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


研究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对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采用方差分析、多元比较、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分布格局、各类型保护区各功能区划面积比例及功能区面积与物种的关系等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上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多;面积上为荒漠生态系统类型最大;面积分布格局呈现从西向东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功能区面积所占其总面积的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在以物种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中,其总面积、各功能区面积与物种数量、动植物种类的相关性显著。该研究相关结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Researches o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reserves.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set,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areas and species were analyzed by variance analysis,multivariate comparis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numbers of all kinds of the reserves were forest ecosystem.For the area,the maximum areas were desert ecosystem.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reserve area exhibited a declining trend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in China.The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among the proportions of areas of three function area to the total area in each type of the reserves.In the species-protected reserves,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area of the reserves,the area of each function area and the number of species,plant or animal species,respectively.In summary,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ome guid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全 文 :任慧,郝孟曦,张萌,李中强,杨国祥.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J]. 生态科学, 2012, 31(3): 225-232.
REN Hui, HAO Meng-xi, ZHANG Meng, LI Zhong-qiang, YANG Guo-xiang. Study 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J]. Ecological Science, 2012, 31(3): 225-232.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
任慧 1,郝孟曦 1,张萌 2,李中强 1*,杨国祥 3
1.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 430062
2.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 330029
3.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武汉 430075

【摘要】研究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对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采用方差分析、多
元比较、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分布格局、各类型保护区各功能区划面积比例
及功能区面积与物种的关系等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上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多;面积上为荒漠生
态系统类型最大;面积分布格局呈现从西向东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个功能
区面积所占其总面积的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在以物种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中,其总面积、各功能区面积与物种
数量、动植物种类的相关性显著。该研究相关结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数量特征;合理性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2.03.001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873(2012)03-225-08
Study 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REN Hui1, HAO Meng-xi1, ZHANG Meng2, LI Zhong-qiang1*, YANG Guo-xiang3
1. Hubei University,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uhan 430062, China
2. Jiangx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s, Nanchang 330029, China
3. The Monitoring Center Wildlife Disease and Resource i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5, China

Abstract: Researches o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reserves.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set,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areas and species
were analyzed by variance analysis, multivariate comparis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numbers of all
kinds of the reserves were forest ecosystem. For the area, the maximum areas were desert ecosystem.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reserve area exhibited a declining trend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in China. The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among the proportions of areas of three function area to the total area in each type of the reserves. In the species-protected
reserves,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area of the reserves, the area of each function area and the number of species,
plant or animal species, respectively. In summary,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ome guid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Key word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function divisi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 rationality




 
收稿日期:2011-10-05 收稿,2012-04-18 接受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260)和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0CDA098)
作者简介:任慧,女(1984—),硕士研究生,从事生态学方面研究,E-mail:Xiaojuan5522@163.com
*通讯作者:李中强,E-mail:lizhq@whu.edu.cn
第 31 卷 第 3 期 生 态 科 学 31(3): 225-232
2012 年 5 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y 2012
1 引言(Introduction)

我国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
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
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水体或
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保护和管理的区域[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物多
样性丧失已成为当今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2-3]。建
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物种及其生境是现阶段运用最
多也是最成功的保护措施。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我国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最主要场所和珍稀濒危物种
的最后避难所[1-2]。
近几十年来,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对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以及改善人类环境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诸多
问题:首先,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区域布局不
平衡。从整体上看,我国西部地区面积较大,比例较
高,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小,保护力
度还有待加强[4]。其次,我国国家级类型的自然保护
区面积占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过大[4-6]。第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空缺[1]。据不完全统计,我
国绝大部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已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体系中,但仍有 20 多种需重点保护的生态系统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第四,中国
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情况缺乏详细的研究。我国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积确定方法[7]、分
布现状与合理布局[3]、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等总体
发展方面;功能区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区划分理论、
原则、方法及应用等方面[8-12],很少报道关于我国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比例以及与物种关系等数量
特征的研究。同时,虽然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
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上限
[7],但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各功能区面积的确定
往往具有不科学性,很少经过科学计算确定[13],因
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功能区面积的合理分
配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亟待解决
的问题[14]。本文分析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保
护类型、不同地域及不同功能区划中的相关数量特
征,以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的
依据。
2 研究方法(Methods)

