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eco agriculture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全 文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的研究*
吴  刚  苏瑞平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开放研究室, 北京 100080)
摘要  就三峡库区农用土地的分布、开发方式、存在问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进
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分析三峡库区现已开发的农用土地存在着地力衰退、生产力低、自然
灾害频繁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基础上, 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农林复
合生态系统、木本粮油型、农林牧复合型、农林牧渔复合型的发展模式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模式  农用土地  可持续发展  移民安置区  三峡库区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ecoagriculture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 of the ThreeGorge
reservoir area. Wu Gang and Su Ruiping ( Depar tment of Systems Ecology , Research Center
f or EcoEnvir onmental Sciences , A cademia Sinica, Beij ing 100080) . Chin. J . A pp l . Ecol . ,
1998, 9( 6) : 665~ 668.
The agroland distribution, exploitation mod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ecoag riculture in t he ThreeGorge reservoir ar ea w ere discussed. There ex isted problems such
as soil fertility degradat ion, poor productivity in crop land,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envi
ronmental deter ioration in all exploited ag rolands. Fr om the viewpoint of harmonizing mankind
and nature, follow 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establishing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agro
forestr y complex ecosystem, tree food and oil, agro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agro
forestr yanimal husbandryfishery.
Key words  Pattern, Agrolan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migr ant settlement r eg ion,
ThreeGorge r eservo ir area.
  * 国家! 九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 96- 920- 04-
12, 96- 920- 11- 12) .
  1998- 06- 12收稿, 1998- 07- 24接受.
1  引   言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兴建, 为湖北省、重
庆市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开发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机遇. 而移民安置作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迫在眉睫. 为切实服务三峡工程, 实现开发性移
民战略, 必须把农村移民工作作为重点. 生态农
业是 50 万农村移民安置的载体[ 1] . 探讨安置区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对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减轻
沿岸生态系统的沉重压力、改善移民的生存环
境、提高移民生活质量等, 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
实践意义.
  至 2009 年, 三峡 工程 的竣 工将 淹没
5294000hm
2 的土地,其中农田 1276000hm2, 桔园
5000hm2, 需移民 1131800 人[ 7] . 过去, 由于三峡
地区闭塞,自然环境恶劣, 人口过多(平均 300 人#
hm- 2)及投入少, 制约了该地区农业和经济的发
展.为了避免导致进一步的贫困化, 拟将大部分
库区移民安置在库区内海拔较高的山地,少部分
移出库区. 这项移民任务非常艰巨, 因为它关系
到三峡地区的社会、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想
使百万移民安居乐业, 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
施生态农业非常重要. 三峡库区有荒山草坡及灌
丛杂木地 1330000hm2 [ 7] , 中低产地占农业用地的
78% [ 3] .这些农业用地及未开发土地的质量、开
发可行性以及开发的方式等未进行过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生态农业的
发展模式.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8 年 12 月  第 9 卷  第 6 期                     
CH 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Dec. 1998, 9( 6)∃665~ 668
2  三峡库区的基本情况及环境特点
2. 1  基本情况
  三峡地区 (从宜昌到重庆 38 个县、市) 总面
积 8847140hm2, 其 中 山 地 占 74% , 丘 陵 占
21. 7% , 平缓地占 4. 3% . 三峡库区 ( 19 个县、市 )
总面积 7509813hm2, 其中, 山地占 78% , 丘陵占
18. 2% , 平缓地占 3. 8% .属于湿润亚热带季风气
候.水热条件充足, 年平均气温 15~ 19% , &10%
年积温 5000~ 6000 % ,无霜期 290~ 340d. 年平均
降雨量 1000~ 1300mm. 该区人均密度 300 人#
km- 2 ,其中山地和丘陵 140~ 200 人#km- 2, 谷地
和平地 300 ~ 600 人#km- 2 . 人均耕地 0. 06hm2 .
坡度> 25∋的耕地占 46% . 平均粮食单产 3450~
4050kg#hm2 [ 2] .
