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6年第1期 总第122期 四川草原
舒健虹 1,尚以顺 1,赵熙贵 2
(1.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独山 558200;2.贵州省饲草饲料工作站,贵州 贵阳 550000)
摘 要: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进行了 N、P、K有机肥 4个因子对扁穗雀麦产草量影响的研究,建立
相应的数学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N肥用量在 21.93~24.12kg/667m2、P肥用量在 22.60~27.36kg/667m2、K肥
用量在12.26~14kg/667m2、有机肥用量在 2088.6~2319.2kg/667m2时,扁穗雀麦产量大于 2200.00kg/667m2,为较
适宜的处理组合。
关键词:扁穗雀麦;施肥水平;产草量
中图分类号:S5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32(2006)01-0010-03
收稿日期:2005-09-26
基金项目:贵州省畜牧局项目“ 贵州山区冬闲田土种草技术研
究与开发示范”资助
作者简介:舒健虹 (1972- ),女,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牧
草及草坪草资源研究。
扁穗雀麦系禾本科雀麦属的一个种,学名
(BromuscatharticusVahl.),为短期多年生疏丛
型禾草。原产阿根廷,中国云贵高原也有野生
类型。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也不耐高温,
耐盐碱能力较强,耐旱,适宜于温暖又无严冬
酷暑的地区生长。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因而
适口性非常好,很多动物都喜采食,且种子产
量较高。为了探讨不同施肥量对扁穗雀麦产草
量的影响,在 2004年 11月至 2005年 8月进行
了肥效试验。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独山县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科研
试验场,位于东经 107°33′,北纬 25°30′,海
拔 970m,≥10℃年积温 4538℃,年均温 15℃,
极 端 低 湿 -8℃, 极 端 高 温 34℃, 年 降 水 量
1346.7mm,大多数集中在 5~8月份,无霜期
272d, 年日照时数 1336.7h,空气相对湿度
82%,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
试验地土壤为黄棕壤,在0~30cm土层中水分含
量为 3.42%,pH值为 5.96,有机质含量为 1.698%,
全氮为 0.21%,水解氮含量为 156.98mg/kg,有效磷
含量为30.45mg/kg,速效钾为50mg/kg。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扁穗雀麦为地方品种,由贵州省饲
草饲料工作站提供。
2.2 试验方法
采用 4因素 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1/2实施),对 N、P、K、有机肥等 4个栽培因素
不同施肥水平对扁穗雀麦产草量的影响
责
任
编
辑
王
丽
焕
试验研究
10
四川草原 2006年第1期 总第122期
2.3 施肥计划
2.3.1 氮肥:分蘖期小区号为1、2、3、4施 95.6g;
刈割后每次追肥59.8g;分蘖期小区号为5、6、7、8
施24.3g,刈割后每次追肥15.2g;小区号为9不施;
分蘖期小区号为10施120g,刈割后每次追肥74.9g;
分蘖期小区号为 11~23施 59.9g,刈割后每次追肥
37.5g。
2.3.2 钾肥:拔节期小区号为1、3、5、7施 95.6g,
小区号为2、4、6、8施24.3g,小区号为13不施,小
区号为14施120g,小区号为9~12和14~23施59.9g。
2.4 测定内容
在扁穗雀麦长到40~45cm时测产,以后每长至
30~40cm时测产一次,累计全年总产量,并折算出
每667m2的鲜草产量。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结果与模型的建立
责
任
编
辑
王
丽
焕
试验研究
水平编码
r 1 0 -1 -r
尿素(N) 10.4 35 27.9 17.5 7.09 0
磷肥(P) 14.87 50 39.86 25 10.41 0
硫酸钾(K) 5.95 20 15.9 9.96 4.01 0
有机肥 891.9 3000 2391 1499 607 0
变化区间因素
表1 试验因素及水平上下限
kg/667m2
作试验方案的设计,其中各因子上下限见表 1,编
码值 Y设为 (-1.6818~1.6818),设计得 23个处
理组合,每个处理面积为 10m2(2.5m×4m),
采用条播方式播种,行距为 40cm,播种量为
3kg/667m2,播种期为 2004年 11月 24日。试验
处理组合及结果见表 2。
小 区
号
各因子编码 各因子实施水平 产草量
kg/667m2N1 P2 K3 M4 X1 X2 X3 X4
1 1 1 1 1 27.9 39.86 15.9 2391 2521.0
2 1 1 -1 -1 27.9 39.86 4.01 607 1899.1
3 1 -1 1 -1 27.9 10.14 15.9 607 2338.9
4 1 -1 -1 1 27.9 10.14 4.01 2391 2650.0
5 -1 1 1 -1 7.09 39.86 15.9 607 1959.1
6 -1 1 -1 1 7.09 39.86 4.01 2391 1879.0
7 -1 -1 1 1 7.09 10.14 15.9 2391 2298.9
8 -1 -1 -1 -1 7.09 10.14 4.01 607 1649.2
9 -1.6818 0 0 0 0.00 25 9.96 1499 1404.4
10 1.6818 0 0 0 35 24.98 9.96 1499 1914.1
11 0 -1.6818 0 0 17.5 0.00 9.96 1499 2224.0
12 0 1.6818 0 0 17.5 50 9.96 1499 2278.9
13 0 0 -1.6818 0 17.5 25 0.00 1499 1980.0
14 0 0 1.6818 0 17.5 25 20 1499 2373.9
15 0 0 0 -1.6818 17.5 25 9.96 0.00 1920.0
16 0 0 0 1.6818 17.5 25 9.96 3000 2518.0
17 0 0 0 0 17.5 25 9.96 1499 2256.0
18 0 0 0 0 17.5 25 9.96 1499 2420.0
19 0 0 0 0 17.5 25 9.96 1499 2397.0
20 0 0 0 0 17.5 25 9.96 1499 2410.0
