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满山红止咳平喘有效成分的研究



全 文 :观察了 7 d内动物外观 、行为活动 、精神状态 、食欲(饲料消耗
量)、大小便及其颜色 、皮毛及肤色均无异常变化 , 呼吸未见异
常 , 鼻 、眼 、口腔均无异常分泌物 , 3组 60只小鼠 7 d内无一死亡
及中毒。根据统计学 W right化法 , 已有 99. 99%以上的把握证
明 , 小鼠口服给药的半数致死亡量必大于人正常用量的 160倍 ,
提示口服用药安全性大。
3 讨论
从本资料胃肠舒对小鼠在体胃肠推进运动的实验看 ,胃肠舒
组与吗丁啉组对卡红推进率显著高于 NS组 ,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
著差异(P <0. 01), 胃肠舒组虽然优于吗丁啉组 , 但无统计学意
义(P >0. 05)。从对兔离体回肠平滑肌影响的实验研究看 , 胃肠
舒组用药前后的收缩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而收缩幅度
显著加大(P <0. 01), 虽然优于吗丁啉组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从口服给药急性毒性实验看 ,给予相当人用量的 40, 80,
160倍灌胃的各组小鼠无一死亡及中毒 , 说明胃肠舒口服安全性
大 , 无明显毒副作用。
综上研究资料表明 ,胃肠舒片具有促进胃肠蠕动 ,加快胃肠
推进运动的作用 ,其作用机理与其加大胃肠平滑肌收缩幅度有
关 , 且口服安全性大 ,无明显毒副作用 ,是理想的纯中药制剂的胃
肠动力药。
参考文献:
[ 1 ]  刘孟安 ,赵铭山 ,孙丰润 , 等. 胃肠舒治疗胃轻瘫综合征的临床研
究 [ 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4, 27(4):269.
[ 2 ]  姜秀清 ,吕耀风 ,刘孟安 ,等.胃肠舒对妇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
临床及实验研究 [ J]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 2(6B):872.
[ 3 ]  丁 华 ,盛少虎. 药理学实验教程 [M ]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
1995:58.
[ 4 ]  袁盛榕 ,库宝善. 药理学实习教程 [M ]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
1994:65.
收稿日期:2007-01-25; 修订日期:2007-03-26
作者简介:周媛媛(198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 ,现为黑龙江中医
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
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王 栋 (1948-), 男(汉族),黑龙江宝清人 ,现任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中药新药开发工作.
满山红止咳平喘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媛媛 , 王 栋* , 关 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 研究满山红中的止咳平喘活性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 、硅胶柱色谱等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成分 ,
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满山红中分离得到了 7种活性化合物 , 分别为杜鹃素( fa rre ro l), 杨
梅素(m yrice tin),槲皮素(que rce tin),二氢槲皮素( tax ifolin), 伞形花内酯(um be lliferone), 金丝桃苷(hyperine),杜松脑( ju-
nipe r campho r)。结论 为下一步开发满山红抗咳喘新药提供了可靠的化学基础 , 且对修正以往认为满山红药材挥发油中
以杜鹃酮为主要成分的观念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满山红; 黄酮; 二氢黄酮; 香豆素; 挥发油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0-2461-02
Studies on theActiveCompounds toRelieveCough and Dyspnea from Rhododendron dau-
ricum
ZHOU Y uan-yuan, WANG Dong* , GUAN Feng
(College ofPharmac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natura l produc ts to trea t cough and dy spnea from Rhododendron dauricum. M ethods Ac tive
compounds w ere iso lated by m acroporous absorp tion resin, silica ge l co lum ns and o ther m ode rn chrom atographic m e thod. Seven
chem ica l constituentsw 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 f chem ica lm ethods and spectra l evidences. R esults F rom this plan t, seven ac-
tive compounds w ere iso la ted. Theyw ere determ ined as fa rrerol, myricetin , querce tin, taxifolin, umbe lliferone, hype rin and jun i-
per cam pho r. Conc lu sion The results supp lied the research ing base to deve lop the e ffec tive part o f Fo lium RhododendriDaurici a s
the new medic ine.
