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火炭母与赤地利辨异



全 文 :火炭母与赤地利辨异
中药方 剂教研室 赵 思兢 张俊荣
近年来广东历史上广泛使用的火炭母 ,
现已鉴定为寥科属植物 P of gy o nu m c hi n e -n
5 15 L
. 但发现很多文献互相传抄刊印谓即赤
地利 。 为了做好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工作 , 曾
进行历史本草学形态核对 , 发现火炭母实不
是赤地利 。 现辨析结果如下 :
一 、 火炭母的起源和临床功用的发展
1
. 起源 : 宋代 《图经本草 》开始收载火炭
母草 , 谓之生南恩州 ( 即现广东恩平阳山一
带 ) 。 恩州 、 恩平 已在唐代设为郡 、 为县 ,
宋时改为南恩州 , 移治阳江 。 该书谓其形态
为茎赤而柔 , 似细萝 。 叶端尖近梗形方 , 夏
有 白花 , 秋实如椒 , 青黑色 , 味甘可食 , 其
叶气味酸 、 平无毒 , 主去皮肤风湿 、 流注骨
节 、 痈肿疼痛 。 《图经本草 》所载火炭母草产
地 、 形 ,态即现 在分布我国两广 、 两湖 、福建 、
江西一带 , 及四川 、 贵州之寥科萝属植物火
炭母无疑 。 至其形态肥瘦大小 , 则因地质肥
瘩湿燥稍有不同 , 但品种仍是一致 。
2
. 疗效的发展 : 自宋 《 图经本草 ) 叙述后
至明代 《本草纲 目》前后 , 火炭母的功效仍无
新发展记载 。 到清初广东南海何克谏著 《 生
草药性备要 》 记录广东民间使用火炭母新发
展的疗效为炒蜜食能止痢症 、 敷疮 、 敷跌打 、
贴烂脚 、 拔毒 、干水 、 敛 口 。 抗战前广 州肖步
丹著 《岭南采药录 》载其能治小儿身热惊搐 、
膨胀 。 解放后 , 社会主义祖国在贯彻党的中
医政策初 , 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初编的 《 岭
南草药志 》 记载的省内外疗效扩大为能治黄
疽 、 痢疾 、 胃肠炎 、 夏季热 、 皮肤痒疹等 , 新会
县 中医院以单味火炭母制为 “ 红梅水 ” , 专用
于消化不良 , 尔后 , 在中草药群众运动中又
使火炭母的治证增用于扁桃 体 炎 、 咽 喉 炎
等 , 均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
3
. 地方别名 : 火炭母为常用草药之一 ,
中医处方亦常用之 , 各地称谓甚多。 以广东
而言 , 有如乌奔藤 ( 揭 阳 ) 、 火炭子药 、 沙
土贝子 ( 饶平 ) 、 沙滩子 ( 惠阳 ) 、 白饭草
白饭藤 、 白饭子 ( 潮 汕 、 陆 丰 ) 、 乌 饭 行
( 海丰 ) 、 蝴蝶草 ( 澄 海 ) 、 水 拖 沙 ( 潮
州 ) 、 红梅仔 、 鹊糖梅 、 麻梗蔗 ( 新会 ) 、
火灰叶 ( 信宜 ) 、 天师印 ( 丰顺 ) 、 横更蔗 、
红毛仔 ( 高鹤 ) 等等 。
二 、 赤地利的起源 、 临床功用的发展 。
1
. 起源及功用 : 唐 。 《新修本草 》始载赤
地利 , 谓所在 山谷有之 。 其形态为叶似萝摩 ,
蔓生 。 根皮赤黑 , 肉黄赤 , 《 图经 本草》 考证
更详明 , 谓根苦获奠 , 皮黑肉黄赤 , 药用部位
是根 , 《雷公炮炙论 》所用亦是根而要加工细
到其根味苦 、 平 、 无毒 。 主赤白冷热诸痢 ,
断血破血 , 带下赤白 , 生肌肉。
按 : 从唐代至清代的本草记载 , 赤地利
的形态与火炭 母均不同 , 不但茎叶有别 ,而且
赤地因有块根而特异 , 另火炭母以茎叶入药
而赤地利则药用其根 , 原载二药之性味主治
亦各不同 。
2
. 赤地利之茎叶的形态 :
唐 · 《新修本草 》明言其叶似萝摩 ,蔓生 。
宋 · 《图经本草 》谓之春夏生苗 , 作蔓绕草木
上 , 茎赤 , 叶青 , 似荞麦叶 , … … 亦名山荞
麦 , 这样 《图经 》与 《新修 》原载形 态 略 有 变
异 , 清 · `植物名实图考 》随亦谓江西湖南呼
为天荞麦 , 亦日金荞麦 , 茎 柔 披 靡 , 不 缠
绕 , 茎赤 , 叶青 , 花叶俱如 荞 麦 , 长 根 猪
硬 。 各书虽描写不一 , 但萝摩叶与荞麦叶相
似 , 仍应以 《新修本草 》为准 , 则赤地利之茎
应是蔓生和叶似萝摩 。
3
