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天蓝苜蓿特征特性的研究进展



全 文 :天蓝苜蓿特征特性的研究进展
冯毓琴1 ,曹致中2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所 ,甘肃兰州 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从天蓝苜蓿 Medicago lupulina 的地理分布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点 、与近缘植物的区别 、种群动态 、
适应性 、种子成熟和发芽生理等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 并着重介绍了它的生存繁殖方式 、种群动态和这一
野生种极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天蓝苜蓿;特征特性;种群动态;适应性;硬实
中图分类号:S543+.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04)09-0033-06
 天蓝苜蓿 Medicago lupul ina 是一年生或越
年生草本植物 , 英文名称 Black M edick , Black
Trefoil[ 1] , Black Medic[ 2] , Lapuline , Hop clover[ 3]
等 ,其别名天兰苜蓿 、黑荚苜蓿 、什花苜蓿 、米粒苜
蓿。天蓝苜蓿具有野生种所特有的非常强的适应
性和生存能力 ,在全世界野生分布非常广泛 。从
20世纪 70年代后期开始 ,国内外学者就从不同
的方向对这一野生资源进行研究。在最初的特征
特性等研究方面 , 以加拿大的 Turking ton 和
Cavers[ 4]所著的“The Biology of Canadian Weeds.
Medicago lupul ina”一文最为全面地报道了天蓝
苜蓿的地理分布 、植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生长
发育 、适应性 、种群动态以及它的经济价值等 。其
后 ,从事草地生态研究的 Pavone 和 Reader[ 5]在加
拿大废弃草地上 ,进行了局部地形 、地貌对天蓝苜
蓿生存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以及土壤中天然种子库
容量和种子保存形式的动态调查。Pavone 等从
宏观上描述了自然条件下天蓝苜蓿繁衍生息的形
式和它的生态意义。国内也有了关于天蓝苜蓿野
生分布和引种的一些报道 。但在 1985年以前 ,国
内外对天蓝苜蓿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特征特性以及
一些野生的生存形式上 ,没有利用方面的研究。
1985-1995年 ,相关报道较少 。到 20 世纪末 ,欧
美一些国家对天蓝苜蓿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 ,
加拿大 、挪威 、美国以及英国的一些草地及农业专
家纷纷试图用天蓝苜蓿作为冬季裸露地的覆盖保
护作物 ,或与大株宽行作物间作套种生物防治杂
草 ,而在国内 ,徐泽荣[ 6]和朱邦长[ 7] 等人则侧重
于天蓝苜蓿饲用价值和栽培特性的研究 。以上这
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从根本上拓宽了天蓝苜蓿的应
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 ,曹致中提出了天蓝苜蓿适
宜在黄土高原及以南地区作为草坪绿地植物和护
坡材料的利用思路 ,经过在甘肃陇东 、甘南草地对
天蓝苜蓿的观察和多年的区域 、品比试验 ,证实了
其坪用的可行性 ,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 ,开创
了用苜蓿属植物作为草坪植物的先河 ,并于 2003
年将陇东天蓝苜蓿进行了品种审定登记 。
