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system in different regions

不同地区村落系统的生态分布特征



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 00. %∋ 1 ∋ # ∗ . ∗ 2 3 , ∗ 4 5 ‘    , ∀ 6∀ 7 8 9 ∀一 : !
不同地区村落系统的生态分布特征 ‘
王 智平 6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 石家庄 。; 。。“‘,
【摘要】 本文应用地图作业和调查方法 , 分析和 比较 了不同地区影响村落系统分布的因素 < 结果表
明 < 山麓平原村落呈均匀分布 , 低平原呈 随机分布 , 滨海平原呈集聚分布 < 山区丘陵村落集聚分布在
谷底 、 山脚 、山麓边缘以及丘岗地带 < 村落规模因不 同地形而异 < 自然资源 、水系 、农田生产力以及社
会经济条件综合影响村落系统分布 < 河北村落系统分布可划分为 : 个类型区 <
关键词 村落 地貌 生态分布
∋ 4 , 7 %= > ?4 = ≅ < ≅?Α5Β ?Χ Δ 5?= Ε 4 Φ Γ Β Γ 4 54 Β ?、5?4 Α = Η Ι ?≅≅Γ > 4 Αϑ Α54 Κ ?Ε Λ ?ΗΗ4 Β = Ε 5 Β 4> ?= Ε Α < Μ Γ Ε > Ν Φ ?Ο ?,   6%Ε Α 5?5 Δ 5 4
! Η − > Β ?4 、5、Π Β Γ ≅ Θ = Λ 4 8 Ε ?Ρ Γ 5?= Ε < − 4 ΓΛ 。Ε 8 ?Γ ( ?Ε ?4 Γ < ( Φ ?Σ?Γ Ρ Φ Δ Γ Ε > ! ; ! ! Τ  7一# Φ ?Ε < )< − Ο Ο ≅< ∋ 4 = ≅< ,    ,
∀ 6∀ 7 8 9 ∀ 一 : ! <
+ Α 一Ε > Ε ≅乏, Ο Ο ?Ε > Γ ≅≅ Λ 、、 ,、4 ϑ ?, 一 Ε ≅ 4 5Φ = Υ≅Α < 5≅≅4 ΗΓ 4 5 = Β Α Γ ΗΗ4 4 Β?Ε > Ι ?≅≅Γ > 4 Α ϑΑ 5 4 Κ Λ ?Α 5 Β ?Χ Δ 5?= Ε ?Ε Λ ?ΗΗ4Β 4 Ε 5
Β 4 > ?= 一 ; Γ Β 4 Γ Ρ≅ Γ ≅ϑΑ 4 Λ Γ Ε Λ 4 = Κ Ο ς、Β 4 Λ < Ω Φ 4 8℃ Α Δ ≅5Α Α Φ= Ξ 5ΦΓ 5 Ι ?≅≅Γ > 4Α ≅= 4Γ 5 4 Λ ?Ε 0?4 Λ Κ = Ε 5 Α , ≅= Ξ Γ Ε Λ
4 = Γ Α 5 Γ ≅ Ο ≅Γ ?≅≅Α Γ 一℃ Β 4 、Ο = 4 5 ?Ι 4 ≅ϑ 4 Φ Γ Β Γ 4 Ρ 4 Β ?Ρ 4 Λ Χ ϑ Δ Ε ?Η= ΒΚ , Β Γ Ε Λ = Κ Γ Ε Λ Γ> > Β 4> Γ 5?= Ε Λ ?Α 5 Β ?Χ Δ 5?= Ε Α , Γ Ε Λ
5Φ = Α 4 ?Ε Κ = Δ Ε 5 Γ ?Ε = Δ Α Γ 8 ≅ Λ Φ ?≅≅ ϑ ≅ 4 > ?= Β≅ Α Γ Β 4 Λ ?Α 5 Β ?Χ Δ 54 Λ Γ > > Β 4 > Γ 5?Ι 4≅ϑ ?Ε Ι Γ ≅≅4 ϑ ΗΣ= = Β , Κ = Δ Ε 5 Γ ?Ε = Δ Α
Η= = 5 , Ο ?4Λ Κ = Ε 5 ΗΒ ?, 一> 4 Γ ≅记  ?≅≅ϑ ≅Γ Ε Λ < Ω Φ 4 ?Β Α ?Ρ 4 Ι Γ Β ?4Α Ξ ?5Φ Λ ?ΗΗ4 Β 4 Ε 5 ≅Γ Ε Λ Η= Β Κ Α < Ω Φ 4 Λ ?Α 5 Β ?Χ Δ 5?= Ε Ο Γ 5 Ψ
5 4 Β Ε Α = Η Ι ?≅≅Γ 5 4 Α ϑΑ 5 4 Κ 、 亏Ε ∃ 4 Χ 4 ? Ο Β = Ι ?Ε 4 4 Γ Β 4 Γ ΗΗ4 4 5 4 Λ Χ ϑ Ε Γ5 Δ Β Γ ≅ Β 4 Α = Δ Β 4 4吕 , Ξ Γ 54 Β Α ϑΑ 5 4 Κ Α , 王Γ Β Κ
Ο Β = Λ Δ 4 5?Ι ?5ϑ Γ Ε Λ Α = 4 ?Γ ≅ 一 4 4 = Ε = Κ ?4 4 = Ε Λ ?5?= Ε Α , Γ Ε Λ Γ Β 4 Λ?Ι ?Λ 4 Λ ?Ε 5 = 4 ?> Φ 5 5ϑΟ 4 Α = Η Β 4 > ?= Ε Α <
阅Ζ
[ 4 ϑ Ξ = ΒΛ Α ∴ ?≅≅Γ > 4 , . Γ Ε Λ Η= Β Κ Α < ∋ 4 = ≅= > ?4 Γ ]一 Λ ?Α 5 Β?ΧΔ 5?= Ε <
≅ 引 言
村落是以农村 人群为中心 , 伴生生物为主
要生物群落 , 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
生态系统 , 是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相
结合的复合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亚系统 ,
狭义系指单一 自然村落生态系统 , 广义系指区
域 自然村落形成的体系” < 村落生态分布是村
落生态系统的分布 ,表现出一定的分散 、 集聚格
局 , 其分布状况既受地形 、 地貌 、气候等 自然因
素的制约 , 又受社会 、 经济 、文化 、 交通 、 风俗等
人文因素的影响 <
村落分布现象是生态地理学探讨的重要内
容 < 在国外 , 有些学者探讨村落 人 口 消长与迁
移 ,村落空间结构 ,村落与交通 、土地利用政策 <
村落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 , 村落规划与农
村经济发展等问题” ’ < 在我国 , 有关村落的研
· 本项研究承蒙曾江海先生的指导 < 特此致谢 <
本文子  Τ 年 , 月 Τ  日收到 , ≅,  年 9 月 Τ艺 日改回 <
究较少 , 本文试图就村落分布作一探讨 , 为农村
规划 、交通线铺设和土地管理提供基本框架 ,这
对协调农村生态系统各亚系统 , 改善农村生态
环境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Τ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Τ <  自然资源概况
本项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 该省位于 ⊥ ! !; ‘一 ∀ Τ! 9 ‘
