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再障复髓汤联合雄激素、一叶萩碱、环孢霉素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全 文 :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年 11月第 16卷第 21期 临床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
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红骨髓被脂肪髓代替,以全血细
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系统难治性疾病属中医“髓劳”、“虚劳”
范畴。 为探讨再障复髓汤治疗慢性再障的疗效,现将 2004年
9 月~2006 年 11 月笔者采用再障复髓汤联合 SSC 方案[司坦
唑醇(stanozolol)、一叶萩碱 (securinine)、环孢霉素 A (CsA)]
治疗 36 例慢性再障患者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再障复髓汤组 36 例患者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检查,
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为诊断标准确诊。
男性 21 例,女性 15 例,发病年龄 3~72 岁,中位年龄 37 岁。
对照组 30 例,以本院 2004 年 9 月~2006 年 11 月采用 SSC方
案治疗的 66 例慢性再障中随机抽样而得。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病程、血象、骨髓象,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 两组病例均为初治病例,既往未应用过治疗再
障的药物,治疗观察时间均为 3个月。
1.2 治疗方法
再障复髓汤组,在 SSC方案[司坦唑醇片(S)2 mg, po, tid,
一叶萩碱注射液(S)16 mg, im, qd,环孢霉素 A 胶丸(C)50 mg,
po,tid]基础上,加服再障复髓汤(自拟方)(由黄芪、人参、肉
桂、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精、龟板胶、鹿角胶、
枸杞子、丹参、焦三仙、砂仁等组成)300 ml,po,bid,连续用 28 d
为 1 个疗程,间隔 2 d 再重复下 1 个疗程,一般用 3~6 个疗
程。 结果基本治愈 11 例,缓解 10 例,明显进步 13 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 94.44%。 对照组 30例,是从 SSC方案[司坦唑
醇片(S)2 mg,po,tid,一叶萩碱注射液(S)16 mg,im,qd,环孢霉
素 A 胶丸(C)50 mg,po,tid]治疗的 66 例慢性再障中随机抽样
而得。 治疗期间定期测定血象 ,肝肾功能 。 贫血(血红蛋
白≤50 g/L) 视病情输红细胞支持治疗。 若出血严重者(血
小板≤30×109/L,有出血倾向者视病情给予新鲜血小板输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
消失;Hb 男性达 120 g/L、女性达 100 g/L,WBC 达 4.0×109/L,
PLT 达 80×109/L,随访 1年以上未复发。 缓解:贫血和出血症
状消失;Hb男性达 120 g/L、女性达 100 g/L,WBC 达 3.5×109/L
左右,PLT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 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
步。 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Hb 较治
疗前增长 3 g 以上,并能维持 3 个月。 判断以上 3 项疗效标
准者,均应 3 个月不输血。 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
未达明显进步。
2 结果
再障复髓汤组总有效率为 94.44%(34/36),对照组总有效
率为 73.33%(22/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基本治愈 5 例,缓解 6 例,明显进步 11 例,无
效 8例,总有效率为 73.33%。 详见表 1。
表 1 两组疗效对比[n(%)]
与对照组比较,χ2=4.54,*P<0.05
3 讨论
再障的发病是诸多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造
血微环境损伤,免疫机制异常所致,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
的造血系统疾病。
目前认为骨髓衰竭与异常免疫介导而抑制造血有关。 其
中激活的淋巴细胞及其释放的某些过量造血负调控因子,可
能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最为重要的环节。CSA通过调节T
细胞亚群比例,抑制 T 细胞生成 γ 干扰素(IFH-γ)及对造
血的负调节,间接提高粒-巨噬细胞集落(CFU-GM)生长[2-3],使
其恢复造血 。 而雄激素可直接作用造血细胞或增加红细
(下转第 29 页)
[作者简介] 王好朗(1966-),男,汉族,河南漯河人。 地址:河南省临颍县
城区交通路 486 号。
再障复髓汤联合雄激素、一叶萩碱、环孢霉素 A
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王好朗
(河南省临颍县中医院,河南临颍 462600)
