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寄生虫-宿主协同进化的初步认识;2.协同进化模式及其内在机制的探索;3.协同进化机制研究方法的发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协同进化生物学意义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同时,对协同进化的有关概念、方法和本学科的发展进行了简单阐述和讨论.
Three phases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evolutionary research program:1.Recognition of predictable associations among hosts and their parasites; 2.Search for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and their underling causes;3.Development of objective and repeatable methods for reconstruc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se patterns of association.Now, modern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s and expand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questions associated with coevolution-how and why it happened? This paper also gives the method of 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 (BPA), and discusses several questions of coevolution.
全 文 : 万方数据
生态科学 22卷
程,以避免逻辑无意反复,即地理隔离——物种发生,
但终因以上两种学说在’时遭到反对12”而成为遗憾。
同样,Manter在研究不同区域的海水鱼类及其复殖寄
牛吸虫的分布后,形成了异域物种形成方式的构想,
并认识到宿手一寄生虫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凶大
陆漂移学说受到了反对而未能深入研究”⋯。另一方
面,瞅洲学派重视研究宿书一寄牛虫之间的系统发育
关系。Fahrenh01z强调宿上一寄生虫体系中的宿上特
异性,认为仅有很强宿主特异性的“真『F(专性)”寄
生虫才能反映宿主一寄生虫协同进化的内部机制l|⋯。
szidat(1940)认为个体发育足研究协同进化过程中下
行进化与同源问题的可靠方法,赞同、,onIh耐ng的重
演律(recapituIation),即宿主特异性随时间而加强。
Eichl州1941,1942)认为宿L特异性不仅是一个生物
学问题,I佰且是物种种一级水平的分类学问题,这样
宿}特异性即成为协同进化的唯一直接原因”“;他总
结了Fallrenholz、sz{dat以及自己的工作,形成了三个
协同进化原则:Fahrenholz原则,宿丰与其寄牛虫之
间平行进化,且相映射各自系统发育关系;szidat原
则,在大的分类阶元L卜l,宿牛越原始则其寄生虫越低
等,其内在机制为渐进学说;Eichler原则,相同阶元
的宿上,其分支模式越多,则其专性寄生虫越多。他
认为Fahrenholz原则注重协同进化的历史因素,szidat
原则和EichJer原则强调协同进化中各种因素(包括自
然选择)的作用。同时,Eichler认识到宿主分化可能
滞屙于寄牛虫物种分化。以L学者都是先有一假设即
宿上一寄生虫系统发育反映了其分类阶元,这样无疑
义陷入丁逻辑无意义反复的误区;宿土特异性——宿
}一寄生虫协同进化,即宿土特异性是宿丰一寄生虫
协同进化的原因还是结果昵?
3协同进化机制研究方法的发展
北美生物地理学派与欧洲的系统发育学派都分别
进入了两个逻辑无意反复,即地理隔离——物种发生
与宿主特异性——宿主一寄生虫协同进化,造成这种
误区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1,无客观独立于协同进化
的宿主、寄牛虫系统发育重建的方法;2.大陆漂移学
说的不成熟。
20世纪下叶,支序分类学说(cladistics)I”J、大
陆漂移学的重新确定以及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
(vic州ancebiogeogmphy)14“21的仓日立促使协同进化
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Hennig于1950年创立了系统发育支序分类学,
即具普通参照系统的比较生物学【221。同数值分类学相
比,支序分类学克服了前者过于注重表征状态而忽略
遗传性状的缺陷,使进化树(Evolutjonary廿ee)的每
一步肯据可依,避免了传统数值分类学阕不同方法得
出不同结果的片面性。支序分类学为重建牛物系统演
化提供j,科学依据,从而能客观地分别重建宿上、寄
生虫系统发育,使宿士一寄牛虫进化系统的比较成为
可能,为协同进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Brooks将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和支序分类学有机
结合起来,奠定了协同进化理论和方法基础⋯J。Brooks
率先在寄牛虫领域以支序分类学重建其系统发育关
系:创立简约分析(BPA)方法,使协同进化研究允
满活力【l““J。Bmoks认为协同进化包含以下两方而的
范畴,即寄生虫对其环境(宿年)的适应,为生态学
领域范畴,宿牛一寄生虫系统发育方而的联系范畴叫
历史联系。Bmoks(1992)在研究南美板鳃鱼类起源关
系上得到檄好的典范l|⋯。其研究如下:Bmoks经过
十余年的工作,通过各自独立重建寄生虫,柑}系统
发育树,结合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为南美淡水觚类起
源于海水提供了佐证,同时巩固并完善丁其研究方法。
历史性的方法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现代研究应
该集中于解释与协同进化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并不断
加以扩展,即:在进化中的谱系是怎样发生柏关的?