& ,    ! 咯; ‘一 Ρ一 。 一≅‘∋ ,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年均气
温 一 ! < 一∀ ℃ , 年总辐射量 寸<  ; 一 ; <   丫  ! , )< 。Κ 嗯 ,
日照 时数 Τ ; ! ! 一 ≅= =Φ , 年降水量 ; ; ! 一 : ; = Κ Κ < 本省
境内具有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盆地 、湖泊洼淀等多
种 地貌类型 区 , 各类型 区分别占全省地表总面积的
9 < ∀ ! 一 Τ <  9 , ∀ < : , ! < ∀  ,  Τ <  ! 和 Τ < Τ _ < 燕山东西
走向、太行山东北 一西南走向构成了河北由西北向东南
形成 “山地 一丘陵一山麓平原 一低平原 一滨海平原 ”的地
势 < 发源于太行 山 、燕 山的众多河流分属于海河和滦河
两大水系 , 水量较大 , 流经平原 , 注入渤海 < 坝上高原降
水量少 , 地势平缓 , 多为间歇性短小河流汇于 内陆湖
泊.Ρ< 。爪
%
∀ 期 王智平 8不同地 区村落系统的生态分布特征
气候 、地形地貌 、水系影响全省水文 、土壤以及植
被的分布格局 ,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村落系统分布<
Τ < Τ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采用地图作业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 选取太
行山山麓平原 、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块样地 , 每块样地
面积为 ∀ ⎯ Τα Κ , , 应用样地法测定村落分布 , 并统计
主要类型 区村落规模的大小 <
以   : : 年数据为分析依据 , 数据取 自河北统计
局 、农业区划办.‘· , 」< 选取代表性图幅和典型县 6市 7进
行实地调查 , 综合分析和 比较各类型 区村落分布的影
响因素和特征 , 并对河北村落系统进行区划 <
结果与分析
<  村落分布的度量
<  <  村落分布的位置测定 村落测定方法一
般是以理想状态下的泊松 60=? Α Α=Ε 7随机分布
为基准 , 。判断其分布型或趋向某种分布型的程
度 < 本文根据村落分布特点和各种测定方法的
适用性 , 选用最近邻分析法‘“ ,从距离角度测定
村落分布 < 从表  可见 , 类平原的 , 值表现出
一定差异 < 太行 山山麓平原 , 一  < Τ ; : ; β  , 经
显著性检验 , 村落分布呈非随机型 , 即趋于均
匀 < 低平原 , 一  。 !   ;、  , 经显著性检验 < 可断
定村落分布为随机型 < 滨海平原 , Ζ ! <  ! Τ χ
 , 村落分布趋向集聚 < 类平原间 8 / , δ ( ςε ( φΖ
表 ≅ 村落分布的测定 ’
Ω Γ Χ <  2 Δ Γ Ε 5?5” 5 ?Ι 4 Κ 4 Γ Α Δ Β 4Κ 4 Ε 5 = Η Ι ?≅≅Γ > 4 Λ ?Α 5 Β ?≅7Δ 5 ?= Ε
 <  ⊥ 9 Τ β /= < 。; ς / 8 一 (ς ε (盖Ζ  < ; 9  β /= < 。, , 表
明不同平原村落分布具显著差异 < 因此太行山
山麓平原村落分布趋于均匀 , 低平原村落呈随
机型分布 , 滨海平原村落趋于集聚分布 <
<  < Τ 村落分布的规模大小 从表 Τ 可看出不
同类型区村落规模的分级特征 < 山区丘陵复杂
地形制约村落规模的扩大 , 大部分村落不超过
! ! 户 , 占总村落数的 ∀ ⊥ <  一 : ⊥ < _ ,超过 ; ! !
户的村落仅 占 <  一 Τ∀ < : _ < 太行山山麓平原
村落规模大 , 超过 ! 户的占 9∀ < ; 一 9 < 。_ ,
与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 低
平原和滨海平原村落规 模不等 , 大部分 村落
6⊥  < ∀ 一 ⊥ : < ; _ 7规模为 ! ! 一 Τ   户 < 小于  ! !
户的占 ; < ⊥ 一  ; < 9_ , ;! ! 一 ∀   户的村落占
 < Τ 一  ⊥ <  _ , 大于 ; ! ! 户的村落仅占 Τ < ; 一
⊥ < : _ <
< Τ 村落系统分布的影响因素
< Τ <  自然资源与村落系统分布 自然资源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 相对贫痔地带往往
是居住分散地区 , 反之则是人类居住集聚区域 <
由表 一 ∀ 和图  可见 , 在山区丘陵地带地形 、
海拔高度制约自然资源分布格局 , 影响村落分
布 < 山区村落主要集聚在谷底 、 山脚和 山麓边
缘 , 分别占山区村落的  < 9 、 Τ : < 和 Τ ; < ⊥写 ,
指标%Ε Λ 4 γ 太行 山山麓平原Ω 奇‘二活Ε > Α ≅≅之皿Ε Ο?4 Λ Κ = Ε 5
低平原. = Ξ 0 ≅Γ ?Ε 滨海平原# = 是5Α 5 Γ ≅ 0≅Γ ?Ε
样地大小 6− 7
(?Ρ 4 = Η 走泣Β 4 走≅
距离量测次数 6& 7
& Δ Κ Χ 4 Β = Η Λ ?Α 5奋一Ε 4 4 Κ 4 Γ Α Δ Β 4 Κ 4 Ε Β
观察分布密度 6川
1 4 Ε Α ?Β ϑ = Η = 卜Α 4 Β Ι 4 6≅ ‘??Α Β Β ?Χ Δ 5 、= Ε
实际最邻距均值 6乳 7
Θ 4 全一Ε = Η Β4 矛一≅ ‘]一Α Β妥皿Ε 4 4 Β = Ε 4 提≅Β 4 Α Β Ε 4 ?> Φ φ, = Β
期望最邻距均值Σ 8 7
Θ 4 是‘Ε = Η 4 γ Ο 4 Υ Β4 6] ‘%?Α Β云%Ε 4 4 5 = Ε 4 盗恤Β 4 Α Β Ε 4 ?> ≅一Χ = Β
均值标准差 6由‘ 7
( Β是%Ε Λ 奋一Β Λ 4 Β Β= Β = Η Κ 4 ς一Ε 6≅、Α Β ς一Ε 4 4
正态曲线标准差6# 7
( 5 ς一Ε 6若一Β 〔 6≅4 Ι ?ς 一Β ?= Ε = Η Ε = Β Κ ς】Υ Δ Β Ι 4
样本标准差 6( 7
( 5Γ Ε 《资一Β6] 6≅4 Ι ?8 一5 ?= Ε = Η Α 矛‘Κ Ο ≅4
最近邻系数
#=4 ΗΗ?4 ?4 Ε 5 = Η Ε 吧奋一Β 4 Α 5 Ε 4 ?> ≅≅ Χ = Β
; ⊥ Τ 〔767 ; ⊥ Τ 6767 ; ⊥ Τ! !
