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全 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15(1):78-79       
JournalofPlantResourcesandEnvironment     
    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马君义 , 张 继① , 王一峰 , 姚 健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70)
Extractionandanalysisoftotalflavonoidsfrom rootsofcultivatedGlycyrrhizapalidiflora MAJun-yi, ZHANG
Ji① , WANGYi-feng, YAOJian(ColegeofLifeScience, 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 Lanzhou730070, China), J.PlantResour.&Environ.2006, 15(1):78-79
Abstract:Withthreediferentmethods, thetotalflavonoidsfromtherootsofcultivatedGlycyrrhizapallidifloraMaxim.weredeterminedandcomparedbyultraviolet-visiblespectrophotometry.Theresultsshowedthattheextractyieldoftotalflavonoidsincrudeextractswas4.54% bydirectdeterminationmethod, 4.27% byAl(NO
3
)
3
colorimetrymethodand
2.09% byAlCl3 colorimetrymethod.ThecontentoftotalflavonoidsinrootsofcultivatedG.pallidiflorawasonly0.05%.ThecultivatedG.palidiflorainLanzhouisnotunfitforthemedicinesourceofflavonoids.
关键词:刺果甘草;总黄酮;提取;分析Keywords:GlycyrrhizapallidifloraMaxim.;totalflavonoids;extrac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Q946.8;Q949.7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78(2006)01-0078-02
  刺果甘草(GlycyrrhizapallidifloraMaxim.)又名土甘草 、
野甘草 , 分布广泛 , 是干旱 、半干旱地区重要的资源植物之
一。甘草具有清热解毒 、止渴祛痰 、补脾和胃 、调和诸药等功
效 , 近年来对刺果甘草的营养成分 、甘草酸 、生物碱 、精油等
化学成分的分离 、鉴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细致的研究 [ 1~ 8] ,
认为刺果甘草可以作为生物碱类药物的药源植物 [ 8] 。黄酮
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 , 具有广泛的开
发前景 , 甘草黄酮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 、抗氧化作用 , 可以
预防肿瘤的发生 , 对胃溃疡 、肝损害 、病原微生物 、酶及抗炎
和抗变态反应作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尤其是发现
其具有抗爱滋病病毒作用后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引起
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 9 ~ 11] 。有关刺果甘草总黄酮的提
取 、测定与分析尚未见有研究报道。本实验以兰州人工引种
栽培的 6年生刺果甘草为材料 , 对其干燥根中总黄酮类化合
物的提取和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与探讨 , 以期为刺果甘草资
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实验样品为西北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王镜泉教授引种
栽培的 6年生刺果甘草(GlycyrrhizapallidifloraMaxim.)的
根 , 腊叶标本和生药标本均存放于西北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
标本室。
1.2 方法
1.2.1 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称取经洗净 、室温干燥后
粉碎(60目)的刺果甘草根 20 g, 加入 200 mL95%乙醇室温
浸提 24h,共 3次 , 合并提取液 ,抽滤 ,滤液于 70℃水浴中减
压浓缩成稠膏状 ,加热水搅拌溶解后依次用石油醚 、乙酸乙
酯萃取 3次。将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后用 5%
Na
2
CO
3
水溶液萃取 3次 , 碱水液用浓盐酸调至 pH5 ~ 6,乙酸
乙酯萃取 3次 , 减压浓缩乙酸乙酯 , 60℃恒温干燥至恒重 ,即
获得棕黄色的刺果甘草总黄酮粗提物 [ 12~ 15] 。
1.2.2 芦丁标准曲线制备 以硝酸铝显色法于500 nm处 [ 16] 、
氯化铝显色法于 410nm处 [ 17] 、直接测定法于 360nm处分别
测定不同浓度标准品芦丁溶液的吸光度 , 根据所测得的芦丁
溶液的吸光度 , 用最小二乘法作线性回归 , 得芦丁浓度 Y
(mg· mL-1)与吸光度A的关系式分别为:Y=0.117 8A+
0.000 4, R =0.999 6(n=5);Y=0.047 5A-0.000 9 , R=
0.999 3(n=5);Y=0.047 5A-0.001 2 , R=0.999 3(n=5)。
1.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称取 10.0 mg刺果甘草根的总
黄酮粗提物 , 超声溶解于 60%乙醇中 , 定容至 25 mL。分别
取 3 mL总黄酮待测溶液 , 按前述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测定
吸光度 , 根据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样液中的总黄酮含
量 , 再依下列公式计算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
x=
y×V1 ×V2V3m ×100%。式中 , x为样品中总黄酮含量 , y
为样液中总黄酮含量(mg· mL-1), V1为样液体积(mL), V2
为样品定容体积(mL), V
3
为显色反应测定时取用样品的体
积(mL), m为样品量(mg)。
收稿日期:2005-08-25
基金资助: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S001-A25-011-Z)
作者简介:马君义(1967-), 男, 甘肃宁县人 ,硕士 , 讲师 ,主要从事
资源植物化学研究。
①通讯作者
2 结果和分析
通过重量法分析可知 ,兰州人工引种栽培的刺果甘草根
中总黄酮类粗提物的含量为 1.193 %。明显低于文献 [ 12]记
载的同法提取的药用乌拉尔甘草根粗提物中的总黄酮含量
(4.54% ~ 6.74%)。
刺果甘草根粗提物和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以及芦丁加样
回收率见表 1。用 3种方法测定刺果甘草根粗提取物中总黄
酮含量 , 以直接测定法为最高 , 硝酸铝显色法次之 ,氯化铝显
色法最低 , 分别为 4.54 %、 4.27 %和 2.09 %。 用直接测定
法测定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 , 因不受显色剂干扰 , 测定结果
偏差较小。 3种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 1.65% ~
2.67%,说明测定结果稳定可靠。
表 1 3种不同方法测定的刺果甘草根中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1)
Table1   Thecontentsoftotalflavonoidsoftherootsfrom
GlycyrrhizapallidifloraMaxim.determinedwith threedifferent
methods1)
方法 Method Ⅰ Ⅱ Ⅲ
硝酸铝显色法 Al(NO3)3 colorimetrymethod 4.27 0.05 98.15
氯化铝显色法 AlCl3 colorimetrymethod 2.09 0.02 103.69
直接测定法 Directdeterminationmethod 4.54 0.05 97.20
 1)Ⅰ :刺果甘草根粗提物中总黄酮含量(%)Thecontentsoftotal
flavonoidsincrudeextractsfromrootsofG.palidiflora;Ⅱ:刺果甘
草根中总黄酮的含量(%)Thecontentsoftotalflavonoidsinroots
ofG.palidiflora;Ⅲ:芦丁回收率(%)Rutinrecoveryrate.数据为 3次重复的平均值 Thedataaretheaveragevaluesofthree
replications.
