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外来入侵种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分布及防控



全 文 :许 瑾. 外来入侵种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分布及防控[J]. 杂草科学,2014,32(2):41 - 43.
外来入侵种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分布及防控
许 瑾
(上海辰山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 201602)
摘要:本文全面总结了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列出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标本记录,分析了其入侵的原
因,并提出防控建议。
关键词:光荚含羞草;入侵植物;外来种;分布;防控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 935X(2014)02 - 0041 - 03
The Distribu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nvasive Plant,
Mimosa bimucronata in China
XU Jin
(Shanghai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Shanghai Chenshan Plant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20160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of Mimosa bimucronata in China,lists specimen records,analyzes the
causes for invasion,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is invasive species.
Key words:Mimosa bimucronata;invasive plant;alien species;distribu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基金项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项目(编号:F132418)。
作者简介:许 瑾(1983—) ,女,陕西三原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
要从事植物系统学及谱系地理学研究。E - mail:xujin106 @
gmail. com。
外来植物入侵是指植物从其原生地借助人为或
自然力进入新栖息地,并在新栖息地失去控制而暴
发性扩散,造成农林牧业减产、生物多样性下降、生
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等危害的现象[1]。有些外来入
侵植物可以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使经
过几千年协同进化的植物、动物、土壤和水分的生态
平衡被破坏[2]。同时,外来物种入侵也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损失。据有关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因生物灾
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占粮食产量的 10% ~ 15%,
占棉花产量的 15% ~ 20%,占水果、蔬菜的 20% ~
30%,某些省份林业损失达 10% ~15%[3]。
光 荚 含 羞 草 [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属于豆科 Leguminosae 含羞草属(Mimosa
L.)半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俗称簕仔树,原产热带美
洲,50 多年前由广东中山县旅美华侨引入我国,曾
广泛作为各类经济作物园、果园营造绿篱的树
种[4]。光荚含羞草现已在广东省和海南省造成严
重的生态危害[5 - 6]。
目前,对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入侵状况鲜有相
关报道。本研究全面总结了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分
布,列出了相关标本信息,分析了该物种入侵的原
因,并提出相应的入侵警报和防控建议,希望能够引
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治理,以免造
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1 光荚含羞草的生物学特性
落叶灌木,高 3 ~ 6 m;小枝无刺,密被黄色茸
毛。二回羽状复叶,羽片 6 ~ 7 对,长 2 ~ 6 cm,叶轴
无刺,被短柔毛,小叶 12 ~ 16 对,线形,长 5 ~ 7 mm,
宽 1 ~ 1. 5 mm,革质,先端具小尖头,除边缘疏具缘
毛外,余无毛,中脉略偏上缘。头状花序球形,花白
色,花萼杯状,极小;花瓣长圆形,长约 2 mm,仅基部
—14—杂草科学 2014 年第 32 卷第 2 期
连合;雄蕊 8 枚,花丝长 4 ~ 5 mm。荚果带状,劲直,
长 3. 5 ~ 4. 5 cm,宽约 6 mm,无刺毛,褐色,通常有
5 ~ 7 个荚节,成熟时荚节脱落而残留荚缘[7 - 8]。