1 地理分布
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胡先 、孙醒东[ 8] 等认
为 ,天蓝苜蓿原产于中国中部及西北部(陕 、甘 、
冀),在我国渭河岸边常见到野生种 ,在台湾也有
分布。我国除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和荒漠外 ,其
余各地均有分布 ,分布区海拔 400 ~ 3 000 m ,遍
及前苏联 、蒙古 、日本 、朝鲜 、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Turkington认为天蓝苜蓿起源于西亚和东欧 ,在
美洲属引进种。天蓝苜蓿在我国东北 、华北 、西
北 、华中 、西南地区都有野生种 ,生于河谷 、草地 、
山地 、灌丛及平原绿洲[ 9] 。据调查 ,我国新疆 、内
蒙古 、陕西 、甘肃 、青海 、四川 、宁夏 、贵州 、云南等
省(区)均有天蓝苜蓿野生种出现 。在甘肃 ,天蓝
苜蓿多以伴生种出现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中南
部和陇南 ,在陇南地区的干热河谷局部地区(迭
收稿日期:2004-05-08
基金项目:农业部“农牧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中“牧草
种质资源保护”子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冯毓琴(1968-),女 ,甘肃秦安人 ,在读博士生。
21卷 9期 草 业 科 学 33 
Vol.21 , No.9 PRATACULTU RAL SCIENCE 9/ 2004
部 、舟曲沿白龙江一带)可形成亚优势种[ 10] 。野
生状态下天蓝苜蓿多以下繁草出现在山谷 、路边
及草地上 ,并随海拔 、降水量 、气温的不同 ,形成很
多不同的生态类型。
2 生物学特性
陈默君在《中国饲用植物》一书中指出:天蓝
苜蓿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 ,全株疏被柔毛 ,主根
细长 ,茎匍匐或稍直立 ,高 20 ~ 60 cm;三出复叶 ,
小叶宽倒卵形至菱形 ,长和宽 0.5 ~ 2.0 cm ,先端
钝圆 ,微缺 ,基部宽楔形 ,上部有锯齿状 ,托叶斜卵
形;花 10 ~ 25朵 ,密集成头状 ,花萼钟状 ,萼齿长 ,
花冠蝶形 ,黄色 ,花冠稍长于花萼。荚果弯曲呈肾
形 ,黑色 ,有纵纹 ,被柔毛。种子 1粒 ,黄褐色 ,细
胞染色体 2n=16 或 32。而 Turking ton 认为 ,天
蓝苜蓿是一年生 、二年生 、多年生或短寿命的草本
植物 ,主根纤细 ,并有大量细弱的次生根可伸入土
中60 cm ,形成一个致密的网状根 ,茎匍匐 、平卧
或直立 ,茎长可达 80 cm ,许多分枝自由分散地着
生于茎上 ,茎 、叶柄 、花梗和叶两面不同程度地覆盖
着绒毛。总状花序长 1.5 cm ,花黄色 ,长2 ~ 4 mm ,
每个花序有 20 ~ 50个小花 。花萼钟状 ,适度被毛 ,
5个萼片几乎相等 ,旗瓣长 2 ~ 2.5 mm ,倒卵或长
椭圆形 ,略长于翼瓣。二体雄蕊离生 。染色体数在
北美 2n=16 ,而在欧洲 2n=16或 32。
3 生态学特征
一年生天蓝苜蓿 ,在温带以北地区 ,5 月中旬
出苗 ,8月中旬种子成熟;在亚热带地区 ,除在春
季 3月中旬出苗外 ,还能在秋季 9月中旬出苗 ,以
其绿色植株越冬 ,翌年 5 月下旬种子成熟 。多年
生类型 ,在亚热带地区 ,每年 2月下旬-3 月上旬
返青 ,种子 10月中旬成熟 。在栽培条件下 ,温带
地区的吉林省 , 5月 3日播种 ,8月 4日种子成熟 ,
生育期仅 80 d左右 。在四川剑阁县 9 月中旬播
种 ,绿体越冬 , 5月下旬种子成熟 ,生育期 245 d。
据北京试验 ,早春 3月播种 ,4月中旬开花 ,5月下
旬种子成熟 , 10月底种子落地后又自行出苗 ,未
能越冬而死亡;据南京试验 , 9 月底播种 ,翌年 5
月上旬盛花期 , 6 月中旬种子成熟 , 茎长 50 ~