2. 2  三峡库区农用土地的分布及利用情况
  三峡地区现有耕地 6049700hm2, 三峡库区现
有耕地 4988753hm2. 从海拔 100~ 1400m 均有耕
地分布, 坡度> 25∋的耕地占 46% . 因此, 土地耕
垦过度[ 3] . 耕地中旱田占71% , 水田占 29% .旱田
在不同海拔高度带分布的比例分别为: < 300m
占0. 5% , 300~ 500m 占 45. 3% , 500~ 1000m 占
42.6% , 1000~ 1400m 占 11. 6% . 水田依次为:
3% , 54. 7% , 37. 8% , 4. 5% . 就旱地而言, 坡度<
7∋的占 15. 5% , 7∋~ 15∋的占 29. 6% , 15∋~ 25∋的
占 29. 6% , > 25∋的占 17. 6% .至 2009 年, 三峡工
程竣工, 将淹没土地 5294000hm2 , 其中耕地
1276000hm2 , 占 24. 1% ; 林 地 ( 含 经 济 林 )
1744700hm2 , 占 32. 9% ; 草地 1014700hm2, 占
19% ;其他面积 125800hm2 , 占 24% [ 4] . 由此可
见,三峡工程将淹没现有耕地的 25. 5% , 而且大
部分为水田和高产的旱田(就三峡库区而言) .
3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 1  土地开发方式
  近 30 年来, 由于开发不合理, 造成表土层平
均减少 3~ 5cm, 致使土壤腐殖质层消失、岩石裸
露的景象到处可见. 农田质量退化明显, 1985 年
土壤有机质含量比 50 年代平均下降0. 5% ~
1. 0% [ 3] . 因此,确定三峡库区土地的合理开发方
式非常必要.
3. 2  土地经营利用
  近 30 年来, 三峡库区已开发边际土地
122073hm2 . 其中, 农业 用地 1149740hm2, 占
94% ; 林业用地 (主要为单品种的经济林) 为
73333hm2, 占 6% [ 2] ;其存在的问题可归纳如下:
( 1) 耕地生产力低, 地力逐渐衰退, 面积逐渐减
少. 三峡库区人均耕地 0. 06hm2 ,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 1985年 0. 09hm2 ) , 且多为山地, 平均垦植指
数高达 23% . 现已开发为耕地的土地主要有 3 个
特点: ( 分布零散, 无法集中作业; ) 多为山坡
地, 土层薄.现有旱地中, 坡耕地占 91% , 土层厚
度小于 30cm 的占 37. 9% . ∗ 土壤瘠薄, 生产力
低.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 2%和含氮量小于
0. 1%大约占 50% 左右, 速效钾 ( K2O)含量小于
10mg# kg - 1的占 35% , 严重缺锌的石灰土占
38% .石灰性冲积土和石灰性紫色土达 65% 以
上,造成整个三峡库区中低产土壤占 78% . 由于
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土地管理不善, 造成耕地地力
逐年衰退、面积逐年减少, 三峡库区在近 27 年内
共减 少 耕 地 73533hm2 , 其 中 近 7 年 减 少
15300hm2[ 2] .
  ( 2)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已开发的农业用地
抗灾能力弱. 1960 年至 1978 年期间, 在! 以粮食
为纲∀方针影响下, 不合理地开发了大片土地, 造
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再加之土地管理不善及农
田基本建设不过关,致使开发的土地抵御自然灾
害能力弱. 如伏旱是三峡库区影响耕地稳产的主
要障碍因素, 近 30 年来 , 其发生频率在 30% ~
50%之间, 80 年代以后达 50% ~ 70% , 造成旱地
作物平均减产达 5% ~ 10% , 严重地区减产 20%
以上[ 5] . 这对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
重威胁.