2.1 数据来源
收集整理了截止 2011 年 3 月底我国已建立的
329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关信息,其中主要包括
了保护区的名称、保护类型、面积、数量、重点保护
植物、重点保护动物及重点保护物种数。其主要数据
来源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名录[15]、中国国家级自然保
护 区 [16] 以 及 中 国 自 然 保 护 区 数 据 库
(http://www.swanimal.csdb.cn)。
本文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区类型分类采
用以主要保护对象为保护区类型划分原则[13]。该原
则较好地处理了类型之间重复和相嵌的问题,尽管在
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与森林、草原或湿地生态系统之
间似乎有相嵌之处,但如果以保护对象的实质来划
分,其界限则是清楚的[17]。根据该原则我国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可分为原草甸生态系统、地质遗迹、古生
物遗迹、海洋海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
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 9
大类型。
2.2 数据分析
运用 ArcGIS 9.3 软件,对不同地域我国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以及数量的分布绘制了图件。运用
SPSS 16.0 软件对不同保护类型保护区中的核心区、
缓冲区、实验区与总面积的比例关系进行 One-way
ANOVA 方差分析,并对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
数与面积关系以及对不同保护类型保护区的各功能
区面积与生物物种总数、植物种数、动物种数、重点
保护物种数、重点保护植物数及重点保护动物数之间
的关系进行 Pearson 相关分析。
3 结果(Results)
3.1 我国不同保护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

资料统计表明,截止 2011 年 3 月底,我国共建
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29 个。在 9 种保护区类型中,
数量最多的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达 143 个,
占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 43.47%;其次为野
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共有 80 个,占我国国家级
保护区的 24.32%;个数最少的为草原草甸生态系统
类型,全国仅有 4 个。从保护区面积来看,在我国
226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9 种自然保护区类型中,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区所占
面积最大,总面积近 4.4×105 km2,占我国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46.99%;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类型为古生物遗迹类型保护区,其总面积为
0.013×105 km2,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0.14%
(图 1)。

 
 
 
 
 
 
 
 
     
 
 
 

图 1 不同保护类型的保护区数量(a)和面积(b)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量和总面积的比例
Fig. 1 The proportion of number (a) and the proportion of area (b) for different protected types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3.2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
从面积方面看,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布
格局呈现从西向东逐渐减少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
趋势。西南地区所拥有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其余依
次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北地区、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图 2a)。从自然保护区数量
分布看,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分布比较均匀,
区域数量分布格局差异不大;西南地区国家自然保护
区数量最多,共 59 个;其余依次为东北地区、西北
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保护区数量
均为 47 个(图 2b)。

3.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数量特征
方差分析表明,我国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在其各功能区的面积所占的保护区总面积比例之
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表 1)。
整体上看,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
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约占总面积 36%、26%和
38%。在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草甸草原
生态系统保护类型的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
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 23%、24%和 54%;地质遗迹
保护类型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总面
积 25%、27%和 48%;古生物遗迹保护类型的保护区
的核心区面积占其总面积的 50%;海洋海岸生态系统
保护类型的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占
总面积的 38%、24%和 38%;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类型
的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
面积的 35%、33%和 32%;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类
型的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
总面积的 35%、31%和 37%;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
的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
面积的 38%、24%和 38%;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保护
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
38%、26%和 36%;野生植物保护类型的保护区的核
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 29%、
43%和 38%(表 2)。

3.4 以物种保护为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与物种数
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看,在以物种为保护
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其总面积与保护区物种
数量、动植物种类间的相关性显著,核心区、缓冲区、
实验区面积与保护区物种数量、动植物种类间也呈显
著相关(表 3)。
在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草甸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和实验区面积
(a)
(b) 1.27% 野生植物
0.14% 古生物遗迹
0.59% 海洋海岸生态系统
46.99% 荒漠生态系统
16.10% 野生动物
20.87% 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0.86% 草甸草原生态系统 
0.15% 地质遗迹
5.17% 野生植物
24.32% 野生动物
1.22% 草甸草原生态系统
3.34% 地质遗迹
1.82% 古生物遗迹
4.86% 海洋海岸生态系统
4.26% 荒漠生态系统
43.47% 森林生态系统
11.55% 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13.03% 森林生态系统
3 期 任慧,等.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 227
与植物物种数呈显著正相关,其核心区面积与重点保
护植物间呈显著负相关;缓冲区面积与重点保护动
物、重点保护物种数间呈显著负相关;内陆湿地生态
系统保护类型的总面积及缓冲区面积与保护区物种
数、植物种类间呈显著正相关;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
保护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与物种数、动植物
物种数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表 3)。