80 cm 。据调查 ,在贵州三都县 4 月上旬种子成
熟;在罗甸县(海拔 502 m)5月初种子成熟;在惠
水县(海拔 1 120 m)7月中旬处于盛花期 ,8月上
中旬种子成熟;而在海拔 2 600 m 的威宁县 9月
中旬盛花期 ,少数处于结荚期。在兰州的试验表
明 ,4月下旬播种 ,6月中旬开花 ,8月中下旬种子
成熟 ,生育期 112 ~ 118 d[ 11] ;7-8 月播种 ,绿体
越冬 ,3月下旬返青 ,5月中下旬处于种子成熟期 ,
之后 ,脱落的种子又陆续出苗 。
天蓝苜蓿的生长习性特殊 ,在不同的植被环
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生长习性。在植被稀疏的开阔
地匍匐生长 ,在有伴生种或杂草密集的草山 、草坡
及河边 、水沟边直立或半直立生长。在甘肃陇东
生长矮小 ,生育期内自然高度 10 ~ 20 cm ,叶色鲜
绿。天蓝苜蓿具有独特的开花 、结实和萌发特性 ,
在枝条伸长的同时 ,从茎基部到枝梢依次开花结
实 ,种子陆续成熟 ,不断脱落 ,种子天然落种 ,陆续
出苗 ,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播种 1 年可多年利
用[ 12] 。尤其夏末秋初单播密植时 ,由于生长期气
温 、地温逐渐下降 ,生殖生长受低温抑制 ,营养生
长期延长 ,绿期延长 ,叶片繁茂 ,相邻植株的枝叶
相互交织 ,形成致密的草层 ,在草层上部只看见致
密的叶片 ,看不到分枝 ,尤其在花期 ,黄色小花点
缀其中 ,景观非常美丽[ 13] , 可以用作草坪建植。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天蓝苜蓿种子在母株上发芽。
母株被大雨掩埋在土层下后 ,未脱离母株的成熟
种子也会发芽 。天蓝苜蓿在整个生长季里可以不
断开花 ,不断结籽 ,并陆续脱落 。在温室条件下 ,
连续三四年都可以不断生长开花[ 14] 。
4 与其他近缘植物的区别
天蓝苜蓿顶生叶有叶柄 ,托叶大 、宽 、有尖利
锯齿以及短尖叶端 ,这是区别天蓝苜蓿和小蛇麻
三叶草 Tri folium dubium 的主要特征。和苜蓿
属的其他种相比 ,天蓝苜蓿具有非功能性的花自
动弹开机理和稍带弯曲的荚果[ 15] 。葫芦巴属
Trigonella 植物的外观基本和天蓝苜蓿一样 ,开
小黄花或小蓝花 ,头状花序 ,但它的种荚是长椭圆
形 ,直或弯曲 ,但不扭曲;天蓝苜蓿和葫芦巴属植
物可通过子叶(葫芦巴属植物的子叶基部膨大而
天蓝苜蓿没有)、雄蕊的形态学结构以及有无出现
花自动弹开机理等加以区分;苜蓿属金花菜
M.polymorpha 的叶形 、叶色 、生长习性和天蓝苜
34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1 ,No.9) 9/ 2004
蓿非常相似 ,可通过荚果加以区分 ,金花菜的荚果
螺旋形 2 ~ 3圈 ,被有疏刺 ,天蓝苜蓿的荚果为肾
形。天蓝苜蓿和草木樨 Melilotus of f icinalis 在
许多方面都相同 ,但天蓝苜蓿的总状花序似头状 ,
花序短 ,而草木樨花序的花梗比较长 。天蓝苜蓿
和偏侧花苜蓿 M.secundi f lora 这些分类单位组
成了一个明确的区 ,即天蓝区 Lupoularia Ser.,一
些学者认为这是苜蓿属和草木樨属之间的一座桥
梁[ 16] 。
5 种群动态
Lammerink[ 17]研究了新西兰南岛不同地点
的天蓝苜蓿的形态学和物候学特征 ,发现其最早
开花期完全受遗传影响 ,种群内和种群间都存在
遗传差异。Sudhu[ 18]发现加拿大天蓝苜蓿的种内
和种间也存在着形态学和物候学的差异。比如:
分枝形式 、植株活力 、开花时间 、寿命 、自繁 、分枝
长度以及在母体上的种子萌发率等 ,不同生息地
天蓝苜蓿叶片的数量和大小 、茎的数量以及节间
的长度都有很大的差异。Mccomb[ 19]认为 ,即使
在同一植株上 ,叶片形状也是多变的 ,而且一些天
蓝苜蓿并没有典型的开花机理 。Sudhu在相对一
致的条件下 ,种植了 17个天蓝苜蓿的群体 ,并测
定了 38项个体特征指标 ,结果表明 ,同一地点的
每个群体都是不同基因型的混合体 。不同生长
地 、气候条件下 ,天蓝苜蓿在群体内和群体间会发