21 0 0 0 0 17.5 25 9.96 1499 2397.0
22 0 0 0 0 17.5 25 9.96 1499 2409.0
23 0 0 0 0 17.5 25 9.96 1499 2414.3
表2 扁穗雀麦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方案及结果
11
2006年第1期 总第122期 四川草原
根据回归最优设计的模型建立方法 (各因素左边
为代码值,右边为对应实际值)。该试验采用4元二
次回归旋转组合进行分析,将试验方案及产量输入计
算机,用 DSP软件对试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牧
草产量与各因子间的数学模型 (1):
Y=2356.2+181.6X1-42.9X2+124.7X3+183.6X4-28.6X1X2-
26.2X1X3+22.7X1X4+22.7X2X3-26.2X2X1-28.6X3X4-
215.1X12-5.6X22-32.0X32-17.1X42
式中,Y:扁穗雀麦产量,X1:N肥,X2:P肥,X3:
K肥,X4:有机肥
3.2 各因素增产效应的分析
模型 (1) 是一种二次效应函数,它的基本假定
是所研究的肥料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反应,即先随因素
数量的逐渐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之后,随因素数
量的继续增加,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所降低,数学
模型中的X1前面的系数称为模型的一次项系数。X12
前面的值为二次项系数,X1X3为各因素的交互项。对
模型 (1) 给予不同的条件,模拟在这些条件下,扁
穗雀麦产量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各因素增产效应的分
析。
3.2.1 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直观比较:由于建立模型中
使用了各因素的代码,模型中的各系数具相对的独立
性,为简便,直接根据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大小来判
断各因素的重要性。
对模型 (1) 中一次项系数的作用大小比较排序
为:X4>X1>X3>X2。排序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中
各因素对扁穗雀麦产量的作用以有机肥最大,依次为
N肥、K肥,影响最小的P肥。说明在试验的土壤及
生态条件下,扁穗雀麦的高产栽培管理措施中,除控
制好有机肥外,要重视N肥和K肥的供应。
3.2.2 各因素主要效益分析:从模型 (1) 看出各因
素对扁穗雀麦产量的 交互项系数有正负数,说明各
因素均存在一个合理数值的范围,超过此范围,将对
增加产量不利。采用固定其他因素在一个指定的数
值,再考虑其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
Y=2356.2+181.6X1-215.1X12
Y=2356.2-42.9X2-5.6X22
Y=2356.2+124.7X3-32.0X32
Y=2356.2+183.6X4-17.1X42
以上是分别将其他因素取中间水平值,代入模型
(1)后的结果。确定其目标临界值为2200.00kg/667m2
时,大于目标产量值的230个方案中,在95%的分布
区间的N肥、P肥、K肥、有机肥4因素的频率分别
为 21.93~24.13 kg/667m2、 22.62~27.38 kg/667m2、
12.26~14kg/667m2、2088.6~2314.2kg/667m2。即 N
肥 用 量 在 21.93~24.12kg/667m2、 P肥 用 量 在
22.62~27.38kg/667m2、K肥用量在12.26~14kg/667m2、
有机肥用量在2088.6~2314.2kg/667m2时,扁穗雀麦
产量大于2200.00kg/667m2,为较适宜的处理组合。
4 小结
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N肥、P肥、K肥、
有机肥各因子对产草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综合性较
好,系统性较强,试验规模较小,信息量大。建立的
试验因素与产草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拟合程度好,模型
分析结果表明:N肥用量在21.93~24.12kg/667m2、P
肥用量在 22.62~27.38kg/667m2、K肥用量在 12.26
~14kg/667m2、有机肥用量在2088.6~2314.2kg/667m2
时,扁穗雀麦产量大于 2200.00kg/667m2,为较适宜
的处理组合,从而为栽培扁穗雀麦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陶勤南.农业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 100例[M].陕西:陕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7.9.
[2] 韩永芬,等.皇草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
1993,(3):16-18.
EfectofDiferentFertilizerLevelonRescuegrassProduction
SHUJian-hong,SHANGYi-shun,ZHAOXi-gui
(1.GuizhouprataculturalInstitute,Dushan558200,China;
2.Guizhouherbageworkingstation,Guiyang550000,China)
Abstract:Withregressiondesignandanalyticalmethod,analysingefectofN,P,K,organicfertilizeron
rescuegrassproduction.Amathematicalwasestablished,theresultshowed:whenthenitroginousfertilizer21.93~24.12
kg/667m2,thephosphatifertilizer22.60~24.36kg/667m2,thepotassiumfertilizer12.26~14kg/667m2andtheorganic
fertilizer2088.6~2319.2kg/667m2,rescuegrassyieldwasmorethan2200.00kg/667m2whichwassuitablecombination.
Keywords:Rescuegrass;Fertilizerlevel;Grassyield
责
任
编
辑
王
丽
焕
试验研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