图 2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域类型面积(a)与数量(b)的分布格局
Fig. 2 Area distribution of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a)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

表 1 不同保护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的方差分析
Table 1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function areas for different protected types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功能区 Function area 自由度 DF 均方差 MS (%) F 值 显著度 P
核心区 Core zone 9 2.6 1.75 0.13
缓冲区 Buffer zone 8 0.7 0.64 0.75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8 2.6 1.05 0.40

表 2 不同保护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面积比例(%)
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function area for different protected types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
项目
Item
核心区面积比例
Proportion of core
zone
缓冲区面积比例
Proportion of buffer
zone
实验区面积比例
Proportion of
experimental zone
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All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0.36±0.12 0.26±0.12 0.38±0.16
草原草甸生态系统 Grassland and alpine meadow 0.23±0.13 0.23±0.12 0.54±0.24
地质遗迹 Geological relic 0.25±0.13 0.27±0.16 0.48±0.28
古生物遗迹 Trace fossil 0.50±0.70 - -
海洋海岸生态系统Sea coast ecosystem 0.38±0.07 0.24±0.15 0.38±0.16
荒漠生态系统 Desert ecosystem 0.35±0.06 0.33±0.09 0.32±0.12
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0.35±0.06 0.31±0.13 0.34±0.14
森林生态系统 Forest ecosystem 0.38±0.13 0.24±0.01 0.38±0.15
野生动物 Wild animal 0.38±0.14 0.26±0.12 0.36±0.15
野生植物 Wild plant 0.29±0.12 0.33±0.04 0.38±0.10
228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表3 以物种保护为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功能区面积与物种数关系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and function area and number of species

功能分区
Function Division
物种数
Number
of species
植物种数
Number
of Plants
动物种数
Number
of
Animals
重点保护
植物种数
Number of
key
protected
plants
重点保护
动物种数
Number of
key
protected
animals
重点保护
物种数
Number
of key
Protected
species
总面积 Total area 0.615** 0.616** 0.613** -0.130 -0.037 0.029
核心区 Core zone 0.942** 0.942** 0.936** -0.137 -0.027 -0.085
缓冲区 Buffer zone 0.936** 0.937** 0.937** -0.126 -0.050 -0.075

总特征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932** 0.932** 0.925** -0.114 -0.023 -0.099
总面积 Total area 0.277 0.999* -0.673 0.277 -0.767 -0.852
核心区 Core zone 0.849 0.710 -0.004 -0.999* -0.983 -0.983
缓冲区 Buffer zone 0.713 0.847 -0.223 -0.983 -0.999* -0.999*

草甸草原生态系统
Grassland and alpine
meadow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196 0.999* -0.733 -0.710 -0.806 -0.806
总面积 Total area 0.236 0.239 0.061 -0.664 0.134 0.134
核心区 Core zone 0.200 0.203 0.081 -0.654 0.127 -0.494
缓冲区 Buffer zone 0.865 0.860 0.069 -0.639 -0.271 -0.809

海洋海岸生态系统
Sea coast ecosystem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012 0.018 0.080 -0.631 0.200 -0.427
总面积 Total area 0.283 0.306 -0.016 -0.206 0.180 0.027
核心区 Core zone -0.474 -0.397 -0.304 -0.210 -0.166 -0.202
缓冲区 Buffer zone -0.442 -0.360 -0.332 -0.172 -0.190 -0.252