[摘要] 目的:探讨再障复髓汤联合雄激素、一叶萩碱、环孢霉素 A 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 方法:再
障复髓汤组 36 例慢性再障患者,男性 21 例,女性 15 例,中位年龄 37 岁。 在 SSC 方案(司坦唑醇 2 mg,po,tid;一叶
萩碱 16 mg,im,qd;环孢霉素 A 50 mg,po,tid)基础上,加用再障复髓汤(自拟方),300 ml,po,bid,连续用 28 d 为 1 个疗
程,间隔 2 d 再重复 1个疗程,用 3个疗程;对照组 30 例,是从 SSC 方案治疗的 66 例慢性再障中随机抽样而得。 结
果:再障复髓汤组基本治愈 11 例,缓解 10 例,明显进步 13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4.44%,对照组基本治愈
5例,缓解 6 例,明显进步 11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为 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再障
复髓汤联合SSC 方案对慢性再障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司坦唑醇;一叶萩碱;环孢霉素 A;再障复髓汤
[中图分类号] R5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09)11(a)-027-02
组别 缓解 明显进步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对照组
10(27.77)
6(20.00)
13(36.11)
11(36.66)
2(5.00)
8(26.66)
94.44*
73.33
例数(n)
36
30
基本治愈
11(30.55)
5(16.66)
27
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年 11月第 16卷第 21期 临床研究
(上接第 27 页)
胞生成素浓度,刺激骨髓造血。 一叶萩碱通过兴奋自主神经
和骨髓神经,使骨髓血流加速,小血管扩张以至毛细动脉增
加,而使骨髓造血微环境逐渐获得改善,刺激和滋养残存的
造血干细胞重新增殖 [4-5]。 三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而祖国医学认为慢性再障是以脏腑虚衰,气血阴阳不足
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衰弱证候。 其如《张氏医通》云:“血之源
头在于肾,气之源头在于脾”: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五脏
之本,主生髓藏精,而精血同源。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脾肾受损,而致元气亏损,精血虚少,积虚成损,积损成
劳,造成血液化源匮乏;治肾治脾治虚之道矣。 是故补肾、补
脾,则精旺以生血,血盈以载气,后天健以养先天,先天足以
充后天。 而使髓劳得复,精血旺盛,精、气、血互生互化,以促
不足之血速生。 故采用自拟再障复髓汤,重在补脾肾、调阴
阳。 方中用 补气温阳 的保元汤[6](《医宗金鉴》曰:“以为血脱
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曰保元也”),
以固表实卫,裕生血之源,四物 丹参 黄精,养血活血,补脾
益气。 精生血,血化精,龟鹿二仙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益
精生血为本方之主;焦三仙、砂仁调理脾胃气机促运化,防滋
腻药呆滞脾胃。 全方共凑 大补元气、填精补髓,温肾益精,
养血 活血、健脾和胃之功。
本文通过近期疗效观察表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采用再障复髓汤联合 SSC 方案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血象及
骨髓象均获得良好改善。 此与再障复髓汤具有免疫调节,改
善造血微环境,刺激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促进骨
髓造血的作用有关。 因此,提示再障复髓汤联合 SSC 方案治
疗慢性再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治疗慢性再障的捷
径。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4-
36.
[2] 邵宗鸿 ,郑以前,张益枝,等 .长效睾丸酮合并环孢霉素 A 治疗慢性再
生障碍性贫血[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8,18:175-177.
[3] 张乃红,邵宗鸿.环孢霉素 A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与机制[J].中
华血液病学杂志,1998,19(4):218-219.
[4] 储榆林 ,张茂宏,吴梓粱,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J].中华血液
学杂志,1999,20:208-210.
[5] 邵宗鸿.深入开展再生障碍性贫血基础及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
志,1998,4:173.
[6] 周霭祥,王天恩.保元汤为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及
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85,12:15-17.