2 光荚含羞草的地理分布
在鉴定标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多份近年采
集的光荚含羞草标本采自于云南省临沧、思茅、红
河、文山等州(市) ,而此前光荚含羞草在云南省的
具体分布区域并未有过报道。本研究对国内各大标
本馆(IBSC、KUN等)中光荚含羞草标本信息进行了
系统搜集,并结合笔者工作中鉴定的光荚含羞草标
本,对分布于广东、海南以外省份 /地区的标本信息
进行了总结整理,结果见表 1。广东、海南两省光荚
含羞草危害较为严重,其分布地区已有较多报道,在
此不再赘述。通过广泛查阅文献[9 - 19]和标本记录,
光荚含羞草目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为广东、海南、广
西、云南、福建、江西、湖南、澳门、香港。此外,据相
关报道[16],光荚含羞草在广西东部、南部、西部、中
部都有分布,江西南部东江流域也有分布记录[12],
但这些文献中并未列出标本记录。
表 1 光荚含羞草的标本记录
Table 1 The specimen records of Mimosa bimucronata
采集号 采集人及采集时间 采集地
海拔高度
(m) 存放标本馆
DZL585 刀志灵 云南省普洱县南岛河 1 300 暂未入馆
DL540 刀志灵 云南省普洱县思茅港镇那澜 680 暂未入馆
DL545 刀志灵 云南省西盟县勐校错 1 244 暂未入馆
YDDXS0979 李永亮等 云南永德县亚练橄榄坡 909 暂未入馆
LuJL203 / 云南省麻栗坡县麻船路天保叉口 1 020 暂未入馆
Pbdws158 / 云南屏边县 926 暂未入馆
2280 华南分队 广西百色市百色岭王老山林场 450 IBSC
1992 韦发南 广西桂林市大埠附近 / IBK
0909047 喻勋林、徐永福、谭洪田等 湖南江永县 206 CSFI
8903 叶华谷、邢福武 澳门西望洋山 / IBSC
335 蒋英 香港山顶 / IBK、IBSC
30372 黄荣焜 香港赤柱 / IBSC
注:/表示未记录。
3 光荚含羞草在我国入侵的原因
3. 1 适应性极强
光荚含羞草常分布于荒废果园、村边路边、沟谷
溪边或丘陵荒坡上,尤其偏爱靠近河溪旁的水湿处
少乔木或无乔木光照条件好的地段,是一种喜光、喜
湿的植物。适应性极强,可在多种土质条件下生长,
且耐热、耐涝、耐旱,再生能力很强,生长迅速,栽后
当年就能长到 2 m 左右[4]。种子可在较广的温度
范围内(15 ~ 40 ℃)发芽[20]。中国南部众多地区都
是其可能入侵的范围。
3. 2 繁殖能力强
光荚含羞草有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2 种繁殖模
式[4,14],繁殖体数量大,传播范围广,生长迅速,繁殖
能力强[20],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单优群落,排挤
本地种[4]。
3. 3 人为引种
光荚含羞草最初是作为篱笆植物被引进的,以
及用作薪炭林[21 - 22]。还有一些地区将其用于营造
和美化绿地[23 - 24]。人为引种促使光荚含羞草扩散。
4 防控建议
目前,针对光荚含羞草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
方法。人工拔除、铲除等物理防治费时费力,化学防
治又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生物防治是最理想的防治
方法,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将是未来光荚含羞草防治
的主要方向。为了更好地控制光荚含羞草的入侵,
提出以下几点防控建议: (1)对光荚含羞草的分布
地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其分布区域和危害程度,组
织相关部门进行有计划地控制、防治和根除,遏制其
向更大范围扩散。(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向民众
宣传光荚含羞草的危害性,宣传恢复本地物种,增强
民众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避免
进一步人为地扩大传播,增强抵御外来植物入侵的
能力。(3)增进国内外合作交流,借鉴国外的治理
经验,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防御和控制体系。加强
检疫、农业、林业、科研院所等各个部门的合作,提高
防御能力和防控技术。(4)综合利用与治理相结
—24— 杂草科学 2014 年第 32 卷第 2 期
合。光荚含羞草具有生长迅速、耐涝的特点,可以作
为护坡和护岸堤植物。此外,光荚含羞草还可以作
薪炭林。国外有利用光荚含羞草进行热带地区退化
生境或绿地恢复的报道[25 - 26]。在进行治理的过程
中,加强对光荚含羞草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减轻其对
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利用其经济价值造福民众,
是一种合理高效的防治方法。
一个新的入侵种一旦被发现造成重大影响时,
它往往已经在该地区扎住了根,再想消灭它已经很
困难,完全消灭已建立种群的入侵种几乎是不可能
的[27]。预防优于治理,加强入侵前的预防比入侵后
再行控制会更有效,代价也更小[28]。因此,在我国
南方光荚含羞草可能入侵的地区,应该首先加强防
范;对于已经入侵的地区,应尽快加以治理。目前,
关于光荚含羞草治理的相关研究甚少,希望各方的
研究学者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争取在光荚含羞草的
防治方法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 叶,林培群,余雪标,等. 外来植物入侵研究[J]. 广东农业
科学,2010(5) :156 - 159.