荒 漠 生 态 系 统
Desert ecosystem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464 -0.367 -0.383 -0.206 -0.199 -0.260
总面积 Total area 0.563* 0.537* 0.173 -0.153 0.556* 0.534*
核心区 Core zone 0.379 0.349 -0.190 -0.524 -0.270 0.146
缓冲区 Buffer zone 0.891** 0.844* 0.634 -0.612 -0.034 0.148

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386 -0.386 -0.193 -0.495 0.295 -0.325
总面积 Total area -0.006 0.063 -0.033 0.004 0.101 -0.108
核心区 Core zone -0.130 -0.128 -0.061 -0.104 0.090 0.057
缓冲区 Buffer zone -0.130 -0.081 -0.088 0.103 0.114 -0.088

森林生态系统
Forest ecosystem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124 -0.118 -0.073 -0.088 0.074 -0.075
总面积 Total area 0.438** 0.438** 0.441** -0.145 -0.026 -0.016
核心区 Core zone -0.194 -0.136 -0.181 -0.340 0.033 0.067
缓冲区 Buffer zone -0.234 -0.174 -0.197 -0.265 -0.054 0.122

野生动物
Wild animal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381 -0.311 -0.256 -0.340 -0.043 0.099
总面积 Total area 0.844** 0.844** 0.947** -0.218 -0.326 -0.419
核心区 Core zone -0.303 -0.180 0.532 -0.252 0.263 0.685
缓冲区 Buffer zone 0.398 0.403 0.494 0.383 0.006 -0.448

野生植物
Wild plant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0.094 0.137 0.229 -0.018 -0.010 -0.341
注:*: P <0.05 相关性显著(significant level was marked at 0.05),**: P<0.01 相关性极显著(significant level was
marked at 0.01)
3 期 任慧,等.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 229
4 讨论(Discussion)
4.1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
统计数据表明,2011 年与 1998 年相比国家级保
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增加了 192 个和 6.46×105 km2,增
长率分别为 130.57%和 231.02%[14,15]。目前我国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9.88%,占到我国
所有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63.68%[18]。在自然保
护区的总面积上我国已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
和地区,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芬兰[7]。但是,
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图 1、图 2),
因而,今后我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应该考虑
各区域,各类型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均衡发展。

4.2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对各类型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是自然保
护区学中的一个热点[8]。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生物多样
性特点在其功能分区上采用不同的分区模式,如三圈
层同心圆模式、加拿大模式和日本模式[19]。加拿大、
美国、日本、韩国在国家公园的分区管理上具有成功
经验,特别是加拿大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上处于领
先水平[19],我国国土面积与加拿大、美国相似,人
口密度、人地关系特点与日本和韩国的相似[4],这些
国家自然保护地功能区的面积比例设置对我国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设置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比例较
小是比较严重的问题[20]。各国模式中的严格重要保
护区相当于三圈层同心圆模式中的核心区,限制利用
区相当于缓冲区,利用区相当于实验区。在其他运用
三圈层同心圆模式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其个保护区
功能区划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占保护
区总面积的 50%、28%和 22%[18-20]。我国迄今为止未
对各类型保护区的功能区面积比例做出规定[13,21-22]。
整体上来看,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占总
面积的 36%,远小于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
的比例(表 4)。与加拿大相比,中国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的核心区与特别保护区对应,缓冲区与自然环境
区对应,实验区同户外娱乐与服务区对应,加拿大特
别保护区占总面积的 97.35%,自然环境区 2.16%,
户外娱乐与服务区 0.57%,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所占比率相比差别很大,
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面积为特别保护区,而
我国在核心区分配上实际只有 1/3。同样,美国的自
然保护区中相当于我国核心区的原始自然保护区所
占比率也高达 95%。但日韩两国的相当于我国国家自
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特殊保护区比率均只有 24.3%,而
相当于我国国家级保护区缓冲区的特别地区和自然
环境区域比率则分别高达 46.8%和 76.2%。由此看出,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根据自己
本国的具体情况,比较合理确定保护区各功能区面积
比例。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
本国概况采取有效的功能区比例划分,尤其需要因地
制宜,需要重点保护区域和保护对象的活动范围特点
来设定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面积。
原则上,不同保护类型功能区比例应根据其特点
加以区别设置。但目前,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
区划中存在很多问题,除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
区划存在习惯性思维,中心地带划定为核心区,外缘
地带划为缓冲区和实验区[12];有些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功能区划分成几个核心区,只对重要保护对象进行
圈定,没有充分考虑整个保护区的整体联系[12],本
研究发现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区、不同生态
系统类型其功能区设置比例方面差异不显著(表 1)。
显然,不同保护类型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对象和重点不
同,运用同一种方法进行保护区功能区划设置是不合
理的[23]。例如草海内陆湿地保护区在功能分区时没有
考虑高原岩溶湿地的特殊性,因而保护区生态系统未
得到有效的保护[24];有些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类型保
护区不适宜运用三区模式,例如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
护区是以海岸景观占主导地位、保护对象较分散、开
发程度较少,在划分功能区时不宜采用传统的方法,
而应该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应将其划分成 4 个功能
区[25];有些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也不适宜用三区模
式,例如卧龙自然保护区。根据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应将其划分为天然维持区、控制利用区、核心区、缓
冲区、实验区和利用区六个功能区[24];有些森林生
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也存在许多不合
理之处。例如贵州省绥阳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
能分区没有根据本地的特殊性划分其功能区[22]。因
此,我国国家自然保护区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的多
样性, 景观整体性、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功
能性,应采取不同的功能区划分方法[ 11,26],合理设置
保护区功能区,并按照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功能区
面积的。