. 赤地利究应是何种原植物 ?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DOI : 10. 13359 /j . cnki . gzxbtcm. 1984. 02. 015
根据 《新修本草 》所载的形态 及 功 用 考
证 , 赤地利可能是下述三种品种之一 。
其一可能是落科多属植物毛脉 萝 P of 少
go n u m C i l l ine
r v e (N a k a i ) o lU刀 i 查毛脉薯为
多年生事生性或缠绕草本 。 叶片长卵形 ,基部
心形 , 正与萝摩叶卵状心形相似 , 因此 ,毛脉
薯茎叶形态上符合 《新修本草 》所载的 “叶似
萝摩 ,蔓生 ” 之说 ,毛脉寥有木质块根 ,外皮棕
色 , 断面黄红色 ,亦与 《新修本草 》所载赤地利
“ 根皮赤黑 , 肉黄赤 ” 者同 。 从性味上看毛脉萝
之块根味苦 , 微涩 , 性凉 , 亦与 《新修本草 》所
载赤地利 “味苦 , 平 ” 相近 。 再就药物的功用
而论 , 毛脉萝根能清热解毒 、 止痛止血 。 内
服治胃肠炎 、 痢症 、 吐血 、 妞血 、 便血 、 功
能性子宫出血 ; 外用可治跌打损伤 、 外伤出
血 , 亦与 “新修 》赤地利主赤白冷热诸痢 、 断
血破血 、 带下赤白 、 生肌肉的功用相符 。
其二可能是萝科萝属植物蛇头萝 P of y g -
go nUL m ur
n c讯at u m D . D o n . 根据 《广西实
用中草药新选 》 的彩色图形态与原植物形 态
基本相符 , 其功用接近赤地利 , 蛇头寥别名赤
胫散 , 与《植物名实图考 》 赤胫散图形相符 ,但
蛇头薯叶片基部常有一对三角形裂片 , 与萝
摩叶有异 。
其三可能是萝科荞麦属植物天荞 麦 F -a
g o p y ur m C y m os um M ies m
《植物名实图考 》
根据苏颂所谓叶似荞麦 , 根若菠葵而指定赤
地利即天荞麦 , 考天荞麦茎直立 , 不作蔓 ,
又与原载赤地利蔓生者不同 。
根据上述分析 , 赤地利原植物较大可能
是毛脉萝 。
三 、 火炭母为何定为赤地利 ?
查 《本草纲 目 》对火炭母 、 赤地利各有独
立品名 , 原来已有区分 , 但 民 国 三十八 年
( 1 9 4 9 ) 开明书店出版贾祖璋等编著 《 中国
植物图鉴 》 中的赤地利图形 直为火 炭 母 , 形
态描述与学名亦为火炭母 。 解放后 1 9 5 6年科
学出版社的华南植物研究所侯宽 昭 主 编 的
《广州植物志 》 中载火炭母之 别名称赤地利 、
五毒草 。 因此而影响到 1 9 6 1年上海科技出版
社出版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与华南植物研
究所合编的 《岭南草药志 》 以及草药群众运动
中广东各地和国内某些地区草药文献均将火
炭母与赤地利 、 五毒草混为一物 。
四 、 结 论
1
. 本文据古今本草文献从植物形态及中
药形态及中药性能等方面考证火炭母与赤地
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原植物 , 不能混火炭母
为赤地利 , 以免影响继承整理祖国医药学遗
产的质量 。
2
. 本文经过考证 , 初步认为要科落属植
物毛脉萝 P o l y g o n u m e U l i n e r v e ( N a k a i )
O h w i 从形态 、 性味及功用上均比较 接 近
于唐 · 《新修本草 》所载赤地利 。
( 上接 5 0页 )
料 , 研究一些专题 , 教师要勤于批改病案 。
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 会 , 评 教 评 学 。 此
外 , 定期测验 , 能起到 良好的检查督促学 习
的作用 , 在教学过程中应作适当的安排 。
电化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 , 多数用一张嘴加一支
粉笔 ,教学手段比较简单 , 今后应充分利用现
有设备 . 用投影仪 、 幻灯代替粉笔板书 , 用电
视录象代替 口头讲授等 , 较容易收集资料的
病证如中风 、 水肿 , 鼓胀 、 痰证等 , 可以试行搞
一些电视录像教学片 , 也可用对话形式制一
些电视教学片 , 逐步积累经验 , 逐步改善教
学条件 。
一九八四年第一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