为什么发生相关?发展方向如何预测?
4协同进化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4.1关于共适应
共适应(Coadaptation)是指寄生虫与其宿l:之问
存历史长}日『中的相互适应或者双向的容纳和适应,即
共存关系,它包括致病性、宿上特异性和牛活史阶段
的同时发生等参数(指标)。
寄生虫生活于宿辛的体内或体表,因而其牛活环
境具有双重性,即外界大环境和宿牛小环境,这决定
了寄生虫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寄生虫在适应其生
活方式过科中,在生理、牛化、发育以及行为等方面
表现出一系列牛物学特点。相应地,宿牛的生物学特
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而改
变,如出现敏感性、容忍度等方而的适应性调节,从
而使寄牛虫一宿主系统得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甲衡状态
中,这种比较长期的稳定过程便是寄生虫与其宿主的
共适应过程。
宿主专一性是指一种寄生虫只寄生于一种或几种
亲缘关系很近的宿土上,并且能够在侵袭时识别其宿
主。它具体表现为寄生虫、宿主双方在不同分类阶元
上的对应。例如,单殖吸虫中的指环虫主要寄生于淡
万方数据
!型 型鲨竺:篁:堂皇皇墨苎塑主堕堕鲎些塑!堕塞些壁——————————丝
水鲤科鱼类;鳞{:;|=虫属j二要寄生于曛科、石首鱼科等
海水鱼类r;仙钧类只寄生于删口鱼类等等。不同的
虫种具有不同程度的宿ji号一十牛,柯表现为双方种与
种的对应,也有种与科的对应。宿卜号一性的形成fL|
然是寄牛虫宿土系统长期共适应的结果,凼而宿土
争“陆成了共适应缸酉羹{厚暑玎牛一j聪鸯鬻蒌。
吲萋鲋囊占薹嘿珧藿啪荔壹妻"墅;茉粪打塑:
点群辏掣鎏疆掌:甄卅墨物种羊妻霎蘩鐾幕生
篓鑫霪藩雾薰鞋篓饔矗.霉霪蠢臣善耋?甄暂墓耋澌醚j
鋈辇羹确鲥案垌差#晕墓灞咱葡彗荔g簿j囊蓼妻鬟摇
鐾萋薹镀曩篙翳一蛋珊鱼㈨55i5羹雾≮霭石妻剖耋囊
{妻囊冶枣毛霞i:囊孔强暴掣警们薹薹拉铤。土魏垂嘲
囊一擎晕鬟巍烈F篓麓誊雅骥篓裂霪n踺篓;蛩謇匕郅
鎏囊鸨鬻丽嗜 种数的群落作为高物种数群落的
了集, 来模拟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丢失部分物种的情况。
该实验测定了5个生态系统过程:群落的呼吸;分解;
营养保持:植物生产力:保墒。实验发现,物种丰富
度高的微宁宙吸收更多c02,有更高的生产力。Naeem
据此认为物种多样性对系统生产力有正效应,并从植
被角度给出了解释:多样性高的系统中植物对空间占
有更有效,可以吸收更多的光“⋯。
而Huston对该实验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
非随机性选取物种的方法使丰富度低的系统中仅有一
些个体矮小的植物,而丰富度中等和高等的系统中含
有个体较大的植物。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植物个体大
小的差异造成的,而非物种多样性本身II⋯。
Hector与他的合作者在欧洲不同地域的8块草地
上,用播种的方法人为构建了,5个丰富度水平的草地微
宇宙, 并检测其系统功能,以期发现地域内和地域间
的多样 性作用模式。Hector等(1999)发表了欧洲草
地实验前2年的结果:不同草地内微宇宙的初级牛产力
不同; 但在各个草地内,群落生产力随物种数减少呈
现对数型下降(物种数减少一半,生产力降低10%~
20%);总物种数相同的群落,功能群数越少,生产力
越低: 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除受抽样效应影响外,
生态位互补与种间上E相互作用也很可能起作用【】⋯。
Lawton(2000)依据该实验结果认为:在各个地域表
现出同样的多样性作用模式;功能群数与物种丰富都
对系统功能起作片j【1⋯。
但是, Huston等(2000)认为该实验存在若干问
题,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I.在求成熟的植物群落中
随机加入或除去植物种,这种做法没有模拟现实中自
然或人为的物种灭绝,与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可比性;
2.并非每块草地都符合Hector等所说的“对数线性”关
系;实验中所}}1到的植物没有全部做单独培养,有些
群落未能与其内生产力最高的物种单产比较,这样超
产的几率被高估了;4.实验中发现的超产现象待让是
一种豆科植物的加入导致的,足一种植物的单独贡献,
而非物种多样性的结果;5.实验者没有采集有关数据
以估计高密度群落中种内竞争所造成的影响【1“。另
外,№删ie(2000)等指出,该实验没有把抽样效应
与生态位互补效应分开”“。
Tilma11财欧洲草地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正面评价,
并称其为关于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的里
程碑。 同时,Tilman同时也认为,关于物种多样性如
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的争论,需要收集
更K时间的实验数据才能解决“⋯。
Tjlman(2001)等最新报道的一个持续7年的草地
实验结果表明,多样性对生产力的正效应随时间的推
移而逐渐增强;随时间推移发生超产的群落增多,超
产程度增强,比单产增加了2.7倍。Tilm∞认为这不仅
是Huston所说的选择概率效应产生的,在时间、空间、
资源上的生态位百补才是导致混合系统生产力超过各
个物种单产的原因。因为如果仅是抽样效应起作用,
是不会有超产现象发生的lj⋯。
Huston所说的实验中包含“隐藏处理”足生物多
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II⋯。.因为影
