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姜味草的生药研究



全 文 :姜味草 Micromeria biflo ra(Buch.-Ham.ex D.Don)
Bench 为唇形科姜味草属植物姜味草的全草 。始载于 《滇南
本草》 , 别名小姜草 。文云: “姜味草 , 味辛 , 性大温 。燥
脾暖胃 , 进饮食 , 宽中下气 , 疗九种胃气疼痛 , 面寒疼 , 胸
膈气胀 , 肚腹冷疼 , 呕吐恶心 , 噎膈翻胃 , 五积六聚 , 痞块
疼痛 , 男子寒疝胀痛 , 妇人症瘕痛 。” [1 ]据近代文献报道[2 ,
3 , 4 , 5 ] , 姜味草具有温中健胃 、祛风散寒除湿的功效 , 用于感
冒风寒 、消化不良 、 腹胀 、胸闷疼痛 、 腹胀痛 、急性胃炎 、
呕吐 、痞块疼痛等症 。
姜味草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 、东北部及东南部 , 在红
河 、 曲靖 、 昆明称小姜草 , 富源称为桂子香 , 寻甸称柏枝
草 、灵芝草 , 丽江称香草 、小香薷[ 2 ]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
用姜味草 , 为姜味草的研究提供依据 , 本文对姜味草的性
状 、显微、理化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姜味草的生药研究
云南中医学院(650200) 张庆芝 杨树德 游春 张友国
关键词 姜味草 生药研究
上述氯仿萃取液每隔 30min测一次吸收度值 , 结果表明
吸收度在 30min内稳定 。
2.2 含量测定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1.1 传统煎煮法四逆汤的制备
附子(制)300g 、干姜 200g 、甘草(蜜炙)300g 以上三味 、附
子 、甘草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h ,第二次 1.5h ,合并煎液 ,过
滤 。干姜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 , 另器保存 , 姜渣再加水煎煮
1h ,煎液与蒸馏挥发油的溶液合并 , 滤过 ,再与附子 、甘草的煎
液合并 ,浓缩至 600ml 、放冷静置过夜 、滤过 ,加单糖浆 300ml ,
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 ,加水至 1000m l ,搅匀 、灌封 、灭菌即
得 。
2.2.1.2 制备供试品溶液
精密吸取上述四逆汤室温和经加速试验的样品液各
10.00ml于蒸发皿中 ,水浴上蒸干 ,加乙醚 、氯仿(3∶1)的混合
液 5.00m l , 蒸干 、加 1.00mol/L 的盐酸液数滴使溶解 , 滤过 ,
滤液转入 25m l量瓶中 , 加 1.00m ol/L 的氢氧化钠液数滴 , 补
水至刻度 ,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
2.2.2 测定方法
精密吸取上述供试液 2.00ml , 分别置于已精密加入
10.00ml氯仿液的分液漏斗中 ,加 1.00ml蒸馏水 ,加溴麝香草
酚蓝指示液 2.00ml , pH6.0 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
5.00m l , 振摇 3min , 静置 1h , 分取氯仿液过滤 , 滤液于 30min
内于 410nm波卡处测吸收度 。以 3.00m l蒸馏水随行处理作空
白对照 。根据回归方程即可计算出供试品中总乌头碱的量(以
乌头碱计)。
2.3 Q 10法预测有效期
取供试品溶液密闭于磨口小玻璃瓶中 , 置于已恒温于
40℃、50℃(±1℃)的电热恒温干燥箱中 ,加热 48h , 取出速冷
至室温 , 按含量测定项下操作测其吸收度 , 即可根据回归方程
计算出供试品中乌头碱的量 (以乌头碱计)。不同温度下的反
应速度常数 K 由(1)式求出 , 根据(2)式求出 Q10值为 3.74 ,
由 (3)式求出室温下的反应速度常数 K 25℃=3.3013×
10-9S -1 , 即可由 (4)式计算出室温下的有效期 t25℃0 .9 =1.02
年 ,结果见表 1 。
3 结果与讨论
Q10法预测室温下的有效期为 1.02年 。中药制剂一般均采
用室温留样观察法考察药物的稳定性 ,本文采用加速试验法预
测室温下四逆汤的稳定性 , 所需时间短 , 结果与留样观察的结
果大体一致 , 说明加速试验法测得结果可信 , 加速试验法可作
为留样观察法的有效补充 。
四逆汤口服液 Q10法预测的有效期为 1.24年 , 传统煎煮
法四逆汤 Q 10法预测的有效期为 1.02年 , 两者制备过程中的
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经过醇沉处理 ,而后者未经醇沉处理 。说
明汤剂中的淀粉 , 胶质等杂质确实影响其稳定性 , 而经过醇沉
处理则使其稳定性增加 。
参考文献
1 K.A 康诺 , 等.药物有化学稳定性 .第 1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3:19
2 邓建平 ,等.华西药学杂志 , 1992;7(4):234
3 曹志红 ,等.中国中医急症 1998;7(增):132
(收稿日期:1999—06—15。编辑:陈黎明)
3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00年第 21卷第 1期
DOI :10.16254/j.cnki.53-1120/r.2000.01.029
2000年第 21卷第 1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31
1 药材来源
药材采自于路南圭山 , 经鉴定为 Micromeria biflora
(Buch.-Ham ex D.Don)Bench.