生不同基因的漂移。
Pavone等人 1985 在研究“加拿大南部安大
略冰碛层废弃放牧地地形 、地貌对野生天蓝苜蓿
存活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报道 ,在山脊覆盖地
衣 、山脊无地衣和有其他杂草丛生的山谷以及有
草地动物活动(放牧 、鼠害)等生境下 ,天蓝苜蓿生
存繁殖的变化情况是:山脊有地衣覆盖时 ,天蓝苜
蓿存活 37 周 ,动物的牧食行为会降低其存活时
间 ,28%~ 38%的植株结籽 ,种子总量大;没有地
衣覆盖的山脊上 ,生存 10 ~ 14周 ,动物的行为对
存活率的影响较前者更大 ,会使结实比例从 15%
降到 2%;在山谷以早熟禾等禾草为上繁草的低
洼荫蔽地 ,天蓝苜蓿的生存只有 3 ~ 5周 ,结实植
株仅占总数的 3%~ 5%,动物的践踏 、放牧可明
显提高天蓝苜蓿的存活时间 ,最多达 12周 ,因为
放牧和践踏改善了低洼地的光照和水分条件 。对
比山脊和山谷单株种子量发现 ,在低洼地单株种
子量大 ,平均每株 115粒 ,而在山脊为 68 ~ 81粒。
低洼地天蓝苜蓿数量少 ,种子总量小 ,而在山脊种
子总量很大 ,翌年山脊的新生苗数为 520 ~ 4 200
株/m2 ,山谷地为 110 ~ 1 600 株/m 2。Pavone 的
试验说明 ,在野生情况下 ,天蓝苜蓿种群数量随着
地形 、地貌的不同变化很大 ,该试验结果和他在
1982年“天蓝苜蓿天然种子库容量和种子状态的
动态变化”一文中的报道结果相似[ 20] ,他在这篇
文章中报道 ,野生状态下天蓝苜蓿的种子在土壤
中库存数量为 600 ~ 2 000 粒/m2 ,在春季和夏季
的发芽和生长阶段 ,种子库存量最小 ,而在冬末种
子脱落后 ,种子库存量最大 ,并且在山谷低洼地种
子密度小 ,为 600 ~ 1 100株/m2 ,而在山脊上密度
大 ,为山谷地的 2 ~ 3倍。天蓝苜蓿野生种子无论
在山脊还是山谷的土壤环境 ,由于种子硬实造成
固有的休眠特性 ,一年中大多数种子处于自然休
眠状态 ,只有在冬季才过渡为冷冻强制休眠 。一
年中 ,土壤所蕴含的种子只有 30%~ 40%会自然
发芽 ,其余种子保持休眠 ,这种休眠和发芽的动态
平衡使其天然的种子库得以持久保存 ,并适合于
能首先侵占动物活动和土壤侵蚀的裸露或荒芜土
地。在天蓝苜蓿栖息地土壤中 ,任何时间总是保
存一定数量的种子 ,只要具有水热条件 ,就可发芽
生长 。天蓝苜蓿种群数量既随地形 、地表 、水热条
件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又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和
持久 。
Reader 等[ 21] 1991 报道 ,天蓝苜蓿在经过干
扰的土壤中的分布要比在不受干扰的植被中的数
量大得多 ,密度随其他植被密度的减小而增加。
据 Wolfe-Bellin 等[ 22] 报道 , 在有一种草地鼠
类———Geomys bursarius活动的高草草原上 ,天蓝
苜蓿的分布与鼠丘数量正相关 。在鼠丘周围发芽
率高 ,而在鼠丘上面存活率和结实率高 。可能鼠
丘为天蓝苜蓿创造了一种植被稀少 、竞争力弱的
小环境 ,在植物群落内部创造了空间的多样性。
天蓝苜蓿倾向于在较为空旷 、植被稀疏 、土壤经常
受到干扰 、侵蚀的人工草地 、退化草地 、路边 、荒芜
地等生长 ,它也是土地裸露废弃后最先出现的植
9/2004 草 业 科 学(第 21卷 9期) 35 
物种类(Cavers的观察),而且在火灾发生的年份 ,
草地天蓝苜蓿的生长情况要比正常年份好。因此
天蓝苜蓿更趋向于适应多变的环境 ,如农田耕作 、
划破草皮地等。种子可以经受任何极端干旱和冷
冻达 10年以上 ,种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在自然
状态下 ,种子在土壤中保存完好 ,一旦水热适宜 ,
即可萌发 ,成为空迹地恢复植被的先锋草种。
6 适应性
天蓝苜蓿适应性很强 ,生于旷野 ,在山地黄棕
壤 、黄壤 、黏壤土上均能良好生长 ,在 pH 值为 7
的中性砂壤上生长良好 ,具有较强的耐寒性 ,耐旱
