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成分分析



全 文 :性 ) , D101(非极性 ) , D100(弱极性 ) , HPD600(强极
性 )各 2g于 50mL锥形瓶中 ,加入 10mL样品溶液 ,
20℃振摇 8h吸附 ,在设定时间取样测定 ,以吸附量
对时间作图 ,结果 (见图 1)。由图 1可知 ,树脂极性越
强 ,吸附速度越快。
图 1 吸附树脂的吸附动力学图
图 2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由图 1可知 ,树脂的极性越强 ,吸附速率越快 ,
HPD600、 HPD100、 D100、 D101分别在 1. 5h、 2h、 2h、
2. 5h达到吸附平衡。
2. 5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将样品溶液用碱调
节为不同 pH的溶液 ,以 HPD100树脂为吸附载体 ,
按 2. 2法实验 ,结果 (见图 2)。由图 2可知溶液在弱酸
性及中性时吸附量相当 ,而在pH大于 9时 ,吸附量显
著降低。
3 讨论
3. 1 本实验选择了 3个厂家的不同性能参数的树脂
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影响绿原酸吸附的主要因素为
树脂的极性和溶液的 pH。
3. 2 在有充分时间吸附的情况下 ,有些树脂可能具
有相近的饱和吸附量 ,但是由于各树脂的化学和物
理结构的差别 ,其吸附动力学不同〔 5〕。实验表明 HPD
系列和 D系列吸附量近似 , HPD系列略占优势 ,且
HPD系列比 D系列的吸附平衡时间短 ,但都在 3h以
内达到饱和。综合因素考虑 ,选择 HPD100树脂为最
佳。
3. 3 绿原酸结构中带一个羧基 ,故呈弱酸性。资料
显示绿原酸在 KOH弱碱性条件下水解成为鞣酸与
咖啡酸 ,故 pH对实验的影响考查也证明此点 ,将样
品液调至 pH3左右较适宜。
3. 4  D型、 SD型及 HPD型 3种树脂的化学类型均
为苯乙烯型弱极性共聚体。故对吸附影响的主要因
素可能是其物理结构的不同。
参考文献
〔1〕赵国玲 ,刘佳佳 ,林丹 ,等 . 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J〕 .
中成药 , 2002, 12( 12): 973~ 976.
〔2〕于生兰 ,张 龙 ,孙 玲 . 金银花的研究进展〔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2, 13( 8): 498~ 500.
〔3〕张英华 ,陈 新 ,张国飞 ,等 . 芪冬颐心口服液中绿原酸的含量测
定〔 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 1993, 14( 3): 52.
〔4〕李守 ,张则平 ,张琳春 ,等 . 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大孔树脂法提取〔 J〕
. 山东医药工业 , 1997, 16(5): 42~ 43.
〔5〕李鹏兴 ,印寿根 ,王克镭 ,等 . 大孔树脂对绞股蓝皂甙的吸附研究
〔 J〕.离子交换与吸附 , 1994, 10( 3): 203~ 207.
