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6-04-19; 修订日期:2006-07-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0270156)
作者简介:岳云飞 (197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 , 现任黑龙江省药
品检验所主管药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分析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王振月(1956-), 男(汉族), 黑龙江哈尔滨人 ,现任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中药与开发 、生物技术 、新药开发研究.
毛脉酸模根部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岳云飞1 ,王振月*2 ,王谦博 1 ,李瑞明3 ,王宗权 2 ,王 晶2
(1.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 天士力集团 现代中药研究所 ,天津 300402)
摘要:目的 研究毛脉酸模根茎 、根头部 、根中部 、根尖部 、剩余根的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方法 采用高
效液相色谱法 , 测定其根中各个部位的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结果 该植物中的两种生物活性成分表现明显的季节变
化 , 大黄素的含量波动范围为 0. 01% ~ 0. 3%, 而大黄酚含量在 0. 05% ~ 0. 9%之间变化。但它们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
结论 该研究为寻找毛脉酸模的最佳采收期及最佳药用部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毛脉酸模; 大黄素; 大黄酚; 时空分布
中图分类号:R28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8-1382-02
Space - tmi eD istr ibution Pattern of Emodin and ChrysophanolContent in Root ofRumex
gm elin i
YUE Yun-fei1 , WANG Zhen - yue*2 , WANG Q ian-bo1 , L IRu i-m ing3 , WANG Z ong-quan2 , WANG J ing2
(1. Heilong jiang Province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 Harbin 150001, China;2. College of Pharmacy , Hei-
longjiangUniversity of TCM , Harbin 150040 , China;3. Ch ineseMedicalCenter, Tasly R&D Institute T ianjin
3004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pape r deals w ith space-tim e distribu tion patte rn o f em odin and ch rysophano l con tent in rhizom e, roo t
head, roo t central, roo t tip, surp lus roo t in Rum ex gme lin i. M ethods The content o f em odin and chry sophano l in the par ts o f roo t
w ere de te rm ined by HPLC. R esults The tw o ac tive constituents have changed obv iously w ith diffe rent seasons. The ex ten t o f the
content o f em odin was from 0. 01% to 0. 3%. The extent o f the conten t o f chry sophano lw as from 0. 05% to 0. 9%. Bu t their spa-
tia l contents little e ffec.t Conclusion The study supplied basis o f theo ry and direction of prac tice fo r searching the da te of ga ther-
ing and the pa rts o f herb p lan.t
Key words:R umex gm elin i Turcz; Em odin; Chry sophanol; Space - time distribu tion
毛脉酸模 Rum ex gm elini Turcz. 为蓼科 (Po lyonaceae)酸模属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
岭等地区 , 是黑龙江省 、吉林长白山地区的重要药用资源植物。
以根入药 , 味甘 ,性寒 , 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通便利尿之功 ,民
间治疗癣病或止血著称 [ 1 , 2]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 , 毛脉酸模根中