2 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 , 高 15 ~ 30cm , 全体有姜香气味 , 茎簇
生 , 紫褐色 , 被白色长柔毛;叶对生 , 小而密集 , 叶片卵圆
形 , 长 4 ~ 7mm , 宽 2 ~ 4mm , 先端尖 , 基部浑圆 , 全缘 , 上
面被细柔毛 , 下面除叶脉有毛外 , 其余无毛 , 有多数棕黄色
的腺点;叶柄长约 1mm , 花小 , 淡紫色 , 2 ~ 3朵腋生 , 成小
聚伞花序;花萼紫绿色 , 长钟状 , 花冠早落 , 粉红色 , 2唇
形 , 上唇直立 , 下唇广展;小坚果 , 平滑;花期 4 ~ 6月 , 果
期 8 ~ 10月 。
3 性状鉴别
为干燥的全草 , 根圆柱形 , 表面褐色 , 有须根 , 直径
1 ~ 3mm , 质坚硬而脆 , 易折断 , 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茎褐
色或褐色 , 族生 , 圆柱形 , 密被白色细绒毛 , 直径 0.5 ~
2mm , 质脆 , 易折断 ;叶片对生 , 多卷曲 , 展平为卵圆形 ,
长 2 ~ 6mm , 宽 1 ~ 3mm , 黄绿色或褐绿色 , 有的叶腋有长梗
的花萼 , 全草散发出浓烈的姜香气 , 味辛辣 。
4 显微特征
4.1 根横切面(直径约 2mm)
木栓层约 10列细胞组成 , 内含黄褐色物质 , 皮层细胞
2 ~ 4层 , 细胞呈类圆形 , 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韧皮部狭
窄 , 胞腔内含黄棕色内含物;形成层由 1 ~ 2列扁平细胞组
成 , 形成层环不明显;木质部宽广 , 约占根横截面的 3/5 ,
细胞排列紧密 , 径向延长 , 射线明显 , 导管 1~ 2列呈放射状
排列 , 可见木纤维 。
4.2 叶表面制片
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严重 , 表面有明显的角质样
纹理 , 下表皮有众多的直轴式气孔 , 腺鳞由 11个细胞组成 ,
柄极短 , 偶见单细胞头单细胞柄的腺毛;上表皮有众多细小
的非腺毛 , 有少量单细胞头单细胞柄的腺毛 。
4.3 粉末
黄褐色 , 具姜香气味 。表皮细胞众多 , 细胞壁薄 , 垂周
壁呈波状弯曲 , 表面有明显的角质样纹理 , 气孔直轴式 , 上
表皮细胞可见非腺毛;木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 胞腔明显 ,
长 119 ~ 272 ~ 680μm , 直径约 14μm , 还可见晶鞘纤维 , 成束
或散在 , 草酸钙方晶多呈扁平的长六边形 , 少数为六面体形
或其它形状;非腺毛有两种 , 一种为单细胞 , 壁厚约 5μm ~
8μm , 直径约 17 ~ 22μm , 壁疣明显;另一种为多细胞的非腺
毛 , 长 110 ~ 170μm , 少数长可达 700μm ,直径约 14μm , 壁疣
明显;导管为螺纹导管 , 较细小 , 直径 14 ~ 20μm;油管细胞
众多 , 长矩形 , 含黄棕色物质 ;花粉粒少见 , 为多孔 , 呈圆
形 , 黄色 , 直径 25 ~ 27μm;石细胞偶见 , 壁厚 , 胞腔狭小 ,
孔沟明显 。
5 理化鉴别
据文献报道姜味草含有挥发油[6 , 7 ] , 其中有类似姜油香
气的橙花配合和香叶醛等成分 , 故名姜味草 。经系统预试
验 , 姜味草含有挥发油 、萜类 、 甾醇 、酚类或还原性化合
物 、多糖 、三萜类化合物 、香豆素及其甙类等多种成分 。
5.1 分别取样品粗粉 2g , 一份加蒸馏水 25ml于 60℃左右水
浴上热浸半小时 , 趁热过滤 , 滤液备用 。另一份加 95%的乙