67 67 67 67: ∀   67< 676767 9; 67 67< 676767⊥ ;  ⊥
Τ Τ , 67∀ ∀ ⊥ < ⊥ ∀ 9 9  9 < ⊥ 9 !
 9 < ;  ∀ ∀  ⊥ < Τ    < ; : 9 67
67 ∀ Τ 9 67 < 9 ; 67< ; ∀ ∀
口 ≅67< ;  ∀ ∀ ’ ‘ ! < : ;; ; ; :  ⊥ < 甘
: < 6767 Τ : < ⊥ ∀ ⊥ ⊥  ! < ! 9 Τ:
 < Τ ; : ;  < 67 ; 67<  67Τ
’ 最近邻距公式 Ω ≅≅4 Η= Β Κ Δ ≅ς 8 = Η Β Π≅ 4 6;  ς , Ε 4 。 5= Ε 4 ς < Β4 Α Β
位 − Β 。ς < Δ Ε ?5 8 Τ ; 6767ΒΕ Ν ς 距离单位 1 ?Α Β ς < Β≅。。 。 Ε ?Β 8 ;67。 <
η η < η η η ε 声 η η ηΕ 4 、> 刃、Χ= Β 8 , δ Ηι ε Η∋ ς 二 0 = < = , 显着水十 ( ?> Ε ≅5 ≅Υ Γ Ε 5 %4 Ι 4 ≅ 壬‘5 0 = < = , ς 回积早
9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表 Τ 村落规模的变化
Ω Γ Χ < Τ ∴ Γ Β ?Γ 5 ?= Ε = Η Ι ?≅≅“ > 4 Α ?Ρ 4
村落规模 6户 ε村 7
∴ 王一> 4 Α ?Ρ4
6∃ = Δ Α 4 Φ = ≅Λ ε Ι ?≅≅是吸> 4 7
山区丘陵
Θ = Δ Ε 5 子%?Ε = ‘ ; 奋一Ε ‘】
%、≅≅ϑ Β 4 > ?= Ε
山麓平原
0 ?4 《≅ΒΕ = Ε 5 0%子一?Ε
低平原. = Ξ 0≅Γ ?Ε 滨海平原# = 奋里Α 5 矛五 0≅Γ ?Ε
平山
0 ?Ε 召Α ≅≅Γ Ε
获鹿
∃ Δ = ≅Δ
正 定
Ν φ, 4 Ε > 6≅?Ε > 无极Μ Δ Σ? 安平− Ε 0?Ε > 饶阳 沧县, 苦.= ϑ丢%Ε > # ς %Ε > γ ?奋‘Ε 海兴∃ 奋 ?γ ?Ε >
成   ⊥ ∀
6  < ; 7 ’
Τ 
6≅67< 9 7
6止飞7 : 6 ; < ⊥ 7
! ! 一 Τ  9 Τ∀ ⊥  ≅67∀ Τ 〔7
6∀ ⊥ < ⊥ 7 6 ; < ∀ 7 6 ; ! < 9 7
! ! 一 ∀   ; 9 ⊥
6≅ 67<  7
∀ :
6 <  7
 7
; 7
6 ! ∀ 7
6⊥  < ∀ 7
: ∀
6 ⊥ <  7
;! ! 一 ⊥  ≅  ≅∀
6  <  7 6Τ < 9 7
7 9! 67 ≅ Τ 之 Τ
月Βς‘< 亡 !冲勺∀#,∃
,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1 . ( / ∋
, −
& % / ( ∗ ∋
. 0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0
& 1 , ( 0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0 ∗
& 1 0 & ∋∋
1 .
& / . ∋

& % ( 0 ∋ & , ( % ∋ & , ( % ∋
1 )
& %− ( 0 ∋
%1 %
& .) ( − ∋
1∗
& % ∗ 1 ∋

& % ( − ∋
1
& % ( 2 ∋
总自然村数
3 4 5 是一6 7 一%%8 一9 : ; %− − ∗ % / − 1 ∗ − %/ & ∋ 1 0 % 1 &∋ . − 1 % % 0 0
· 括号值为各规模村落数占总村落数百分 比 (
<∃9 = > : ; 一! ? > 奋一: ≅ : 5; 资人> : Α : > : : ! >走一9 七 4 Β 7 ∃++矛+9 : ; 5 ! : 奋一Β 卜 7 Χ++奋一9 : ; 一Χ : > 8一! 9 : 5 4 54 5在5+ 7 ∃++是皿9 七− (
表 ∗ 地形与村落分布 ‘
3 Δ 七( ∗ Ε 4 > > : +Δ 5∃4 ! +∋: 5 Φ : : ! 6Δ ! Β4 > Γ ; Δ ! 7 ∃++Δ 9 : ∃; > > ∃ ( , = 5 ∃4 !
地形特征3 4 Α 4 9 > 壬一Α +++Η Β4 > Γ
村落数
Ι 一%%矛ϑ9 :
! ‘一Γ ? : >
山区各地形村落比重 & Κ ∋
Λ 8 ( 5 ∃4 4 Β 5Μ%护 7 ∃++8 ( / 2 − 6 !