含有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苷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 、酸模素
及黄酮等多种化合物 [ 3 ~ 5] , 其中蒽醌类成分具有抗炎 、抗衰老 、抗
肿瘤 、降压 、抑制心肌运动的缺血等多种药理作用 [ 6 ~ 8] 。 这些生
物活性成分都是毛脉酸模的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代谢过
程 , 这个过程不同于初生代谢 , 具有显著的种属 、器官 、组织以及
发育时期特异性。同时 , 药用植物生物活性成分时空动态的分布
规律研究近年来也倍受重视 ,成为了中药资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
和热点。但很少涉及到植物本身药用部位的时空变化 ,本文通过
对毛脉酸模中大黄素 、大黄酚含量与根的不同部位 、时间关系的
研究 , 探讨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毛脉酸模根中的时空变化规律 ,为
在适宜时间选择合适部位而获得高产量和高含量的毛脉酸模提
供有利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生产方案。
1 仪器与材料
Ag 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 , 色谱柱:迪马 C18(200 mm ×
4. 6 mm , 5 μm),M ettle r电子天平 AE 240(瑞士), D IKMA微孔滤
膜(0. 45μm), ZK - 82B型真空干燥箱(上海市实验仪器总厂)。
大黄素 、大黄酚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 甲醇 、乙
腈为美国 D ikma公司产品 , 色谱纯;磷酸为分析纯;水为自制重
蒸水。
样品于 2003年和 2004年采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
园(所有样品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药教研室王振月
教授鉴定)。
2 方法
2. 1 样品处理 采样方法为从每年的 5月 24日开始 , 每隔 1个
月采样 1次 , 每年共采样 5次 ,依次为 5月 24日 、6月 30日 、7月
30日 、 8月 31日 、 9月 30日。将采回样品的根分为根茎 、根头部 、
根中部 、根尖部 、剩余根等几段(将主根平均分为 3段 , 靠近根茎
部分为根头部 ,间隔 3 ~ 5 cm 处为根中部 , 再间隔 3 ~ 5 cm处为
根尖部 ,其余的根及须根为剩余根)。
2. 2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迪马 C
18
柱;流动相为甲醇-0. 1%磷酸
溶液(65∶35);柱温 40℃;流速 1. 0 m l /m in;检测波长 254 nm;进
样量 10μl。
2. 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大黄素对照品 10. 40 m g, 置
100 m l容量瓶中 ,加甲醇溶解 , 并稀释至刻度。配成浓度为0. 104
m g /m l的大黄素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取大黄酚对照品 12. 40 mg, 置 100 m l容量瓶中 ,加甲
醇溶解 , 并稀释至刻度。再精密量取 5. 0 m l, 加甲醇定容至 10
m l。配成浓度为 0. 062 m g /m l的大黄酚对照品溶液。见图 1。
2.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将上述样品置 50℃干燥恒重后 , 粉碎
成粉末 (过 100目筛),精密称取粉末 0. 2 g, 置索氏提取器中 , 以
70%乙醇为溶剂回流 4 h, 提取液回收至干 , 残渣用水溶解 ,过滤 ,
滤渣和滤器用甲醇洗涤 , 将滤液和洗液合并 , 用甲醇定容至 10
m l, 作为供试品溶液。见图 2。
2. 5 线性关系 分别取大黄素 、大黄酚 0. 5, 2, 5, 10, 20 μl注入
高效液相色谱仪中 , 以峰面积为横坐标 , 浓度为纵坐标作曲线。
结果见表 1。
2. 6 精密度实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 , 连续进样 5次 , 大黄
素 、大黄酚峰面积的 RSD 值分别为 1. 24%, 0. 98%, 表明精密度
良好。
1382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8期 LISH IZHEN MED IC 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06 VOL. 17 NO. 8
1. 大黄素 2. 大黄酚
图 1 标准品 HPLC色谱图
1. 大黄素 2. 大黄酚
图 2 样品 HPLC色谱图
表 1 大黄素 、大黄酚的标准曲线
成分 标准曲线 相关系数 r
大黄素 Y =0. 000 3X +0. 003 1
大黄酚 Y =0. 000 2X +0. 010 3 0. 999 8
2. 7 重复性实验 取同一样品粉末 5份 , 每份精密称取 0. 2 g,
按 “ 2. 3”制成供试品溶液 , 结果大黄素 、大黄酚峰面积的 RSD值
分别为 1. 92%, 2. 27%, 表明重复性良好。
2. 8 稳定性实验 取同 1份供试品溶液 ,分别在 0, 2, 6, 18, 24 h
进样测试 , 结果大黄素 、大黄酚峰面积的 RSD 值分别为 3. 25%,
2. 06%。表明该样品在 24 h内稳定。
2. 9 加样回收率实验 取大黄素对照品 11. 40 m g,加甲醇溶解
并稀释至 100 m l, 分别取 0. 6, 1. 0, 1. 4 m l各 3份分别加入到 9份
样品中 , 按 “ 2. 3”制成供试品溶液 , 测定含量 , 计算加样回收率。