[2]向言词,彭少麟,任 海,等. 植物外来种的生态风险评估和管理
[J]. 生态学杂志,2002,21(5) :40 - 48.
[3]欧阳贵明. 狙击生物入侵的对策探讨[J]. 华东昆虫学报,2003,
12(1) :108 - 110.
[4]邵志芳,赵厚本,陈炳辉,等. 外来植物光荚含羞草的入侵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 :5773 - 5774,5781.
[5]王 芳,王瑞江,庄平弟,等. 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治策略
[J]. 生态学杂志,2009,28(10) :2088 - 2093.
[6]安 锋,阚丽艳,谢贵水,等. 海南外来植物入侵的现状与对策
[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5) :198 - 206.
[7]陈德昭. 中国植物志[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8.
[8]吴德邻. 广东植物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9]丁 莉,杜 凡,张大才. 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 西部林业
科学,2006,35(4) :98 - 103,108.
[10]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等. 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
害特点[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 :554 - 561.
[11]谭洪田,徐永福,田 径,等. 湖南省新记录的南亚热带植物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6) :82 - 85.
[12]付 岚,赵鸣飞,龚 玲,等. 东江流域河岸带外来入侵植物调
查分析及其风险评估[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1,12
(12) :1897 - 1904.
[13]胡 刚,张忠华. 南宁的外来入侵植物[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报,2012,20(5) :497 - 505.
[14]刘吉峰,刘 强. 外来植物光荚含羞草的防治和综合利用[J].
中国热带农业,2011(5) :81 - 84.
[15]谢云珍,王玉兵,谭伟福. 广西外来入侵植物[J]. 热带亚热带
植物学报,2007,15(2) :160 - 167.
[16]林建勇,温远光,韦 洁,等. 北部湾经济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
评估[J]. 现代农业科技,2011(8) :130 - 131,133.
[17]林建勇,温远光,韦 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来入侵植物
[J]. 广西林业科学,2011,40(4) :281 - 287.
[18]徐海根,强 胜.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1.
[19]马金双.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3.
[20]李 叶. 海南省平台地外来树种光荚含羞草生物入侵风险性评
估[D]. 海口:海南大学,2010.
[21]徐英宝,王业华,黄逾天. 簕仔树薪炭林调查研究初报[J]. 热
带林业科技,1986(3) :9 - 17.
[22]王业华. 簕仔树薪炭林研究初报[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89,7(4) :25 - 28.
[23]杨姿新,吴刘萍. 湛江绿塘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 广东
园林,2007,29(6) :67 - 71.
[24]谢良生,王发国,邢福武,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墙壁植物资源及
其应用[J]. 生态环境,2008,17(2) :807 - 811.
[25]Brancalion P H S,Novembre A D L C,Rodrigues R R,et al. Prim-
ing of Mimosa bimucronata seeds:a tropical tree species from Brazil
[J]. Acta Horticulturae,2008,782:163 - 168.
[26]Ferretti A R. de britez R M. Ecological restoration,carbon seques-
t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the experience of the society for
wildlife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PVS)in the Atlantic
rain forest of southern Brazil[J].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06,14(3 /4) :249 - 259.
[27]Mack R N,Simberloff D,Lonsdale W M,et al. Biotic invasions:
causes,epidemiology,global consequences,and control[J]. Ecolog-
ical Applications,2000,10(3) :689 - 710.
[28]Marmorino G O,Lyzenga D R,Kaiser J A C. Comparison of air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ry with in situ surface - slope meas-
urements across Gulf Stream slicks and a convergent front[J]. Jour-
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1999,104(C1) :1405 -
1422.
—34—许 瑾:外来入侵种光荚含羞草在我国的分布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