230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表 4 各国保护区各功能区面积占总面积的平均比例表
Table 4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area of function area for different countries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4.3 我国国家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种面积关系
根据生物多样性特点来因地制宜地设置保护区
的面积显得非常重要[27],已有研究发现我国自然保
护区不同保护类型的现存面积特征对于保证物种顺
利繁衍后代不具备科学依据[27,28]。本研究发现在我国
以物种保护为主不同保护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
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与各功能区的面积与物
种多样性关系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野生动物与野生
植物保护类型的功能区的面积与物种多样性关系相
关性不显著;同样内陆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区与实验区
的面积与物种也不存在显著相关(表 3)。面积和生
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显著[29],物种—面
积关系与生态环境特点、气候有关[30,31-34]。我国国土
面积辽阔,纬度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
丰富,植被类型多样[35-38],因此,在以后自然保护区
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保护类型保护区及功能区面
积设置问题,克服我国功能区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2],根据保护区物种面积关系,科学合理设置其保护
区各功能区面积。


参考文献

[1] 卢爱刚, 王圣杰.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分析[J]. 干旱
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11): 8-11.
[2] 王翠红, 张金屯. 中国部分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环
境因子的关系[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8): 1469-1470.
[3] 陈雅涵, 唐志尧, 方精云.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合
理布局的探讨[J]. 生物多样性, 2009, 17(6): 664-674.
[4] 郑海洋, 王国祥.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18): 8641-8643.
[5] 唐博雅, 刘晓东. 保护行动计划软件在湿地自然保护区
功能区划分中的应用概述[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 7(1):
46-49.
[6] 蒙惠理, 兰洪. 茂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及
保护对策[J]. 黔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4(3): 54-64.
[7] 蒋志刚. 论保护区的面积上限[J]. 生态学报, 2005, 25(5):
1206-1214.
[8] 徐篙龄.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保护性经营区界
定一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结构设计的思考[J]. 科技导报,
1992, (1): 21-23.
[9] 李纪宏, 刘雪华.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自然保护区
国家(Country) 功能区(Function area)
核心区 Core zone 缓冲区 Buffer zone 实验区 Experimental zone 中国 China
36% 26% 38%
特别保护区 Special reserve 自然环境区 Natural environment area
户外娱乐与服务区 Outdoor
entertainment and services 加拿大 Canada
97.35% 2.16% 0.57%
原始自然保护区 The
original nature reserve
特殊自然保护区与自然环境区
Special special nature reserv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l area
特别利用区 Special used area
美国 America
95% - -
特别保护区 Special reserve 特别地区 Special area 普通地区 Common area
日本 Japan
24.3% 46.8% 28.9%
特别保护区 Special reserve
自然环境区 Natural environmental
area
居住与公园服务地区 Living and
park service area