七王一: %%】在毛>+‘+Β4 > Γ >4
> 4 5 Ν 皿% 7 ∃ ++‘一9 : ;
(任月了,乙户!Ο曰%%ΠΘ汽甘一∀
山区 Ρ 4 ϑΝ ! 5 8 、∃! 4 = 、
> : 9 6 2 !
山腰 Σ 6++、∃4+:
∃+∀ 底 Τ4 5 54 Γ 4 ΒΓ 4 = ! 5矛‘∃! 7 8 一6+: Υ
山脚Ρ 4 = ! 5石飞∃! 4 = ; Β4 4 5
山麓 ς ∃: &」Γ 4 ! ,
丘岗 ϑ 4 Φ %%%%%
1 %/ % & ∋ & ∋
. ( ,
∗ , ( 0
1 ) ( ∗
1 − ( .
’ 根据典型 山区 丘陵县 &井经 ∋ + Ν −& ∋& &∋ ∋ 地形图判断村落分
布( 7 ∃++Ν、9 4 ∃; 5 > ∃(川 5 ,2 2 %− & Ω: Ν 。 > 。、6 ! : 4∃ 4 ! 5 +、。 +。8‘; : 、 4 Β + Ν
− &〕& ∋ & ∋ &〕>4 Α 4 9 > 8( Α ++8 : ! + 、, Α 4 了∀∃! 9 Ξ ∃! 9 ∃! ! Ν 4 ϑ川 >“ Ν ! 4 。, 、 , ! 〔Ψ +, , ++Υ
> : 9 62 ! ·
表 , 海拔高度与村落分布 ’
3 Δ ? ( , Ε 4 > > : +“5 ∃一, ! +∋ : 5Φ : : 一 6Δ 5 ∃5= : ! ! 7 ∃++“9 : ∃; 5 > ∃+, = > ∃一卜!
相对海拔高度Λ : +8皿> 一7 :
】奋Χ 5 Ζ 5 ϑ一&+:
& Γ ∋
村落数Ι %%%企5 9 :
! 5一! +? 吧 >
海拔高度的
村落比重
Λ ‘皿> % 2 4 Β >】+:

8 5 9 : ; 8 +5 : 8 一Η ++
矛一>+> 5 , & Ψ: 54 54 5 8 一+
7%+8
7 %%%8 , 9 : 、 & Κ ∋
%∗,)(%,洲∋ − − & ∋
, −2 一 − − &∋
∗ − & ∋一 , − &∋
1 − & ∋一 ∗ − &∋
& 1 − & ∋
[ ∗ &川
1 &∋ & ∋一 ∗ & Μ&∋
% − & ∋ 一 1 & ∋ &∋
&∋一 %− & ∋
Ψ∋
1 .
, −
+& ∋.
% %)
1 ∗
∗ 0 ( & ∋
0 ( 1
’ 根据典型山区丘陵县 &并隆 〕+ , −&∋ 。洲 地形图的等高线
判断村落分布 Ι ∃++Ν Ν 9 : 4++; 5 > ∃+, ϑ, 5 、4 ! %− & +: 5 : > >! +! : 4 ! , %% : 一〕Ν, 、 %−
4 Β 5++: 4 4 ! >4 ϑ】> 4 Β + , − 〔∋ &∋ ‘∋〔∋ >= Α = 9 > 8‘Α ∃+ ( 4 >! 8 、Α 4 Β ∀+! 9 Ξ +「%/ 川
Γ 4 一 ! 5夏‘一! 4 = ; 奋一! Μ% +++Υ >: 9 一4 ! (
图 + 山区丘陵的村落分布 &数字为每村户数 ∋
<∃ 9 ( 6 Ι 一%%走毛9 : 〔+∃; 5 > ∃? = >+4 ! Γ 4 = ! >矛+∃! 4 ϑ+; 去一! & Ω %% ∃++Υ >: 9 +4 ! & < ∃9 ∴
= >: % − Μ+= = ; : +、2 %& % ! = >! ? : > Α : > 7 ∃++矛王9 : ∋ (
适宜农业耕作 , 村落易定殖分布 ( 少数村落座落
在 山腰上 , 有小片宜耕地 , 因受农 田 面积的限
制 , 村落规模较小 ( 山顶不宜居住 , 限制了村落
分布 丘陵是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 土壤易受
侵蚀 , 调查发现村落一般位于丘岗斜坡的下方 ,
在斜坡上发展梯田 ( 在丘岗顶部 , 土壤生产力较
∀ 期 王智平 8不同地区村落系统的生态分布特征
低 , 水资源短缺 , 制约农业生产和村落分布 < 井 粮作产量均高于其它类型区 < 山麓平原垦殖历
隆是山区丘陵县 , 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 Τ ;! 一 史早 , 村落分布广 “ 一 , 分布均匀程度大 < 图 Τ 为
∀; = Κ 区域 , 其 中分布在海拔 Τ; ! 一 ; = Κ 的村 太行山山麓平原大小村落相间 , 分布较均匀 , 与
落占全县村落的 9 < ! 写 , ; 。一 ∀; = Κ 的村落占 测定结果相一致 , 小樵 、张古庄等大村落相距较
< ∀ _ , 分布在相对海拔 。一 Ν= = Κ 区 域 , 便于 远 , 大村落周围分布有相对较小的村落 < 在以农
人们生产和生活 , 山区丘陵的村落分布随相对 作为基础的农村 , 村落周围需一定的耕地来维
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 < 图 ≅ 为山区丘陵村落分 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如村落大 , 供养人 口 多 ,
布的位置和规模 , 孙庄 、威州 、岩峰 、上安等村落 需更多的耕地 ,村落集聚不便耕作 , 这样可制约
规模大 ,位于山脚或山麓边缘 , 因井隆煤矿企业 村落的集聚分布的程度 < 山麓平原水资源丰富 ,
发展和山区交通不便 , 易形成少数大村落 , 可进 交通便利 , 村落规模大 , 农村人 口密度高 , 如燕
行集市贸易 < 山山麓平原平均每村 : ; 人 6; ! ; 人 · αΚ 佗 7 ,
山麓平原是本 省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 太行山山麓平原平均每村为  ; : 人 6⊥  人 ·
