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2013-05-10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XB2011011)
作者简介:张洪冰(1986-),男,山东郯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药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E-mail:flood198688@163.com
注: 杨成梓为通讯作者。E-mail:tiebaojin@163.com
滨海前胡生药组织学研究
张洪冰,杨成梓
(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摘 要:采用性状鉴定及显微鉴定法对滨海前胡 Peucedanum japonicum的生药组织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表明,根木栓层中夹杂近方形或长圆形石细胞,油管呈环状散在;茎圆柱形有纵棱脊 25~40 条,棱脊内有厚
角组织及油管,维管束于各棱脊处较发达;叶为等面叶,维管束上下方及韧皮部均有油管,薄壁细胞含有放射
状或针簇状的橙皮苷结晶。以上生药组织学特征稳定、可靠,可作为滨海前胡的鉴别依据之一。
关键词:滨海前胡;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3.03.006
中图分类号:R932;Q9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3)03-0213-06
Study on Pharmacognostical Histology of Peucedanum japonicum
ZHANG Hong-bing, YANG Cheng-zi
(College of Pharmacy,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Fuzhou 350122, Fujian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and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pharmacognostical histology of P. japonicum.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In cross section of the
roots, nearly square or oblong stone cells were mingled with the cork layer of root. The cortex and
phloem had vittas ranked in a ring; cylindrical stem showed 25~40 longitudinal ridges, and the
inside of ridges contained collenchyma and vitas. The vascular bundle situated in the inside of ridges
was more developed; the leaf was isolateral; vittas were obviously discovered above and below the
vascular bundles and in the phloem, and its parenchyma cells contained aurantiamarin crystals which
were radial or needle cluster. Those features of pharmacognostical histology are stable, dependable
and can serve as one of referenc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 japonicum.
Key words:Peucedanum japonicum;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滨海前胡 Peucedanum japonicum为伞形科 Apiaceae前胡属植物[1],其干燥地下根在我国部分地区
作为前胡或防风药用,具有清热止咳、利尿解毒之效,主治肺热咳嗽、湿热淋痛、痈疮红肿等证。主
要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的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以及日本,福建省的霞浦、连江、福清、
平潭、莆田、惠安、厦门、诏安等沿海地区均有分布。滨海前胡分布较集中,生长于滨海滩地、近海
岸的山坡灌木丛及石隙中。研究认为,滨海前胡的根、茎叶中成分与白花前胡根中主要成分基本一致,
根中总香豆素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于白花前胡,其果实所含挥发油具有抗菌作用[2]。笔者使
用 HPLC法分别对滨海前胡根、茎、叶及花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各器官成分相同,
根中主要成分含量最高,滨海前胡的根、茎叶及花均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用资源有待研究与开发利用。
近年来,前胡野生药材资源被过度挖掘使用,导致药用不足。有关生药学方面的报道,仅陈子挺[3]对
滨海前胡根的组织构造及粉末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为从前胡同属近缘植物中寻求可作前胡药用的新品
种,本文对滨海前胡的生药组织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其药材性状、显微组织构造及粉末特征
2013,42(3):213-218.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第 42卷 ﹒214﹒
研究,以期为滨海前胡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滨海前胡于 2012年 5月采集于福建省莆田市北高镇(N25°19′50″,E119°13′14″;海拔 12 m),
白花前胡药材为市售品,经鉴定分别为伞形科植物滨海前胡 Peucedanum japonicum 与白花前胡 P.
