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圆盖阴石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全 文 :第 19卷 第 2期
2003年 6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Fujian No rmal Univ ersity ( Natural Science)
Vo l. 19  No. 2
Jun. 2003
文章编号: 1000-5277( 2003) 02-0078-04
圆盖阴石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林云良 , 陈炳华 , 刘剑秋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 样品经 75%乙醇抽提 , 以芦丁为标准用 Al ( NO3 )3显色法于 510 nm下测定了圆盖阴石蕨中总黄
酮的含量 . 结果表明: Al ( NO3 )3显色法测定该物质黄酮含量的显色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 , 且附生于 10种不
同树上的圆盖阴石蕨 (地上和地下部分 )中黄酮含量有差异 , 地下部分的变幅为 0. 23% ~ 1. 34% , 地上部分
为 0. 595% ~ 3. 508% , 显示出含量与不同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 .
关键词: 圆盖阴石蕨 ; 总黄酮 ; 分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 Q946   文献标识码: A
 
圆盖阴石蕨 ( Humata tyermanni Moore) 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 , 是中药骨碎补基源植物之
一 [1 ] , 有祛风除湿、 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的功能 [ 2] . 据作者初步野外调查 , 圆盖阴石蕨主要附生于樟
(Cinnamomum camphora )、 大叶桉 ( Eucalyptus robusta )、 乌桕 ( Sapium sebiferum )、 糖胶树 ( Alstonia
scholaris )、 重阳木 (Bischof ia javanica )、 巨盘木 ( Flindersia amboinensis )、 荷花玉兰 (Magnolia
grandif lora )、 落羽杉 ( Taxodium distichum )、 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 枳木具 ( Hovenia acerba) 等
古或老树的树干上 , 这些树一般都保留有很厚的死树皮 , 为圆盖阴石蕨生长提供了温暖阴湿的生活环
境 [3 ] . 据报道 , 圆盖阴石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物质 [4 ] . 黄酮类物质在生理学、医学和营养学上具
有一定的重要性 , 它对人体具有明显的抗溃疡、 解痉、 抗菌、 抗炎、 降血脂和镇痛等生物活性和生理
活性 [ 5 ] . 因此 ,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野生资源 ,本文作者以芦丁为参比标准物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
定了附生于 10种不同树上的圆盖阴石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总黄酮的含量 , 以期对药学提供参考 .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材料: 圆盖阴石蕨 ( Humata tyermanni Moore) , 采自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内 , 经洗净、烘干、 粉
碎后备用 ; 标准品芦丁系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产品 .
1. 1. 2 仪器与设备: 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索氏提取器、小型粉碎机、 253. 7 /365. 0
nm二用紫外分析仪、 层析用滤纸 .
1. 2 方法
1. 2. 1 标准芦丁曲线的制作: 精确配制 0. 1 mg /mL芦丁的标准液 , 分别取 0、 1. 0、 2. 0、 3. 0、 4. 0、
5. 0 mL于 6只具塞试管中 , 加 30%乙醇配成 5 mL. 加 5% NaNO2溶液 0. 3 mL, 摇匀 , 放置 6 min,
加 10% Al ( NO3 ) 3溶液 0. 3 m L, 摇匀 , 放置 6 min, 加 1 mo l /LNaOH溶液 4 mL, 加水 0. 4 mL, 摇
匀 , 放置 10~ 15 min, 于 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值 (表 1) , 测得 A值经一元线性回归处理 , 得回归
方程: A= 1. 1393C- 0. 00278, 其线性范围为 0~ 0. 5 mg, 相关系数 r= 0. 9999.

作者简介: 林云良 ( 1979—  ) , 男 , 山东威海人 , 硕士研究生 .
收稿日期: 2002- 06- 16
1. 2. 2 样品的处理: 取 1 g圆盖阴石蕨粉末 , 置于索氏提取器中 , 用 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 3次 , 每
次 1. 5 h , 过滤 , 合并滤液 , 冷却至室温 , 其中取自地上部分的样品液需用石油醚萃取 3次 , 再用 60%
乙醇定容至 50 m L.
表 1 标准芦丁与吸光值 A
  0 1 2 3 4 5
芦丁标准应用液 /mL 0 1. 0 2. 0 3. 0 4. 0 5. 0
标准芦丁量 / ( mg· m L- 1 ) 0 0. 1 0. 2 0. 3 0. 4 0. 5
吸光值 A 0 0. 1167 0. 2306 0. 3453 0. 4567 0. 5733
1. 2. 3 样液测定: 精确吸取样液 1. 0、 2. 0、 3. 0 mL于 3只具塞试管中 , 加 30%乙醇使成 5 mL, 各
加 5% NaNO2溶液 0. 3 mL, 摇匀 , 放置 6 min, 加 10% Al ( NO3 ) 3溶液 0. 3 mL, 摇匀 , 放置 6 min,
加 1 mol /L NaOH溶液 4 m L, 加水 0. 4 mL, 摇匀 , 放置 10~ 15 min, 同时作试剂空白 , 以试剂空白
为对照 , 于 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值 , 查标准曲线 , 即得所取样液中黄酮含量 .