优越地带 6表 ;7 < 人均纯收入 、农业生产条件 、 αΚ 一 Τ 7 <
表 ; 不同类型 区农田 生产力与村落生态系统 ‘
’≅’Γ Χ < ; / Γ Β Ε 一 0Β = ‘, Δ〔5 ?Ι ?5 ϑ ” Ε Λ Ι ?≅≅“只4 4 4 ‘< Αϑ Α 54 Ε ≅ ?Ε Λ ?ΒΗ4 Β 4 Ε Β 5 ϑΟ ?4 < % Β 4 > ?= Ε Α
燕 山山区丘陵
3‘【Ε Α ≅≅“ Β
Ε ∗ 5吕 5 奋%≅Ε = 5≅(
太行山
山区丘陵
Ω 矛一%φ是< Ε > Α φ、是%Ε 低平原 滨海平原
8, Ε 6ϕ 卜%≅ϑ
Β4 > 于。Ε
Β ≅≅= 5 ] Ε 5 奋Π ] Ε ! + (
奋%Ε 6 %≅?≅≅ϑ
燕 .≅) 山
魂平原
3 乏立Ε Α ≅≅王一Ε
0?4 ‘≅Κ = Ε 5
太行 山
山麓平原
Ω ς一?Π ς 、Ε > Α ≅≅ , , Ε
0?4 6≅ΒΕ = Ε 5 掀洋 # 。奋.Α 5乏互0≅Γ ?们
67 <   ! < ∀ ;
喇;67Τ别:7;⊥Τ;⊥9<∀;翔:
]洲−1−.∗0∗&∋,&∋.%人均耕地Ε = +5 ∃7 8 一5 : & Μ +奋一! &川、是一⊥ Α : > ; 4 ! ∋垦殖率
Ε = ∃ >∃7 8 Ν> ∃4 ! > Ν, 5 , 4 & Κ ∋
人均纯收入
_ : > ∃! Η 4 Γ : & Λ Ρ Τ Υ 一∀ “! ⊥ 了, : > ∴
; 4 ! ( Υ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3 4 > 矛‘Ω ς 4 Φ : > 4 Β Β‘, > Γ ! 飞奋,: +、∃! : ;
&⎯ · +、8一% 〕化肥施用量
α Α Α +Υ ∃! 9 : Μ+ : Γ ∃: 壬七6 于: > 5 ∃++Χ : >
& ≅ 9 ·  Ν+一 6 ∋
粮作产量
β > Δ ∃! Υ ∃: χ& , & ≅9 · ‘改一 , ∋
农村人 口密度Λ = > 奋δ% ς4 ς= +矛‘5 ∃4 !
& +: ! ; ∃ 5Υ & Α : > ; 4 ! · ≅>! 一1 ∋
村落密度
Ι %%%之一9 : & +: ! ; +5 Υ & 7 一%%提5 9 :
+ &∋ & ∋≅ Γ 一〕
村落规模Ι %%%芝一9 : ; ∃Χ : & Α : > ; 4 ! 八 %%%8 一9 : ∋
&∋ ( ∗ −/ & ∋ ( % & ∋0 & ∋ ( % % % &∋ % %,
1 / ( ) / ( . 艺/ ( , . , ( ∗
%. 0 , % 0 ∗ / &∋ . & ∋ & ∋
. 1 % 1 − % / , ∗ / ) , 1 ) 1
%− %. % %) 0 1 − −
%∗ . , ∗) & ∋ & ∋ 1 0 .〔∋ ∗ ) & ∋0
. 0 %) . 1 & ∋ 0 − 2 −
1 ∗ , , 1− − ,
1 0 / ∗ / . . ) , ) − −
, ( / & ∋ ∗ % 0 1 ( 0 − ∗ ( 0 & ∋
. 1/ 1 &∋ ∗ , . / − 1 .
1 . 0 / 1 0 / 1
, ) 0 ‘ ∗ 2 0
− &∋ ∗1
庭院面积
Ε 4 = > 5 Υ 矛一> & % − 一Χ : & ε 6 &∋迎
+∋ 矛盈⊥  4 5一; : 4 +一王∋
耕作半径
Ε = +5一7老ϑ>: &+ > 王一& %川 ; & ! + ∋
∗ ( 5∋∗ ∗ ( 1 ∗
. / & ∋ 0 1 0
’ 指标数据 为各类型区所 含县的平均值· < ∃9 5 , >: ; 8ϑ> 4 ! 、。8 、! 7 8 、+、Ν : 4 Β Ν , %% Η 4 = ! 5 ∃。 、 8‘! 2 %, ∃: 、 ∃! : 8 ϑ:  5Υ Α ∃ : 8ϑ6 > 4 9 ∃4 ! (
低平原粮作产量低 , 盐渍洼地影响村落分 成晚 , ‘ , 其密度较低 , 呈 “洼大村稀 ”的 自然景
布的均匀性 , 测定表明村落呈随机分布 ( 滨海平 观 , 集聚在宜开垦 、有淡水资源的地区 &图 ∗∋ (
原 自然资源形成基础差 , 有大片盐碱地 , 村落形 坝上高原的村落与牧业生产密切相关 , 村落主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要分布于宜牧地带 , 农村人 口密度 、村落密度及
规模分 别为 ⊥ 9 人 · αΚ 一Τ , Τ 村 · ≅= = α Κ 一, 和
Τ 9  人 · 村月 , 在各类型 区中为最低 <
魏 尹”⊥。 界8 < Τ , ‘< Τ Τ; 留
高处 <
在河北平原冲积扇地区 , 水资源差异会影
响村落分布 < 村落首先出现在冲积扇的扇端部
分 , 尔后在扇中央与其它缺水部分 , 这样村落会
集聚分布在冲积扇端 <
∀:<<
ςς一陈护
< :;
;; ! < 南苏村 & < Ε , Δ Υ Δ Ε
<嫂眯矛河<洲κ
< Τ‘; ∀ ⊥!<
<  ;
∀ ;! <
<华岁;!!< 油子村 ;霆泌7ε‘常
、赞嵘留二
仁慈
; :; , 4 Ε Υ ?
< 渭8畔 < ⊥ Τ⊥群!9户φ/2−.(
( . ∗)
( /∗2
γ ∃Δ 4η ∃ Δ 4
(
, ∀ι 叹+ (
∗月−
二 ∗12( −1.
( −02
东以宿
蕊,) Ν −
内‘Θ∀峪
( ,嘴‘(φ∀∀内之
位伯 Φ Η ∃? Δ ∃ %−1 (二 , 22 二12% .−0 ∗)% 咚抖
ϕ 4 = Χ云〔Θ !
