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证治有何异同?



全 文 :度酿谧生热而病帕黄者 。 由此可见黄痘病因 ” .何谓女劳疽 , 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
虽多 , `证情亦有湿热 、 寒湿之别 , 但其关健 答 : 女劳疽为黄馗的一种 , 由肾虚有热
财离不开湿 。 另外除女劳痘外都有 “ 小便不 而致 , 其病因为房劳伤肾 , 故称女劳疽。 其
利 ” 一证 。 小便不利 , 湿无出路必致湿仃水 主要症状是 : 额上黑 , 微汗出 , 手足心热 ,
泛 , 此亦说明黄疽的发生主要与湿有关 . 薄暮即发 , 膀胧急 , 小便自 flJ , 少腹满 , 身

.89 酒疽 “ 欲吐者 , 吐之愈” 为什么 , 尽黄等证 。 宜参考 《金暖 · 黄疽病脉证并治
答 : 病者欲吐 , 说明病邪停留于 上 , 砍 第+ 五》 篇第二条 、 第十 四条 。
吐者吐之 , 是顺应病势的一种治法 。 欲吐说 蜒 . 黄疽病 、 小使色不变 、 欲 自利 、 腹
明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 , 应因势利 导之 。 即 满而喘 、 为什么不可除热 ?
哎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其高者 , 因而越 答 : 黄道病属实热者 , 必小便不利而色
之之意。 ” 通过呕吐使在上的病邪从上排出 赤 , 大便不通 。 今小 便色不变 , 又见大便 自
则病愈。 利 , 可知病情属于虚寒 , 非湿热实证 , 虽有
90
. 如何理解 “ 寸口脉浮而级 , 浮 则 为 腹满 , 必然时减喜按 ; 喘是中虚而少气 。 病
风 , 缓则为痹 。 痹非中风 , 四肢苦烦 , 脾色 机属太阴虚寒 , 脾虚不运 。 治用理中 、 四逆
必交 , 魏热以行 ” 这条原文 ? 辈温运脾阳 , 除湿散寒 , 若误用桅子 、 大黄
答 : 本条主要是从脉象上说明黄疽病的 等寒凉之 剂清热除湿 , 则中阳被寒药遏抑 ,
发病机理 。 脉浮而缓 , 在伤寒是外感表虚的 胃气受挫 , 发生呕逆等变证 。 故不可除热 。
脉象 , 在杂病浮则为风 , “ 风 ” 可 作 “ 外 95 . 解释 “男 子黄 , 小便自利 , 当 与碑
邢 ” 理解 , 而缓为涅之征 。 “ 痹 ” 有闭的意 劳小建中汤 ” 。 `
思 , 是指脾家蕴有湿热 , 并非风寒湿杂至之 答 : 黄痘病 由于湿者必有小便不利 , 此
痹证 , 故插入 “ 痹非中风 ” 一句以示区别 。 条小便自利说明内无湿邪 。
脾主四肢 、 肌肉 , 脾有湿热 , 则四肢疲 从 “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 一句可知 , 本
困 , 浪热滋入血分 , 行于休表 , 则 发 生 黄 病属于中 气虚 、 土色外现的萎黄证 。 不属于
, 疽 。 所以说 “ 脾色必黄 , 缭热以行 ` , 。 黄渲 , 提示人们不可见黄而即言黄疽。
叭 · 何谓谷疽 ? 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 98 ·桅 子大黄汤 、 茵陈落汤 、 大黄 硝 石
答 ’ 谷渲为饥饱不匀 , 涅热 、 食滞阻遏 汤证治有何异同?
中焦所引起故名谷渲 。 主要症状有 : 食即头 答 : 三方的共同点 :
眩 、 烦 闷腹满 , 胃中不适 , 大便澹泄 , 小便不 . 1 . 方剂均有桅子 、 大黄组成 。
利 , 身面发黄等 。 可参考 《金医 · 黄疽病脉 2 . 三方均有通腑 泻热 、 通大便的作用 。
证并治第十五篇 》 第二条 、 第三条 、 第十三 3 . 所治的病变部位均在 胃肠 , 均适用于
条 。 湿热奎 , 身 目发黄 , 色泽鲜明 , 发 热 腹
92
. 何谓酒疽 ? 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 满 , 小便不利之 阳黄证 。
答 : 酒疽为黄痘的一种 , 因酒食不节 , 三方的不同点 :
脾胃受伤 , 运化失常 , 湿浊内郁生热 , 湿热 1 . 桅子大黄汤 : 大黄 、 桅子伍以豆鼓 、
交蒸而成 , 故名为酒疽 。 主要症状有 : 身 目 积实重在清热除烦 , 病变部位主要在 胃; 病
发黄 , 胸中烦 闷而热 , 不能食 , 时欲吐 , 小 理为热重于湿 , 蕴结于中 , 而蒸于上 , 证 侯
便赤涩 、 脉沉弦而数 。 详见 《 金厦 · 黄痘病 特点为心中懊恢 热痛 。
脉证并治第十五》 篇第二 条 、 第 四条 、 和 2 . 茵陈篙汤 : 为大黄 、 ’ 桅子伍以茵陈 ,
第十条 . 治疗用桅子大黄汤 , 异有通利二便的作用 , 病变部位熏点 在 胃
,
`
6名,
肠 、 腹部 , 病理为湿热蕴于中 , 蒸于上 , 移
于瓦 证候特点为心胸不安 , 腹满不食 。
3
.大黄硝石汤为大黄 、 桅子伍以黄柏 、
硝石 , 功能通腑 泻蚀 , 病变部位重点在肠 ;
病理为湿从燥化 , 结于胃肠而兼痕浊 ; 证 候
特点 是腹满便结 、 胁下偏痛 , 色黄滞暗 。
97
. 如何理解 “ 诸黄 , 腹痛而呕 者 , 宜
柴胡汤 ,l ?
