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的药理作用研究



全 文 :(总 )广西中医药 2013年 6月第 36卷第 3期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的药理作用研究
李燕婧 钟正贤 林 霄 刘布鸣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 530022 南宁市东葛路20-1号
摘 要 目的:观察互叶白千层醇提物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微量2倍稀释法、
热板法、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观察互叶白千层醇提物的抗炎、抗菌、镇痛、抗过敏药理作用,并对其进行急性
毒性试验。结果:互叶白千层醇提物能抑制巴豆油引起小鼠耳廓肿胀;能提高小鼠热刺激疼痛的痛阈值;除枯草
芽孢杆菌外,互叶白千层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7种菌种均有抑菌作用;能抑
制小鼠被动皮肤通透性,具有抗皮肤过敏作用;互叶白千层醇提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51.749 g/kg,95%可信
限为44.700~59.911 g/kg。结论:互叶白千层醇提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过敏等药理作用,且毒性小。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醇提取物;药效学;急性毒性试验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19(2013)03-0077-03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
ternifolia(Maiden et Betehe)Cheel]
为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层属
(Melaleuca L.)的一种植物,原产于
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和新西
兰的部分地区[1]。20世纪90年代,
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开展了
生产性种植,其中广西为主要产
区,资源十分丰富。互叶白千层是
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其新鲜枝叶
可提取精油,称为茶树油,是互叶
白千层的主要产物,可起到消炎、
抑菌、止痛、止痒的作用,且对皮肤
灼伤的治疗有效。国内有关茶树油
的研究日益活跃,已经初步建立了
我国茶树油的质量标准[2]。但国
内有关互叶白千层其它化学成分
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为加强互叶白千层的物质基础研
究和应用研究,开发新产品,本课
题组对互叶白千层醇提取物进行
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以期为互叶
白千层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
(每克浸膏含12.35 g生药),由广西
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质量标准重点
实验室提供;阿司匹林肠溶片为武
汉远大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
品,批号:101004;息斯敏为西安杨
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
090218967。
1.2 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18~
22 g,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
心提供,清洁级,许可证号:SCXK
桂2009-0002。小鼠分性别饲养于
空调实验室内,室温:22±2 ℃;相
对湿度:60%±20%;喂颗粒标准饲
料,自由饮水和摄食。
1.3 实验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
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福 氏 志 贺 氏 菌
(Shigella flexneri)、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芽
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白色念
珠菌(Candida albicans)由广西药
物检验所提供。
1.4 试剂与仪器 伊文思蓝为上
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分装厂产
品,批号:010516;印度墨汁为北京
西中化工厂产品,批号:010326;
MH琼脂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
限公司产品,批号:090817;MH肉
汤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
司产品,批号:09052;细菌培养箱;
高压蒸汽灭菌器;722型光栅分光
光度计;超净工作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得实验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作组间比较。
2 方法与结果
2.1 抗炎试验[3] 取昆明种雄性
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阿司匹林组(0.2 g/kg),互叶白千
层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
(5.1,2.6,1.3 g/kg),每组 10只小
鼠。每天灌胃给药1次,正常对照组