( %)−
二矛几圣乙目哆知、
(月治任(引
北,
κ 4 ! 9 Χ = ,∋ ; =
斗 ( λ矛 飞品
λ性 户( λ 石?匕 。 ’二
竺Δ ∀器%22(
% /)
( 1 12
% )− 一 1日Π
∗−∗ (
1,2(
2∗/0(%唱Ν∗2,%0图 1 山越平原的村落分布<∃ 9 ( 1 Ι 6++Δ 9 : 《∃∃; 5 > ∃卜= 5∃4 ! ∃! Α ∃ : & +Γ 4 ! > (
⎯ 盆 ! 9  = +∃ !二12. ∗−−
∗−2 ( 牛村 入∃ =: = !
。乱 ( 0. 1两子仁Ξ ∃ ( ! 只叨 Δ
% % −( ∗1 ,
尸产 ( 1 −2
‘ΨΝ儿( %−。 ( ‘, ,
Ψ汁。 , 1刁
/魏
( 1 0%
1)2 (
, 分
%1 − ( (
1 .1
∗%2 (
( 1),
∗∗1 ( , )2
望 海寺 (
⎯ Δ ! 9  ( 巨− %

( ., %,∗1票
( ∗ ‘1 %,0二
%.− (
Ψ8Ν卜裂%.. ( 1∗ , 。 8 .。
/∗)
( μ曰卜( (
们 0 . 2% ’
东关 κ 4 ( , 琴瑟= ( ! ( %2了
%%0 ( 2.‘
图 ∗ 低平原和滨海平原的村落分布
<∃9 ( ∗ Ι Χ++奋5 9 : & +∃; 5> >+χ ϑ一5 +4 ! 6 ! +4 Φ 是一! &% Η 4 妥一; 5 是一% Α +‘+∃! ; (
∗ ( 1 ( 1 水系与村落系统分布 水系主要是通过
河流分布和变迁影响村落分布 , 水利往往与河
流并行分布 , 共同影响村落分布 ( 从图 , 可见 ,
一些村落沿溥沱河两岸呈线状集聚分布 , 村落
规模相对较小 , 不同程度地限制村落均匀分布 (
早些年代 , 众多村落分布于河流阶地上 , 随着水
利系统建造的完善 , 村落逐渐搬迁到沟渠沿岸
图 , 水系对村落分布的影响
<∃9 ( , 6! Β+= : ! : : 4 Β Φ 乏一5: > ; Υ; 5: Γ ; 4 ! 7 ∃++是主9 : ∃; 5 > ∃? = > ∃4 ! (
河北平原水系易变动 , 长期以来 , 因洪水泛
滥 , 河流改道 , 形成了多条古河道 , 此地带含有
丰富的地下淡水 , 可以抵御干旱 , 同时地势较
高 , 不怕洪涝威胁 , 土壤盐碱含量较低 , 为宜耕
区’‘, − , 因而村落沿古河道呈带状集聚分布 (
∗ ( 1 ( ∗ 农田生产 力与村落系统分布 坝上高原
注重牧业生产 , 气温低 , 粮作产量仅有 % ∗ . ,≅ 9 (
Δ 一 , , 村落规模小 , 呈稀疏分布 ( 太行 山山麓平
原 、 燕山山麓平原农 田生产力高 , 粮作产量达
∗ ) 2 2 一 , 2 2 4 ≅ 9 ·  Δ 一 , , 能维持高人 口 密度 , 两者
村落密度相差较大 , 这与村落规模变化相吻合 (
山区丘陵土壤贫清 , 粮作产量低于山麓平原 , 由
于垦殖率低 , 供养人 口少 , 引起村落集聚分布 (
燕山和太行山山区丘陵的村落密度和规模相差
较大 , 与适宜定居的土地面积有关 , 这从垦殖率
上可以看出 ( 低平原粮作产量低 , 垦殖率大 , 能
够支持高人 口密度 ( 滨海平原垦殖率较小 , 随着
盐碱地改造 , 垦殖率提高 ,农村人 口密度将会增
大 &表 −∋ (
农村 人 口密度与村落规模 、耕作半径呈极
显著正相关 , 与人均耕地呈极显著负相关 &表
.∋ ( 村落规模小 , 耕作半径小 , 人均耕地多 ( 村落
∀ 期 王智平 8不同地区村落系统的生态分布特征
规模大能够形成大的耕作半径 , 因而村落规模
与耕作半径呈极显著正相关 < 村落规模与人均
耕地 , 村落密度与耕作半径呈显著负相关 < 因
衰 ‘ 村落与 农田耕作半径的相关矩阵
ΩΓ Χ < ‘# = Β 4 ≅Γ 吸?= Ε Κ Γ 5Β ?γ Χ4 λΞ 4 4Ε Ι ?≅≅Γ> 4 Γ Ε Λ 4 Δ ≅5?Ι Γ 54Λ Β Γ Λ ?Δ Α
此 , 根据村落规模 、密度和垦殖率可决定耕作半
径 , 与作物种植结构具有一定的关系 , 这种农田
与村落的相关性 , 表明农 田耕作影响村落分布 <
指标
%Ε Λ ?4 4 Α
农村人 口密度
, Δ Β Γ ≅ 0= 0Δ ≅Γ 一
Βς = Ε Λ 4 Ε Α ?5 ϑ
604 Β Α = Ε · α Κ 一 Τ 7
村落规模
∴ ?≅≅Γ > 4 Α ?Ρ 4
6= Δ Α 4 Φ = ≅Λ ε
Ι 一ς 、> 4 7
村落密度∴ ?≅≅Γ > 4 <
Λ 4 Ε Α ?5 ϑ
6Ι ?≅≅Γ > 4 <
! !α Κ 一Τ
人均耕地
# Δ 】5 ?Ι之一5 4 Λ
≅Γ Ε Λ
6Φ Γ · Ο 4 Β Α = Ε 一 7
耕作半径
# Δ ≅5 ?Ι Γ 5 4 Λ
Β Γ Λ ?Δ Α 6Κ 7
农村人 口 密度 , Δ Β Γ ≅ Ο = Ο Δ 一ς一5 ?= Ε Λ 4 Ε Α ?5 ϑ 6Ο 吧 Β Α = Ε · α Κ 一Τ 7  67676767
村落规模 6户 ε村 7 ∴ ?≅≅、8 > 4 , ?Ρ4
6= Δ Α 4 ≅≅ = ≅Λ ε Ι ?5≅提业> 4 7 !
