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推广刊 • 37
野菱作为我国珍稀的野生植物,已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并定性为二级保护植物 [1]。在保护点
内,野菱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经受
了自然界各种不良环境的考验,形成了
独特的优良性状,蕴藏独有的优异基
因。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野
生植物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已越来越
成为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
务。津市于2013年成功申报了野菱原生
境保护点项目,并在李家铺乡同乐村
(高桥汊)组织了实施,以期为野生植
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1 野菱的特征特性
野菱(Trapa incise Sieb.et Zucc.)
别名芰,俗称菱角,为菱科一年生浮
叶水生植物。叶柄长3~10 cm,中上部
膨胀成为海绵质气囊,气囊狭纺锤形,
有时不明显;叶片宽三角形或菱状三
角形,长1.5~2.5 cm,宽2~3 cm,中上
部边缘具粗齿,基部宽楔形,全缘,上
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通常被疏
柔毛;沉水叶羽状细裂,裂片丝状,
灰绿色。花单生叶腋;萼4深裂,长约
4 mm,基部有毛;花瓣白色,4枚,长
约7 mm;雄蕊4枚;子房半下位,具花
盘,花柱细,柱头近球形。果三角形,
高10~12 mm,具4角;肩角向上,纤
细,刺状,角间宽2~2.5 cm,先端具倒
刺;腰角刺状,较短,向下,平滑;果
颈圆锥状,高约3 mm,无果冠。花期4
月,果期5~6月。原产我国江南水乡地
区,在津市境内分布广泛,品种齐全,
四角、两角和无角类野菱均有。性喜温
暖、湿润、光照充足的气候,浓厚、肥
沃的土壤,以及涨跌平衡、流速缓慢的
水体环境。适应范围较广,抗病、抗虫
能力强,在适应的自然条件下能较好地
生长[1]。其药用具有治疗脾胃虚弱、泄
泻、痢疾、暑热烦渴、饮酒过度、疮肿
等功效[2]。
2 津市适合野菱生长发育
津市地处洞庭湖平原西北缘,水域
区域总面积约11 323.8 hm2。津市中心
位于东经111°57′20″,北纬29°24′14″,
自然条件优越,主要气候要素组合好,
光、热、水基本同季,太阳年辐射总量
461.89 kJ/cm2以上,年日照在1 770.6 h
以上,年降雨量1 450 mm,年平均气
温16.5℃,≥10℃的积温5 228.3℃,无
霜期272 d,相对湿度82%。湖区地下
水充沛、热量充足,适宜于各类植物生
长,几乎全年的气候资源都能被农业利
用,形成了较多富有特色的种植制度和
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野菱生长发肓。
据调查,津市地区野菱资源丰富,品种
齐全。
3 野菱保护点选址的原则与认定
3.1 选址原则
3.1.1 集多全 项目保护点内的野菱应
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列
野菱品种,野菱分布相对集中、分布量
较大、品种较齐全。
3.1.2 原生境 保护点内生态环境相对
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少,生物种
群结构稳定,天然生长状态和生态环境
状况相对完好。
3.1.3 生态安全 保护点远离城镇规划
区,不会被划入各种开发区的用地范
围,使野菱生存环境具有安全保障。
3.1.4 远离人群 保护点远离居民点、
道路、企业、牧场、集镇等人畜活动
密集区,杜绝环境污染和潜在污染,
远离受人类生产生活排污行为影响严
重的区域。
3.1.5 繁衍需求 保护点面积要足够满
足野菱正常生长和自然繁殖的需求,核
心区面积能够满足野菱正常生长和自然
繁衍的最低需求。
3.1.6 重点保护 保护点建设以保护野
菱资源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保护措
施,防止人畜破坏,保护和恢复野菱自
然生态环境,实现野菱与共生种群协调
发展。
3.1.7 公众参与 保护点所在地干部群
众具有一定的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意识,
可使自然保护点得到持续保护。
3.2 选址认定
首先对拟建立原生境保护示范点的
野生物种进行全面调查,统计野菱品种
数量与分布面积,根据调查结果和样品
分析数据,综合考虑选址原则,确定野
菱多样性较大地区,进而确定其保护示
范区的地理位置。
经过比选后,最终确定项目实施地
点在津市市李家铺乡同乐村高桥汊,
保护点面积38.1 hm2,其中核心区11.6
hm2、缓冲区26.5 hm2。该保护点是一
片由洞庭湖湖汊水面、鱼塘、河滩及稻
田等组成的原生态湿地,四周无工矿企
业及“三废”污染;周边环境适宜于野
菱的大面积生产及其种质资源的保护,
也有利于野菱的人工驯化种植,有利于
收稿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刘锦安(1961-),男,湖南澧县人,
农艺师,长期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管理
工作。
浅谈津市野菱资源及其保护点建设
刘锦安,杨 洋,钟薇薇,周 娟
(津市市农业局,湖南 津市 415400)
摘 要:野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近年来野菱资源破坏严重。文章介绍了野菱的特征特性,指出津市地区野菱资源丰富,品种齐全,
自然条件适合野菱生长;提出保护点建设选址应遵循集多全、原生境、生态安全、远离人群、繁衍需求、重点保护和公众参与的原
则;并对保护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及建成后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津市;野菱;保护点建设;问题;措施;效益
中图分类号:S6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3)24-0037-02
科技与产业 TECHNOLOGY&INDUSTRY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3.24.009
38 • HUNAN AGRICUTURAL SCIENCES
迅速增加优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总量。
4 野菱保护点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
的措施
该保护点建设的限制因素主要有:
(1)围湖造田、围湖养鱼、除草剂的
应用等,将会缩小野菱的生存环境乃至
导致野菱种群的萎缩;(2)雨水冲刷
带入湖区的泥沙以及不可分解的各种垃
圾对野菱生长空间的挤压;(3)追溯
水流而上的鱼类采食野菱苗及其果实
等。其解决的措施有:(1)建设防护
围栏、围网,禁止人、草食性牲畜、大
鱼等进入保护点;(2)悬挂警示牌,
进行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周
边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3)在核心
区外围建立缓冲区,减少农业生产中
除草剂与核心区野菱及水体的接触;
(4)利用项目中购置的小木船人工捞
取水中的垃圾等。
该保护点建成后,津市市农业环境
保护站按照《条例》和《办法》的规
定,组织开展当地区域内农业野生植物
资源和分布情况的详细调查,核实该
辖区内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储量和濒
危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
野菱保护点管理规划,采取有效的措
施,加强管理;同时加快野生植物开
发利用的科技创新,对有重要经济利
用价值的资源进行生物技术开发,实行
知识产权保护,积极鼓励开展野生植物
的人工种植和栽培。
公众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薄
弱,是造成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人为破坏
和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津市市农业环
境保护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
泛宣传《条例》和《办法》,向广大干
部、群众和企业宣传农业野生植物保护
的意义、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有关规
定,努力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引导全
社会参与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开
发利用。
5 野菱保护点建设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津市野菱保护点建设旨在妥善保
存野菱优异基因,并维持其在自然生
态环境下的演变进化,为遗传育种和
生物技术研究储备优异基因种质。同
时,通过开发利用野菱资源,获得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前景的新
基因、新材料及新产品,极大地提
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其潜在经济效益十分
可观。此外,野菱还是十分珍稀的食
材,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合理开发利用
野菱资源或将成为一个新亮点。
5.2 生态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野菱的生长环境
不断受到破坏、分布面积不断缩小。受
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为中国第二
大淡水湖的洞庭湖,长年卫星遥感监测
面积5月水面平均值为9万hm2,冬天枯
水期平均约为5万hm2,洪水时期面积
可达28万~39万hm2,而2011年5月17
日该湖水体面积仅为3.82万hm2,洞庭
湖腹地昔日一望无际水域的地方却变成
了一片辽阔的绿色草地,鼠害滋生等
问题使其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3]。现
在,津市野菱保护点的建成,可防止不
合理开发利用或干旱而造成的生态环境
破坏,维护野菱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由
于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的野菱资
源丧失,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物种保
护,可有效提高生态效益。同时,野菱
可富集氮、磷、重金属离子等其他污染
物,对净化水质有一定的作用[4-5]。
5.3 社会效益
通过野菱保护点的建设、宣传以及
辐射效应,可以提高周边农民对野菱资
源的认识程度,增强他们保护野生植物
资源的意识,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开
发洞庭湖湿地,有效地发展菱角种植并
进行商业开发,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
提高人民环保素养。
6 结 论
面对野生植物资源破坏严重的现
状,建立野生植物保护点以发展特色种
植行业,以特色种植业效益反馈建设
所需资金是可取之法。在保护野生植
物资源的同时,也为农业特色种植行
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产业的调整起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
是野菱驯化、野菱基因的合理运用,以
及如何加速推广野菱的种植技术,如能
解决上述问题,就可使野菱的规模化种
植、发展野菱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可能,
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龙威. 野菱[J]. 百科知识,2011,
(1):48.
[2] 胡熙明,张文康,宋立人,等. 中华本
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 姜加虎,黄 群.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
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J]. 生态环境,
2004,(2):277-280.
[4] 刘 佳,刘永立,叶庆富,等. 水生植
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与抑藻效应
的研究[J]. 核农学报,2007,(4):
393-396,332.
[5] 刘少英,朱长波,李卓佳,等. 水生植
物在养殖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J]. 广东
农业科学,2010,(3):176-181.
(责任编辑:卢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