韩国 Korea
24.3% 76.2% 1.5%
严格重要保护区 Strict
important reserves
限制性利用区 Restrictive used area 利用区 Used area 其他国家 Other
countries
50% 28% 22%
3 期 任慧,等.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 231
功能分区[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2): 218-220.
[10] 程小玲. 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合理利用及实现途径[J].
林业调查规划, 2004, 29 (4): 20-22.
[11] 周世强.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及有效管理研究[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15(2): 154-155.
[12] 张新娜, 乔丹, 白亚妮. 浅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原
则及现存问题[J]. 时代导报, 2011, 34(7): 304-306.
[13] 刘成林.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现状及其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6): 141-142.
[14] 徐基良, 崔国发, 李忠. 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方法探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5): 1206-1214.
[15]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0-31.
[1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006.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04.
[17] 薛达元, 蒋明康.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1994, 14(4): 246-251
[18] 杨亮亮, 崔国发. 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分析[J]. 林业
实用技术, 2009, 3: 55-57.
[19] 王晓丽. 中国和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
世界环境, 2004, 12(1): 31-36.
[20] 蒋明康, 王智, 秦卫华, 贺昭, 徐网谷. 我国自然保护区
分级分区管理制度的优化[J]. 环境保护, 2006, 11(21):
34-37.
[21] 粟海军, 马建章. 浅论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
积规划与功能分区 [J]. 福建林业科技 , 2008, 35(1):
1206-1214.
[22] 黄丽玲, 朱强, 陈田. 国外自然保护地分区模式比较及启
示[J]. 旅游学刊, 2007, 22(3): 21-22.
[23] 田昆, 李宁云, 杨宇明. 高原湿地生态结构特征与湿地保
护区功能分区探讨[J]. 湿地科学与管理 , 2005, 1(01):
22-26.
[24] 李宁云, 田昆, 肖德荣, 刘文,李振吉. 草海保护区功能
分区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
14(03): 67-69.
[25] 胡镜荣, 王月霄, 顾建清. 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功能
分区和管理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 1993, 10(02):
28-29.
[26] 崔国发. 自然保护区学当前应该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6): 1206-1214.
[27] 韩兴国.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M]. 北京: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83-103.
[28] 左家哺, 傅德志, 彭代文. 中国部分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
数量与面积之间关系的研究[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2002, 8(1): 5-9.
[29] 唐志尧, 乔秀娟, 方精云. 生物群落的种-面积关系[J]. 生
物多样性, 2009, 17(6): 549-559.
[30] Ulrich W, Buszko J. Sampling design and the shape of
species-area curves on the regional scale [J]. Alta O
ecological, 2007, 31(1): 54-59.
[31] Ney-Nifle M, Mangel M. Species-Area curves based on
geographic range and occupancy[J]. Journal of Theoretic
Biology, 1999, 19(6): 327-342.
[32] Lawesson J E,De Blust G,Grashof C,Firbank L,Honnay
O,Hermy M,Hobitz P,Jensen L. Species diversity and
area-relationships in Danish beech forest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8, 106(2-3): 235-245.
[33] Williamson M. 1988. Relationship of species number to area,
distance and other variables myers, AA, Giller, PS, eds.
Analytical biogeography.Chapman and Hall[M]. London:
91-115.
[34] Ruidong Wu, Shuang Zhang, Douglas W Yu,Peng Zhao,
Xinhai Li, Longzhu Wang, Qian Yu, Jian Ma, Ai Chen,
Yongcheng Long.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nature reserves
in representing ecological diversity[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1, 9(7): 383–389.
[35] 徐国山, 张宝祥, 黄婕, 李增利, 王艳军, 刘学东, 李云
飞.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类型及生态群
落特征[J]. 安徽农业通报, 2011, 17(07): 149-154.
[36] 张晓玲, 景慎好.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研究与发展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 2011, 39(7): 696-698.
[37] 王亚欣, 鞠洪波, 张怀清, 江东, 庄大方. 东洞庭湖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评价[J]. 地理信息科学学报,
2011,13(3):324-331.
[38] 孔祥海, 李振基.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
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J]. 厦门大学学报 , 2011, 50(3):
646-650
 
232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