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4-09-25
基金项目: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2014zy45);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项目(皖教秘人[2011]2 号)
作者简介:汪荣斌(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品质评价与资源开发利用。
* 通讯作者:王存琴,Tel:0553-4836193,E-mail:ian-wang@ tom. com。
·考证·
罗勒的本草考证
汪荣斌1,王存琴2* ,秦亚东1,刘晓龙1
(1.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2.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 对罗勒的产地、名称、药食兼用、栽培加工等经查阅古今典籍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考证。最早记载罗勒
产于昆仑山,后逐渐向全国各地引种栽培。其本草正名有罗勒、兰香,别名有西王母菜、香菜、零陵香、翳子草等,部
分本草著作记载的名称比较混乱。罗勒全草、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有 2 000 多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早在北魏其栽
培、加工就有详细的记载。
关键词 罗勒;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5)05-1081-04
DOI:10. 13863 / j. issn1001-4454. 2015. 05. 051
罗勒 Ocimum basilicum L. 为唇形科罗勒属植
物,全草入药具有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散瘀止痛的
功效;果实入药称作光明子,具有明目的功效〔1〕。
全株因具有独特的香味而广受欢迎,是人类最早使
用的香料植物之一。罗勒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
其地上部分的嫩茎及叶鲜脆可口、沁香扑鼻。在我
国食用和药用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在西汉时期的
史书中就有栽培、使用的记载。我国罗勒资源丰富,
分布范围广,除西藏外其他省市均有分布。在民族
药中应用也非常广泛,是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等
少数民族的常用药材之一。为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
罗勒资源,扩大罗勒的应用范围,本文对其进行本草
考证。
1 产地考证
西汉时期韦弘《赋·叙》中“罗勒者,生昆仑之
丘,出西蛮之俗”〔2〕,是罗勒最早的史书记载,此段
文字虽没有对其原植物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但提供
了罗勒起源于我国西北边陲的信息,并指出西蛮民
族有使用罗勒的习俗。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
注》描述罗勒“世呼为西王母菜”〔3〕,得名于古代传
说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这与韦弘的
罗勒产于昆仑山之说一致。《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
估案》(笔者注:唐天宝二年为公元 743 年)菜子行
中出现“兰香子一升”〔4〕,可推断兰香子已在当时交
河郡(今吐鲁番地区)的市场上买卖了。明代《救荒
本草》记载“香菜生伊洛间,人家园圃种之”〔5〕(笔者
注:此处香菜应为罗勒,详解见后文)。伊洛间是指
伊河和南洛河区域,现为陕西省东南部和河南西部。
当时罗勒在中原一带已被家种。《新安志》卷二:
“兰香,罗勒也”,此书详述宋代以前新安(历史上新
安包括安徽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江西婺
源)的历史文化,记载新安的外来物种,但书中没有
对兰香如何从西北传入到新安进行描述〔6〕。上述
产地现在均有罗勒分布。
2 名称考证
“罗勒”之名始载于西汉《赋·叙》。至东晋和
十六国时期,石勒建后赵称帝,凡事物中与他名字相
同者需避讳。南朝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2〕曰:
“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今人因以名
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由
此确认,罗勒更名为兰香应在东晋十六国后赵政权
时期。后赵以后直至元朝的历代著作,南朝《齐民
要术》、元《农桑辑要》〔7〕、元《王祯农书》〔8〕等都采