Key words:Rhododendron dauricum L. ; F lavone; F lavanone; C oum a rin; Vo latile oil
  满山红 Rhododendron dauricum L. 为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 ,药
用其叶 [ 1] 。具有止咳 、祛痰 、平喘作用 , 疗效高 , 副作用小 [ 2] , 主
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为了开发满山红以有效部位为药效物质基
础的中药新药 , 本实验对满山红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
结构鉴定。通过利用溶剂法及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到了
7种化合物 ,分别为杜鹃素( fa rrerol),杨梅素(m yrice tin), 槲皮素
(querce tin),二氢槲皮素( tax ifo lin),伞形花内酯(umbe llife rone),
金丝桃苷(hype ro side),杜松脑( juniper campho r)。尤其通过开展
该药材挥发油中的高含量成分进行结晶法分离 、鉴定及含量测定
工作 , 对修正以往认为满山红药材挥发油中以杜鹃素为主要成分
的观念提供了实验依据。
1 仪器和材料
1H -NM R和 13 C - NMR谱及二维核磁共振谱用 Burker
Avance 400MH z型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样品纯化使用岛津 LC
-8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熔点测定用 XT5显微熔点仪 (温度未
校正)。薄层色谱用硅胶 G、色谱用硅胶(200 ~ 300目)为青岛海
洋化工厂生产中;AB -8型大孔吸附树脂为天津南开大学化工厂
生产;薄层色谱用硅胶板为反相板(RP - 18F254)为德国 M erck
公司产品。药材 2004 - 09采集于黑龙江省牡丹江 , 经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药学院王振月教授鉴定。
2 提取与分离
满山红干燥叶适当粉碎 , 经水蒸气蒸馏收集总挥发油 , 挥发
油经硅胶柱层析 ,石油醚 -醋酸乙酯梯度洗脱 , 洗脱部分冷冻析
出的晶体用经乙醚反复重结晶得到化合物 Ⅶ 。药材晾干用乙醇
提取两次 , 回收溶剂后的水层加入氯仿进行二相回流 , 分取氯仿
2461
LISH IZH EN MEDIC INE AND MATERIA MED ICA RESEARCH 2007 VOL. 18 NO. 1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0期
层进行分离鉴定得到化合物 Ⅰ ~化合物 Ⅴ , 剩余的水层 , 减压浓
缩至适量 , 以 AB - 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 ,将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完后 , 用 30%乙醇进行洗脱 ,洗脱液经减压回收蒸干后上硅胶柱
分离得到化合物Ⅵ 。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 :淡黄色针状结晶 , 淡黄色针状结晶 , 可溶于甲醇 、
乙醚和稀碱液 , 难溶于水 ,与四氢硼钠反应呈紫红色 ,证明为二氢
黄酮类化合物。 分子式 C17H16 O5。1H - NM R(DM SO - d6, 400
MH z)δ:12. 36(1H, s, OH);9. 55(2H , br. s, OH);7. 30(2H, d, J=
8. 8 H z, H - 2′, H - 6′), 6. 78(2H , d, J=8. 4 H z, H - 3′, H - 5′),
5. 38(1H , dd, J=3. 2H z, J=12. 4 H z, H - 2), 3. 16(1H , dd, J=
12. 4 H z, J=17. 2 H z, H - 3a), 2. 72(1H , dd, J=3. 2 H z, J=16. 8
H z, H - 3b)。 13C -NM R(DMSO - d6)δ:197. 5(C =O), 162. 9(C
- 9), 158. 9(C - 7), 158. 1(C - 5), 157. 9(C - 4′), 129. 9(C -
1′), 128. 5(C - 2′, C -6′), 115. 7(C - 3′, C - 5′), 103. 8(C - 6),
103. 07(C -8), 102. 3(C - 10), 78. 5(C - 2), 42. 6(C - 3), 8. 1、
8. 8(2×CH 3)。与文献报道的杜鹃素的相应数据比较 [ 3]基本一
致 , 根据上述归属和解析鉴定化合物Ⅰ为杜鹃素( fa rrerol)。
化合物 Ⅱ:黄色针状结晶 , mp 330 ℃(分解 )。分子式为
C
15
H
10
O
8
。 1H - NM R(DM SO - d6, 400 MH z)δ:12. 51(1H, s,
OH), 10. 74(1H , s, OH), 9. 23(3H , m , OH), 8. 83(1H , s, OH),
7. 23(2H , s, H - 2′和 6′), 6. 34(1H , d, J=1. 76 H z, H - 8), 6. 17
(1H , d, J=1. 76 H z, H - 6)。13C -NMR(DM SO - d6)δ:178. 9(C
- 4), 163. 4(C - 7), 161. 3(C - 5), 156. 7(C - 9), 146. 2(C - 2),
145. 0(C - 3′), 144. 9(C - 5′), 135. 5(C - 3), 135. 6(C - 4′)120.