性强 。在安徽省 , 1982 年发生严重春旱 ,在土壤
含水量下降至 4.1%的情况下 ,植株虽已明显受
害 ,但并未致死。在甘肃灵台县 , 5-6 月春夏干
旱时 ,植株矮小 ,呈垫状匍匐于地面 ,生长几乎停
滞。而在雨水较多的年份 ,分枝长达 60 cm ,花繁
叶茂 。天蓝苜蓿耐盐碱性一般 ,比紫花苜蓿稍弱 ,
在酸性土壤上生长状态比紫花苜蓿强 ,耐热性中
等。在草层中竞争力强 ,在密实的禾本科混播草
坪中撒入天蓝苜蓿种子 ,即可萌发生长并在草坪
中逐年增加其比例 。天蓝苜蓿生长在旷野 ,被家
畜采食后仍可再生 ,往往在采食中有些啃食未尽
的低矮匍匐枝条还能开花结实落下种子 ,其后再
生枝条匍匐伸长生长 、开花结籽 、落地繁殖。被家
畜采食后随粪便排出的种子发芽率更高 。因此食
草动物也是天蓝苜蓿种子传播的媒介。天蓝苜蓿
不耐水渍 ,土壤含水量达 86%条件下持续 6 d将
大量死亡 。较耐荫蔽 ,阳光不足时 ,茎叶细弱 。密
植时可半直立生长 ,落叶少 ,营养生长旺盛;而平
卧时落叶严重 ,最多达 44%。Hopkins[ 23]报道 ,天
蓝苜蓿喜欢碱性的干燥土壤 ,并在石灰质的土壤
等生境敏感的土地上生长良好 ,但多数学者认为
pH值 6.9 ~ 7.8为宜 。
Lavs
[ 24]等人在 1999所做的冬季覆盖保护越
冬性试验中发现 ,越冬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毛笤子
Vicia vil losa ,天蓝苜蓿 ,绛三叶 T.incarnatum ,
地三叶 T.subterraneum 。他在 2000年[ 25]做了 8
种一年生豆科覆盖作物的人工气候下抗冻性试
验 ,抗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毛苕子 ,黄花草木樨 ,
绛三叶 ,天蓝苜蓿 ,白三叶 T.repens ,地三叶 ,蒺
藜 状 苜 蓿 M.t runculata , 蜗 牛 苜 蓿
M.scut telata。与之对应的草层高度分别为:
24.0 ,31.45 ,3.29 ,2.5 ,2.02 , 39.4 ,35.95 cm 。天
蓝苜蓿的草层高度为2.5 cm ,紧贴地表 ,在-6 ℃
时 ,它的存活率为 100%,在-9 ℃时为 65%。在
一年生的天蓝苜蓿 、蒺藜状苜蓿 、蜗牛苜蓿中 ,天
蓝苜蓿的抗冻性最强。林家栋报道 ,在-23 ℃的
低温下 ,天蓝苜蓿仍能顺利越冬 。Sudhu报道 ,天
蓝苜蓿的越冬存活率取决于入冬前植株的生长阶
段 ,在秋季经过开花的天蓝苜蓿植株往往越冬能
力强 ,翌春返青好。晚秋萌发的小苗大多数不能
越冬 。天蓝苜蓿绝大多数以休眠种子越冬。据
2002年在兰州的越冬试验 ,冬前植株叶片总数少
于 6 ~ 8片和冬前已经结实的植株在兰州很难越
冬 ,刈割 、放牧 、冬灌和种植密度都可能影响它的
越冬能力 。
7 种子成熟和发芽生理
天蓝苜蓿虽然生育期短 ,生物量小 ,但它的种
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自繁能力[ 26] 。种子休眠
及发芽试验表明:天蓝苜蓿种子成熟脱落时 ,胚已
经成熟 ,没有后熟期;种皮坚硬 、致密 ,不透水等原
因导致种子很难吸胀或吸胀后胚的伸长受阻 ,存
在种皮抑制胚的现象;硬实率高达 85%以上 ,而
干燥更能加剧硬实作用;种子发芽对温度的敏感
性不大 ,高温不会制约种子的发芽。天蓝苜蓿的
硬实率高 ,自然条件下 ,大多数种子处于硬实造成
的自然休眠 ,但经过机械擦破种皮 、酸腐蚀种皮等
处理 ,发芽率可达 85%。冷冻处理对硬实的作用
极有限:在-18 ℃冰箱中冷冻 7 个月 ,发芽率仅
为 35%[ 27 ,28] 。在种植过天蓝苜蓿的土壤中 ,总
是保存有一定数量的休眠有活力的种子 。天蓝苜
蓿种子在气温 5 ℃以上即可萌发。高温高湿条件
下 ,脱落种子的硬实率低 ,脱落种子可迅速长成新
植株 ,因此在湿热条件下草地的成熟落粒的种子
会不断萌发出新苗 ,实现草地的自我更新。
参考文献:
[ 1]  陈默君 ,贾慎修.中国饲用植物[ M] .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 , 2000.580-581.