用硝酸铝显色法 、氯化铝显色法和直接测定法测定刺果
甘草根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 测定结果分别为 0.05%、
0.02%和 0.05%。明显低于用同法测定的药用乌拉尔甘草
根中的总黄酮含量(0.240% ~ 0.386%)[ 18] 。
以刺果甘草根总黄酮粗品为供试样 , 加入芦丁标准品 ,
用标准物加入法进行回收率测定 , 回收率达 9 7.2 0% ~
103.69%, RDS在 1.89 ~ 2.95之间 , 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3 讨  论
用 3种分光光度法测定刺果甘草根提取物总黄酮含量 ,
总黄酮含量以直接测定法为最高 , 硝酸铝显色法次之 , 氯化
铝显色法最低 , 这一差异可能与不同分析测定方法所采用的
显色试剂的干扰有关 ,而直接测定法不受其他显色试剂的干
扰 , 偏差较小 ,测定结果可靠。
张继等通过比较同一生长环境下生长时间相同的人工
栽培的各种药用甘草类植物的生物碱 、甘草酸含量 , 认为刺
果甘草可以作为生物碱类药物的药源植物 [ 8] , 但不能作为甘
草酸类药物的药源植物 [ 7] 。本实验结果表明 , 在兰州人工引
种栽培的刺果甘草根中总黄酮含量甚微 , 仅为 0.05%, 不适
宜作为黄酮类药物的药源植物 ,也不适宜作为药用甘草的代
用品。
参考文献:
[ 1]  张 继 , 杨永利 , 白贞芳 , 等.乌拉尔甘草与刺果甘草茎叶营
养成分的比较 [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8(3):61-63.
[ 2]  张 继 , 马君义 , 杨永利 , 等.刺果甘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 J].中国药学杂志 , 2002, 37(12):902-904.
[ 3]  张 继 , 马君义 , 王一峰 , 等.刺果甘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
分析研究[ J] .草业学报 , 2004, 13(3):103-105.
[ 4]  LiW, AsadaY, KoikeK, etal.FlavonoidsfromGlycyrhiza
palidiflorahairyrootcultures[ J] .Phytochemistry, 2001, 58
(4):595-598.
[ 5]  阚毓铭 , 赵海宝 , 刘训江 , 等.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草药 , 1994, 25(1):3-9.
[ 6]  柳江华 , 杨松松 , 付玉琴 , 等.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药学学报 , 1990, 25(9):689-693.
[ 7]  张 继 , 杨永利.相同条件下的 5种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比较
研究 [ J] .西北植物学报 , 1997, 17(6):111-114.
[ 8]  张 继 , 姚 健 , 杨永利 , 等.甘草生物碱成分的分析及含量
测定 [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1, 21(6):1259-1262.
[ 9]  汪秋安.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 J] .香料香
精化妆品, 1999, 3(1):28-33.
[ 10]  邢国秀 , 李 楠, 王 童 , 等.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进展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3, 28(7):593-597.
[ 11]  丛景香 , 高丽娟 , 林炳昌.中药现代化技术甘草黄酮类化合
物研究进展 [ J].精细化工 , 2004, 21(增刊):121-124.
[ 12]  高素莲 , 王雪梅.甘草中皂甙和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与测定 [ J] .安徽大学学报 , 2000, 24(4):70-74.
[ 13]  景谦平 , 尉 芹 , 董娟娥.影响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因素评
述 [ J].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1, 16(3):29-33.
[ 14]  刘成梅 , 游 海.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应用 [ M]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3.172-175.
[ 15]  杨 云 , 张 晶 , 陈玉婷.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手册
[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3.168-169.
[ 16]  于 村 , 俞 莎 , 沈向红.保健食品中总黄酮测定方法的研
究 [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2002, 12(4):401-402.
[ 17]  张进棠 , 姚本林, 刘伏煌 , 等.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紫外
分光光度测定 [ J]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 1998, 20(1):26-
28.
[ 18]  王振荣 , 邓立育 , 郭伟玲 , 等.黑龙江、新疆 、安徽产甘草中
糖、总皂甙及总黄酮成分的比较研究 [ 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
学学报 , 2000, 17(2):82-84.
79 第 1期           马君义等: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