8(C -1′), 108. 2(C -2′和 6′), 103. 5(C -10), 98. 0(C -6), 93. 7
(C - 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杨梅素相符 [ 4] , 故化合物Ⅱ为
杨梅素(m yrice tin)。
化合物Ⅲ:淡黄色粉末 , m p 225 ~ 227℃。1H -NM R(DMSO -
d6, 400MH z)δ:11. 92(1H , s, OH), 10. 95(1H , s, OH), 9. 06(1H ,
s, OH), 8. 20(1H , s, OH), 7. 24(1H , d, J=1. 8 H z, H -2′), 7. 11
(1H , dd, J=8. 2 H z, 1. 8H z, H - 6′), 7. 05(1H , d, J=8. 2 H z, H
- 5′)5. 96(1H , d, J=2. 0 H z, H - 8), 5. 92(1H , d, J=2. 0 H z, H -
6), 5. 22((1H , d, J=12. 0 H z, H - 2), 4. 67(1H , d, J=4. 2 H z,
OH), 4. 59(1H , dd, J=12. 0 H z, 4. 2 H z, H - 3)。13C -NM R(DM-
SO - d6)δ:199. 6(C -4), 165. 7(C - 7), 165. 3(C - 5), 164. 7(C
- 9), 146. 2(C - 4′), 145. 8(C - 3′), 129. 4(C - 1′), 120. 9(C -
6′), 116. 3(C - 2′), 115. 7(C - 5′), 101. 0(C - 10), 97. 5(C - 8),
96. 1(C -6), 84. 4(C - 2), 73. 0(C - 3)。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
的二氢槲皮素一致 [ 4] , 故化合物Ⅲ为二氢槲皮素( taxifo lin)。
化合物Ⅳ:黄色针状结晶(M eOH), m p 313 ~ 314 ℃。HC l -
M g反应呈红色。1H -NMR和 13C -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槲皮
素一致 [ 5] , 故化合物Ⅳ为槲皮素(que rcetin)。
化合物Ⅴ :淡黄色晶体 , 分子式 C9H6O3 , 该化合物的 1H -
NMR, 13C -NMR与文献报道的伞形花内酯一致 [ 6] , 故化合物Ⅴ
为伞形花内酯(umbe lliferone)。
化合物Ⅵ :淡黄色针状结晶(M eOH), mp 233 ~ 235℃。 HC l
-M g反应呈红色 ,M olish反应呈现紫色环 , 说明该化合物为黄酮
苷类化合物。且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薄层仅可以检出 D -半乳
糖。1H -NMR(DMSO - d6, 400MH z)δ:7. 65(1H , dd, J=6. 8、 2. 0
H z, H - 6′), 7. 54(1H , d, J=2. 0 H z, H - 2′), 6. 83(1H , d, J=6. 8
H z, H - 5′), 6. 18(1H , d, J=2. 0 H z, H - 6), 6. 38(1H , d, J=2. 0
H z, H - 8), 5. 40(1H , d, J=7. 0 H z, H - 1〞 半乳糖)。13C - NMR
(DMSO - d6 , DEPT)177. 4(C - 4), 164. 6(C - 7), 161. 2(C - 5),
156. 3(C - 2), 156. 2(C - 9), 148. 5(C - 4〞), 144. 8(C - 3′),
133. 5(C - 3), 122. 0(C - 1′), 121. 1(C - 6′), 116. 0(C -
5′), 115. 2(C - 2′), 103. 8(C - 10), 101. 9(C -1〝), 98. 8(C - 6),
93. 6(C -8), 75. 8(C - 5), 73. 2(C - 3), 71. 2(C - 2), 67. 9
(C - 4), 60. 1(C - 6) 1H -NM R和 13C - NMR数据与文献报
道的金丝桃苷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 [ 7 , 8]两者基本一致 , 根据上述
归属和解析鉴定化合物Ⅵ 为金丝桃苷(Hyperin)。
化合物 Ⅶ :无色针状结晶 (Et2O), mp:164 ~ 166℃, 分子式:
C15H26O。由来源及碳谱中给出 15个碳推测可能为倍半萜类化
合物。根据化合物的 1H -NMR , 13C -NM R和二维 H -H COSY、
HSQC(见表 1)及 HM BC相关关系结构图 (见图 1), 对化合物各
个碳原子及其所连接的质子的化学位移进行归属。1H - NMR
(DMSO - d6, 400MH z)δ:0. 94(3H , s, 15 -CH3);1. 04(1H, m , H
-1);1. 10(1H , d, J=3H z, H - 8);1. 11(3H , s, H - 14);1. 13
(1H , bs, H - 10);1. 29(1H , m , H - 6);1. 37(1H, m , H - 8);1. 40
(1H , m , H -1);1. 53(2H, m , H - 7);1. 62(1H , bs, H - 4);1. 64
(3H , s, 13 -CH3);1. 67(3H , s, 12 - CH3);1. 78(1H , m , H - 6);
1. 88(1H , t, J=12H z, H - 2);2. 47(1H , d t, J=2. 4 H z, 12 H z, H -
2);2. 80(1H, dd, J=16 H z, 2 H z, H - 4)。13C -NMR(DMSO - d6)
δ:131. 4(C - 3), 121. 0(C - 11), 72. 3(C - 5), 55. 6(C - 10),