结果见表 2。 实验结果表明 , 平均回收率为 99. 42%, RSD
为 1. 3%。
表 2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序号 理论量
m /mg
测得量
m /m g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1 0. 068 4 0. 067 1 98. 10
2 0. 068 4 0. 067 5 98. 68
3 0. 068 4 0. 067 2 98. 25
4 0. 114 0 0. 113 5 99. 56
5 0. 114 0 0. 112 6 98. 77 99. 42 1. 3
6 0. 114 0 0. 112 8 98. 95
7 0. 159 6 0. 158 8 99. 50
8 0. 159 6 0. 161 4 101. 13
9 0. 159 6 0. 162 5 101. 82
3 结果
3. 1 毛脉酸模根中大黄素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如图 3所示 ,
毛脉酸模根茎 、根头部 、根中部 、根尖部 、剩余根中的大黄素的含
量在 2003-05 ~ 2003-10期间变化不大 , 都在 0. 01% ~ 0. 1%范围
内波动 , 从 5月末含量逐渐上升 , 8月初达到最高 , 而后又逐渐下
降 , 9月末含量最低。而在 2004-05 ~ 2004-10期间根的各个部位
中大黄素的含量变化较大 ,波动范围在 0. 01% ~ 0. 3%。在此生
长时期中基本呈递增的趋势 , 只是在 9月初时略有下降。各个部
位中大黄素的含量在整个时期中均无明显差异。但是在 2004年
的含量要明显高于 2003年的含量。这主要是由于生物活性物质
的合成和积累所造成的。
3. 2 毛脉酸模根中大黄酚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从图 4可以看
出 , 毛脉酸模根茎 、根头部 、根中部 、根尖部 、剩余根中的大黄酚的
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大黄素完全一致 , 只是变化的幅度不一样 , 波
动范围为 0. 05% ~ 0. 9%。
图 3 毛脉酸模根中大黄素含量的时空变化图
图 4 毛脉酸模根中大黄酚含量的时空变化图
4 讨论
植物的基础代谢与次生代谢是处于交替开放变化过程中的 ,
生物活性物质的这种不断的波动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毛脉酸模根的各部位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
节变异 ,总体上是每年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 , 并且 2004-05-10间
的含量高于 2003年 ,呈现了年际的递增趋向。这可能是由于毛
脉酸模在生长的高峰期 ,光合同化产物集中供给植物营养生长和
生殖生长的需要 ,造成次生代谢物的底物不足 , 使次生代谢物的
合成途径受到影响 ,合成速率减慢 , 表现出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
低的缘故。
环境影响着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化学物质的形成与变化 ,因此
植物不同部位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存在着差异性 ,也就是具有
空间异质性。但是毛脉酸模根茎 、根头部 、根中部 、根尖部 、剩余
根中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无显著的差异 ,可能是由于该植物根的
各个部位所处的土壤的含水量 、pH值 、肥力状况以及所含的微量
元素相似所致。
参考文献:
[ 1 ] 刘慎谭. 东北草本植物志 , 第 2卷 [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9:24.
[ 2 ]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 长白山植物药志 [M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1982:299.
[ 3 ] 王振月 , 李延冰 , 匡海学 , 等. 毛脉酸模中大黄酚 、大黄素的分离
鉴定 [ J] .中医药学报 , 1996 , 24(2):54.
[ 4 ] 王振月 , 蔡学勤 , 康毅华 , 等. 毛脉酸模中两个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 J] .中草药 , 1996, 27 (12):714.
[ 5 ] 王振月 , 左月明 , 康毅华 , 等. 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Ⅱ )
[ J] .中草药 , 2005, 36(11):1626.
[ 6 ] 杨雪琼 , 邹永明 , 叶静茹 , 等. 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J] . 云南化
工 , 2003, 30(1):31.
[ 7 ] 杨崇德 , 张秀贤. 大黄素的药理研究进展 [ J] .中国药业 , 2003, 12
(3):78.
[ 8 ] 王林丽 , 徐梦雪. 芦荟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 J] . 中国药业 ,
2003, 12(8):70.
1383
LISH IZHEN M EDIC INE AND MATER IA MED ICA RESEARCH 2006 VOL. 17 NO. 8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