< : Τ∀  < ’ ≅ 67 676767
村落密度 Ι ?≅≅Γ > 4 。%= Ε 、 Α, ϑ
6Ι ?≅≅Γ > 4 < ≅ = = α Κ 一Τ 7 〔7
< ∀ 9: 一 67 < 9 !   ! ! 6767
人均耕地 # Δ ≅5 ?Ι ς 8 4 Λ
≅Γ Ε Λ 6Φ是, < Ο4 Β Α = Ε 一  7 一 67
< ; Τ 9 ; ’ < 一 〔7< ;  Τ < ’ 一 ! < 67⊥ ; Τ  < ! ! ! !
耕作半径 # Δ ≅8 ?Ι 8 、, 4 ‘]Β 壬一Λ ?Δ Α 6Κ 7 67 < ∀ : Τ 9 < ’ 57< ⊥ ∀ ⊥  “ 一 67 ; 9  < ! < Τ ;  :  < ! ! ! 67
‘ 0。 。‘显著水平 Α 8 > Ε ?Η,“ ς。Ε 8 )= Ι 4 , ,‘ς Ο 。 。8 6 Β = <巧 6一: 7 一 〔7< 劝∀ 盛7” Ο 。 。 ,显著水平 ( ,> Ε ?Η?。。 Ε , ≅4 Ι 4 ≅ , < 8 Ο 。 。, 6 Β 。 。, 6Τ ; 7 二 ! < ; ⊥  7 <
根据平 山 、 获 鹿 、 正定 、 无极 、 安平 、 饶阳 、 沧县 、海 兴统计 所得 / ?> ., Β 4 、 ς、Β4 4 ς , %4 Δ ≅ς, 5 4 Λ = Ε Β Φ 4 Χ ς‘; ; = Η Κ Γ ?Ε 4 = Δ Ε Β ?4 Α 60 ?Ε > Α Φ Γ 。 ,
∃ Δ = ≅Δ , Ν ≅≅4 Ε > Λ 一Ε > < Μ Δ Σ? , − Ε Ο ?Ε > , , 是5= ϑ会玉Ε > , # 矛一Ε > γ ?奋一Β≅ λ 8 ≅一6% ∃ 奋‘? γ ≅Ε > 7 <
< Τ < ∀ 社会经济条件与村落系统分布 交通对 < < Τ 燕 山山区丘陵 本 区雨量较大 , 是北方
村落分布的影响表现为交通线一般铺设在集镇 水果主产区 , 由于受地形制约 , 村落规模小 、密
或城市之间 , 众多村落沿交通线呈线状分布 < 本 度大 <
省山麓平原村落规模大 , 分布趋于均匀 , 线状分 < < 太行山山区丘陵 本区南北跨度大 , 土
布不甚明显 ς 交通对山区经济发展较为重要 ,村 地贫瘾 , 农田生产力低下 , 村落密度仅有 Τ; 村
落线状分布 比较明显 , 与地形密切相关 < 其它诸 · %∗! α Κ 一, , 多分布于沟谷 、丘岗地带 <
如战争 、土地利用 、农村政策对村落分布具有较 < < ∀ 燕山山麓平原 系指燕 山与渤海湾形成
大的影响 < 的山麓冲积扇 , 气候宜人 , 土壤肥沃 , 物产丰富 ,
< 村落系统生态分布区划 交通方便 < 农村庭院面积较大 , 为 。< = 9 ΦΓ , 村
基于村落系统生态分布的特征和地域差 落密度高达 ; ∀ 村 · ! !α Κ 一气
异 ,借助于读图方法 , 依据地形地貌 , 村落密度 、 < < ; 太行山山麓平原 分布于京广铁路沿线
规模 , 村 落分布 的 自然 、 社会经济 条件 , 以县 两 侧 < 海 拔 ;! 一 ! = Κ , 年 均 气 温 Ε < ; 一
6市 7为基本划分单元等原则进行定性区划 < 河  < ; ℃ , 农田生产力较高 , 交通方便 , 人 口密集 ,
北村落系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 : 个类型区 6表 村落密度小规模大 , 村落趋于均匀分布 <
; 、 97 · < < ⊥ 低平原 介于山麓平原与滨海平原之
< <  坝上高原 位于海拔  ;! Κ 以上的河 间 , 是本 省农业中低产地区 < 由于地势平缓 , 洼
北东北部 < 由于年均气温低卜 。< 一 < ; ‘# 7 , 年 淀密布 , 地下淡水资源丰富 , 宜农耕和人群定
降水量少 6 ;! 一 ∀ ;! Κ Κ 7 , 多风沙 , 作物 产量 居 , 因而村落规模大 , 呈团带状分布 <
低 , 人 口 稀少 , 村落规模小而分散 , 村落分布受 < < 9 滨海平原 系指海拔低于 ;! Κ 的沿海
牧业影响较大 < 在宜牧地点定殖永久性村落 , 村 < 地带 < 由于盐碱危害 , 农田生产 力低下 , 农村人
落庭院面积高达 ! < ∗∀  ΦΓ , 有利于从事庭院集 口密度较低 < 除海岸地带分布有以盐业 、渔业为
约化生产 < 产业的村落之外 , 其分布与低平原相近 <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表 , 河北省村落系统类型区划
Ω Γ Χ < 9 1 ?Ι ?Α ?= Ε = Β Ι ?≅≅< > 4 Α ϑΑ ≅4 Κ α ?Ε Λ Α ?Ε ∃ 4吮 0Β = Ι ?Ε 4 4
μ ς 一Α Φ Ψ
Γ Ε >
Ο ≅Γ 5 Ψ
区丘陵
3 奋5Ε Α≅≅ 王吐Ε
们 ! + Ε 5奋%≅Ε Ψ
= .一Α 丢一Ε Λ
山区丘陵
Ω 矛‘一子皿Ε > Ψ
乌Ε Ε  = ν %Ε Ψ
5麦几%Ε = 5≅(
燕山山麓平原
3遗、Ε Α ≅≅ς 一Ε
0 ≅4 6玉Κ = Ε 5
太行山
山麓平原
Ω 壬皿?Φ妥一Ε > Α ≅≅奋5Ε
0?4 ‘]Κ = Ε 5
低平原
. = Ξ
0%二七?Ε
城郊
( Δ Χ Δ Β Ψ
Χ是一Ε 之一Β 七之Ψ
≅、%≅ϑ 。一Ε 6≅ φ ?≅≅ϑ
# = 是一Α 5是一≅
Ο ≅奋5?Ε
海拔高度  ; 67一  6767一. ‘、Β?ΒΔ 6≅4 6Κ 7  9 6767  ;6767
年均气温 − Ε Ε Δ 8 , ≅ 一 ! < 一 : < 67一
5 4 Κ 04 Β Γ 5 Δ Β 4 6# 7 < ;   < !
