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9 4 中 国 农 业 科 字 31 卷学
刀菌的平均抑菌半径为 3 . 3m m 。 Z nS O` 稀释 1 0 0 0
倍时 ,对腐霉与镰刀菌的平均抑菌半径为 1 . 6m m
与 2 . o m m 。
当盆栽玉米开始抽雄时 , 10 m l普力克分 3 次
施入盆土内 , I司隔 Zd ; 6m l S p o r t a k 与 6 9 Z n S O ; 均
分 2 次施 入 , 间隔 3 d 。 每次兑水均为 3 0 0 一 s o o m l 。
在最后一次施入后 , 隔 2 一 3d 分别接入两菌的培养
物 。 试验结果表明 , 每盆施普力克 、 接种腐霉或镰刀
菌的均未发病 。 每盆施 S p or t ak 、 接种腐霉的发病株
率为 83 . 3 % ( 10/ 1 2 ) , 而接种镰刀菌的仅为 41 , 7 %
( 5 / 1 2 )
, 与 对 照 组 5 0 . 0 % ( 6 / 1 2 ) 相近 。 每盆 施
Z n s o 4
、接种两菌的发病株率均为 17 . 0 % ( 2/ 1 2 ) ,低
于对照组 。 这一结果再次证明 , 分离 自同一病株的
两个菌株 , 肿囊腐霉具有致病性 , 而禾谷镰刀菌则
无 。 根据 K co h 氏法则 ,肿囊腐霉应是玉米青枯病的
病原菌 , 而禾谷镰刀菌则不是 。
在分离此病的病原菌时 ,获得腐霉的同时 , 为
什么也得到镰刀菌 ? 尤其对晚期病株 ,或者采集后
不及时分离 , 以及在干旱年份 , 镰刀菌的分离频率
为什么趋高 ? 1 9 9 7年陈绍江 、 吴全安等发表了腐霉
与镰刀菌互作的研究结果 ,发现腐霉的培养滤液对
镰刀菌抱子的萌发 , 芽管伸长 以及菌落的扩展均有
明显的刺激作用 。 虽然对存在于培养滤液中的活性
组分有待明确 ,但可为镰刀菌与腐霉伴生现象的原
因提供了一种解释 。 这对了解镰刀菌在玉米青枯病
整个病理过程的作用机制 , 无疑是又前进了一步 。
吴全安 王 晓鸣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北京 1。。。 8 1)
油菜与落蓝及养菜杂交选育抗病高产新品种
B r e e d in g D i
s e a s e 一 r e s i s t a n t a n d H i g h
一 y i e ld V a r i e t y b y I n t e r g e n e r i e
H y b r id i z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B
.
n a P u s a n d 1
.
i n d i g o t i c a o r C
.
b u r s a
一
P a s t o r i s
油菜菌核病 (S . : cl er ot i or u m ) 是一种严重病
害 ,而国内外尚未发现其有效抗源 。 中草药是一大
宝 库 , 如 十 字 花 科 落 蓝 属 的 落 蓝 ( I s at is
i n d i g
o t i c a ) 和 莽 菜 属 的 莽 菜 ( C a s e ll a
bu ar
一
P as ot ir
: )具有抗病 、 抑菌 、 消炎 、 生命力强等
特性 。 笔者从 1 9 7 0 年起 , 用其与油菜杂交 ,期望能
育成抗病高产新品种 。 1 9 8 3 年首获成功 , 现已选育
出 Y P o l 、 Y P 0 2 (油菜 火蓓蓝 )及 Y D 1 6 、 Y D 1 8 (油菜
只 莽菜 )等抗病高产新品系 。 其中 Y D 16( 远杂 3 号 )
1 9 9 8 年在湖北 、 湖南种植面积已达 3 . 3 多万 h a 。 该
品系具有如下特点 :
1
. 生长势强 苗期调查 , 单株绿叶比对照 (中
油 821 , 下同 )多 1一 2 片 , 叶面积指数多 。 . 5 ;赤霉
素含量比母本和父本分别高 41 9 . 89 %和 23 2 . 9 %
(平均优势为 305 . 19 % ) , 比对照高 1 30 . 17 % ;生长
素比母 、 父本分别高 26 . 79 %和 9 . 31 环 (平均优势
为 5 4 . 9 % ) , 比对照高 143 . 27 % ;脱落酸与母 、 父
本接近 , 但比对照 低 18 . 83 % ;光合强度苗期 比对
照提高 56 . 4% , 花期增加 15 . 7写 。 这表明其生理优
势明显 。
2
. 产量高 1 9 9 4 一 1 9 9 6 年本所 品 比试 验 ,
Y D 1 6 s 年平均单产 ( 6 6 7m 2 ) 1 4 0 . 5 8 k g , 比对照增产
一7 . 4一% 。 2 9 9 5年湖北 s 点试验平均单产 2 2 9 . o 3 k g
(最高单产 3 1 3k g ) , 比对照增产 1 7 . 2 8% 。 1 9 9 6 年长
江流域 5 省 1 2 点试验平均单产 1 63 . 7 4 k g , 比对照
增产 15 . 25 % , 增产极为显著 。
3
. 抗菌核病 1 9 9 3 年 “ 草酸法 ” 鉴定结果 ,
Y D 1 6抗菌核病的强度比对照提高 31 . 0 % 。 1 9 9 4一
1 9 9 6 年本所田间鉴定 , 菌核病株率 16 . 85 % ,病指
7
.
75
, 比对照分别降低 50 . 64 %和 5 . 23 % 。 1 9 9 5 年
湖北 8 点试验菌核病率为 16 . 56 % ,病指 9 . 36 , 比
对照分别减少 31 . 43 %和 3 7 . 7 7% 口 1 9 9 6 年长江流
域 12 点试验 , 菌核病率为 15 . 71 % ,病指 n . 90 , 比
对照分别降低 34 . 79 %和 29 . 71 % 。 此外 , Y D 16 成
熟期比对照早 2一 d3 , 对后作有利 。
目前课题组对其杂交亲本及杂交后代所进行
的细胞学 、 解剖学 、 同工酶等研究结果表明 ,远缘杂
交后代各种变异特征及超亲现象可能是父本的染
色体片段 “ 易位 ”所致 。 该项目已于 1 9 9 7 年 n 月通
过成果 鉴定 。 有望开辟中草药新用途和油菜抗病育
种的新途径 。
赵合句 黄永菊 王 玉 叶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武昌 4 3 0 0 6 2)