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7 d。于末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GXNSFBOI3085)
·77·203
(总 ) 广西中医药 2013年 6月第 36卷第 3期
次给药后1 h,用微量注射器抽取
0.05 ml 2%巴豆油涂于小鼠右耳,
待4 h后通过脱颈椎处死小鼠。立
即用口径为6 mm的打孔器,沿小
鼠左右耳廓相同部位打孔取材,然
后分别称重,以两耳片重量(mg)的
差值作为肿胀程度指标,计算百分
抑制率(%)。结果见表1。
溶液,混匀后分别吸取50 μl加入
到上述对应的微孔中,使每孔终体
积约为100 μl。最终,从第1行至第
7行的药物浓度就分别被稀释成
125,62.5,31.25,15.63 mg/ml ……
的2倍浓度梯度。在第8行设立菌液
对照、溶剂对照和肉汤对照。将上
述微孔板置于37 ℃恒温箱培养24 h
后取出观察,肉汤显红色则有细菌
生长,以无红色显示的最低药物浓
度判定为MIC。结果见表3。
表3结果表明,互叶白千层醇
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
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杆菌、
福氏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乙
型副伤寒沙门菌均具有抗菌作用;
对枯草芽孢杆菌没有抗菌作用。
2.4 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6] 抗
原:医用天花粉。佐剂:4%氢氧化
铝凝胶。临用时以3.75 mg 天花粉
溶于1.5 ml氢氧化铝凝胶中。致
敏:健康小鼠10只,将上述天花粉
表1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对巴豆油引起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x±s)
剂量(g/kg) 两耳重量差(mg) 抑制率(%)
1.3 15.60±4.49① 30.67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①P<0.05,②P<0.01,下同
-
0.2
5.1
2.6
22.50±3.52
13.69±3.54②
14.30±2.68②
15.96±3.58①
-
39.16
36.44
29.07
组 别 n
互叶白千层低剂量组 10
正常对照组 10
阿司匹林组 10
互叶白千层高剂量组 10
互叶白千层中剂量组 10
表2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对小鼠热刺激性疼痛的镇痛作用(x±s,n=10)
组 别
剂量
(g/kg)
互叶白千层低剂量组 1.3 22.19±1.98 24.00±2.64 26.13±1.66① 29.61±2.34②
给药前痛阈值
(s)
药后痛阈值
75 min(s) 90 min(s) 120 min(s)
正常对照组
阿司匹林组
互叶白千层高剂量组
互叶白千层中剂量组
-
0.2
5.1
2.6
23.13±2.59
22.68±1.48
22.47±1.05
23.01±2.14
23.29±3.24
25.74±1.59①
25.01±2.22①
24.68±1.82
23.42±1.96
29.87±2.64②
27.62±2.31①
26.96±2.59①
23.18±2.16
31.26±1.56②
29.99±1.57②
28.85±3.39②
表3 互叶白千层醇提取物对8种株菌MIC的测定
试验菌株 菌号
白色念珠菌 10104 1∶32 3.91
注:“-”表示在最高浓度时仍然有红色出现,即无抑菌效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26003
26069
63501
1∶32
1∶32
1∶1
3.91
3.91
-
大肠埃希杆菌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福氏志贺氏菌
铜绿假单胞菌
44102
50094
51572
10104
1∶16
1∶4
1∶16
1∶8
7.81
32.25
7.81
15.63
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
稀释度 药物浓度(mg/ml)
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
较,互叶白千层醇提物高、中、低剂
量组均能显著抑制巴豆油引起的
小鼠耳廓肿胀(P<0.05或P<0.01),
提示互叶白千层醇提物对早期炎
症具有抑制作用。
2.2 镇痛试验[4] 在室温18~20℃,
电热恒温水浴箱温度控制在55±
0.5 ℃的条件下进行。给药前每只
小鼠测痛阈值2次,以出现痛反应
(舔后足)的潜伏期(两次平均值)
为基础痛阈值,筛选出痛阈值5~30 s
的合格雌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
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0.2 g/kg),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高、中、低剂量
组(5.1,2.6,1.3 g/kg),每天灌胃给药1
次,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
连续7 d。末次给药后75,90,120 min
分别测定各鼠痛阈值,如药后痛阈
值超过60 s的按60 s计,最后求出
各组平均痛阈值。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
比较,互叶白千层醇提物高、中、低
剂量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明显
延长小鼠热刺激性疼痛的潜伏期
(P<0.05或P<0.01),提示互叶白千
层醇提物具有镇痛作用。
2.3 微量2倍稀释法测定MIC[5] 用
MH营养肉汤对保存菌种进行接
种,然后在培养箱中37 ℃培养16~
18 h,复活菌种。在微孔板第一行
每孔加入MH营养肉汤 50 μl和
0.5 g/ml 药物50 μl。混合均匀后,
吸取50 μl至下一个孔中,以此类
推,最后至第7孔时,混匀后弃去
50 μl液体。以此方法使每一列从
上到下各孔的药物浓度为2倍稀释
系列。在无菌离心管中加入麦氏比
浊度的菌液和适量0.05%TTC无菌
·78· 204
