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火炭母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102例
杨爱花
(福建省南平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福建 南平 353000)
[ 关键词] 火炭母;乳腺小叶增生
[ 中图分类号] R655.8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30-4496-01
乳腺小叶增生是妇女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 , 由于经前乳
房胀痛明显 , 甚则长期肿痛不能触摸 , 以致影响患者身心健
康 ,本病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 2004 年 3 月—
2006年 7月将火炭母用于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取得了显著效
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乳腺小叶增生患者 115 例 ,年
龄 26 ~ 50 岁;其中 21~ 30 岁 70 例 , 31 ~ 40 岁 30 例 , 41 ~ 50
岁 15 例。单侧乳房小叶增生者 12 例 , 其余均为双侧乳房小
叶增生者。
1.2 治疗方法 采摘火炭母叶子洗净晾干 , 取叶片 10 ~ 20
片置于 55 ℃以上白酒 10 mL混匀盛在紧闭的器皿中 ,入锅至
水沸后 10 min 取出 ,待热度适宜时贴敷于乳房患处。 每侧贴
10 张 ,重症者可贴满整个乳房 , 戴上稍紧胸罩即可。每日 1
次 ,连续 10 d。严重者连续贴 1 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 、体征完全消失 , 乳房柔
软;好转:乳房胀痛明显好转 ,肿块变小;无效:乳房胀痛及肿
块无明显改善。
1.4 治疗效果 本组痊愈 102 例占 88.7%, 好转 13 例占
11.3%, 无无效病例 ,总有效率 100%。
2 体 会
中草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人民经几千年来同
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在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
今天 , 积极努力发掘 ,并加以利用 , 使中草药这种极丰富的自
然资源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造福于民 , 对当今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火炭母也称百饭腾 ,生长在近水沟路旁 ,为多年生草本 ,
茎蜿蜒状 , 圆柱形 ,长尺余 , 叶广披针形 , 带红色的柄 , 截形叶
底带叶鞘。开白色花 , 性平 、味苦 、无毒。采集时间在春 、夏 、
秋季。火炭母具有清热凉血 、消痈解毒 、利水除湿 、益精气等
药理作用 , 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目的。此草药采集时
间长 , 遍布近水沟路旁 ,采摘安全方便 ,无任何不良反应 , 物美
价廉 , 使用方便 ,疗程短 , 效果佳 ,值得推广应用。
[ 收稿日期] 2006-11-27
带下病的辨证论治
李 婴
(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临海 317000)
[ 关键词] 带下病;辨证论治;中医药
[ 中图分类号] R271.1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30-4496-02
俗话说:“十女九带” , 带下病是妇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
一 ,约占妇科门诊的 60%。“带下”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
问·骨空论》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带下 , 乃泛指女科之
经 、带 、产诸疾病而言 ,因这些疾病均发生在束带以下之部位。
狭义之带下 ,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液体 , 或如涕 ,
或如唾 ,绵绵不断 , 通称为白带。临床上笔者注重带下病的辨
证施治 ,疗效满意 , 现略述拙见 ,请同道指证。
1 病因病机
《济阴纲目·赤白带下门》云:“人有带脉 , 横于腰间 , 如果
带之状 ,病生于此 , 故名为带。”《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
症。而以带名者 ,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带下病的发
生常由脾虚肝郁 ,湿热下注 , 或肾气不足 ,下元亏损所致 ,亦有
感受湿毒而引起者。临床上主要归结为 3 种:①因素来脾虚 ,
或饮食不节 , 劳倦过度 , 脾气受损 , 运化失职 ,水湿下注 ,伤及
任脉而为带下。 ②因素体禀赋不足 , 下元亏损 , 或因房劳过
度 , 伤及肾元 ,使带脉失约 , 任脉不固 ,遂致带下。 ③因脾虚湿
盛 , 反侮肝木 ,肝郁发热 ,湿热下注而致者 , 或经行产后 ,胞脉
空虚 , 或湿热邪毒侵淫阴部 ,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
2 治法方药
2.1 口服法
2.1.1 脾虚 带下色白或淡黄 , 质黏无臭气 ,淋漓不断。伴
纳谷少馨 , 神疲乏力 ,水肿腹胀 , 舌淡黄白或腻 ,脉缓弱。治宜
健脾益气 , 升阳除湿。方用完带汤化裁 ,方剂组成:白术 15 g、
淮山药 15 g、党参 10 g 、白芍 10 g、苍术 12 g、陈皮 6 g、甘草 3
g 、车前子 10 g 、黑芥穗 6 g、鸡冠花 10 g 、木槿花 10 g 。
2.1.2 肾虚 白带清稀 , 淋漓不止 , 腰膝疼痛 , 头晕耳鸣 , 精
·449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7 Oct ,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