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蕨中牡荆苷的含量



全 文 :2014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February 2014,Vol. 16,No. 1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作者简介:凌宏斌(1968 -),男,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通讯作者:李鹏(1968 -),男,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蕨中牡荆苷的含量
凌宏斌,李鹏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药学部,湖北 十堰 442008)
摘要:目的 建立测定乌蕨中牡荆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 DIONEX - C18柱( 4. 6mm × 250mm,
5μm) ,以乙腈∶ 甲醇∶ 0. 2%冰醋酸水溶液( 23∶ 77) 为流动相,流速 1. 0mL /min,柱温 30℃,检测波长 270nm。结果
牡荆苷在 0. 009 - 0. 180mg /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 r = 0. 9995)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 0%,RSD小于 2. 0%。
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乌蕨中牡荆苷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乌蕨;牡荆苷;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4. 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 - 987x. 2014. 01. 16
Determination of Vitexin in Stenoloma Chusanum by HPLC
Ling Hongbin,Li Pe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Dongf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Medical College,Shiyan 442008)
Abstracts: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itexin in Stenoloma chusanum (L inn. )Ching. Method
The HPLC system consisted of the DIONEX - C18(4. 6mm × 250mm,5μm)column,the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acetonitrile - water
(23:77)with 0. 2% glacial acetic,the flow rate was 1. 0mL /min,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30℃,The UV detector was set at 270nm.
Results The linear response range was 0. 009 - 0. 180mg /mL(r = 0. 9998). The average recovery of mangiferin was 98. 0%,and RSD <
2% .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rapid,accurate and repeatable. It can be applied in determination of Vitexin in Stenoloma chusa-
num. it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crude drug.
Key words:Stenoloma chusanum (Linn. )Ching.;Vitexin;HPLC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inn. )Ching.)为真蕨目鳞始
蕨科乌蕨属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又名乌韭、大叶金花草、土川
连等[1]。《中国药典》1977 年版曾将其收载。乌蕨味微苦、涩,
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活血利湿的功效,用治烧烫伤、
痢疾、肝炎、流感、外伤出血、脾肿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蕨
具有很强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杆
菌有抑制作用。乌蕨总黄酮还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增强羟自由
基的清除率,有效抑制卵磷脂氧化产物的生成;其乙醇提取物
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此作用在临床可用于皮肤
美白和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成[2]。临床用于咳嗽、感冒发
热、腮腺炎、扁桃体炎、肠炎、肝炎、痢疾、农药中毒、食物中毒等,
有“万能解毒剂”之美称;外用可治皮肤湿疹、烧烫伤等。乌蕨
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以及挥发油等成分。其地上部分含黄
酮类成分高达 30%以上[3]。研究表明其总黄酮还原力强、还具
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氧化等作用,是其主要的抗氧化作用物
质基础,乌蕨总黄酮体外抗氧化作用远优于芦丁[4]。本研究以
鄂西北产乌蕨为研究原材料,测定了其主要黄酮类药用成分牡
荆苷。对开发本地乌蕨在中医药及保健养生领域的作用,推广
本地区乌蕨的实用性提供可靠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Dionex - U3000 液相色谱仪(Dionex公司,Dionex Chemeleon
色谱工作站);KQ -100DB超声波清洗机(昆山分析仪器有限公
司);AEU -210 型电子天平(d = 0. 1mg,日本岛津)。牡荆苷对
照品(供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1687 -
200602);甲醇(天津大茂,色谱纯);水为双蒸水;其他试剂均为
分析纯。乌蕨(采自湖北郧西县),经湖北省十堰市药品检验所
·7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14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February 2014,Vol. 16,No. 1
陈银华副主任中药师鉴定为真蕨目鳞始蕨科乌蕨属乌蕨 Stenol-
oma chusanum(Linn. )Ching.的干燥全草。
2 方法与结果
2.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经硅胶减压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的牡荆苷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 0. 18mg /mL的溶液,即得。
2.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 30 目筛)1. 0g,精密称定,置平底烧瓶中,
精密加入 70%甲醇 50mL,称定重量,回流提取 30min,再称定重
量,用 70% 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吸取续滤液
20mL,过聚酰胺柱(60 目,约 2g,装于 1. 5cm 的玻璃柱中),以
70%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约 100mL,挥干溶剂,残渣用 70%甲
醇溶解并完全转移至 10mL 量瓶中,70%甲醇定容至刻度,摇
匀,即得。
2. 3 色谱条件[5 - 6]
采用 Dionex - C18(4. 6mm × 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
乙腈 - 0. 2%冰醋酸水溶液(23 ∶ 77);流速:1. 0mL /min;柱温:
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 270nm。在此色谱条件下,牡荆
苷峰理论板数不小于 3000,分离度大于 1. 5。对照品与供试品
的色谱图见图 1。
图 1 乌蕨中牡荆苷的 HPLC图