用“兰香”为正名,而南朝《本草经集注》、唐《食疗本
草》〔9〕、唐《本草拾遗》〔10〕、五代《日华子本草》〔11〕等
均采用“罗勒”为正名。《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南
朝北魏益都(今山东寿光)人;《农桑辑要》以《齐民
要术》为蓝本,成书于元代初期,当时的疆土是以蒙
古为主的北方;《王祯农书》作者王祯,元代东平(今
山东东平)人;《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位于我国的南方;
《食疗本草》作者孟诜,唐代汝州梁县(河南临汝)
人,曾任同州刺史(陕西渭南);《本草拾遗》作者陈
藏器,唐代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后任京兆府三原
(今陕西)县尉;《日华子本草》撰于五代吴越国天宝
年间,吴越国范围包括今之江、浙、沪一带。考究以
上著作的作者发现,山东及以北的作者编纂典籍沿
用兰香为正名,而其他地区的作者用罗勒为正名。
·1801·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5 期 2015 年 5 月
这与当时后赵控制范围(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
台,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关。不同朝代的
本草分别用罗勒和兰香对胡蔓草[据王家葵《钩吻
的本草考证》考释为马钱科胡蔓藤 Gelsemiume ele-
gans(Gardn. et Champ)Benth.]的形态进行描述,晋
代嵇含《南方草木状》曰:“冶葛,毒草也。蔓生,叶
如罗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唐代刘恂《岭表录
异》云:“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或说此草蔓
生,叶如兰香,光而厚”〔12〕。嵇含为谯国铚县(今安
徽宿州)人,刘恂为河北雄县人,进一步证实后赵控
制范围的区域以兰香为正名,而其南边的区域则以
罗勒为正名。
在历代本草中出现了罗勒的多种别名。《本草
经集注》曰:“……罗勒,世呼为西王母菜”〔3〕。根据
其起源于昆仑山一带,世人别称为西王母菜。《齐
民要术》在兰香条曰“自余杂香菜不列者,种法悉与
此同”〔2〕。说明此时应有多种芳香植物,兰香是属
于香菜的一种。明代朱橚《救荒本草》菜部:“香菜
……苗高一尺许,茎方,窊面四棱,茎色紫,稔叶似薄
荷叶微小,边有细锯齿,亦有细毛,梢头开花作穗,花
淡藕褐色,味辛香”〔5〕。对植株大小、茎、叶、花及气
味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可见,其形态特征与罗勒属植
物相符。清代吴其濬也认为此处的香菜是罗勒,在
《植物名实图考》罗勒条云:“《救荒本草》香菜伊洛
间种之,即此”〔13〕。本草纲目载:“按邺中记(东晋
陆翙撰)云:石虎讳言勒,改罗勒为香菜”〔14〕。《齐
民要术》认为罗勒为香菜的一种,明代《救荒本草》
开始将罗勒称为香菜,使罗勒与其他芳香性蔬菜在
品种上造成混乱。《本草纲目》在罗勒条对别名翳
子草解释为“今俗人呼为翳子草,以其子治翳
也”〔14〕。
历代本草存在罗勒与其他植物混乱的现象。
《新修本草》在泽兰条曰:“陶云都梁香,乃兰草尔,
俗名兰香”〔15〕,此处认为兰香为泽兰的别名,书中又
在别处出现罗勒名称,曰:“羊角、马蹄烧作灰,散于
湿地,即生罗勒”〔15〕,说明作者没有意识到兰香与罗
勒是同种植物,误将兰香当泽兰。宋《开宝本草》〔16〕
和《本草图经》〔17〕对“零陵香”描述以及《本草图经》
所附的“濠州零陵香”图(图 1),均与罗勒的形态特
征相似,应该是罗勒或其变种植物。《植物名实图
考》〔13〕记载的零陵香及附图(图 2),《中国植物
志》〔18〕也认为是罗勒,将其作为罗勒的别名收载。
可知在古代出现了将罗勒作为零陵香药用。但《嘉
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又将罗
勒(图 3)与零陵香分列为二种,说明古代罗勒与零
陵香存在混乱的现象。
图 1 《本草图经》濠州零陵香
图 2 《植物名实图考》零陵香
图 3 《植物名实图考》罗勒
3 食用考证
《齐民要术》在包括葵、蔓菁、蒜等蔬菜类的第
三卷中列有罗勒条目,云:“作菹及干者,九月收。”
·2801·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5 期 2015 年 5 月
可见罗勒当时是作为蔬菜在广泛栽培使用。唐《食
疗本草》载:“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气,宜生
食”〔9〕。唐《新修本草》曰:“罗勒,俗呼为西王母菜,
食之益人”〔15〕。五代《日华子本草》〔11〕菜部、宋《嘉
祐本草》〔19〕菜部和南宋《绍兴本草》〔20〕罗勒条均援
引了《食疗本草》的内容。明《救荒本草》曰“采苗叶
煠熟,油盐调食”〔5〕,对罗勒的烹调制作方面有新的
发明创造。《本草品汇精要》〔21〕菜部、《植物名实图
考》〔13〕菜部均收载罗勒。