  ( 3) 土地开发不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由
于对土地未有合理的规划, 开发方式不对, 加之
对土地过量垦殖(如 25∋以上的坡地开垦为农田,
大面积破坏森林及草地等) , 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三峡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 50 年代的 20%急剧下
降到 80 年代的 10%或不足 10% . 滥伐森林造成
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秭归县
土壤流失量从 1956 年的 865000t# a- 1增加到
1980 年的 1259000t#a- 1. 万县市水土流失面积已
占总土地面积的 63. 8% , 强度侵蚀面积占 63. 2%
66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9 卷
( 1985) [ 2] ,导致裸山面积扩大、河床抬高、塘库淤
积严重. 这也是严重阻碍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主要因素.
  ( 4) 土地综合开发优势不突出. 三峡库区地
处亚热带, 物种资源丰富, 同时经营柑桔、蚕桑、
茶叶、油桐、生漆与烟叶等历史悠久. 但整个库区
经济林、多年生经济作物的经营面积仅占总开发
利用面积的 8. 35% , 且存在经营品种单一、品质
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 因此,合理调整整个
库区的产业结构, 发挥土地的综合优势, 建立多
元化高效农、林、牧、渔立体经营基地, 是实现库
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4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粮食是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妥善安置百万移民、实现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条件. 解决库区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合
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提高土地增产能力. 三峡
库区 40%的耕地单产为 3450~ 4050kg#hm- 2, 与
江西省产量最低的山地相当. 每年人均收入 330
~ 420 元, 相当于贵州和西藏的水平.农业收入占
总收入的 65% ,其中 52%来自于主要粮食作物,
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的收入不足 4% [ 2] . 三峡库区
水、热条件及水、热同期配合较好,有利于植物生
长,林木生物生长量约在 10 ~ 20t#hm- 2#a- 1左
右,林木材积生长量约在 6~ 10m3#hm- 2#a- 1左
右,但林木生长快, 枯枝落叶分解也较快,特别是
由于地表坡度大, 降水集中, 水蚀过程强烈. 一旦
开发方式不合理, 人为干扰强烈, 植被土壤退化
将相当剧烈.因此, 要解决三峡库区的粮食问题,
除了应用农业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外,主要是扩大木本粮、油的经营面积, 提高其生
产力水平. 如能合理调整安置区的农、林、牧、渔
业结构,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现有土地生产力大
幅度提高将是完全可能的.
  另 外, 三 峡 库 区 现 有 未 开 发 土 地
2521060hm2 . 其 中, 可 开 发 利 用 的 土 地 有
1854500hm2 .这些未开发的土地中, 可开发为农
业(以农产品为主 )用地 (坡度< 25∋, 海拔 500~
1000m 之间, 紫色土区细土层厚度> 20cm, 石灰
岩与 花 岗岩 土 区细 土 层厚 度 > 50cm ) 为
19660hm2, 占库区未开发土地的 0. 78% , 占库区
可开发的未利用土地的 1. 06% ;可开发为木本粮
油(以林业产品为主)用地(坡度> 25∋, 海拔 500
~ 1800m) 为 1791100hm2 , 占库区未开发土地的
71. 05% , 占库区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土地的
96. 59% ;可开发为牧业 (以畜产品肉类为主) 用
地(海拔 1400m 以上, 土层瘠薄, 分布相对集中)
为 439000hm2 ,占库区未开发土地的 1. 74% , 占
库区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土地的 2. 37% .这些可
利用的未开发土地加以合理开发, 将对保护库区
的生态环境、缓解库区粮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起着重要的作用.
4. 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据 1 10 万三峡库区土地资源评价图的测
算[ 2] ,可规划为高生产力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农业发展模式的土地面积有 19660hm2 ,占三峡库
区土地面积的 0. 26% [ 7] .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就
是将树木和农作物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搭配,
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同时经营 .树木通过各种形式
引入农田, 固然影响到林下和胁地范围内农作物
的生长, 同时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农
田小气候、促进系统内物质循环、减少自然灾害
发生等保护农田的作用及其增加农作区的产品
效益(木材、薪柴、果实等林副产品)的作用.如果
调节好树木占农作区的比例及树木、农作物的间
作方式等, 将大大地提高农作区的土地生产力.
