的鞋和衣服、农业机械和交通工具等上
面,有可能随着粮谷、种子、包装物等进口而传入中国。
近年来我国各口岸常从进境粮谷小麦、大豆以及集装箱
内截获到长刺蒺藜草[21]。因此长刺蒺藜草传入中国的
可能性很大。
2. 4. 4 定植与扩散的可能性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为温带地区,根据长刺蒺藜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适生性,
该草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适生的可能性很大。同时,长
刺蒺藜草的总苞、小花、种子可随粮谷与其种子的调运、
发生地农业器械、包装物等传播,也可经水流动而传播,
导致发生区域内疫情的自然传播扩散。所以,长刺蒺藜
草具有较强的短距离和长距离传播扩散的能力,一旦传
入我国,定植后扩散的可能性很大。
2. 5 危险性管理难度 长刺蒺藜草在作物的田间管理
中,耕耘措施、早期除草等可预防作物的产量损
失[10,24 -25]。有些除草剂适用于防除长刺蒺藜草,如黄草
灵、Hoe -29 125 和二氯苯氧基苯氧基丙酸等[5,22,26 -27]。
但由于长刺蒺藜草多与苜蓿、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
大麦葡萄和蔬菜等作物混合生长,繁殖力强,生长快,所
9612 期 郭琼霞:长刺蒺藜草(Cenchrus longispinus)传入中国的风险性研究
以管理与药剂防除难度都很大。
3 风险管理与对策
3. 1 风险管理 长刺蒺藜草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多为向
中国输入农产品的重要国家,该草传入我国并定植的危
险性很大。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根据长刺蒺藜草的生物
学特性、传播方式、发生为害情况以及传入途径,采取与
有害生物的风险水平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以
防止其传入、传播和蔓延。
3. 2 加强检疫 长刺蒺藜草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对从长刺蒺藜草疫区国家进口的
粮谷、种子、饲料、运输工具以及包装物等,检验检疫部门
要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其传入,以防患于未然。
3. 3 监测与预警 要进一步加强对长刺蒺藜草的监测
和预警,一旦发现,应立即予以封锁和根除。由于长刺蒺
藜草通过人为调运夹带、混杂传入的可能性很大,入侵的
潜在风险也很大,因此不仅要加强检疫,还要进一步加强
对其除害处理和防控技术的研究,严防长刺蒺藜草传入
我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有害生物
名录[M]. 2007.
[2]黄可辉,郭琼霞,刘景苗.三裂叶豚草的风险分析[J].福建农
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4) :412 -415.
[3]李宁,郭琼霞,黄可辉,等.硬雀麦在中国的风险分析[J].江西
农业学报,2008,20(4) :74 -76.
[4]Guzik J,Pacyna A,Frey L. What is Cenchrus tribuloides(Poace-
ae)which appears on the Polish list of quarantine plants?Taxon-
omy,kary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grasses in Poland[J]. Frag-
menta Floristica et Geobotanica,1999(Suppl. 7) :73 -78.
[5]Barr GG,Bixler LL,Lillie DT. Asulam for postemergence weed
control in alfalfa[J]. Abstracts of 1978 Meeting Weed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1978,89.
[6]Lanning FC,Eleuterius LN. Silica and ash in native plants of the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Botany,1987,60(4) :361 -375.
[7]Roder W,Waller SS,Stubbendieck JL.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sandbur leachate on switch grass germination:observations[J].
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1988,41(1) :86 -87.
[8]Yenish JP,Doll JD,Buhler DD. Effects of tillage on vertical dis-
tribution and viability of weed seed in soil[J]. Weed Science,
1992,40(3) :429 -433.
[9]Boydston RA,Hang A. Rapeseed(Brassica napus)green manure
crop suppresses weeds i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J].
Weed Technology,1995,9(4) :669 -675.
[10]Anderson RL. Longspine sandbur (Cenchrus longispinus)ecolo-
gy and interference in irrigated corn (Zea mays) [J]. Weed
Technology,1997,11(4) :667 -671.
[11]Wyse Pester DY,Wiles LJ,Westra P. Infestation and spatial
dependence of weed seedling and mature weed populations in
corn[J]. Weed Science,2002,50(1) :54 -63.
[12]Twentyman JD. Notes on two species of Cenchrus (Gramineae)
in Australia[J]. Muelleria,1972,2(3) :164 -168.
[13]Wentyman JD. Control of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in
sandbur(Cenchrus longispinu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x-
perimental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1974,14(71) :
764 -770.
[14] Johnston WH. Consol lovegrass (Eragrostis curvula complex)
controls spiny burrgrass (Cenchrus spp.) in south - western
New South Wal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
culture,1989,29(1) :37 -42.
[15]Graham RJ,Blackmore P. Regional weed planning for the grea-
ter Riverina region. Practical weed management:protecting ag-
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C]/ /10th Biennial Noxious
Weeds Conference. Ballina:1999:87 -90.
[16]Lang DI. Soil management in South Australian vineyards[J].
Plant Protection Quarterly,1990,5(3) :114 -115.
[17]Boydston RA. Germination and emergence of longspine sandbur
(Cenchrus longispinus) [J]. Weed Science,1989,37(1) :63 -
67.
[18]Twentyman JD. Environmental control of dormancy and germina-
tion in the seeds of Cenchrus longispinus (Hack.)Fern. [J].
Weed Research,1974,14(1) :1 -11.
[19]Boldt PF,Putnam AR. Annual grass control in vegetable crops
with Hoe - 29 125[J]. Proceedings North Central Weed Con-
trol Conference,1977,32:25.
[20]Boydston RA. Time of emergence and seed production of long-
spine sandbur (Cenchrus longispinus)and puncturevine (Tribu-
lus terrestris) [J]. Weed Science,1990,38(1) :16 -21.
[21]郭琼霞.进口大豆杂草检疫刍议[J].植物检疫,2004,18(3) :
182 -183.
[22]Wilson RG. Effect of preplant tillage,post - plant cultivation,
and herbicides on weed density in corn (Zea mays) [J]. Weed
Technology,1993,7(3) :728 -734.
[23]Argenti C,Costalonga S,Pavan R. Floristic findings from Friuli
- Venezia Giulia region[J]. Gortania,2000,22:81 -90.
[24] MacGregor A. The potential for cultural control of Tribulus,
Cenchrus and Emex in Sunraysia vineyards[J]. Plant Protec-
tion Quarterly,1990,5(3) :116 -119.
[25]Yenish JP,Doll JD,Buhler DD. Effects of tillage 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viability of weed seed in soil[J]. Weed Sci-
ence,1992,40(3) :429 -433.
[26] Boldt PF,Putnam AR. Fate of diclofop in several grass and
broadleaf species[J]. Abstracts of 1979 Meeting of the Weed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1979,2.
[27]Nilson EB,Schaffer JA,Brenn DA. Effect of preplant and post-
plant incorporated herbicide treatments on control of annual
grasses in irrigated corn[J]. Proceedings North Central Weed
Control Conference,1981,36:141.
07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