乌 蕨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薄 层 成 分 分 析
蔡建秀 ,黄艳艳 ,许婉珍 (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 泉州 362000)
摘要:  提取乌蕨 (采自南安 )地上部的黄酮类化合物 ,并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 1. 41%。 将提取的黄酮样液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 ,乌蕨
黄酮类化合物只含有一种成分 ,且其紫外光谱特征与异黄酮的紫外光谱特征相似 ,据此推测乌蕨黄酮样液分离出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异
黄酮。
关键词: 乌蕨 ;黄酮类化合物 ;薄层层析 ;总黄酮含量 ;异黄酮
中图分类号: R28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6) 01-0099-05
作者简介:蔡建秀 ,女 ( 1957~ ) ,副教授 ,从事植物学研究。 联系电话: 0595- 22930816。
E- mai l: Caiyan 29638@ qztc. edu. cn
·99·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 l 18 No. 1 2006
A Study on th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Ultraviolet Spectrume -
ter of Flavonoids From Stenoloma Chusanum
CAI Jian -xiu ,HUANG Yan-yan ,XUWan -zhen (Department of Biology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Quanzhou ,
Fujian 362000,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ex t racting f lav onoids f rom nan an stenoloma chusanum uper earth part
and deternined tha t it s to tal f lav onoids w as 1. 41% . By po lyacryiamiofe g el chroma tog raphy only one con-
sti tuent o f flavonoid f rom the stenoloma chusanum was isolated. Th rough analy 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ult ra-
vio let absorption spect rum of f lav onoid from the stenoloma chusanum it w as found tha 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lt rav iolet absorption spect rum of flavonoid f rom the stenoloma chusanum was the same as
isof lav one s. Acco rding to cha racteristics of ult raviolet abso rption spectrum of f lav onoid f rom the stenoloma
chusanum we can inferd that the constituent of flav onoid f rom the stenoloma chusanas was probabe
isof lav one.
KEY WORDS: Steno loma Chusans; Flav onoid; Thin-la yer Chroma tog raphy; To tal flav onoids; Iso flav one.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 Thunb) Kze.〕又名
野鸡尾、金花草 ,系乌蕨属鳞始蕨科植物。 乌蕨全草
入药 ,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 ,治急性支气管炎、
中暑、痢疾、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毒蛇咬伤等症 ,并广
泛用于解食物和农药中毒〔 1〕。乌蕨汤对治疗慢性肾
衰疗效良好〔 2〕。
近年来科学家对植物黄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
发现黄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黄酮类化合物是一
类在植物界广泛分布的酚性组分 ,目前已知的黄酮
类化合物单体已达 8 000多种 ,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