45. 3(C -1), 43. 6(C - 6), 41. 0(C - 8), 34. 8(C - 9), 25. 5(C -
2), 24. 6(C - 4), 22. 1(C - 14), 20. 2(C - 7), 20. 0(C - 12和
13), 18. 1(C - 15)。根据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 Ⅶ 为杜松脑( jun i-
per cam phor)。
表 1 杜松脑的 H SQC数据图
13C -NMR 1H -NM R 13C -NMR 1H -NMR
18. 07 0. 94 40. 99 1. 37, 1. 04
20. 04 1. 67, 1. 64 43. 58 1. 78, 1. 29
20. 20 1. 53 45. 52 1. 10, 1. 40
22. 05 1. 11 55. 74 1. 13
24. 63 2. 80, 1. 62 72. 29 -
25. 45 2. 47, 1. 88 120. 95 -
34. 82 - 131. 40 -
图 1 化合物Ⅳ的 HM BC相关关系图
参考文献:
[ 1 ]  宋立人 ,洪 恂.现代中药大辞典 , 下册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1:2290.
[ 2 ]  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满山红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和实验研
究资料(3 ~ 4)[ J] . 1971:38.
[ 3 ]  刘永漋 ,付丰永.满山红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 J] . 化学学报 , 1976, 34
(3):223.
[ 4 ]  王 岩 ,周莉玲 ,李 锐 ,等.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中药
材 , 2002, 25(4):254.
[ 5 ]  于德泉 杨俊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分析化学手册第七分册 [ M ]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99:820.
[ 6 ]  施 瑶 ,李定祥 , 闵知大 , 等.异叶花椒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草
药 , 2006, 37(1):13.
[ 7 ]  陈德昌.中药化学对照品工作手册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 1999:169.
[ 8 ]  H atano T, Yasuha T, Yosh ihara R. Inh ib itoty e lects of galloylated
lavonoids on santhine oxidese[ J] . P lantaM ed, 1991, 57:83.
246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0期 LISH IZHEN MEDIC INE AND MATERIA M EDICA RESEARCH 2007 VOL. 18NO. 10 
蝙蝠葛酚性碱对实验性脑缺血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韩 华 , 董培良 , 匡海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 观察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其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结
扎颈外动脉的方法 , 观察 PAMD对大鼠脑血流量 、脑血管阻力 、血压 、心率等的影响。结果 PAMD可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
脑血管阻力 , 对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PAMD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与其增加脑血流量有关。
关键词:蝙蝠葛酚性碱; 脑缺血; 脑血流量; 脑血管阻力
中图分类号:R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0-2463-02
E ffect of Phenolic A lkaloids from Menispermun dauricum on Hemodynam ics in Experi-
mentalCerebral Ischem ia
HAN H ua, DONG Pei-liang, KUANG H a i-xu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 Haerbin , Heilong jiang 150040, Ch 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 te the e ffec t o f pheno lic a lkaloids from M enisperm un dauricum (PAMD) on hem odynam ics in
ra t and explo re the m echanism of action fo r ce rebra l ischem ia. Methods The ex te rnal ca ro tid artery of ra t wa s ligated to obse rve
the e ffec t o f PAMD on cerebra l blood flow(CBF)、cereb ra l vascu la r resistance(CVR)、 blood pressu re(BP) and heart ra te(HR).