[ 2]  Abdin O A.Cover crops and interrow tillage for w eed
36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1 ,No.9) 9/ 2004
control in shor t season maize[ J] .European Journal of
Ag ronomy , 2000 ,(12):93-102.
[ 3]  林家栋 ,朱邦长.贵州优良的野生牧草———天蓝苜
蓿[ J].贵州畜牧兽医 , 2000 , (3):1-2.
[ 4]  Turking ton R, Cavers P B.The biology of Canadian
weeds——— Medicago lupulina L.[ J] .Plant Science ,
1979 , 59:99-110.
[ 5]  Pavone L V , Reader R J.Effect of micro topography on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Medicaga lapulinaL
[ J].Journal of Ecology , 1985 ,(73):685-694.
[ 6]  徐泽荣.剑阁县野生天蓝苜蓿的调查研究[ J] .四
川草原 , 1985 ,(1):45-47.
[ 7]  朱邦长 , 何胜江 , 张川黔 , 等.贵州天然豆科牧草
———天蓝苜蓿的引种驯化[ J] .贵州农业科学 ,
1996 ,(4):36-40.
[ 8]  胡先 ,孙醒东.国产牧草植物[ M] .北京:北京科
学出版社 , 1955.67-68.
[ 9]  耿华珠.中国苜蓿[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5 , 83.
[ 10]  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资源[ M] .兰州:甘肃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89.
[ 11]  陈宝书 , 温随良 , 郑守林 , 等.一年生苜蓿形态特
征和生产性能的观测[ 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9:
273-278.
[ 12]  曹致中 , 冯毓琴 , 柳小妮 , 等.美观省水易养护的
草坪绿地植物———天蓝苜蓿[ J] .草业科学 , 2003 ,
20(4):58-60.
[ 13]  冯毓琴.天蓝苜蓿坪用性状的研究[ D] .兰州:甘
肃农业大学 , 2003.1-6 , 24-25.
[ 14]  Sudhu S S , Cavers P B.Maturity-dormancy relationship
in attached and detached seeds of Medicago lupulina L.
(Blacd Medick)[ J] .Can.J.Bot , 1977 , 138:174-182.
[ 15]  Baum B R.A Clarification of the generic limits of
Trigonella and Medicago lupulina L.[ J ] .
Can.J.Bot , 1968 , (46):741-749.
[ 16]  中国农科院畜牧所饲料室 , 农牧渔业部畜牧局草
原处.苜蓿的科学与技术[ A].中国草原学会文集
第 2辑(译)[ C] .1986 , 45-99.
[ 17]  Lammerink J.Genetic variability in commencement of
flow ering in Medicago lupulina L.in the South
1sland of New Zealand [ J] .N.Z.J.Bot , 1968 ,
33-42.
[ 18]  Sidhu S S.Some aspects of the ecology of black mcdick
(Medicago lapulina L.)[ D] .University of Westerm
Qntario London , 1971.
[ 19]  Mccomb J A.Annual Medicago species with particu-
lar reference to those occurring in Western.Australia
[ J] .Soc., 1974 , (57):81-96.