罗勒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作为主要的蔬菜〔22〕,到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人工栽培方
法。《嘉祐本草》曰:“此有三种:一种堪作生菜;一
种叶大,二十步内闻香;一种似紫苏叶”〔19〕。罗勒出
现了 3 个品种,不同品种形态和特性有所不同。唐
《千金食治》:“不可久食,涩荣卫诸气”〔23〕。《本草
拾遗》《日华子本草》和《本草品汇精要》均记载:
“微毒。……不可过多食,壅关节,涩营卫,令血脉
不行,又动风,发脚气”〔10,11,21〕。从历代本草记载
看,罗勒食用历史悠久,但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主流蔬
菜品种,应该与其记载有微毒、不可久食有关。
4 药用考证
《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有兰香或罗勒的名称,
但没有作为单独条目对其性味、功能进行描述。唐
代及以后的本草典籍可考罗勒的药用,《千金食
治》:“味苦、辛,温、平、濇(同“涩”),无毒。消停
水,散毒气”〔23〕。《食疗本草》云:“调中消食,去恶
气,消水气,宜生食”〔9〕。《本草拾遗》曰:“味辛,温,
微毒。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气,宜生食。又疗齿
根烂疮,为灰用甚良。……患啘,取汁服半合定。冬
月用干者煮之”〔10〕。除了对罗勒全草的性味功效进
行描述之外,对罗勒果实入药描述为:“子主目翳及
物入目,三、五颗致目中,少顷当湿胀,与物俱出。又
疗风赤眵泪”〔10〕。对罗勒根入药描述为:“根,主小
儿黄烂疮,烧灰傅之,佳”〔10〕。《本草纲目》言:“罗
勒味辛气温,能和血润燥,有消暑解毒、消食开胃的
功效”〔14〕。
从历代本草的记载来看,《本草拾遗》对其药用
功效描述较全面,后续的本草又有了发展。归纳起
来罗勒全草主要功效有疏风行气、化湿消食、活血、
解毒;果实有明目去翳的功效;根有收湿敛疮的功
效。
5 栽培加工考证
《植物名实图考》援引西晋张华撰《博物志》曰:
“烧马蹄、羊角成灰,春散着湿地,罗勒乃生”〔13〕。
《本草经集注》曰:“取羊角、马蹄烧作灰,散于湿地,
即生罗勒”〔3〕。《新修本草》〔15〕也辑自《本草经集
注》,总结了罗勒种植的施肥技术。罗勒的详细栽
培加工技术在《齐民要术》中有记载:“三月中,候枣
叶始生,乃种兰香。早种者,徒费子耳,天寒不生。
治畦下水,一同葵法。及水散子讫;水尽,蓰熟粪,仅
得盖子便止。厚则不生,弱苗故也。昼日箔盖,夜即
去之;昼日不用见日,夜须受露气。生即去箔。常令
足水。六月连雨,拔栽之。掐心栽泥中,亦活”〔2〕。
书中对罗勒的播种时节、田间管理、育苗移栽等技术
进行了详细描述。又云:“作菹及干者,九月收。晚
即干恶。作干者,天晴时,薄地刈取,布地曝之。干
乃挼取末,瓮中盛,须则取用。拔根悬者,浥烂,又有
雀粪、尘土之患。取子者,十月收。自余杂香菜不列
者,种法悉与此同”〔2〕。归纳了不同收获部位的采
收时间、采收方法、加工、干燥等技术。李时珍〔14〕
曰:“香菜(罗勒)须三月枣叶生时种之乃生,否则不
生。常以鱼腥水、米泔水、泥沟水浇之,则香而茂。
不宜粪水”〔14〕。用简洁的言语描述了罗勒的栽培技
术。
6 结论与讨论
记录罗勒产地的本草文献不多。西汉时期的文
献记载罗勒出产于昆仑山,唐天宝年间兰香子已在
吐鲁番地区的市场上买卖,明代本草记录其生于陕
西东南部和河南西部,宋《新安志》有引种记录,说
明安徽和江西一带也有罗勒的种植。随着社会的繁
荣、交通运输的发展,我国西北的游牧民族纷纷入主
中原并逐渐南迁。罗勒这一西域物种随人口迁徙经
中原向南方传播,至长江流域、西南、岭南、闽台等
地。罗勒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生长适应能力
强,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属于广布种。以至于明代以
后的本草没有描述其特定的分布区域。
罗勒之名始载于西汉《赋·叙》,本草别名较
多,造成品种混乱现象。后赵时期为避讳产生了兰
香之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作为正名出现;依
产地命名为西王母菜;依功效命名为翳子草;依气味
而命名为香菜。零陵香之别名有些混乱,笔者依据
《本草拾遗》《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植物名实图
考》对“零陵香”的文字描述和附图特征,确定其应
该是唇形科植物罗勒 Ocimum basilicum L. 。而其他
本草所载的零陵香可能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 Ly-
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 和菊科佩兰 Eupatori-
um fortunei Turcz. 。现代一些文献著作将本草中零
陵香统一为某一种植物,错误地扩大了药用功效,笔
者认为不妥,应根据不同本草的文字描述、附图等进
行品种考证。
·3801·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5 期 2015 年 5 月