黄酮、黄酮醇、异黄酮、二氢黄酮等 ,据研究表明黄酮
类化合物有抗突变、抗肿瘤、抗炎、抗菌、降血脂、镇
痛、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生物学活性 ,其中最为重
要的是它能减少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
活性 ,对含脂食品的自动氧化的防止有一定的实用
价值 ,是一类值得深入研究的天然产物〔 3, 4〕。然而黄
酮类化合物的种类繁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黄酮类化
合物都具有抗氧化的功效 ,而是和每种黄酮类化合
物的具体结构有关〔 4〕。近几年在黄酮类化合物抗氧
化作用与其结构关系方面的研究 ,主要从黄酮类化
合物中羟基的位置、数目及其不同取代等方面对黄
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的。
乌蕨是迄今为止黄酮含量较高的植物 ,其地上
部分总黄酮含量高达 34. 24% (采自福州鼓山 )〔 5〕。乌
蕨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乌蕨具有保肝、抗炎、止血的
作用 ,其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 ,其水提液中
也有抗炎、止血成分〔 6〕。故对乌蕨黄酮类化合物的分
析研究可以为乌蕨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
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样品、试剂与仪器
1. 1. 1 样品: 将采自南安的乌蕨去弃地下部 ,将地
上部清洗干净 ,自然晾干 ,于 60℃下烘干 ,粉碎后过
40目筛备用。
1. 1. 2 试剂:硅胶 G(青岛海洋化工厂 , PC)、聚酰胺
粉 (过 80目筛 ,以 70%乙醇预处理 ) , AlCl3、 5%
NaN O2、 10% Al( NO3 ) 3、 1mol· L- 1NaOH、光普级甲
醇、甲醇、无水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丁酮、吡啶、甲
酸、苯、醋酸、石油醚等。
1. 1. 3 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索式提取装置、恒
温水浴锅、砂芯层析柱、小型粉碎机、玻璃板 ( 10cm×
21cm)、层析缸 ( 20cm× 10cm× 15cm )、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计 (型号: UV- 2401. PC)。
1. 2 标准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1. 2. 1 标准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 120℃干燥恒重的
芦丁 5. 0mg ,用 60%微热乙醇定容至 50m L,摇匀 ,得
浓度为 0. 1mg· m L- 1的标准液。
1. 2. 2 标准曲线的制作 准确吸取标准液 0、 1. 0、
2. 0、 3. 0、 4. 0、 5. 0mL于 6支具塞试管中 ,加 30%乙
醇 ,使各试管溶液为 5mL,各加 5% NaNO2 溶液
0. 3mL,摇匀 ,放置 6min,加 10% Al ( NO3 ) 3 溶液
0. 3mL,摇匀 ,放置 6min,加 1mol· L- 1 NaOH溶液
4mL,蒸馏水 0. 4mL,摇匀 ,放置 10至 15min,用 85%
的乙醇作空白对照 ,于 5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结
·100·
海峡药学  2006年 第 18卷 第 1期
果 (见表 1)。
表 1 标准芦丁量与吸光度
芦丁标准液 /mL 标准芦丁量 /mg 吸光度 A
0 0 0 0
1 1. 000 0. 100 0. 116
2 2. 000 0. 200 0. 220
3 3. 000 0. 300 0. 335
4 4. 000 0. 400 0. 440
5 5. 000 0. 500 0. 556
图 1 芦丁标准品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绘制浓度 C= 吸光度 A的标准曲线 (见图 1)。测
得值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分析得回归方程 A=
1. 1C+ 3. 4× 10- 3 ,其线性范围为 0~ 0. 5mg ,相关系
数 r= 0. 9998。
1. 3 乌蕨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 3. 1 样品处理: 用电子天平精确称取干燥恒重样
品 2g于回流装置中 ,量取 70%乙醇 60mL于磨口烧
瓶中 , 70℃至 80℃水浴回流提取 ,从冷凝器中出现第
一滴回流液开始计时 ,提取 2. 5h,去弃残渣 ,收集滤
液 ,待滤液冷却后用 70%乙醇定容至 60mL。
1. 3. 2 聚酰胺层析: 准确吸取 4mL于装有 200mg聚
酰胺粉的小烧杯中 ,搅匀 ,然后转移至装有 400mg聚