R esu lts PAMD cou ld increase CBF and dec rease CVR, but had no e ffec t o f ca rdiac function. Conc lu sion PAMD pocesses pro tec-
tive ac tion on cerebral ischem ia and the m echanism o f action is re la ted to the increase of CBF and the decrease o f CVR. Increase
o f CBF m ay be one of the pro tection m echanism
Key words:Pheno lic alka lo ids from Menisperm un dauricum; C erebra l ischem ia cerebral b lood flow; Ce rebra l vascu lar resist-
ance
  蝙蝠葛酚性碱(PAMD)是从中药北豆根中提取的多种脂溶
性生物碱的混合物 , 主要成分为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本课
题组近年研究表明 , PAMD具有较好的抗脑血缺作用 , 可降低脑
组织含水量 、抑制丙二醛 (MDA)的产生及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本实验观察 PAMD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
量 、脑血管阻力 、血压 、心率等的影响 , 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抗
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1 器材
1. 1 动物 W ista r大鼠 , 雄性 , 体重 (250±20) g,由黑龙江中医
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 2 药品与试剂 PAMD由课题组自制 ,用时先以 1m ol /L盐酸
溶解 , 再用 1 m o l /L氢氧化钠调 pH至中性 , 加蒸馏水至所需浓
度。尼莫地平片 , 天津中央药业有限公司 , 批号:020106。
1. 3 仪器 B IOPAC 16导生理记录仪。
2 方法
2. 1 分组及给药方法 取 W istar大鼠 50只 , 随机分为 5组 , 即
PAMD高 、中 、低剂量组 、尼莫地平组和空白组 , 每组 10只。各组
均按剂量灌胃给药 6 d,第 7天实施手术。
2. 2 模型制备 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 mg /kg)麻醉。背位固
定在手术台上 , 切开右上腹 , 暴露十二指肠 , 以备十二指肠给药。
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 ,并结扎颈外动脉 , 选用 1mm电磁
流量探头安放在颈总动脉上 (其口径与颈总动脉直径一致), 用
颈总动脉的血流量反映供应脑的颈内动脉血流量 [ 1, 2] 。 分离右
侧颈总动脉 ,插管经压力感受器记录血压 (mmH g)。插肢体电极
监测标准Ⅱ导心电图。
2. 3 观测指标 完成有关记录装置的准备工作 ,等动物状态稳定
后 , 同步记录给药前及药后即刻 5, 10, 30, 60, 90, 120 m in各时间
点的颈总动脉血流量 、心电图 、心率 、血压等。脑血管阻力用血管
两端压力差与血流量的比值表示即:脑血管阻力 =血压 /脑血流
量 , 单位为 mmHg m in- 1 m l- 1。
2. 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以 –x±s表示 , 组间比较用 t检验。
3 结果
3. 1 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 PAMD中剂量
组药前 、用药即刻及药后 5 m in脑血流量明显增加 , 统计结果表
明 , 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1);中剂量组药后
10, 30, 60, 90, 120 m in脑血流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5);尼莫地平组药后 5, 10, 30, 90, 120 m in与空白组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5)。低剂量组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
收稿日期:2007-01-30; 修订日期:2007-05-16
作者简介:韩 华 (1975-),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 ,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讲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构效关系研究工作.
表 1 PAMD对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x±s) m l m in- 1
组别 用药前 用 药后 即刻    5m in    10 m in    30 m in    60 m in    90m in     20 m in 
PAMD(高剂量) 3. 71±0. 63 3. 63±0. 74 3. 44±0. 74 3. 45±0. 68 3. 59±0. 59 3. 25±0. 70 3. 23±0. 82 3. 26±0. 76
PAMD(中剂量) 3. 98±0. 57﹡﹡ 3. 98±0. 58﹡﹡ 4. 00±0. 56﹡﹡ 3. 84±0. 76﹡ 3. 83±0. 71﹡ 3. 70±0. 60﹡ 3. 67±0. 57﹡ 3. 59±0. 78﹡
PAMD(低剂量) 3. 65±1. 37 3. 73±1. 53 3. 61±1. 62 3. 51±1. 52 3. 58±1. 37 3. 45±1. 27 3. 37±1. 31 3. 29±1. 57
空白   3. 24±0. 39 3. 25±0. 34 3. 18±0. 47 3. 20±0. 79 3. 01±0. 61 3. 12±0. 57 3. 02±0. 65 2. 87±0. 71
尼莫地平 3. 75±0. 75 3. 76±0. 79 3. 91±0. 82﹡ 4. 03±0. 69﹡ 3. 95±0. 97﹡ 3. 91±1. 09 3. 92±1. 00﹡ 3. 95±1. 00﹡
  与空白组比较 , ﹡ P<0. 05, ﹡﹡ P<0. 01
2463
LISH IZH EN MEDIC INE AND MATERIA MED ICA RESEARCH 2007 VOL. 18 NO. 1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