(总 )广西中医药 2013年 6月第 36卷第 3期
表5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剂量
(g/kg)
对数剂量
(g/kg) n 死亡数
死亡百分率
(%)
实验机率单位
(Y)
回归机率单位
(Y)
29.11 1.4640 10 0 0.00 - 2.9192
92.00
69.00
51.75
38.81
1.9638
1.8388
1.7139
1.5889
10
10
10
10
10
8
5
2
100.00
80.00
50.00
20.00
-
5.8415
5.0000
4.1585
7.0809
6.0405
5.0000
3.9594
表4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x±s)
组 别
互叶白千层低剂量组
正常对照组
阿司匹林组
互叶白千层高剂量组
互叶白千层中剂量组
光密度值(OD)
0.412±0.085
0.201±0.029②
0.233±0.030②
0.241±0.065②
0.275±0.029①
n 剂量(g/kg)
10 -
10 0.01
10 5.1
10 2.6
10 1.3
氢氧化铝凝胶混悬液脚掌注射,
两只后脚掌各注入0.05 ml,共注
射0.1 ml。15天后,断头取血,离心
取抗血清备用。被动皮肤致敏:另取
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息
斯敏组(0.01 mg/kg),互叶白千层醇
提物高、中、低剂量组(5.1,2.6,1.3 g/
kg),每天灌胃给药1次,正常对照
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予5
天。取上述的血清(10只致敏小鼠
的混合抗血清)加生理盐水稀释成
1∶5,每鼠腹壁皮内注射两个点(相
距0.2 cm),每点0.03 ml。并再连续
给药2天,于末次给药12 h后,每只
小鼠进行抗原攻击,尾静脉注射天
花粉2.5 mg/ml(用1%伊文思蓝-生
理盐水配制)0.2 ml/只,20 min后处
死动物,剪下腹部蓝斑皮肤(0.5 g),
剪碎,浸泡于丙酮生理盐水溶液
(7:3)5 ml中48 h,离心取上清液,
采用分光光度计于610 nm波长处
测定吸收度,并作组间比较,评价
药物的抗过敏作用。结果见表4。
表4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
比较,互叶白千层醇提物高、中、低
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皮肤蓝
斑吸光度(P<0.05或P<0.01),提示
互叶白千层醇提物具有抗皮肤过
敏作用。
2.5 急性毒性试验(LD50的测定)[7]
取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
组,每组10只。禁食不禁水12 h后,
小鼠按20 ml/kg体重灌胃给予互叶
白千层醇提物1次。给药后连续观
察14 d,并记录小鼠毒性反应、死
亡数和死亡情况。见表5。试验结束
后,统计各组死亡率,用Bliss法计
算LD50及95%可信限。互叶白千层
醇提物对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
51.749 g/kg,LD50的95%可信限为
44.700~59.911 g/kg。
3 讨 论
本文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及实
验方法,对互叶白千层醇提物进行
了抗炎、镇痛、抗菌、抗过敏等药效
及毒理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
明,互叶白千层醇提物能抑制巴豆
油引起小鼠耳廓肿胀,对早期炎症
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
埃希杆菌、福氏志贺氏菌、铜绿假
单胞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具有广
谱抗菌作用;能提高热刺激致小鼠
疼痛的痛阈值,对中枢神经疼痛有
抑制作用;可抑制小鼠被动皮肤通
透性,对速发型过敏反应有抑制作
用。因此,提示互叶白千层醇提物
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抗菌和抗
过敏等作用,且毒性小。互叶白千
层在我区药用资源非常丰富,是一
个很有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本文
仅对互叶白千层醇提物进行了初
步的药理作用研究,今后,本课题
组将对其有效部位作进一步提取
分离,对其药理活性作进一步深入
研究。
参考文献
[1]G A Shabir.Metho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for the GC-FID as say of
p -cymene in tea tree oil formulation
[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5(39):681-
684.
[2]张孝祺,林雄,吴玉燮,等.广东互叶
白千层茶树油产品主要成分的质量
标准研究[J]. 广东化工,2002,29
(6):12-16.
[3]王璐,高菊珍,张红宇,等.雪上一枝
蒿速效止痛搽剂的抗炎镇痛作用研
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
(4):52-54.
[4]朱建伟,张希林,李贵海,等.紫花洗
剂的抗炎、镇痛、止痒和抗滴虫实验
[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1):
50-51.
[5]陶文琴,文皓雯,许明波,等.入侵植
物筋仔树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
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6(9):72-76.
[6]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09.
[7]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8-109.
(2012-11-08 收稿/编辑 陈明伟)
·7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