酰胺粉的砂芯层析柱中 (已用 70%乙醇预处理 ) ,吸
附 10min,用乙醇的不同浓度梯度逐级洗脱 ,以 70%、
80%、 90%、 100%的乙醇各 10mL依次洗涤 ,收集各
级洗涤液为 39. 5mL,用 85%的乙醇定容至 40mL,备
测。
1. 3. 3 样液的测定: 精确吸取 5mL样液 3份于 3支
具塞试管中 ,各加 5% NaNO2溶液 0. 3 mL,摇匀 ,放
置 6min,各加 10% Al( NO3 )3溶液 0. 3 mL,摇匀 ,放置
6min,各加 1mol· L- 1 NaOH溶液 4mL,蒸馏水
0. 4mL,摇匀 ,放置 10至 15min,用 85%的乙醇作空白
对照 ,于 5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1. 3. 4 计算结果:标准曲线 A= 1. 1C+ 3. 4× 10- 3
( 1) ,
样品中的黄酮含量 (以芦丁计 )% = CV 1V3
WV2V 4
× 10- 1 ,
式中 C: 样液含黄酮量 ( mg ) , V 1: 抽提定容体积
( mL) , V2: 聚酰胺处理时抽样体积 ( mL) , V3: 聚酰胺
处理后定容体积 ( mL) , V4:显色反应测定取样样液
体积 ( mL) , W:称样重量 ( g )。
1. 4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分析
1. 4. 1 乌蕨黄酮样液的提取: 乌蕨地上部细粉
60m L
70%乙醇 70℃至 80℃水浴回流提取
去弃残渣
收集滤液 聚酰胺
层析
将收集到的滤液冷却后于装有 1500mg聚酰胺
粉的小烧杯中 ,搅匀 ,转移至装有 3000mg聚酰胺粉
砂芯层析柱中 (已用 70%乙醇预处理 ) ,吸附 10min,
用乙醇的不同浓度梯度逐级洗脱 ,以 70% 、 80%、
90%、 100%的乙醇各 10mL依次洗涤 ,收集各级洗涤
液 ,再将收集到的各级洗涤液于 80℃水浴中浓缩 ,回
收乙醇 ,收集浓缩液 5. 6mL 乙酸乙酯萃取 去乙醇层 ,留乙
酸乙酯层 ,得乙酸乙酯溶液 4. 8m L于试剂瓶中 ,供薄
层层析用。
1. 4. 2 薄层层析:①薄层板的制备 硅胶 G(青岛海
洋化工厂 . PC)适量 ,用蒸馏水调匀 ,铺板 ,于 120℃下
烘干 0. 5h。②展开剂的制备: 苯∶吡啶∶甲酸= 36∶
9∶ 5;苯∶甲酸∶醋酸= 8∶ 5∶ 7;氯仿∶甲醇= 8. 5
∶ 1. 5;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 5∶ 3∶ 1∶ 1;
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 8∶ 3∶ 2。 ③点样:在距
薄层板一端约 1. 5cm处轻轻画出点样的起始点标
记 ,然后用微量注射器直接将 0. 4μL样品液点加到
板上 ,点样后可吹一下点样原点 ,以便溶剂迅速挥
发 ,原点面积不致于过大。点样时注意不要戳破薄层
板 ,以免形成不规则色斑。 薄层点样应力求迅速 ,一
般不超过 10min,因为薄层板暴露时间过长 ,会吸收
空气中水分而改变活度 ,影响分离效果。样点间距离
应保持 1. 5cm ,重复点几次 ;④展开:将点上样品的薄
层板分别置于装有上述展开剂的层析缸中展开 ,使
展开剂的液面刚好高出细线。 整个展开过程在密闭
的层析缸中进行。 ⑤显色  3% AlCl3乙醇 ( 95% )均
匀喷在薄层层析处理后的薄层板上显色 ,用电风吹
吹干 ,置于三用紫外线分析仪下观察 ,记录斑点部
分 ,测 Rf值。取另外薄板同法展开 ,将化合物带连同
硅胶 G刮下 ,同法重复上述步骤 ,获得一定量的化合
物后用光谱级甲醇洗脱 ,过滤 ,收集滤液于试剂瓶
中 ,供紫外光谱分析用。
1. 4. 3 紫外光谱分析:将黄酮体的光谱级甲醇溶
液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UV - 2401. PC)下做黄
·101·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 l 18 No. 1 2006
酮体紫外光谱分析 (在 200nm~ 500nm范围内 ) ,以
光谱级甲醇作试剂空白对照 ,获得甲醇 UV光谱图。
2 结果与分析
2. 1 乌蕨地上部总黄酮含量 根据式 ( 1)、 ( 2)算出
乌蕨地上部总黄酮含量为 1. 41% ,与采自福州鼓山
的乌蕨地上部的总黄酮含量相差极大。乌蕨的黄酮
含量可能与其生存环境条件有关。
2. 2  A、 B、 C、 D、 E5种展开剂展开效果 用上述 5
种展开剂 A、 B、 C、 D、 E对乌蕨黄酮液进行层析 ,乌蕨
黄酮类化合物均只分离出一种化合物 ,且在上述 5种
展开剂中以展开剂 D,即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
= 5∶ 3∶ 1∶ 1展开的效果最好 ,本实验以展开剂 D
作为最终展开剂 ,其展开图谱 (见图 2)。
图 2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
薄层层析谱 (展开剂 D)
2. 3 紫外光谱特征 
异黄酮与黄酮结构不同
在于异黄酮 B环位于 3
位 ,使得 B环上的双键
不能与 C环上的羰基共
轭 ,从而使带 I强度减
弱。 异黄酮分子可视为
苯甲酰及苯乙烯两个生
色团组成 (见图 3) ,它的
紫外光谱具有一个强的
带Ⅱ 和一个弯曲或肩