响植物群落功能的因素可能很多,在生物多样性的实
验中只观测部分因素或一种因素,那么可能在实验中
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就被忽略了。这种被忽略的因素
Huston称之为“隐藏处理”,包括3种类型:1.有意或
无意地改变了牛物与非生物环境,如资源水平和捕食
关系。 2.非随机选择具有特殊性的物种,这种种的特
性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多样性的作用。3.随机地选择物
种数导致了丰富度高的混合系统具有更高的包含特殊
物种的统计概率,即选择概率效应。
Hooper(1998)认为需区分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
性对系统生产力的作用,故他采用功能群代替物种。
实验结果说明,物种多样性高并不意味着生产力高。
在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方面,物种的组成至少与多样
性有同样的重要性⋯’”J。
为了缓和双方愈演愈烈的论战,Loreau邀请有关
的生态学家到巴黎座谈。会议认为,更多的物种数可
能能够减轻系统功能在长时间变化的环境中的变动,
即增加其稳定性。但是在不同空问尺度范围和不同的
群落系统类型中得到的结果依然不一致,如何将生物
多样性动态、生态系统过程、非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 刘汉生, 陈智兵, 胡朝晖, 林小涛
作者单位: 刘汉生(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广州,510235;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
,510632), 陈智兵(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州,510222), 胡朝晖(天河区环保局,广州
,510655), 林小涛(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 SCIENCE
年,卷(期): 2003,22(3)
被引用次数: 10次
参考文献(43条)
1.Stephen J C;Yves Desdevises;Mark C R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host- parasite relationships: reality
meets model 1999(11)
2.Price P W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parasites 1980
3.Page R D M Parallel phylogenies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host-parasite assemblages 1995
4.Page R D M;Charleston M A Trees within trees: phylogeny and historical associations[外文期刊]
1998(9)
5.Brooks D R Parsimony analysis in historical biogeography,and coevolution: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update[外文期刊] 1990
6.Van Veller M G P;Brooks D R When simplicity is not parsimonious: inductive and hypothetico-
deductive approa ches in historical biogeography[外文期刊] 2001(1)
7.Thompson J N;Cunningham B M Geographic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evolutionary selection[外文期刊
] 2002(13)
8.Klassen G J Coevolution: a history of the macro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tuding host-parasite
associations[外文期刊] 1992(04)
9.Hull D L Science as a process: An evolutionary account of the social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1988
10.Hoberg E P 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a parasite-host assemblage: Alcataenia spp.
(Cycliphylli- dea: Dilepididae) in Alcidae(Charadriiformes)[外文期刊] 1986
11.Hennig W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1966
12.Hafner M S;Nadler S A Phylogenetic trees support the coevolution of parasites and their hosts[外
文期刊] 1988
13.Gardner S L Phylogenetic coevolution between subterranean rodents of the genus Ctenomys(Rodentia:
Hystricognathi) and nematodes of the genus Paraspidodera(Heterakoidea: Aspidoderidae) in the
neotropics Temporal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外文期刊] 1991
14.Brooks D R;Van Veller M G P;McLennan D A How to do BPA.,really[外文期刊] 2001(3)
15.Brooks D R Historical ecology:a new approach to studing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外文期刊] 1985
16.Brooks D R Hennigs parasitological method: a proposed solution[外文期刊] 1981
17.Brooks D R Testing the context and extent of host-parasite coevolution[外文期刊] 1979
18.Brooks D R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some plagiorchioid trematodes of anurans[外文期刊] 1977
19.Wiley E O;Siegel-Causey D J;Brooks D R The The Compleat Cladist: A Primer of Phylogenetic
Proceedures,seconded 2003
20.Wiley E O Parsimony analysis and vicariance biogeography[外文期刊] 1988
21.Wiley E O Methods in vicariance biogeography 1986
22.Von Ihering H On the ancient relations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South America 1891
23.Beverley-Burton M;Klassen G J New approachs to the systematics of the ancyrocephalid Monogenea
from nearctic freshwater fishes[外文期刊] 1990
24.Brooks D R;Mclennan D A Phylogeny, Ecology and Behavior: A Research Program in Comparative
Biology 1991
25.张剑英;潘骏 华南淡水鱼类单殖吸虫的研究Ⅶ:海南岛指环虫科、锚首虫科的记述 1988
26.Page R D M Tangled Trees.(M) Illinos, Chicago 2002
27.Page R D M Temporal congruence and cladistic analysis of biogeography and cospec-iation[外文期刊]
1990
28.Morrone J J;Crisci J V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introduction to methods 1995
29.Morrone J J;Carpenter J M In search ofa method for claditic biogeography: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component analysis,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and three-area statements 1994
30.Andamson M L;Caira J N evolutionary factorsinfluencing the nature of parasite specificity 1994
31.Mirkin B;Muchnik T;Smith T A biologically consistent model for comparing molec-ular phylogenies
[外文期刊] 1995(4)
32.Michael A Gilchrist;Akira Sasaki Modeling Host -Parasite Coevolution: A Nested Approach Based
onMechanistic Models[外文期刊] 2002(3)
33.Mayer E 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 Diversity,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 1982
34.Manter H W The zoogeography of trematodes of marine fishes[外文期刊] 1955
35.张剑英;纪国良 寄生于胭脂鱼鳃上单殖吸虫一新种的记述 1978(03)
36.Faherenholz H Ectoparasiten und Abstammu ngslehre 1913
37.Faherenholz H Aus dem Myobien-Nachlass des Herm Poppe 1909
38.Dowling A P G A rigorous test of accuracy between 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 and TREEMAP, the two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determing coevolutionary pattems 2002