2. 4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精密吸取牡荆苷对照品溶液 0. 5、1. 0、2. 0、5. 0、8. 0、
10. 0mL分别置 10mL量瓶中,以 70%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得
到浓度分别为 0. 009、0. 018、0. 036、0. 090、0. 144、0. 180mg /mL
的牡荆苷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 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浓度(X)对峰面积(Y)进行线
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Y = 50. 2977X - 2. 5489,r = 0. 9998。
结果表明牡荆苷在 0. 009 - 0. 180mg /mL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
良好。
2. 5 精密度试验
取牡荆苷对照品溶液,按照以上色谱条件,进样,平行重复
6 次,结果牡荆苷色谱峰保留时间稳定,计算 6 次峰面积 RSD为
1. 01%。
2. 6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室温下分别在 0、2、6、12、24h 进样测定,记
录牡荆苷峰面积,计算其 RSD 为 1. 32%,表明处理后的乌蕨供
试品溶液在 24h内稳定。
2. 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乌蕨药材(采集于 20110701),平行称取 6 份,精密
称定,制备供试品溶液,依法测定,结果牡荆苷的平均含量为
2. 13mg /g,RSD为 1. 43%。
2. 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称取重复性实验测定含量的乌蕨药材,平行 9 份,每份
0. 5g,精密加入对照品储备溶液 5. 0、6. 0、7. 0mL(3 种不同水
平,各 3 份),按 2. 2 项下的方法同法制备供试品溶液,进样
10μL。记录牡荆苷色谱峰,按外标两点法计算其含量,结果见
表 1。
表 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编号 水平
取样量
(g)
原有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1
2
3
4
5
6
7
8
9



0. 5023 1. 0699 0. 9 1. 9586 98. 8
0. 4985 1. 0618 0. 9 1. 9404 97. 6
0. 4992 1. 0633 0. 9 1. 9584 99. 5
0. 5009 1. 0669 1. 08 2. 1289 98. 3
0. 5006 1. 0663 1. 08 2. 1046 96. 1
0. 4989 1. 0626 1. 08 2. 1166 97. 6
0. 4997 1. 0644 1. 26 2. 3169 99. 4
0. 5010 1. 0671 1. 26 2. 2994 97. 8
0. 5004 1. 0658 1. 26 2. 2856 96. 8
98. 0 1. 14
·84·
2014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February 2014,Vol. 16,No. 1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2. 9 样品测定
按上述色谱条件对 5 批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2。
表 2 样品测定结果 (n = 3)
批号 牡荆苷(mg /g) RSD(%)
20110701 2. 13 1. 43
20110714 2. 46 2. 48
20110813 1. 95 2. 56
20110829 2. 04 1. 97
20110908 2. 06 2. 08
3 讨论
乌蕨是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的植物,其所含黄酮类成分众
多,目前已确定的成分有牡荆苷、木犀草素、荭草苷、牡荆素鼠李
糖苷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牡荆苷对病毒有一定的拮抗活性、
体外抗氧化活性也较强,对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良好,
其作用机制与增加冠状动脉和心肌的血流量、降低血浆及全血
黏度、降低动静脉血管对射血阻力、抑制血栓形成以及提高红
细胞变形能力等有关。牡荆苷对食管癌细胞特别是 EC - 109
细胞增值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够诱导凋亡发生[7]。乌蕨为食
管癌治疗提供新药物具有广阔前景。
由于乌蕨中黄酮类成分众多,在含量测定时各成分相互影
响。所以为减少其他成分对牡荆苷测定时的影响,将制得的提
取液通过聚酰胺柱。聚酰胺柱主要通过其对不同化合物中所
含羟基的多少和位置来分析化合物,对黄酮类尤其是多羟基黄
酮分离效果显著。经过试验选择用 70%甲醇 100mL 能将牡荆
苷完全洗脱下来。
本研究结果表明,郧西产乌蕨中牡荆苷的平均含量为 2.
13mg /g,当地乌蕨资源丰富,但利用甚少。目前郧西产乌蕨主
要用于观赏性植物,乌蕨的药用价值和深加工产品以及附加值
还远未充分利用。建议当地农林业部门联合研究机构进行乌蕨
药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乌蕨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57 - 158.
[2] 任冰如,李维林.乌蕨的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
25(2):12 - 14.
[3] 任冰如,夏冰,李维林,等.乌韭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草药,
2009,40(增刊):104 - 106.
[4] 吴晓宁,张春椿.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分析[J]. 浙江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87 - 588.
[5] 任冰如,夏冰,李维林,等. HPLC法测定乌韭的荭草苷和牡荆素含
量[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5):103 - 106.
[6] 李坤平,潘天玲,高崇凯,等. HPLC法测定布渣叶中牡荆苷和异鼠
李素 - 3 - O - β - D芸香糖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
(9):1746 - 1749.
[7] 吴晓宁,余陈欢,徐静红.乌蕨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医药导报,2010,29(3):292 - 294.
(收稿日期:2013-10-28 编辑:林飞)
作者简介:顾成刚(1975 -),男,湖北中医药大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药制剂。
通讯作者:郑国华(1964 -),男,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研究,E - mail:2665243804@ qq. com。
当仁通便灵颗粒提取工艺优选
顾成刚1,胡俊杰1,郑国华1,吴宁2
(1.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武汉药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5)
摘要:目的 确定当仁通便灵颗粒的最佳乙醇提取工艺。方法 以阿魏酸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 L93
4 ) 优
选提取工艺条件。结果 影响醇提工艺的因素的程度依次为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固液比。最适工艺
条件为加 6 倍量 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 2 次,每次 1. 5h。结论 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当仁通便灵颗粒;正交试验;阿魏酸
中图分类号:R284. 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 - 987x. 2014. 01. 17
Alcohol Extract Technology of Dangrentongbianling Particles
Gu Chenggang1,Hu Junjie1,Zheng Guohua1,Wu Ning2
(1. College of Pharmacy,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5;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