峰、强度较弱的带Ⅰ 。异
黄酮的吸收光谱很容易与黄酮或黄酮醇区分 ,因为
异黄酮只有带Ⅱ的主峰 ,带Ⅰ为一小峰或一弯曲。
表 2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分离出的化合物的 Rf值
X L Rf
1 11. 9cm
2 11. 8cm
3 11. 8cm 17. 4cm 0. 667
4 11. 6cm
5 11. 3cm
6 11. 2cm
  X—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移动的距离 ; L—展开剂移动的距
离。 Rf= X
L
乌蕨黄酮样液在薄层板上只分离出一种化合物 ,其 Rf值
为: 0. 667。
  异黄酮化合物在甲醇中的主要吸收带Ⅱ 位于
245nm~ 270nm,带Ⅰ 为 300nm~ 330nm,并常以肩
峰或很弱的峰出现。异黄酮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
光谱受到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主带Ⅱ会随 A环含氧
基数的增加而向长波方向移 , 6, 7-双含氧基取代者
仍以带Ⅱ为主 ,但带Ⅰ 强度略增 , 5-位羟基的烷化导
致向短波方向移 5~ 10nm,而侧链取代基双键与环
共轭者 ,移向长波。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特
征与异黄酮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光谱特征相似 ,
有带Ⅱ的主峰 ,带Ⅰ为一小峰 ,乌蕨分离出来的黄酮
类化合物可能为异黄酮。乌蕨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
光谱特征 (见图 4)。
图 3 异黄酮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图 4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特征
表 3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黄酮类化合物 UVmax ( M eO H, nm)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 210, 271nm
耳形鸡血藤甲黄素 226, 285nm
  从上表光谱数据可以看出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
的紫外光谱与耳形鸡血藤甲黄素相比 ,带Ⅰ 、带Ⅱ向
短波移 16nm左右 ,异黄酮 5-位羟基的烷化会导致向
短波方向移 5~ 10nm ,所以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很有
可能是由于 5-位羟基的烷化 ,其结构可能与耳形鸡
血藤甲黄素相似。
3 讨论
3. 1 用展开剂 A、 B、 C、 D、 E5种展开剂对乌蕨黄酮
提取液进行展开 ,其中 D展开效果最佳 ,本实验以展
开剂 D作为最终展开剂。
3. 2 乌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其资源丰富。福州
鼓山与泉州南安地区乌蕨地上部黄酮含量的差异极
大 ,乌蕨黄酮含量是否与其生存环境条件有关 ,将进
·102·
海峡药学  2006年 第 18卷 第 1期
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3. 3 对乌蕨地上部黄酮提取液进行薄层层析 ,只分
离出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说明乌蕨总黄酮成分比较
简单 ,只含有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3. 4 该化合物经紫外光谱仪分析 ,其紫外吸收光谱
特征与异黄酮的相似 ,据此可推测乌蕨分离出的黄
酮类化合物可能为异黄酮 ,又其带Ⅰ 、带Ⅱ的吸收峰
值与耳形鸡血藤甲黄素相近 ,故其结构可能与耳形
鸡血素相似。对于乌蕨分离出来的黄酮类化合物的
具体化学结构 ,作者将再通过红外光谱、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及核磁共振仪等方法进行进一步鉴定。
参考文献
〔1〕徐冬梅 . 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J〕. 中医药信息 , 1997( 4): 20
~ 21.
〔2〕刘德章 .乌蕨汤治疗肾衰的临床表现〔 J〕. 江西中医药报 , 1999,
30(3) : 21~ 22.
〔3〕王晓燕 ,丁五全 . 果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综述〔 J〕 .河北
农业大学学报 , 1984, 7( 4): 185~ 192.
〔4〕陈琪 ,王伯初 ,唐春红等 .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的关系
〔 J〕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26卷 2003, 11.