1. 2. 4 计算结果: 样品中的黄酮量 (以芦丁计 ) (% ) = C×V1 /10×W×V2 , 式中 C—样液含黄酮量
( mg· mL- 1 ) , V1—抽提定容体积 ( mL) , V2—显色反应测定取用样液体积 ( mL) , W—称样量 (g ) .
1. 2. 5 显色反应 [6 ]: 取适量样品提取液 , 分别点于 4张滤纸上风干 , 再取少许 5% AlCl3 乙醇溶液 ,
10% NaOH溶液 , 4 氨基安替比林 铁氰化钾 , 分别喷于 3张滤纸待测液斑点上 , 另外一张滤纸上的
待测液斑点进行氨熏 , 干燥后分别在可见光和紫外灯下观察其颜色变化 .
取适量样品提取液 ,分别加入 2支试管中 ,再向 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HCl-镁粉及 1% FeCl3-乙醇溶
液 , 观察其颜色变化 .
2 结果与分析
2. 1 显色反应
样品液经过化学试剂显色反应实验 , 获得相关结果 (表 2) . 与多种显色试剂阳性反应 , 结果表明 ,
圆盖阴石蕨样品乙醇提取液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 且不含或含少量的鞣质 [7 ] .
表 2 显色反应结果
试 剂 现 象 结 论
  可见光 紫外光 ( UV )
氨熏蒸层析滤纸 黄色 黄绿色荧光 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5% AlCl3 乙醇液 黄色 黄绿色荧光 含黄酮醇类化合物
10% NaO H溶液 黄色 黄绿色荧光 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4 氨基铵替比林 铁氰化钾 棕红色 红色荧光 含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
HCl 镁粉   粉红色气泡 含黄酮醇类化合物
1% FeCl3-乙醇溶液   棕色反应 含黄酮类化合物
2. 2 黄酮含量的分析
取圆盖阴石蕨地上部分粉末 (附生于大叶桉茎干上 ) ,按前述样品处理测试方法测得其黄酮含量为
1. 340% .
2. 3 稳定性实验
取上述已测定的对照品溶液及样品 (地上部分 ) 溶液 , 放置 15 min、 30 min、 45 min、 1 h、 3 h、
6 h后 , 经测定 , 其吸光值基本不变 (表 3) , 说明对照品溶液及样品溶液都是很稳定的 .
79 第 2期             林云良等 : 圆盖阴石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表 3 稳定性实验
样品 15 min 30 min 45 min 1 h 3 h 6 h
标准芦丁 0. 133 0. 133 0. 132 0. 132 0. 130 0. 129
提取物 (大叶桉 ) 0. 608 0. 610 0. 606 0. 605 0. 601 0. 599
2. 4 回收加标实验
量取样品液数份 , 分别添加适量标准液 , 按前述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 以加标测得量减去原样含量 ,
除以加标量 , 计算回收率 , 其结果见表 4.
表 4 加标回收实验结果
样品含黄酮量 /( mg· mL- 1 ) 加标量 /( mg· m L- 1 ) 测得黄酮量 /( mg· m L- 1 )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0. 8612 0. 2384 1. 0886 98. 7
0. 8612 0. 7152 1. 6237 105. 5
0. 8612 1. 1920 2. 1538 111. 7
0. 8612 1. 6688 2. 4870 95. 0
102. 7
2. 5 不同树上的总黄酮对比分析
按上述样液的处理测定方法对附生于 10种不同树上的圆盖阴石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总
黄酮的测定 , 其结果见表 5.
表 5 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树名 (附生 ) 吸光值 A 黄酮含量%茎 叶 茎 叶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 0. 170 0. 507 0. 757 2. 237
  乌桕 ( Sapium sebif erum ) 0. 041 0. 191 0. 191 0. 849
  大叶桉 (Eucalyptus robusta ) 0. 303 0. 797 1. 340 3. 508
  枳木具 ( Hovenia acerba ) 0. 049 0. 133 0. 226 0. 595
  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 0. 098 0. 535 0. 441 2. 359
  巨盘木 (Flindersia amboinensis) 0. 055 0. 442 0. 254 1. 953
  落羽杉 ( Taxodium distichum ) 0. 146 0. 231 0. 653 1. 025
  荷花玉兰 (Magnolia grandif lora ) 0. 165 0. 223 0. 736 0. 990
  重阳木 (Bischof ia javanica ) 0. 098 0. 295 0. 418 1. 309
  糖胶树 (Alstonia scholaris) 0. 107 0. 350 0. 480 1. 547
3 讨论
( 1) 加标实验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 用本方法进行圆盖阴石蕨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是合适的 .