[ 20]  Pavone L V , Reader R J.The dynamics of seed bank size
and seed state of Medicago lupulina L.[ J] .Journal of
Ecology , 1982 ,(70):537-547.
[ 21]  Readcr R J , Buck J.Control of seedling density on
disturbed g round:role of seedling establishment fo r
some midsuccessional o ld-field species[ J 〗.Can.
J.Bot , 1991 , (69):773-777.
[ 22]  Wolfe-Bellin K S ,Moloney K A.The effect of g opher
mounds and fire on the spa tial distribution and de-
morg raphy o f a short-Lived legume in tallg rass prairie
[ J] .Can.J.Bot , 2000 , 1299-1308.
[ 23]  Hopkins A , Pywell R F , Johnson R h , et al.En-
hancement of bo tanical diversity of permanent g rass-
land and impact on hay production in environmental-
ly sensitiv e areas in the UK[ J] .Grass and Forage
Science , 1999 , (54):163-173.
[ 24]  Lars olav Brandsater.Winter Annual legumes use as
cover crops in vow crops in Nor thern regions I Field
experiments[ J] .Crop Science , 1999 , (39):1360-
1739.
[ 25]  Lars olav Brandsater.Winter Annual legumes for use
as cover crops in row crops in No rthern regions:II
Forest resistance study[ J].Crop Science , 2000 ,(40):
175-181.
[ 26]  Jeffreg G , Norcini , James H , et al.P reemergent con-
trol o f common vetch (Visia sativa L.)and Black
medic(Medicago cupulina L.)[ J 〗.Journal of En-
vironmental Hor ticulture , 1997 , 15(3):149-152.
[ 27]  冯毓琴 , 曹致中.天蓝苜蓿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
[ J] .草业科学 , 2003 , 20(1):20-22.
[ 28]  中山包.发芽生理学[ M] .马云杉译.北京:农业
出版社 , 1988.20-110.
9/2004 草 业 科 学(第 21卷 9期) 37 
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cago lupul inacharacteristics
FENG Yu-qin1 ,CAO Zhi-zhong2
(1.Gansu Academy of Ag ricultural Science , Lanzhou , 730070 ,China;
2.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 Gansu Ag ricultural University , Lanzhou , 730070 , China)
Abstract: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caogo lupulina characteristics were reviewed in terms of its geog raphi-
cal distribution ,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s , grow th and development , population dynamics , adapt-
ability , seed mature and germination physiology and other aspects , among which , features of survival , re-
production ,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st rong adaptabili ty w ere underlined.
Key words:Medicago lupulina;characterist ics;population dynamics;adaptability ;hardiness.
专家研究认为草原文化应是中华文明三大主流之一
辽阔的草原 ,是我国远古先民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位于大青山南麓的大窑遗址 ,距今约
有 50万年 ,记述了原始先民狩猎为主 、采集为辅的生活;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反映了以聚落
形式定居的农业生活;匈奴建立的草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 ,创造了草原游牧文化的雏形 ,而后
的鲜卑 、突厥 、回鹘 、契丹 、女真 、蒙古等民族演变出了北方草原上朝代更迭 、民族兴衰 、文化相
承 、融合的沧桑岁月 。
草原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作为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 ,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有关专家提出: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 、长
江文化一样 ,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流之一。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 、长江文化交相辉映 ,相互促
进 ,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课题组有关专家表示 ,在中华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中 ,黄河文化 、长江文化已得到较为充
分的研究 ,但是对于草原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 ,特别是把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
分 ,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尤为不够 ,这是中华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憾。草原文化并非“荒蛮” 、“粗
野”的文化 ,它不仅具有政治 、经济 、军事 、法制 、艺术 、风俗 、生态等系统深刻的内涵 ,是人类富
有想象力 、创造力的文化成果 ,而且具有雄厚气质 、开拓禀性 、智慧灵气和委婉的独特风格和魅
力。
课题组有关专家介绍 ,在以往的论述及研究中 ,经常从中原文化“正统”意识出发 ,忽视 、排
斥甚至贬损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北方民族历史文化。国际上反华势力也别有用心地割裂草原
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联系 ,为“中国以长城为界”制造依据。然而 ,草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为
中原内地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发展活力 ,而且也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所不可缺少的。
(李欣玉)
38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1 ,No.9) 9/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