〔5〕蔡建秀 ,吴文珊 ,吴凌云 ,等 . 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
究〔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2000, 16: 12.
〔6〕蔡建秀 ,黄晓冬 . 乌蕨总黄酮及水提液的药理试验〔 J〕 .福建中医
学院学报 , 2004, 14( 2): 1.
〔7〕 HUSAIN SR, CILL ARD J, CILLARD P. Hydroxyl Radical Scav-
enging Activi ty of Flavonoids〔 J〕 . Phy toch emis t ry, 1987, 26 ( 9):
2487~ 2491.
〔8〕黄量 ,于德泉 .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M〕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88.
〔9〕宋学英 ,杨华 ,张枫等 . 用薄层层析法分离菠菜中的色素〔 J〕 .首
都医科大学学报 , 2002, 171.
〔10〕胡叫勤 ,杨雪冬 ,初良胜等 . 绿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及鉴定
〔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1994. 2
〔11〕白洁 ,刘洁 ,孙迎中 . 川产五加属植物的薄层层析研究〔 J〕 .四川
大学学报 (自然版 ) , 2000, 37( 8): 4.
〔12〕CHEN JH, H CT. An tioxidan t Activi ti es of Caf feic Acid and Tts
Related Hydroxycinnam oic Acid Compounds〔 J〕 . J Agric Food
Chem, 1997, 45: 2374~ 2378.
〔13〕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一
卷〔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2.
〔14〕许宗运 ,蒋慧 ,吴静等 . 石榴皮和石榴渣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J〕 .
中国农学通报 , 2003, 19: 3.
〔15〕宋学英 ,杨华 ,张枫 ,用薄层层析法分离菠菜中的色素〔 J〕. 首都
医科大学学报 , 2002, 231.
〔 16〕刘昕 .大豆异黄酮的功效〔 J〕 . 中国食品报 , 2003, 15( 3 ): 78~
79。
中药巴 戟天化学成分预试验
黄瑞珍 (莆田市第一医院 莆田 351100)
摘要:  通过化学成分预试验方法对中药巴戟天进行化学成分预试验 ,初步检出有环烯醚萜甙类等+ 多类化学成分 ,其中环烯醚萜甙类对研究
本药意义较大。
关键词: 巴戟天 ;化学成分 ;预试验
中图分类号: R91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6) 01-0103-02
  中药巴戟天是《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
药材 ,系茜草科植物巴戟天 Morinda of fcinalis How
的干燥根。性味:甘、辛、微温。归经: 肾、肝经。功能: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阳痿遗精 ,宫冷不孕 ,
月经不调 ,少腹冷痛 ,风湿痹痛 ,筋骨痿软。作者用我
院从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购进 ,其产地为
广西的巴戟天进行化学成分预试验 ,现予以报道。
1 供试液制备
取巴戟天饮片 100g ,于 100℃干燥 4h,粉碎成
作者简介:黄瑞珍 ,男 ( 1963, 12- )。 毕业于漳州卫生学校中药部专
业。职称:主管中药师。从事中药房管理工作。联系电话: 13808563799
粗粉即为实验品粗粉。
1. 1 水供试液制备 取实验品粗粉 10 g ,置试剂瓶
中 ,加入蒸馏水 100 mL,不时振摇 ,浸渍 24h,滤过 ,取
滤液即得。
1. 2 石油醚供试液制备 取实验品粗粉 2 g ,置棕
色具塞玻瓶中 ,加入石油醚 ( 60℃~ 90℃ ) 20mL,密
闭 ,不时振摇 ,浸渍 24h,倾取上清液即得。
1. 3 乙醇供试液、酸水供试液、经乙酸乙酯处理的
乙醇供试液制备
1. 3. 1 取实验品粗粉 20 g ,置蒸馏瓶中 ,加入乙醇
200mL,于水浴上加热回流 1 h,放冷抽滤 ,取滤液量
·103·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 l 18 No. 1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