( 2)圆盖阴石蕨附生于不同的树上 , 其有效成分含量出现差异 , 甚至出现大的差异 . 其中樟树、 大
叶桉、 龙眼 3种附主上的圆盖阴石蕨的黄酮含量为高 (地上部分的总黄酮含量超过 2. 23% ) , 巨盘木、
落羽杉、重阳木、 糖胶树 4种树上的圆盖阴石蕨的黄酮含量次之 ( 1. 953% > 地上部分的总黄酮含量>
1. 025% ) ,而乌桕、 枳木具、荷花玉兰 3种附主上的圆盖阴石蕨的黄酮含量较低 (地上部分的总黄酮含量
低于 0. 99%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方面的 ,但主要的应是地理环境条件的不同 . 这些树均位于福建
师范大学校园内 , 其大的气候条件 (气温、 空气湿度以及日照情况等 )应该是近似的 , 而 “小气候” 仍
然会有差别 . 据观察 , 樟、 大叶桉、 龙眼这 3种树的树皮裂纹很深 , 其表面极其粗糙 , 而乌桕、 枳木具 、
荷花玉兰等树的树皮裂纹相对较浅 , 其粗糙程度也不及前 3种 . 极其粗糙的树皮可能比粗糙程度较低
的树皮能有更多积累营养的机会 , 使得它们之间的 “肥沃” 程度有所不同 , 从而使圆盖阴石蕨的黄酮
含量有所不同 . 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80 福 建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3年 
( 3) 不同树上的圆盖阴石蕨其地上部分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地下部分的含量 . 这可能是由于地上
部分的纤维素等机械组织和运输组织的含量明显低于地下部分的缘故 .
参考文献:
[ 1]周铜水 , 周荣汉 . 骨碎补类生药商品的调查和性状鉴定研究 [ J]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3, 18 ( 12): 710- 712.
[ 2]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 福建植物志: 第一卷 [ M ].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2.
[ 3]蒋道松 , 陈德懋 . 神农架蕨类植物生态分布规律研究 [ 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 2000, 19 ( 3): 19- 24.
[ 4]周铜水 , 林东武 . 12种骨碎补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996, 27 ( 9): 540- 543.
[ 5]唐孟成 , 贾之慎 , 朱祥瑞 , 等 . 春秋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及提取方法比较 [ 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 4):
394- 398.
[ 6]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 . 第二版 [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3.
[ 7] 肖崇厚 . 中药化学 [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6.
A Study on the Total Flavonoids inHumata tyermanni
LIN Yun-l iang, CHEN Bing-hua, LIU Jian-qiu
(Bioengineering College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7, China )
Abstract: The rutin was used as a standa rd compound . Ex tracted by ethano , f lav onoids produced
colour wi th aluminium nit rate that was quanti ta ted by measurement of the abso rbance at 510 nm. The
resul t show s tha t: The stabi li zation and duplication a re good. The content of to tal f lav onoids in
Humata tyermanni o f the same grow th period co llected f rom ten kinds of t rees indicated a certain
rela tionship wi th the g rowing area. The content o f to tal flavonoids f rom leaves is from 0. 595% ~
3. 508% , while the content o f total f lav onoids f rom stem is f rom 0. 226% ~ 1. 34% .
Key words: Humata tyermanni Moo re; total f lav onoids ; spectrophotometry
(责任编辑 余 望 )
(上接第 71页 )
Optimal Choice for Reaction System in RAPD
Analysis of Alsophila spinulosa
HUANGRu-zhu
1 , WANG Jing-yuan
2
( 1. Bioengineering College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7, China;
2. College of L ife Science ,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 ersity ,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DN A templates of Alsophila spinulosa ex t racted f rom young leaf w ere ampli fied by
RAPD. Ef fects o f the content o f DN A templa tes, primers, dN T P, M g
2+
, Taq DN A po lymerase and
to tal reaction volume on experimental resul ts w ere tested and the optimal reaction system o f RAPD fo r
A. spinulosa was determined a s fo llow s: 2ng /μL DNA template, 2. 0 mmol /L MgCl2 , 3. 0μmol /L
primer, 300μmo l /L dN TP, 0. 5 u Taq DN A polymerase in to tal 10μL reaction volume.
Key words: Alsophila spinulosa; RAPD, reaction sy stem; optimal choice
(责任编辑 余 望 )
81 第 2期             林云良等 : 圆盖阴石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