39.Cressey R F;Collette B;Russo J Copepods and scombrid fishes:a study in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s 1983
40.Charleston M A Jungles: a new solution to the host/parasite phylogeny reconciliation problem[外文
期刊] 1998(2)
41.Brooks D R;Mclennan D A Extending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coevolution: secondary 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parasites,and the Great Apes[外文期刊] 2003(2)
42.Brooks D R;Mclennan D A Parascript: Parasites and the Language of Evolution 1993
43.Brooks D R Origins,diversification,and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elminth fauna inhabiting
neotropical freshwater stingrays(POTAMOTRYGONIDAE)[外文期刊] 1992(04)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王丽.吴忠道 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32(6)
2. 黄丽琴.郭宪国.HUANG Li-qin.GUO Xian-guo 寄生虫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期刊论文]-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9,36(1)
3. 黄天芳.Huang Tianfang 生物的化学防御及其协同进化[期刊论文]-孝感学院学报2007,27(3)
4. 孟艳芬.郭宪国.MENG Yan-fen.GUO Xian-guo 虱类昆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证据探讨[期刊论文]-国际医学寄生
虫病杂志2007,34(3)
5. 孟艳芬.郭宪国.门兴元.吴滇.MENG Yan-fen.GUO Xian-guo.MEN Xing-yuan.WU Dian 吸虱的生态位及其与小兽
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1)
6. 张胜勇 云南19县市小兽体表蚤类群落生态与协同进化研究[学位论文]2008
7. 吴相云.谢明权.李安兴.WU Xiang-Yun.XIE Ming-Quan.LI An-Xing 指环虫属的早期辐射及其与宿主鲤科鱼类的
协同进化关系[期刊论文]-动物学报2007,53(4)
8. 李俊年.刘季科 植食性哺乳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2,22(12)
9. 李亮.张路平.Li Liang.Zhang Luping 寄生虫的起源与进化[期刊论文]-生物学通报2006,41(4)
引证文献(10条)
1.秦全德.李荣钧 基于生物寄生行为的双种群粒子群算法[期刊论文]-控制与决策 2011(4)
2.贾婷.王政昆.王重力.范丽仙 基于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探讨四种蛙类多盘科吸虫分类地位[期刊论文]-动物分
类学报 2010(2)
3.黄丽琴.郭宪国 寄生虫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期刊论文]-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9(1)
4.孟艳芬.郭宪国.门兴元.吴滇 吸虱的生态位及其与小兽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
病杂志 2008(1)
5.麦璟莹.朱郇悯.马长玲.陈晓湘.赵晶晶.陈姗.李孜 重组日本血吸虫FKBP12基因的酶活性及其转录水平鉴定[期刊
论文]-热带医学杂志 2008(6)
6.陈春梅.温建新.洪强.汪婧灵.汪彦愔 中华拟德氏吸虫分子系统发生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8(4)
7.白志毅.李家乐.潘彬斌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5种寄主鱼体寄生效果的比较[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08(1)
8.张胜勇.郭宪国 蚤类昆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证据探讨[期刊论文]-地方病通报 2007(4)
9.谢院荣 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寄生蚌螨遗传结构及系统发育[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0.陈建华 深圳大亚湾海域黑鲷寄生单殖吸虫种群动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30301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