praeruptorum的干燥根。材料以 FAA固定液保存或自然阴干后于阴凉干燥处保存,供试材料及组织切
片保存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生药科研实验室。
1.2 方法
1.2.1 切片 药材鲜品直接切片或经 FAA 固定液固定后,使用轮转式切片机,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
显微镜观察、测量并拍照(下同)。
1.2.3 表皮撕片 对新鲜叶直接撕取上、下表皮或整体封藏法制片。
1.2.2 粉末临时制片 干燥的根、茎、叶材料粉碎后,过 40目筛,以水合氯醛试剂透化装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材性状
较规则的长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下部
分支稍扭曲,支根 2~3条,长 7~30 cm,直径 1~
4.5 cm。外表黄棕色至棕褐色,根头部中央有茎痕
及众多残留的叶鞘纤维,上端可见明显的细密横
向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纹、疣状突起的须根痕
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样条痕(图 1)。质硬脆,断面
不整齐,有裂迹,皮部黄白色,约占根横切面的
3/5,散有多数黄棕色的小油点。木质部淡黄色,
形成层环纹黄棕色,可见明显的放射状木质部射
线。气芳香,味辛、微苦。
2.2 显微特征
2.2.1 根显微特征 横切面(图 2):①木栓层由 7~20列木栓细胞组成,木栓细胞近长方形、排列整齐,
木栓层中夹杂类长方形或类椭圆形石细胞,栓内层较窄。②皮层较薄,由 2~3列切向延长的长方形细
胞组成。③韧皮部约占根横切面的 1/2,外侧细胞排列较疏松,呈长椭圆形或类长方形,长 67.5~80.1
μm,宽 18.9~21.6 μm,外侧可见较大裂隙,射线稍弯曲,众多油管呈环状散在,周围有 8~10个分泌
细胞,油管长径 67.5~86.4 μm,短径 40.5~48.6 μm,内侧薄壁细胞类圆形,较小,排列紧密。④形成
层细胞较小,排列成环状。⑤木质部导管众多、类圆形、单个或 2~5列相聚,成放射状排列,导管内
径 34~63 μm,木质部内侧细胞类圆形排列致密,射线明显,有 2~5列细胞组成。⑥薄壁细胞中含有
大量淀粉粒。
粉末:黄棕色。①木栓细胞黄棕色,排列紧密,类方形、长方形,细胞壁较厚。②导管众多,多
见网纹、梯-网纹导管,偶见环纹、螺纹导管,单个散在或 2~3 列导管并列一起,直径 17~60 μm。
③油管碎片易见,含红棕色或黄棕色油状分泌物。④木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在,淡黄色或橙黄色,
呈梭状,两末端稍尖或钝圆,长 70~230 μm,直径 10~25 μm,壁厚 3~17 μm,可见稀疏细点状纹孔,
隐约可见孔沟,有的胞腔内含点状黄棕色物。⑤石细胞近方形或长圆形,黄棕色,壁厚 3~10 μm,直
径 21~64 μm,胞腔明显,层纹隐约可见,纹孔及孔沟可见。⑥淀粉粒众多,单粒呈长圆形或圆球形,
直径 3~17 μm;复粒 2~3粒偶见,较大。见图 3。
图 1 滨海前胡药材性状
第 3期 张洪冰,等:滨海前胡生药组织学研究 ﹒215﹒
2.2.2 茎显微特征 横切面边缘有纵棱脊约 25~40 个,棱线呈波状。①表皮细胞类方形或扁圆形,排
列紧密,外被角质层,可见单细胞非腺毛。②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排列较疏松。③各棱脊处向内有 8~
10列厚角细胞,细胞呈类方形或长椭圆形,偶见油管分布,周围有 6~10个分泌细胞。④内皮层一列,
凯氏点隐约可见。⑤维管束于各棱脊处较发达,维管束外韧性约 20个,韧皮部狭小,其外有半月形中
柱鞘纤维束,木质部近半椭圆形,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等组成,排列紧密,细胞类方形,其
中部可见大型导管单个或数个并列散在,形成层呈环状。⑥髓部由大量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见图 4。
粉末:黄绿色。①导管较少,常与木纤维相连,主要为网纹导管,可见螺纹导管,完整者直径 30~
60 μm。②非腺毛多断裂破碎,完整者多单细胞,直径 15~45 μm,先端较尖,多向一侧弯曲,有的表
面有较粗的角质线纹。③茎表皮细胞淡黄绿色,表面观近长方形、类方形或长圆形,直径 8~20 μm,
垂周壁较平直,表面可见较稀疏的角质纹理,有毛茸及毛茸断痕或脱落痕。④色素块散在,棕色或红
棕色,形状不规则。⑤纤维多成束或单个散在,木纤维淡黄色且甚长,长 70~250 μm,直径 7~18 μm,
壁厚 2~5 μm,微木化,纹孔较少;柱鞘纤维长条形,末端较尖多稍平截,长 55~180 μm,直径 10~
25 μm,壁厚 3~7 μm;纹孔多且较大。⑥石细胞少见,与薄壁细胞相连,呈长圆形、类方形、长方形、
图 2 滨海前胡根横切面
注:1.木栓层;2.皮层;3.裂隙;4.油管;5.韧皮部;6.射线;7.形成层;8.木质部
图 3 滨海前胡根粉末特征
注:1.导管;2.木栓细胞;3.油管碎片;4.木纤维;5.石细胞;6.淀粉粒
100 μm
第 42卷 ﹒216﹒
长条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壁厚 3~8 μm,直径 18~53 μm,胞腔明显,层纹隐约可见,纹孔及孔沟可见。