答 : 本条指出了少阳病引起的黄疽的证
洽。 邪犯少阳 , 胆火犯 胃必见往来寒热 , 胁
下痞 硬 , 腹痛呕吐之证 。 治疗用和解法 , 宜
小柴胡汤加茵陈 , 若兼见潮热便秘 , 可用大
柴胡汤加茵陈两解之 。
9 8
.寒湿发黄的机理是什么 ?
答 : 寒湿发黄即后世所称的阴黄 。 其主
要原因 , 由于素体阳虚 , 或由阳 黄 误 治 失
治 , 导致脾胃虚寒 、 不能腐熟运化水谷 , 湿
从寒化 。 湿阻气滞 , 影响肝胆疏泄 , 胆汁不
循常道 , 入于血分 , 溢于肌肤 , 则 发 为 阴
黄 。
” ,惊悸是怎样发生 的?
答 : 《金匾要略 · `凉悸吐姗下血胸满那
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篇说 : “ 寸 口 脉 动 而
弱 , 动即为惊 , 弱则为悸 。 ” 惊则气乱 , 故
脉见动摇不定 。 悸病多由于气血不足 , 故脉
弱 。 惊与悸虽是两种不同的病证 , 但二者又
有联系 。 从临床来看 , 受惊必致心悸 , 血虚
心悸又易发生惊恐 。 若病延 日久 , 则不易区
别 。
1如 , 治痰饮心悸 、 一般多采用桂枝 、 获
等通阳利水 , 今用半夏麻黄丸通阳利水 , 二
者有何不同 ?
答 : 痰饮心悸的病机 为阳虚不能化气行
水 , 水气凌心 , 以虚为主 , 故用桂枝助心火
散寒邪 , 获菩健脾利湿 。 半夏麻黄丸所治的
痰饮心悸 , 与此不同 。 系因太阳府气不利 ,
水气停积 , 上凌于心 , 饮盛而阳郁的病变 ,
相对偏实。 临床上常兼有喘 、 呕 等肺 气 郁
闭 , 胃失和降的表现 。 因此用半夏降胃气 ,
抑冲气 ; 麻黄通太阳 , 泄水气 。 但阳气不能
过发 , 停水未易避消 , 故以丸剂小量缓图 。
` ” ` ·火却致惊 , 为什么用桂枝去芍卿。蜀漆牡蝎龙骨救逆汤 ?
答 : 本证原属太阳中风 , 用火劫发汗 ,
则风 火内迫 , 汗液大泄 , 损伤心阳 。 阳虚则
痰浊内扰 , 神气浮越 , 几故出现惊狂 , 卧起不
安等证 。 方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柔苦润
出了辛甘温复心阳的作用 ; 加蜀漆辛温
浊 、 降冲逆 ; 加龙骨 , 牡蜘 收剑浮越之阳 ,
镇惊安神 。 合为辛甘化阳 , 降逆消痰 , 安神
镇惊 , 用于此证甚为相宜 。
10 2
. “ 病者如热状 , 烦满 , 口 千 燥而
渴 , 其脉反无热 , 此为阴伏 , 是娜血也 , 当
下之 。 ” 为什么 ?
答 : “ 当下之 ” 应理解为根据病情的轻
重缓急 , 适 当采角逐痕的方法进行 治疗 。 病
人自觉有热 , 心烦胸满 , 口舌干燥 , 渴欲饮
水 , 但诊其脉并无热象 , 这是由 于 热 伏 阴
分 , 为痕血郁热之特征 。 痪血太去 , 则郁热
不解 , 所以 当用下汀血法治疗 , 使娜去 热
除 。
1 0 3飞怎样理解 “ 吐血不止者 , 柏叶汤主
之 , , ?
答 : 才条论述了中气虚寒 , 气不摄血而
致出血的证治 。 本证吐血 , 色淡而暗 , 并可
伴有面 色萎黄 , 四肢倦怠 , 懒言少气 , 腹满
便澹 , 舌淡苔 白 , 脉虚无力等证 。 治以柏叶
汤温中摄血 。 方中柏叶清降 , 折其上逆之势
而止血 ; 马通微温 , 止血而 引血 下 行 ; 干
姜 、 艾叶温阳守中 , 使气能摄血 。 本方为寒
热并投 , 以温治其本 , 以寒治其标 , 故可用
于虚寒性吐血证。
1 04
. “ 心气不足 , 吐血 、 妞血 , 泻心 汤
主之 ” 为什么 ?
答 : 心气不足 , 此处是指心阴不足 , 阴
不足则阳独亢 , 火热内起 。 火为阳邪 , 其性
炎上 , 易伤阳络 , 因而发生吐血 、 姐血 , 同
时还可见到心烦不女 ; 面办等。 泻 心 汤用
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