醇 20ml于水浴上加热回流 1小时 , 稍冷后加入蒸馏水使其含
醇量为 70%, 冷至室温 , 过滤 , 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 , 用
20ml石油醚(60 ~ 90℃)分两次萃取 , 以除去叶绿素 , 分出下
层乙醇提取液 , 浓缩至 10ml , 加 95%乙醇 10ml溶解后过
滤 , 滤液备用 。
①α-萘酚试验:取热水提取液 1ml , 加入 5%α-萘酚乙
醇液 2-3滴 , 摇匀 , 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 H2 SO4 1ml , 试液
与浓 H2 SO4的交界面产生紫红色环 。(检查多糖)②三氯化铁
试验:分别取热水和乙醇提取液 1ml , 加 1%Fecl3 试剂 1-2
滴 , 反应液呈墨绿色 。(检查酚类化合物)③三氯化铁-铁氰
化钾反应:分别取热水和乙醇提取液滴于滤纸片上待干燥后
喷洒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剂 , 斑点呈兰色 。(检查酚类化合
物)④醋酐-浓硫酸反应 :取乙醇提取液 2ml , 置小蒸发皿
中 , 水浴中蒸干 , 残留物加冰醋酸 1ml 溶解 , 再加醋酐
1ml , 然后滴加浓 H2 SO4 1滴 , 反应液颜色由黄 ※红 ※紫红
色 。(检查三萜类化合物)⑤荧光试验:取乙醇提取液滴于滤
纸片上 , 待干燥后 , 于紫外光(365nm)灯下检视 , 斑点呈兰色
荧光 。(检查香豆素及其甙类)
5.2 取 0.2g粉末粗品 , 加入石油醚(80 ~ 90℃)8ml , 室温浸
泡 2-3小时 , 过滤 , 滤液滴于滤纸片上 , 喷 25%磷钼酸乙
醇液 , 115 ~ 118℃加热 2min , 斑点呈兰色 。(检查三萜及甾醇
类)
6 小结
通过对姜味草的植物形态 、药材性状 、显微特征及理化
实验的鉴别研究 , 结果证明:姜味草主要含挥发油 , 具姜香
气 , 具有温中健胃 、 祛风散寒除湿的功效 , 民间有使用单味
姜味草治疗胃寒气滞疼痛的习惯 。全草具有浓烈的姜香气
味 , 茎叶密被白色细绒毛 。粉末中可见有皮细胞垂周壁波状
弯曲严重 , 表面有明显的角质样纹理;非腺毛众多 , 一种为
单细胞非腺毛 , 壁疣明显;另一种为多细胞非腺毛;具有晶
鞘纤维 , 螺纹导管细小 , 油管细胞众多 , 内含黄棕色物质 。
我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药物资源提
供了可靠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 兰茂 .滇南本草第二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77:362.
2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云南省志卷七十医药志。云南人民出
版社 , 1995:89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78:412
4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86:1737
5 冉先德 .中华药海 .哈尔滨出版社.1993:1377
6 何远仁 .姜味草的挥发油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1993(28):9.
7 朱甘掊 .姜味草的挥发油成分研究 .中草药 .1991(3):127 , 119
(收稿 12期:1999—11— 30。编辑:陈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