⑦淀粉粒较小,单粒多近圆球形,直径 2~3 μm,复粒 2~3粒组成,直径 3~5 μm。此外,偶见破碎
的油管细胞。见图 5。
2.2.3 叶显微特征 横切面:①上表面细胞 1列排列整齐,呈扁平长方形,下表皮细胞 1列,类圆形,
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角质层,角质层呈波浪状,下表皮可见非腺毛,气孔点偶见。②叶肉组织为等面
叶,上表面的栅栏细胞长柱形 115~150 μm,下表面的栅栏细胞较短 95~108 μm,海绵组织细胞排列
紧密,类圆形,长 40.5~67.5 μm,组织外侧 2~3个油室散在,周围有 8~10个分泌细胞包围。③主
脉维管束外韧型,呈半月形,韧皮部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木质部中导管 2~5轮成环状散在,薄壁细
胞中含有大量淀粉粒。④海绵组织外侧及薄壁细胞中可见橙皮苷结晶。见图 6。
表皮特征:①上表皮细胞近方形、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垂周
壁稍突起。②上、下表皮中气孔均易见,直轴式或不定式。见图 7。
图 4 滨海前胡茎横切面
注:1.表皮;2.厚角组织;3.皮层;4.中柱鞘纤维;5.油管;6.形成层;7.韧皮部;8.木质部;9.髓
图 5 滨海前胡茎粉末特征
注:1.导管;2.非腺毛;3.茎表皮细胞;4.色素块;5.纤维;6.石细胞;7.淀粉粒
100 μm
第 3期 张洪冰,等:滨海前胡生药组织学研究 ﹒217﹒
图 7 滨海前胡叶上、下表面显微特征
注:1.上表皮细胞;2.气孔;3.下表皮细胞
图 8 滨海前胡叶粉末特征
注:1.上表皮及碎片;2.下表皮细胞及气孔;3.导管;4.橙皮苷结晶;5.淀粉粒;6.色素块
图 6 滨海前胡叶横切面
注:1.上表皮;2.海绵组织;3.橙皮苷结晶;4.栅栏组织;5.木质部;6.韧皮部;7.油管;8.厚角组织;9.下表皮;10.非腺毛
100 μm
第 42卷 ﹒218﹒
粉末:黄绿色。①上、下表皮多破碎,外被角质层呈波状弯曲,可见气孔及稍弯曲的非腺毛,上
表皮细胞近方形或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②黄棕色油室碎片及棕色块状物易见。③
导管碎片极多,多螺纹、环纹、偶见网纹导管,直径 11~25 μm。④大量淀粉存在于薄壁细胞中,直
径 3~15 μm;薄壁细胞、表皮细胞含有大量呈放射状或针簇状的橙皮苷结晶。见图 8。
3 结论
3.1 滨海前胡组织特征
根木栓层较厚,石细胞夹杂于木栓层中,长圆形或近方形;皮层有较多裂隙并可见排列呈环状的
大量油管散在;木质部导管众多,2~3列并列一起;茎圆柱形有纵棱脊 25~40条,棱脊向内有数列厚
角组织,维管束于各棱脊处较发达,偶见油管。等面叶,外韧型维管束,上、下表皮内侧均可见油管
散在,薄壁细胞中含有橙皮苷结晶。
3.2 滨海前胡粉末特征
根粉末中导管众多,以网纹、梯-网纹导管为主,偶见环纹、螺纹导管,有些导管内含黄棕色填充
物;油管碎片易见,含红棕色或黄棕色油状分泌物;石细胞近方形或长圆形,黄棕色,胞腔明显;木
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在,淡黄色或橙黄色,呈梭状,两末端稍尖或钝圆。茎粉末导管较少,以网纹、
梯纹为主;破碎的单细胞非腺毛众多,表面有角质线纹;多角形石细胞少见。叶粉末导管以环纹、螺
纹为主,偶见网纹;薄壁细胞中有呈放射状或针簇状的橙皮苷结晶,叶上、下表皮细胞均被角质层,
呈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近方形或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下表皮气孔易见,直轴式
或不定式。
3.3 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药材显微特征比较
笔者对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进行了根的显微特征比较[4],二者根的显微特征相似。
横切面特征比较:滨海前胡木栓层中夹杂类长方形或类椭圆形的石细胞、韧皮部约占根横切面的
1/2,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白花前胡韧皮部约占根横切面的 3/5,木质部导管呈断续的放射状排
列。粉末特征比较:滨海前胡中石细胞较多,导管以网纹、梯-网纹导管为主,偶见环纹、螺纹导管,
无草酸钙簇晶;白花前胡中石细胞较少,导管以网纹导管、螺纹导管,偶见具缘纹孔导管,可见草酸
钙簇晶。
以上显微特征稳定、可靠,可作为滨海前胡的鉴别依据,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理
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 5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006.
[2] 兰瑞芳,郑曦,林少琴,等. 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的化学成分比较[J]. 海峡药学, 2000,12(2): 45-47.
[3] 陈子挺. 滨海前胡(Peucedanum japonicum Thunb.)生药鉴定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 1998: 25-27.
[4] 徐国钧. 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