7 ! ℃积温 − 4 = Δ Κ Δ ≅ς、Β一 Τ  6767一 ⊥ ! 一7一
4 Λ 5 4 Κ Ο 4 Β Γ 5 Δ Β 4 Α Τ : 6767 ∀ ! 67
年均降水量 − Β飞Ε Δ ς8  ; 67一 ⊥ 67‘7一
ΒΓ 一Ε Η王≅Π6Κ Κ 7 ∀ ; ! 9 !!
区划 1 ?Ι ?、?= Ε 张北 承德 平泉
沽源 隆 化 青龙
崇礼 兴隆 遵化
康 保 围场 丰宁
尚义 抚宁 迁安
赤城 怀来 滦平
宽城 迁西
卢龙 宣化
瓷石 ; 一 ; 67 欢石 ;一 ;! 67一 ;67
9 < ∀ 一  ! < ! 一   < ; 一  ! < !一 67 < :一
∀ < 67  < 67  < ;  <  Τ < ⊥
∀ 6767一 ∀ 6767一 ∀ ⊥ 6767一 ∀ ; ! ! 一 ∀ Τ ! 67一
∀ : 6767 ∀ ;! ! ;  ! ! ;  ! ! ∀ : !67
; 6767一 ; ! ! 一 ; 67〔7一 ; ! 67一 ⊥ ! ! 一
9 ; 吸7 9 !! ⊥ ;! ⊥ ; ! 9 ! !
琢州 蔚县 玉 田 啄县 徐水 望都 固安 永清 场县 文安 唐海 承德
怀安 万全 三河 安国 新乐 无极 大城 雄县 安新 高阳 黄弊 秦皇岛
涉县 沫水 大厂 晋县 深泽 架城 任丘 河间 献县 南皮 海兴 张家 口
阜平 完县 香河 高 邑 柏 乡 任县 泊头 东光 吴桥 安平 孟村 唐 山
曲阳 井隆 昌黎 临漳 新城 定兴 饶阳 深县 武强 武 邑 乐亭 石家庄
刑台 灵寿 滦县 满城 博野 辛集 阜城 景县 故城 冀县 栗南 保定
沙河 临城 丰润 隆饶 邯郸 成安 枣强 新河 南宫 巨鹿 刑台
武安 平山 丰南 磁县 定州 茹城 平乡 广宗 威县 清河 衡水
阳原 沫源 赵县 南和 清苑 临西 邱县 曲周 广平 沧州
易县 唐县 宁晋 永年 正定 大名 魏县 馆陶 容城
行唐 元氏 里县 青县 鸡泽 肥乡
内丘 赞皇 沧县 肃宁
获鹿
· 以县 6市 7为基本单位进行区 划 Ω ϑ Ο ?、ς <  Β4 > ?= Ε ‘ϕ?Ι < Α , = Ε ;
< < : 城郊 不属于地貌的特殊类型 区一般
分散在山麓平原的大中城市周围 < 人均耕地少 <
主要从事蔬菜生产 , 农作方式多为半工半农 , 农
户收益较高 , 生活方式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 , 村
落分布趋于都市化 <
%〕资5Α 4 ‘ = Ε Υ = Δ Ε Βϑ = Β Υ ?5ϑ <
∀ 结 论
∀ <  山区丘陵村落集聚分布在谷底 、山脚和 ≅力
麓边缘以及丘岗地带 < 不同平原村落分布各异 <
太行山山麓平原呈均匀分布 < 低平原呈随机分
布 , 滨海平原呈集聚分布 ,村落规模因不同类型
区而异 <
∀ < Τ 自然资源 、水系 、 农田生产力以及社会经
济条件是影响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 自然资源
奠定村落分布格局 ς 水系引起平原村落沿河流
沿岸或古河道分布 ς 农田生产力影响村落规模 、
密度以及农村人 口分布 <
∀ < 河北村落系统分布可划分为坝上高原 、燕
山山区丘陵 、太行山山区丘陵 、燕 山山麓平原 、
太行山山麓平原 、低平原 、滨海平原以及城郊 :
个类型 区 <
参考文献
 王 智平 <   < 不 同地貌类型 区自然村落生态 系统的比较
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 , 6 〕8  一  ; ,
Τ ‘ 许铁城等 <   :  < 石河道是海河平原农业 开发的重点 < 海
河水利 , 6≅ 7 8 ; 一 ; 9 ·
朱新望 <  , : Τ < 试论 河北地 区村落的出现 与发 展 < 历 史地
理 < 6Τ 7 8  ; ⊥一  ;: <
∀ 肖玉 雄 <  , : < 浅谈古河道的利 用 < 海河水利 , 6≅ 7 8 ΤΡ 一
Τ Ψ
; 河北地理所 <  : ! < 河北农业地理 < 河北 人民出版社 < 石家
庄 ,  一 ∀ 9 <
‘ 河北 省农业区 划 委 <   :; < 河北 省综 合农业 区 划 < 河北人
民出版社 , 石家庄 , Τ一 ∀ Τ<
, 河北统计局 <   : < 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北京 <
: # %ς 一Β α , 0 < )< Γ Ε ‘% ∋ Ι、, Ε Α , / < # <  ; ∀ < 1 , 、5 之, Ε 4 4 8 = Ε 4 ς一Β4 、5
菠‘Α 是‘ ΒΕ 吧奋≅Α 5一Β 4 = Η Α Ο Γ 5 ?壬‘ Β 4 ≅花一5 ?= Ε Α ≅≅ 一Ο ?Ε Ο = Ο 一 %若兔5 ?= Ε < ∋ 4 = ≅= Ψ
> ϑ · ; 8 ∀∀ ; 一 ∀ ; <
 [ ?Ε > , . < ) <  ⊥  < ( 5 ς 一5 ?Α 5 ?4 8≅≅ − Ε 8 ≅≅ϑ Α ≅Α ?Ε 2 4 = > Β Γ ΟΦϑ <
0 Β 4 Ε 5 ?4 4 一 ∃ 奋一 < %Ε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