(收稿日期:2009-10-16)
HPV的基因为双链闭环 DNA,直径约 55 nm,长度约 7.9 kb,
只有 1 条链编码开放阅读框,由早期基因、晚期基因和非编
码区组成。 早期基因有 E1、E2、E4、E5、E6和 E7,这些基因在病
毒感染机体初期表达并调控病毒 DNA复制、翻译和细胞周期
转化等功能。 其中 E6和 E7在细胞永生和转化方面作用最
强,与 HPV相关性宫颈癌关系也最密切[6-7]。
在 HPV感染的上皮细胞中环状 HPV 病毒通过 E1、E2的
开放读码框断开并线性化,插入到人体上皮细胞的染色体上,
E2 ORFs的断裂可导致 E2基因的丢失或失活。
3 讨论
实验结果证明,慢性宫颈炎伴鳞状上皮化生组及 CIN 组
的 HPV16感染率与慢性宫颈炎组相比,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
炎组,P<0.05;HPV 阳性患者与 HPV 阴性患者 bcl-2 蛋白阳
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HPV感染是
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HPV 感染与其他有害因素共同作
用,在宫颈糜烂面反复引起感染,并且诱发黏膜损伤,从而促
进细胞内 bcl-2基因蛋白过度表达,所以细胞凋亡过程受阻[2]。
HPV6/11 型在宿主的细胞核内,但复制受到限制。 随着
基底细胞的分化成熟上移至表皮中浅层, 解除对病毒的抑
制,于是发生复制性感染。 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复制使细胞核
增大,细胞变性引起线粒体肿胀、破坏或糖原溶解消失,形成
空泡细胞,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有病毒寄生、繁殖的上
皮细胞并不发生恶性变。 因病毒能完整地复制,故应用免疫
组化技术在 HPV 感染的良性病变中通常可检出病毒核壳蛋
白(HPV-Ag)。 HPV16/18 型感染上皮后,其 DNA 则可能整
合而使细胞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异型性更为显著,不典型增
生的程度加重,范围向表皮中浅层扩展,当累及表皮全层时
便转变为原位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 由于无病毒复
制,所以大多数高度不典型病变和几乎所有浸润癌的病变组
织检不出 HPV-Ag。 HPV基因组 DNA在宫颈癌细胞中大多以
整合状态存在,并在转化蛋白 E6和 E7中大量表达,而E6和 E7
蛋白能抑制 p53和 PRb的功能,使宫颈细胞失去抑制癌变的
功能,细胞分化失调,产生突变,发展为癌前病变,继而发生
宫颈癌[1]。
通过对 HPV16 与 bcl-2 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探讨人乳
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证明 HPV 与宫颈癌的病程进展显著相关,可作为判定预后
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为提高宫颈癌的诊断率提供了理论基
础。
[参考文献]
[1] 赵方辉,戎寿德,乔友林.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方法现状[J].中国医
学科学院学报,2004,23(6):638-639.
[2] Pillai MR,Jayaprakash PG,Nair MK.Bcl-2immunoreactivity but not p53 ac-
cumulation associated with tumour response to radiotherapy in cervical
carcinoma[J].Cancer Res Clin Oncol,2003,125(1):55-60.
[3] Sheman ME,Schiffman M,Cox JT.Effects of age and human papil-loma
viral load on colposoopy triage:data from the randomized atypical squa-
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J].Natl Cancer Inst,2005,94(2):
102-103.
[4] Vande Putte G,Holm R,Lie AK.Expression of p27,p21 and p16 protein
in early squamous cervical cancer and its relation to prognosis [J].Gy-
necol Oncol,2003,89(1):140-147.
[5] Tsihlias J,Kapusta LR,DeBore G,et al.Loss of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p27 Kipl is a novel prognostic factor in localized human prostate
adenocarcinoma[J].Cancer Res,2006,58(21):542-548.
[6] Pillai MR,Jayaprakash PG,Nair MK.Bcl-2 immunoreactivity but not p53
accumulation associated with tumour response to radiotherapy in cervi-
cal carcinoma[J].Cancer Res Clin Oncol,1999,125(1):55-60.
[7] Sheman ME,Schiffman M,Cox JT.Effects of age and human papil-loma
viral load on colposoopy triage:data from the randomized atypical squa-
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
ithelial lesion triage study[J]. Natl Cancer Inst,2002,94(2):102-103.
(收稿日期:2009-08-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