三峡库区水热条件较好, 农、林复合经营也是充
分利用区域的水热资源, 提高农作区资源利用率
的较好经营形式.
4. 2  木本粮油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据 1 10 万三峡库区土地资源评价图的测
算,可规划为木本粮油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多元
化的经济林及多年生的经济作物为主)的土地面
积有 1791133hm2 , 占三峡 库区土 地面积 的
23. 85% [ 6] .这部分土地多分布在大于 25∋的坡地
上,如果开发为农业用地, 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 加快本来就脆弱的库区生态系统环境进一步
恶化的速度, 缩短三峡水库的寿命. 在该区,应支
持农户专业化经营,发展经济林和多年生经济作
物, 建立多元化的木本粮油立体经营复合生态系
统,进而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保持土壤有
机质和理化性状, 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发展
6676 期        吴  刚等: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经济林是库区土地的主要开发方式,目前已发展
柑桔林 73400hm2, 自 1985 年以来, 国家及地方已
投资 5000 万元在山坡上(改造> 25∋的坡地)建立
种植柑桔、茶、桑、梨、板栗、葡萄以及药用植物生
产基地,人均年收入由未开发前的 330 元增加到
开发后的 1100 元. 三峡库区耕地紧张, 主要农作
物粮食生产潜力有限, 通过发展林业, 建立木本
粮、油生产基地, 可以大大地缓解移民与耕地之
间的矛盾.因此, 合理开发利用> 25∋的坡地, 建立
经济林和多年生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也是实现三
峡库区乃至整个三峡地区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4. 3  农林牧复合型发展模式
  据测算,三峡库区可规划为农、林、牧复合经
营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林、牧业发展为主)的土
地面积有 43600hm2, 占三峡库区土地面积的
0. 58% [ 6] .针对三峡库区的资源环境特点, 发展
单一产业或单一品种经营,都会制约库区的经济
发展, 同时也会导致地力衰退, 自然灾害频繁发
生.只有将林、农、牧、渔业结合起来, 建立结构优
化、功能效益最佳的多产业立体经营模式, 才能
大幅度提高库区经济发展速度, 才能更好地利用
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达到库区可持续发展.
4. 4  农林牧渔复合型发展模式
  三峡大坝建成后, 库区蓄水面积将达
115000hm2, 从湖北省宜昌市一直延伸到重庆市,
形成一条狭长河流状的水库. 库区本身流域面积
达 6400000hm2, 其 中 山 地 占 74% , 丘 陵 占
21. 7% , 平缓地占 4. 3% [ 7] .陡峭的地形不仅形成
了快速的径流, 而且将严重影响库区土地的土壤
水分供应. 因此,大力建设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
发展农、林、牧、渔复合型发展模式非常必要. 三
峡库区是由多个具有明确分水岭的小流域组成,
每一个移民安置区基本上可看作一个小流域, 这
些小流域内多有明显的库湾或多个小面积水面.
将库湾或零散的水面、平缓地、山地等看作完整
的生态系统, 建立农、林、牧、渔复合型发展模式,
合理的配置农、林、牧、渔之间的比例, 将对促进
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发展
库区旅游业、安置移民就业及提高移民的生活水
平等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  刚、高  林. 1998.三峡库区边际土地的合理开
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 19( 1) : 89~ 93.
2  陈国阶. 1995.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对策
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7~ 46.
3  陈鸿昭. 1987.三峡工程对库区 (东经 109∋以东) 土
地资源的影响及其对策等. 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
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167~ 184.
4  唐时嘉. 1987.三峡工程对库区 (东经 109∋以西) 土
地资源的影响及其对策.见: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
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85~ 202.
5  徐大鹏. 1987. 三峡工程对库区农业生态要素影响
的数值模拟.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
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46~ 257.
6  徐  琪、刘逸农. 1993. 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研
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 25.
7  Chau Kw aicheony. 1995.中国三峡工程的移民前景
及问题.人类环境杂志, 24( 2) : 98~ 102.
66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