罗勒食用的历史要早于药用,《齐民要术》《食
疗本草》和《救荒本草》分别记载了作腌菜、作干菜、
生食和油盐调食的食用方法。罗勒生长适应性强,
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而药用的记载始于唐《食疗
本草》,在随后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虽出现罗勒
之名,但只描述其植物形态特征,没有收录其药用功
效。说明罗勒当时虽为世人所熟知,但其药用价值
没有被认可。唐以后的诸多本草以全草入药,对其
性味功效不断拓展,但大多归在菜部收录。随着人
们应用罗勒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入药部位由全
草扩大到全草、根和果实。
参 考 文 献
[1]王国强 . 全国中草药汇编[M].卷 2.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14:637-639.
[2]贾思勰著 . 缪启愉,缪桂龙译注 . 齐民要术[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82.
[3]陶弘景编 .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 . 本草经集注[M].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78.
[4]王艳明 . 从出土文书看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的蔬菜种
植[J].敦煌研究,2001,19(2):86.
[5]朱橚著 . 王家葵,张瑞贤,李敏校注 . 救荒本草校释与
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39.
[6]肖建新 . 新安的外来物种考述[J].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0,23(1):115-123.
[7]大司农司编撰 . 缪启愉校释 . 元刻农桑辑要校释[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349.
[8]王祯著 . 王毓瑚校 . 王祯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1:121.
[9]孟诜,张鼎 . 食疗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31.
[10]陈藏器撰 . 尚志钧辑释 . 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
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8-289.
[11]尚志钧辑释 . 日华子本草蜀本草(合刊本)[M]. 合
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9.
[12]王家葵 . 钩吻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1993,16(12):
35-37.
[13]吴其濬 . 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293-294.
[14]李时珍 . 本草纲目(金陵版点校本)[M]. 北京:中医
古籍出版社,1994:695-696.
[15]苏敬编撰 . 尚志钧辑校 . 新修本草(辑复本)[M].第
2 版 .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0-131.
[16]卢多逊,李昉撰 . 尚志钧辑校 . 开宝本草辑复本[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7.
[17]苏颂编撰 . 尚志钧辑校 . 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4:233.
[18]吴征镒,李锡文 . 中国植物志[M].第 66 卷 . 北京:科
学出版社,1977:559-569.
[19]掌禹锡撰 . 尚志钧辑复 . 嘉祐本草辑复本[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80.
[20]王继先撰 . 尚志钧校注 . 绍兴本草校注[M].北京:中
医古籍出版社,2007:319.
[21]刘文泰 . 本草品汇精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862-863.
[22]刘海峰,马临漪,余全有 . 古代大中原地区主要蔬菜的
变迁[J].经济经纬,1999,16(2):83-84.
[23]孙思邈撰 . 吴受琚注释 . 千金食治[M].北京:中国商
业出版社,1985:45.
·4801·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5 期 2015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